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刘岳泉、黄德民、杨红新等先生谈谈:地球拖动以太层的厚度是多少? 德民兄不赞同以太论,光介子假说也算是以太吧,请谈谈地球表面光介子层的厚度。 ※※※※※※ 《从真实同时推导出有别于伽利略和洛伦兹的新变换》http://bbs2.xilu.com/cgi-bin/bbs/view?forum=newphysics&message=10472 |
请刘岳泉、黄德民、杨红新等先生谈谈:地球拖动以太层的厚度是多少? 德民兄不赞同以太论,光介子假说也算是以太吧,请谈谈地球表面光介子层的厚度。 ※※※※※※ 《从真实同时推导出有别于伽利略和洛伦兹的新变换》http://bbs2.xilu.com/cgi-bin/bbs/view?forum=newphysics&message=10472 |
这个厚度理论上可能难于预测,需要通过实验来加以确定。
但个人认为,这个厚度可能不会太薄。因为我倾向于水星进动可能是太阳光介子层对水星作用的结果,若这个假设成立,反推地球的光介子层,可能厚度不会小于地球大气层。当然,若历史上高山上的迈莫实验确实得到了某种非零结果,则光介子层的厚度看来不太厚,要小于地球大气层。总之,目前还无法通过理论方法加以确定,只能通过实验验证。这就象当初很难用理论方法来确定大气层厚度一样。 |
在我的论文中说是由太阳风决定的地球磁层厚度(7万--100万公里),现在找到新的资料是由“引力作用球”决定的,地球的范围是93万公里,具体计算公式是: ρ=r(m/M)2/5 详见: http://club.xilu.com/hongbin/msgview-950451-102995.html
※※※※※※ 想当初时空迷思闯科海,荣辱以乐生命也当歌;看如今闲庭信步攀高峰,宇宙重构时空再平展。 |
德民兄,我过去也认为地球表面被拖动以太层的厚度很薄,最多只有几公里厚,理由是密勒的高山迈——莫实验,能够测量出10公里/秒的以太漂移速度,还有美国贝尔实验室在15000米高空的实验,据说能测量出30公里/秒的以太风。
我还据此认为,洛奇的旋转钢盘实验之所以检测不到以太被拖动,是因为物体能拖动的以太层很薄。地球不过几公里,钢盘最多零点几毫米。 但是我最近几天思考了一个问题,使我重新思考了密勒实验和洛奇实验,觉得地球拖动以太层的厚度可能远远大于几公里,密勒实验是不可靠、不可信的,洛奇实验也可能需要新的解释。 ※※※※※※ 《从真实同时推导出有别于伽利略和洛伦兹的新变换》http://bbs2.xilu.com/cgi-bin/bbs/view?forum=newphysics&message=10472 |
刚才回复德民的帖子被西陆精灵盯上了,要审核才能发布出来。
刘岳泉的说法我现在比较赞同。地球表面被拖动以太层的厚度可能达到几十万公里甚至还不止。 ※※※※※※ 《从真实同时推导出有别于伽利略和洛伦兹的新变换》http://bbs2.xilu.com/cgi-bin/bbs/view?forum=newphysics&message=10472 |
请大家谈谈对密勒实验的看法,我最早是从齐绩老师的《新物理》知道的,我过去认为它是地球拖动地球表面以太的实验证据。但是最近两天我改变了看法,尽管我还是倾向于地球拖动表面以太,但是密勒实验可能是不可靠、不可信的,不能作为证据。 ※※※※※※ 《从真实同时推导出有别于伽利略和洛伦兹的新变换》http://bbs2.xilu.com/cgi-bin/bbs/view?forum=newphysics&message=10472 |
刘岳泉的这个帖子http://club.xilu.com/hongbin/msgview-950451-102995.html,其中3楼杨红新先生提出的问题正是我这几天思考的问题,它使我对密勒实验的可靠性产生怀疑。
※※※※※※ 《从真实同时推导出有别于伽利略和洛伦兹的新变换》http://bbs2.xilu.com/cgi-bin/bbs/view?forum=newphysics&message=10472 |
假如有以太,地球受到以太的阻力,速度越来越慢,很快就会掉到太阳上去. |
对【8楼】说: 以太的性质可能不是想象中那么简单。我们为什么不能把以太解释为场呢? ※※※※※※ 《从真实同时推导出有别于伽利略和洛伦兹的新变换》http://bbs2.xilu.com/cgi-bin/bbs/view?forum=newphysics&message=10472 |
我现在对洛齐实验的看法是,旋转钢盘之所以不能拖动其表面以太随之旋转,是因为地球的质量远远大于钢盘,如果以太能被钢盘拖动旋转,为什么地球就不能拖动以太、不让以太旋转?
谁的质量大,以太的运动由谁说了算。而地球能拖动的以太厚度,可能远远大于同步卫星的运行半径。 这样,中日双向时间传递实验为什么检测不到公转带来的sagnac效应,就很好解释了。这正是我这两天思考的问题,过去没注意杨红新先生已经提出了。 ※※※※※※ 《从真实同时推导出有别于伽利略和洛伦兹的新变换》http://bbs2.xilu.com/cgi-bin/bbs/view?forum=newphysics&message=10472 |
西陆现在不正常了,随便发个帖子都要审核,而且半天都没见出来。 ※※※※※※ 《从真实同时推导出有别于伽利略和洛伦兹的新变换》http://bbs2.xilu.com/cgi-bin/bbs/view?forum=newphysics&message=10472 |
我现在对洛齐实验的看法是,旋转钢盘之所以不能拖动其表面以太随之旋转,是因为地球的质量远远大于钢盘,如果以太能被钢盘拖动旋转,为什么地球就不能拖动以太、不让以太旋转?
谁的质量大,以太的运动由谁说了算。而地球能拖动的以太厚度,可能远远大于同步卫星的运行半径。 这样,中日双向时间传递实验为什么检测不到公转带来的sagnac效应,就很好解释了。这正是我这两天思考的问题,过去没注意杨红新先生已经提出了。 ※※※※※※ 《从真实同时推导出有别于伽利略和洛伦兹的新变换》http://bbs2.xilu.com/cgi-bin/bbs/view?forum=newphysics&message=10472 |
我对洛齐实验的看法是,旋转的圆盘不仅是质量小,还太光滑。
由于以太是附层面拖拽,与拖拽物体的形状以及表面粗糙度有关。 地球拖拽的以太应该比大气层还要厚,距地表越远,拖拽的效应越小,应该能用各种不同高度的实验测出拖拽效应的衰减梯度。 |
对【13楼】说: 关于“用各种不同高度的实验测出拖拽效应的衰减梯度”的问题,在我没获得中日卫星双向时间频率传递数据之前是逼着我这么思考过的,因为我在一年多前一直以为87纳秒是双向值,当我知道这是单向值之后就排除了任何疑问正式写论文。现在我要解决更深层次的本质问题又在写另一篇论,那么原论文也就要大刀阔斧地重写了,先把新论文完成后再修改原论文使之形成一个理论的整体。
※※※※※※ 想当初时空迷思闯科海,荣辱以乐生命也当歌;看如今闲庭信步攀高峰,宇宙重构时空再平展。 |
对【8楼】说: 我的以太模型不仅没有阻力,反而因为以太交换使物体向以太密度大的方向运动,至于为什么,将会在我的论文中用一个再简单的例子让大家心服口服的。 [9楼] : 至于为什么不能把以太解释为场的问题,是因为场的概念只局限于“作用”范围之内,没有我需要描述的典型物质属性,我把以太微粒当作为下一个层次的“行星原子结构模型”,所以我的以太是物质而不是场。关键是,我要描述这种以太微粒如何构成“基本粒子”,而且如何形成几种基本的作用力,也就是一个物质大统一模型,都是由现有的实验数据为基础,我不会提出任何超出常理的假设。 ※※※※※※ 相对论误导科学走邪路,是非曲折待历史见证;引力场以太旧貌焕新颜,定海神柱将扭转乾坤。.................... 想当初时空迷思闯科海,荣辱以乐生命也当歌;看如今闲庭信步攀高峰,宇宙重构时空再平展。 |
我设计了一个简单实验,目标是测验地表附近的光源发出的光、在地面观察者看来是否存在光行差现象,如果不存在光行差现象、则证明地球拖曳了以太——在我的相对论的错误一文的第二章第4节(文中说的是传播光的载体,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以太)。
如果证明了拖曳是肯定的,我赞成13楼久明先生的观点。 曾云海 |
对【13楼】说: 我认为地球表面的粗糙度对以太拖曳没有影响, ※※※※※※ 《从真实同时推导出有别于伽利略和洛伦兹的新变换》http://bbs2.xilu.com/cgi-bin/bbs/view?forum=newphysics&message=10472 |
黄新卫:
我喜欢形象思考,这样不容易犯空想的错误。 你想一想,在水中拖一块异形石头和一个篮球,对水的拖拽效应能一样吗? 从井中提水时为什么用水筒,而不是用皮球? 现代汽车为什么制造成流线形? 除非你不认为以太拖拽是附层面拖拽,否则必须承认表面粗糙度的影响。 |
刘先生,我认为地球拖曳以太不是靠表面的粗糙度,而是靠它的质量。以太或者说场是物体的一部分,即使物体被光滑的圆球包住,该物体还是能拖曳它自己的以太。 ※※※※※※ 《从真实同时推导出有别于伽利略和洛伦兹的新变换》http://bbs2.xilu.com/cgi-bin/bbs/view?forum=newphysics&message=10472 |
对【18楼】说: 你也把以太当大粒子“暗物质”了,如果没有原子大小尺寸的粒子会因为表面的粗糙度而被拖曳吗? ※※※※※※ 相对论误导科学走邪路,是非曲折待历史见证;引力场以太旧貌焕新颜,定海神柱将扭转乾坤。.................... 想当初时空迷思闯科海,荣辱以乐生命也当歌;看如今闲庭信步攀高峰,宇宙重构时空再平展。 |
黄新卫:
以太主要是靠万有引力拖拽的,这一点我也不怀疑,但这不是唯一机制。 洛奇实验中,应该有被物体表面粗糙度拖拽的以太,这我也非常坚持。 我的观点中,以太是实物粒子不是场。 刘岳泉: 不论以太多么小,以太仍然具有粒子的属性,以太作为一种超气体假设,仍然需要继承气体的特征。 我并不关心以太是一种粒子还是几种粒子,也不关心这种粒子是否可以再分,我关心的是它是否具有气体的特征。 |
以太根本就不能被地球拖拽!
1.因为当以太被地球完全拖拽时天顶星光是没有光行差的。此时从天顶来的光因为波面与地面光介质的界面、层面平行,当光被完全拖拽时,各向光速相等,其次生波的波面为球面,次生波的包络面仍与地面平行,所以光将竖直落地!这就象下雨天,公共汽车在雨中行驶,虽然雨水相对车顶是倾斜的,但是从车顶漏进去的雨水却都是竖直落下来的一样! 2.从理论上,以太内部是相互排斥的,故它在宇宙空间内分布均匀,且绝对静止。不论地球还是钢板,都只是质点系,里面的空隙大的很。它在运行时所受的阻力很小,不可能带着以太运动。就像是一群飞行的麻雀,它们能带动空气吗? 3.利用环球光纤,应能测出正反向光的传播时间差来。如果不能,是因为精度不够。 什么地球拖动以太的厚度?纯属无稽之谈! |
在上述意见上,我与久明的观点是一致的。
我们的主要不同是,我不认为光是波,自然也就是认为以太是光的传播介质,也不认同以太均匀分布在宇宙空间,同时认为以太非常小,可以穿透宏观物体。 本人与许多反相网友有些电话交流,希望久明兄能留个电话(到hdmin163@163.com) 黄德民 |
黄先生:
我的电话:0431-86505803,白天有时不方便接电话。 |
我所说的赞同刘久明先生的13楼,主要是赞同后段所说的拖曳效应的衰减梯度的观点。至于拖曳的本质、机制是什么并不太重要,重要的是现象,确认了这个现象、迈克耳逊-莫雷实验结果就很好解释了,光速对所有惯性系不变的假设就没有实验基础了。
从现象到本质也许还要漫长的时间探讨。 曾云海(因我还没有在这里注册,和老朋友一起讨论、从礼节上说又应当用实名、就只好在帖子说明) |
以太粒子虽小,但其每个粒子的势场却很大,导致马国梁先生说的“以太内部是相互排斥的”。 记得谁还用以太“泡”或“球”来形容过?以太是间断分布的,而其势场是连续的,怎么不能拖拽?只有连续的势场才可以传播振动。 以太与空气的关系,就象空气与水的关系,以太在宏观物质中的渗透是有限的。从总体上来说是不渗透的,但宏观物质的空隙中难免有少量的以太渗透,就象水中仍然有少量的空气。 |
对【27楼】说: 以太与空气的关系,就象空气与水的关系 =========================== 它们都是分子结构只是密度和状态不同而已,难道你的以太也是分子结构不成?我把它定义为远小于10的负30次方厘米的下一层次“原子行星结构模型”的超流体,现在连电子电荷的理论值都能计算出六位有效数值了,同样也可精确计算出“精细结构常数”的理论值,目前只差万有引力常数的理论值了(原理已全部弄清),相信这些问题都能解决。 ※※※※※※ 相对论误导科学走邪路,是非曲折待历史见证;引力场以太旧貌焕新颜,定海神柱将扭转乾坤。.................... 想当初时空迷思闯科海,荣辱以乐生命也当歌;看如今闲庭信步攀高峰,宇宙重构时空再平展。 |
对【27楼】说: 宏观物质中的以太渗透多得很呢!原子核外的强电场就是以太被极化的结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