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社区女性社区汽车社区军事社区文学社区社会社区娱乐社区游戏社区个人空间
上一主题:世界上谁最不相信神?——兼谈现... 下一主题:中微子超光速论文的败笔
以太简史(征集协作者)
[楼主] 作者:刘久明  发表时间:2008/04/13 23:29
点击:6774次

以太简史
以太这个琢磨不定的幽灵,在物理光学的发展过程中三起三落,就象一个摆脱不掉的影子,时刻困绕者物理理论的发展。
1、以太的引入
以太一词源于希腊,愿意是指"空气的上层",是亚里士多德创造的名词。
17世纪的笛卡儿是一个对科学思想的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哲学家,1664年他最先将以太引入科学,并赋予它某种力学性质。
在笛卡儿看来,物体之间的所有作用力都必须通过某种中间媒介物质来传递,不存在任何超距作用。因此,空间不可能是空无所有的,它被以太这种媒介物质所充满。笛卡儿的以太是一种无重的、有一定机械性质的物质,它虽然不能为人的感官所感觉,但却能传递力的作用,如磁力和月球对潮汐的作用力。
2、光的波动说需要以太
光的波动说是由胡克首先提出的,并为惠更斯所进一步发展。
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人们对波的理解只局限于某种媒介物质的力学振动。这种媒介物质就称为波的载体,如空气就是声波的载体。以太就是光波的载体,由此开始,以太又在很大程度上作为光波的载体同光的波动学说联系起来了。
由于光可以在真空中传播,因此惠更斯提出,荷载光波的媒介物质应该充满包括真空在内的全部空间,并能渗透到通常的物质之中。除了作为光波的荷载物以外,惠更斯也用以太来说明引力的现象。
3、牛顿的追随者最初反对以太
牛顿虽然不同意胡克的光波动学说,但他也像笛卡儿一样反对超距作用,并承认以太的存在。在牛顿看来,以太不一定是单一的物质,因而能传递各种作用,如产生电、磁和引力等不同的现象。牛顿也认为以太可以传播振动,但牛顿不同意光的波动说,因为当时光的波动学说还不能解释光的偏振现象,也不能解释光为什么会直线传播。
18世纪是以太论没落的时期。由于法国笛卡儿主义者拒绝引力的平方反比定律,而使牛顿的追随者起来反对笛卡儿哲学体系,因而连同笛卡儿倡导的以太论也一同进入了反对之列。
随着引力的平方反比定律在天体力学方面的成功,以及探寻以太得试验并未获得实际结果,使得超距作用观点得以流行。光的波动说也被放弃了,微粒说得到广泛的承认。
到18世纪后期,证实了电荷之间(以及磁极之间)的作用力同样是与距离平方成反比。于是电磁以太的概念亦被抛弃,超距作用的观点在电学中也占了主导地位。
4、以太的首度复兴
19世纪,以太论获得复兴和发展,这首先还是从光学开始的,主要是托马斯杨和菲涅耳工作的结果。
杨用光波的干涉解释了牛顿环,并在实验的启示下,于1817年提出光波为横波的新观点,解决了波动说长期不能解释光的偏振现象的困难。
菲涅耳用波动说成功地解释了光的衍射现象,他提出的惠更斯-菲涅耳原理能正确地计算出衍射图样,并能解释光的直线传播现象。菲涅耳又进一步解释了光的双折射,获得很大成功。
菲涅耳关于以太的一个重要理论工作是导出光在相对于以太参照系运动的透明物体中的速度公式。1818年他为了解释阿拉果关于星光折射行为的实验,在杨的想法基础上提出:透明物质中以太的密度与该物质的折射率二次方成正比,他还假定当一个物体相对以太参照系运动时,其内部的以太只是超过真空的那一部分被物体带动(以太部分曳引假说)。利用菲涅耳的理论,很容易就能得到运动物体内光的速度。
1823年,菲涅耳根据杨的光波为横波的学说,和他自己在1818年提出的以太密度理论,在一定的边界条件下,推出关于反射光和折射光振幅的著名公式,它很好地说明了布儒斯特数年前从实验上测得的结果。
在杨和菲涅耳的工作之后,光的波动说就在物理学中确立了它的地位。
随后,以太在电磁学中也获得了地位,这主要是由于法拉第和麦克斯韦的贡献。
在法拉第心目中,作用是逐步传过去的,他引入了力线来描述磁作用和电作用。在他看来,力线是现实的存在,空间被力线充满着,而光和热可能就是力线的横振动。他曾提出用力线来代替以太,并认为物质原子可能就是聚集在某个点状中心附近的力线场。他在1851年又写道:"如果接受光以太的存在,那么它可能是力线的荷载物。"但法拉第的观点并未为当时的理论物理学家们所接受。
到了19世纪末叶,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和赫兹实验由于借助于以太,从而提高了以太的理论地位。
到19世纪60年代前期,麦克斯韦提出位移电流的概念,并在提出用一组微分方程来描述电磁场的普遍规律,这组方程以后被称为麦克斯韦方程组。根据麦克斯韦方程组,可以推出电磁场的扰动以波的形式传播,以及电磁波在空气中的速度为每秒31万公里,这与当时已知的空气中的光速每秒31.5万公里在实验误差范围内是一致的。
麦克斯韦在指出电磁扰动的传播与光传播的相似之后写道:"光就是产生电磁现象的媒质的横振动"。后来,赫兹用实验方法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用光的电磁理论解释光波的性质,这样以太不仅在电磁学中取得了地位,而且电磁以太同光以太也统一了起来。
麦克斯韦还设想用以太的力学运动来解释电磁现象,他在1855年的论文中,把磁感应强度比做以太的速度。后来他接受了开尔文的看法,改成磁场代表转动而电场代表平动。
麦克斯韦认为,以太绕磁力线转动形成一个个涡元,在相邻的涡元之间有一层电荷粒子。他并假定,当这些粒子偏离它们的平衡位置即有一位移时,就会对涡元内物质产生一作用力引起涡元的变形,这就代表静电现象。
关于电场同位移有某种对应,并不是完全新的想法,开尔文就曾把电场比作以太的位移。另外,法拉第在更早就提出,当绝缘物质放在电场中时,其中的电荷将发生位移。麦克斯韦与法拉第不同之处在于,他认为不论有无绝缘物质存在,只要有电场就有以太电荷粒子的位移,位移的大小与电场强度成正比。当电荷粒子的位移随时间变化时,将形成电流,这就是他所谓的位移电流。对麦克斯韦来说,位移电流是真实的电流。
5、以太的性质的非常化假定
在这一时期还曾建立了其他一些以太模型,使以太论遇到一些难以调和的问题。首先,若光波为横波,则以太应为有弹性的固体媒质。那么为何天体运行其中会不受阻力呢?有人提出了一种解释:以太可能是一种像蜡或沥青样的塑性物质,对于光那样快的振动,它具有足够的弹性像是固体,而对于像天体那样慢的运动则像流体。
另外,弹性媒质中除横波外一般还应有纵波,但实验却表明没有发现纵光波,如何消除以太的纵波,以及如何得出推导反射强度公式所需要的边界条件是各种以太模型长期争论的难题。
为了适应光学的需要,人们对以太假设一些非常的属性,如1839年麦克可拉模型和柯西模型。再有,菲涅耳提出,由于对不同的光频率,折射率也不同,于是曳引系数对于不同频率亦将不同。这样,每种频率的光将不得不有自己的以太等等。以太的这些似乎相互矛盾性质实在是超出了人们的理解能力,很难让人接受。
19世纪90年代,洛伦兹提出了新的概念,他把物质的电磁性质归之于其中同原子相联系的电子的效应。至于物质中的以太,则同真空中的以太在密度和弹性上都并无区别。他还假定,物体运动时并不带动其中的以太运动。但是,由于物体中的电子随物体运动时,不仅要受到电场的作用力,还要受到磁场的作用力,以及物体运动时其中将出现电介质运动电流,运动物质中的电磁波速度与静止物质中的并不相同。
在考虑了上述效应后,洛伦兹同样推出了菲涅耳关于运动物质中的光速公式,而菲涅耳理论所遇到的困难已不存在。洛伦兹根据束缚电子的强迫振动,可推出折射率随频率的变化。洛伦兹的上述理论被称为电子论,它获得了很大成功。
但以太的引入,也使物理学家们碰上了新的困难。光波是一种横波,而只有固体介质才能传播横波,如果说光波由以太传播,那么以太就必然是固态的,而且它必须渗入万物之中,密度比气体稀薄,弹性比金属还大,驯服到不影响人的眼睛的眨动。同时具有这么多神奇特性的以太的存在,谁也觉得是不可能的。
6、以太理论的再次衰落
19世纪末可以说是以太论的极盛时期。但是,在洛伦兹理论中,以太除了荷载电磁振动之外,不再有任何其他的运动和变化,这样它几乎已退化为某种抽象的标志。除了作为电磁波的荷载物和绝对参照系,它已失去所有其他具体生动的物理性质,这就又为它的衰落创造了条件。
神奇的以太困扰着19世纪的物理学家,成了物理学界最大的难题,就在这时,美国物理学家迈克尔逊首资助成功地做了证实以太存在与否的以太漂移实验。
他的第一次是在以太漂移实验1881年。他想,按照菲涅耳的观点,如果认为以太是静止的湖面上航行一样。这样,在地球上就似乎应该测出地球相对于以太的漂移速度,他自己设计制造了干涉仪,以求显示地球相对以太参照系运动所引起的效应,并由此测定地球相对以太参照系的速度。但得出的结果却令他目瞪口呆,与预想恰恰相反的结果:不管光线向哪个方向传播,光的速度总是每秒30万公里。这说明以太不存在,光速不变。
这个实验结果可从菲涅耳理论得到解释,根据菲涅耳运动媒质中的光速公式,当实验精度只达到一定的量级时,地球相对以太参照系的速度在这些实验中不会表现出来,而当时的实验都未达到此精度。为了测出地球相对以太参照系的运动,实验精度必须达到很高的量级。
迈克尔逊也没有立即相信自己的实验结果,他怕仪器不精,测不出极其微弱的光行差来,于是他着手改进仪器。1887年,他用改进过的能够准确测出植物一秒钟生长量的仪器,和美国化学家莫雷一起进行了又一次特别精巧的实验,但得到的结果仍然是否定的,即地球相对以太还是不运动。
他们把仪器安置于浮在水银面上的一块石板上,使仪器能够十分平滑地随意转动。他们使光束射出方向与地球运动的方向成各种不同的角度,结果光速仍然不变。不管他们将仪器对准哪个方向,不管他们重复实验多少次,结果都是毫无差别。
此后其他的一些实验亦得到同样的结果,于是以太进一步失去了作为绝对参照系的性质。这一结果使得相对性原理得到普遍承认,并被推广到整个物理学领域。
这次实验首次成功地对以太存在说提出质疑,并为爱因斯坦建立狭义相对论开辟了道路。
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虽然还进行了一些努力来拯救以太,但在狭义相对论确立以后,它终于被物理学家们所抛弃。人们接受了电磁场本身就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形式的概念,而场可以在真空中以波的形式传播。
量子力学的建立更加强了这种观点,因为人们发现,物质的原子以及组成它们的电子、质子和中子等粒子的运动也具有波的属性。波动性已成为物质运动的基本属性的一个方面,那种仅仅把波动理解为某种媒介物质的力学振动的狭隘观点已完全被冲破。
7、狭义相对论不需要以太
对以太的错误认识最终导致了狭义相对论的产生。
相对论是德国伟大科学家爱因斯坦提出的。1905年,26岁的爱因斯坦发表了《论动体的电动力学》,创立了狭义相对论,成为物理学发展史上划时代的杰作。
在狭义相对论中,爱因斯坦认为,以太不是必要的。爱因斯坦从光速不变原理和狭义相对性原理这两条基本原理出发,推导出了一系列崭新的物理学和哲学结论,这些结论主要有:
(1)抛弃了以太假说,否定了绝对时间和绝对空间的概念;
(2)物体的质量与物体运动速度有关,物体运动速度越快,其质量也越大;
(3)物体的能量与质量有关,原子内部蕴含着巨大能量,人类有利用这种能量的可能性;
(4)光速是运动的极限速度,一切物体运动的速度都不可能超过光;
(5)当物质在高速运动情况下,会发生钟慢尺缩效应。
虽然爱因斯坦的这些推论不免有些违背了人们认识自然时由已知推断未知的一贯原则,但却能够解释迈克尔逊-莫雷的实验结果,受到了人们的极力推崇。但爱因斯坦本人仍深感不完备,于是继续研究广义相对论问题,经潜心研究于1916年发表了《广义相对论基础》一文,标志广义相对论的正式诞生。广义相对论的基础是广义相对性原理和等价原理。广义相对论指出:引力场和加速运动都是改变时空结构的原因,物质、运动、引力、时空都是有机联系,辩证统一的。
现实存在的空间不是平坦的欧几里得空间,而是弯曲的黎曼空间,空间的曲率体现着引力的强度。他还从广义相对论作出了可供验证的三个推论,即水星近日点的进动;引力场会使光线偏转;光谱线的引力红移。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认为单独的空间改变或单独的时间改变都是不可能的。空间和时间的变化是必然地联系在一起的。不仅如此,时空的变化和时空结构又与物质的运动和姿态不可分离。这种新的时空观、运动观、物质观对整个自然科学和哲学均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8、摆脱不掉的以太影子
然而人们的认识仍在继续发展。到20世纪中期以后,人们又逐渐认识到真空并非是绝对的空,那里存在着不断有虚粒子的产生以及随后湮没这样的涨落过程。
这种真空涨落是相互作用着的场的一种量子效应。
今天,理论物理学家进一步发现,真空具有更复杂的性质。真空态代表场的基态,它是简并的,实际的真空是这些简并态中的某一特定状态。目前粒子物理中所观察到的许多对称性的破坏,就是真空的这种特殊的取向所引起的。在这种观点上建立的弱相互作用和电磁相互作用的电弱统一理论已获得很大的成功。
随着天文观测的不断发展,一些宇宙局部引力异常、暗能量等现象的发现,又需要真空中充满某种神秘的物质。
早在1920年,爱因斯坦就撰文指出:"依照广义相对论,空间已经被赋予物理性质;因此,在这种意义上说,存在着一种以太。依照广义相对论,一个没有以太的空间是不可思议的。"爱因斯坦的新以太观认为:"广义相对论的以太是这样的一种媒质,它本身完全没有一切力学和运动学的性质,但它却参与对力学和电磁学事件的决定。"
不难看出,机械的以太论虽然死亡了,但以太概念的某些精神--不存在超距作用、不存在绝对空虚意义上的真空等仍然活着,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9、可拖动以太必定再次复出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认识事物的能力不断提高,更多的人们开始注意到,相对论对迈克尔逊-莫雷实验的解释不是唯一的,并且进一步发现了相对论学说的一些错误观念。20实际的科学工作者们开始重新研究以太所必须的物理属性。虽然目前对以太的争议仍然很多,但仍然可以见到有关如下这些性质的描述:
(1)以太是一种实在的粒子,以一种超气体形式存在;
(2)以太不会大量渗透到物体中,甚至也不能渗透到空气中;
(3)以太在太空中的分布是不均匀的;
(4)以太对星体的运行会产生一定的阻力;
(5)以太可被运动物体进行附层面拖拽;
(6)以太是光线和引力的传播媒介。
注:本文这里需要收集关于以太性质描述的一些个人观点和论据,希望持可拖拽以太观点的朋友给以支持。
如:(1)刘久明认为,哲学上的宇宙是无限的,在哲学宇宙中分布着不连续的以太区域,人们目前所能认识的物理宇宙不能超出这个以太区域的范围,以太区域以外的真空由于不能传递光和引力,导致目前无法进行感知和观测。
(2)刘久明认为,物理宇宙内部以太的分布是不均匀的,局部稀薄的以太区域会造成黑洞效应。
10、可拖拽以太对以往实验的解释
注:本文这里将收集用可拖拽以太假设解释现有著名实验的相关资料和个人观点,希望持可拖拽以太观点的朋友给以支持。
如:
(1)奥伯斯佯谬
刘久明认为,由于物理宇宙是有限的,所以不存在奥伯斯佯谬。
目前需要征集的实验解释有:
(1)洛奇的光行差实验
(2)双星现象
(3)来自大气层的μ子
(4)π介子的γ衰变
(5)斯坦福直线加速器中的电子.
(6)雷达回波延迟实验 
(7)光线在引力场的偏移试验
(8)菲索的干涉实验
(9)洛奇圆盘实验
......
本文期待协作者

 

本帖地址:http://club.xilu.com/hongbin/msgview-950451-107172-1.html[复制地址]
上一主题:世界上谁最不相信神?——兼谈现... 下一主题:中微子超光速论文的败笔
 [2楼]  作者:刘岳泉  发表时间: 2008/04/14 12:30 

    我的以太理论仍在不断完善过程之中,现在已经确知了电子的具体结构和由以太参与的基本作用过程,想把所有的电磁现象都纳入进来只是我目前的知识面还很不够。有趣的是,当我把这种我的孤波光子理论外推到所有物质结构时,光子能量损失导致的“宇宙红移”值,与先锋号宇宙飞船的“引力异常”值完全相同,我现在无法确定的是前者质量损失与能量损失完全同步,而后者如果也同步就不会发生引力异常,难道非要分出一个“引力质量”与“惯性质量”出来不可?

※※※※※※
相对论误导科学走斜路, 是非曲折待历史见证; 引力场以太旧貌焕新颜, 定海神柱将扭转乾坤。

想当初时空迷思闯科海, 荣辱以乐生命也当歌; 看如今闲庭迅步攀高峰, 宇宙重构时空再平展。

 [3楼]  作者:hudemi  发表时间: 2008/04/14 21:45 

我基本赞同“拖拽以太”的观点,我的光介子假说与此类似。但我不太赞同光是波的观点,也不认为“以太”均匀充满宇宙空间,所以我的假说中没有用“以太”一词,而用了“光介子”。
 [4楼]  作者:张崇安  发表时间: 2008/04/14 22:43 

久明总结以太的文章不错!可惜,最后误入以太歧途!你为什么不从发射粒子流的角度去理解光本性?这样,就不会有"哲学上的宇宙是无限的,在哲学宇宙中分布着不连续的以太区域,人们目前所能认识的物理宇宙不能超出这个以太区域的范围,以太区域以外的真空由于不能传递光和引力,导致目前无法进行感知和观测。"
-------------------------------------------
初步先提几个疑问:
1)如果光本性是以太振动,以太子的速度远远大于光速!地球上的空气介质之所以呈现局部范围,是由于引力作用结果.那么,非常微小的宇宙中大量存在的以太微粒是靠什么力量团聚而不分散?以太的自由速度大于光速,有什么力量能把这个团体凝聚?
2)你如何解释能量的量子化?
3)在空气中的物体从来没有因为空气的存在而互相吸引,以太如何解释引力?
 [5楼]  作者:刘岳泉  发表时间: 2008/04/14 23:01 

对【2楼】说:
    用以太论解决了A-B效应问题之后,又进一步找到了洛伦兹力的作用机制,因而也就可以轻意地解释量子霍尔效应问题,更加坚定了我用以太论解释一切相关现象的信心。而A-B效应的原有量子力学方法解释却犯了低级错误,反过来又可以证明麦克斯韦电磁理论用于解释所有相关现象时并无原则错误,所有这些都是建立在比原有理论更加准确的定量解释基础之上的。

※※※※※※
相对论误导科学走斜路, 是非曲折待历史见证; 引力场以太旧貌焕新颜, 定海神柱将扭转乾坤。

想当初时空迷思闯科海, 荣辱以乐生命也当歌; 看如今闲庭迅步攀高峰, 宇宙重构时空再平展。

[楼主]  [6楼]  作者:刘久明  发表时间: 2008/04/14 23:06 

致崇安:
我认为发射粒子流不能很好地解决奥伯斯佯谬。
物理宇宙的区分是能够解释奥伯斯佯谬的。
以太振动的传递速度就是光速,没有“远远大于光速”之说。
由于以太是具有质量的实粒子,当然在引力大的区域聚集。
我出的局部稀薄的以太区域会造成黑洞效应,正是因为以太向真空区域逸散的的原因。
能量的量子化可以用波的包波来解释。
天空的云团,雨滴的凝聚,墙角的灰丝,溶液中的结晶,什么叫“在空气中的物体从来没有因为空气的存在而互相吸引”?我看不明白。
以太只是引力的传播媒介,没有必要用以太解释引力的机制。
 [7楼]  作者:刘岳泉  发表时间: 2008/04/14 23:17 

对【6楼】说:

雨滴的凝聚

================

    对!表面张力,这就是我的电子模型维持自禁闭状态刚性结构的力学基础!还是要多交流,无意之间的灵感就这样出来了。不过,我的这篇论文就是要解决以太传递的力学机制问题,否则仍停留在笛卡尔时代就没有任何意义了。

※※※※※※
相对论误导科学走斜路, 是非曲折待历史见证; 引力场以太旧貌焕新颜, 定海神柱将扭转乾坤。

想当初时空迷思闯科海, 荣辱以乐生命也当歌; 看如今闲庭迅步攀高峰, 宇宙重构时空再平展。

[楼主]  [8楼]  作者:刘久明  发表时间: 2008/04/14 23:28 

我把回顾以太史的目的,就是想告诉大家,没有必要顾忌以太几次衰落的影响,历史上的以太从来就没有一个标准的性质限定。
亚里士多德的以太仅指空气的上层。
笛卡儿的以太是一种无重的、有一定机械性质的物质,能传递力的作用。
惠更斯的以太充满包括真空在内的全部空间,并能渗透到通常的物质之中。
洛伦兹的以太不能被物体运动时带动。
爱因斯坦的以太本身完全没有一切力学和运动学的性质但参与对力学和电磁学事件的决定。
目前可拖拽以太的属性越来越明晰起来,我们仍然可以将光介质称做以太,只不过它具有更具体的物理性质。
关于黄先生的“光介子”,我知道与我说的“光介质”之间的区别,但我也同样不明白黄先生和崇安先生怎么就偏爱发射说,魅星悖论真的可以说是发射说的终结杀手。



 [9楼]  作者:张崇安  发表时间: 2008/04/14 23:52 

TO 6 楼久明:
声波的传播速度是341米/秒,可是,空气分子的自由运动速度我记得是一千米/秒以上!因为空气震动是曲线,所以只有空气分子运动速度大于341米/秒,才能有声波传播速度341米/秒.以太也应该是这样!
你"以太只是引力的传播媒介,没有必要用以太解释引力的机制。"又说"以太在引力大的区域聚集",试问:你是用以太解释引力还是用引力解释以太?我怎么感觉在逻辑循环?? 如果以太在引力大的区域聚集,那么引力的传播媒介还能是以太吗?因为,我要问:是什么力量造成以太在引力大的区域聚集?难道还有比以太更基本的以太?哪个以太还聚集吗?

我感觉你的以太论很不成熟!我怀疑你的以太论甚至赶不上一百年前已有的观念!一百年前,对以太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无数物理学家在以太观念上、结构上付出了无数的精力!所以,劝君在坚持以太论时三思!

黑体辐射、光电效应、康普顿散射实验都是产生诺贝尔奖的实验,这些实验用以太法很难解释!请你一定注意,上百年的物理学家劳动,未必都在做无用功!

[楼主]  [10楼]  作者:刘久明  发表时间: 2008/04/15 17:03 

致崇安:
我不记得铁原子的自由运动速度是多少,声音在铁中传播的速度是否也符合你描述的特征?
水能传导压力,水本身也受到压力,有什么逻辑循环?
我对百年来所出现的各种以太观进行了广泛的介绍,没有参与一点个人的评价,对得起他们付出的无数精力。
并非所有的现象都需要用以太去解释,以太只用来解释光力等场的传递,只要以太的存在不与其他无关物理现象相违背即可。
如果明天相对论也获得了诺贝尔奖,你还反不反对相对论?
上百年的物理学家劳动,并非都是成功的,当然即使是失败的,也为我们总结了教训,难道我有蔑视物理前辈的意思吗?
我这里只是总结以太的发展历史,展望以太未来发展的趋势。其他与以太无关的内容均没有提及。如果我将来总结光波简史的话,我也会把发射说作为重重的一笔给以提及。如果我写引力简史的话,我也会把宇宙是引力与斥力的平衡等个人观点写进去。
关于发射说我肯定没有你研究的更多,但对于可拖拽以太我肯定是慎之又慎的。
 [11楼]  作者:刘岳泉  发表时间: 2008/04/15 20:18 

    以太说的起源问题,我在一位博客的文章中找到的提法是:“三千多年前,古印度有一种《正理论》的学说最早提出了物质以太的概念。两千多年前,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哲学派别提出了以太传播光线的理论。”进网上的进一步搜索,没有得到更具体的信息。

 

    亚里士多德则认为﹕地球上的物质是由水气火土四种元素组成,天体由第五种元素"以太>"构成。这似乎与近代的以太观相差甚远。

.

 

    我也查到,我国古代的“元气”和“太极”都只是研究修身养性方面的,与我现在提出的物质“基元”观点扯不到一起来,而我又不想标新立异提出新的名词概念,所以就只好沿用笛卡尔的以太论了。其实我的以太论又比传统的以太论深化了一大步,因为我这不仅包是指光波介质和超距力的传递实体,而更重要的是包括物质自身的结构组成问题。这也并不是我想头脑发热要来搞个大统一,而是因为我只想解决光的传递问题而“被逼”一步步地“滑向”了这一步,不完美地解决这所有问题就无法解释简单的光粒子波动性。


※※※※※※
相对论误导科学走斜路, 是非曲折待历史见证; 引力场以太旧貌焕新颜, 定海神柱将扭转乾坤。

想当初时空迷思闯科海, 荣辱以乐生命也当歌; 看如今闲庭迅步攀高峰, 宇宙重构时空再平展。

[楼主]  [12楼]  作者:刘久明  发表时间: 2008/04/15 21:33 

毕达哥拉斯等的确提出过光为直线传播等观点。亚里士多德只是创造了以太这个词汇。
岳泉所做的,是我想做而不敢做的。我现在还不敢接触引力实质问题,正象崇安指出的,不能用引力解释我的以太。我也觉得如果只有引力,宇宙早就摊塌了。
我的以太属性中,最不能让人信服的,当属“不渗透”一条了,会遭到很多同样持以太观的人的反对。但我自认为对此抱有信心。
 [13楼]  作者:贾洞  发表时间: 2008/04/15 23:09 

初步先提几个疑问:
1)如果光本性是以太振动,以太子的速度远远大于光速!地球上的空气介质之所以呈现局部范围,是由于引力作用结果.那么,非常微小的宇宙中大量存在的以太微粒是靠什么力量团聚而不分散?以太的自由速度大于光速,有什么力量能把这个团体凝聚?
2)你如何解释能量的量子化?
3)在空气中的物体从来没有因为空气的存在而互相吸引,以太如何解释引力?
----------------------------------------------------------------------------------------
崇安老友:
问好,最近很关注你的光的电子逃逸说,不知进步如何。我是坚定的光以太支持者。我对你的问题,谈点个人看法。
{非常微小的宇宙中大量存在的以太微粒是靠什么力量团聚而不分散?以太的自由速度大于光速,有什么力量能把这个团体凝聚? }
1: 这是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你能想到,说明你确实对此问题有深刻理解。我最近正完成《震动、惯性的原理》一文,恰好解决这个问题。你现在只要理解任何质量都是能量,外围非动量质量对中心发散能量,一定存在壁垒效应,你就可以理解这个问题了!这个问题也能说明宇宙是膨胀的,和观察相符。
2:你如何解释能量的量子化?当你把普朗克常量当成锤子,把速度、频率看成稳定的动量条件,你就可以理解这个问题了。
3:以太如何解释引力?以太不能解释万有引力,暗物质有多种,光以太和引力介质不是同一种东西。我在李淼的博客里也讨论过这个问题。
 [14楼]  作者:张崇安  发表时间: 2008/04/15 23:11 

TOj久明:

我不记得铁原子的自由运动速度是多少,声音在铁中传播的速度是否也符合你描述的特征?

铁原子的振动切向速度肯定大于声波在铁中的传播速度——这个道理很简单:我们说的声波速度是按照直线处理的,可这个速度是靠大量的铁原子曲线运动实现的,正如两个人从同一点同时出发,一个人走直线,一个人走曲线,要使两个人同时到达目的地,那么,走曲线的人速度必然大!

水能传导压力,水本身也受到压力,有什么逻辑循环?

——这好象和你上面的问题不一样了!如果我问你:水的压力来源于什么?你大概就不能只从水的角度考虑了——因为压力来源于引力——应该从更基本的角度考虑!你说,以太由于引力作用而聚集在物体周围,那么,以太受到的引力作用来源于什么?我想,应该从你这里的以太之外寻找原因吧?——所以,你说,以太是引力传播媒介,恐怕这里的“以太”已经不是前面能聚集在物体周围的“以太”了! 


我对百年来所出现的各种以太观进行了广泛的介绍,没有参与一点个人的评价,对得起他们付出的无数精力。

你客气了!如果你有好的、胜过他们的理论,那他们就死而瞑目了!

 [15楼]  作者:张崇安  发表时间: 2008/04/15 23:23 

贾洞:感觉你的思维很奇特!对你的学术没有做全面的了解,不好评述!但我觉得你和花鸣都属于智谋优秀的!
物理学创造领域广,未知的领域也大,祝你早日弹出优美、动人的音符!
 [16楼]  作者:拉方  发表时间: 2008/04/15 23:26 

不敢苟同,科学学三点绝对性结论:


1,人类语言文字不统一规范,不可能研究以太。
2,没有明确时空观,不可能研究以太。
3,现在起,任何学者无例外,都必须要先站队,然后讨论问题有效可考。否则都一律似是而非自欺欺人无稽之谈不可考!

谢谢关注。

 [17楼]  作者:hudemi  发表时间: 2008/04/15 23:27 

久明兄:
请问在你的“以太”假说中,“以太”粒子的速度大概是多少(数量级)?
 [18楼]  作者:贾洞  发表时间: 2008/04/15 23:29 


我出的局部稀薄的以太区域会造成黑洞效应,正是因为以太向真空区域逸散的的原因。
能量的量子化可以用波的包波来解释。
----------------------------------------------------------------------------
刘久明先生;我非常支持你以上的看法,不知道你这种思想有没有形成论文,我在我的论文《点论》中,用三篇论文解释了这种思想,说明了以太空白地区和黑洞视界的关系,以及黑洞视界产生、收缩的演化过程等问题。欢迎交流。
------------------------------------------------
以太振动的传递速度就是光速,没有“远远大于光速”之说。
以太震动的速度一定大于光速,这样传播速度才可以是光速,请思考。
-------------------------------------------------
由于以太是具有质量的实粒子,当然在引力大的区域聚集
如果是这样的话,就不会有均匀的以太,就不会有光波的观察速度。
 [19楼]  作者:贾洞  发表时间: 2008/04/15 23:49 

回15崇安
呵呵,谢谢鼓励!最近社区出现了一些很重要的新思想,像你的光发射的电子逃逸说,刘岳泉先生的电子网偕震等,可庆可贺。
我的论文光学部分,解释了光的发射原理,光发射能的来源,光的平动与波动关系,以太的饱合能场原理等。投稿核心光学期刊,被要求重新整理后可考虑发表。现在正在重新整理,有机会请你指点。
 [20楼]  作者:贾洞  发表时间: 2008/04/15 23:55 

以太”粒子的速度大概是多少(数量级)?
------------------------------------
黄先生,它一定有个确定数字,一定不小于四个数量级别请参考。(不知道刘久明先生的意见如何)
[楼主]  [21楼]  作者:刘久明  发表时间: 2008/04/16 07:02 

致黄、贾二位:
以太粒子的速度本人没有考虑过。但并不影响我关于以太属性的6条假设。
 [22楼]  作者:hudemi  发表时间: 2008/04/16 13:43 

久明兄:
我提出光介子假说后,曾有人质疑我的光介子假说。因为根据热力学理论,粒子的质量越小,它们的平均速度就越大,当粒子质量小于一定质量,其速度必然会大于地球(太阳以及其它星球)逃逸速度,地球的引力就无法将它们束缚住。你的“以太”假说同样面临该问题。如果质量很小、速度很大,“以太”必然几乎不受到星体的引力作用束缚,而几乎均匀地分布在宇宙空间。
当然我是有效地回答了该问题的。但你的“以太”假说能不能回答该问题,我不知道,才有此一问。
至于你说的“也同样不明白黄先生和崇安先生怎么就偏爱发射说”,我的书上是有详尽分析的,而且我在此论坛多次贴出过,可能你没有看见。如果你愿意看,我再贴出来。
[楼主]  [23楼]  作者:刘久明  发表时间: 2008/04/16 20:31 

黄先生:
您所说的是有道理的(你的文字中是否有错误),但也不必为逃逸担心,以太在逃逸中能力得到释放,逃逸后又会减慢,逃逸与捕获总是随时发生的。
虽然引力大的区域以太会聚集,但仍然要求物理宇宙中的以太总体上是“几乎均匀”的,宇宙引力系统随时都在重构,以太的分布也会重构。
您的光介子说我是知道的,与崇安的亚光子流亦有不同,你的光子发射后会受到光介子的影响而,所以你的光介子在某种程度上更接近以太,崇安的亚光子流直接是光,并且是发射后一直向前的子弹,与以太的假设有明显的区别。
我不想谈论引力问题,是因为我认为引力问题不是牛顿的万有引力那么简单,有些东西我还没有想清楚。我感觉除了万有引力外,每种物体还存在着对空间的独霸特性,我不知道该如何表述这种特性,我不想创造一个新的名词来说明这种特性,它应该表现为在一个小的范围内的排斥力,我历来反对超距作用,但这种排斥力如果存在,很可能是超距作用的,宇宙之所以没有摊塌,极有可能是引力与斥力在某种情况下的平衡所致,或许可以从曾经被否定的所谓第五种力方面得到一些启示。
 [24楼]  作者:hudemi  发表时间: 2008/04/16 21:23 

久明兄:
我22楼的文字确实有点笔误(应该是“粒子的质量越小,它们的平均速度就越大”,我已改正)。你知道,只有“以太”无法逃逸地球引力束缚,才能形成拖曳层,才能解释迈莫实验等,但此时空间中“以太”太稀薄,又难于解释空间中的光线传播。如果“以太”速度太大,地球周围就几乎没有“以太”层,就难于解释该实验。如果“以太”速度不大不小,刚好与地球逃逸速度相当,就说明“以太”在地球周围与太空中是很不均匀的,又很难解释为什么太空中和地面上的光线速度并没有明显差异。从这方面讲,这也是我不考虑光介子为光的传播介质的一个原因。
 [25楼]  作者:哲学黑洞  发表时间: 2008/04/16 22:02 

对【8楼】说:

魅星悖论真的可以说是发射说的终结杀手

======================

赞成这个观点。但这对‘以太拖拽说’也是严峻的挑战。

‘双星无魅’的事实表明:在传播全程的光速,相对观测者不能有丝毫变化。

‘无魅星’的实质是:从未发现过一颗恒星同时具有两个或多个位置,即任何时候恒星都始终表现为唯一的一个‘小圆点’,既没有多个分立的位置,也没有任何‘拉长’现象。也就是说:至今为止,还从未观测到过‘以太被拖拽’的任何迹象,所以‘以太拖拽说’也只能是纯粹的猜想。

再就是目前已经观测到恒星的极其微小的‘视差’,分辩精度达到了千分之一角秒,没有发现恒星光线全程存在任何‘弯曲’现象。这也表明提出‘以太拖拽说’为时尚早。

[楼主]  [26楼]  作者:刘久明  发表时间: 2008/04/16 22:05 

黄先生:
你的疑问是有道理的。但我的以太假设的第(2)条属性说“以太不会大量渗透到物体中,甚至也不能渗透到空气中”,是能够避免以上问题的。我早说过,我的以太属性中,最不能让人信服的,当属“不渗透”一条了,会遭到很多同样持以太观的人的反对。也就是说,我解释地球上的实验时,也没有使用以太。
 [27楼]  作者:刘岳泉  发表时间: 2008/04/16 22:34 

对【25楼】说:

    你怎么不算千分之一角秒有多大的位移误差了?不说 久明 的拖曳说只有很小的效应,就是我的大范围引力场拖曳也可轻易避免“魅星”现象,如若不信就看看我的计算结果吧(要用位移同一星体不同部位速度差在它的引力场范围内产生的视觉位移值,除以此星到地球的距离):

http://club.xilu.com/hongbin/msgview-950451-102995.html

 

※※※※※※
相对论误导科学走斜路, 是非曲折待历史见证; 引力场以太旧貌焕新颜, 定海神柱将扭转乾坤。

想当初时空迷思闯科海, 荣辱以乐生命也当歌; 看如今闲庭迅步攀高峰, 宇宙重构时空再平展。

 [28楼]  作者:哲学黑洞  发表时间: 2008/04/16 23:00 

从个人角度讲,久明是官科,有点理论猜想有好处,但我们这些民科若有理论猜想,则只会身受其害,没有任何好处。我们民科需要的只是技术猜想。

从反相的角度讲:我们反相帮是要从理论上反对主流,即使完全依靠事实,前进的道路仍然是困难重重的,更不要说存在猜想了。

既然现在还没有‘以太被拖拽’的一点迹象,凭借猜想提出,只能造成主流的反感,不可能有任何好处。
[楼主]  [29楼]  作者:刘久明  发表时间: 2008/04/16 23:01 

哲学黑洞先生:
你对魅星悖论与光速变化机制还需要继续思考。
在发射说中光速相对观测者不是常量,但却时由光源到观测者之间的传输过程中始终不变的,所以按时间顺序发出的光,不能按时间顺序达到发射者,所以会出现魅星现象。
以太说中光速虽然是可变的,但能够保证光源按时间顺序发出的光仍然按相同的时间顺序到达观测者,决不会出现魅星现象。
一队士兵列对跑步,上坡时速度慢,下坡时速度快,途中经过多处上下坡,但到达终点时顺序不乱。
 [30楼]  作者:lights11  发表时间: 2008/04/16 23:03 

以太是一个历史上的名词,它的涵义也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

 在古希腊,以太指的是青天或上层大气。在宇宙学中,有时又用以太来表示占据天体空间的物质。17世纪的笛卡儿是一个对科学思想的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哲学家,他最先将以太引入科学,并赋予它某种力学性质。

 在笛卡儿看来,物体之间的所有作用力都必须通过某种中间媒介物质来传递,不存在任何超距作用。因此,空间不可能是空无所有的,它被以太这种媒介物质所充满。以太虽然不能为人的感官所感觉,但却能传递力的作用,如磁力和月球对潮汐的作用力。

 后来,以太又在很大程度上作为光波的荷载物同光的波动学说相联系。光的波动说是由胡克首先提出的,并为惠更斯所进一步发展。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直到20世纪初),人们对波的理解只局限于某种媒介物质的力学振动。这种媒介物质就称为波的荷载物,如空气就是声波的荷载物。

 由于光可以在真空中传播,因此惠更斯提出,荷载光波的媒介物质(以太)应该充满包括真空在内的全部空间,并能渗透到通常的物质之中。除了作为光波的荷载物以外,惠更斯也用以太来说明引力的现象。

精彩推荐>>

  简捷回复 [点此进入编辑器回帖页]  文明上网 理性发言
 推荐到西陆名言:
签  名:
作  者:
密  码:
游客来访 
注册用户 提 交
西陆网(www.xilu.com )版权所有 点击拥有西陆免费论坛  联系西陆小精灵

0.225508928298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