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社区女性社区汽车社区军事社区文学社区社会社区娱乐社区游戏社区个人空间
上一主题:永动守恒定律 下一主题:关于 氢原子 核外的电子云问题,...
对“引力温梯”的研究小总结
[楼主] 作者:jqsphy  发表时间:2016/03/02 11:12
点击:1626次

 

对“引力温梯”的研究小总结:

 

朱顶余先生对“引力温梯”有几十年的研究,中间屡屡受到他人的否定和讥笑. 我在2010年时, 一开始也不同意朱的“引力温梯论”. 我当时之所以无法立即接受引力温梯,是基于我个人的一个“历史”问题:我在高中参加物理竞赛辅导,自学了微积分,对于计算气柱中的压强和粒子数密度,弄得滚瓜烂熟;在大学时,也做过不少有关气柱中压强和粒子数密度的习题。那里,都是把温度当作是均匀的。于是,我错误地认为“引力场中气体温度均匀”乃是一个前人已经证明了的结果,所以,当时我无法接受“引力温梯”。后来与朱的多次讨论,我才转过弯来,领悟到历史上其实从来就没有关于“引力场中气体温度均匀”的证明(当然Boltzmann有一个证明,但是后来我认为是有疑问的),且朱对熵求变分,这本身就合理,符合热力学第二定律,我于是痛快接受了“引力温梯”。2010-2013, 我在此基础上做了不少计算,主要是研究引力温梯对宇宙微波背景辐射以及星际气体是否有影响,同时也将“引力温梯”用到了弱简并量子气体中。

 

我一开始希望朱顶余自己先在正式期刊上发表他的引力温梯, 然后我引用他的论文(同时简述他的引力温梯论),因为毕竟这个"引力温梯论"版权是他的, 是他先研究的,我希望通过我的引用与叙述, 替他介绍出去. 2010-2013年几次对朱先生说赶快发表你的引力温梯论, 我可以引用. 但朱说发表不了. 于是我结合我之前的研究,我们合作发表。

 

尽管2014年初打算发表,但是正式写还是在2014年暑期, 之后又停了一年, 直到2015年暑期再完稿. 审稿隔了半年, 直到2016年初才发表(J. Phys. Soc. Jpn. 85, 034003 (2016)).

 

我这里介绍一下该文,不是因为该文有多重要(当然朱认为“引力温梯”很重要,构成了对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挑战,包括解决宇宙“死寂”问题),而是认为该文的“朴素平实”、不哗众取宠。我只是叙述一下事实,以及它可能的一些重要的但平实的应用。

 

该文“Zhu and Shen, Gravitational Thermodynamics for Interstellar Gas and Weakly Degenerate Quantum Gas, J. Phys. Soc. Jpn. 85, 034003 (2016)”共8, 包括引言和结尾, 共六个节(sections), 其中第二节(熵的变分原理)是朱顶余先生的. 第三节(引力场中欧拉流体方程), 是我的(也许朱先生未必完全同意该节内容,事实上我自己的观点也有反复。下面有说明). 第四节比较长(包括均匀引力场与平方反比引力场中的引力温梯的计算), 该节内容是我重新推导,但朱先生之前其实也自己推导过、向我叙述过, 但我添加了极限讨论(利用了数学中的几个极限公式,分析在什么时候(如极高温或者粒子质量过小的情形), 引力温梯会显得不重要, 趋于均匀温梯). 因此此第四节是我与朱的公共部分. 第五节(弱简并玻色气体与费米气体内的引力温梯), 这部分是我的(我在2010年已经开始算了, 但是一开始一直没有算成功。下面有进一步说明)。因为现在极低温物理学中, 经常要研究量子流体在地面实验室内的扩散, 因此“引力温梯”必然重要, 但过去好像未注意过(即使注意,也并非是使用类似本文内的理论).

 

由于该文的核心是“第二节(熵的变分原理), 所以朱顶余先生是第一作者. 但第五节(弱简并玻色气体与费米气体)对于发表全文比较重要, 因为如果没有这部分, 看上去该文显得内容陈旧, 即使理论正确, 我也不敢去发表,审稿人也会颇为踌躇. 添加该块比较新的前沿内容,并且强调该“引力温梯”可以在当前量子流体内检验, 可以让审稿人不再犹豫. 事实上, 2010-2013,我一直没有与朱先生发表"引力温梯", 就是因为我计算“弱简并玻色气体与费米气体”的引力温梯一直不成功, 因为“弱简并玻色气体与费米气体”物态方程太复杂, 越算越繁琐, 最后得不到一个确定的表达式,也无法进行定性讨论. 所以多次放下,多次捡拾, 隔了几年(2010-2013).  之所以我越算越复杂, 是因为从朱顶余的变分原理得到的静态气体摩尔熵表达式有两个,可以统一表述为:s=s0+λ/ρ(s0与λ是常数, ρ是气体密度). 我一直以为s=λ/ρ是合理的解, s=s0是不合理的, 要放弃; 但朱顶余先生与我的观点相反, 他认为s=s0是合理的, s=λ/ρ要舍弃. 他为了证明s=s0合理,颇费各种心思。我们有过很多争论. 我虽然相信"引力温梯",但我一直用的是s=λ/ρ, 所以这使得我的“弱简并玻色气体与费米气体”的引力温梯的计算变得很复杂. 2013, 朱顶余说服了了我, 他认为“气体在绝热可逆演化过程中熵是守恒的”, 所以必须选择“摩尔熵s=s0为常数”这个解. 此时我就用他所希望的s=s0关系来算“弱简并玻色气体与费米气体”的引力温梯, 发现计算公式简化了很多, 这样我就觉得可以与朱一起发表了。

 

在写作过程中, 我还纠正了两条认识:

 

1) 对于“第三节(引力场中欧拉流体方程), 原本我的意图是希望用“欧拉流体方程”也来推出“引力温梯”, 因为看上去, 用欧拉流体方程得到的结果与朱顶余的“熵变分原理”得到的结果一样. 但是在写好后, 我发现其实它们在本质上不是一回事,结果其实也不是完全一样(只有在特殊情况下一样). 这也让我进一步认识到: 欧拉流体方程与热力学第一定律密切相关, 朱顶余的"熵变分原理"与热力学第二定律密切相关, 两者没有根本上的联系. 而静态引力场内的静置气体的“引力温梯”应是热力学第二定律的产物,须用“熵变分原理”. 当然,如果我一开始就认识到这一点,我也不会把“第三节(引力场中欧拉流体方程)”放进去。等放进去后,才发现我的认识应是反一下。尽管如此,我觉得还是有必要将“引力场中欧拉流体方程”的讨论放入,以作为进一步揭示“引力温梯”的本质的一种理解方式。

 

 

2) 关于两个解“s=s0s=λ/ρ”哪个更对这个问题, 虽然我与朱争论了很多次(时隔几年),但最终朱曾说服了我(他说“气体在绝热可逆演化过程中熵是守恒的”, 所以要选择前一个解) 但是我也一直有怀疑, 因为我们研究的是“静态引力场内的静置气体的引力温梯”, 变分原理不涉及时间发展参数, 只涉及空间参数(因为引力势含空间坐标). 因此“静态引力场内的静置气体的引力温梯”与朱所说的“气体在绝热可逆演化过程中熵是守恒的”是没有关系的,两者是两个问题,因为我们不研究“静态引力场内的静置气体”在之前是怎么来的,我们就用变分原理,认为静置气体熵应该是取极大,仅此而已,不涉及之前如何建立静置气体的过程. 于是我倒自己得到了新结果: 认为s=s0是对自由开放的气体(体积无限)有效,s=λ/ρ对封闭气体(体积有限)有效. 在文内我有比较长的论证. 这部分观点朱先生未必同意. 由于我选取自由开放的气体(体积无限), 所以我最终选取s=s0这个朱顶余所希望的解。所以,两人在观点上虽然有分歧,但是在形式上还是可以契合在一起。

 

 

J Q SHEN 2016-3-2

本帖地址:http://club.xilu.com/hongbin/msgview-950451-425666-1.html[复制地址]
上一主题:永动守恒定律 下一主题:关于 氢原子 核外的电子云问题,...
 [2楼]  作者:541218  发表时间: 2016/03/02 13:59 

我之所以使用“变分法”进行泛函分析来讨论绝热封闭体系的平衡态的热力学参量分布情况,就是因为 对于绝热封闭的热力学体系的平衡态必然以其体系的熵取得极(大)值为依据,而求极值问题正是变分法的任务。这与当曲线长为定值的情况下曲线的轨迹方程怎样时其所围面积最大属于类似的问题,即对于绝热封闭的热力学体系介质的总摩尔数为定值时体系的参量分布函数怎样时体系的熵取得最大值,依据熵增原理当体系达到平衡态时其绝热封闭体系的总熵达到最大值。

这就是使用变分法进行泛函分析的理由。 

 [3楼]  作者:凡无知  发表时间: 2016/03/02 16:35 

引力温梯确实没有朱老师想的那么重要,只是一个简单的常识问题

沈教授,看看我们合作的事
 [4楼]  作者:541218  发表时间: 2016/03/03 09:57 

沈教授,你将欧拉流体方程写进去不但没有欠妥之处而且是很有必要的。因为欧拉流体是指流体质元作绝热可逆的稳定流动过程,

而变分法所针对的情形是泛指热力学平衡态,只要是属于热力学平衡态,尽管这种平衡态在不断地变更着,只要它的变更范围局限于平衡态,那么在这些变更着的平衡态中就有一个因素式中保持不变即平衡规律。这平衡规律不是别的,就是比熵处处相等,绝非教材中一贯所宣称的温度处处相等。所以,比熵梯度等于零的方程 适用于 欧拉流体方程,即适用于变更着的平衡态。也正是这个理由,在《数学物理方法》教材中建立声学(微分)方程组时 使用了绝热方程(比熵等于常数的变形方程),才导出与观测结果一致的理论声速(含有绝热指数)。这就有力地证明  处处比熵等于常数(即比熵梯度等于零)适用于变更着的平衡态,声振动过程属于可逆过程,而流体介质的可逆交变流动过程是由一系列平衡态连续而成,  对于可逆流动(平衡态连续变更)过程中的每一个瞬间状态都属于一种平衡态,而变分法并没有强调只能适用于僵死不变的平衡态,因为变分法只死死咬住最大熵状态,而可逆过程的所有平衡态都处于最大熵状态。这就是 为什么 声速公式中只有含有绝热指数才会符合客观事实的缘故;事实(声速测量与绝热指数)和理论(变分法只要是求针对最大熵状态即属于平衡态)都说明 并不介意这些平衡态究竟是属于僵死不变的静态,只要是属于平衡态即可,没有进一步要求必须是僵死不变的状态。

这就获悉 由变分法 所获取的比熵处处等于同一个常数的最新结论 普适于所有种类的平衡态,譬如处于绝热可逆胀缩过程的平衡态 或声振动过程的平衡态当然也适用于欧拉流体方程。

综上所述,将欧拉流体方程写进去不但没有欠妥之处 而是明确指出了变分法的结论也适用于欧拉流体方程。 

 [5楼]  作者:541218  发表时间: 2016/03/03 09:57 
 [6楼]  作者:541218  发表时间: 2016/03/03 09:57 
 [7楼]  作者:541218  发表时间: 2016/03/03 09:57 
 [8楼]  作者:541218  发表时间: 2016/03/03 10:06 
 [9楼]  作者:541218  发表时间: 2016/03/03 10:06 

比熵均匀分布于平衡态 不仅要能够适用于 绝热可逆胀缩过程,也要适用于 定容(等容)可逆变温过程,因为任何类型的可逆过程都是由一系列平衡态连续而成,所以任何一种类型的可逆过程体系内部都严格服从比熵零梯度的平衡规律。所以 比熵零梯度才是最基本的结论。
所以不能从欧拉流体方程推导 比熵零梯度,反之只能用比熵零梯度推导欧拉流体方程。这个逻辑顺序永远不能颠倒。
 [10楼]  作者:541218  发表时间: 2016/03/03 10:11 

只有 比熵等于常数 这个解析解才能同时 满足 等容可逆变温过程以及绝热可逆胀缩过程或等温可逆胀缩过程。
 [11楼]  作者:541218  发表时间: 2016/03/03 10:26 

对于 凝聚态 体系 的 (摩尔)熵 也与气态体系的熵具有一致的数学表达式。

范德华气体的状态方程不仅仅适用于 气态 也适用于 凝聚态 譬如 溶液中的溶质的状态方程 或 固溶体中所分散着的杂质的状态方程 所以 对于 稀溶液中溶质所拥有的熵 完全可以采用理想气体的熵的表达式。

即使对于 某一种元素 虽然没有出现游离态 但却从一种化合态转变为另一种化合态 这种转变平衡也必须保证属于等熵过程。即必须保证该元素的热温商与体积熵这两项在其转变化合态过程所引起的变化值之代数和等于零。这以新认识在05年被南开大学物理化学系博导张新梅敦促我赶快将这一最新的最精辟的认识公布于众(投稿)与学术界分享的缘由。
 [12楼]  作者:541218  发表时间: 2016/03/04 18:20 

必须 死死咬住 由“变分法”进行泛函分析借助求解欧勒方程组(获得“比熵零梯度”)只是针对 “平衡态”的 。

“平衡态”可分为静止不变的僵死状态和一直处于连续变更着的状态即可逆变更过程。只要属于可逆过程,那么这个可逆程就是由一系列连续变更着的平衡态连续而构。
只有对于绝热封闭的体系在可逆过程才保持体系的总熵不改变,对于非绝热可逆过程譬如等温可逆账缩过程封闭体系的总熵并不保持常数,但此时 体系依然一直保持比熵零梯度,因为该体系处在可逆过程,而可逆过程的体系始终处于平衡态,而只要属于平衡态其比熵必然处处相等。
所以,变分法 所严苛导出的解析解之一即常数解,表示在平衡态体系内处处具有相同的比熵,至于这种平衡态究竟属于僵死的静止状态还是出在连续递变的状态即出在一种可逆变更的过程中,都保持着处处具有相等的比熵。

所以比熵平衡规律 属于最基本的热力学规律,可以由比熵均匀分布于平衡态体系的客观规律顺利导出(佐证)一系列新的热力学规律,譬如 可压缩流体的可逆流动方程 可以得到重新的科学严苛的推导,使得这一理论真正升级为一种严格的理论。
清华大学理学院高丙坤教授 注意到 “稳恒态”概念尚未得到严苛的理论证明。
流体力学 至今依然不能算是严格的科学理论,因为其推导过程使用了含混的“稳恒态”概念。
有了 比熵零梯度的结论 即可对稳恒态概念做出迟到的证明。
 [13楼]  作者:541218  发表时间: 2016/03/06 19:38 

沈教授,从你《对“引力温梯”的研究小结》
http://club.xilu.com/hongbin/msgview-950451-425666.html
来看,我很后怕……因为,一直我误以为 你已经 认同了 “变分法”及其结果不仅仅适用于僵死(静止不变)的平衡态也适用于 可逆过程中的热力学体系的参量分布规律。
因为:变分法 只是强调必须属于平衡态体系;尤其 并不介意该平衡态的来历。所以 变分法所研究的平衡态完全可以是来自于体系处于可逆过程中的某一个状态;当然也可以是来自于 僵死(静止不变)的平衡态;又因为 变分法只是强调 在平衡态体系具有处处相同的比熵,比熵处处相同,并没有强调 热力学参量(温度、密度、压强)也必须也处处对应相同。
所以 由变分法所导出的比熵分布函数完全应该接受绝热封闭体系的可逆账缩过程的检验。由此物理规律便可以提供 第二道含有积分常数λ的关联式S=∫{0,V}(s°+λ /ρ)ρdv
→∂S/∂V=∂(s°N+λV)/∂V=0→λ=0,再结合欧勒方程的另一个解析解(也是一个含有同一个积分常数λ的关联式s=s°+λ /ρ),联立这两个(带湖蓝色的)关联式即可唯一地确定 s 、λ这两个未知数的取值分别是:λ=0; s =s°。
沈教授,你必须心悦诚服地接受这个思路及其指导思想,否则你就会难以招架苛刻的诘难。当然,这个比熵均匀分布于各种平衡态体系的结论也理直气壮地适用于 欧拉流体运动方程。所以早被使用于 声振动过程。且所得声速理论值与观测值很吻合。这也是比熵均匀分布于各种非平衡态体系的有力例证。
总之 由变分法所获得的比熵均匀分布于各种平衡态体系的新结论具有很广泛的运用价值,得到广泛的佐证与呼应。
当然 尤其所得到的推论之一 引力场中的平衡态体系内部存在着正比于当地力场强度的温度梯度,这可以推导出 许多惊人的热力学新结论 诸如 引力场(含 惯性力场)也可以像热源那样提供热能的驱动力,导致热能从低温传导向高温区 创造出热量逆着温度梯度传导(逆坡而上)直接创造了热温商递减的热力学奇迹……即顺利破解了 恒星持续发热放光的能量来源 就是 引力从太空3K大热海云集低温热能至恒星中心的高温区的,这是恩格斯的一个英明预断:散发到太空中去的热量一定可以通过某种物理途径重新集结与活跃起来; 指明这个物理途径乃是人类今后的一个课题。
我们居然 印证了恩格斯的英明预断。
………………………………………………………………………………
也许,沈教授 并不认同 变分法居然会有如此云云的热力学理论意义……但是 王令隽 以及北师大的博导们都闪电式地联想到了这些……
这些我说了完全属于多余……
几乎所有热力学专业的学者们都敢声称 只要你能证明 引力能够维持特定的温度梯度 那就可以创造出一切热力学奇迹 破解一切热力学之谜
这就是 热统学者们坚决不认可 引力温度梯度论的根本原因。所有热统学者都坚决不认可 什么引力温度梯度论,他们的判断逻辑很粗暴,就是因为 这个结论 “后患无穷”……只因为这一点坚信必然有错,至于错在哪里,那就不值得去深入追究了(这是清华大学任建勋博导的判断逻辑)。
沈教授,我以为你不仅仅认定引力温度梯度论,也认可引力温度梯度论“后患无穷”。
当你也清醒地意识到了引力温度梯度论的后患无穷,你可能就会立即翻案,回过头来重新严苛审查究竟这引力温度梯度论 究竟错在那一个环节?总之你是绝不会在坚信引力温度梯度论的同时也相信引力温度梯度论的后患无穷 你只敢相信其中一个环节,你不敢对两个环节全部坚信不疑。要么相信这头,要么相信那一头,两头兼信是绝不敢的!这我早就知道了!!!
江苏 朱顶余 慨叹
2016.0306.
 [14楼]  作者:541218  发表时间: 2016/03/06 19:38 

沈教授,从你《对“引力温梯”的研究小结》
http://club.xilu.com/hongbin/msgview-950451-425666.html
来看,我很后怕……因为,一直我误以为 你已经 认同了 “变分法”及其结果不仅仅适用于僵死(静止不变)的平衡态也适用于 可逆过程中的热力学体系的参量分布规律。
因为:变分法 只是强调必须属于平衡态体系;尤其 并不介意该平衡态的来历。所以 变分法所研究的平衡态完全可以是来自于体系处于可逆过程中的某一个状态;当然也可以是来自于 僵死(静止不变)的平衡态;又因为 变分法只是强调 在平衡态体系具有处处相同的比熵,比熵处处相同,并没有强调 热力学参量(温度、密度、压强)也必须也处处对应相同。
所以 由变分法所导出的比熵分布函数完全应该接受绝热封闭体系的可逆账缩过程的检验。由此物理规律便可以提供 第二道含有积分常数λ的关联式S=∫{0,V}(s°+λ /ρ)ρdv
→∂S/∂V=∂(s°N+λV)/∂V=0→λ=0,再结合欧勒方程的另一个解析解(也是一个含有同一个积分常数λ的关联式s=s°+λ /ρ),联立这两个(带湖蓝色的)关联式即可唯一地确定 s 、λ这两个未知数的取值分别是:λ=0; s =s°。
沈教授,你必须心悦诚服地接受这个思路及其指导思想,否则你就会难以招架苛刻的诘难。当然,这个比熵均匀分布于各种平衡态体系的结论也理直气壮地适用于 欧拉流体运动方程。所以早被使用于 声振动过程。且所得声速理论值与观测值很吻合。这也是比熵均匀分布于各种非平衡态体系的有力例证。
总之 由变分法所获得的比熵均匀分布于各种平衡态体系的新结论具有很广泛的运用价值,得到广泛的佐证与呼应。
当然 尤其所得到的推论之一 引力场中的平衡态体系内部存在着正比于当地力场强度的温度梯度,这可以推导出 许多惊人的热力学新结论 诸如 引力场(含 惯性力场)也可以像热源那样提供热能的驱动力,导致热能从低温传导向高温区 创造出热量逆着温度梯度传导(逆坡而上)直接创造了热温商递减的热力学奇迹……即顺利破解了 恒星持续发热放光的能量来源 就是 引力从太空3K大热海云集低温热能至恒星中心的高温区的,这是恩格斯的一个英明预断:散发到太空中去的热量一定可以通过某种物理途径重新集结与活跃起来; 指明这个物理途径乃是人类今后的一个课题。
我们居然 印证了恩格斯的英明预断。
………………………………………………………………………………
也许,沈教授 并不认同 变分法居然会有如此云云的热力学理论意义……但是 王令隽 以及北师大的博导们都闪电式地联想到了这些……
这些我说了完全属于多余……
几乎所有热力学专业的学者们都敢声称 只要你能证明 引力能够维持特定的温度梯度 那就可以创造出一切热力学奇迹 破解一切热力学之谜
这就是 热统学者们坚决不认可 引力温度梯度论的根本原因。所有热统学者都坚决不认可 什么引力温度梯度论,他们的判断逻辑很粗暴,就是因为 这个结论 “后患无穷”……只因为这一点坚信必然有错,至于错在哪里,那就不值得去深入追究了(这是清华大学任建勋博导的判断逻辑)。
沈教授,我以为你不仅仅认定引力温度梯度论,也认可引力温度梯度论“后患无穷”。
当你也清醒地意识到了引力温度梯度论的后患无穷,你可能就会立即翻案,回过头来重新严苛审查究竟这引力温度梯度论 究竟错在那一个环节?总之你是绝不会在坚信引力温度梯度论的同时也相信引力温度梯度论的后患无穷 你只敢相信其中一个环节,你不敢对两个环节全部坚信不疑。要么相信这头,要么相信那一头,两头兼信是绝不敢的!这我早就知道了!!!
江苏 朱顶余 慨叹
2016.0306.
 [15楼]  作者:水星进动  发表时间: 2016/12/25 20:57 
 [16楼]  作者:水星进动  发表时间: 2016/12/25 20:57 
 [17楼]  作者:水星进动  发表时间: 2016/12/25 20:58 
 [18楼]  作者:541218  发表时间: 2016/12/25 21:49 

对【17楼】说:

你不妨对 论文通读一遍 弄清楚论文的精神实质再说

一句话,你只有虔诚地学习的份儿,没有指手画脚的机会,因为不可能存在着实质性错误!

期待你也能读懂!更期待你能提出实质性的具体的反对意见! 不知道你懂不懂热力学?懂不懂统计物理?会不会使用“变分法?会不会进行”泛函分析“……懂不懂《数学物理方法》,懂不懂《自然辩证法》,会不会破解非线性微分方程?我还是破解非线性微分方程的世界级大师呢身怀破解非线性微分方程的绝技

还有更多更精彩的灵感等待发展呢…… 

 [19楼]  作者:水星进动  发表时间: 2016/12/25 21:52 
 [20楼]  作者:541218  发表时间: 2016/12/25 21:58 

对【19楼】说:
如果你那些方程根本就不存在着解析解,你叫我怎么无中生有?
 [21楼]  作者:541218  发表时间: 2016/12/25 21:58 

对【19楼】说:
如果你那些方程根本就不存在着解析解,你叫我怎么无中生有?
 [22楼]  作者:水星进动  发表时间: 2016/12/25 22:03 
 [23楼]  作者:541218  发表时间: 2016/12/25 23:45 

对【22楼】说:
我在中国数学网上 公开刊载  免费帮助博导们破解非线性微分方程(组),不知精彩地帮助了多少博导破解了世界难题
 [24楼]  作者:王普霖  发表时间: 2016/12/26 01:48 

朱先生:
我对热力学不是很了解,我想问个外行的问题:

气体常数R和定压比热容Cp是否有相同的量纲?
 [25楼]  作者:王普霖  发表时间: 2016/12/26 03:57 

如果你这里的R和Cp和现有定义不一致,那它们可能有相同的量纲,你需在文章中注明。如果你的R和Cp和现有书中的一致,那R/Cp就不是无量纲数,它就不能和1相加减。

也许我多虑,也许是你和沈先生疏忽,都有可能。
 [26楼]  作者:王普霖  发表时间: 2016/12/26 06:08 

mol是物质的量,而kg是物质的质量。物质的摩尔数是M,单位是g/mol,则1Kg含有N mol物质,这里有关系式
1 mol=1000/NM
N mol=1000/M
M g/mol=1000/N
 [27楼]  作者:王普霖  发表时间: 2016/12/26 08:06 

是我没看仔细。
 [28楼]  作者:王普霖  发表时间: 2016/12/26 08:07 

我早晨刚看到了,你这里的Cp是摩尔比热容,那应该没什么矛盾了。有说明在“where Cp denotes the molar heat capacity at constant pressure and R is the universal gas constant”。
 [29楼]  作者:王普霖  发表时间: 2016/12/26 08:07 
 [30楼]  作者:王普霖  发表时间: 2016/12/26 08:07 

精彩推荐>>

  简捷回复 [点此进入编辑器回帖页]  文明上网 理性发言
 推荐到西陆名言:
签  名:
作  者:
密  码:
游客来访 
注册用户 提 交
西陆网(www.xilu.com )版权所有 点击拥有西陆免费论坛  联系西陆小精灵

0.19607400894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