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荣:
1915年魏格拉发表了《大陆与海洋的起源》一书,这已经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了。他受到当时一些名人的责难也是不难理解的。我倒是觉得你的一些观点很是激进,超前社会很远,以致社会普遍难以接受,比如我就是这样。 葛兴: 我承认我的观点是超前的,但是这些观点是合理的正确的并符合实际的。我决不会轻易放弃我思考了几十年的观点。 大陆漂移说现已广泛为人们所接受。尽管人们不再怀疑大陆在漂移、海底在扩张和板块在移动,但是从大陆漂移推断到大陆消亡就不那么为人们所接受了。不过,人们接受不接受大陆消亡是一回事,大陆到底会不会消亡就是另一回事了。下面就是这一推理的简单过程。 据前苏联科学家计算,每年要有4万吨“宇宙灰尘”落在地球上,另一方面,太阳风粒子和部分暗物质会被地球俘获。虽然也有一些气体和尘埃的部分可以返回宇宙空间,但留在地球表面的部分要多,使地球的重量不断增加。 由于地球的质量以指数形式不断地增加,它俘获正负电子对进行热核反应的能力越来越大。有岩石圈的星体从太阳吸收的能量和辐射的能量平衡后,其内部多余的能量除了进行地质演化外,其余的能量会熔化岩石圈。而地球内部的热因地壳的隔热作用很难散发出去,于是,地壳就会逐渐熔融而越来越薄。这种过程开始是很缓慢的,后来就会越来越快。当岩石圈熔化消失后,地球就会变成类木行星。由于没有需要熔化的岩石圈了能量了,这一部分的热量就会辐射到太空中,使其辐射的能量大于从太阳吸收的能量。这种变化趋势有以下证据: 1、与地球类似的星体,其质量越大,地质活动越剧烈,火山地貌所占的比例越大,陨击地貌所占的比例越小,岩石圈越薄,占半径的百分比也越小。 探测发现,月球的岩石圈厚度约为1000千米, 水星、金星、火星尚没有星震资料,关于它们岩石圈的厚度,随着各人所用的资料和处理的方法不同,其结果也不相同。Toksoz等的类地行星热演化模型计算结果如下:如果取1000℃作为岩石圈底,水星和火星岩石圈厚度分别大于300和250千米,金星岩石圈厚约100千米,地球岩石圈的平均厚度为33千米。岩石圈的平均厚度分别占月球、水星、金星、火星和地球半径的72.6%、12.3%、7% 、1.6%和0.5%。 2、以地球为分界线,凡比地球小的行星和卫星都有岩石圈(或冰圈)。凡比地球大的行星就都没有岩石圈了。 天王星和海王星的质量分别是地球质量的14.5和17.2倍,土星的质量是地球的95倍,木星的质量为地球的318倍。天王星、海王星、土星和木星称为气态行星,它们没有固态的岩石圈。类木行星中以木星质量最为突出,其向外辐射的能量也以木星最为突出。 根据以上推断,地壳由于逐渐熔融会越来越薄,其变薄速度也会越来越快。 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就摆到我们面前:人类赖以生存的地壳还能存在多久? 因为地壳厚度只占地球半径的0.5%,如果地壳熔融的速度是均匀的,地壳存在的时间必然等于地球年龄(公认为46亿年左右)的0.5%,大约是二千五百万年。当然,如果地壳熔融的速度在减小或增大,地壳存在的时间则会大于或小于二千五百万年。地壳还能存在的时间和人类的历史相比虽然是较长的,但跟地球的年龄相比则是很短的了。当然,这只是一种估计。 因此,大陆不仅是漂移的问题,它最终一定会消亡。从大陆漂移到大陆消亡,这是一条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这不是灾变论,而是渐变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