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荣:
洛仑兹尺缩假设是为了挽救以太而提出来的。狭义相对论提出后,洛仑兹尺缩而是用相对论的方式予以证明。从而认为以太有不有都无所谓只要有电磁场就行了。实际上是否定了以太。所以你这个试验作用不大。 葛兴: 如果洛仑兹尺缩假设的验证实验是否定的,那么狭义相对论证明了一个不存在的东西,说明狭义相对论本身就有问题。 黄宝: 根据狭义相对论,地球在运动,人在动坐标系中是看不到尺缩的。这是和同时性的相对性有关的。当尺子的尺寸在所有的伽利略参考系中按同一数量确定时,这把尺子才是真实的,那么洛仑兹收缩诚然仅仅是“表观”收缩而已,因为一个在动系中为静止的观察者看到的杆是没有收缩的。所以尺缩是“测量效应”和“表观收缩”。 葛兴: 奥地利物理学家泡利(W.Pauli)有一本专著《相对论》,由凌德洪和周万生译成中文,书号13119.764。书中16-17页泡利引用爱因斯坦的理想试验对尺缩是“测量效应”和“表观收缩”表示了不同的观点: 书中这样说:“我们知道,这种收缩是和同时性的相对性有关的,也就是说,在某一惯性系中不同地点同时发生的事件对另一惯性系则是不同时的。从而同时性与观测的参考系有关。正因为这个理由,曾经有过这样的推断(见V.Varicak,Phys.Z.,12(1911)169.),这种收缩仅是一种“表观”收缩。它是由于我们的时空测量效应所引起的。为什么这样说呢? 运动系中某一量杆的长度这一状态仅当它在所有的速度不同伽利略参考系中看起来是同一数值(按同一方式确定时),才能称为运动系中量杆的长度是真实的,这样一来洛仑兹收缩诚然仅仅是“表观”收缩而已,因为它在所有的伽利略参考系中看起来不是同一数值。也只好认为在K’中为静止的观察者看到的杆是没有收缩的。 但是我们不认为V.Varicak这样的观点是合适的,而认为在任何情况下洛仑兹收缩原则上是可以观察的。在这一方面爱因斯坦的理想试验(见A.Einstein, Phys.Z.,12(1911)509)是富有启示性的。它证明了观察洛仑兹收缩所必须的、测定空间上相互隔开的两事件的同时性,可以完全借助于量杆来完成,而不必用时钟。我们设想用具有相同的静止长度Lo的两根杆A1B1和A2B2,它们分别以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速度v相对于K运动。当A1和A2,B1和B2分别重合时,我们在K中标出这两点并记为A*和B*(由于对称性的理由,这种重合在K中是同时发生的)。因而A* B*的距离当用在K中为静止的杆来量度时,其值为 L=Lo[sqrt(1- uu/cc)] 由此可知洛仑兹收缩不是单独一根量杆所量出的性质,而是两根彼此作相对运动的同样的量杆之间的倒易关系,这种关系原则上是可以观察的。” |
用等臂干涉仪是观测不到洛仑兹收缩的,因为旋转前后尺缩部分和不尺缩部分的长度是一样的,总的尺寸不变,光程差为0,没有干涉条纹移动。
用不等臂干涉仪是原则上是能观测到洛仑兹收缩的,但要长宽比要大,长边要很长。 Kennedy于1926年和llingwarth 于1927年分别用不等臂长的干涉仪做的实验给出,“以太漂移”速度的上限分别是5.1公里/秒和2.3公里/秒;。但光路太短,仅有2米长,也看不到干涉条纹移动。 这个试验的意义是重大的。如果试验测出条纹移动,说明洛仑兹收缩是存在的,洛仑兹变换也是对的,以洛仑兹变换为基础的狭义相对论就是对的。如果试验测出条纹不移动,说明洛仑兹收缩是不存在的,洛仑兹变换就错了,以洛仑兹变换为基础的狭义相对论也就错了。 如果试验测出条纹不移动,我们就必须重新解释迈克尔逊——莫雷实验了。人们普遍认为:固体永远是固体,流体永远是流体。但是这个成见对波的传播来说并不成立。 波实际上是由一种往复振动形成的。往复振动时,物体的受力是交变的,当交变力的频率太快,介质向一个方向受力运动后,几乎马上又要受同样大的力向相反方向运动,介质因惯性的缘故根本就来不及作这样的运动。于是,流体介质的流动象固体分子一样只在平衡位置振动而传播波。此时介质的流动性自动消失了,波在介质中的传播就变成像在固体中传播一样。波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要比在液体中快得多。 例如,通常情况下,声音在水中的传播速度为1450米/秒,但20年前人们惊奇地发现,当声波频率达到几个T(1T=1012)赫兹时,这一频率下的超声波在水中的传播速度竟增加了2倍多。这是一个困扰物理学20年的难题。 超声波的频率越高,水分子的往复振动越难,水分子最终成为一种高弹性固体介质,超声波在水中的扩散就像在固体中传播一样。事实上声波在固体中的传播要比在液体中快得多,声波在冰中的速度约为3160米/秒,这正好是1450米/秒的2倍多。也就是说,水对超高频超声波的传播象固体冰一样。 由于以太是传播光的介质,以太和水一样,是一种流体;光和声音又都是波。因此,有理由认为光在以太中的传播类似于超声波在水中的传播,因为它们的物理本质是一样的。同时可见光的频率非常之高,就产生了这样一个类比:以太对传光的传播好象固体一样。简而言之,以太传光似光纤。 有了高频超声波在水中的传播象普通声波在冰中传播一样,能类比到光在以太中的传播好象在固体中传播一样。这就说明迈克尔逊的试验设计原理错了,以太对光不是流体而是固体,光在干涉仪两臂上的传播不存在以太风,从而没有光程差,干涉条纹当然不会移动。迈克尔逊——莫雷实验的计算全错了。 |
对【124楼】说: 欢迎各位大虾由此推论--论证--指证:"光速不是宇宙的起始速度?"----"时光的时没有速度极限绝对的动?" 假设:时是没有速度极限绝对的动 假设时空是有速度极限的动 假设时过时空会产生(速度快慢分离分布弯成新时空)(速度分离) 时慢比时空速度慢的物质,时快比时慢的时间-空间 假设宇宙黑洞是(时)(没有速度极限绝对的动),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宇宙奇点是否会形成? 假设量子的运动座标系是(时)(没有速度极限绝对的动)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量子的速度和方向是否可确定?
|
宗荣:
这是一个没有最后完成的试验。新颖之处在于能使光在电子加速器中的电子运动的路线上重合和往复通过。所谓的电子加速器不过是一个改造过的示波管。 黄宝: 这个试验很粗糙,用黑白电视机的高压代替高压仪,而且光斑不稳定。不能作为正式试验结果。建议进一步完善。 葛兴: 好了,在这里介绍一下最后一个试验. 试验三 提高长度测量精度的新型干涉仪 一、试验目的 研制能初步将测量的长度精度提高若干倍的新型干涉仪。 二、结构组成 它主要由机体、机械系统、光学系统、标尺等部分组成。机械系统与高级别的迈克尔逊干涉仪产品相同。这里主要介绍有重大改进的光学系统。 |
宗荣:
这是一个没有最后完成的试验。新颖之处在于能使光在电子加速器中的电子运动的路线上重合和往复通过。所谓的电子加速器不过是一个改造过的示波管。 黄宝: 这个试验很粗糙,用黑白电视机的高压代替高压仪,而且光斑不稳定。不能作为正式试验结果。建议进一步完善。 葛兴: 好了,在这里介绍一下最后一个试验. 试验三 提高长度测量精度的新型干涉仪 一、试验目的 研制能初步将测量的长度精度提高若干倍的新型干涉仪。 二、结构组成 它主要由机体、机械系统、光学系统、标尺等部分组成。机械系统与高级别的迈克尔逊干涉仪产品相同。这里主要介绍有重大改进的光学系统。 |
宗荣:
我对你的这个试验比较看好。其实人们对长度的测量精度在某种意义上就代表着当时的科学水平。 你对迈克尔逊干涉仪进行了重大改进,由一个光程差变成k个光程差,使得测量精度提高k倍。如果能成功真的是一个了不起大发明。 黄宝: 试验能不能成功还不知道昵!重大发明?没那么容易!一个普通的民间工作者就想做中国的伽利略?门都没有! 葛兴: 我认为每一个自然现象和自然概念的背后都有一个具体的物理模型,大自然是由千千万万部机器组成的,要想弄清大自然,就得弄清这每一部机器的原理。所以我在这里探索了力、磁、光、电磁感应和天体演化的本质。一个普通的民间工作者为什么不能做中国的伽利略?没有门自己难道不会开一扇门! 二位和我一起讨论很久了,多谢指点。再见! |
对楼主:叶波老师:我非常欣赏和尊重你的研究能力。你对MM实验的分析,论述是精辟的。波动介质变硬说容易让人们理解和接受。其中提到的,频率为10^12的超声波(频率已接近远红外波段)在水中的传播速度比声波提高一倍多,相当于声波在固态水传播的速度。如果真有如此的实验证据,那真是绝妙的好事。那是对“波动介质变硬说”的有力支持。我们都是“以太学说”的支持者,坚信前辈科学家笛卡尔,牛顿,胡克,惠更斯,法拉第,麦克斯韦,赫兹有关“以太”是光,磁,引力,热(振动)传播的媒质的论述。我们要为发展,完善前辈的以太学说而努力。 |
谢谢关注。
我的资料来源于网上一篇报导,因结论已公开发表,真实性应不成问题。 超声波水中高速传播理论分歧终有定论 通常情况下,声音在水中的传播速度为1450米/秒,但20年前人们惊奇地发现,当声波频率达到几个T赫兹时,这一频率下的超声波在水中的传播速度竟是上述的2倍多。多年来,科研人员试图通过建立各种模型来揭示这一问题的本质,但都未获得成功。不久前,意大利物理学家通过实验最终以高弹性介质理论成功地解释了这一现象,解决了困扰物理学20年的难题。该项研究成果发表在近期的《物理学评论快报》上。 目前,科学家用两种理论来解释超声波在水中的高速传播。第一种是高弹性介质理论。该理论认为,超声波的频率越高,水的弹性越高并更难移动,成为一种高弹性介质,超声波在这种介质中的扩散就像在固体中传播一样,而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要比在液体中快得多。 第二种理论认为,水是由极轻的氢离子与极重的氧离子交织组成的二元介质,在两个重量相差很大的二元介质中,经常存在一种特殊形式的超声波,该超声波的传播只在氢原子网中进行。由于该理论在二元气介质和金属合金介质中都得到了验证,因而认为超声波在水中的高速传播的现象适合这一理论。 虽然上述两理论对超声波在水中高速传播现象的解释相一致,但在解释超声波由正常传播到高速传播的过渡方面却完全不同。意大利物理学家的实验成功解释了这一现象。 进行这样的实验非常困难,因为,目前科学家还没有研制出能产生实验所需高频超声波的设备。为此,研究人员利用间接的方法来测量超声波的速度。在实验中,研究人员用中子流或者X射线辐射水。它们与水分子发生作用,在微小区域产生高速振动,同时发生能量与频率的传递。根据能量与频率这两个数据就可以间接计算出声音的传播速度。 在研究光波与紫外光子的散射过程中,研究人员观测了频率从1G赫到100G赫范围内声音的传播,首次得到了该频段声音传播速度的资料。实验准确表明,在逐渐增大频率(或者降低温度)的情况下,声音的传播速度也逐渐偏离『正常』速度,开始增大。将实验数据与上述两个理论对比后,研究人员认为,高弹性介质理论是正确的,二元理论则不成立,从而在实验上成功解释了超声波在水中的高速传播现象。 稿源:中国科技信息 |
对134楼:叶波老师:虽然没有看到超声波在水中的传播比声波快的实验,但是我相信。那就是波动介质变硬说。此时,超声波的传播好像在冰块(固体)上传播一样。
但是,中国科技信息的这篇报导,有纰漏。说:“意大利物理学家通过实验最终以高弹性介质理论成功地解释了这一现象。”“该理论认为,超声波的频率越高,水的弹性越高并更难移动,成为一种高弹性物质。”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不是弹性越高,而是弹性越低。一般来说,气体的弹性比液体高(大),液体的弹性比固体高(大)。意大利物理学家犯的是分子物理学方面的原则性的错误。 |
叶波老师:虽然没有看到超声波在水中的传播比声波快的实验,但是我相信。那就是波动介质变硬说。此时,超声波的传播好像在冰块(固体)上传播一样。
但是,中国科技信息的这篇报导,有纰漏。说:“意大利物理学家通过实验最终以高弹性介质理论成功地解释了这一现象。”“该理论认为,超声波的频率越高,水的弹性越高并更难移动,成为一种高弹性物质。”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不是弹性越高,而是弹性越低。一般来说,气体的弹性比液体高(大),液体的弹性比固体高(大)。意大利物理学家犯的是分子物理学方面的原则性的错误。 %%%%%%%%%%%%%%%%%%%%%%%%%%%%%%%%%%%%%%%%%%%%%%%%%%%%%%%%%%%%%%%%% 中国科技信息的这篇报导开头就说: “通常情况下,声音在水中的传播速度为1450米/秒,但20年前人们惊奇地发现,当声波频率达到几个T赫兹时,这一频率下的超声波在水中的传播速度竟是上述的2倍多。”充分说明这是一个实事。这就够了。 但这不过是一个类比:特高频超声波在水中的传播速度和普通声波在冰中的传播速度一样;光(高频无线电波)在以太中的传播速度和低频无线电波在光纤中的播速度一样。 要使这个类比正确还必须有低频无线电波在以太中的传播比光速慢。从太阳耀斑的测试结果来看的确是这样。(参看“真空电磁波速度与频率曲线示意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