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比肯定是错了,不了解以太的情况下,也只能类比,所以不可能拿奖;
其实,即使知道以太的本质,也不等于知道万事万物的本质,不要想地太极端 还有,测不准看上去不可理解,但是它的深层次却是有原因的,看问题不能光看表象 |
类比肯定是错了,不了解以太的情况下,也只能类比,所以不可能拿奖;
其实,即使知道以太的本质,也不等于知道万事万物的本质,不要想地太极端 还有,测不准看上去不可理解,但是它的深层次却是有原因的,看问题不能光看表象 |
如果叶波把天捅塌了, 有功劳是一把手的, 有罪过是美帝国主义的, 就是没人知道你叶波。 |
对47楼叶老说: 任何迈-莫实验都要转动90度,以比较前后的条纹移动,1932年的实验也是这样,不过条纹移动基本为0。 洛伦兹的尺缩早已被实验否定了。 ※※※※※※ 天地之道,以阴阳二气造化万物。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
对44楼老刘说: 拉格朗日的资料给个链接吧,有空慢慢看。 我有一篇《分析力学》,看着就头晕!关键是里面的一些符号代表什么东西都没有指明。再说要理解,必须自己算一遍。哈密顿公式好像用的很多,不但量子物理,天文物理,连非线性、磁性物理学都用到。不过,我看着这些东西就头疼。18世纪尽产一些数学变态。 我擅长的是:一种方法行不通就换一种,如果还是行不通就硬着头皮上。对于吃力不讨好的方法,我是不想用的。 ※※※※※※ 天地之道,以阴阳二气造化万物。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
对【63楼】说: 迈-莫实验的仪器似乎是固定在地面水银池上的,所谓转动90度是靠地球自转在不同时间测量实现的,我原来也一直认为是仪器相对于地面转动了,这样比较前后的条纹移动当然就只能是绝对的“零结果”了。 拉格朗日摄动方程都在那个链接中,公式虽只六个但贯穿于整个天体力学的数学方法之中。要研究天体力学,必须掌握所有那些“数学变态”工具。我曾经也想自己单独寻找一条捷径,每次找到一种“捷径”后回过头来再看别人的方法,结果都在别人早有的系统方法之中。我现在认为,最好的捷径就是利用己有的成果有针对性地选择具体对象,将摄动函数级数的展开系数全部设计成计算程序交电脑计算。 电脑计算在电子表格中有很多现成的公式,第一次看到你输入的“程序”把我弄得一头雾水,似乎你还不知道利用那些公式?看到你那“程序”就知道你攻克难关的欲望比我更强烈,我的耐烦心肯定比不过你。 ※※※※※※ 相对论误导科学走邪路,是非曲折待历史见证;引力场以太旧貌焕新颜,定海神柱将扭转乾坤。.................... 想当初时空迷思闯科海,荣辱以乐可生命当歌;看如今闲庭信步攀高峰,重构宇宙再平展时空。 |
对【63楼】说: 对47楼叶老说: %%%%%%%%%%%%%%%%%%%%%%%%%%% 我把以太窝窝中的原话抄录如下: Kennedy - Thorndike 实验 (不等臂长,静止,1932) (三)Kennedy - Thorndike 实验 Kennedy和Thorndike(1932)将不等臂长的干涉仪固定不动,观测干涉条纹是否随时间改变位置。即观察是否有周日和周年变化。(由于地球自转和绕太阳公转,地球上的干涉仪在不同的时间将处于不同惯性系中不同方位上)。实验并没有观察到干涉条纹的周日和周年变化。这个试验结果表明,回路光速不变性在各个惯性系中均成立。
1、将不等臂长的干涉仪固定不动就明确干涉仪不转动90度。 2、是不等臂长的干涉仪,不是迈-莫干涉仪。 3、这个试验不能否定洛伦兹的尺缩,因为它不转动,光程永远不变。
|
对【66楼】说: 还要不要因为这种“零结果”再来与我争论有不有地表自转以太风?其实,这种“不等臂长”的干涉仪就是迈克尔逊干涉仪。现在的标准干涉仪臂长1.1m,光路来回反射很多次,基座在水银池上(防振),是不能转动的,所以精度最高也无法测地球自转以太风。至今也没有任何其它实验来测,但主流科学家们是知道地面光速各向异性的,他们都不愿再用实验来证实。 ※※※※※※ 相对论一派胡言 物理界混淆是非 时空物绝对独立 “倒相者”返璞归真 |
对【67楼】说: 基座在水银池上(防振),是不能转动的? 我有些糊涂,1987年的迈莫试验明明是要转动90度的,结构图的资料我都有。 |
对【60楼】说: 类比方法的威力 在近距作用观点的指引下,Maxwell把在一定空间范围内连续分布的电磁场作为研究对象.这在当时是一个陌生的课题,如何着手呢?这就涉及研究方法的问题. Maxwell通过电磁场与流速场的类比研究,认识到确定场的空间分布之后,还需要从总体上把握场的性质(是否有源,是否有旋),并且认识到流体力学中常用的通量与环流,Gauss定理与环路定理正是描绘矢量场性质的有效手段,由此可见,类比研究使Maxwell打开了局面,澄清了思想,取得了进展, 恰当的类比研究,会发现不同事物之间形式上或表面上的相似(所谓“事物”,可以是现象、属性、特征,也可以是概念、规律、理论,甚至可以是某种关系,等等,并无限制),这是自然界提供的暗示和启发,类比研究使我们可以借助于熟知的对象达到对未知的生疏对象的某种理解或认识,可以移植现成的物理图象、概念、数学工具等等,类比研究还促使人们探究形式上相似的真实含义,进一步挖掘可能存在的内在缘由.类比研究甚至还可以起到指点迷津、豁然开朗的作用, 然而.也应该指出,类比研究的本质是猜测,它提供的只是可能性而不是结论,因而类比研究不仅不能取代理论分析和实验研究,而且需要由后者来检验和核实,以决定猜测的弃取或修正.另外,类比研究是有限度的,也是比较形式的,需要进一步寻根究底,揭示本质. 有类比的比没有类比的空谈要好得多。 在我的第一篇论文中,一开始就从类比开始,用超声波在水中的传播类比光在以太中的传播,因为水和以太都是流体,超声波和光都是波。同样的物理过程,水对于频率很高超声波的传播好象在固体冰中的传播就对应于以太对于频率很高的光波的传播好象在固体光纤中的传播,由此有以太传光似固体的猜想结论。这种猜想在对太阳耀斑的观测中得到证实。为此本还设计一个新的试验来进一步证实。 |
能否用你的理论解释一下,
光的以太量子涡旋角动量为什么交变,比如光在星际间传播时角动量为什么交变? 光的以太量子涡旋是如何传播的? |
对【67楼】说: http://club.xilu.com/hongbin/msgview-950451-224430.html 什么都懂、最不弱智的天才物理学家刘岳泉大师,除了故作姿态、处处摆出高人一等的臭架子,究竟有什么真实水平? ※※※※※※ 我不反刘岳泉,因为他整个就是不懂装懂、故作姿态、处处摆出高人一等的臭架子,究竟有什么真实水平?!例如﹕http://club.xilu.com/hongbin/msgview-950451-224430-end.html |
对【70楼】说: 能否用你的理论解释一下, 光的以太量子涡旋由电流或电子的运动所产生的。电流方向相反或电子运动的方向相反,量子涡旋角动量的方向也会相反。电流方向或电子运动的方向交变,量子涡旋角动量的方向也会交变。交变的量子涡旋角动量在星际间传播时角动量也会交变。 |
对66楼叶老:
这应该是在张元忡的书上摘的。实验装置完全可以转动90度测条纹移动。搞错了,不等臂长实验是Kennedy(1926)和Illingwarth(1927) 做的:http://www.ether-home.com/viewthread.php?tid=66&extra=page%3D 1932年的实验有其他的目的。因为洛伦兹还提出了一个时间膨胀概念t'=γt:解释地球双向平均光速不随周日和季节变化。实验更重要的目的是测这种变化的。 ※※※※※※ 天地之道,以阴阳二气造化万物。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
电脑计算在电子表格中有很多现成的公式,第一次看到你输入的“程序”把我弄得一头雾水,似乎你还不知道利用那些公式?
=================================================== 哦。是Excel里的公式吧?你用那里的公式算出水星进动值的? 我没有用过Excel的公式,还是喜欢用Matlb。 你怎么连迈克尔逊干涉仪要转动90度都忘了!不转动无法测条纹移动的。 ※※※※※※ 天地之道,以阴阳二气造化万物。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
对【68楼】说: 是1887年的,我是被张元仲给误导了(也许你们都是)。转动90度是介绍迈-莫实验原理说的,实际操作应该是利用中午与旁晚地面在地球公转方向上的时间差实现的,而且臂长11m指的是在标准的迈克尔逊干涉仪上光线来回反射五次实现的。就是因为被张元仲的误导,才使得大家一直绕围迈-莫实验“零结果”争个你死我活,可惜我的关于迈克尔逊干涉仪的照片和说明资料,都随我的电脑硬盘消失了,大家可以再去搜索一下,只要看到那些原始资料才会明白这一切。 ※※※※※※ 相对论误导科学走邪路,是非曲折待历史见证;引力场以太旧貌焕新颜,定海神柱将扭转乾坤。.................... 想当初时空迷思闯科海,荣辱以乐可生命当歌;看如今闲庭信步攀高峰,重构宇宙再平展时空。 |
对【72楼】说: 这些解释没有解释清楚,星际间光的传播,光已经离开了光源,光的总角动量到底是怎么交替改变的?星际间去哪里找对应的电子、或者电流? 想想激光的传播,你的解释不清楚。 |
对【74楼】说: 是Excel里的公式,我也还只用过其中很少的一部份,非常好用,按照一定规则输入一个程序下拖就可计算出任意级数的相关系数值来。 关于水星进动值的计算公式,我最初是参照广相公式计算进动值方法推广而来的,你没看我那专题主帖中的具体介绍?只是摄动函数展开只计算12个轨道根数中的两个(即两个轨道半径的比值),现在我要用的是 摄动函数展开> 中第3页的第5式。单纯把所有这些数学基础打牢不难,难的是至少要完成20级以上的级数展开,而现在利用电脑最高还只展开到第8级,当年的纽康用的是一个有不少错误的7级展开式计算的(详见同一链接的第10页),所以我一定要完成这一项计算。 在迈-莫实验中,历史从来就没考虑过要测地球自转以太风,所以迈克尔逊干涉仪不需要转动,再者关键是转动有可能造成总光程臂长的微小变化,所以只能固定在水银池上。
|
对【77楼】说: 光的总角动量到底是怎么交替改变的 --------------------------------------------------- 光的总角动量,包括,光子轨道角动量,光子自旋角动量,而我们当前所能观察和研究的应该只有光子的轨道角动量,由于光子是符合左右手征的波泡,是光子的运动空间构成了光量子的体积,所以一个光子的能量,基本上可以全部为轨道角动量。光子自旋角动量可能非常诡异,其中的原理是当前不能理解的,其与物质的生成有重要关联。 |
刘久明 先生:
张崇安 先生: ......................... 当前比较前端的研究认为,惯性可能与暗物质,暗能量有关,请多注意。 |
惯性不是暗物质、暗能量导致的!相反,组成暗物质、暗能量的粒子如果没有惯性,就不会有暗能量。
惯性是空间同一的产物!惯性和力是并存的! |
贾洞 先生:
当前比较前端的研究都是从脚后跟里冒出来的,根本不是大脑思考的结果。 惯性是一种物体受力后的运动状态,没有惯性力。 力可以改变惯性。 张崇安 先生: 惯性是有质量物体受力的产物,不是空间的产物,空间不回产生任何东西。 |
刘先生:
当前比较前端的研究都是从脚后跟里冒出来的,根本不是大脑思考的结果。 ..........................哈哈, 惯性是一种物体受力后的运动状态,没有惯性力。 力可以改变惯性。 ............... 您的理解非常准确,我其实一直也是这种看法,但当前有人非要找出点新花样,我把暗物质和暗能量分析了很多次,还是认为“惯性是一种物体受力后的运动状态,力可以改变惯性” 我认为思考问题首先应该尊重我们的物理直觉,这是长期物理打拼而宝贵积累所形成的下意识问题,您确实应该认真思考一下万有引力是不是应该有个范围问题,这很重要,您应该对这个问题重新估价。 |
对【81楼】说: 相反,组成暗物质、暗能量的粒子如果没有惯性,就不会有暗能量 ................................................ 支持这个看法! |
刘、贾:先考你两一个问题:如果地球没有惯性,地球和太阳之间的引力还能测出来吗?即使是测出来了,这个量还恒定吗?
如果刘久明没有惯性,碰他一下,就超速光速运行,那他还会有反作用力吗? 惯性不能用力来解释!惯性和力是并存的,来源于空间和实物的并存。 |
比惯性与力更本质的东西是物体的运动
物体的运动有变与不变两种情况 当各异的物体接触时,发生变,就形成力。所以力是构成物体的各部分重新分配位置的过程; 当物体与同一空间接触时,发生不变,物体的各部分维持原来的空间位置。 变与不变的相对衡量过程中,同时产生惯性与力。 所以,比惯性与力更本质的是运动。 比运动更本质的是空间和实物的自身属性。 ----带妻女游白洋淀发。 |
崇安老弟: 没有力,哪来的运动?没有运动何谈惯性? 天体所受的引力由于破缺的原因一直在变,所以天体惯性也一直在改变,除理想状态外,惯性原本就不“恒定”。 物体的惯性与其质量大小和所受的力大小相关,不会“碰他一下,就超速光速运行”。 惯性是一种运动状态,而运动是由力引起的,力才是基本因素。 研究物理问题,光靠热情是不行的,还需要扎实的基础知识和超然的悟性,劝你在这两方面加强训练,不可偷懒。 |
贾洞 先生:
您确实应该认真思考一下万有引力是不是应该有个范围问题,这很重要 ================================================================== 我对万有引力的范围定义为总星系,也就是有以太的地方。 遥远处天体的万有引力影响当然很小,这个由引力公式所决定,并且由于零对称的原因,远处天体的万有引力更容易被反方向的引力抵消。所以局部引力变化似乎更明显。 |
久明:你所说的运动实际上是指变速运动,这种变确实是外力引起,可是在运动范畴内还有一种匀速直线运动和静止状态,而物体的静止是相对的。
这种保持匀速直线运动和静止状态的原因不是物体之间的力导致,而是物体自身的一种属性导致。 例如:当前我们认为引力是靠引力子传播,引力子不是超距作用。试想一想:如果太阳发出的引力子没有惯性,它还能传播力吗? 假定你在太空中与我相撞,如果你没有惯性,我们之间的撞击力还有吗? 你还是好好去思考吧,这个问题远不是那么简单。 顺及告诉你,对于惯性的起因,历史上有两种: 1)牛顿空间拖曳说 2)马赫宇宙力总和说 爱因斯坦相信的是后一种,但我认为上述两种都不完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