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hzjzs、崇安、久明、贾洞等朋友们:
为了使讨论能深入下去,减小误解,请向我邮箱(yeboyebo@163.com)发一信息,我将我的5篇论文和3个试验设计发给你们。保证你们会有所启发。 同时未能把你们的名字列入抄送名单表示歉意,请原谅。可能还有很多朋友也是这样,千万别介意啊!我会把你们的名字补上。 |
Xhzjzs、崇安、久明、贾洞等朋友们:
为了使讨论能深入下去,减小误解,请向我邮箱(yeboyebo@163.com)发一信息,我将我的5篇论文和3个试验设计发给你们。保证你们会有所启发。 同时未能把你们的名字列入抄送名单表示歉意,请原谅。可能还有很多朋友也是这样,千万别介意啊!我会把你们的名字补上。 |
贾洞先生:
科学界并没有发现各大星系之间会因为万有引力作用,而向一起靠拢的现象,相反却是在彼此之间离的更远。 ============================== 实际上万有引力的作用在星系间只是运动的一个因素,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惯性作用,引力与惯性的共同作用导致了星系间的互相缠绕。各星体最初的运动是使彼此距离较金近的星体相互产生靠近趋势产生相向运动,然而受远距离其他星体的综合作用,前述两星体的相向运动并不在一条直线上,因此总星系中各星体的运动状态类似于布朗运动。然而这种出始运动状态一旦形成则会打破引力的平衡使各星体产生新的运动迭加,由于零对称的原因,这种变化却是及其缓慢的过程,并导致总星系局部有汇聚趋势但总体上仍然是扩散趋势,这正是万有引力的直接贡献。 |
对【24楼】说: 为什么有类比性,就一定要一样?在这个问题中,最大区别点在于以太粒子是无荷的,而水粒子是有荷的,那么,无荷的以太就没有电磁力的影响,可能没有万有引力的影响,也肯定没有分子间力的影响,这其中的差别会何其大,怎能断言类比。 %%%%%%%%%%%%%%%%%%%%%%%%%%%%%%%%%%% 波实际上是由一种往复振动形成的。介质往复振动时,其受力是交变的,当交变力的频率太快,介质向一个方向受力运动后,几乎马上又要受同样大的力向相反方向运动,介质因惯性的缘故根本就来不及作这样的运动。于是,流体介质的振动象固体分子一样只在平衡位置振动而传播波。此时介质的流动性消失了,波在介质中的传播就变成像在固体中传播一样。事实表明,波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要比在液体中快得多。所以,波的传播速度与介质是固体还是液体有很太的关系,与介质是有荷还是无荷倒无关紧要。因为液体和固体都是有荷的。 类比不是绝对正确的,我不是设计一个工频雷达来检验它的吗?类比的对与错由检验试验来确认。
2:高能带电粒子流的速度也就是太阳磁暴的速度。 太阳耀斑爆发要向地球喷出大量的高能带电粒子流,同时也有太阳磁暴。高能带电粒子流会在太阳磁暴中因受洛仑兹力而作某种方向的运动。所以高能带电粒子流总是伴随太阳磁暴的,高能带电粒子流的速度也可以看成太阳磁暴的速度。但太阳磁暴到达地球形成的地球磁暴总出现在太阳耀斑后一两天,而光只要八分钟。太阳磁暴的速度比光要慢很多。也就是说磁场的速度比光要慢很多。 我认为光的速度与光的频率无关,光在以太中运行过程中本来就没有色散。 |
在波动理论中,波的能量是与波的振幅成正比的。按照你的“以太呈固态”逻辑,光的频率越高,振幅就越小,波的能量也应该越小,但事实是,光的能量与振幅无关,与频率的关系是频率越大,光的能量也越大,你如何解释? |
对【34楼】说: 在波动理论中,波的能量是与波的振幅成正比的。按照你的"以太呈固态"逻辑,光的频率越高,振幅就越小,波的能量也应该越小,但事实是,光的能量与振幅无关,与频率的关系是频率越大,光的能量也越大,你如何解释? %%%%%%%%%%%%%%%%%%%%%%%%%%%%%%%%%%%%% liangjz先生: 你这问题提得很好,在波动理论中的波是机械波,机械波有振幅。光波的本质是交变以太量子涡旋的密度波。它不是机械波而是密度波,密度波是没有振幅的,而频率越大,密度越大。所以光的能量与振幅无关,与频率的关系是频率越大,光的能量也越大。 按照 "以太传光似固态"逻辑,光的频率越高,振幅就越小,波的能量也应该越小吗?这不是我的逻辑,我也不知你是怎么推导出来的。 在我的《光是交变以太量子涡旋的密度波》的论文中,对于光的本质有详细的论述。看完论文,你才会明白。 -叶波- |
对25楼叶老说: |
刘岳泉老兄: 我用英文资料的公式6计算了一下,金星进动值(不考虑水星影响)是1013”,地球是760”(不考虑水、金)。 我不知道内行星的摄动值怎么计算?事实上,摄动的公式我还没有看懂。 我自己列的方程发现很难计算:分母要展开,角度余弦值也要展,不知两个叠在一起泰勒展会是什么效果。 ※※※※※※ 天地之道,以阴阳二气造化万物。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
波实际上是由一种往复振动形成的。介质往复振动时,其受力是交变的,当交变力的频率太快,介质向一个方向受力运动后,几乎马上又要受同样大的力向相反方向运动,
............................................................ 实际上你的这种说法我非常理解,它如同小游戏魔术扣子,当绞动速度太快的时候,线绳就会是硬的。但这与以太最大的不可比性,就是我们所认识的物体是由分子力,电磁力,强力联系在一起的一个整体,一个整体和一个离散系统的微粒子群,在整体力性上,根本就不可能去比较,看似同样是流体,水和以太差别太大,水在0度时,就会成为固体冰,而以太从来就没有表现出这种迹象。这是有荷无荷的最根本差别。 当前对0点能比较认可,它实际上就是以太在0熵时的表现状态,在0熵时,我们尚不能发现以太的固态性,那么。任何的操作都会有能量使用而使熵变化,从理论上就更不可以检测到以太的固态情况了。 你的工作精神很了不起,但首先理论上要过得去,才有成立的可能性,理论上存在很多问题,专家一定会挑剔。 ............................................................... |
教楼主一个常识:光不是物质[粒子]波,光是电磁波.基本知识搞不懂?还想入非非??? |
刘久明先生:
有人问过这样一个问题:以太会阻碍星系的运动速度吗? 我是这样认为的,只要星系的运动速度不超过光速,那么,星系前方向的以太碰撞阻挡,总会被反方向以太的冲击所平衡,所以以太不会被表现出对星系的阻力。 我目前确实不理解对星系之间引力平衡的解释,根据万有引力公式,星系之间的质量是何其大啊,有些星系之间曾经还靠得那么近,几乎就要重和,他们之间的引力该多么的巨大啊,但他们之间却轻描淡写的相互离开了,这合乎我们对万有引力的理解吗?为了维护万有引力的万有性,很多科学家宁愿去编造复杂的理由来园场,就是不思考是不是可能存在万有引力范围性的问题, 从微观上,从宏观上,万有引力具有上下限特征,最符合观察和物理实际,但要让人注意这问题又是何其之难。我也计算出了万有引力的下限,但这不是微积分得到的,是理论和哲学得到的,也得到了万有引力的上限,是从星系的演化规律上得到的,我认为我的研究会在某个深刻被重视并认可。 |
对【33楼】说: 你的以太观越来越成熟了,贾洞 的理解也比较透彻。正因为以太与水存在的这些差异,才可以把以太定义为标准的理想“超流体”(我倾向于用气态描述更确切些)。同时所谓的“零点能”,就是等价于气体温度的以太无序能量,能够被人类掌控的只有以太有序运动过程中的极少部分,而有序在无序中所占比例几乎完全可以忽略不计,因此才会出现无序转化为有序的“负熵”,并使总熵始终保持为零不变。引力、电磁力、核力等等,包括表现出这些力的有形物质结构,一切都来源于以太的有序运动,自然界中的一切现象都是由时间、空间和以太三大基石构成的。 ※※※※※※ 相对论误导科学走邪路,是非曲折待历史见证;引力场以太旧貌焕新颜,定海神柱将扭转乾坤。.................... 想当初时空迷思闯科海,荣辱以乐可生命当歌;看如今闲庭信步攀高峰,重构宇宙再平展时空。 |
拿奖可能极小,不要期望极大,如果观点以及理论解决不了新问题,不会被接受 |
对【37楼】说: 你还在用那个公式算啊?我早以抛弃了,而直接用拉格朗日公式。对摄动周期函数用时间积分计算平均值的结果表明,内行星的摄动值计算与外行星没有显著差异(我起初是用轨道半径比值的平方、四次方等级数计算误差太大)。 你的思路是对的,但是你的数学基础没我这么牢,而我也恰恰是被这种级数展开给困住了。只要是独立函数的泰勒展开到任一级数都不是问题(对勒让德多项式我也可以任意展开计算了),难关就是混合交叉计算,尤其是含有六个轨道根数交角级数展开,更是难上加难。如果这种难度能激发你的去攻关,那我全力支持你,但建议首先把天体力学基础>攻下来,再把展开的级数系数设计成计算程序交电脑运算而避免出错。 ※※※※※※ 我不反相对论,因为它整个就是一堆垃圾!例如﹕狄拉克推导正电子的“相对论”方法、计算原子光谱精细能级分裂的拟合“公式”等等等等 |
对于光、磁的理解,一些类似的观点早就有人提出来了,也没见有人拿奖 |
对【38楼】说: 贾洞先生:非常乐意和你交流。 我原来说:"以太对光呈固体",有很多网友反对。他们对固体的理解是分子间吸引力较大,从而使分子间牢固束缚在一起有一定的形状。以太无论如何也不可能这样。所以以太永远不可能是固体。我接受了网友的意见,放弃了"以太对光呈固体"的说法。 我现在改为这样说:"以太传光似固体"。是什么意思呢? 光波实际上是一种往复振动形成的,往复振动物体的受力是交变的,当交变力的频率太快,以太因惯性的缘故根本就来不及流动,以太的振动象固体分子一样只在平衡位置振动而传播。于是,以太的流动性消失了,光波在以太中的传播就像在固体中传播一样。也可以这样理解:以太微粒受到光波交变力的作用往复振动,如果交变力的频率很高,这一微粒就会被交变力紧紧压住,动弹不得。 所以,约束以太微粒的流动可以有两种方式:1、以太微粒之间的强大吸引力;2、以太微粒被光产生的交变力紧紧压住而束缚在一起。以太在传播光的时候是第二种。此时以太不是固体而好似固体一样。我把它称为"以太传光似固体"。 这一说法非常重要,以太传光时变硬得好似固体一样,这就说明以太是一种物质,只有物质才能有软硬特性。以太既然是物质,以太当然存在的。
你说得非常对:首先理论上要过得去,才有成立的可能性,理论上存在很多问题,专家一定会挑剔。 所以我希望你能认真挑剔,把问题找出来。我还真的得好好谢你。我准备最近去北京发请战书,论文还会修改。论文会发到许多院士和著名科学家手中。我也不知效果怎样,试试看吧。 我的论文已传至你的邮箱。 |
对【36楼】说: 衷心感谢梁先生提供的线索,不过我的试验是要转卖动90度的。 论文和试验已发至你邮箱中 |
对【40楼】说: 崇安:看来我们是有共同语言的。振幅是波运动的最大幅度,密度波的密度最大处不是波的运动最大幅度。 |
对【43楼】说: 拿奖可能极小,不要期望极大,如果观点以及理论解决不了新问题,不会被接受 %%%%%%%%%%%%%%%%%%%%%%%% 如果我的三个试验成功了,就有7个重大发现,冲诺就会成功。 |
贾洞先生:
有人问过这样一个问题:以太会阻碍星系的运动速度吗? ====================================== 答案是肯定的。以太一定会对星系的运动产生阻碍。 但这种阻碍是不明显的。首先大星体体附近的以太原本就是和星体本身受到的引力相同,并且在新的引力场变化中一直保持与大星体相同的运动状态,以太对大星体的阻碍实际上是相对静止以太对相对运动以太的阻碍。 引力该多么的巨大啊,但他们之间却轻描淡写的相互离开了 =================================================== 星体之间的是相互靠近还是相互离开,并不是完全取决于万有引力,更重要的是取决于各星体的运动惯性,否则总星系将坍缩为一个大球。 万有引力具有上下限特征,最符合观察和物理实际 ============================================ 并非万有引力有上下限,在微观上以太粒子之间有一定的排斥势,当粒子极端靠近时,排斥力逐渐增加与引力抗衡,使引力的作用减小。在宏观上,只有超出以太气团(即我们所能观察的总星系)以外才能使引力的作用消失,所以不论星体间的距离有多大,只要还在总星系范围内,那么微弱的引力还是存在的,这样才能表现出零对称。 |
对【39楼】说: 光不是物质[粒子]波,光是电磁波.是交变以太量子涡旋密度波
|
[46楼] -叶波-老先生:
您的论文已经收到,我上午就仔细的读过其中的两篇,感觉您对以太的研究下了很大的气力,对以太的研究历史也非常了解,论文很耐读,很受益,但对以太开创性的思考很难超过前期科学家的理论。 ----------------------------如果交变力的频率很高,这一微粒就会被交变力紧紧压住,动弹不得。 我非常理解你的这种想法,但最重要的问题是,以太场会允许微粒被紧紧压住,而不向空间运动吗?一句来不及被运走,真的不能被成为理由,因为我们考虑以太微粒会极限微小,任何一点微小的能量都会使其运动跑掉,更不用说运动速度的压缩问题了,并且,能量的最小单位为普朗克常量,一个光子不可能接受两个光子以上的能量才运动。这也违背了测不准原理。 ....................................... 约束以太微粒的流动可以有两种方式:1、以太微粒之间的强大吸引力;2、以太微粒被光产生的交变力紧紧压住而束缚在一起 ------------------------------------ 以太之间绝对不可能存在强大吸引力,就是最微弱的引力也不应该存在,否则,以太会集成质量团,我们不会不发现,以太要生成大物质,其存在一种概率学问题与一种新的强力思想有关。 ---------------------- 我对叶老先生熟识很多年了,认为你是有深度的人,物理创新最重要的要完全自洽,让自己和朋友给您提出问题,当确实解决不通的时候,就说明可能新理论有问题,不容易成立,要重新思考有些问题,可能会发现新的途径。 我本来给您写了很长,关于我怎样处理和发现以太问题但快写好的时候莫名其妙的消失了,只好又重新写了这些,我建议你看看我在奇迹的论文:http://www.qiji.cn/eprint/abs/3753.html 对解决你的光子交变力问题会有帮助。 |
对【52楼】说: 我发现你在质疑别人理论的时候思考得很周全,这样的讨论对别人很有启发性,可是一旦涉及你自己的就很不尽如人意了。我也只想提示一下,现象并不一定是事物的本质。我的观点是﹕站在以太论的角度和深度上,“测不准原理”也是一堆垃圾;哈勃红移是光子能量的衰减,而决非天体退行的“宇宙膨胀”! ※※※※※※ 我不反相对论,因为它整个就是一堆垃圾!例如﹕狄拉克推导正电子的“相对论”方法、计算原子光谱精细能级分裂的拟合“公式”等等等等 |
刘久明先生: 太对大星体的阻碍实际上是相对静止以太对相对运动以太的阻碍。 .............................................. 如果以太阻碍了星系的运动,那么,一定会发生了能量交换,也就是星系一定要将能量传达给以太,那么,接受能量的以太就会超过0点能场状态,而向外围发射电磁波,并且是星系的前部分发射而离开方位不发射,科学界却从来没有看到这种情况。即便物质波就是激发以太电磁波,但物质波是存在于物体的周围,而不是每一个方向。所以这种看法很难成立。 我在一些讨论中说过,一些高级别的以太研究者,无法区分电磁波以太和万有引力以太的区别,是影响以太准确认识的最大障碍。静止以太应该就是电磁波以太,而运动以太就是万有引力场以太。 ------------------------------------------------------ 更重要的是取决于各星体的运动惯性 ------------------------------ 我认为这种认识是正确的,我们可以仔细的观察星系冲撞的照片,发现其结很符合惯性特征,而不符合万有引力特征。所以我从这方面也认为,万有引力不是质量的基本属性。 ........................................... 在微观上以太粒子之间有一定的排斥势,当粒子极端靠近时,排斥力逐渐增加 -----当粒子极端靠近时,排斥力逐渐增加,这也说明粒子的运动性,压缩时空间变小,能量交换频率变大,表现为排斥力加大, |
我也只想提示一下,现象并不一定是事物的本质。我的观点是﹕站在以太论的角度和深度上,“测不准原理”也是一堆垃圾;哈勃红移是光子能量的衰减,而决非天体退行的“宇宙膨胀
............................................... 刘岳泉朋友,非常感谢你的提醒,自己写论文的时候,很容易产生想当然的心态,我后期些的论文多数注意了不要感情化这个问题,并且都凉一下再修改,当前能见到的我的论文多是前期的,(我认为很难发表的)我也发现有一些问题,但修改很麻烦,也就放下了。 --------------------------------- 哈勃红移是光子能量的衰减 ..................你这个观点我非常支持,哈勃红移肯定是光子能量衰减的一种标志,但从宇宙总能量来看,光子能量衰减到哪里去了呢?我认为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我们的宇宙有一层壳,这层壳是完全静止状态的光子,是这层壳包住了以太巨大的基本能量,使其不至于被很快的,无限的发散掉,使宇宙的能量不会太稀薄。而以太在碰撞宇宙壳的过程中,会将能量部分性的传递给完全静态光子,这样,以太场在扩大,而以太的能量密度在降低,光子的能量被衰减,出现红移现象。 ............................... ,“测不准原理”也是一堆垃圾; ---测不准原理其实就是有道理的,我们的观察会影响物体的存在状态,这在极限小的物质的情况下,确实应该是这样,但对宏观世纪,基本是无效的,我仔细的读过孙昌璞的科普,他写的最好。 |
贾洞先生:
万有引力不是质量的基本属性。 =================================== 由于最初的惯性运动正式由于引力破缺产生的,所以惯性也是万有引力的产物,所以万有引力仍然是最基本属性。 |
老叶:密度也是运行的,就如同一串糖葫芦沿轴前行,可以用波动方程描述。
贾洞:惯性不能用任何力来解释,因为物质粒子如果没有惯性,力也就失去了传递的恒定性。惯性和力是并存的。万有引力不可能是惯性的来源。 |
在地球中心学说没有推翻之前,研究万有引力不会受到重视。
同样,在光速不变假说没有推翻之前,研究以太的性质不会受到重视。 ※※※※※※ 我的论文《迈克尔逊——莫雷实验能证明光速不变原理吗?》是检验一个人物理水平的试金石,如果一个人认真阅读了它还不能认识到相对论是不能成立的,那么他就不是搞物理的料了! |
57楼:
"惯性和力是并存的。万有引力不可能是惯性的来源。"那你说什么是惯性力? 没有鸡可以有蛋?什么逻辑??? |
对【52楼】说: 类比--通向创新的桥梁 每当理智缺乏可靠论证的思路时类比这个方法往往能指引我们前进 --康德
在物理学上往往因为看出了表面上互推不相关的现象之间有相互一致之点而加以类推,结果竟得到很重要的进展。 --爱因斯坦,英费尔德
大自然的事物由于千差万别而显得丰富多彩,千差万别的事物之间又由于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而显得和谐有序。事物的差异性要求我们在认识和研究事物及其运动规律时,要区别对待,使其各得其所。事物之间的联系性或同一性,则使我们在认识和和研究中,能以已知的事物为基础由此及彼地认识新事物、拓宽新视野、开辟新领域。 事物之间存在的相似性,是事物之间最基本的联系形式之一。天上的行云与地上的流水是形态上的相似;同性电荷相斥、异性电荷相吸与同名磁极相斥、异名磁极相吸是相互作用方式上的相似;两物体之间的万有引力F=Gm1m2/r2与两电荷之间的作用力F=Kq1q2/r2是相互作用数量关系上的相似;行星绕着太阳转与电子绕着原子核转是运动形式和位量关系上的相似......如此等等的相似性,在许多看起来完全不同的事物之间建立起广泛的联系,为我们认识未知事物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人类在认识自然的长期探索中,以事物之间的相似性为前提,创造了类比的推理方法。这一方法为人们在事物由已知的相似性寻求更广泛、更深刻、更本质的相似性架起了一座桥梁,对于人们认识新事物、发现新规律有重要的作用,是人们进行科学思维、开展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 在物理学研究中,类比的方法有着广泛而重要的应用,许多重要物理规律的发现都是直接或间接地应用了类比方法的结果。许多著名的物理学家都是由于机智而创造性地应用了类比的方法,才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著名物理学家汤川秀树在回顾提出介子理论过程中应用了类比方法时说:"......由于探索到类似性和本质的不同点,就能飞跃到另一个新阶段。但在这时,类推或模型作为飞跃的跳台也起了很大作用。我自己提出介子理论的最初阶段,也是因为把当时熟知的电磁力作了类推,而抓住了当时还不十分清楚的核力的本质。在那时候,开始就预想到两者具有相似点的同时,也应该具有不同点。像这样类推的思考过程若能把过去熟知的东西作为线索,对于发现和理解与其类似而性质不同的新事物是很起作用的。"(这里所说的类推即指类比)汤川秀树和许多杰出物理学家的科学实践都证明,类比的方法对物理学的发现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类比的概念从人类认识发展的历史看,正是由类比所包含的归纳与演绎成分分化成了归纳和演绎这两种最为重要的科学推理方法,从而极大地促进了科学的进步。而归纳法和演绎法的完善,又反作用于类比法。一方面,在类比之前,由归纳和演绎得到的科学原理为类比提供可靠的基础。另一方面,在类比之后,可用归纳和演绎法对类比结论进行理论论证和实验检验。由此可见,一个科学的类比,既融合了某一课题以前的归纳和演绎,又导致了进 一步归纳和演绎的开始。
类比的两个基本特征
(1)创新性特征。类比是从特殊到特殊的推理方法,即依据于两个对象的已知相似性,试图把一个对象已知的特殊属性或规律推移到另一个对象上去,而获得后一对象的新知识。在物理学研究中,人们总要不断解决新问题,开辟新领域,形成新理论。而这些新东西通常都没有现成的原理可供使用,所以只有借助其他对象或其他领域的科学原理通过类比来达到目的。 在演绎、归纳、类比三种逻辑推理方法中,演绎法只要前提正确,结论就一定正确,所以它是一种必然性的推理。但是,演绎法得到的结论,并没有超出前提的范围,即不能得到一般性原理,因而演绎法创造性较小。归纳法可以从大量事实中概括出一般原理,是富有创造性的方法。与演绎法和归纳法比较,类比法最富创造性。因为类比法一般应用于科学研究的某个起点上,所以研究对象的范围内没有相应的一般原理,受到的约束较少。而通过类比可以提出种种可能的新原理,供人们去探索和检验。类比法可以在很大的范围内,把看起来差别很大的两个事物联系起,提出种种猜想,启发人们去发现新的原理或规律。 1932年,查德威克发现中子不久,海森堡就提出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质子一中子"理论可以圆满地解释原子的质量数和电荷数,并可以圆满地解释同位素及放射性现象,还可以解释核子的自旋,所以这一理论很快就得到了公认。但是,是什么力把中子和质子约束在10-13厘米的尺度之内呢?首先,它不是电磁力,这很容易知道,因为中子不带电。其次,它不是万有引力,因为这种力只在10 -13厘米的极短范围内有效,一超出这个范围就立即消失,而万有引力(也包括电磁力)却可以传到很遥远的地方。再次,这种力比已知的电磁力和万有引力都大得多。因为在有的核中含有上百个质子和中子,把它们束缚在一起的力是足够大的。物理学把这种特别的、在经典物理中没有研究过的新力叫做核力。 问题的提出,就是解决问题的开始,许多物理学家开始了关于核力本质的攻关。1934年,日本物理学家汤川秀树,在接受其他物理学家及自己的失败教训后,提出一个大胆的假设,认为核力是质子和中子之间在交换某种粒子时产生的一种相互作用力。通过计算,他得到这种传递核力的粒子的质量大约为电子质量的200倍,并且它可以三种形式出现,即电中性、带正电荷或负电荷,带电量的大小等于质子的电量。由于这种粒子的质量介于二电子和质子之间,所以称之为"介子"。 汤川秀树提出介子理论的基本思路,应用的是类比的推理方法。当时的物理学家们已经非常清楚电磁力是通过交换光子而产生的,光子是传递电磁力的粒子。例如,质子和质子、质子和电子、电子和电子之间的电力作用,都是如此。那么,质子和质子、质子和中子、中子和中子之间的核作用,也应该由某种粒子来传递,这种粒子就是介子。汤川秀树通过类比这座桥梁把电磁力这种人们已熟知的相互作用和人们还完全陌生的核力联系了起来,并建立了核力的基本理论,开辟了一个崭新的领域。 汤川秀树用类比法建立起来的介子理论究竟是否正确呢,这需要事实来检证。1947年,英国物理学家鲍威尔利用照相乳胶技术由粒子的径途探测带电粒子,在宇宙射线实验中发现了一种新的粒子,经测算其质量约为电子质量的273倍,称为π介子,并确认这就是汤川秀树所预言的传递核力的媒介粒子,从而证实了汤川秀树的理论。 后来,人们又在加速器中成功地找到了人工产生的π介子,并精确地测定了它的质量、寿命以及与各种不同物质的相互作用。π介子有正、负和中性三种,带电的π介子寿命为2. 6×10-8秒,中性π介子的质量为电子质量的264倍,寿命为0.8×10-16秒。这些都与汤川秀树的理论预言相同,从而进一步证实了汤川秀树的理论。 汤川秀树通过类比建立起来的介子理论,开辟了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对粒子物理学的形成和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历史作用。 (2)或然性特征。类比的推理方法是把一个对象所具有的属性过渡给另一个对象,而这种过渡所依据的条件,一是两个对象的属性有一定的相似性,二是假定一个对象属性之间的相互关系也适合于另一个对象。显然,这两个条件在逻辑上都是不严格的。因为根据两个对象已知的部分属性相似来推断它们其他属性也相似,或者根据一个对象中属性间的相互关系来推断另一个对象中的属性间也存在同样的相互关系,都缺乏足够的理由。自然界的同一性,决定了事物之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相似。当我们已经知道两个对象之间的几个相似点之后,下一个很可能又是相似点。但是,自然界中的事物又总是各具特色的,当我们认识了两个对象之间的几个相似点之后,接下来的也可能正好是个差异点。由此可见,通过类比所得到的结论带有或然性,这是类比的又一个基本特征。 在物理学发展历史中,光的本性的研究和争论是一个长期的而富有戏剧性的过程,这一过程也生动地反映了类比推理的或然性特征。1704年,牛顿在他的著作《光学》中,用比较的方法否定光的波动性进而建立微粒说。牛顿指出:"死水表面的波,在其部分被宽阔的障碍物所阻时它就沿着障碍物的边缘弯曲并在障碍物后面逐渐地自行散开而成为静水。传声的空气波、脉冲波或振动波显然也会弯曲,虽则没有水波那样多。因为一个钟或一个炮可以在隔断该发声物体视界的一座山之外听到,声音之通过曲管与通过直管一样快。但从来没有人认为光能曲行,也没有听说光能弯曲成影。"在这里,牛顿紧紧抓住光与声的差异性,否定了光与声相似的波动性。如果说牛顿的比较法也是一种类比的话,那么,牛顿的类比是以差异性为前提的。牛顿的时代,人们对光和声知识比较的基本上是差异性: 声 不能通过真空,媒质具体明显具有弯曲能力声速低,易测量发声机理清楚 光 能通过真空,媒质神秘明显具有直进特点光速高,难测量发光机理不清楚 所以,从差异性的前提出发,得到差异性的结论:声音是一种波,而光一定不是波。由此,牛顿得出结论:"难道光线不是发光物质放射出来的非常之小的物体吗?因为,这样一类物体可以直线通过均匀的媒质,而这正是光线不会弯曲成影的本质。"这就是微粒说的基本观点。从微粒说的观点出发,可以轻易地解释光的直进、反射等最常见的光学现象,并且能导出光的折射定律的数学表达式,从而构成了几何光学的基础。这些成功之处,加之牛顿的声望,光的微粒说自然占据了主导地位。但是,微粒说却也存在着难以克服的困难,如无法回答一个极其简单的问题:如果光是微粒波,那么在光束相交时,为什么不因为微粒的相互碰撞而发生光的散射呢?为什么微粒流仍然像没有发生碰撞一样而继续前进呢? 与光的微粒说相对立的是光的波动说,这一学说的理论基础是由惠更斯奠定的。有趣的是,惠更斯创立光的波动说,也是把光的传播同人们熟知的声音的传播作类比进行推理的。不同之处是惠更斯进行的类比,是以光与声的相似点为前提的。他说:"声音是借助看不见摸不着的空气向声源周围的整个空间传播的,这是一个空气粒子向下一个空气粒子逐步推进的一种运动。而因为这一运动的传播在各个方向是以相同的速度进行的,所以必定形成球面波,它们向外越传越远,最后达到我们的耳朵。现在,光无疑也是从发光体通过某种传递媒介物质的运动到达......像声音一样,它也一定是以球面波的形式来传播的;我们把它称为波,是因为它们类似于我们把石头仍进水中时所看到的水波,我们能看到水波好像在一圈圈逐渐向外传播开去,虽然水波的形成是由于其他原因,并且只在平面上形成......"惠更斯又说:"我们对声音在空气中传播所知道的一切,可能会导致我们理解光传播的方式。"1678年,惠更斯在《光论》一书中从光和声的相似性出发,提出光是一种在特殊的弹性物质中进行的弹性机械波,并详细阐述了波的传播原理,认为在波的传递过程中,每一质点的周围,都兴起了以该质点为中心的波。这一原理后来被称为"惠更斯原理"。从这一原理出发,可以导出反射定律和折射定律,并能满意地解释光在进入光密媒质时速度减小的现象。光的波动说后来经过T.杨和A.T.菲涅耳的研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并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 但是,波动说也有它自己的难题。无论是惠更斯的弹性机械波,还是后来菲涅耳的弹性横波,都需要传播光波的介质;否则,就无法解释遥远的太阳、星星是怎样把光传到我们地球的。惠更斯又一次以声和光的相似性为基础进行了类比,认为光的传播与声音以空气为介质传播相似,也是以一种特殊的物质为媒介传播的,这种特殊的物质就是"以太"。这样,继笛卡儿之后,惠更斯再次把以太作为一个重要的概念引进了物理学。而正是这个神秘的以太,使得几代物理学家都大伤脑筋。1887年7月,A.A,迈克尔逊和E.W.莫雷做了著名的寻找以太存在的实验,却得到了零结果。直到20世纪初,爱因斯坦建立狭义相对论后,以太概念才从物理学中被清除掉(这种清除是错误的)。到了量子力学建立以后,人们才惊奇地发现,原来光是既具有波动性,又具有粒子性。两种学说200多年的争论,此消彼长,各领风骚,原来都没有全面地理解光的本质。 由此可见,惠更斯以光与声的类比而创立的光波学说,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光的本性,发现了科学真理,但在解决光的传播问题而由进一步的类比提出的以太学说,则被历史证明是错误的。与此类似,牛顿从光与声的差异性出发对它们进行比较而创立的光的微粒说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光的本性,但牛顿由此而武断地否定光是一种波,这又是被历史证明是错误的。造成这种历史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而当我们撇开其他因素不谈,仅从逻辑推理的角度考察,这正是类比的或然性带来的结果。
..................
--折自《物理发现的艺术》
在本人的创新过程中里,大量地使用了类比来说明问题。例如作者也认为以太是存在的,但由于以太太小,很难捉摸,怎么把以太的性质弄得比较清楚一点呢?这里用到了两个类比:一是把以太类比为超流体,解决了以太为什么不能被带动和天体为什么在以太中不受阻力的问题。二是用水对低频声波呈流体,对频率很高的超声波呈固体的特性类比地说明了为什么以太传光似固体,从而重新解释了迈克尔逊--莫雷试验的零结果,说明以太不能被迈克尔逊--莫雷试验否定的道理。 类比只要相似,不要求绝对一样。类比也不是绝对正确,要通过试验检验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