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京报》报道,近日一篇“电荷不存在,将改写教科书”的文章在网络热传,文章称一名云南大学科学家“凡伟”发现“电荷并不存在”,其论文已发表于中科院论文预发布平台。 但云南大学物理与天文学院发表“严正声明”称凡伟并非云南大学师生。中国科学院科技论文预发布平台宣布“因涉嫌身份造假,撤销凡伟预发布论文,并且将其列入非诚信作者名单”。 更荒谬的是,这篇文章还声称“相关论文和实验已经通过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197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约瑟夫森教授的评审”,结果约瑟夫森回复称:他对所谓“通过评审”的说法感到不能理解。他表示,凡伟曾邀请约瑟夫森为其论文写推荐信,被客气地拒绝了。约瑟夫森表示不希望继续讨论下去。 可以说,这位“凡伟”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骗子,而他则承认自己就是一个“民科”。 所谓“民科”一开始指我国体制外、非官方的民间科学家,后延伸为泛指所研究课题不属于自己所学专业领域或在所研究领域没有取得博士学位的科学家。不过目前已经成为对某些科学爱好者的蔑称,甚至含有相当的贬义意味。 此前“民科”也屡屡出没于各种场合,比较注明的是曾经因提到“引力波”而走红的郭英森,当时网络上曾掀起“欠民科一个道歉”的说法,但是随后有人指责其所谓的“引力波”更像是“伪科学”。 如果再向前追溯,其实“民科”在改革开放之初就已经很活跃了。1978年徐迟发表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于是有数不清的“民科”向有关单位邮寄自己的“学术成果”,声称攻克了“哥德巴赫猜想”,但时至今日无一成功。 尽管“民科”至今在各个领域几乎一无所成,但是很多人仍然会对“民科”投去赞许的目光,因为这些人大都怀有极大的热情,克服生活上的困苦坚持不屑,这种精神也感动了不少人。有相当一批人仍然相信“高手在民间”的传说,认为即便他们的研究不能成功,至少精神值得我们敬佩。 不过“凡伟”这次的表演,在北京时间“锐评”(微信ID:Btimelun)看来,可以说将“民科”的遮羞布彻底撕下,连最后一丝苦情戏码都不再上演了。 实际上,他拍脑袋想出来的“电荷并不存在”有多荒谬姑且不论,其身份造假、编造科学界背书的做法,本身就让人鄙夷。而“凡伟”竟然表示,这是他“期待已久的”,实在让人咋舌。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凡伟”的做法,实际上并非正常的取得科学界认同,而是通过伪造身份、自办自媒体的方式,试图走上“成名”的大道,这跟正常的取得科学界认同毫无关系,充其量算是“沽名钓誉”,说他“欺世盗名”也不为过。 像“凡伟”这样的“民科”人士,或许以为只要有了名气,成了网红,就可以获得科学界的认同,进而飞黄腾达,像他自己幻想的“有望站在诺奖领奖台上向女友求婚”。 但回看目前网络上的评价,除了一些“民科”队友们还在为其站脚助威,大部分人更多是将此事作为一个笑话,而他本人则成了很多人眼中的“丑角”。 锐评君认为,民间人士对于科学的热爱,如果确实出于本心而不是为了作为求财求名的敲门砖,那么这种热爱即便再幼稚也值得尊重,社会甚至应该给这种热爱更多宽容,也未必就不能诞生出一些有价值的想法和技术;但是如果为了出名,为了逼迫学界认同,就采取弄虚作假的方法,非但不应该得到宽容,反而会更加被学界排除和鄙夷,也得不到任何正直社会公民的尊重。 文/北京时间评论员 梁千里 此文系北京时间原创文章 转载需注明出处并保留署名 ++++++ 感觉凡伟这个名字有些眼熟,仔细一搜,原来是北京相对论研究会会员。 也就是本论坛的凡无知。 如果为了出名,为了逼迫学界认同,就采取弄虚作假的方法,非但不应该得到宽容,反而会更加被学界排除和鄙夷,也得不到任何正直社会公民的尊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