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洞对星系秩序没有影响 黑洞一词出现在1969年,它是美国科学家约翰·惠勒为形象描述长期以来人们设想的引力坍塌天体所起的名字。天体物理学上说的黑洞,就是这样一种天体:大质量的恒星在其核能耗尽后引力使它坍塌,成为一个体积很小的天体;这种天体有极强的引力场,就连光也不能逃脱出来。黑洞真的存在吗?天体及宇宙理论界主流认为黑洞存在并作为研究对象和理论基础。 天体之间的作用遵循牛顿力学的万有引力定律,黑洞是一种天体,它与别天体的作用也要遵循万有引力定律。万有引力定律用于天体间引力和运动的计算,要假设天体为质点。质点就是为研究方便而忽略物体的外形及尺寸的一个抽象的质量点,也就相当于物体的全部质量集中于一个不论大小的点上。黑洞有体积不是一个点。若说黑洞是个无大小的奇点,那就不叫天体了。牛顿力学的质点,比黑洞要小得多,质点质量比黑洞质量更集中,因而黑洞对远距离天体的引力不能大于原来恒星的引力。 太阳对地球的引力,可表示为太阳质点对地球质点的引力。假设太阳在某一天坍缩成黑洞,它对地球的引力并不能变大,将还是原先的太阳引力,因为太阳的体积实际缩小不能小于质点,而且质量没有变化。相对论说太阳的黑洞半径约3千米,半径3千米的黑洞与半径70万千米的太阳相比,这个黑洞表面的引力比太阳的表面引力要大500多亿倍,但黑洞到原太阳半径距离处的引力与太阳表面的引力还是一样大小。因此,即使太阳变为黑洞,太阳的体积缩小,太阳系的体积不能与太阳等比例缩小,太阳系的行星依旧运转,根本不会被吸引到黑洞中去。有报道说黑洞吸引别星球气体,还有电脑制作的图片作证,但模拟的图片不等于真实的图景。说黑洞吸引气体可如下判定,若恒星变黑洞前就吸引则成黑洞也要吸引;若只是恒星变黑洞后才有吸引,黑洞吸气说一定是靠不住的。 某恒星质量无损耗地变为一个小黑洞,此天体的引力(准确说是引力场强,为简捷说是引力)要有变化,但只能是这个黑洞表面附近的引力变大。恒星变黑洞后引力变化只在原恒星轮廓范围内的黑洞内外空间中,从原恒星表面(相当太阳的光球层面)向内直到现黑洞界面处引力逐渐增大;从黑洞界面到黑洞中心引力逐渐减小直至为零。原恒星表面内引力要小于黑洞表面的引力,因为天体内部某点所受的引力,要以这点到球体中心的距离为半径作球体质量计算,这个质量小于恒星的整体质量,所以原恒星内部越靠近中心引力越小。一个外来天体在恒星附近要被恒星吸引撞到恒星上,同理黑洞附近的天体要被吸引撞到黑洞上;能够撞到黑洞表面的小天体,相对于原恒星早已撞入原恒星内部了。上述分析可得出结论:物体间的引力作用,只要物质的质量不变,物体的形状变大或变小,此物体对别物体的中心距离不变引力就不变。 对于有固体表面或轮廓界面的球型天体内部的引力,说界面处引力最大、界面往里的引力减小、中心的引力为零,是这样推论的,可想象(这是想象分析或逻辑推理,不是所谓的思想试验,思想不能试验,试验不能用思想):某一天体上有一个物体,物体受天体引力而有重量,即所受重力指向天体中心;若再有一个相同的天体也与物体接触,而且两天体中心和物体在一条直线上,那么这个物体受两天体的引力平衡而失重;由此推论再有两相同天体对称接触物体引力依旧平衡,直到许多对称等大的天体将物体包围,物体成为一个球形大天体的中心依然失重;最终说明球状天体的中心或说是质量中心的引力为零。其实天体内部的引力是整体效果,表现为质量中心外的物质单元(距中心越远的物质单元重力越大)都有相对天体中心的重力,重力使中心外的物质都要压向中心(中心受压力最大),而天体中心或核心并没有巨大引力。 有关黑洞的描述都说黑洞有巨大的引力,均是以偏概全地将黑洞表面的引力当作黑洞引力场不同位置的引力,此等无条件说黑洞引力巨大是错误的。黑洞的质量极大体积极小,其内部的引力与一般天体的引力还是相似的,即界面的引力大于内部的引力。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黑洞对别天体的引力,黑洞同样要设为质点,黑洞质点与原恒星质点是等价的。由于从这个黑洞向外到原恒星轮廓以外的引力仍等于原恒星对外的引力,因而黑洞不影响天体系统的秩序。 本文煞有介事地说黑洞引力基于假设黑洞存在,其实作者并不相信有黑洞。本文研究黑洞问题,是为了证明黑洞理论的破绽和错误。 作者:郭连成 2013年9月7日 于吉林松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