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贴子已经提交,正被审核。 |
你所不知道的狭义相对论——第11章:爱因斯坦其人其智(VI,1) 三、 从老师与同事对爱因斯坦的种种评价看其人其智 先看爱氏的大学学习情况以及老师对他的评价。 1895年,16岁的爱因斯坦第一次参加瑞士的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的入学考试,他虽在作为专项考试的数学与物理中顺利过关,但却未能通过它的一般考试部分;不过在补习一年之后,根据规定,他于1896年未经考试直接获得了该校的入学资格,其专业为师范类的物理与数学。
爱氏于1900年从苏黎世理工学院毕业,他大学四年的平均成绩为4.91(满分为6),折合为百分制的81.8。这个成绩看起来还不错,但是我们也不要忘记了,在爱氏全班总共六名学生中除了他当时的女友即后来他的第一任妻子Maric Mileva,其余四人的成绩均明显高于他,其中最高的达到5.45(折合为百分制的90.8)。无论如何,爱氏算不上一个优秀学生。事实上,除了Mileva未能毕业,爱氏的其余四名同学在毕业时均获得了母校的助理教职。
其实,不光是大学期间的整体学业情况不佳,爱氏在这期间还遇到过特别的困难,这就是他对物理实验课的厌倦与逃避,以至于不仅在考核中得了可能的最低分(1分),而且受到教导主任的书面谴责。也许读一读该科老师Jean Pernet对爱氏的评价对我们更有启发:“学习物理是一件很艰难的事情,你虽不缺乏热情与上进心,但是你却缺少了相关知识。那么你为何不学习医药、法律或者是文学呢?”(Troemel-Ploetz, S. (1990). Mileva Einstein-Marić: The Woman Who Did Einstein’s Mathematics. Women’s Studies International Forum, Vol. 13, No. 5, p. 415-432; Page 421)有意思的是,语言学与历史正是爱氏当年第一次入学考试中的弱项;进一步,难道对词汇或术语学有很强依赖的医学或法律对爱氏来说会比他的本来强项数学与物理更容易?读到这里,也许读者会意识到了什么:如果一个人在本该属于自己的专业或强项的物理实验领域中都表现不佳,那么来自主流物理学界以及主流媒体对爱氏的种种溢美之词又有多少可信度呢?
好了,现在再让我们审视一下爱氏的另一“强项”:数学。当时,著名的数学家Hermann Minkowski是爱氏的数学老师,这位老师几年以后在听说爱氏创立了(狭义)相对论之后曾对物理学家同时也是爱氏日后的好友Max Born说,“我对此感到震惊,因为他在学生时代是一个懒虫,他对数学从来心不在焉。”(Carl Seelig, Albert Einstein: A Documentary Biography, Page 28)。Minkowski还在另外的场合谈到爱氏在苏黎世理工学院所学的的数学知识是不完全,不仅如此,他还为爱氏当时受到欧洲一些顶级物理学家的追捧一事感到不以为然(Scott Walker, “Minkowski, Mathematicians, and the Mathematical Theory of Relativity”, inH. Goenner, J. Renn, J. Ritter, T. Sauer (eds.), The ExpandingWorlds of General Relativity (Einstein Studies, volume 7), pp. 45–86. Boston/Basel: Birkh¨auser, 1999; Page 47)。
事实上,不欣赏爱因斯坦的不只是Pernet与Minkowski两位老师,负责爱氏毕业论文的Heinrich Friedrich Weber教授同样不喜欢他(A. Douglas Stone, Einstein and the Quantum: The Quest of the Valiant Swabian, PP. 18-20)。由于在Weber的眼里爱氏表现很差,爱氏的毕业论文只得了满分6中的4.5分,请注意,按照当时学校的标准,这实际上是个很低的分数,因为那时甚至有4.65分与4.75分而不及格的例子。另外,Weber教授还是爱氏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指导教师,但是由于二人关系并不融洽,爱氏后来不得不更换指导教师。
由于读书期间不受任何一位老师赏识,爱因斯坦毕业时自然无法得到像他的几位同学那样的留校机会;然而最令爱氏感到屈辱的应该是,Weber教授宁愿聘用两位工程专业的毕业生作为自己的助手,而不是留住数学与物理出身的爱因斯坦。
下一贴:你所不知道的狭义相对论——第11章:爱因斯坦其人其智(VI,2) |
你所不知道的狭义相对论——第11章:爱因斯坦其人其智(VI,2) 三、 从其老师、同事以及朋友对爱因斯坦的种种评价看其人其智 一个人的智慧当然可以有多种表现方式,比如,他可以反应机敏,也可以见识过人,他可以有极高的悟性,也可以洞察力、判断力惊人;但是反过来,如果一个人不仅缺乏决断与主见,而且常常对他人轻信盲从,那他不仅不是一个睿智之人,而且更可能是其反面,而这恰恰正是爱因斯坦身边的同学或同事对他的深刻印象,而作为爱氏的传记作者之一的Michelmore曾对此有过详细记录(【Michelmore62】,Peter Michelmore, Einstein: Profile of the Man, Dodd Mead,1962;Page 35)。比如,Michelmore说道,爱因斯坦似乎总是对与他交谈的最后那个人的看法简单表示同意,对此Michelmore举例道:当爱氏的同学Maric Mileva建议大家出去做一次野餐时爱氏会说“好”,但是当他的另一位同学Marcel Grossman说天气太冷不适合野餐时,爱氏又不加思考地表示认同。有人会说,爱因斯坦对这些日常琐事不感兴趣,所以才在这些场合下无意自己拿主意;但是问题是,如果在读书学习以及科学研究等这些对他极其重要的事情上,爱氏也常常表现出类似的轻信盲从或判断力严重缺乏,那又该何解?
事实上,1911年,在受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之托为爱因斯坦写推荐信时Henri Poincare曾这样评价爱氏:
“爱因斯坦先生是我所认识的最有创新能力的思想者之一;在他还很年轻的时候他就已经在同时代的顶级学者中享有盛誉。我们不得不对他适应新概念时所显示的轻松以及从这些概念推导所有结论的能力表示赞赏。他不拘泥于经典的原理,而且当面对问题时他会迅速构思种种可能。然后,这种可能立刻在他的脑海里转化为对新现象的一种预期,而这些现象则有待于将来得到实验验证。我不想断言当实验检验条件成熟时他所有的预期都是经得起检验的。相反,因为他在探索所有的可能方向,所以我们有理由预期,他所沿着的绝大多数路径将都陷入死胡同;但是同时,我们也需怀着希望,愿他所暗示的那些方向中的其中某一个是有出路的;这就够了。” 这段评价可以说对爱氏的思维方式与特点做了入木三分的刻画。如果只看前一两句,还以为爱因斯坦是一个犀利与睿智之人,但是后面的细节描述却暴露了实情,因为如果一个人所探索的几乎所有方向都会陷入死胡同,那么这件事绝对不是他智慧的象征,而是他缺乏智慧与判断力的结果。无可否认,科学探索常常犹如黑暗中前行,因而误入歧途是很正常的一件事,但是也正为如此,敏锐的直觉与深邃的洞察力才尤其显得重要,他们是优秀科学家在黑暗之中闪光的眼睛,是杰出的科学家最有说服力的标志和象征,然而令人遗憾与悲哀的是,这些恰恰是爱因斯坦最为缺乏的东西。Poincare的评价清楚地表明,如果别的科学家的科研探索犹如黑暗中小心的摸索前行,那么爱氏的研究简直如漆黑的小屋中到处碰壁的无头苍蝇;而现实最为无情的一面却在于,它连Poincare那么一丁点儿真诚的希望也给破灭,因为科学实验早已并将继续证明,在每一个重要场合,爱氏所探讨的所有可能方向中最有希望的那个同样也是一个死胡同。 类似地,一个聪明过人的学生,如果条件允许,应该总是给他人以指点与帮助而不是相反;但是在有案可查的所有经历与阅历中,爱氏不是这样的学生,恰恰相反,大学期间几乎无一例外地总是他的同学与朋友在帮助他自己,而Marcel Grossman和Maric Mileva就是这些人中的突出代表(【Michelmore62】,Page 31)。 其实,历史已经并将继续证明,爱因斯坦根本不是金碧辉煌的科学殿堂上的九五之尊,而是身着“皇帝的新装”且被主流物理学界与主流媒体前呼后拥的扶不起的阿斗! 下一贴:四、 从爱因斯坦婴幼儿时期的智力发展状况以及青少年时期的学业成就看其人其智 |
你所不知道的狭义相对论——第11章:爱因斯坦其人其智(VII) 四、 从爱因斯坦婴幼儿时期的智力发展状况以及青少年时期的学业成就看其人其智 根据描写爱因斯坦的多个传记,爱氏不仅学步迟钝而且学话也迟钝,到了大概三岁左右他才能说出完整的句子,直到九岁说话还不流利(【Michelmore62】,Page 22;【Pais05】,Page 36;【Clark72】,Page 7 of Chapter 1)。事实上,有关爱氏童年的一些回忆里比较让人印象深刻的是他的犹豫与迟钝,常常在做了缓慢的沉思之后才回答问题,而且有时一句话要尝试多次才能顺利出口。爱因斯坦的父母当时甚至怀疑他不是一个正常的儿童,而另外一些人则有着爱氏在婴幼儿时期便得了失语症(dyslexia)的看法。如果说这些无形的东西还真有可能是人们的猜测,那么爱氏出生时大得异常且带有尖形背部的脑袋,却是见于记载且他人可以直接见证的事实(【Pais05】,Page 36)。据说爱氏的祖母在他瓜瓜落地时惊呼:“(这孩子)太重了,太重了!” 证据显示,爱因斯坦念书之后他的老师同样不看好他,而有一个家庭故事对此做了印证:有一次,爱因斯坦的父亲Hermann Einstein问学校校长他的儿子将来应该从事什么职业,校长答道,“这实际上没有什么关系,因为他任何事情都不可能做好。”(【Clark72】,Page 7 of Chapter 1)应该指出的是,爱因斯坦本人也曾坦率承认自己幼儿时期的智力发育迟缓的事实,按照爱氏的说法,这为他年长之后提供了与别人不同的深入思考、探索时间与空间本质的机会,但是遗憾的是,恰恰相反,过去一个多世纪的众多的科学实验都证明了他对时空问题理解的肤浅以及错误,因而以儿时的不足以衬托成人之后的过人之处没有任何说服力。 如所周知,一个人智力发育的不正常或欠缺决不会只表现在学业成绩或学习能力上,而且它还会体现在与人相处的方式或态度上,而这一点在幼时的爱因斯坦的身上显得尤为突出。比如,幼时的爱氏虽然喜欢安静,但也时常突然发脾气,只是跟多数孩子不同的是,每当此时爱氏会脸部发灰,鼻尖煞白,然而就失去了控制。有好多次,他对着自己的姐姐扔东西;还有,当爱氏五岁之时,家里给他请来了钢琴教师,但是由于他脾气发作,向着女老师扔椅子,钢琴课不得不因此终止。按照有关传记中的说法,爱因斯坦突发脾气的毛病直到他大约七岁方才有明显好转。(【Pais05】,Page 36-37) 另外,有关爱氏少年时代的回忆显示,虽然爱因斯坦偶尔也会在某些科目如数学与拉丁语上取得好成绩,但是整体来讲,他厌烦读书且成绩不佳;不仅如此,他还特别不喜欢体操与运动,比如,运动时他会很容易感到昏沉与疲倦。所有这些不仅使他感到被孤立,而且事实上他也很少交朋友。(【Pais05】,Page 37) 爱因斯坦的追随者常常把以上的不正常情况看做爱氏成年之后其所谓天才的显现与发挥的条件以及铺垫,然而迄今为止的所有证据都表明,爱氏的婴幼儿时期、少儿时期、青年时间以及成年之后所有的智力表现都是一致的,那么就是这个人所具有的只是低于正常人的智慧与能力,这些证据如此一致并互为支持支持,以至于任何思维正常的人都不可能对以上结论有丝毫的怀疑。 说到这里,有的读者可能会问:如果爱因斯坦当初的智力发育以及日后的学术表现真的不及普通人,那么他的大脑是不是也该有什么不正常?这话算是说对了,我们前面已经提到爱氏出生时脑袋的某种畸形,然而更深入的追究却揭示出有关他的大脑含量以及结构的更加惊人的秘密。 我们下次接着分解。 下一贴:从爱因斯坦的大脑容量以及其它相关特征看其人其智
|
你所不知道的狭义相对论——第11章:爱因斯坦其人其智(VIII,1) 五、从爱因斯坦的大脑容量以及其它相关特征看其人其智 从1905年爱因斯坦写出著名的狭义相对论文章直到1955年他的逝世,犹太势力主导的西方媒体对他的所谓“天才”做了不遗余力然而却是极具误导性乃至欺诈性的宣传,这些宣传的影响如此之广、如此之深以至于到头来连爱氏自己都相信他的那颗脑袋可能与众不同,也许正是出于这一因素,他才会同意在自己死后将大脑捐献出来以供科学家做研究之用。这样,在爱氏辞世之时他的大脑便被完整地保留了下来。然而不幸的是,科学家的发现似乎严重有悖于被长期误导的大众包括爱氏自己所做的预期:这颗大脑虽然的确“与众不同”,但这不是因为它的含量更大或者发育更完善,而是由于它的畸形、脑量明显偏小以及某些功能区的弱化乃至缺失,这就是Witelson等人发表于1999年的有关爱氏大脑的不正常结果(【Witelson99】,Witelson et al, The Lancet, Vol. 353, Page 2149-2153, June 19, 1999)。世人曾经纳闷,为何爱氏的大脑自1955年被处理并保留一直到此后四十多年便再也没有消息,现在应该明白为什么了吧。 那么爱氏大脑的研究者究竟有哪些具体发现呢?(【Witelson99】) 按照作者的说法,“爱因斯坦的大脑与控制组(control group)相比没有(明显)区别,这清楚地显示,脑量大不是一个人超常智力的必要条件。”然而作者提供的事实却是,爱氏死时其脑重仅为1230克,而35人构成的控制组其平均脑重却为1400克,二者比较,爱氏的脑量低于均值170克,考虑到控制组脑重的标准差为118克,那么一个人脑量不超过爱氏的1230克数值的概率实际上仅为0.075。显然,爱氏的脑量并非与控制组没有区别,而是有明显区别;试想,如果爱氏的脑重不是低于平均值170克,而是高于它170克即高达1570克,那么请问这些人还会坚持“没有区别”的结论吗?他们不是要把爱氏的大脑含量情况吹上天吗?因为那样不是为爱氏的所谓“天才”找到了最强有力的证据了吗?想必这些发现当初让有些人极度失望,所以才会沉默了近半个世纪才不情愿地把有关结果公开,但是遗憾的是,他们上述有意误导或者一厢情愿的解读极其苍白无力。 细心的读者可能注意到了,上述研究所用的控制组的平均年龄(57岁)明显低于爱氏死时的年龄76岁,而一个人衰老时其脑重却会有某种程度的减少。不过没关系,好在作者同时为我们提供了类似的研究结果。比如在对一个样本大小为1433、平均年龄为53岁(年龄范围30-70)的白人群体的研究中,发现其平均脑重为1399克,而其中的一个与爱氏年龄相仿的子样其平均值为1386克、标准差为149克。然而即使以这个子样为参照标准,一个人低于爱氏脑重1230克的概率也只有0.15。值得注意的是,上述文章文章还提到一个样本大小为253、年龄范围在70-80的一个人群的脑量研究,发现其平均值为1342克,这个数值仍然明显高于爱氏的1230克。原作者没有给出最后一项研究的标准差,姑且假定它为前面提到的149克,那么以这个人群为参照标准,一个人的脑量不超过爱因斯坦的概率也仅有0.23,即四分之一不到。 这样,我们便得出了一个非常清楚的结论:爱氏的大脑含量明显地低于正常人,再加上爱氏身材高(176cm)、体格大等因素,那么他的大脑含量就更加地不正常。 然而遗憾的是,脑量不足仅是爱氏大脑的问题之一,它甚至不是最严重的问题。 下一贴:你所不知道的狭义相对论——第11章:爱因斯坦其人其智(VIII,2) |
爱因斯坦的大脑重仅为1230克?原来有资料评价他的智商为80,是参考了多方面的因素综合评价的结果。 ※※※※※※ 牛 东 |
你所不知道的狭义相对论——第11章:爱因斯坦其人其智(VIII,2) 五、从爱因斯坦的大脑容量以及其它相关特征看其人其智 在对爱因斯坦大脑的研究中,科学家不仅发现了其重量轻的问题,而且发现了其它发育不足或缺陷的问题。这里我们着重讲述两个这样的缺陷。
第一个缺陷是,爱氏的大脑缺少了顶叶岛盖(或顶盖;parietal operculum)。比如,Witelson等人的文章提到(【Witelson99】),在已有的研究中,研究者描述了总共三种有关大脑外侧裂(或希氏裂;Sylvian fissure)以及周围脑回(gyrus;复数gyri)的形态特征,在其中的每一种形态里,希氏裂要么终止于中央后沟(postcentral sulcus),要么从那里分叉,从而使得顶盖有存在的空间并显露出来。由于这个原因,一个正常的大脑其两个半球弥合时会显示希氏裂与顶盖在尺寸以及位置的左右不对称性。但是相比之下,爱氏的大脑却明显有所不同,因为他的大脑的两个半球弥合时却显示出希氏裂的后上升支与中央后沟的合流或合一,从而不见了顶盖,但却呈现出了两个半球之间回间沟(sulcus)形状的特别对称性。
第二个缺陷是,虽然爱氏大脑的额叶部分的整体尺寸与控制组相比没有明显差别,但是他的额叶岛盖(frontal operculum)中某个脑回区域的大小却明显小于控制组,而据信这个特点是同爱氏幼年的言语障碍有关的。
事实上,脑科学家相信,额叶、顶叶岛盖是大脑中表示唇、舌、颔的感觉区域,它不仅跟语言功能有关,而且跟感情的表达与分辨有关。(【Rijin05】, Rijin et al,What is said or how it is said makes a difference: role of the right fronto-parietal operculum in emotional prosody as revealed by repetitive TMS,European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Vol. 21, pp. 3195–3200, 2005)联想到爱因斯坦幼时偶尔会严重失控的情绪以及表情,那么以上的研究结果便有了相应的佐证。同理,对爱氏幼时的语言障碍的理解也在上述研究中找到了根据。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爱因斯坦大脑的发育呈现明显的畸形,但是Witelson等人仍然试图为他的“智力过人”一事寻找证据(【Witelson99】)。比如,他们说,虽然额叶、顶叶岛盖从爱氏大脑的顶叶(parietal lobe)区域消失或残缺,但是整个下顶叶(inferior parietal lobule)的尺寸却是高于正常人的(宽出1cm,或者15%)。他们接着推理道,由于这个区域是提供节点间(cross-modal)视觉、触觉、以及听觉刺激彼此关联的次等关联区域,而对空间的视觉认知(visuospatial cognition)、数学思想以及对运动的想象等严重地依赖这个区域,所以爱氏在以上所说的那些认知领域以及他所自我描述的那种思维方式方面有着过人的智力也就可以理解了。可惜,这段推理因严重背离事实或常识而不能成立,我们对它评论如下:
第一, 它是典型的先有结论或先得结论然后再找证据的做法;但是遗憾的是,原作者所用的是一个经不起推敲而且错误的结论,因为所有现存的证据都证明,爱氏不仅没有有关空间认知、数学思想以及对运动的想象等过人的能力,而且事实恰好相反(见本书其它章节)。 第二, 大脑顶叶部位部分功能区的缺失或减弱,不可能简单地促进另一区域功能的增强,因为常识或实践告诉我们,大脑的某个功能区甚至整个大脑通常都是作为一个整体而进行工作的,而不是彼此独立的,这样一处的功能障碍毫无疑问地会影响到与它毗邻的各处;事实上,不管是现代的量子力学的还是传统的中国医学,都认为人体是一个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何况大脑作为人体的一个有机部分!这种拿畸形发育的大脑中某个正常或突出的细节来论证一个人的智力超常的做法不仅没有说服力,甚至非常荒谬。 第三, 相比于他的身材以及相比于与之年龄匹配的控制人群,爱氏脑量的严重不足以及某些功能的缺失毫无疑问支持他的智力低于常人的结论而不是相反。 这样,有了对爱氏大脑的发育不足以及畸形的感性认识,再加上他的有关文章或理论的种种错误乃至荒谬性,有关这个人智力的真相不是一清二楚了吗?
下一贴:六、 从爱因斯坦的后代的智力状况以及遗传学原理来判断其人其智。 |
你所不知道的狭义相对论——第11章:爱因斯坦其人其智(VIII,2) 五、从爱因斯坦的大脑容量以及其它相关特征看其人其智 在对爱因斯坦大脑的研究中,科学家不仅发现了其重量轻的问题,而且发现了其它发育不足或缺陷的问题。这里我们着重讲述两个这样的缺陷。
第一个缺陷是,爱氏的大脑缺少了顶叶岛盖(或顶盖;parietal operculum)。比如,Witelson等人的文章提到(【Witelson99】),在已有的研究中,研究者描述了总共三种有关大脑外侧裂(或希氏裂;Sylvian fissure)以及周围脑回(gyrus;复数gyri)的形态特征,在其中的每一种形态里,希氏裂要么终止于中央后沟(postcentral sulcus),要么从那里分叉,从而使得顶盖有存在的空间并显露出来。由于这个原因,一个正常的大脑其两个半球弥合时会显示希氏裂与顶盖在尺寸以及位置的左右不对称性。但是相比之下,爱氏的大脑却明显有所不同,因为他的大脑的两个半球弥合时却显示出希氏裂的后上升支与中央后沟的合流或合一,从而不见了顶盖,但却呈现出了两个半球之间回间沟(sulcus)形状的特别对称性。
第二个缺陷是,虽然爱氏大脑的额叶部分的整体尺寸与控制组相比没有明显差别,但是他的额叶岛盖(frontal operculum)中某个脑回区域的大小却明显小于控制组,而据信这个特点是同爱氏幼年的言语障碍有关的。
事实上,脑科学家相信,额叶、顶叶岛盖是大脑中表示唇、舌、颔的感觉区域,它不仅跟语言功能有关,而且跟感情的表达与分辨有关。(【Rijin05】, Rijin et al,What is said or how it is said makes a difference: role of the right fronto-parietal operculum in emotional prosody as revealed by repetitive TMS,European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Vol. 21, pp. 3195–3200, 2005)联想到爱因斯坦幼时偶尔会严重失控的情绪以及表情,那么以上的研究结果便有了相应的佐证。同理,对爱氏幼时的语言障碍的理解也在上述研究中找到了根据。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爱因斯坦大脑的发育呈现明显的畸形,但是Witelson等人仍然试图为他的“智力过人”一事寻找证据(【Witelson99】)。比如,他们说,虽然额叶、顶叶岛盖从爱氏大脑的顶叶(parietal lobe)区域消失或残缺,但是整个下顶叶(inferior parietal lobule)的尺寸却是高于正常人的(宽出1cm,或者15%)。他们接着推理道,由于这个区域是提供节点间(cross-modal)视觉、触觉、以及听觉刺激彼此关联的次等关联区域,而对空间的视觉认知(visuospatial cognition)、数学思想以及对运动的想象等严重地依赖这个区域,所以爱氏在以上所说的那些认知领域以及他所自我描述的那种思维方式方面有着过人的智力也就可以理解了。可惜,这段推理因严重背离事实或常识而不能成立,我们对它评论如下:
第一, 它是典型的先有结论或先得结论然后再找证据的做法;但是遗憾的是,原作者所用的是一个经不起推敲而且错误的结论,因为所有现存的证据都证明,爱氏不仅没有有关空间认知、数学思想以及对运动的想象等过人的能力,而且事实恰好相反(见本书其它章节)。 第二, 大脑顶叶部位部分功能区的缺失或减弱,不可能简单地促进另一区域功能的增强,因为常识或实践告诉我们,大脑的某个功能区甚至整个大脑通常都是作为一个整体而进行工作的,而不是彼此独立的,这样一处的功能障碍毫无疑问地会影响到与它毗邻的各处;事实上,不管是现代的量子力学的还是传统的中国医学,都认为人体是一个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何况大脑作为人体的一个有机部分!这种拿畸形发育的大脑中某个正常或突出的细节来论证一个人的智力超常的做法不仅没有说服力,甚至非常荒谬。 第三, 相比于他的身材以及相比于与之年龄匹配的控制人群,爱氏脑量的严重不足以及某些功能的缺失毫无疑问支持他的智力低于常人的结论而不是相反。 这样,有了对爱氏大脑的发育不足以及畸形的感性认识,再加上他的有关文章或理论的种种错误乃至荒谬性,有关这个人智力的真相不是一清二楚了吗?
下一贴:六、 从爱因斯坦的后代的智力状况以及遗传学原理来判断其人其智。 |
你所不知道的狭义相对论——第11章:爱因斯坦其人其智(VIII,2) 五、从爱因斯坦的大脑容量以及其它相关特征看其人其智 在对爱因斯坦大脑的研究中,科学家不仅发现了其重量轻的问题,而且发现了其它发育不足或缺陷的问题。这里我们着重讲述两个这样的缺陷。
第一个缺陷是,爱氏的大脑缺少了顶叶岛盖(或顶盖;parietal operculum)。比如,Witelson等人的文章提到(【Witelson99】),在已有的研究中,研究者描述了总共三种有关大脑外侧裂(或希氏裂;Sylvian fissure)以及周围脑回(gyrus;复数gyri)的形态特征,在其中的每一种形态里,希氏裂要么终止于中央后沟(postcentral sulcus),要么从那里分叉,从而使得顶盖有存在的空间并显露出来。由于这个原因,一个正常的大脑其两个半球弥合时会显示希氏裂与顶盖在尺寸以及位置的左右不对称性。但是相比之下,爱氏的大脑却明显有所不同,因为他的大脑的两个半球弥合时却显示出希氏裂的后上升支与中央后沟的合流或合一,从而不见了顶盖,但却呈现出了两个半球之间回间沟(sulcus)形状的特别对称性。
第二个缺陷是,虽然爱氏大脑的额叶部分的整体尺寸与控制组相比没有明显差别,但是他的额叶岛盖(frontal operculum)中某个脑回区域的大小却明显小于控制组,而据信这个特点是同爱氏幼年的言语障碍有关的。
事实上,脑科学家相信,额叶、顶叶岛盖是大脑中表示唇、舌、颔的感觉区域,它不仅跟语言功能有关,而且跟感情的表达与分辨有关。(【Rijin05】, Rijin et al,What is said or how it is said makes a difference: role of the right fronto-parietal operculum in emotional prosody as revealed by repetitive TMS,European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Vol. 21, pp. 3195–3200, 2005)联想到爱因斯坦幼时偶尔会严重失控的情绪以及表情,那么以上的研究结果便有了相应的佐证。同理,对爱氏幼时的语言障碍的理解也在上述研究中找到了根据。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爱因斯坦大脑的发育呈现明显的畸形,但是Witelson等人仍然试图为他的“智力过人”一事寻找证据(【Witelson99】)。比如,他们说,虽然额叶、顶叶岛盖从爱氏大脑的顶叶(parietal lobe)区域消失或残缺,但是整个下顶叶(inferior parietal lobule)的尺寸却是高于正常人的(宽出1cm,或者15%)。他们接着推理道,由于这个区域是提供节点间(cross-modal)视觉、触觉、以及听觉刺激彼此关联的次等关联区域,而对空间的视觉认知(visuospatial cognition)、数学思想以及对运动的想象等严重地依赖这个区域,所以爱氏在以上所说的那些认知领域以及他所自我描述的那种思维方式方面有着过人的智力也就可以理解了。可惜,这段推理因严重背离事实或常识而不能成立,我们对它评论如下:
第一, 它是典型的先有结论或先得结论然后再找证据的做法;但是遗憾的是,原作者所用的是一个经不起推敲而且错误的结论,因为所有现存的证据都证明,爱氏不仅没有有关空间认知、数学思想以及对运动的想象等过人的能力,而且事实恰好相反(见本书其它章节)。 第二, 大脑顶叶部位部分功能区的缺失或减弱,不可能简单地促进另一区域功能的增强,因为常识或实践告诉我们,大脑的某个功能区甚至整个大脑通常都是作为一个整体而进行工作的,而不是彼此独立的,这样一处的功能障碍毫无疑问地会影响到与它毗邻的各处;事实上,不管是现代的量子力学的还是传统的中国医学,都认为人体是一个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何况大脑作为人体的一个有机部分!这种拿畸形发育的大脑中某个正常或突出的细节来论证一个人的智力超常的做法不仅没有说服力,甚至非常荒谬。 第三, 相比于他的身材以及相比于与之年龄匹配的控制人群,爱氏脑量的严重不足以及某些功能的缺失毫无疑问支持他的智力低于常人的结论而不是相反。 这样,有了对爱氏大脑的发育不足以及畸形的感性认识,再加上他的有关文章或理论的种种错误乃至荒谬性,有关这个人智力的真相不是一清二楚了吗?
下一贴:六、 从爱因斯坦的后代的智力状况以及遗传学原理来判断其人其智。 |
你所不知道的狭义相对论——第11章:爱因斯坦其人其智(IX) 六、从爱因斯坦的后代的智力状况以及遗传学原理来判断其人其智。 一个人的子女的智力状况当然是由许多因素决定,而来自父母的遗传只是其中之一;虽然如此,其子女的智力异常情况有时还是可以反衬这个人本身的某些智力特征或状况的。以爱因斯坦为例,他与第一任妻子Maric Mileva所生的第一个孩子,女儿Lieserl,据说出生时便有智力障碍,一岁时又因病失明,最终也没有能够养大成人。(http://mentalfloss.com/article/20812/everything-you-ever-wanted-know-about-albert-einstein)。那么Lieserl的智力障碍是否与父母有关,尤其是与爱因斯坦有关?我们无法一下子得出确切的结论,但至少存在这种可能。事实上,正如我们前面所看到的,爱氏本人的大脑发育确有不正常,现在我们又知道他的一个女儿有智力残障,那么这是不是可以印证爱氏本人的智力缺陷呢?相信不少人会这样想;至少,这样一件事是加强了,而不是削弱了,爱氏存在智力障碍这样一个命题。
然而进一步的考察发现(http://www.teslasociety.com/mappeal.htm),爱氏与Mileva还有一个儿子,Eduard Einstein,也有精神障碍,正因为如此,Mileva不得不一直照顾这个儿子,直到Mileva于1948年去世。此后,这个孩子绝大多数时间里住在苏黎世的一个精神病诊所,直到他于1965年去世。
如果一对看似正常的夫妇生了一个有精神残障的孩子,这虽然有些不正常,但毕竟不是一件完全不可理解的事情;然而如果他们不幸生了两个或多个这样的孩子,那么人们自然有理由怀疑这对夫妇的精神健康状况或者潜在的基因缺陷。有关爱因斯坦的传记已经清楚地记录了他幼时的精神或智力的异常情况,而在他死后对他的大脑所做的研究中也明确证实了异常之处的存在。那么爱氏的妻子Mileva的精神或智力状态如何呢?本作者能够看到的资料显示(【Trbuhović83】, Trbuhović-Gjurić, D. (1983). Im Schatten Albert Einsteins: Das tragische Leben der Mileva Einstein-Marić. Bern: Paul Haupt.),他的妻子Mileva不仅是一个精神正常之人,而且是一个特别聪慧之人;事实上,原作者Trbuhović-Gjurić试图证明的一个核心命题便是,Mileva在爱氏的狭义相对论研究中替他做了相关的数学计算,不仅如此,作者还声言Mileva是远比爱因斯坦聪明与优秀的科学家。请注意,爱氏的有些追随者刻意攻击Trbuhović-Gjurić的有关描述的准确性甚至可信性,因为他们说Trbuhović-Gjurić与Mileva同属于塞族,所以可能的民族自豪甚至偏见夹杂他的书中。但是这里本作者想提醒读者:爱氏的传记作者以及追随者,又有几个没有偏见甚至是严重的偏见呢?
退一步讲,即便Trbuhović-Gjurić对有关爱氏与其妻子的智力或数学能力孰优孰劣的结论或描绘不完全与事实相符,那么作者所树立的Mileva天资聪颖且贤惠的形象并没有受到质疑或挑战,基于这一点,再加上我们前面描述的有关爱氏大脑发育异常的一些情况,那么便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基本可信的结论,那就是爱氏与Mileva子女的精神异常应该源于他们的父亲爱因斯坦。这样,爱氏子女的智力缺陷实际上是与其父亲相互印证的。
由于爱氏与他的第二任妻子没有生育任何孩子,所以以上便是可以通过其子女判断或佐证爱氏本人精神或智力状况的仅有证据。我们的结论是清楚的:爱氏子女的精神障碍与来自爱氏的遗传应该有关,而这一情况又反过来佐证爱氏的智力或精神障碍。这里需要补充的是,爱氏的突发脾气的症状尽其一生都没有消除,因为我们看到的回忆显示,直到晚年他发起脾气来仍然完全不能自制(【参考文献】)。
所以,我们这里的结论同其它章节的结论既彼此一致,又相互印证。
说明:按照原计划,本章应该到此结束;但是因为觉得还有别的内容可写,所以准备给本章再增加两节:“七、从爱氏的自我描述看其人其智”,以及“八、从爱氏的思维方式看其人其智”。 |
你所不知道的狭义相对论——第11章:爱因斯坦其人其智(X)
七、从爱氏的自我描述看其人其智
爱因斯坦曾说,“其实,我更多地是一个哲学家而非物理学家”(【Infeld80】,Leopold Infeld,Quest: An Autobiography,American Mathematical Soc., 1980;Page 258)但是爱氏的哲学显然比他的物理更糟糕,因为正是他的哲学认识误区才导致了他的一系列物理错误。
爱因斯坦又说,“我不是一个数学家”(【Pais94】,Abraham Pais,Einstein Lived Here,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4;Page 15)。这个自我定位与所有已知的事实相符,因为如所周知,爱氏把几乎所有的数学难题都委托给朋友或合作者。
有一次爱因斯坦抱怨道,“自从数学家入侵了相对论,我自己便不再明白这个理论。”(【Schilpp49】,A. Sommerfelt,"To Albert Einstein's Seventieth Birthday",in Paul A. Schilpp (ed.) Albert Einstein, Philosopher-Scientist, Evanston, 1949.)这不是让那些故弄玄虚的爱氏追随者颜面尽失吗?当然,还有一种可能,那就是那些貌似义正词严的相对论的捍卫者是比爱氏这个所谓天才更懂相对论的超级天才。
爱因斯坦晚年曾坦承,他作为物理学家显然是被世人高估了,那些围绕着他的个人崇拜是没有道理的(【Shankland】,R. S. Shankland,“Conversations with Alberta Einstein”,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cs,31(1)(January 1963),PP. 47-57;Page 56)。Shankland还说,“关于知名度,爱因斯坦告诉我,他所被赋予的公共价值与自己的劳动并不匹配;但是既然他拥有了它,那么当它可以被用于善事时,他就使用它,否则则不用。”
爱因斯坦于1921年说道,“在我眼里,对个人的崇拜从来都是没有道理的。的确,大自然并未向她的儿女均匀地分配才智,但是感谢上帝,我坚信有一些人也确实天资与禀赋过人,只是他们过着宁静而不受打扰的生活。因而我对那种从这些人中选出少数的几个作为无限敬仰的对象并赋予其思想与性格以超人力量的做法感到不公甚至厌恶。然而这却是我的命运,因为大众对我的能力与成就的评估同真实的现实之间的对比简直是古怪。”(【Einstein54】,A. Einstein,Ideas and Opinions,Crown,New York (1954);Page 4)爱氏虽有着明显的性格缺陷与人格瑕疵(参见本书其它章节),但这段话清楚地表明,他并未完全失去自知之明。
爱因斯坦于1948年还说,“在我漫长的生命了里,我从我的同类所获得的认可远高于我应该得到的,而坦白来说,我的羞耻感总是超过了我从哪里获得的快乐。”(【Einstein54】,Page 146-147)
爱因斯坦有一次对Peter A. Bucky说,“彼得(Peter),我已经完全认识到,人们之所以听我讲话不是因为他们认同我的观点或者因为他们特别喜欢我,而是因为我是爱因斯坦。”(【Bucky92】,Peter A. Bucky, Albert Einstein, Allen G. Weakland,The private Albert Einstein,Andrews and McMeel, 1992 ;Page 32)
爱因斯坦在一封1920年1月写信给Lorentz的心中说,“然而跟你不同的是,上天并没有赋予我像你一样的演说以及构造原创性思想的能力,这些在你的精细而多才多艺的大脑里做起来简直毫不费力……对自己的局限性的这种认识到近期尤为弥漫而突出,因为我看到,在自己的广义理论的几个结论经受住实验检验之后我的资质正被大家特别地高估。”(【CPAE04】,Page 220)
当然,有人会拿“谦虚”来为爱氏辩护,但是爱氏在与人竞争或合作的大量例子中对他人的贬低以及对自己的抬高有力地驳斥了这种谬论。
事实是,连在爱氏自己的眼里,他也不是主流物理学界与主流媒体所吹捧的天才。
下一贴:八、从爱氏的思维方式看其人其智
|
你所不知道的狭义相对论——第11章:爱因斯坦其人其智(X) 七、从爱氏的自我描述看其人其智 爱因斯坦曾说,“其实,我更多地是一个哲学家而非物理学家”(【Infeld80】,Leopold Infeld,Quest: An Autobiography,American Mathematical Soc., 1980;Page 258)但是爱氏的哲学显然比他的物理更糟糕,因为正是他的哲学认识误区才导致了他的一系列物理错误。 爱因斯坦又说,“我不是一个数学家”(【Pais94】,Abraham Pais,Einstein Lived Here,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4;Page 15)。这个自我定位与所有已知的事实相符,因为如所周知,爱氏把几乎所有的数学难题都委托给朋友或合作者。 有一次爱因斯坦抱怨道,“自从数学家入侵了相对论,我自己便不再明白这个理论。”(【Schilpp49】,A. Sommerfelt,"To Albert Einstein's Seventieth Birthday",in Paul A. Schilpp (ed.) Albert Einstein, Philosopher-Scientist, Evanston, 1949.)这不是让那些故弄玄虚的爱氏追随者颜面尽失吗?当然,还有一种可能,那就是那些貌似义正词严的相对论的捍卫者是比爱氏这个所谓天才更懂相对论的超级天才。 爱因斯坦晚年曾坦承,他作为物理学家显然是被世人高估了,那些围绕着他的个人崇拜是没有道理的(【Shankland】,R. S. Shankland,“Conversations with Alberta Einstein”,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cs,31(1)(January 1963),PP. 47-57;Page 56)。Shankland还说,“关于知名度,爱因斯坦告诉我,他所被赋予的公共价值与自己的劳动并不匹配;但是既然他拥有了它,那么当它可以被用于善事时,他就使用它,否则则不用。” 爱因斯坦于1921年说道,“在我眼里,对个人的崇拜从来都是没有道理的。的确,大自然并未向她的儿女均匀地分配才智,但是感谢上帝,我坚信有一些人也确实天资与禀赋过人,只是他们过着宁静而不受打扰的生活。因而我对那种从这些人中选出少数的几个作为无限敬仰的对象并赋予其思想与性格以超人力量的做法感到不公甚至厌恶。然而这却是我的命运,因为大众对我的能力与成就的评估同真实的现实之间的对比简直是古怪。”(【Einstein54】,A. Einstein,Ideas and Opinions,Crown,New York (1954);Page 4)爱氏虽有着明显的性格缺陷与人格瑕疵(参见本书其它章节),但这段话清楚地表明,他并未完全失去自知之明。 爱因斯坦于1948年还说,“在我漫长的生命了里,我从我的同类所获得的认可远高于我应该得到的,而坦白来说,我的羞耻感总是超过了我从哪里获得的快乐。”(【Einstein54】,Page 146-147) 爱因斯坦有一次对Peter A. Bucky说,“彼得(Peter),我已经完全认识到,人们之所以听我讲话不是因为他们认同我的观点或者因为他们特别喜欢我,而是因为我是爱因斯坦。”(【Bucky92】,Peter A. Bucky, Albert Einstein, Allen G. Weakland,The private Albert Einstein,Andrews and McMeel, 1992 ;Page 32) 爱因斯坦在一封1920年1月写信给Lorentz的心中说,“然而跟你不同的是,上天并没有赋予我像你一样的演说以及构造原创性思想的能力,这些在你的精细而多才多艺的大脑里做起来简直毫不费力……对自己的局限性的这种认识到近期尤为弥漫而突出,因为我看到,在自己的广义理论的几个结论经受住实验检验之后我的资质正被大家特别地高估。”(【CPAE04】,Page 220) 当然,有人会拿“谦虚”来为爱氏辩护,但是爱氏在与人竞争或合作的大量例子中对他人的贬低以及对自己的抬高有力地驳斥了这种谬论。 事实是,连在爱氏自己的眼里,他也不是主流物理学界与主流媒体所吹捧的天才。 下一贴:八、从爱氏的思维方式看其人其智 |
你所不知道的狭义相对论——第11章:爱因斯坦其人其智(X) 七、从爱氏的自我描述看其人其智 爱因斯坦曾说,“其实,我更多地是一个哲学家而非物理学家”(【Infeld80】,Leopold Infeld,Quest: An Autobiography,American Mathematical Soc., 1980;Page 258)但是爱氏的哲学显然比他的物理更糟糕,因为正是他的哲学认识误区才导致了他的一系列物理错误。 爱因斯坦又说,“我不是一个数学家”(【Pais94】,Abraham Pais,Einstein Lived Here,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4;Page 15)。这个自我定位与所有已知的事实相符,因为如所周知,爱氏把几乎所有的数学难题都委托给朋友或合作者。 有一次爱因斯坦抱怨道,“自从数学家入侵了相对论,我自己便不再明白这个理论。”(【Schilpp49】,A. Sommerfelt,"To Albert Einstein's Seventieth Birthday",in Paul A. Schilpp (ed.) Albert Einstein, Philosopher-Scientist, Evanston, 1949.)这不是让那些故弄玄虚的爱氏追随者颜面尽失吗?当然,还有一种可能,那就是那些貌似义正词严的相对论的捍卫者是比爱氏这个所谓天才更懂相对论的超级天才。 爱因斯坦晚年曾坦承,他作为物理学家显然是被世人高估了,那些围绕着他的个人崇拜是没有道理的(【Shankland】,R. S. Shankland,“Conversations with Alberta Einstein”,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cs,31(1)(January 1963),PP. 47-57;Page 56)。Shankland还说,“关于知名度,爱因斯坦告诉我,他所被赋予的公共价值与自己的劳动并不匹配;但是既然他拥有了它,那么当它可以被用于善事时,他就使用它,否则则不用。” 爱因斯坦于1921年说道,“在我眼里,对个人的崇拜从来都是没有道理的�% |
你所不知道的狭义相对论——第11章:爱因斯坦其人其智(X,上) 八、从爱氏的思维方式看其人其智(上) 首先,爱因斯坦不单缺少了了知与把握现实的能力,而且甚至缺少了这样一种意愿或计划;但是爱氏没有想到也不可能想到,同时更不会承认,缺乏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正是他在科学探索道路上最大的障碍,这一点在狭义相对论的创立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从严重脱离现实的两个前提出发,再推导而出多个严重脱离现实的结论,这其实是标准的“空对空”。乍看起来,这是一个方法与态度问题;但是略作深究,便发现它其实是一个智力与素质的问题。 其实,任何一位务实的物理学家,不管他是在实验领域还是理论领域,首先应该关心的是自己的理论是否与现实吻合,这是科学研究的起点,也是它的最终归宿,因而只有思维或智力有问题或缺陷的人,才会无视现实,无视自己理论与现实的吻合程度,无视自己理论的前提是否经得起推敲等重要环节。现有的证据表明,爱因斯坦从学生时代便不喜欢实验,而且实验课的成绩也非常糟糕,如果我们再结合他成年之后的理论的空对空特点以及不切实际的思维与工作方式,便知道这一切并不是偶然的。然而最为悲哀的是,主流物理学界以及主流媒体一个多世纪以来的误导乃至欺诈性宣传使得几乎整个物理学界如今仍以空洞无物以及貌似高深的虚假理论为荣。 而最为发人深省的却是,爱氏病态的对待科学的态度一开始便被德国实验物理学家所看穿、所诟病,只是由于犹太人所控制的媒体的偏爱以及庇护,爱氏才得以躲避质疑与指责,并最终与其他犹太裔物理学家一道,在与严谨而务实的德国科学家的较量中占得了上风,这其中他们所用的策略之一便是把德国优秀的科学传统与科学家与纳粹势力联系起来,从而把同盟国在二战的胜利顺理成章地转化为他们自己在有关科学争辩中的胜利或优势。 然而科学是实实在在的真理,不是可以任人把玩的玩偶;某些人以及某些势力对科学的不务实以及不尊重的态度正在导致极其严重的后果,它已经并将继续使现代理论物理陷入严重的误区,而对西方的轻信盲从、严重的西化倾向乃至洋奴主义,也同样使中国在理论物理的各个领域遭受灾难。所以,本作者在这里寄语所有年轻的物理学者,你做出了什么样的选择,就要准备承担什么样的后果;如果你尊崇与学习的是真正的智者,那么你将来即便不是智者,你也会与他们越来越近,但是反过来,如果你仿效和追随的是貌似聪明的愚人,那么你将来也必定与愚人以及骗子为伍。 当然,本作者有太多的实例来证明爱氏是一个脱离实际的人。以狭义相对论为例,搞不清楚光速常数究竟是一个实验的事实还是先验的前提便是他的一个致命错误。类似地,把电磁信号这样一种物质之间彼此作用的方式当做物质本身是他的第二个致命错误,而正因为如此,不同观察者接收到的来自于同一光源的信号其实本是不同的东西,但却被爱氏当做同一事物来处理了,这便是他所犯的第三个致命错误,也是他缺乏对现实了知与把握的又一强有力的证据。当然,对爱氏的智力与思维方式有深入了解的人能够明白,这一切不过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因为就他的理解能力而言,要让他明白所有这一切实在是太勉强他了。 其实,相对论中还有其它严重错误也是源于爱氏对现实的理解的偏差造成了,如钟慢、尺缩等相对论效应,这些本是经不起推敲而且完全没有事实根据的假设,却被爱氏当做事实一样去研究。而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如果把爱氏的天真与Lenard、庞加莱等真正科学大家的严谨两相比较,孰优孰劣、孰智孰愚便不言自明。 下一贴:从爱氏的思维方式看其人其智(中) |
你所不知道的狭义相对论——第11章:爱因斯坦其人其智(X,中) 八、从爱氏的思维方式看其人其智(中) 其次,轻信盲从、缺乏独立的思考与判断能力便是爱氏思维的第二个最大特征。 我们此前曾经说到,爱氏在实际生活中要么缺乏主见,要么无意拿主意;但是在认真的研究之后我们便会发现,他的所谓原创性科学思想也无一不是沿袭、仿效甚至抄袭别人的东西,从狭相的相对性原理与时钟对时方法,到广相的时空弯曲与马赫原理,从光的粒子本质,再到光电效应的光子解释等等,无不如此。有人为了证明爱氏的正确或深刻,总是有意强调爱氏的说法或理解与前人或他人的不同,但是到头来无一例外地被发现是弄巧成拙,原因很简单,真理哪怕是再前进半步也会成为谬误。
毫无疑问,轻信盲从是一个人缺乏创造力的最本质体现,而创造力却是一个真正科学家的生命所在,所以,爱氏不可能是任何意义上伟大的科学家。其实,相对论的问题不仅在于它包含了错误的东西,而且在于它的很多错误错得如此厉害以致近于荒谬的地步,而把错误乃至荒谬的东西别有用心地扭曲或宣传为高深的东西,正是某些个人或群体科学良心丧失的有力证据。
轻信盲从是缺乏独立思考判断能力的直接后果,而对事物缺乏深入领悟与洞察又是缺乏独立思考与判断能力的直接原因,所以,轻信盲从是一个人智力平庸的证据,而不是思想具有原创性的证据,更不是智力过人的证据;而爱氏所轻信盲从的,很多是一些错误得荒谬的东西,也正为如此,庞加莱才会入木三分地指出这些思路将大多陷入胡同的现实。所以,过人的见识不是爱氏的过人长处,而恰恰是他作为科学家的致命短处。
如所周知,一个缺乏过人见识的人要想成就大事就不得不经常依靠别人,而爱氏正是在科研创作过程中严重依赖他人的人,因而他从来不缺合作者;不仅如此,根据知情人的描述,爱氏每次见到同事或熟人的第一反应便是索取有用的信息,打探别人有什么的新的思路。而世人多所不知的却是,爱氏常常在随后的创作过程中简单使用别人的这些思想,或者对其做简单改造,使之至少表面上成为自己的思想。当然,这样做时最好同时也隐瞒自己的消息源,可以说爱氏把这一点发挥得淋漓尽致,比如他曾这样谈论科学创造力:创造力的秘密在于知道如何隐瞒自己的消息源,这大概就是为何爱氏在所谓的奇迹之年(1905)的几篇文章均不列出参考文献的真正原因吧。
如前所述,伴随着轻信盲从的必然有一个对事物的认识不深入的问题;而事实证明爱氏不仅对现实的认识与把握如此,而且对物理概念的理解也是如此。如果说光的波动性、粒子性之争或者微观量子世界的本质对他来说太高深还情有可原,那么对光速常数、相对性原理以及钟慢尺缩等相对论效应的错误理解便是不可饶恕的低级过失。但是遗憾的是,爱氏不仅年轻时没有搞明白这些东西,现存的证据表明,直到去世前他似乎仍人没有搞懂。当然,还是一种可能,那就是他明知错误但却没有勇气去修正错误,原因很简单,因为那样可能毁了自己的一世英名,所以,对名气或名声的过分在乎,可能是爱氏思维中的另一致命缺陷。我们稍后接着分解。
下一贴:从爱氏的思维方式看其人其智(下) |
是否批判爱氏不重要,目的是追求真理 ※※※※※※ 孔德之容,唯道是从。 |
单从数学角度来说,狭相的洛变和广相的度规数学逻辑都无懈可击,可是这恰恰是爱因斯坦本人理解不了的高深难题,
可是把它们套到爱氏“哲学家”的物理学理念中就生出了怪胎:把往返可变光速将一级项平均掉,再来一个洛因子把 二级项消去,谁说这洛变的数学有错? 把高斯的微分几何引入天体力学本身没有错,可是再把度规张量引入“四维时空”当物理实在,就又生出了广相这个 怪胎,因为它的确服从一种对称的协变关系。可是数学上最怎么完美也替代不了客观存在,它永远也只是一种为人们 进一步定量认识世自然世界的工具,而不是用工具去任意推断不可能的事物,你连时间空间物质这三大自然基本元素 都可由“大爆炸”产生,说明你这理论基础已经荒唐到了何去? ※※※※※※ 牛 东 |
你连时间空间物质这三大自然基本元素
都可由“大爆炸”产生,说明你这理论基础已经荒唐到了何去? ----------------------------------------------------------------------- 78楼前面说的还行,就最后一句是败笔 你不懂,不代表就一定是错的 ※※※※※※ 孔德之容,唯道是从。 |
对【80楼】说: 这句“你不懂”,差不多都成了主流物理学界捍卫谬误时专利,莫非_hegel先生也来贩卖它? |
我只能说,现代主流物理学们对时空物的认识有多么幼稚多么愚蠢! 一个宇宙学的问题,哈勃红移就真的说明天体都在退行?连光的本质都没弄明白,你凭什么说几十亿甚至几百亿年 之前发出的光一定还能保持它的原有能量状态不变?那些人把自己禁固在相对论的陷阱内变得如此愚蠢弱智,却可以 大言不惭地说别人不懂,真不知这个世界究竟还要荒唐到何时?! |
你所不知道的狭义相对论——第11章:爱因斯坦其人其智(XI,下) 八、从爱氏的思维方式看其人其智(下) 逻辑扭曲、混乱是爱氏思维方式的第三大特征。 以爱氏1905年所发表的狭义相对论文章为例,文章一开始便断言麦克斯韦电动力学所导致的不对称性并非是在电磁现象中所固有的,但是接下来却声称自己试图建立的这个“简单且自我相容的电动力学”是以相对性原理与光速常数原理为前提、在适用于静体的麦克斯韦理论的基础上推导而出的,不仅如此,爱氏还明确地假定,相对运动在彼此做相对运动的两个惯性系内的效果是等价的。然而事实却是,麦克斯韦电磁理论导致不对称性这一事实恰恰是由于在某些条件下它要求局部优先参照系的存在而造成的,而此时静体所在的惯性系所扮演的角色正是局部优先参照系,换句话说,麦克斯韦电磁理论的成立(不管是对静体还是动体)都意味着某些情况下物体运动相对于某个局部优先参照系而言的某种绝对性,从而这件事与爱氏所假定的不同参照系内的相对运动的完全等价性直接矛盾。
如果说以上的逻辑以及内在矛盾对智力平庸的爱氏显得如此高深,以至于让他看不出来的话,那么他所犯的一些更低级的逻辑错误便似乎不可原谅。
比如,他一方面声称作为光媒介的以太的存在是多余的,因为他的理论不需要被赋予了特殊性质的“绝对静止空间”,但是另一方面,在随后的有关推导中却无所顾忌地使用了以太参照系,爱氏当然不会主动承认这一点,但是他对光速究竟在哪个参照系中为c在哪个参照系中为c±v的界定原则毫不含糊地出卖了他,因为根据多个学者的研究,他所假定的光速于其中为c的那个所谓“静系”,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它是洛伦兹等人所说的以太参照系。这样,爱氏在推理过程中所使用的一个核心命题正是他试图否定或推翻的东西,所以,爱氏所谓的以太多余说如果不是刻意的误导或欺诈,那就一定是低级的逻辑错误。
然而这里的问题还远远没完,因为爱氏对c与c±v的区分必然暴露他更多的逻辑与思维混乱。
首先,如果在一个惯性系内光速为c而在另一个惯性系内光速为c+v或c-v,那么前后这两个参照系便没有等价的可能,至少按照爱氏的判别标准是这样,因为他判定惯性系等价的依据不是相同的物理条件导致相同的实验结果,而是忽略了实验条件而要求不同的观察者观测同一物理对象时得出相同的观测数值。如果爱氏的想法正确,那么在低速、宏观、经典物理条件下的伽利略相对性原理同样不能成立,但是这一结论与事实直接相悖,于是爱氏的想法的错误与荒谬不需赘言。
其次,爱氏声称光速常数原理是他的理论的一个根本前提,然而他在推导有关结论的过程中却无视这样一个前提,从而不仅极为蹩脚而且自相矛盾地做出了c与c±v的区分。这是爱氏逻辑扭曲与混乱的又一有力证据。
于是,为了与光速在所有惯性系内均为常数c的这一前提保持一致,爱氏不得不引进,或者说使用,长度收缩的假设,但是这与他一开始所声称的他的理论是建立在两个基本假设上的说法直接矛盾,因为现在长度收缩显然是在相对性原理与光速常数原理之外的第三个基本假设。
最后,把光速常数视作一个原理并当做自己理论的一个根本前提显然是混淆了归纳与演绎两种思维方法的区别,因为如所周知,光速常数不仅是麦克斯韦电磁理论的一个基本推论,而且是一个已经得到实验验证的事实,换句话说,光速常数根本不是一个先验的命题,而是一个“后验”的事实,而把这样一个基本事实当做推理的基础时,所用的方法只能是归纳法,而不是爱氏所认为的演绎法。归纳法与演绎法区分不清,这是爱氏思维的另一个根本特点,也是他逻辑混乱的又一有力证据。
当然,有些爱氏的追随者会说,狭相中的光速常数原理不只是麦克斯韦电磁理论中的光速常数,它是光速常数升格之后的东西。不仅如此,他们还以此作为爱氏天才的证据。然而现实却是无情的,把一个简单的实验事实毫无根据地升格或推广为一个普遍性的原理,不仅没有证明爱氏的天才,而且恰恰相反,却证明了他的浅陋与愚蠢,因为光速常数作为真空媒介的特征,它的确不会因光源的运动而改变,同时也不会因观察者的运动而改变,但是,由于光速总是在观察者所在的参照系测量、总是相对于这个参照系而言的,因而观察者的运动必须被考虑其中,这就是为何对于地球表面一条经线上固定的光源与运动的观察者而言光速不是c,而是c+v或c-v的缘故。所以,光速常数只在光作为一种波动且其媒介速度是一个常数c的理解下成立,而任何试图推而广之的努力都不仅是徒劳的,而且是错误甚至荒谬的。爱氏在此问题上的种种作为以无可辩驳的方式表明,他连麦克斯韦电磁理论的基本内容与基本概念都没有掌握,有些人还好意思去厚颜无耻地吹捧他?
然而这里更严重的问题却在于,如果光速真的像爱氏假设和想象的那样总是一个常数,那么不仅他的c与c±v是不必要和错误的,而且他的相对性原理以及长度收缩假设也是不必要或者错误的了,因而基于长度收缩所解释或证明的光速常数就是一个推理的结论,而不是像爱氏所说的是他的理论的一个基本前提。这里又一次显示出爱氏思维的谬误与混乱。
有人说,狭相就是一组相互矛盾的命题的拼凑物,有了以上简单的分析,我们方知道此言不虚;然而不幸的是,这个理论的内在矛盾远远不限于以上这些,但是限于篇幅,我们只能到此为止了。
常言道,言如其人,从爱因斯坦的种种低级逻辑与常识错误我们便可以想见,他的智力水平以及科学素质不可能高到哪里去!
下一贴:九、从爱氏的批评者对他的理论以及他本人的批评或评价看其人其智
|
其实我懂不懂不重要,重要的是78楼和81楼还不懂
大爆炸不能说透彻,但也不是毫无是处,至少以当时的认识,已经是非常美妙和精确的,即使放到将来,也是.... ※※※※※※ 孔德之容,唯道是从。 |
对【84楼】说: 明白了,对于有信仰的人来说,“Nothing is impossible with God”;所以大爆炸理论一出台,不久便得到了罗马天主教会的真诚拥抱! |
84楼:没谁考虑你懂不懂,而是指现代宇宙学在时空物认识问题上的愚蠢与无知,假科学名义用大爆炸来诠释新的
创世论,是科学的耻辱! ※※※※※※ 牛 东 |
一个是迷信和神学
一个是愚蠢和物质 事实是客观和科学 ※※※※※※ 孔德之容,唯道是从。 |
没想到你们就是用神学迷信愚蠢无知来对待大爆炸理论的,事实恰恰相反,至少比86、87楼还是更客观和科学些
※※※※※※ 孔德之容,唯道是从。 |
对【89楼】说: 说了半天,都是你的属于纯粹主观的意见,你列举了一项可以核实的事实了吗?你要是如此论事实、科学以及客观,相信事实、科学以及客观都要含羞了,遑论各位网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