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社区女性社区汽车社区军事社区文学社区社会社区娱乐社区游戏社区个人空间
上一主题:光是什么? 下一主题:中国科学家获国际金奖
我的"地面光行差"实验报告及相关思考
[楼主] 作者:马国梁  发表时间:2008/12/19 14:11
点击:3965次

 

我的"地面光行差"实验报告及相关思考

一、实验的发起

由于前一段在本论坛上看到上海同济大学黄绍喜同学关于"动态光斑实验"的发贴,并鉴于该实验的重大意义及可行性,故激起了笔者对该实验的极大兴趣。

这个实验的意义确属非常:(一)它可以直接证明光能否被地球控制或以太是否被地球拖拽的问题;(二)从侧面验证地面上的各向光速是否都相等,这关系到"光速不变原理"的成立以及狭义相对论的基础是否坚实;(三)它为我们提供一种从内部测量绝对运动速度的可行方法,为确定参照系在空间中的状态提供了依据。

既然该实验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那么笔者也就不得不投入满腔的热情奋力一试了。且现在我们已经有了方向性极好的激光,故做起来也将不会有太大的困难。这个实验还是一个直接的线性实验,在现代的物理学实验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二、实验原理

这个实验的原理是:在地面上安装固定一台激光源,发出一条水平光,将之投到远处的屏幕上。利用地球的自转不断改变它在宇宙空间中的方向,看一昼夜中屏上光点的位置有无移动及其移动规律。不论是地球公转还是地球的其它运动速度,只要它在赤道平面内的投影超过10千米/秒,那么我的实验就应该能够观察出来。光点移动轨迹的形状应是平行于赤道的正圆在光屏上的投影。在一般情况下为一椭圆。

当地球在赤道平面内的运动分量为v  光路为L 时,光点移动的最大半径为

r = L×v/c

我把这个实验定名为"地面光行差实验"。

三、实验过程及效果

我的实验从2008年10月27日夜开始,断断续续到12月16日早上止。历时50天。但总的实验结果却令我的心情非常沮丧。我只能这样宣布:实验虽然获得了成功,但得到的却是"零"的结果。未收到我预期的效果。

为了获得可靠的证据,我不断提高实验精度。整个实验,总共进行了五轮。

第一轮是在室外进行的。第一次实验是10月27日(周一)我利用职夜班的机会进行的。将激光器放在西边的实验室内,从窗口将激光投到外面222米远的东墙上。如果只考虑地球饶日公转的速度30千米/秒,那么在222米远的屏幕上,光点在一夜间应该上移4厘米多。但实际观测的结果是:光斑直径达30多厘米,边缘不清楚、不规则、不固定。内部云雾缭绕。整体中心难以定准。虽然早6点比晚6点好象上移了4厘米,但不知是不是激光器底座变形的结果。孤立的实验数据不能说明问题。

为了进一步实验,11月2日下午,我从商店里特意购买了一支平行度很高的激光笔。回去即在另一实验室的窗口进行了可靠的安装固定。在东西方向上的光路是215米。还是用东边的墙壁作为光屏。我于当晚18点记下光点在光屏上的位置。之后连续6天对光点的位置进行了认真的观测记录。记录结果如下表所列.

单位:厘米(上移为 + ,下移为 -)

日期

3日

4日

5日

6日

7日

8日

早6点

-9

/

-5

-3.5

-2

0

晚18点

/

+12

+5

+3.5

0

/

 

从表中可以看出:光点移动的距离是越来越小,最后竟成了0 .这就说明早期的数据是由激光器的位移引起的。很可能是来自支架安装的变形。

第二轮实验也是在室外进行的。我在仪器室的北窗口安装了一台40倍的望远镜,用来观察操场北边100远处的一个点,看它在望远镜视野中的位置在一昼夜中有没有移动。

实验从11月9日到11日共进行了三天。观察结果是:虽然发现了目标点大约有2厘米范围的旋转运动,但旋转方向却是顺时针。与理论预期的旋向相反。

更为糟糕的是从11月29日到12月2日,当我改变望远镜的位置重复这一实验时,则未发现目标点明显的旋转,只有上下的微小摆动。最后连摆动也没了。这就说明:前次的旋转和这次的摆动都是支架周期性变形的结果。

第三轮实验是在实验室内进行的。时间是11月12日之后。光线从南向北,光路长15米。观察结果是:光斑有不规则的游移。似由激光器的支座刚度不足引起。

第四轮实验也是在实验室内进行的。时间是11月19日到25日。光线从北向南,光路长12米。这次我将激光笔捆绑在望远镜的镜筒上,用40倍的望远镜进行精确定位。观察的结果是:前几天有微小的移动,最后则没了移动。

第五轮实验是在实验室和连通的走廊上进行的。光线从西向东,光路长13米。时间从12月14日中午到16日早晨。我用凸透镜对激光进行了会聚,以便光斑能有一个清晰的边缘。但两天的观测发现:光斑基本上没有移动。

综上所述,可以认为:我的所有实验都没有发现光斑既明显又有旋转性的移动。与之前几位朋友(如朱安先、王飞等人)的结果不约而同。虽然这只是一个季节的,但地球的公转运动恐怕很难被其它运动的分量恰好抵消。所以地面的水平光被地球表面完全拖拽似乎成了一个不争的事实。这使我陷入极大的困惑之中,我先前的理论预言面临着一场严重的危机。

但坚持"拽引说"的朋友先慢点高兴。因为即便这样,我们前面需要解决的的困难依然不小。首先就是从地面开始,往上往下,其拽引程度是如何变化的?从完全被拽引到完全不被拽引是如何过渡的?遥远恒星的光行差现象和中日卫星通讯实验已经证明:地面上的完全拽引高度是有限的,那么当光线从地面延伸到无限远处时是怎么弯折的?

更为要命的是"拽引说"得不到塞格纳克和光纤陀螺实验的支持。因为这一实验成功测出了地球自转的速度。即使是实验装置相对地面静止,那么里面正反向光线的速度还是不同的。这一实验证明了地球的自转对光没有拽引,然而地球的公转则为什么会有拽引呢?

其次,从经验我们知道,一般物体(如汽车、火车、飞机、卫星......)是不能拽引光线的。但是月球呢?太阳呢?银河系呢?它们对光线具有拽引作用的范围分别有多大呢?当物体多大时才能拽引光线呢?

还有,在受到拽引作用的空间范围内以太密度变不变呢?光线在穿过其中时速度大小变不变呢?

四、相关思考

看来,解决这些问题单靠实验是不够的,还必须依靠强大的逻辑分析力量。

1. 我们知道:光既然能够从百亿光年远的地方传过来,这就说明"传播光的空间或以太是连续的"。

2. 以太既然能够均布于所有的空间,这说明它内部具有斥力或扩散运动,总体处于静止状态。但这不排除以太可以有局部密度的变化和运动。

3. 电场和磁场都是被激化的的以太。其中电场更为基本,磁场是次生场。磁场生电场的实质是电场生电场,磁场生磁场的实质是电场生磁场。电场和磁场都够能随场源低速移动。而电磁波则是高速移动的电磁场,光是高频的电磁波。但电磁波速可能因地而异。

4. 从"光的传播方向并不受电场和磁场的拽引"这一事实看,电磁场的低速移动也是波动:这边不断产生,那边不断消退!他们和电磁波均可独立传播,互不干扰。可以线性叠加。

5. 电磁波不是机械波,它的传播不是靠机械力,故不需要刚性多么大的以太。以太的激化很可能是靠"以太子"的翻转。就象金属磁化时是靠"磁畴"的翻转相似。

6. 实物质、实物体在中间的各个层次,都是靠电磁力结合成的质点系统。在微观领域,核子是靠近距离的强大核力结合成体的;而在宏观领域,各天体则是靠远距离的引力结合成系统的。从这个角度看,核力和引力都不可能是电磁力。

7. 由于电磁场的移动是波动,所以运动物体不可能靠电磁力拽引以太;反之,以太也不可能阻碍物体的运动。此时物体呈现"光滑"状态。

8. 物体的惯性理应起源于空间的均匀性和电磁场移动的对称性。当物体做变速运动时,这种对称性即被破坏,于是产生了惯性力。

9. 假若光在巨大的球体表面上真能被拖拽,那么起作用的只能是引力场。此时的引力场将象空气一样成为随动的"引力场气",其密度衰减与半径增大呈平方反比律。但是它对光的拽引是怎样形成的呢?其规律又如何呢?

五、今后的任务

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还是进一步的实验,但关键是提高实验精度。

1. 利用地球的自转速度不如用其公转速度来研究光的传播规律效果明显。这样可将精度提高一至两个数量级。如利用太阳系的整体运动速度,则还能提高一个数量级。

2. 做相对光速是二级微小量的实验不如做一级微小量实验。迈克尔逊-莫雷实验、观测运动两物体间电磁力的变化,都属于二级微小量实验。

3. 在运动物体上,靠观测光的干涉(衍射)条纹移动来研究纵向光速的变化不如靠观测光在屏幕上的横向移动容易做、精度高。这两个都是一级微小量实验。

4. 在当代,我们完全可以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条件开展这一实验。在一个真空的球形容器中心安装一个激光源,让它发出三条相互垂直的光;然后在容器的内表面安装三个感光屏,光屏连接微型电路和电脑,让它精确反映屏上光点的位置移动状况。其分辨率与电脑光盘上记录的数据相当。这样将该装置固定在地面上,我们就可以全天候、全年度观察记录光点的移动情况。这实际上就是一个"三维绝对速度计",虽然它测量的是物体与附近以太的相对运动速度,但这个速度对于我们却是关系重大。即使这个速度为零,它也仍然有着重大的意义:它说明了物体与附近的以太相对静止、同属一体。

假如感光屏上的最小分辨距离是1微米,球形容器的半径是1分米,那么我们所能测出的最小速度将是    v = c Δx / r = 3千米/秒

效果还是很理想的。值得我们大力一试!

鉴于爱因斯坦相对论给现代物理学造成这么混乱的局面,所以新的时空理论的建立不大可能仓促而就,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又因在科学发展史上不允许有理论真空存在,所以相对论的推翻恐怕也是一个长期过程。对此我们应有足够的思想准备。

我们都不过是一群秀才,我们的许多努力就好象纸上谈兵。而"秀才遇着兵,有理也说不清"。秀才造反只有笔墨是不够,我们必须拿起武器,亲自动手实验,才能杀开一条血路,走向光明。因此我希望每位网友都能够行动起来,大力投入到相关的实验中去,力争有所突破。08年即将过去,我们又迎来了新的一年。但愿在这新的一年里能够听到好的消息!

本帖地址:http://club.xilu.com/hongbin/msgview-950451-178859.html[复制地址]
上一主题:光是什么? 下一主题:中国科学家获国际金奖
 [2楼]  作者:王飞cn  发表时间: 2008/12/19 14:39 

【我们必须拿起武器,亲自动手实验】
完全同意!单单依赖逻辑推理是无法解决相对论这个超级枷锁的。

※※※※※※
空间本无物理性质,物质场下的空间才有了局部静止系、惯性,运动才可以自身测量。
 [3楼]  作者:yanghx  发表时间: 2008/12/19 15:44 
 [4楼]  作者:王飞cn  发表时间: 2008/12/19 15:56 

你实验失败是可以预见的。你期望测量地球公转效应,如果行的话,MM实验就不是0结果了,MM的精度是公转有0.4个条文移动,因此你基本不用考虑出现你希望的结果。实验失败后,你又180度地认为【所以地面的水平光被地球表面完全拖拽似乎成了一个不争的事实。】,那么你就要否定光纤陀螺测量地球自转,希望你兼顾一下古今实验,不要瞎折腾,该实验前我和老杨已经谈到这些,你与黄绍喜完全听不进去,现在又从极左跳到极右,如此怎么能搞清事实?我们现在是承认地表以太风的,但处于对MM的尊重,我们不相信地表存在很大的以太风,到底是地球只拖动以太公转而不自转,还是太阳拖动太阳系以太转动,导致地球的特殊性,光靠理论是不能完全解决问题的,我有我的理论(梯度拖曳),见光速之迷及谜底2>,我们现在的任务是测量这个以太漂移的实际值,以便对理论进行修正。

※※※※※※
空间本无物理性质,物质场下的空间才有了局部静止系、惯性,运动才可以自身测量。
 [5楼]  作者:xhzjzs  发表时间: 2008/12/19 17:59 

马老师严谨的实验作风另人敬佩!
此实验不管是零结果还是非零结果,都有重大意义。但是一点是肯定的:无法支持相对论。
据我的理解。不管地球拖不拖曳以太,最终都是零结果。
你、杨红新、王飞都做过这种实验,都是零结果。我的理解确实有事后诸葛亮的味道。

首先,有一点可以肯定,没有公转以太风,只有自转以太风。由中日卫星校钟实验确认。
接着分析光点漂移。我们分析光点漂移都会认为激光器是河岸,以太是河水。
其实不然,其实整个激光器都浸没在河水里了。这对光点漂移有很大的影响。
因为激光是谐振型光源,光在谐振腔内来回反射谐振放大的。

只有轴向的光才能来回反射N次,形成谐振。而其他方向来不了几个回合就逸出谐振腔,无法形成光放大。
按这一说法,转动谐振腔,谐振频率会发生变化,跟二阶效应有关,即互相垂直的谐振腔频率变化10^-12。
为什么现代MM实验没有测出呢?这一实验不是声称精度为10^-15.
如果fuj0看见,请问这个精度是不是由He-Ne激光器的谱线宽度决定的?
He-Ne激光器的谱线宽度是有实验确定的还是理论上得出的?

这个实验还涉及到光行差现象和科式力等现象,对这些实验的理解必须自洽。
先说这些,容我再思考一会。




※※※※※※
理论是人为的 实验是客观的 相对论穷途末路 光介质势如破竹
 [6楼]  作者:222.240.34.*  发表时间: 2008/12/19 21:30 

马国良先生的实验目标非常好,如果实验器具精度可靠,反复实验是0结果,则正是我们所期待的!是反相取得了重大成果。马先生自己说:“但总的实验结果却令我的心情非常沮丧。我只能这样宣布:实验虽然获得了成功,但得到的却是"零"的结果。未收到我预期的效果。”——这是说反话吧,应当是心情十分兴奋的!

我也设计了一个观测地面光行差的方案,那是经典的、原始的观测方法,虽说方案简单现实,但那特制的望远镜就要7米长,所以我现在还无法实施。

曾云海
 [7楼]  作者:222.240.34.*  发表时间: 2008/12/19 21:57 

5楼说的很对——“此实验不管是零结果还是非零结果,都有重大意义。但是一点是肯定的:无法支持相对论。”

如果是非零结果,则说明存在以太风,光速不是对地球参考系不变——但与迈-莫实验结果相矛盾。

如果是零结果,则证明地球拖曳了以太,在地球有限局域外的光的速度不是对地球不变的。

曾云海
 [8楼]  作者:xhzjzs  发表时间: 2008/12/19 22:11 

曾先生:
谢谢支持。不过我的意思是:非0结果最好,直接推翻相对论。
0结果也不是坏事,并不支持相对论。为什么是零结果,就涉及到了谐振腔的分析了。
谐振腔的原理注定这一实验是0结果。这种结果不能说明地球是否拖曳以太。
如果地球拖曳以太,许多实验解释不了的,马老师已经指出了许多实验。
Sagnac效应,静止在地表的光纤陀螺和激光陀螺测出地球自转,中日卫星校钟,迈克尔逊-盖尔实验等。

还有许多实验跟激光有关,看似支持相对论。我现在正在分析。
我觉得fuj0和沈建其之所以还支持相对论,大概就是没有搞明白这几个跟激光有关的实验。

※※※※※※
理论是人为的 实验是客观的 相对论穷途末路 光介质势如破竹
 [9楼]  作者:222.240.34.*  发表时间: 2008/12/19 22:51 

xhzjzs先生,
是的,非零结果最好,能直接推翻相对论!这是同道人的正确观点。

如果不存在传播光的载体(以太)或地球没有拖曳传播光的载体(以太),则观测恒星有光行差、观测随地球一起运动的光源应该同样有光行差(光自光源发出后,它的前进方向和速度与光源的运动速度无关)。如果存在拖动层,则恒星的光是以添加了光行差角入射到拖动层的,此方向是与拖动层连结的;与拖动层连结的光源发出的光就不会有光行差了。

曾云海
 [10楼]  作者:hudemi  发表时间: 2008/12/19 22:56 

实验结果是零结果是我们前面就已经预见到的,很正常!
 [11楼]  作者:xhzjzs  发表时间: 2008/12/19 23:00 

10楼老黄:
此话怎讲?

※※※※※※
理论是人为的 实验是客观的 相对论穷途末路 光介质势如破竹
 [12楼]  作者:222.240.34.*  发表时间: 2008/12/19 23:09 

是的在我们看来很正常,但在爱因斯坦的光速不变假设看来就不正常了,就是要有实验结果证明我们的正常、否定爱因斯坦光速不变假设的正常,所以说这个实验的意义是重大的。

曾云海
 [13楼]  作者:xhzjzs  发表时间: 2008/12/19 23:31 

9楼曾云海:
你的话好不容易看懂了,观点跟我差不多。如果光被以太拖曳,就不会存在光行差。
光行差说明了:光出发时的发射方向与到达时的入射方向,两个方向的差值不会因以太运动而改变。
如果地球周围有拖动层,确实不会观察到光行差现象。因为这一拖动层拖曳方向会发生变化。

如果光传播中途有拖动层呢。只有这一拖动层的拖动方向保持不变,速度不变,才会有稳定的光行差。
如果以太运动能够拖曳光并使其改变方向。按照周年光行差,在一年时间内,在地球到恒星的这段空间内,以太运动方向必须保持不变,不知难度有多大。


※※※※※※
理论是人为的 实验是客观的 相对论穷途末路 光介质势如破竹
 [14楼]  作者:222.240.34.*  发表时间: 2008/12/19 23:59 

13楼xhzjzs先生,
看来观点不太相同。

曾云海
 [15楼]  作者:王飞cn  发表时间: 2008/12/20 12:21 

马先生的实验从MM实验就可以看到结果,老曾说:【否定爱因斯坦光速不变假设的正常,所以说这个实验的意义是重大的。】,当然可以这么说,但是相对论迷还是可以用相对性原理来对付,就像对MM实验的解释一样。但是马先生的实验与MM实验的原理不同,因而用相对论解释起来不容易混过去,这是我们之前没有想到的。激光器与屏幕在中午12点与晚上12点,对于宇宙来说运动是相反的,如果我们承认光速与光源无关,那么我们就必须承认激光发出后,光斑会有偏移。否则,就要认为当激光发出后,此时无论屏幕是否发生运动,光斑都注定不会改变了,也就要承认光是无限速度的,这显然与事实不符。看来我们早已熟知的东西,已经蕴含了否定相对论的铁证,只是大家视而不见,幸亏马先生不辞劳苦,才得以从新认识!

※※※※※※
空间本无物理性质,物质场下的空间才有了局部静止系、惯性,运动才可以自身测量。
 [16楼]  作者:222.244.20.*  发表时间: 2008/12/20 13:09 

老王,
我的观点的关键是,1、在地面上能看到恒星的光行差,而在地面上却看不到地表附近光源有光行差。2、看到了恒星有光行差,而迈-莫实验却没有以太风。——这说明了光的传播是依赖光波载体(以太)的,并且地球拖曳了一层光波载体(以太),恒星光是按折射定律进入拖动层的(相对折射率为1),这实验等于是抓住了“以太”,如果实验数据可靠,相对论就真的完蛋了。

我说我与13楼观点不同,是我与13楼的解释大不相同,如果你要了解我的解释,你就将你的邮箱贴出,我将我光行差的论文发过来。

曾云海
 [17楼]  作者:jiuguang  发表时间: 2008/12/20 15:14 

马先生,久未联系。

实验很有意义。
不过要真能测到非0结果,恐怕还需要远得多的距离,或许还需要更长的时间。
而且应该在南北方向进行实验。
当然这同时会遇到误差增大的问题。
可能测到的数据是否会被误差淹没?那就不一定了。
 [18楼]  作者:hudemi  发表时间: 2008/12/20 15:22 

对【11楼】说:
具体原因我已在"黄绍喜"的原贴中作过说明!
 [19楼]  作者:xhzjzs  发表时间: 2008/12/20 16:02 

对18楼说:
很难找啊,麻烦再解释一下。是光介子吗?

※※※※※※
理论是人为的 实验是客观的 相对论穷途末路 光介质势如破竹
 [20楼]  作者:xhzjzs  发表时间: 2008/12/20 16:25 

16楼曾先生:
我的观点是:前提在新以太基础上。
光遵循费马定理(一般情况下为直线传播),以太风吹不偏光传播方向,只能改变光速。
这就是说,以太风在纵向能吹动光波,横向不能。

13楼是说,光传播途中有拖动层(能吹偏光方向),怎样才能解释光行差。
要求星光到达地球的途中,以太风方向始终不变。

齐绩提到了艾里实验,在望远镜中注满水,观察光行差,跟不注水时一样。
这肯定了以太风纵向能吹动光波,横向不能吹偏方向。这一传播方向有原初发射方向决定。

你的光行差理论是什么呢,给我发一个,谢了!!

邮箱:jszjssr@yahoo.com.cn





※※※※※※
理论是人为的 实验是客观的 相对论穷途末路 光介质势如破竹

 [21楼]  作者:王飞cn  发表时间: 2008/12/20 17:09 

老曾:
【1、在地面上能看到恒星的光行差,而在地面上却看不到地表附近光源有光行差。】
-------------------------------------------------------------------------
在惠更斯的波动理论下,无论有无以太,都可以同样发生光行差现象,包括地面光源。你认为【而在地面上却看不到地表附近光源有光行差】是因为你与光源同速,则无论在什么情况都无光行差现象,这在以前老董的贴中已经反复谈了很多次,相信不再有分歧了吧?


【2而迈-莫实验却没有以太风。——这说明了光的传播是依赖光波载体(以太)的,并且地球拖曳了一层光波载体(以太),恒星光是按折射定律进入拖动层的(相对折射率为1),这实验等于是抓住了“以太”,如果实验数据可靠,相对论就真的完蛋了。】
------------------------------------------------------------------------------
这个问题似乎相对论也可以解释。因此你的1不能为2做基础,而2又存在多种解释的余地,这样分析难以让相对论迷接受,如果你还有其他证明,可发到我邮箱szwangfei001@126.com


※※※※※※
空间本无物理性质,物质场下的空间才有了局部静止系、惯性,运动才可以自身测量。
 [22楼]  作者:222.244.152.*  发表时间: 2008/12/20 20:03 

回【21楼】
老王,
光源、载体(传统称以太)、接收者同速,就当然既无多普勒频移、又无光行差现象。
光源、接收者相对静止而相对以太是运动的,则横向不能察觉多匍勒频移,但纵向光行差现象是有的——1、光自光源发出后,光速这矢量是相对光的载体的,不是相对光源或接收者的。2、事实证明,无论与地球相对运动还是相对静止的恒星,地球上观察到的光行差角都是相同的(以前举过双星的例子)。
我说相对折射率为1,你说为2是什么意思?玻璃与玻璃的相对折射率会是2吗?空气与空气的相对折射率会是2吗(可能空气1与空气2因密度不同、相对折射率略大于1)——我说的是静载体与地球拖曳的载体相对折射率为1,即入射角等于折射角。

曾云海
 [23楼]  作者:222.244.152.*  发表时间: 2008/12/20 20:31 

回【20楼】
xhzjzs先生,
看来你我的观点差距不小,各自保留吧。

曾云海
 [24楼]  作者:xhzjzs  发表时间: 2008/12/20 21:25 

23楼老曾:
你的理论呢,发到我的邮箱吧。先谢了!
邮箱:jszjssr@yahoo.com.cn

※※※※※※
理论是人为的 实验是客观的 相对论穷途末路 光介质势如破竹
[楼主]  [25楼]  作者:马国梁  发表时间: 2008/12/20 22:08 

对【17楼】说:

不象是被误差淹没了。15米的光程移动幅度3毫米,应该能看出来。可1毫米也没有。

 [26楼]  作者:王飞cn  发表时间: 2008/12/20 22:19 

【22楼】
老曾:
【光源、载体(传统称以太)、接收者同速,就当然既无多普勒频移、又无光行差现象。】


=========================================================================================
【光源、接收者相对静止而相对以太是运动的,则横向不能察觉多匍勒频移,但纵向光行差现象是有的——1、光自光源发出后,光速这矢量是相对光的载体的,不是相对光源或接收者的。2、事实证明,无论与地球相对运动还是相对静止的恒星,地球上观察到的光行差角都是相同的(以前举过双星的例子)。】

看来以前老董的贴中已经反复谈了很多次的惠更斯波动理论,还是不能统一思想?你想想,对于运动的光源,激光进入以太后角度对于以太系必然产生改变,就如在雨中跑步,对于跑步者的雨水路线一样,如此以太风是不能改变光斑的落点的,也就是没有你认为的【但纵向光行差现象是有的】,你可以看以前的贴与图,相信不难理解。
对于遥远恒星的解释是不对的,道理非常简单,即使有光行差你也观察不到,我们可以观察到的是地球改变运动方向的周年光行差比较而得,因此之与地球运动有关,你能令恒星改变方向吗?
=================================================================================================

【我说相对折射率为1,你说为2是什么意思?玻璃与玻璃的相对折射率会是2吗?空气与空气的相对折射率会是2吗(可能空气1与空气2因密度不同、相对折射率略大于1)——我说的是静载体与地球拖曳的载体相对折射率为1,即入射角等于折射角。】

你误解了,我说的1与2 不是 折射率,而是你【16楼】提出的1,2两条间的关系。



※※※※※※
空间本无物理性质,物质场下的空间才有了局部静止系、惯性,运动才可以自身测量。
 [27楼]  作者:王飞cn  发表时间: 2008/12/20 22:23 

老曾:
有关更斯波动理论参看西陆论坛http://club.xilu.com/hongbin/msgview-950451-116941.html中的【31楼】图

※※※※※※
空间本无物理性质,物质场下的空间才有了局部静止系、惯性,运动才可以自身测量。
 [28楼]  作者:xhzjzs  发表时间: 2008/12/20 22:25 

马老师:
杨红新和王飞是用光电管检测光点漂移的,精度更高。
光电管检测漂移的原理是两个分区的差动输出:即光电管从中间分开,比较分开两区域的电压
如果移动,电压就会变化。杨大侠和王大侠实验的距离是1米左右,理论偏移量为1.5微米。
不过也没有测出。这一实验在杨大侠的以太窝窝里。你问老杨要一个地址。

※※※※※※
理论是人为的 实验是客观的 相对论穷途末路 光介质势如破竹
 [29楼]  作者:222.244.152.*  发表时间: 2008/12/20 22:25 

xhzjzs先生,
我的文章是打算寻求刊物发表的,在未发表之前不好随意发到任何人的邮箱,除非是观点十分接近的且很要好的朋友,从上面的发言看,您和王飞先生的观点与我的观点差距都很大。我想要在网上宣传就会公开上在网上,在丁一宁先生的网站已经上了我07年定稿的全文、并承丁先生列入了批判相对论精品;早些时候在这里也贴出了现在定稿的批判光速不变原理的一篇。

曾云海
 [30楼]  作者:xhzjzs  发表时间: 2008/12/20 22:39 

算了,你写一篇文章,我也要写。还要涉及到激光,考虑的更多,而且要让维相的信服。

※※※※※※
理论是人为的 实验是客观的 相对论穷途末路 光介质势如破竹

精彩推荐>>

  简捷回复 [点此进入编辑器回帖页]  文明上网 理性发言
 推荐到西陆名言:
签  名:
作  者:
密  码:
游客来访 
注册用户 提 交
西陆网(www.xilu.com )版权所有 点击拥有西陆免费论坛  联系西陆小精灵

0.19970202445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