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社区女性社区汽车社区军事社区文学社区社会社区娱乐社区游戏社区个人空间
上一主题:宽仁为怀,坦诚为德,助人为乐,... 下一主题:如果上帝将癌症与皇帝搭配,长生...
[楼主]  [61楼]  作者:liangjz  发表时间: 2010/07/27 21:21 

人们一提到光的偏振马上会联想到绳子的振动或水波的振动,人们曾假设以太的存在来说明光在以太中的振动,但实验证明以太是不存在,那么光的振动到底是什么在振动?我个人认为光并不存在振动,光是沿直线运动的,光所表现出的波动现象如干涉衍射偏振等完全是由于组成光量子的亚光量子矢量方向的周期变化所致,偏振片所起的作用只是允许光矢量指向某一区域内的亚光量子通过而不指向这一区域的亚光量子不能通过偏振片,我提出的光量子模型可以解释干涉衍射偏振也可以解释光电效应,相信这个模型总有一天会被大家认可的。
 [62楼]  作者:刘久明  发表时间: 2010/07/28 00:03 

建中:
休息的好吗?
根据你说的“偏振片所起的作用只是允许光矢量指向某一区域内的亚光量子通过而不指向这一区域的亚光量子不能通过偏振片”,我们假设第一象限和第三象限的“亚光量子”能通过,而第二象限和第四象限的“亚光量子”不通过,也就是说有“一半数量的亚光量子”通过,则通过偏振片后光的能量损失为0.5E,这与实验数据0.677明显不符,你不需要解释吗。
[楼主]  [63楼]  作者:liangjz  发表时间: 2010/07/28 08:40 

久明:
借英格兰出差的机会,去了一趟苏格兰,领略了一下高地及尼斯湖秀丽的风光,好好地放松了一下。
即使现代物理也不否认光矢量的方向是在360度方向上均匀分布,让光通过起偏器,光矢量指向I,III象限的亚光量子通过偏振片,我们可以转动检偏器来检验,检偏器转动一周,光的亮度两明两暗并且亮度的变化是渐变的,从现象上看,完全有理由认为光通过偏振片后光矢量的指向是在I,III象限的区域而非指向一个特定的方向,如果偏振光的光矢量是在一个特定方向上的话,那么转动检偏器一周,光由暗到明应该是在一个特定的方向(光轴)突变的,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你也许会说你可以把起偏器光轴上的光矢量投影到检偏器的光轴上,虽然在数学上可以这样处理,但物理概念已经完全被掩盖了。
当一束自然光斜射到玻璃表面时,反射光的光矢量通常只有I,III象限,透射光的光矢量包含I,II,III,IV,由于有一部分I,III象限上的亚光量子被反射,所以透射光中II,IV象限上的光矢量比I,III象限上的要多,通常用玻璃堆片构成偏振片,最后得到50%入射光的偏振光,在我的实验中所用的偏振片有可能并非理想的偏振片,是给学生做实验用的。
 [64楼]  作者:刘久明  发表时间: 2010/07/31 10:03 

建中:
看来你还是没有休息好。连50%想都出来了!
“通常用玻璃堆片构成偏振片,最后得到50%入射光的偏振光,在我的实验中所用的偏振片有可能并非理想的偏振片”
我不关心你的偏振片是否理想,但你仍有实验条件,建议你从0度到90度每隔1度测偏振光能量曲线,绘制夹角与剩余能量曲线图,然后再讨论,可否?
[楼主]  [65楼]  作者:liangjz  发表时间: 2010/07/31 16:43 

久明:显然你没有理解我。
假设自然光的能量为A,自然光通过起偏器后的偏振光的能量A0=A/2,偏振光通过检偏器后的剩余能量是A1= A0(1-θ/90)。如果偏振光的光矢量是分布在一个区域(比如说I,III象限)上,则经过检偏器后光的剩余能量应该用公式A1= A0(1-θ/90),如果偏振光的光矢量集中在一个特定方向(比如说光轴)上,则经过检偏器后光的剩余能量应该是公式A1= A0*cosθ。哪个公式更合理?
 [66楼]  作者:刘久明  发表时间: 2010/07/31 20:07 

建中:
如果按你的公式就是0.5,这个我早就给你指出过,这次是你正式承认。
如果按我的公式就是0.677,这个我也早就硕果了。
哪个更合理?这正式我要你做实验的原因。
“建议你从0度到90度每隔1度测偏振光能量曲线,绘制夹角与剩余能量曲线图,然后再讨论”,不论你的偏振片是否理想,曲线规律还是能反映的。
如果实验结果呈直线,则你的公式可能是正确的。
如果实验结果呈余弦曲线,则我的公式可能是正确的。
然后再讨论,可否???
[楼主]  [67楼]  作者:liangjz  发表时间: 2010/07/31 21:35 

久明:
你的公式A1= A0 * cos(90-θ/90)尽管我不清楚它的来历,但从我们的交流中可以断定,它应该是自然光经过起偏器后偏振光与自然光之间的关系,公式中的θ指的是什么?你得出自然光经过起偏器后的剩余能量是0.637,这个结论与现代理论观点不符。
我的公式A1= A0(1-θ/90)不是自然光与偏振光之间的关系,而是偏振光经过检偏器后的光的剩余能量与偏振光之间的关系,在我的模型中自然光与偏振光之间的关系是50%,这与现代物理观点是一致的,所不同的是我认为偏振光的光矢量不是局限在光轴上,而是分布在一个对称区间上。
所以说你的公式与我的公式描述的不是一个东西。
 [68楼]  作者:刘久明  发表时间: 2010/07/31 22:39 


建中:
"A1= A0 * cos(90-θ/90)"是对你公式的建议!不是我的公式。

我的“自然光经过起偏器后的剩余能量公式”公式是0-180度A1= A0*cos(θ)的一个积分公式,得出2/PI的结果。

“偏振光经过检偏器后的光的剩余能量”我的公式不需要积分直接为“A1= A0*cos(θ)”。比马吕斯经验公式少一个平方。

我不要求我的东西与任何理论相符,只希望与实验相符。

还是请你做实验,我没有实验条件。

再重申:“建议你从0度到90度每隔1度测偏振光能量曲线,绘制夹角与剩余能量曲线图,然后再讨论”。就是你的“偏振光经过检偏器后的光的剩余能量”,只不过需要不同夹角的实验数据。我们用实验说话。
[楼主]  [69楼]  作者:liangjz  发表时间: 2010/08/01 11:06 

久明:
我会去大学联系做实验的事宜,实验结果我会通知你。
你的自然光经过起偏器后的剩余能量公式是0-180度A1= A0*cos(θ)的一个积分公式,可以理解为入射光能量在x轴(光轴)上的投影之和,能量为0.677E,同理入射光在y轴(垂直光轴)上的投影也应该是0.677E,x轴和y轴的能量之和为0.677E+0.677E 大于入射光的能量E,如何解释?

你的公式“A1= A0*cos(θ)”与马吕斯振幅关系式没有区别,马吕斯的光强关系式带平方项。
 [70楼]  作者:xhzjzs  发表时间: 2010/08/07 20:30 

波长λ(nm) 365.0 404.7 435.8 546.1 577.0
频率υ(1014Hz) 8.214 7.408 6.879 5.490 5.196

截止电压U0(V)
不加偏振片 1.884 1.546 1.304 0.730 0.586
加偏振片 1.314 1.434 1.296 0.724 0.586

实验数据太难解释了。光源都是自然光吗?如果是部分偏振光或线偏振光,那么通过的光能跟光振动方向与偏振片的透振方向所成夹角有关。但是实验数据跟频率有关,这就难以解释了!


※※※※※※
天地之道,以阴阳二气造化万物。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71楼]  作者:刘久明  发表时间: 2010/08/11 18:41 


xhzjzs:
不同频率的光有着不同的“振幅”,这也应该是不同频率的单色光可以产生混合光的“原因”。由此,混合光可以被拆分成原来的不同频率,而单色光却不能分成多个单色光的组合。
另外我关于大分子光栅的说法可以验证了,你把一个普通塑料薄膜用力拉长使大分子晶格变形,后会使其产生偏振镜功能。这个实验不要用玻璃纸,因为玻璃纸原本就是带有一定旋光作用的偏振片。
 [72楼]  作者:xhzjzs  发表时间: 2010/08/12 19:51 

久明:
赞同你的观点。偏振片相当于光栅的说法可以接受。
有一种偏振片制法把网状的聚乙烯浸在碘液中拉成线状结构。人眼一般难以测出偏振光,只能间接感觉:摄影中有一种消偏镜能挡掉玻璃面上的反射光。还有利用偏振片的特性制作的3D眼镜。

※※※※※※
天地之道,以阴阳二气造化万物。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73楼]  作者:刘久明  发表时间: 2010/08/18 23:13 

[楼主]  [74楼]  作者:liangjz  发表时间: 2010/10/29 08:33 

久明:让你久等了。
周三我在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光学物理实验室与2位爱好物理的网友及两位实验室的老师共同做了偏振光的光电效应实验,此次实验的重点是测量反向截止电压的大小随两偏振片光轴间的夹角的变化,其中的一组数据如下:

实验地点:北京建工学院光电效应实验室
实验仪器:世纪中科 ZKY-GD-4光电效应(普朗克常数)实验仪
(仪器序号:G-S0700684)
----------------------------------------------------------
紫外光 365 截止电压
不加偏振片 -1.808 V
加一个偏振片 -1.392 V

二个偏振片光轴间的夹角与截止电压的关系
0度     10度     20度   30度    40度    50度   60度   70度   80度   90度
-1.352, -1.252, -1.182, -1.032, -0.982, -0.880, -0.610,

注:70度后几乎没有光电效应了。
 [75楼]  作者:youngler  发表时间: 2010/10/30 14:41 

这个实验,我感觉确实是一个发现。发现多少是在一些理论思想的指导下做出的。中国缺少发现机制,很多有价值的论文都是出口转内销。实在没有办法,梁先生可以考虑一下是否直接向国外刊物投稿。不过即使发表了,基础理论的东西是很难改变的。光的粒子说和波动说都有很多实验支持。
[楼主]  [76楼]  作者:liangjz  发表时间: 2010/10/30 15:28 

我正在尝试建立一种新的光子模型,期望这个新的模型既能解释光的波动性又能解释光的粒子性.
[楼主]  [77楼]  作者:liangjz  发表时间: 2010/12/28 08:24 

转自黄鹏辉新浪博客

看似不合理的前提也有可能导致重大科学发现(2010-12-23 10:03:04)

本文因为在凤凰博客怎么都发不上去,我感觉凤凰博客越来越弱智了,以后新的博文准备都发到新浪博客了。请各位朋友注意。

这里是我最近做学术交流和学术思考的一些心得,现在发布出来与大家分享,或许能够给大家一些启发。其中一个新的认识是:别人认为错误或不合常规理论的想法,很可能也会导致一些重大的科学发现,这里举几个例子说明一下:

案例一:关于北京梁建中的课题

最近比较关注北京梁建中的课题,在与他交流过几次之后,我明显感觉他的想法与我们所学教材中的内容并不一样,他不认为光或电磁波是一种振动或波动,他自己提出了一种“亚光子”模型,并且认为其中就没有振动或波动。我现在对他的理论还没有足够深刻的理解,并且我对他的“亚光子”模型充满疑惑,但是,梁建中从他不合常规的思想出发,设计出“光的偏振与光电效应截止电压关系实验”,这却是我在国内难得找到的有创新价值的物理实验。这让我意识到,我们必须从更多角度去认识物理的本质。
2010年10月27日,我和一个地质大学的学生(网名Saya)共同参与了梁建中在北京建筑工程学院物理实验室重复做的这个实验,并且我拍了一些照片记录了实验过程。就该学院现有实验设备条件来说,我能够明显感觉到,光电效应截止电压与偏振片的角度之间存在某种变化关系,而这似乎是与爱因斯坦的光电效应理论不符合的。这一点我现在还想不出办法来进行合理的理论解释。我个人觉得,梁建中的这个课题至少有三个值得深入研究的方向:
第一,进一步的实验验证,比如北师大的张涛老师就怀疑入射线的谱宽较宽,如果能够换成激光可能更有说服力。我们也都认为还可以用激光和偏振片做做更精确的马吕斯定律光验证实验,看看光强度与偏振片角度之间的更精确关系。因为梁建中说他基于自己的“亚光子”模型,得到了一个与马吕斯定律不一样的公式。
第二,尝试着多方寻找实验与理论存在偏差的原因,如果能够找到与现有理论符合的理由,或者最终建立起更符合实验事实的新理论,这都将是物理学上的具体进展。
第三,梁建中仍然可以基于他提出的“亚光子”模型,尝试着看能不能从数学或实验上继续研究出一些新东西来。中国几十年循规蹈矩的教育方式几乎毫无创新价值,不合常规的思路反而更可能创造出一些新东西来,这是我更看好梁建中这种折腾精神的原因,或许我们可以说,“物理学重在折腾”。
总之,梁建中的课题能够给我带来一些启发,我希望能够进行持续的追踪、参与、介绍,并且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我也很希望能够凭借我的物理直觉能力鉴定出一项有创新意义的物理成就,尽管还有很多困难。


案例二:关于武汉赵国球老师的课题
武汉的赵国球老师提出了一个量子力学的曲率解释理论,参见赵国求的博客-物理学哲学http://www.stimes.cn/m/user_index1.aspx?userid=315,不过我一直感觉赵国球老师主要是从哲学的角度来研究这个课题的,这是我强烈反对的,而且我也一直不能找到基于曲率解释理论、真正有创新价值的深入计算案例,因此,我一直对赵国球老师的曲率解释理论心存疑惑。我现在对曲率解释理论的认识应该也还不够深刻,现摘抄赵国球老师《从相互作用实在到量子力学曲率解释》一书中的三处内容作为我的理解:
第一,在35页中提到:“量子力学曲率解释从波函数的振幅中分离出一个曲率因子。”
第二,在37页的说明:“……量子力学中波函数描述的是微观客体自身‘表面曲率’的变化规律,波函数是曲率波,曲率的大小表示粒子性,曲率的变化表示波动性。这是对质点模型的重大修正。”
第三,另外,在35页对“玻恩概率解释与概率几何化”的说明中还提到:“在量子力学解释理论中,有一种倾向——量子概率的几何化是值得注意和重视的。” ——这一点应该是我很感兴趣的,因为“量子概率的几何化”明显是受到广义相对论“引力几何化”的启发,如果通过“几何化”而把量子力学和广义相对论协调起来,那应该是不错的想法。
不过,我主要还是关注“曲率解释理论”的可计算性,以前我一直为找不到这个课题的计算例子而头疼,因为我一直有一个很朴素的想法:如果一个理论找不到深入计算的例子,那它就没有前途。最近,我从唐孝威、邝宇平、童国梁等著的《正负电子物理》(科学出版社,1995年5月第1版)一书中找到了灵感:
第一,《正负电子物理》3页提到:“在电子的加速过程中,电子成束团状。”
第二,《正负电子物理》12页提到:“正负电子在储存环中呈束团状。”
这让我想到,如果我们以这种“电子的束团状”来具体化赵国球老师的“曲率波”概念,或者说作为一种替代模型,那么我们将可以构造出具体的物理和数学模型进行计算,也许BCS超导理论中的“库珀电子对”就是这种“电子束团状”的最简模型。既然两个电子可以构成“库珀电子对”,那多个电子应该也可以构成“电子团”——这似乎可以作为我提出的“比较物理学”的一个案例。这种“电子团”模型也许可以更好地解释各种光电现象、尤其是超导现象。看来,《正负电子物理》还真体现了唐孝威作为一个院士的价值,就这一点来说,我得尊敬他。
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库珀电子对”概念,我在这里摘抄一段网上的介绍,参见“诺贝尔物理学奖百年历史回顾(下)”http://www.oefan.com/Paraphrase/shi4/200804/2842.html,或者http://www.newsmth.net/bbsanc.php?path=/groups/sci.faq/Astronomy/bw/all/bak78001/M.1071471831.L0:
库珀是量子场论方面的专家,他对超导理论的第一项贡献是“库珀对”的发现:他证明了金属中的两个电子之间存在着通过交换声子而发生的吸引作用。由于这种吸引作用,费密面附近的电子两两结合形成所谓的“库珀对”。“库珀对”的形成使电子气的能量下降到低于正常费密分布时的能量,使得在连续的能带态以下出现一个单独的能级。这个单独能级与连续能级之间的间隔就叫做超导体的能隙。巴丁库珀和施里弗接着试图将“库珀对”这一简单的两电子系统的研究推广到在晶体中与晶格相互作用着的所有电子组成的多体系统。通过对“库珀对”进行统计分析,施里弗得到了一个容易处理的波函数。此后,又经过一个多月的紧张工作,巴丁、库珀和施里弗证明了他们的理论确实能够解释实验上所知的各种超导现象。
不过BCS超导理论似乎不能解释新出现的高温超导现象,因此,建立一套高温超导理论体系,这是物理学中最有可能取得重大突破的方向之一。


案例三:热质说
现在的物理教材中,通常是否定热质说的,但历史上热质说却导致了“卡诺热机理论”和“傅立叶变换”等重要的物理和数学理论。从这个角度说,我觉得物理教材没有理由去否定热质说,如果我们让热质说复活,也许能够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就象历史上波动性和粒子性的交替复活一样。我目前在“量子电动力学公理化”课题中一个很大的任务就是让“以太”复活。


案例四:声子模型
现代物理学似乎认为,“声子”本身不是一个实际存在的客观实体,因为声音的传播依靠的是原子或分子的运动,但是,声子模型在凝聚态物理中却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有时候也让人犯糊涂:你说“声子”到底存在不存在?因为声子模型的成功,我更觉得我们要么复活热质说、要么类比声子模型而提出一个“热子”模型,没准都能够取得一定的成功。


案例五:弦理论
弦理论看起来是我的同龄人,因为我们都是1968年诞生的。不过,我个人认为,弦理论一直缺少有说服力的实验和合理的公理化基础,给人的感觉更象是做数学,而不是做物理,因此,我对弦理论一直是有些排斥的。不过现在我的观点有些变化了,我觉得也许弦理论最终会走出一条自己的路,或者是找到一种替代性的方案。
从类比的角度来分析,弦论未必就没有道理。比如,现在主流的物理学观点都是基于牛顿建立的质点模型,但是因为量子力学的理解困难、或者引力量子化的需要,弦理论认为质点模型可能要修改成一种微小振动弦模型,赵国球老师认为质点模型可能要修改成一种曲率波模型。我们能够武断地说:只有质点模型是对的,其他模型都是错的吗?未必吧,量子力学最终还不是主要依靠波动模型、而不是质点模型建立起来的吗?这应该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
看来,以后我也要找机会了解一下弦理论,这方面可能要多向李淼老师学习,他是弦理论方面的专家,只是现在我一直抽不出时间。下面是一些弦理论的介绍资料:
http://baike.baidu.com/view/24534.htm
http://www.hudong.com/wiki/弦论
http://zh.wikipedia.org/zh-hans/弦理論


案例六:齐绩的“声速相对论”
齐绩是反对相对论的,他为了搜集反对相对论的证据而提出了“声速相对论”,并且做了数学计算,参见齐绩写的《新物理》一书 http://www.wbabin.net/math/qi2.pdf 。这与我长期以来坚持的一个观点非常吻合,我一直认为,“声学多普勒效应就是狭义相对论在低速下的表现”,但是我一直无法进行数学证明,很可能齐绩的数学计算过程就是证明方法。这方面的计算我还没有完成。
齐绩的这种做法与“泊松亮斑”的发现过程非常相似,参见“波粒二象现光明光学的故事”http://www.wjbsxx.com/dztsg/glx2/ts007060.pdf,或者“寻找有关泊松亮斑的趣闻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75235256.html:
1818年,在法国科学院的征文竞赛中,学术权威、光粒子说的信奉者、评奖委员会成员泊松为了反对菲涅耳的光波动说,竟然应用菲涅耳的方程推导出一个关于小圆盘衍射的奇怪结论:如果菲涅耳的这些方程是正确的,那么当把一个小圆盘放在光束中时,就会在小圆盘后面一定距离处的屏幕上小圆盘影子的中心点出现一个亮斑。泊松认为这是十分荒谬的,所以他宣称已经驳倒了波动理论。菲涅耳和阿拉果接受了这个挑战,立即用实验检验了这个理论预言,非常精彩地证实了这个理论的结论,影子中心的确出现了一个亮斑,这就是“泊松亮斑”。
历史上密立根验证爱因斯坦的光电效应理论,最初也是想反对爱因斯坦的理论,结果反而验证了。这样的故事提供了我们一些学术交流的真相,即学术交流更多地是各种观点的交流、碰撞和反对,而不是赞成,这对于研究者而言,可能是一个痛苦的过程,比如,据说迈克耳逊至死都是反对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的。学术发展需要的是真金不怕火炼和更广泛的学术交流,即使这个交流过程痛苦不堪。不过,齐绩这样的人缺乏交流和开放的心态,我估计有些象历史上的杜瓦一样,心态封闭、自大,但杜瓦确实做出了重大成就,不知道齐绩有没有这么幸运。


可能物理学中还有许多例子可以证明本文标题所示的观点。作者提出这样的观点,也是想要提醒一下国内那些动不动就以“民科”称呼来蔑视那些民间科学家、以“官科”自居的愚蠢之徒:以“民科”、“官科”这样的身份象征来评价科研行为,就象清朝恢复奴隶制度、中国现代的户籍制度、以及印度的种姓制度一样愚蠢,除了保持这个国家的落后外,似乎不能起到更多作用,中国的所谓“官科”不能做出重大学术创新就是明证。
科研的本质是看实际做出的成就,而不是靠身份的区分。现在也有一些在海外的留学人员盲目自大,对国内的民间科学家冷嘲热讽,可是自己又拿不出什么学术成就。这样的留学垃圾也只能成为历史笑柄。
我们必须要大力支持民间科学爱好者,其理由也许可以用一个成都的朋友曾经跟我说过的话来说明:“有某种科学爱好的人,会时不时地蹦出一些很有启发意义、稀奇古怪的想法”。——这些想法就是科学的星星之火。

我因为与武汉的赵国球老师和北京的梁建中有些交流,一直想就自己的认识写篇文章介绍一下他们的研究课题,本文算是做了一个初步的介绍。至于上面提到的这些案例以后究竟能够走多远,现在还不能完全预测,我希望它们走得尽可能远,当然,我以后会持续跟踪和介绍这些课题的。另外北师大张涛老师研究课题的介绍也在酝酿当中,只是感觉要写出一篇具有学术价值的文章,的确非常费时费神、非常辛苦,这也是科研的难度所在。

对于以上这些尚处于发展中的理论案例,我觉得值得借鉴的是关于电磁学的理论,历史上其实有很多人提出了各种电磁学理论,但是最后能够走到现在的已经很少了。我前段时间大致总结了一些,现在融合在电动力学中的理论主要有英国的麦克斯韦方程组、德国的亥姆霍兹波动方程、法国的矢量势和标量势(比如泊松方程和拉普拉斯方程),这三种理论分别代表了当时西欧三大国各自走出的路。当然,现在还有一种张量表示方法,这样总共就有四种流传下来的理论。
前面三种理论在历史上都有过重大创新和应用,比如德国的亥姆霍兹波动方程就直接导致了在德语世界出现量子力学波动方程、矢量势和标量势在量子力学中也得到了重要应用,比如推导克莱因-仁科公式,麦克斯韦方程组就更不用说了。但是,张量表示方法能不能取得重大创新,现在还是个未知数,一个可能的思路是:广义相对论是采用的张量表示形式,如果能够利用张量表示形式在数学上把电磁学和引力统一起来,那至少在数学上将是一个进步,非常值得一试。

 [78楼]  作者:黄新卫  发表时间: 2011/01/07 11:12 

这个实验很有意思,值得重视!
梁先生赶快检索一下,国内外有没有人在之前发现过相同现象。
如果没有,那恭喜梁先生了!

直接向国外刊物投稿吧,国内投稿毫无意义,会耽误时间的。

※※※※※※
每门学问的天生仇敌是那门的教授——向美国物理学会期刊投稿的经历http://blog.163.com/hubeihxw@yeah/blog/static/7011409620097112146944/

 [79楼]  作者:yanghx  发表时间: 2011/01/07 12:47 

其实老梁不必急于创造(或修改)某个理论,那会消耗很多精力,
关键是要有可重复的实验检验,
问题其实很简单,以前的光电效应实验认为:截至电压只与光频率相关(与光强度无关),
现在你怀疑还与光的偏振状态相关,这就只有用实验检验了?

我在云工的实验也许设备不够精确,没有观察到变化,但如果你有信心,
还可以用更好的装置试验,总之这是一种可能性吧,不宜过早下结论,

有些问题提供你参考:
所有晶体激光器都是偏振光,所有气体激光器都不是偏振光,
光电材料(光靶材料)的晶体结构值得研究,
通过偏振片的紫外线频率是否发生了改变(这一点很重要)?
同频率的自然光与激光的截止频率是否相同?
同频率的晶体激光(偏振光)与气体激光(非偏振)的截至电压是否相同?

有时做实验不一定会得到预想的结果,但很有可能得到有意义的“副产品”,
目前比较遗憾的是我们的实验条件差点,这个实验主要是那个测量微电流的东东要求高点,


 [80楼]  作者:yanghx  发表时间: 2011/01/07 13:29 

又想起来有个事情挺重要,如果假设偏振是对可见光的“零级衍射”,
那么对于波长比可见光短一些或短不少的光呢?比如紫外、硬紫外、软X?
会不会就不只是“零级衍射”了?而是“多级衍射”(有条纹)了?
比如X光对一般晶体的衍射条纹,这个是现成的呀?
是否可以用紫光、紫外、软X光之间的不同波长照射偏振片或偏振晶体?
也许会看到从“零级衍射”(只有亮条纹)到“多级衍射”的全过程?

我以前只考虑到用密集的“原子光栅”来验证可见光的偏振本质---零级衍射,
想来似乎也可以用缩短光波长的方法来检验?感觉这个思路不错,再想想,
 [81楼]  作者:-叶波-  发表时间: 2011/01/07 13:46 

ZKY-GD-4光电效应实验仪是逸出功很小的金属阴极K和逸出功很大的金属阳极A安装在抽成真空的玻璃泡中,这就有些象一个电子二极管。不过电子二极管的阴极是用涂有氧化物的金属,它加热后会发射电子。光电效应实验仪是用光照射阴极发射电子。它们的本质是一样的,都具有伏安特性和截止电压。对电子二极管来说,阴极温度越高,发射的电子越多,反向截止电压也越大。对ZKY-GD-4光电效应实验仪来说也是这样的,光电子越多,反向截止电压也越大。这就证明了自然光产生的光电子比偏振光产生的光电子要多。实际上正是这样的,偏振光主要在一个平面内产生光电子,而自然光在许多平面内产生光电子。同样的道理,二个偏振片光轴间的夹角越大光电子也越少。二个偏振片光轴间的夹角越大截止电
因此,不是偏振光一个光电子比自然光一个光电子的能量小,而是所有偏振光产生的光电子比所有自然光产生的光电子的能量小。
或者说,ZKY-GD-4光电效应实验仪只适用于自然光,不适用于偏振光。
 [82楼]  作者:黄新卫  发表时间: 2011/01/08 08:33 

[79楼] 作者:yanghx 发表时间: 2011/01/07 12:47
其实老梁不必急于创造(或修改)某个理论,那会消耗很多精力,
关键是要有可重复的实验检验,

====================================================================

我也是这个建议,不要急于创造(或修改)某个理论,发现并证实这个现象更重要!
如果这个现象确实存在,即使你创造的理论是错误的,但是这个现象是你发现的,这也非常有价值了。
一定要能够确定,这个现象能不能重复、每次重复的结果是否一致性、是否有规律性。


※※※※※※
每门学问的天生仇敌是那门的教授——向美国物理学会期刊投稿的经历http://blog.163.com/hubeihxw@yeah/blog/static/7011409620097112146944/
 [83楼]  作者:黄新卫  发表时间: 2011/01/08 10:07 

梁先生,应该再用不同频率的光做实验,以获得更多更有效数据。过去您虽然做过,但是实验数据有疑问,波长404.7nm的偏振光打出的电子反而比波长365.0nm的偏振光打出的电子的截止电压高,这是不合情理的。
还有,应该用不同材料制造的偏振片做实验,看看结果是否一致,能不能与过去的实验数据吻合。
还要想办法确定一下,光透过偏振片后,频率是不是降低了。
※※※※※※
每门学问的天生仇敌是那门的教授——向美国物理学会期刊投稿的经历http://blog.163.com/hubeihxw@yeah/blog/static/7011409620097112146944/
[楼主]  [84楼]  作者:liangjz  发表时间: 2011/01/10 16:15 

有趣的动画演示--电子双缝干涉实验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Q0OTU3MTMy.html
 [85楼]  作者:崔海龙9  发表时间: 2011/01/15 14:17 

为什么剽窃崔海龙的理论?亚光量子不过是崔海龙的光分子学说换了个名字罢了,而这一观点早在2000年出版的《物理学导论》一书就提出了。
 [86楼]  作者:崔海龙9  发表时间: 2011/01/15 14:20 

对【61楼】说:

 

为什么剽窃崔海龙的理论?亚光量子不过是崔海龙的光分子学说换了个名字罢了,而这一观点早在2000年出版的《物理学导论》一书就提出了。
[楼主]  [87楼]  作者:liangjz  发表时间: 2011/01/15 18:05 

崔海龙先生:您好!
刚才上网搜了一下您的名字及物理学导论,还真想看看我的亚光量子与您的光分子有哪些相像的地方,能否把有关光分子的部分贴出来?
梁建中
 [88楼]  作者:yanghx  发表时间: 2011/01/18 11:07 

对【84楼】说:

老梁的这个动画有点意思,形象反映了现在主流学术的看法,
但可能确实有必要进一步检验背后是否存在一只无形的X手操控,

 

电话里才得知一些情况,后来在网上也查了一下,
发现有些偏振镜是带有滤波作用的,这个一定要小心问清楚,
我也再帮你找找各种偏振镜,多试试看,

[楼主]  [89楼]  作者:liangjz  发表时间: 2011/01/19 19:37 

老杨,在网上没查到偏振片有滤波的作用,麻烦贴上来看看.
另外,我发现一个有关偏振的习题,可能有助于对偏振概念的深入理解
在一对正交的偏振片P1,P2之间插入另一偏振片P3,其偏振方向与前两者偏振方向均成45度,求两次通过偏振片的光强度之比?请写出详细的计算过程。
 [90楼]  作者:yanghx  发表时间: 2011/01/20 14:03 

线偏振片(使用波段400-700nm):
http://www.u-optic.com/index-cn.htm

=========================================
偏振滤光片
http://www.3bscientific.cn/apertures-diffraction-elements-and-filters/polarisation-filter-u21821,p_83_113_872_1455.html

=========================================
格兰泰勒偏振器:
http://www.u-optic.com/index-cn.htm

=========================================
偏振分光棱镜:
http://www.mega-9.com/lengjing/

=========================================
(西陆不接受超级链接,只能拷贝链接了)

这类偏振器件价格比较高,没用过,只是在考虑购买时发现有适用波段的问题,
这有点拿不准了,希望是购买宽频带的偏振器,你的实验可能也要注意这个事?

这个习题有点意思,我试了一下,在两个互垂偏振片P1与P2之间加入第三个45度放置的偏振片P3后,
比原来亮了,基本相当于两个偏振片成45度角时的亮度,
P1与P3成45度,较亮,
P3与P2还是45度,基本不变,还是较亮,
这大概就是摄像上常用的“圆偏振镜”的意思吧?
光亮度损失不大,但起到了检偏的作用,

精彩推荐>>

  简捷回复 [点此进入编辑器回帖页]  文明上网 理性发言
 推荐到西陆名言:
签  名:
作  者:
密  码:
游客来访 
注册用户 提 交
西陆网(www.xilu.com )版权所有 点击拥有西陆免费论坛  联系西陆小精灵

0.309631109237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