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相对论吧”拖回的这张表,按照张元仲的书修正和补充了几个数字,
|
从“相对论吧”拖回的这张表,按照张元仲的书修正和补充了几个数字,
|
光纤陀螺可以测量到地球转速,一方面是依赖地球表面不同高度光媒体相对地球存在速度梯度,另一方面依赖高精度的电子测量设备(而非眼睛),再者就是光纤陀螺的光束在旋转坐标系中为单程光,单程光效应要比回程光效应高近千倍。
因此,实验可以采用光纤陀螺的高精度电子分析系统,迈-莫实验中的两方向回程光,但光路采用光纤陀螺中多匝光纤的办法,在小范围轻松实现过千米的臂长。也即实验采用单一光源通过两个相互垂直的多匝光纤,最后回到光纤陀螺的高精度电子分析系统中。实验方法大致同迈-莫实验。只是实验时两个多匝光纤必须都与地球自转面互垂直,以避免萨格纳克(Sagnac)效应的影响。 |
对【2楼】说: 是这个意思,有个示意图:
其实当年的MM干涉仪制作比现在要难得多,因为没有激光,M-G实验据说用的是“碳弧灯”,
这条路可能比较适合民间学者,只是高质量反射镜的价格贵一些,
|
精度最高的是用两激光器干涩,转动180度,检测“以太风”速度。不过现在技术还没能让两个激光器产生的激光产生长时间干涉。现在做的最好的只能维持10-9秒数量级。 |
先推导条纹移动数 ΔN:
|
我认为,只要使MM实验装置以中心为轴高速旋转起来,就肯定能观察到与MM实验装置静止状态下的不同现象,这样就可以证明以太存在。 |
对【4楼】说: 这个“独立双光源干涉”是不容易,找了很久,如果能搞成就是很明显的纵向一阶效应, 现在也有用同一束激光激发两个晶体发光的“准双光源”(或者其他的“连通稳频”措施), 但这样的“双光源”似乎并不独立?不知是否可行,好象是存在问题, 不知你说的实验是否也类似于这一类“双光源”的情况? |
对【6楼】说: 是有个“旋转反射”的问题,即光速的方向相对旋转的反射镜,不遵从“反射定律”, 不过这是个非惯性系的问题了,还有“旋转横向光点偏移”的效应在实验中很明显, 不知以后会有什么用,也许是个最简单的激光陀螺吧,能测角速度, |
现有实验给出的结果:
1、MG实验和光陀螺可以测量出地球自转以太风465m/s(纵向sagnac), 2、激光陀螺的“行波腔”可以测量出465产生的频差, 3、所有利用“横向sagnac”产生横向多普勒效应和横向光点偏移的实验都测不出465m/s, 4、所有互垂激光“驻波腔”都测不出465产生的频差, ==================================================== 假设:MM干涉仪最后测量不出465,就有几种可能: a、以太与地球同步运动,如同空气那样, b、而光陀螺能测量出465,是因为其具有某种未知的、神奇的、不可思议的特殊性, c、仍不能确定:纵向sagnac与横向sagnac是否必然同时出现, d、驻波腔与行波腔在测量sagnac效应方面可能没有多少不同, e、或者说明以太并不存在,光子有其内在的恒定速度规律, 假设:MM干涉仪最后测量出了465,也有几种可能: a、以太与地球不同步运动,与空气的情况不同, b、光陀螺能测量出465的原因很简单,就是陀螺相对以太的转动, c、基本可以确定:纵向sagnac存在,而横向sagnac很可能不存在,什么原因呢?波源横向初射角改变? d、驻波腔难以测量sagnac,只有行波腔才能测量出sagnac, e、说明以太很可能存在,“光子”速度与其他一切物质一样都是相对的, f、有可能出现相对以太的“速度计”,为进一步探索以太运动、分布规律打下了基础,意义重大, 所以这个MM干涉仪测量465对疑相与持相双方都是意义重大? 可惜现在只有疑相者比较积极设法实现这个实验,持相者是否也可以考虑一下其意义所在呢? (对于光源旋转可能引起的“初射角变化”还不清楚,但实验中可以观察到很明显的光点偏移, 也许只有当光源做圆周运动时,才有必要考虑一定的“初射角变化”问题?总之这个问题稍微复杂一点了) |
对【10楼】说: 杨红星:你有没有QQ号,对于相关光学实验,我想和你交流一下,。这里太慢。加我472592744,验证就写你的名字。 |
干涉是发生在一个光子间的干涉(单光子干涉),即使是同一光源的两个光子也很难发生干涉,两个独立的光源间发生干涉更是不可能的。 |
是不容易,至少到现在为止还没有找到,这条路似乎挺难, |
迈克尔逊干涉仪中,即使V=30km/s,两方向的光平均速度(相对仪器)只差1.5m/s.如果有地球自转的几百米以太风,那就更小,10-4数量级。各位高手,难道现在就没办法解决两个独立的光源干涉吗? |
所以综合比较下来,还是古老的MM干涉仪比较现实一些?
就没有人愿意探讨一下其具体实施的可行性吗? |
支持做这个实验!
我原来也想过,没有条件。 这个实验技术上应该是可以完成的。不过国内技术是否能够完成可能就有问题了。 有些高科技的东西,外国对我们是禁运的。据说也包括光纤陀螺仪或其中的关键部件。 即使国内技术没问题,做实验仍然会遇到很多困难。不知道我们能否克服这些困难。 |
光纤MM干涉仪我们现在还不行,以后还是可以试试,
光纤MM的好处是光程容易加上去,缺点是嘈声较古老MM大,而且费用较高, |
我认为希望还是在光纤MM实验上,不知道国内是否有地方做这个实验?
老的MM实验,做出来的效果未必比原来的实验好。 如果用多次反射,误差应该如何处理?恐怕还会有一系列问题会影响测量精度。而提高一点测量精度恐怕要花费很多钱,即使有单位来搞,恐怕也不容易。 而光纤MM实验,可能仅用现成的设备就差不多了。只是不知道是否有地方可以搞这个东西。 |
搞这个光纤MM的单位可能不少,但搞的好的还是军工单位,比如国防科学技术大学(长沙),
不好打听了,反正估计他们也不会说什么的,那是潜艇上用的玩意(水听器), 不过以后我们自己也可以试试,但也只能是搞着玩了,等把“光纤法拉第”搞完再说了, |
真想搞的话,自己恐怕是不行的。
西安的有些人可能会有办法? |
以后也许可能,目前我已不报幻想了,在某种思路指导下做出来的实验挺可怕的,无奇不有呀? 不如找找现成的论文,也许有些实验是可遇不可求的? 担心的是带着某种错误思路或逆反心理做出来的实验, |
光纤MM当然可行,现在的塑料光纤一卷就有80km,价格可能几千块,但要两卷,除非你的激光器有如此长的相干长度,整个实验下来要1万左右,还是让别人去干吧,我现在有个几百块的实验,明天先做相对地球静止时的以太漂移实验。 |
塑料光纤不行,传输衰减太大,短距离还凑合,由于是多模(宽频带)传输,干涉长度也很有限,
最好用单模石英光纤,也不很贵,1公里100多元(国产), 不过有时有最小购买量限制,比如最少买3KM或10KM, 主要是光偶合器贵一点,起码1500-3000元,其他光万用表是比不可少的,可以同时解决光源和功率计问题, 但是从光纤里出来的干涉环是什么样还没见过,等等问题吧,要费一番周折, |
我以为光纤出来的恐怕不是干涉条纹,而只是有强弱变化。 8.28发去的E-Mail收到没有 |
有可能, 中心光亮度也许是主要变化量,
现在的说法是用保偏器件才较稳定, 可是价格就要加倍, 邮件收到了,我再想想, |
老杨,
新找到一点资料。 原理: 激光的频率和共振腔的长度,及腔内光速有关。 两个腔等长。如果有以太风,两个腔内光速不同,必然会导致发出的激光频率不同。 如图所示,转动360度期间,没有发现任何条文移动。 该试验是1964年作的。后来几次翻版,越来越精细。 这类试验是否可以证明地表没有以太风???
|
yanghx没有看懂张元仲的原文,张元仲书中的图表给出的是以太漂移速度的上限,并不是仪器精度的上限,也就是说:所有的实验均测出了以太漂移的速度,只不过与人们对以太漂移速度的设想相距较远罢了 |
对【27楼】说: 多谢fujo,王汝勇也是这么看的:
我还是怀疑激光驻波腔中的输出频率是否会随465而改变,
你也知道当年的M-G实验光路有多长,
其实估计就象德国、美国(甚至中国)那样的高技术下,
你要能经常顺便跟踪探察一下这类实验的出现,那就是功德无量了,别实验都出来几年了我们才知道,
|
或者也可以设想:把一个激光驻波腔固定在一个圆盘边缘,旋转圆盘, 看看它能否测量出应有的频率变化? 那不是又出现一种很不错的“激光陀螺”了吗?问题是有吗? 不要说平动,就是转动(线速度)估计也很难测量到驻波腔内应有的频率变化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