我糊涂,你明白,但是你要指出你判断的依据来自15层中的哪一层? |
我糊涂,你明白,但是你要指出你判断的依据来自15层中的哪一层? |
你不能总是什么理由都不讲,就直接说结论吧?一次、两次、三次是这样,N(N>3)次了还这样吧? |
对[17楼]说,对不起啊!
不过你们俩确实也有相似之处,就是讲话都不给出依据。 |
对[16楼]说:
我这里说的都是介质中的波动速度。在宇宙中有介质的情况下,光向介质密度大的方向偏转。介质密度小的地方,它们的碰撞速度也高,但最高不超过v0。杂乱运动速度的平方和有序运动速度的平方互补于v0的平方。若是完全没有极化,有序运动速度v1=0,才有v10=v0,因此,光速有极限。没有介质也就没有v0,传播不了光波。 |
光波和声波一样,都是众多介质个体(组成介质体的成员)把振动源的状态采样下来传递的。对振动源采样后反射的介质个体的动量大小发生了改变,获得动量变化的介质个体碰撞把动量变化传递给下一个介质个体。每个介质个体携带的动量都只反映一个时间点上振动源的状态,每个个体的传递的都不是波。 |
一个振动源若是以1000Hz的频率振动着,那么根据香农定理,1秒钟至少要有2000个介质个体对它进行采样,这些个体经过传递,才能在远处反映出1000Hz的振动。采样点越多,反映出的振动源的状态越真实。 |
A处有个听者、B处有个讲者(振动源),它们相隔一个距离L,这个距离远大于讲者的振幅C,则B处讲者的振动不通过介质的传递就到达不了听者的位置A。 |
A和B之间有相对静止的介质(只拣相对静止的讨论是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这些介质个体总在不断地进行着相互碰撞,当然它们也碰撞A处的听者和B处的讲者。讲者什么都不讲的时候,这些碰撞也都在持久地进行着。它们撞上A处的听者,听者的感受机构如耳膜、麦克风等都有很大惯性,这些高频率的碰撞就都被过滤掉了,这时表现出的是没有波动传来。 |
对【40楼】说: 瞎拼接,乱斗拢。香浓定理是信息论里最小采样原理,实质却是个数学原理。 |
比如说地面上静止的空气,分子之间的距离都是几十、几百纳米级的。气体分子的密度是很大的,它们的碰撞频率也都是GHz级别的,因此它们的自有碰撞都是高频的(对听者来讲),所以听者感觉到无振动。 |
比如说,讲者发出的振动频率是1000Hz,如果1秒钟之内只有100个介质个体撞上它,反射回来的介质个体就反映不出1000Hz的振动。 |
介质个体都以速度v0撞击讲者,反射回来的介质个体就带有它和讲者作用时讲者的瞬间速度这个信息,它的速度就要加减上一个被调波的速度,这也是调制。 |
介质体固有速度相当于调制频率、讲者的瞬间速度相当于被调制频率,反射回来的介质个体的速度就相当于调频波的频率。 |
比如说常温下空气分子固有碰撞频率是1GHz,那么空气就传导不了10GHz的振动。 |
拍摄电影也是采样。当物体动作的运动周期是1/100秒,则每秒24张拍照的胶片就不能真实反映物体的动作。 |
介质个体对振动源的采样只发生在碰撞瞬间,当它离开后,如果没有新的介质体赶过来,这期间振动源的变化不会传递出去。 |
做采样工作的介质个体数量不变,自身碰撞速度越高,完成采样和传递的速度越高,在介质中传递的波速越高。 |
这说明B处的讲者并不具有直接把作用加到A处听者身上的能力。 |
把振动传递到听者,没有一个介质个体是始从始至终一直贴着耳膜或麦克风的对它传递的,它们都是碰撞一下就离开。每个介质个体都仅仅传递了那么一点点的动量变化。大量的介质个体在不同时刻撞击到听者,听者才能感觉到波源发出的是什么频率、什么幅度的正弦波。 |
把振动传递到听者,没有一个介质个体是始从始至终一直贴着耳膜或麦克风对它传递的,它们都是碰撞一下就离开。每个介质个体都仅仅传递了那么一点点的动量变化。大量的介质个体在不同时刻撞击到听者,听者才能感觉到波源发出的是什么频率、什么幅度的正弦波。 |
介质个体所做的工作就是采样。听者感觉到的波是众多采样结果的包络。 |
单位时间参与碰撞的介质个体数量越多,即采样频率越高,听者得到的包络失真越小。介质个体自身的碰撞速度越高,听者得到包络的延迟越小,这反映为波速越高。 |
把振动传递到听者,没有一个介质个体是从始至终一直贴着耳膜或麦克风对它传递的,它们都是碰撞一下就离开。每个介质个体都仅仅传递了那么一点点的动量变化。大量的介质个体在不同时刻撞击到听者,听者才能感觉到波源发出的是什么频率、什么幅度的正弦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