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社区女性社区汽车社区军事社区文学社区社会社区娱乐社区游戏社区个人空间
上一主题:陈绍光发表《跨越鸿沟》,论证狭... 下一主题:转贴 陈其良 汪斌的文章:《世界...
陈其良、汪 斌的论文《陈绍光引力公式的产生及其特点》让廿多年前的论文拨云见日
[楼主] 作者:qapin  发表时间:2011/11/06 09:55
点击:3014次

陈其良、汪 斌的论文《陈绍光引力公式的产生及其特点》让廿多年前的论文拨云见日  

 与论文《陈绍光引力公式的产生及其特点》同时发表在中国科技纵横127期还有《引力能统一到弱电作用中吗?》和《实验发现水的重量随温度变化》两篇1990年的论文。http://blog.sina.com.cn/u/2252536722>              

                  陈绍光引力公式的产生及其特点                              

                              陈其良1  汪 斌2                    

          1.清华大学现代应用物理系 硕士 北京  10008     2.深圳大学 客座教授  广东深圳  518000

摘要:300年来人们一直在微粒子碰撞产生引力的道路上,探索引力的来源。陈绍光创先将这一学说,引入到量子场论进而联系到广义相对论,得出了静态和动态的新的引力公式。本文介绍陈绍光先生创建的新引力公式产生的背景和过程,并对该公式的内涵及其特点进行简要评述。

关键词:碰撞引力学说  量子场论  引力定理  广义相对论  等效原理  

1、陈绍光引力公式的产生背景

1.1微粒子碰撞学说试图解释引力来源

1.2 Majorana的引力屏蔽效应对牛顿引力定律的修正

1.3 中微子的出现

1.4 有静质量的中微子问世

1.5 引力子的提出

2、陈绍光引力公式的产生过程

2.1试图用旋进量子模型解释引力起源 

2.2质量间无相对运动时的静态陈绍光引力公式

2.3质量间相对运动时的动态陈绍光引力公式  

2.4 提出进行真空极化压力公式的验证实验的请示报告

3陈绍光引力公式的特点   

3.1没有假设的引力起源说

3.2融合了两个理论和一个学说的结晶

3.3源于已有理论又有别于原有理论

3.4来源于实验又回归到实验

3.5展现不同流派理论汇合的前景    

结束语:陈绍光先生在1989年和1990发表的《真空极化影响引力吗?》、《引力能统一到弱电作用中吗?》和《局域化无限大宇宙论》三篇论文,推出了他的静态的和动态的引力公式及其基于实验观测的宇宙观。以此为理论根据和主要内容在2003年他写了名为《引力起源与引力红移——谁引爆了宇宙》的书出版,他现在认为20年前的这三篇论文比他的书写得更好,可能当时正是他的创造期高峰吧!

本帖地址:http://club.xilu.com/hongbin/msgview-950451-256920.html[复制地址]
上一主题:陈绍光发表《跨越鸿沟》,论证狭... 下一主题:转贴 陈其良 汪斌的文章:《世界...
 [2楼]  作者:ccxdl  发表时间: 2011/11/06 15:06 

下了一个水温影响重量的来看,文字太小,根本看不清楚.
 [3楼]  作者:szshanshan  发表时间: 2011/11/06 17:09 

对【2楼】说:
                 实验发现水的重量随温度变化                       

                  陈绍光1  赵静安2  陈其良2  王世亮2  陈乾坤2                          

                1.江西省科学院应用物理研究所 江西南昌  330029     2.清华大学现代应用物理系 北京  100084

     摘要:广义相对论预言引力具有随温度变化的效应。一个与广义相对论等效的真空

极化量子引力理论,进一步预言温度变化的速率与温度变化的均匀性会影响引力的大

小。且比热愈大的物体引力温度效应愈强。我们用真空天平测量密封在烧瓶中的水在升

温和降温过程中的重量至化,证实了上述预言。水通过微波加热从300°K升温至 

373°K相对增重(8±1)×10-6500W微波功率)与(5±1)×10-6225W微波功

率)。从373°K自然降温至323°K相对减重(4±1)×10-6

   关键词:引力温度效应,加权平均速度,真空天平,误差分析

1、引言 

 从广义相对论Einstein方程   

       Rμν–(1/2)gμν R=–KTμν                      (1)

出发,可以推测引力具有随温度变化的效应。因为度规张量gμν(引力场)取决于物质

的动量-能量张量Tμν。当某物体的温度发生变化,其内能的改变必导致动量-能量张量 

Tμν发生变化,从而该物体对引力场的贡献亦随之变化。根据作用与反作用原理,该物

体所受到的引力作用也会随温度而变化。但方程(1)是非线性偏微分方程,欲通过数学

方法求解出引力随温度变化的显明的函数关系是困难的。  根据一个能导出广义相对论

的度规表示式,且所有预言与广义相对论等效的真空极化量子引力理论[1],得出检验

质量m的重量fZ随温度的变化量δfZ为:

                         ∂            

      δfZ = γ m CP—— + ——ΔT        (2)                         

                   z    ct

式中CP为比热,ΔT为绝对温度的变化量,c为光速,γ = v/c=ΔU/m CPΔT是热能变化量

转化成引力势能U变化量的比率。v为质量m相对于引力场的速度(对于地球重力场g就是

相对于地表的速度,包括电子轨道运动速度,分子振动、转动速度以及分子热运动速

度)。  以水温均匀地(无空间梯度∂T/z = 0)变化73°K为例,分子振动、转动和

分子热运动以及电子轨道运动的加权均方根速度为γ=v/c1×10-3。热流使分子平均速

度矢量v0v各向异性为10-3δfZ/fZ5×10-6。此重量的相对变化值,远大于由

狭义相对论质能关系决定的、同样的温度变化73°K引起的相对重量变化δfZ/fZ =Δm/m=3×10-12。式(2)的预言能够用实验直接地进行检验。

2、实验装置和实验方法 

   实验装置如图(一)所示。Γ形真空天平左臂a2m长细丝b吊一盛水的ø85球形玻璃

密封烧瓶c,水重为188g,连瓶总重为255g。天平固定在400×500mm240mm的铝板d

上。上真空室玻璃钟罩e的容积25升(ø280×400),下真空室玻璃钟罩f的容积5

ø150×280)。f反罩在ø300×40的铝板g上。上下真空室通过内径ø131mm的不锈钢

管(1Cr18Ni9Tih连通。悬丝在管h的中心位置穿过。管h1.5m。在靠近下铝板g

管扩大为ø33,并接有多通连接上热电偶真空计k、放气阀lø20玻璃活塞mm作为抽

气阀与真空泵相接。上下真空室分别用真空橡胶圈ij密封,方便开启真空室。上、下

铝板dg分别紧固在铁架上,使机械真空泵抽气时的震动对天平读数没有影响。

  实验时当真空度抽到不低于10-1托时才将锁定的天平放开,这时浮力小到使光标能落

在标尺范围以内。因空气阻尼小,天平器经过较长时间摆动才会慢慢稳定在平衡点附

近。记下光标位置(用左右偏转格数平均法读光标平衡位置)和光标读数随真空度的变化。当真空度到达不低于10-2托后的某定值(抽速与放气漏气的总出气率相平衡了,在

几十分钟内真空度稳定不变且光标读数也稳定不变),用微波透过钟罩f和玻璃烧瓶c

水加热,观察水温升降过程中天平光标位置的变化。并监视真空度与上下铝板dg的温

度。  

  

    图一:实验装置示意图(微波炉与真空泵未绘出)

3、实验结果                       

    图二: 水重量随加热时间变化 

    实验结果如图二所示.在500W微波功率加热240秒的过程中:060重量不断减

小,到60左右时减到最小值ΔfZ/fZ=-1.5×10-6。在60180重量迅速增大。到 

180左右时增大到最大值ΔfZ/fZ=8×10-6。在180240秒重量又下降到ΔfZ / fZ=5×10-6。在225W微波功率加热600秒的过程中,重量变化规律类似。但变化幅度更小。0 

60减轻到最小值ΔfZ/fZ=-5×10-760420增大到最大值ΔfZ/fZ=5×10-6420 

600重量下降到ΔfZ/fZ=1×10-6。当500W微波功率加热到90120就停止加热时

(图二中的虚线),水的重量也要到400左右才会达到最大值,以后才逐渐减轻。 

   

      图三:水瓶上挂了塑料字盘金属温度计时重量随时间变化 

图三是在水瓶c上挂了个塑料膜字盘的金属温度计时的实验结果。在500W微波功率加热 

120秒的过程中,060重量减轻到最小值ΔfZ / fZ =-10×10-660120重量增大

一些到ΔfZ/fZ=-8×10-6。停加热后直至400左右才增大到最大值ΔfZ/fZ=-1.5×10-6。以

后随温度下降重量逐渐减轻。约经过40分钟左右减轻到最小值ΔfZ/fZ=-7×10-6。再经过

5小时左右的时间又慢慢恢复到未加热之前的值ΔfZ/fZ =0。在225W微波功率加热300的过程中,100左右减到最小值ΔfZ/fZ=-2×10-6400左右升高到最大值ΔfZ/fZ=-0.5×10-6。以后变化规律同500W加热但变化幅度较小。值得注意的是,挂有塑料膜字盘

金属温度计时,在第一分钟加热过程中的重量减轻比未挂温度计时要大五倍。使得图三

曲线比图二曲线要向下移动。

4、误差分析

(1)浮力的影响

(2)水瓶上下压力差的影响

(3) 气流动量的影响

(4)气流对水瓶摩擦力的影响

(5)气流对悬丝摩擦力的影响

(6)连接管热传导对天平臂长的影响

7)悬丝导热对天平臂长的影响

8)辐射与对流传热到底座对天平臂长的影响 

(9)辐射传热到天平左臂对臂长的影响 

(10)残余气体传热对天平臂长的影响  

 综合(1)(10)项全部误差,总的系统误差

   

      ξSYS =(ξb2+ξP2+ξQT2+ξF2+ξf2+ξT12+……+ξT52)1/2=5×10-7 

随机的偶然误差包括环境温度与压力的变化、振动、电磁干扰等,我们用的实验室符合

三级天平(5×10-7精度)的使用条件。保证了各种干扰因素造成的偶然误差   ξ干扰5×10-7  实际的实验过程中每加热一次至完全恢复到原状需要24小时。使我们的测量次

数受到限制。读数的偶然误差增大到1×10-6       

     ξ偶然=1×10-6 

总的误差

   

  ξ=(ξSYS2+ξ偶然21/2 =1×10-6    

5、实验结果分析

6结论

我们在实验中不容置疑地观察到了水的重量随温度的变化。且加热功率愈大(温度变化

的速率愈大)产生的重量变化也愈大。自然降温过程中,温度变化更快的高温一段比低温一段的重量变化更大。测得水从室温快速升温到沸点时相对增重约(8±1)×10-6。相应于式(2)中的γ为10-3量级。与对水分子振动速度的估计相符合。

参考文献

[1] Chen Shao-guang:‘Vacuum Polarization Quantum Gravitation Theory Is

Consistent with General Relativity’。本文完成于1989年,于1990年元月20日上

午在清华大学物理系近代物理研究所副所长史斌星主持的《关于引力温度效应实验讨论

会》上公布,文中指出:引力和波-粒二象性起源于真空虚中微子ν0的碰撞。物体对均

匀各向同性ν0的散射和吸收产生的物体间的引力为:f=fN +fC,fN=-(Gm M/r2 )r/r=m 

UfC =-(G m M/r2 )v/c =m(dU/cdt)dr/dr。得出了Schwarzschild度规和引力具有屏

蔽效应、速度效应和温度效应。对应于fN势能UN引入了fC逝能UC (elapse

energy)。温升的热能W=CPT使微粒子热运动的加权平均速度v增大,逝能UC和质量m

之变化。由m变化使势能UN发生变化推导出:

         δfZ = γ m CP [(/z) + (/ct)]ΔT, γ = v/c

 [4楼]  作者:szshanshan  发表时间: 2011/11/06 17:44 

       引力能统一到弱电作用中吗?                                   

                           陈绍光                          

                    江西省科学院  江西南昌  330029

摘要:本文讨论弱作用的真空极化效应,得出的真空极化压力公式能解释牛顿引力定律和广义相对论所能解释的引力现象,并预言引力具有速度效应、温度效应和屏蔽效应以及引力作用下能量不守恒。这些预言在较大范围内得到众多实验结果的支持。从弱电统一理论估算的引力常数在数量级上与观察值相符。若此理论能为本文建议的考证实验所直接证实,则引力就自动地统一到U1)×SU2)×SU3)模型中了,四种相互作用就简单地实现了统一。

关键词:真空极化,弱电统一,虚中微子ν0,类Casimir压力,实验检验

1、引力为什么非常微弱?   

           e-                            ν                                                                  γ            γ              z0                z0          e+                            ν            

                                       图(一)                                                                             图(二)     

电子场Dirac真空极化效应费曼图(一),光子 γ 极化真空产生的电荷电流由负电子-正电子偶e--e+形象地表示。中微子场Dirac真空极化效应费曼图(二),Z0玻色子极化真空

产生的弱荷与弱流由中微子-反中微子偶ν-ν形象地表示。在弱电统一理论中耦合常数是共同的,比较图(一)和图(二)动量空间中的内部光子γ线与内部介子Z0线的费曼传

播量。极高能量时,图(一)和图(二)两个效应有相等的贡献。通常情况下,光子γ的能量取2.7°K微波背景辐射的平均能量2.33×10-4eV,Z0玻色子的质量取弱电统一理论

要求的最小值74.6GeV,得到弱作用真空极化的辐射更正比电磁作用的小30个数量级。再由电磁作用的库仑力的真空极化更正值对库仑力之比为10-3,得到弱作用的真空极化

辐射更正值与弱力之比为10-33,与强力之比为10-38。认为中微子场Dirac真空极化压力就

是通常意义下的万有引力,则引力为何会比库仑力微弱得多就能在弱电统一理论框架中

得到合理的解释。  恒星的热核反应会不断地产生出中微子,宇宙的早期历史也要求1.90K的中微子背景辐射,这些自由的中微子是均匀各向同性地分布于宇宙空间中的。

只外,由于Dirac真空的涨落,充满负能级的真空中微子会自发地跃迁到正能级,形成

粒子-空穴偶或中微子-反中微子偶。根据测不准关系,粒子-反粒子偶从产生到湮灭的存

活时间与其能量成反比,能量最低态的中微子-反中微子偶ν0-ν0可存活很长时间。总之,

任何时候真空中总是充满着中微子。当一个质点m处于充满中微子的动态的真空中,因为Z0玻色子的作用力程极短,中微子与质点中核子(或夸克)的弱作用几乎可以看成是

直接的碰撞作用。根据Pauli不相容原理,真空中的ν0不可能堆积在一起而是均匀各向同

性分布的。即从任何方向射入的单位立体角内的ν0n是相同的。与质点中核子发生碰

撞作用后,出射的单位立体角内的ν0n也应各向相同,而且n=n,否则真空中ν0就会

单调减少或单调增加。统计地说,每一方向都是入射了多少个ν0就反射出多少个ν0,真空

中微子ν0与质点中核子的弱作用等效于完全的弹性碰撞作用,ν0与核子作用的细节(如通

Weinbergθ与电荷的耦合)在统计的过程中被抹去。  当真空中只有一个质点,ν0

它的弹性碰撞是各向同性的,四向的碰撞力平衡相消,质点受到的净力为零,其动量与

能量保持不变。当然,按量子场论质点的质量m(或能量E)不是裸质量mb而是包含真空

涨落粒子在内的重整化物理质量,即真空中ν0对质点的物理质量是有贡献的。当质点m

真空中以任意速度v运动时,上述结论不会改变。因为无论m运动到何处在何时刻进行统

计都有n=n且各方向的n相同。  当另一个质点M处在质点m附近则情况完全不同,由于 

M m相重叠的立体角元中的ν0同时被Mm吸收,根据Pauli不相容原理此处的ν0密度与

别处一样,因此从重叠立体角元Ω入射到m的单位立体角内的ν0nΩ必小于其他方向

n。一个ν0的动量为p0能量为ε0m吸收一个ν0再发射一个ν0等效于一次完全的弹性碰

撞,产生动量变化2p0M存在时引起m的动量变化是与M不存在时m的动量相比较而言的包

:1.少了(n-nΩΩ次弹性碰撞的动量变化△Np0- r/r2.m中出现ν0云的空从而短少了物理质量m的动量变化△Nε0/c2)(- v   N=2n- nΩΩ=2n- 

nΩΩ=2n[1-nΩ/n。质量m愈大则其核子(或夸克)愈多,吸收或发射ν0

愈多,故有nm;质量M愈大,从M发射入Ω中的ν0占的份额会愈多,根据Pauli不相容原理,m发射入Ω中的ν0占的份额就愈少,故[1-nΩ/n]M。再由Ω1/r2

到:        

      f =P/t= - Km M/r2[r/r+v/c]                   1

 K是一个与ν0的数密度和ν0对核子(或夸克)的弱作用截面以及ν0的动量p0等相关的常

数,原则上常数K可以从弱电统一理论计算出。

 

2、真空极化压力的特性  

(一)式(1)是真空中微子ν0与质点中夸克弱作用的统计平均结果。正比于v/c的耗散

项的出现是mν0云的统计意义的空穴引起的,而不是vc的伽利略速度相加或Lorentz

速度相加引起的。在量子理论中ν0的位置与动量是一对共轭量而不能够同时被确定,经

典的伽利略速度加法公式和Lorentz速度加法公式都不能应用到ν0量子上。   (二)

1)不是mM之间的直接的超距作用,而是M夺去了部分射向m的真空ν0流,使得ν0m 

的弹性碰撞不再各向同性。AB两质点间的力为fAB =H(n-nAB),当第三个质点C出现

 AB的附近,根据Pauli不相容原理,由于C的出现n将会减小为n'<n,导致f'AB=H(n'- 

nAB)<fAB。因此,力的迭加原理不成立,表现为引力具有屏蔽效应。式(1)只适用于质点。  

(三)量子场论得出单独一个质点在真空中其动量能量守恒质量不变。当另一个质点出

现在其附近时则其质量会改变。此结论与广义相对论的最新进展H.Bondi[1]从感应引力

得出的结论不谋而合,Bondi的结论是:广义相对论中孤立物体的质量是守恒的,当有

两物体则质量会改变,物体间能量的感应转移是由其质量的变化描绘的。

 (四)当v<<c式(1)回到牛顿引力定律。按习惯把式(1)表示的真空极化压力当

成通常意义的引力(此习惯是简单常识,若自然界并存着真空极化压力和万有引力,两者的大小数量级又相同,则牛顿时代早就发现了,不会等到测量精度至少达10-6的现

在)。所以,引力起源于Dirac真空的均匀性,或起源于真空ν0的统计排斥性(Pauli

相容原理)。引力的本质是Dirac真空涨落的一个宏观(统计)效应。它是电磁场真空

涨落的Casimir效应的姐妹效应。  

(五)1)是动量的变化率,式中的mM是与动量相联系的惯性质量。当真空极化

压力被看成是引力,则引力质量就是惯性质量,等效原理绝对成立。式(1)可写

成:            

     f = f N + f C , 

     f N = - (G m M/r2 ) r/r, 

    f C = - (G m M/r2 ) v/c   2

 

将引力与电电磁力比较,若f N相当于库仑力,则f C相当于Lorentz力。耗散项f C使

得引力场中运动物体的能量将单调地减小。将式(2)应用于光子,由光子在质量M附近

动量能量的变化,根据动量-能量与空间-时间的共轭量对易关系式(或de Broglie

系)推导出了Schwarzschild度规。使得广义相对论被纳入到量子场论的框架之内。 

(六)2中耗散项f C使得引力作用下能量是不守恒的,光子运动在引力场的途中

会发生引力红移。直接从广义相对论度规也可得到途中引力红移的结论。由于时间与能

量是一对共轭量,能量的单调减小,导致引力作用下时间反演对称性破坏。这是时间流

逝一去不复返的物理根源。当物体处于非热平衡态(特别是温度快速变化时),定向的

热流使分子热运动速度矢量的平均值不再等于零。由2将有耗散力f C附加于保

守力f N 上。使引力随温度的时空梯度而变化,即存在引力的温度效应。

3、实验检验

由量子场论费曼图(二)得出的真空极化压力式(2),不仅可取代广义相对论和牛顿

引力定律解释它们可以解释的引力现象。而且进一步得到了引力具有速度效应,屏蔽效

应和温度效应以及引力作用下能量不守恒,路途中的引力红移和时间反演对称性破坏等

预言,能在较大范围内解释己有理论未能解释的许多实验结果:  

(一)实验室中用扭秤法检验平方反比定律的偏差,Long的和Panov & Frontov的实验

结果跟陈应天等的和Hoskins等的实验结果的不一致能用引力屏蔽效应解释[2]

(二)用重力仪探测第五种作用力的地球物理实验中,附加汤川力的性质在Stacey等的

岩层的实验结果是排斥力Ander等的冰层的实验结果是吸引力Eckhandt

的塔上的实验结果是排斥力吸引力,这些矛盾的结果用引力屏蔽效应解

释则不仅性质上不矛盾而且三者的屏蔽系数在数值上也近似相等[2]

(三)历史上MajoranaAllaisSaxl & Allen等观察到的引力异常现象能用Stacey

实验定出的屏蔽系数值给出定量的解释[2]  

(四)引力常数随时间变化率dG/dt的观察结果,Van Flandern的报告(根据星被月掩

蚀与月球激光测距)[3]Hellings等的报告(根据太阳系行星的运动与海盗号飞船测

距数据)[4]两者明显相抵触,用f C引起的行星运动能量不守恒能解释两者的不一

致。2计算的地月系统的潮汐摩擦加速度的减小率为(df/dt/f=-3.18×10-

11/年,观察的摩擦加速度的减小率为△∣n E/n=-3.2±1.1)×10-11/[3] 

(五)由2计算脉冲双星PSR1913+16的轨道周期变化率dPb/dt=-2.12×10-12

-1,符合于Taylor[5]等的观察值dPb/dt=-2.30±0.22)×10-12秒秒-1 

(六)引力作用下时时间反演对称性破坏的预言,符合最基本的观察事实——时间流逝

一去不复返。 

(七)由2得出的路途中引力红移的预言,与广义相对论的引力红移严格的解相

一致。并符合于Pound等和Cranshaw等实验室中的γ射线引力红移的实验结果[6] 

(八)近五年来检验Fischbach预言的引力依赖于物质成分的实验几乎全是否定的,有

力地支持量子场论预言的等效原理绝对成立。    

量子场论的式2的预言往往与广义相对相对论的预言相一致,至少是相互没有冲

突。量子场论预言引力作用下能量不守恒,爱因斯坦方程也预言单独物质的动量能量是

不守恒的。特别是由式2预言的路途中的引力红移与由Schwarzschild度规预言的

完全定量相符。量子场论预言的引力的速度效应与温度效应,至少在爱因斯坦方程中是

隐含着的。因为物体的速度或温度变化,其动量-能量张量随之变化,必导致度规张量

变化,引力也就随之变化。爱因斯坦方程的非线性,导致力的线性迭加原理不成立。对

于线性迭加的修正若是正的,对应于引力的放大效应;若是负的对应于引力的屏蔽效

应,量子场论的预言正是负的修正。量子场论的式(2)与广义相对论的本质关联在于

两者都得出非孤立物体的质量会改变,前者是由于Dirac真空的均匀性后者是由于感应

引力。  

   综上所述,从量子场论弱电统一机制得出的真空极化压力式(2)内含了 

Schwarzschild度规,并使爱因斯坦方程隐含的一些预言明朗化。己有许多实验结果在

较大的范围内证实了式(2)的预言。若是式(2)能够进一步被直接的考证实验所

实,则引力作用确实只是Dirac真空涨落的宏观效应。引力不具有弱、电、强作用同等

的独立作用的地位,引力只是真空中虚中微子ν0与核子(或夸克)弱相互作用的统计平

均结果。引力作用就自动包含在U1×SU2×SU3)标准统一模型之中,四种相

互作用由此简单地实现了统一。故式(2)的考证实验具有极为重大的意义。      

式(2)的三个考证实验

(一)引力的温度效应:

  热平衡态中分子热运动速度平均值v =0f C =0水升温80由质能关系仅增重5×10-12。水分子热运动和分子振动转动以及电子轨道运动的加权均方根速度v/c10-3 

在温度快速变化的非平过程中,必有定向的能流破坏分子运动速度的各向同性使得v 0。若引起了10-3的非各向同性,则f C 10-6 f N就会产生可观测的引力变化。我们

Γ形真空天平测量密封在烧瓶中的水的重量,当微波加热水 时其重量确实变化了,己

初步证实了引力温度效应的预言。

(二)路途中的引力红移效应

由式(2

    ∮f•ds =∮f Nd s +∮f Cd s =∮f Cd s0

闭合回路的引力红移因发射点与接收点在同一点,若有红移则纯是路途中产生的,比非

闭合回路的Pound实验能更直接地检验式(2)。让一束激光或微波经过适当高度差处的

反射镜多次反射回发射点,比较回波与发射波的频率差即能检验式(2)。进行该实验

的技术是成熟的,国内许多单位都有条件做此实验。

(三)引力的速度效应:

   用抛体法进行重力加速度g的绝对测定或长落体管的重力加速度g绝对测定都能直接

检验式(2)。20米长的落体管中的自由下落过程,不同时间的速度不同会影响f C,使0-0.5秒内的g1.5-2.0秒的g相差5×10-8因高度差引起的g的变化可由相对重力仪

校正。我国现有的设备与技术条件能进行该实验。

参考文献

[1] H.Bondi, Proc. R. Soc. Lond A 427 249-258 (1990).

[2] Chen Shao-Guang, Nuovo Cimento B 104 611-619 (1989).

[3] T. C.Van Flandern, Astrophys.J. 248 813-816(1981).

[4] R.W.Hellings et al,Phys.Rev.Lett. 51 1609(1983).

[5] J.H.Taylor & J.M.Weisberg, Astrophys.J. 253 908(1982).

[6] 陈绍光:《局域化无限大宇宙论》,与本文引力能统一到弱电作用中吗?一同发表在199010月第九次全国相对论与引力物理讨论会(湖南慈利)

 [5楼]  作者:ccxdl  发表时间: 2011/11/06 18:04 

你的天平精度是多少呀?5×10-7是相对精度.实验用的水质量是多重?

如果是1kg,相对精度为5×10-7的天平,测量误差达到0.1毫克,什么型号?那个厂家生产的产品?

去年我给人做实验,买了一个电子天平,最大能称到200克,最小分辨率是0.1毫克,你那个5×10-7的天平是2千万分之一的精度?还是分辨率读书为这么大,测量范围多大?真正的精度是多少?

并非2千万分之一的分辨率,对不同重量都是相同的误差值.

要给出具体的测量数值,用质量为多少的水做实验,称出来的重量值具体是多少?
 [6楼]  作者:ccxdl  发表时间: 2011/11/06 20:40 

查到一个天平技术参数:
BT25S准微量天平
测量范围 21 g
分辨率 0.01 mg
秤盘尺寸 ф80 mm
校准方式 内准
数据接口 RS232
重复性 0.02 mg
线性 0.03 mg
显示方式 LCD液晶显示

BSA124S-CW分析天平(BT124S)-同系列产品对比
测量范围 120 g
分辨率 0.1 mg

称重实验还需要提高精度,杠杆天平可以在臂中点贴小反光镜,用激光照射到反光镜上,观察反射光的变动中心位置.整体应放在一个大的真空室里,上下加几个隔板,从天平到被称物用碳纤维丝连接.杠杆两边都吊上相同的水或别的被称物体,当然也隔离开来.然后对其中一个被称物加热,以及对两边的被称物同步加热,对比平衡情况.
 [7楼]  作者:ccxdl  发表时间: 2011/11/06 21:28 

栅珊

给你找到个讲解用MM实验测波长的视频,自己去看.不要神秘,现在的中学都有条件作这个实验了.不像早期,在光学实验台上打积木.我读的大学曾专门生产整套的光学实验台,可以做50种光学实验,操作方式说明书是我的同学搞的毕业论文课题.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Y5OTgzNDgw.html
 [8楼]  作者:szshanshan  发表时间: 2011/11/07 08:05 

贴出全文 

  陈绍光引力公式的产生及其特点                              

                 陈其良1  汪 斌2                      

    1.清华大学现代应用物理系 硕士 北京  100084   2.深圳大学 客座教授  广东深圳 518000                                                                  

 摘要:300年来人们一直在微粒子碰撞产生引力的道路上,探索引力的来源。陈绍光创先将这一学说,引入到量子场论进而联系到广义相对论,得出了静态和动态的新的引力公式。本文介绍陈绍光先生创建的新引力公式产生的背景和过程,并对该公式的内涵及其特点进行简要评述。

关键词:碰撞引力学说  量子场论  引力定理  广义相对论  等效原理  

    1、陈绍光引力公式的产生背景

1.1微粒子碰撞学说试图解释引力来源 

   自从1686年牛顿发表万有引力定律后,人类对引力起源的研究从未间断。1690年瑞士Nicolas Fatio de Duillier[1]1748年法国Georges-Louis Le Sage[2]提出的微粒子碰撞引力学说(前者是微细不可见粒子在所有方向高速直线运动撞向物体,后者是超平凡小体从各方向碰撞物体),都得出了平方反比定律和与质量成正比的力。多年后,1911年至1921C. F. Brush[3]Nature等杂志发表题为“引力的动力学说”的论文,提出了类似FatioLe Sage观点的微粒子碰撞引力学说。  牛顿的引力公式(甚至以后爱因斯坦的引力理论)中质量本身就是引力源。它回避了引力源问题,也就无法回答引力是怎样产生的,从而是一种不涉及引力本质的现象理论。微粒子碰撞引力学说涉及了引力起源的本质问题,并且得出了牛顿引力定律中的平方反比定律和与质量成正比的力,己被许多科学家验证无误。正如牛顿[4]说:引力被解释为是怎样的,其唯一的假设是首先由灵巧的几何学家N.Fatio 想出的。  微粒子碰撞引力学说的最大困难是微粒子流的来源,为此受到众多大师例如MaxwellPoincaré>等人的质疑,随即被打入了冷宫。

1.2 Majorana的引力屏蔽效应对牛顿引力定律的修正 

   两个多世纪过去,人们努力寻找引力微粒子流的合理来源,却从未找到。意大利实验物理学家Q.Majoran另辟新径,他从微粒子碰撞引力学说得出:微粒子可被物体部分地吸收,使物体的质量发生变化,表现为物体有‘表观质量’和‘真实质量’的差别,并得出引力具有屏蔽效应。后来量子场论的质量重整化中有‘物理质量’与‘裸质量’之分,至少是受了Q.Majoran的启发。  1918Q.Majoran1871-1957)给出了他的引力屏蔽效应公式,开始了粒子碰撞引力对牛顿引力差别定量比较研究,这一重大发展不亚于1916年爱因斯坦(1879-1955)的广义相对论对牛顿引力理论的发展。前者是粒子论对牛顿的线性引力场论的修正,后者是时空弯曲的非线性引力场论对牛顿线性引力场论的修正。前者比后者修正得更为深刻、更为本质。直接影响后人对粒子碰撞产生引力的深入研究。  Q.Majoran预言了引力屏蔽效应使实际引力偏离牛顿引力定律,立即亲自做实验进行验证。从1917年至1955年他先后发表有关引力的论文15篇,传播最广的是1920年的一篇英文论文[5]。他用真空天秤测量用线悬在真空玻璃管内铅球的重量(1274g)。当玻璃管外用104kg水银包围形成8.4cm屏蔽层时,重量减小0.00097±0.00016毫克,屏蔽效应的引力相对减小为7.6×10-10  Majorana的实验技术水准超出了他那个时代,别人重复不了他的实验。致使他的实验结果倍受怀疑和冷落。直到半个世纪之后,随着第五种力探测浪潮的兴起,大量的实验结果都与牛顿引力定律存在偏差。这时的实验精度才与50年前Q.Majorana的持平,70-80年代众多的测量结果折算为屏蔽系数与1920Q.Majorana测得的屏蔽系数神奇地一致。这时Q.Majorana又开始受到人们的重视。

1.3 中微子的出现 

  1930年泡利提出‘不可探测的中性粒子’,1932年费米改名为中微子,1937Q.Majorana的侄儿E.Majorana 提出了正反粒子同一的中微子理论。中微子的出现为碰撞引力学说中的微粒子流的来源提供了线索。  1956年柯温和莱因斯用实验证实反电子中微子的存在,1965年彭齐亚斯发现微波背景辐射。1967年温伯格-萨拉姆的弱电统一理论得出:伴随微波背景辐射必有中微子背景辐射。这给寻找产生引力的微粒子流的来源提供了更大的希望。  1971年前苏联科学家P.Bandyopadhyay P.R.Chaudhuri[6]意大利的Nuovo Cimento杂志发表题为《引力与中微子》的论文。他们认为简并的宇宙中微子和反中微子海的行为如同非散射介质。又假设中微子的特征频率足够大,所引起的空间极化率可认为与光的频率无关。并认为由此引起的引力现象和引力作用,一定意义上可看成是一种电磁效应。  标准理论的中微子没有静质量,由无静质量中微子的动量产生的碰撞力,粗略地估算比引力小17个数量级。一个不可避免的结论是:由标准理论的中微子远不足以产生观测到的万有引力。  1976D.R.Long用扭秤对比测量离29.9cm质量环和离4.48cm质量环的引力常数,发现引力偏离了平方反比定律。1980年他提出了‘质量子’和‘反质量子’的真空极化理论来解释他的发现。

1.4 有静质量的中微子问世

  1969年波兰华沙大学的B.Kuohowiez[7]在《物理学的进展》发表题为“中微子和引力理论”的长篇论文,全文分八个小标题:1.中微子的相互作用,2.中微子的经典运动,3.引力透镜和中微子聚焦,4.中微子的静质量和谱,5.中微子的手征性与引力,6.引力场的量子中微子动力学,7.引力作用和中微子‘海’,8.一般展望和未来前景。

  1980年前苏联V.A.Lyubimov等人从氚衰变测得中微子的静质量在14eV46eV,接着瑞士、日本、美国的科学家公布了类似结果。这对沉寂了近300年的微粒子引力起源说如同打了一支强心针。进入上世纪80年代,具有静质量的中微子关联到引力的各种猜想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  1980R.Barbierl[8]提出有质量的中微子会引起新的作用力。  1981A.G.Doroshkevich,M.Y.Khlopov,R.A.Sunyaev等人[9]在第10Texas相对论天体物理研讨会上发表中微子静质量的宇宙学碰撞  1982年陆琰、方励之[10]在中国的《物理学进展》发表了中微子静质量的宇宙学效应  1982I.A.Adamut[11]Nuovo Cimento C5发表了题为热电动力学引力作用中地球的屏蔽效应——用地球作为屏幕的样品物体在赤道的屏蔽实验理论的论文,由微粒子碰撞的屏蔽效应得出:热电动力学引力与牛顿引力之间有约2mgal的可测量重力差。  中微子有了静质量看似引力源的微粒子流就已经找到了。但是,引力源的微粒子流具体化为中微子后经不起简单的推算。从中微子的质量和中微子散射(碰撞)截面可算出中微子动量对物体产生的最大压力。中微子质量取当时最大值50eV(后来的实验值上限小于1eV),中微子数密度取500/cm31986年国际天文联合会公布宇宙光子数密度为500/cm3,重子数密度为0.2/cm3。宇宙中微子数密度与光子相当也取为500/cm3,由大爆炸论得出的为330/cm3),电子中微子对核子散射截面取核物理实验值1.1×10-43 cm2,陈绍光计算结果的最大中微子流压力比观测到的引力小12个数量级。即使直接取恒星辐射出的中微子能量0.263MeV作为宇宙中微子的静质量能,中微子能产生的引力仍只有观测到的万有引力的一亿分之一。  总之,当引力起源的微粒子没有具体化指定之前,总是还有找到的希望。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人们将微粒子具体化指定为有静质量的中微子后,就变成了绝望。

1.5 引力子的提出  

   1976V.Buonomano>A.Engel>[12]在国际理论物理杂志发表《相对论、引力和量子力学具有因果关系的统一的一些猜测》提出:18世纪Le Sage的引力的推斥力学说为相对论、引力和量子力学三者提供了共同的概念基础。Le Sage企图用假设的粒子(我们叫做引力子)的动量守恒原理解释引力。引力子有均匀的密度,不断地与物体碰撞,当物体彼此接近时的屏蔽效应引起了万有引力。这种学说是量子力学的布朗运动说,布朗运动是由引力子流的统计学变化引起的。”  V.Buonomano>A.Engel>的观点有一定的前瞻性。但全文中无事实根据的猜测性假设太多,尤其所有假设都是基于并不可靠的大爆炸宇宙论。而且他们的‘引力子’是指引力起源中碰撞产生引力的微粒子,与通常意义的引力子不同。  引力场量子化意义下的主流观点的引力子,是指1974J.H.Sohware发现的弦激发态中的自旋2的无静质量粒子。弦理论、超弦理论、膜理论、不对称引力理论等主流的大统一理论都是企图将引力纳入到量子场论的框架之内,都涉及到比四维时空更高的坐标维度(十维或十一维)。它们中尚未出现可直接实验检验的预言或理论成果。因为四维之外的六维或七维的紧致空间的结构,会影响到现实的四维空间中的预言值,存在预言值‘随六维或七维空间结构的改变而变化’的不确定性。它们占据着各国引力理论研究的主导地位,有主流杂志和媒体的充分报道而传播很广,用不着我们在此介绍了。

   2、陈绍光引力公式的产生过程

2.1试图用旋进量子模型解释引力起源   

  1980年陈绍光[13]科学通报发表了论文《空间非各向同性使转动物体产生磁性[15],论文的核心是磁矩P与动量矩U的经验公式P= - G1/2 U cosφ/c,式中含有引力常数G。陈绍光由此相信引力与电磁之间有内在的关联,从而开始深入研究引力问题。他的研究不同于主流模式的从假设和数学方程出发,而是从实验和观测事实出发来寻求解决途径。当时正值第五种力探测的国际浪潮兴起,出现了大量的引力偏离牛顿平方反比定律的实验结果,并初步总结出了一些经验规律。陈绍光的引力研究就是在此背景下展开的。  19868月陈绍光在中国引力和相对论天体物理第六次学术讨论会(贵阳)发表了题为《自然界存在第五种作用力吗?[15] 的论文指出:公式P= - G1/2 U cosφ/c可能与第五种力相关。文中提出了一个旋进量子模型,将引力作用与电磁作用和弱作用联结到一起,使得转动物体磁性的测量数据会相关到第五种力的引力异常参数。并建议通过检验此磁矩公式来进一步决定第五种力经验公式中的待定常数的范围。并指出:Adler的电磁与引力统一模型是引力起源于电磁作用媒介物光子组成的光子偶。与Adler正好相反,电磁与引力统一的旋进量子模型是电磁起源于引力。其中光子、电荷、静质量从而一切基本粒子都是由自旋1/2的四种旋进量子(CHEN)组成的,四种旋进量子两两组合成正反向光子、正负电荷和正反质量六种复合量子的示意图见图(一)。             

      图(一):旋进量子组合示意图

最终组合成物体后未平衡的多余旋进量子构成物体的绝对动量(绝对速度),物体中的多余旋进量子与真空的交换表现为旋进量子的不断发射与吸收,从而形成引力场。由于自旋1/2费米子的统计排斥效应,两物体向着重叠立体角元方向的旋进量子发射率小于其他方向,使物体间产生相互吸引力。在此模型中,引力作用的媒介子是旋进量子,电磁作用的媒介物则是旋进量子的复合体——光子,故电磁起源于引力。在这个引力与电磁统一的旋进量子模型中,真空本身就是的旋进量子流,从而时间空间是量子化的。  显然,旋进量子的原型是无静质量的中微子,实际的中微子有电子中微子、μ中微子和τ中微子三个种类,抽象化的旋进量子不受种类限制。现实中的中微子有具体的观测数量从而不足以产生观测到的引力。将中微子抽象化为旋进量子就不再受数量限制,至少是让微粒子流引力从绝望中又回到了尚有希望。  从实验结果探求引力理论又一表现是:1987年陈绍光和赵静安在引力物理实验国际讨论会(中国广州1987838日)上发表了《引力与电磁之间交叉耦合效应的探测》的英文论文,向国际同行介绍了正在进行中的转动物体磁性的实验探测工作。

2.2质量间无相对运动时的静态陈绍光引力公式

  1989年陈绍光客居清华大学的专职研究己11,在引力研究中他最终放弃了包括旋进量子模型在内的一切假设,或者说,旋进量子模型只是从‘实中微子’过渡到‘虚中微子’的桥梁。过桥后,他完全立足于成熟的现有理论,直接从量子场论的Dirac真空极化推导出了真空极化压力公式。此压力正是微粒子碰撞学说中的引力。但是在此的微粒子不是以前各种引力起源学说中的‘微细不可见粒子’、‘超平凡小体’、‘引力子’、‘质量子’、‘中微子气’、‘旋进量子’等假设的东西,而是量子场论中现有的Dirac真空涨落粒子或Dirac虚粒子,其中最低能态的也是数密度最大的是Dirac虚中微子。量子场论的弱电统一理论中,与弱作用的虚中微子对应的是电磁作用的虚光子。虚光子的真空极化效应产生Casimir压力,故Dirac真空极化压力又可称为弱作用的类Casimir压力。量子场论的质量重整化,让静质量包含有真空涨落虚粒子而成为可变质量,本质上不同于牛顿引力定律中的不可变质量。静质量可变与不可变的根本差别导致实际上的可测量效应是:Dirac真空极化压力的引力公式在静态时虽然形式上与牛顿引力定律相同,但却是违反力的线性叠加原理的引力公式。也就是说,作为弱作用的类Casimir压力的引力公式,是不可线性叠加(或具有屏蔽效应)的引力公式。用质量之间没有相对运动的静态引力实验,就可判断量子场论导出的引力公式与牛顿引力定律究竟谁对谁错。  1989年陈绍光[14]在意大利Nuovo Cimento杂志发表了《真空极化影响引力吗?[15]。论文中用量子场论Dirac真空极化效应推导出了静态的Dirac真空极化压力的引力公式fpre.,它形式上与牛顿引力定律fgra.相同: 

         

      fpre. = G mA mB /r2 = fgra.                                                              1                                                                                             

但式1是一个违反力的线性叠加原理的引力定律。接着论证了引力作用具有屏蔽效应,并引入屏蔽系数q将屏蔽效应的引力减小折合为引力常数随距离r的变化,引力不再满足线性迭加原理就被具体化为一个便于计算的公式: 

   

          f = GrM m /r2 = G(1-q) M m /r2                                       2                                           

           q = k E = k M /r2 = kρLS/r2 = kρLΩ

式中Gr无限大时的引力常数,E是引力场强度,k是单位质量的屏蔽截面,ρ、LS分别是质量M的密度、厚度、横截面积,Mm张的立体角Ω=S/r2。用此公式70-80年代LongPanov & Frontov、陈应天、Hoskins等人实验室测量到的平反比定律偏差,和研究第五种力StaceyAnderEckhardt等人地球物理实验测量到的对牛顿引力的偏离,以及历史AllaisSaxl & Allen等人发现的引力异常做了统一的解释,从这众多实验结果归纳出的屏蔽系数q竟与1920Q.Majorana测得的屏蔽系数在实验误差范围内完全一致。Q.Majorana的微粒子流碰撞引力学说就纳入到量子场论导出的引力公式中,成了量子场论的推论或定理。

2.3质量间相对运动时的动态陈绍光引力公式 

    静态的Dirac真空极化引力公式1989年发表后,陈绍光于199010在第九次全国相对论与引力物理讨论会(湖南慈利),发表了题为《引力能统一到弱电作用中吗?[15]的论文。他从量子场论推导出了动态的Dirac真空极化压力的引力公式、Schwarzschild度规公式和途中引力红移公式。其主要结论归纳如下: 从量子场论Dirac真空涨落形成的中微子偶与质点中核子的弱相互作用,导出了质量间有相对运动时Dirac真空极化压力矢量的普遍公式,称为弱作用的类Casimir压力公式:

       

        f = f N + f C 

        fN = - K(m M/r2) r/r, 

         f C = - K(m M/r2) v/c        3

具体说,量子场论质量重整化的物理质量中内含有真空涨落的虚中微子ν,其中最多的是最低能态的ν0ν0具有动量和能量,质量为m的质点A会由于质量为M的质点B出现在其附近而减少内含的ν0的数量,从而能量E(或质量m=E/c2)会减小。同样,质点B的质量M比它单独存在时的也会更小。总之,孤立质点中含ν0最多,质量最大。质点聚集在一起则每个质点的质量都比其单独存在时的更小。质点聚集在一起的数量愈多,质量损失愈严重。f N ν0质点的碰撞动量减少产生的,故f N 的作用是使动量m v中的速度v发生变化;f C是质点内ν0数量减少的质量减小产生的,故f C 的作用是使动量m v中的质量m发生变化。 根据弱电统一理论,从Feynman传播量之比得到弱作用真空极化的辐射更正比电磁作用的小30个数量级。再由电磁作用库仑力的真空极化更正值对库仑力之比为10-3,得到弱作用的真空极化辐射更正值与弱力之比为10-33,与强力之比为10-38。从而得到弱作用的真空极化压力常数K的理论值与引力常数G的实验观测值有相同的大小数量级。自然界不可能并行存在着与引力同数量级的别的力而不被发现,Casimir压力就只能是引力。 静态的Dirac真空极化压力公式(1)是动态的公式(3)中v=0的特例公式中的可变质量mM是与动量相联系的惯性质量,也就是说,等效原理绝对成立。真空极化压力公式应用到光子,根据量子理论的共轭对易关系推导出了Schwarzschild度规,将广义相对论纳入到了量子场论的框架之中,成为量子场论的唯象的表示。引力就自动地包含在了U1×SU2×SU3)标准统一模型之内。牛顿力学和广义相对论中的引力常数G都没有理论值,都是直接取实验值。类Casimirf的常数K也直接取实验值,则KG,弱作用的类Casimir压力常数K用引力常数G取代后矢量公式(3变成为: 

     

        f = ∂(m v)/∂t= m(∂v/∂t)+ v(∂m/∂t)=f N + f C                              4                    

          f N =m(∂v/∂t)=-G(m M/r2)r/r

         f C=v(∂m/∂t)=-G(m M/r2)v/c

Casimir压力公式(4)现在既是量子场论的又是广义相对论的我们觉得无论怎样命名公式(4)都不能完整地表达它,干脆简称为陈绍光引力公式。量子场论的引力公式得出引力具有屏蔽效应、速度效应和温度效应以及引力作用下能量不守恒和时间反演对称性破坏等众多可供实验检验的科学结论。并提出了验证该公式的多个实验方案。

2.4 提出进行真空极化压力公式的验证实验的请示报告

  陈绍光设计一个用重力加速度绝对测量法检验上述真空极化压力公式的方案,1990826日写了《真空极化压力公式的验证实验的请示报告》[15],申请10万元经费进行实验。报告中简述了上述真空极化压力公式的主要内容,附上由中国引力和相对论天体物理学会理事长刘辽教授、中国微弱信号检测学会理事长微重力实验室主任陈佳圭研究员、中国计量科学院重力室主任郭有光研究员、北京大学物理系副主任甘子钊教授、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副主任赵峥教授和中国科学院秘书长侯自强六人各自写的推荐函,由陈绍光亲自送交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的胡兆森副主任。另一份内容相同的复印件(只少了侯自强写给胡兆森副主任的推荐函)由中国科学院秘书长侯自强亲自交给了中国科学院院长周光召。后因经费没落实,该实验未进行。

   3陈绍光引力公式的特点   

3.1没有假设的引力起源说

   陈绍光1989年发表的论文《真空极化影响引力吗?》,直接从量子场论的Dirac真空极化推导出了万有引力公式,成为世界第一个没有假设的引力起源说。他没有附加任何新的假设,是因为量子场论是成熟的理论体系,没有必要加入新假设,也加不进体系外东西。

3.2融合了两个理论和一个学说的结晶

   陈绍光的量子场论的引力公式不是对万有引力定律的简单修正。从其形成的历程可知,它是吸收了微粒子碰撞的引力起源学说和广义相对论的精华,再融合到量子场论而形成的。这种融合于无形,是理论体系间的相互渗透而产生的结晶。陈绍光引力公式就如同是从量子场论直接推导出的一个定理或解出的一道习题,却把‘质量可变导致的引力不可线性叠加’和‘动力学本质的等效原理’表达得十分清楚。这是陈绍光在十多年的专职潜心研究各种引力问题时,磨合沉积出的一种深层理念‘将复杂的命题用简易的公式表达’。爱因斯坦的场的引力理论和Majorana的粒子的引力学说都成了量子场论导出的陈绍光引力公式的推论,成了一个硬币的两个表面。爱因斯坦引力和Majorana引力从此就合二为一了,争论了几百年的引力的粒子说与场作用说才有了结论。陈绍光1990年发表论文《引力能统一到弱电作用中吗?》,将三个有深刻内涵的物理理论体系完美地相融合成为一个,陈绍光堪称是第一人,也是Maxwell之后的又一物理学统一的奇迹。

3.3源于已有理论又有别于原有理论 

   在新引力公式的形成过程中,陈绍光先生果断地调整研究思路,摒弃了高维假定以及各种各样的模型假设,其中包括他自己提出的旋进量子模型。他把新引力公式完全建立在成熟的物理学成果的基础之上。新引力公式源于量子场论,等效于广义相对论,又有别于原有理论。故其有很高的理论价值,在物理学上有划时代的意义。将其定名为陈绍光引力公式,义在反映其真实的价值和贡献而己。

3.4来源于实验又回归到实验 

   陈绍光先生研究过程的另一重要特点是始终以实验作为出发点,也作为验证自己的结论的归宿。事实证明,新引力公式的出现,许多不能很好解释的实验结果迎刃而解,其解决问题之多,在物理界也属罕见。

3.5展现不同流派理论汇合的前景

   陈绍光引力公式产生于广义相对论与量子场论对接的缝隙之间,故而相关到这两个理论边界方面的若干有争议的理论问题。例如第五种力、暗物质、暗能量、黑洞和宇宙学等问题,都有可能得出全新的理论解释。陈绍光引力公式的产生,展现了一个通过综合分析实验观测结果来研究引力理论的成功模式,并为实验物理和理论物理的研究开拓出了许多新的方向和新的课题。特别是展示了不同流派的理论之间相互渗透与融合的可能性和现实性。 

    结束语:陈绍光先生在1989年和1990发表的《真空极化影响引力吗?》、《引力能统一到弱电作用中吗?》和《局域化无限大宇宙论》三篇论文,推出了他的静态的和动态的引力公式及其基于实验观测的宇宙观。以此为理论根据和主要内容在2003年他写了名为《引力起源与引力红移——谁引爆了宇宙》的书出版,他现在认为20年前的这三篇论文比他的书写得更好,可能当时正是他的创造期高峰吧!

参考文献

[1]Nicolas Fatio de Duillier(1690a), "Lettre N° 2570">, in Société Hollandaise des Sciences, Oeuvres complètes de Christiaan Huygens, 9, The Hague, 1888-1950, pp. 381–389, http://gallica.bnf.fr/ark:/12148/bpt6k778578/f388.table>.   Nicolas Fatio presented the first formulation of his thoughts on gravitation in a letter to Christiaan Huygens> in the spring of 1690.

[2] Georges-Louis Le Sage (1756), "Letter à une académicien de Dijon", Mercure de France: 153–171, The first exposition of his theory, Essai sur l'origine des forces mortes, was sent by Le Sage to the Academy of Sciences at Paris in 1748, but it was never published.

[3] C. F. Brush , Nature 86,130-132 (1911); and Phy. Rev. 18, pp.125-126 (1921).

[4] H. Zehe, Die Gravitationstheorie des Nicolas Fatio de Duillier, Hildesheim: Gerstenberg, ISBN> 3-8067-0862-2> (1980).

[5] Q.MajoranaPhilosophical Magazine 39, 488-5041920.

[6] P.Bandyopadhyay and P. R.Chaudhuri, Nuovo Cimento B>, Volume 1, Number 2>, 73-84 (1971).
[7] B.KuohowiezFortschitte der Physik, 17 pp.517-634 (1969).

[8] R.Barbierl,et.al., Phys. Lett. 90 B 249 (1980).

[9] A.G.Doroshkevich, M.Y. Khlopov, R.A. Sunyaev, A. S. Szalay and Ya. B. Zeldovich , Annals of the New York Academy of Sciences, Volume 375, Tenth Texas Symposium on Relativistic Astrophysics, pp. 32-42 (December 1981)

[10] 陆琰、方励之 物理学进展 第2 1,pp.67-91(1982)
[11] I.A.Adamut, Nuovo Cimento C>Volume 5, Number 2>189-2081982

[15]原文电子照网址:  http://blog.sina.com.cn/u/2252536722>

 [9楼]  作者:ccxdl  发表时间: 2011/11/07 09:46 

珊珊怎么不回答问题,尽做广告了?

我给一个用干涉条纹移动做速度比较的推算方式,两路光程都确定为L,即有:L1=L2=L=Ct,以其中之一对比假定他不变化,令L1=L,L2变为L2',t还是原来的间隔,只是该条光路上的光速变化成C',使光程差发生变化.

就可以得到L1-L2'=(C-C')t,即有ΔL=ΔCt,将它与L=Ct两边相除,就有ΔL/L=ΔC/C,也就是两路光速的差值相对变化率等于光程差改变量与总光程之比.


两路光束的光程L能给多少?在实验室里也就几米而已,就算反复来回达到几公里.

再看ΔL的最小可分辨量是多少?用光圈间隔变化量来说,目前的技术手段只能达到几十分之一个光圈,就假定能分辨300分之一个光圈的变化量,对应的ΔL不过是0.001微米,与L之比不小于-11次方,顶多达到-10次方.

比300分之一个光圈的更小的变化量是分辨不了的,那是在使用水银作反射镜面,实验室在非常安静毫无根据振动干扰下,才能观察到的改变量,能够被大家接受确认的改变量是在100分之一个光圈之内.

等效成干涉仪对接受到的光电信号进行电子细分,就是100到300倍的细分,再高没有意义.

那么你的-19次方相对精度从和而来呢?它与光程距离变化有联系吗?

对双频激光起进行调制,只是为了是从激光器输出的光波具有稳定的单色性,与光束进入空中在不同方位的前进速度或体现波长是两码事.
 [10楼]  作者:ccxdl  发表时间: 2011/11/07 09:47 

我给一个用干涉条纹移动做速度比较的推算方式,两路光程都确定为L,即有:L1=L2=L=Ct,以其中之一对比假定他不变化,令L1=L,L2变为L2',t还是原来的间隔,只是该条光路上的光速变化成C',使光程差发生变化.

就可以得到L1-L2'=(C-C')t,即有ΔL=ΔCt,将它与L=Ct两边相除,就有ΔL/L=ΔC/C,也就是两路光速的差值相对变化率等于光程差改变量与总光程之比.


两路光束的光程L能给多少?在实验室里也就几米而已,就算反复来回达到几公里.

再看ΔL的最小可分辨量是多少?用光圈间隔变化量来说,目前的技术手段只能达到几十分之一个光圈,就假定能分辨300分之一个光圈的变化量,对应的ΔL不过是0.001微米,与L之比不小于-11次方,顶多达到-10次方.

比300分之一个光圈的更小的变化量是分辨不了的,那是在使用水银作反射镜面,实验室在非常安静毫无根据振动干扰下,才能观察到的改变量,能够被大家接受确认的改变量是在100分之一个光圈之内.

等效成干涉仪对接受到的光电信号进行电子细分,就是100到300倍的细分,再高没有意义.

那么你的-19次方相对精度从和而来呢?它与光程距离变化有联系吗?

对双频激光起进行调制,只是为了是从激光器输出的光波具有稳定的单色性,与光束进入空中在不同方位的前进速度或体现波长是两码事.
 [11楼]  作者:ccxdl  发表时间: 2011/11/07 15:55 

陈老师可能是把L的数值用了光波在1秒钟传播的距离,而忽视了光波在干涉仪光路上的经历时间t并不是1秒钟,而是等于L/C,虽然t在计算相对比较值时被消掉了,但它是确定的数值.数量级在钠秒上.
 [12楼]  作者:szshanshan  发表时间: 2011/11/07 17:04 

程稳平:

   

1你是神还是妖,我貼出了参考原文和书你不看,你恁空就作出了判断。

   

2因为这两篇论文触到你的某个见不得光的利益,你不断地攻击谩骂了原作者。

   

3发表这两篇论文的北大学报、审查並出经费资助这项实验研究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收录这两篇论文的国际

 

机构SA的判断,你认为都没有你用神术或妖术判断的准确。你还说文论文是造假,你已触犯了我国法律,犯有污

 

陷罪。

 

4我不相信你如你声称的那样,对不专业的北大学报不屑于看,而真的没有看。你其实很可能非常仔细地读过原

 

论文。但原论文是多个教授共同撰写的,你自然找不到漏洞。你在此网上纠缠不休,只是想通过我的回答找到漏

 

洞。是我顶碰了你,你不骂我反而骂论文第一作者的陈绍光去師,充分说明你早有预谋。

 

5我的主帖的主题是光速与坐标系速度关系的讨论,被你拉到了对实验论文的讨论。Qapin回了你一贴,就被你

 

找到了一个漏洞。但以一切原文为准,我们又不是作者,我们更不是教授,我们说错了或理解错了只是水平低而

 

已,牽连不到原文造假。但你公开污陷原作者和相关的审查单位造假,要承担法律责任。
 [13楼]  作者:ccxdl  发表时间: 2011/11/07 18:50 

对【12楼】说:

你吃错药了,凭空胡思乱想呀。迄今为止,我没看过北大的学报。不干兴趣,行吗!

陈老师的文章,你若是愿意发给我看,我的电子信箱是公开的,ccxdl@126.com

你不能逼我花钱去网上下载你的陈老师论文吧?当然,除非我自己觉得它有价值,那才会花钱去下载。对不对?

就我前面给出的两光路上光速对比的推算方式,属于小菜,不值得一提!而且逻辑上是存在问题的。

给你个实例:一路光路是真空,一路光路是水或玻璃,那么光在两路上的传播速度显然是不相等的。但仍然可以设计成走过的光程相等,一样可以用前面的方式计算,不过要加入折射率进去而已。能得出光在两路上的传播速度相等吗?转动90度后,两方向上的传播速度调换,变化大大的,干涉条纹依然如故!能说光速在两个方向没改变吗?

好了,你怎么就赶未经实测出个方向上的实际光速,就肯定实物真空里必定各方向同性了?

我这里给你谈的都是具体技术问题,不涉及别的任何事情。更没有利益在内。

你如果一定要乱来,欢迎你上法院打官司!请你先自己取好证。

为了让你的证据有说服力,起码你先把原论文发给我看看。

若是与我的分析一致,我劝你赶紧罢手,别自找倒霉。

我不是方舟子,基业不知道揭露了真相能有什么经济利益?你教教我,怎么从中谋到利益呀?

 [14楼]  作者:ccxdl  发表时间: 2011/11/08 13:40 

珊珊:

你还没有把哪个-19次放相对稳定性的质疑给了结呀!有了问题,就说自己是转的文章,是否正确叫别人看原文。

记住,你要对转的文字负责!故意转错了,那才是在对论文作者和鉴定单位的诽谤。所以,提供原文出来鉴别是你的职责,否则打官司被告的人可是你。

另外,牛顿力学中,惯性系是指能够适用牛顿定律的参照系!什么参照系能够适用牛顿定律呢?实验验证。根本没有你们所攻击的问题。在物理世界中,任何物理量地位平等,没有必须从谁推出谁的要求!

人类认识世界,需要踩着石头摸另一棵石头,于是误以为后一个石头必须由前一个石头推理出来。

物理和数学在分析思路上有本质差别,没有正确理解者,是要陷入数学上的误区之中的。
[楼主]  [15楼]  作者:qapin  发表时间: 2011/11/08 16:33 

1996年1997年陈老師等人发表在北大学报的实验论文没有电子文档贴不出来,只能去图书馆查阅,反正北大学报任何图书馆都有。我把陈老師在英文书《Relativity and Quantum Mechanics without Hypothesis and Origin of Gravitation 不带假设的相对论和量子力与引力作用的起源》的介绍贴出来来。还涉及到下述章节:
1.2 Self-Inconsistent Test Theory of Special Relativity

    1.2.1 Classical ether theory………………………………………………

    1.2.2 Robertson’s theory…………………………………………………     
1.2.3 Mansouri–Sexl’s theory…
1.3 Doppler Effect of Absolute Velocities………………………… …………
1.3.1 Exclusive self-consistent selection…………………………………1.3.2 Preferred vacuum frame and absolute velocity…………………1.3.3 Doppler effect of absolute velocity in Michelson type interferometer   
1.3.4 Doppler effect of absolute velocity in Sagnac interferometer……...       1.3.5 Doppler effect of fiber’s absolute velocity in generalized Sagnac interferometer……..
1.4 Experiments for Testing Special Relativity 
1.4.1 Method of heterodyne beat frequency with common mode restraint technique 
   The phase difference measured by the interferometry> has a theoretic uncertainty 
for the phase difference depending on the changes in speed, wavelength and
frequency of the light wave. The integral time of the changes in speed, 
wavelength and frequency is restricted by the size of the interferometer.
 As a result, it makes it difficult to improve the sensitivity of the 
interferometer. For instance, the arm length L = 400km, the phase difference
 distinguishing to 10 4 π, the δν/ν can reach the level of about 1015.  It is not suitable for the interferometry> to test the Doppler frequency
 shift of absolute velocity in Eq.(16) or Eq.(18). Chen & Liu [4] proposed 
a method to test Eq.(16) or Eq.(18), in which by means of the common
 mode restraint technique, and via the dual beat-frequency based on the laser 
heterodyne frequency shift technique,the sensitivity of δν/ν can reach the level of 1019.
1Dual beat frequency based on laser heterodyne frequency shift technique   
 We do not let two light waves A and B return from two arms to directly do
 the zero beat-frequency, but arrange and B respectively with the third 
light wave to do the heterodyne beat-frequency. Set up the electric field 
intensities of the three light waves respectively as: 
     =Ecos (ωtA),  =Ecos (ωtB)
     =Ecos (ωt)C =Ecos(ωC t +φ’ )                              
(28)
   Two light beams and C come from one beam by the beam
splitter. These two beams still keep parallel and equidistant (error<1cm)
 to transmit, and their frequencies keep exactly at the same  ωC , but there are only some slight differences in their phases and their 
electric field intensities. Let A with C beat-frequency, B with ẼC beat-frequency, the intensities of two beat-frequency interference light beams
 receipted by two photoelectric detectors are respectively:  
  Ĩ A(+ C)2=E 2A  cos 2 (ωt+ φA) + E 2C  cos 2 (ωt+ φ)+ EA EC cos( (ωAC) t + φA+ φ) + EA EC cos( (ωA ωC) t + φA φ ) 
Ĩ B(+Ẽ’C)2=E 2B  cos 2 (ωt+ φB) + E 2C  cos 2 (ωt+ φ’ )+ EB EC cos( (ωBC) t + φB+ φ’ ) + EB EC cos( (ωBωC) t + φB φ’ )Because of the limit on the responding speed of the photoelectric detector, 
the electric signals exported by the two photoelectric detectors are only the 
components of difference-frequency (ωAωC) and (ωBωC), and the component of light-frequency appears to be in a form 
of direct average voltage Ū:
    ŨA=ŪA+UA cos( (ωA ωC) t + φA φ )       
  ŨB=ŪB+UB cos( (ωB ωC) t + φB φ’ )                 (29)
Let: 2πƒA=ΩA=ωAωC=2π(νAνC),
 2πƒB=ΩB=ωBωC=2π(νBνC). To sieve the DC voltage, only the AC voltage signals are taken:  
  ŨA (t)= UA cos(2π ƒA t + φA φ ) = UA cos(ΩA t + ΨAΨ)      
 Ũ(t)= UB cos(2π ƒB t + φB φ’ ) = UB cos(ΩB t + ΨBΨ )Thus it can be seen that two voltage signals Ũ(t) and Ũ(t) obtained by
 the heterodyne beat-frequency have already inherited the frequency difference
 and the phase difference of the two light waves and B:    
   Δƒ= ƒAƒB= (ωA ωB)/2π νAνB δθ ν
     ΔΩ = (ΩAΩB) = (ω ωB) = Δ ω
     ΔΨ=ΨAΨ+ ΨΨφA- φ+ φ’ φ=Δ φ            (30)There is no frequency ωC of the third light wave C in Eq. (30), 
the result of ŨA (t) and Ũ(t) electric beatfrequency. Thereby, the frequency 
difference (νAνB) of two light beams in different directions A and B can
 be replaced by the frequency difference (ƒAƒB) of two AC voltage signals
 ŨA (t) and ŨB(t). The integral time of δθ ν is restricted by the size of
 the interferometer, but the integral time of Δƒ is not restricted in principle
 by the digital phasemeter of the microcomputer technique. Even if we observe
 the rotation of Lissajous figure with the ordinary oscillograph, we can also 
distinguish the frequency difference of 10 4Hz. From δθ ν/ν=Δƒ/ν,δθ ν/ν can
  be distinguished to the level of 1019. When ƒ is several hundred Hz,
 ν/ƒ1012. Thus this so high sensitive method works in a way in which the 
wavelength looks as if it were elongate 1012 times or the phase difference
 looks as if it were magnified 1012 times. Both the heterodyne beat-frequency
 method and the heterodyne interference method change the total phasedifference 
(Δ ω t Δ φ)of two light waves into the total phase difference (Δ Ω t Δ Ψof two electric signals.
 It is much easier to measure the latter. When measuring the frequency-difference with 
the heterodyne beat-frequency method, from the records of (Δ Ω t Δ Ψin the total
 phase-difference we eliminate Δ Ψ which can not change with time, but only take  Δ Ω t 
which can change with time to get the frequency-difference Δ ΩΔ ω. When measuring the phase-difference with the heterodyne interference method, from the 
records of (Δ Ω t Δ Ψin the total phase-difference we eliminate Δ Ω t which can 
change with time, but only take Δ Ψ which can not change with the time to get the phase-difference Δ ΨΔ φ.Obviously, Δ ω measured by heterodyne beat-frequency and Δ φ  measured by heterodyne interference are not the instantaneous values of the light wave,
 because the time of one period of an electric signal includes about 1012 periods of light wave
 (ω / Ω  1012), the stability of light waveABC and C is the necessary
 precondition. ΔΩ and ΔΨ are equivalent to the “average” values of Δ ω and Δ φ 
respectively in about 1012 periods of light wave.   In principle, the interferential distance of
 the heterodyne interference method (the unidirectional length of the overlapping paths of two
 interferential lights in the same direction of the spaceis only one wavelength. In fact, the 
unidirectional interferential length can be madin the range of several mm ~ several cm 
(time about 1011~1010s) due to the technical reason, and the unidirectional interferential
 length will include the wave-number of 103 ~104, but it does not affect the aforesaid 
conclusionbecause in the interval of 1011~1010s the stability of light waves
 is sufficient.
2. Common mode restraint technique   
 The dual beat frequency based on laser heterodyne frequency shift technique can 
distinguish the relative frequency difference δθ ν/ν of 1019. The metrical
 precision is mainly restricted by the instrumental noise and the environmental
 interference. The common mode restraint technique in the laser beat frequency
 is to be shifted from the electronics domain into the optical measurement one 
and to be generalized. Its principle is that let the frequency emitted by 
laser change freely, but let the frequencies ν(tand frequency ν(t) of
 two laser beams A and B with beat-frequency change along with the time
 in the same mode (common mode), the frequency difference ((ν(t)ν(t))
 will not change with time. When the frequencies of two light beams in the 
interferometer with two strictly equal length arms do not change on the way,
 i.e., there is no any mechanical vibration or thermal displacement velocity of
 the reflectors as well as no the Doppler frequency shift of absolute velocity,
 and the frequencies of two returning light beams will still keep change in 
the common mode.As an example, the frequency shift of the non-steady frequency
 He-Ne laser is caused mainly by the change in the length of the laser cavity,
 and excluding the mechanical vibration, the change in the cavity length is 
caused mainly by the change in the temperature. When the thermal equilibrium 
between the laser and the milieu is basically reached by warming up the laser 
for about 4h, the change rate in the temperature of the laser tube is less than
 1°C/h=3×10°C/s, then it cause the relative elongation of the glass cavity 
of laser: ΔL/L<3×109/s. When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se two arm-lengths is
 δ 1mm, the tim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round-trips caused by the light 
traveling in two arms is about δt 7×1012 s. At the time intervals
 δ t the relative change in the frequency of the glass tube laser is about:
 δ ν /ν < 3×1020. For the quartz tube laser it is δ ν /ν < 3×1021
which is close to the level of the quanta noise caused by the laser emitting
 photons and the photoelectric cell receiving photons. Therefore, the main
 error in the dual beat-frequency with the common mode restraint technique
 does not come from the inner reason of the laser frequency shift, but comes
 from the external reason of the non-ideal quakeproof step and the thermal
 displacement of the mirror and the base etc.Let one light beam be divided 
into three beams A, and C by the beam-splitter and then let them 
transmit in different paths with the same length, the three beams can 
beautifully satisfy the common mode condition. The frequency of the light 
beam C is shifted several hundred Hz by the external frequency modulation
 method such as by the even speed reflector. The beat-frequency with C 
and B with Ẽ’C still can satisfy the common mode condition. The frequency 
ωC of the referenced beam C does not appear in the last result Δ ƒ in Eq.(30), because the two frequencies ωs in ŨA (t) and Ũ(t) counteract 
with each other during the course of the electrical beat-frequency.
1.4.2 Twinborn interferometer and experimental test for the isotropy of two-way speed of light
    With the twinborn laser interferometer we [6] tested the isotropy of two-way speed of light showed in Fig. 4 and obtained the precise value:
 Δ ν / ν  1×1018, or the relative variation of the two-way speed of light Δ c / c  1×1018.    
  In the experiment showed in Fig.4, the light source is the ordinary 
non-steady frequencies He-Ne laser. The triangle wave voltage on PZT 
is about 100 V in peak-peak value, its period about 8 ms, and caused the 
light wave frequency shift about 1kHz. The appropriative digital phasemeter 
is controled synchronously by the triangle wave voltage on PZT, and its reading
 is calibrated by the rotation of Lissajous figure, 0→π rotation which corresponds
 to the reading 01024 of the phasemeter. Within each triangle wave
 voltage period once metrical result is present, and within the real time 
period 4ms is used to collect samples and make readings, and the other 4ms to
 deal with signal and to calculate. The average phase difference Ф obtained 
from 512 times (about 4s) metrical results and ΔФ = Фi+1Фi are shown on
 the computer screen.       
     In order to decrease the error caused by the air convection, the whole
 device with the optical path (including laser) is airproofed in a metal
airproofed in a metal box with a vacuum of 13.3Pa. Also in order to decrease 
the error caused by the vibrating disturbance around, the entire experimental
 device (including the oscillograph, appropriative digital phasemeter and 
microcomputer) is set in a big quakeproofed experiment- platform of the 
Department of Geophysics, Peking University. But the error in the test 
experiment still mainly comes from the vibratory disturbance around. Just
 as our expected, the relative error caused by the change in the emission
 frequency of the non-steady frequency He-Ne laser decreased to 1×10  19.   
     As soon as the laser was switched on and started running, an obvious rotation of
 Lissajou figure was observed by us, and after this running lasted for 4~8 hours
 the rotation of Lissajou figure couldnt be seen by us. We found: when
 the optical paths with common mode are adjusted from δL=1mm to δL=1cm,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are the same. It shows that by fully warming up the
 glass tube of the laser, the change rate in its temperature is not over 0.5°C/h. When we make the vacuum degree of the airproof metal box fall to 1 atm.
 (full air),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are also the same, and it shows that by
 full thermal equilibrium the refractive index of the air in the box is in high 
uniformity and isotropy.
      The measuring result is: Δ =ΔФ /4s 5×10 Hz.
 Δ ν δθ νν  1×10  18. From Eq.(12) the absolute velocity 
1×10  18 c  0.3nm/s. From Eq.(14) the absolute velocity 
 (3.3×10  19)1/2 c  6×10  10 c  18 cm/s. 
 [16楼]  作者:ccxdl  发表时间: 2011/11/08 18:02 

对【15楼】说:

那你去查呀,把它扫瞄成图片再发出来,文件若过大上不了贴子,直接发到信箱里.ccxdl@126.com

你和珊珊转陈老师的东西,自己对抓错承担责任!因此有义务提供原文出来消除自己的嫌疑.

对转发文字负责的是你们,不要责任推给别人.

图片文件若要给大家看,又不能发到贴里的话,可以放到新浪共享空间里给别人下载.

[楼主]  [17楼]  作者:qapin  发表时间: 2011/11/08 20:55 

对【15楼】说:

我主要贴出1.4.1节:

1,基于激光外差频移技术的双拍频法,是如何将光频的总相位差,变换成交流电压的总相位差来测量,使频率差的测量分辨到小于10^-4赫芝以下,相对频差达10^-19

2,共模抑制技术,电子学的共模抑制技术引伸推广到激光拍频,当氦氖激光管的温度的变化速度小于小于每小时1摄式度,玻璃管长度相对变化小于3×10^-9/秒.当干涉仪两臂长之差不大于1mm,光传播时间差小于7x10^-12秒.在此时间差内两臂中光频率的相对变化小于3x10^-20.

 [18楼]  作者:ccxdl  发表时间: 2011/11/08 21:39 

对【17楼】说:

你现在描述的内容与我的预料已经很接近了,能不能把详细内容提供出来,把测试实验示意图画出来.

我并非要打什么假,只是澄清问题而已.如果你们弄误解了,自己纠正好了.

关于给激光谐振腔长度做补偿调整,只是为了使输出的波长稳定,技术原理是根据兰姆凹陷,通过测量输出激光能量,调整谐振腔长度找到极值点并停保持住该状态.

从同一个激光器输出的双频激光,波长改变是同步发生,就算两个激光频率差拍频完全恒定,也得不出是那两个激光频率之差,必须分别测量出它们的波长,才能计算出光速.

你现在的做法是,把输出的激光沿两条光路前进一段距离后汇合,再测量它们的拍频的差频.如果光路上无波动影响,两路拍频应该与之前保持一致,也就是拍频的差频为0;

但是要明白,是波动在影响拍频的差频,而不是不同的恒定光速在影响拍频的差频.你让两路光分别进入空气和玻璃后,明知道两路光速不相等,但只要不变动状况,进入多少波阵面,出来依然是多少个波阵面!

也既在光传播媒介里没有波阵面的堆积现象,那么只要无环境状况干扰引起的波阵面波动,是不会发生两路拍频改变的.

所以,利用拍频的差频测量的不是光速不同,而是环境状况干扰引起的波阵面波动!与测量在两个方向上恒定但不相等的光速是两码事情.

有疑义可以实际测量出两个方向上的实际光速作比较.不可以不作验证就认为是那样.

 [19楼]  作者:ccxdl  发表时间: 2011/11/08 22:41 

qapin

我假定你的激光器输出的双频激光波长没有任何变化,两频率弯曲稳定,处于理想状况.它们在传播过程中,频率会改变吗?是否同一频率的光进入一段介质后,出来的频率就变掉了?

还有,环境振动引起的干涉条纹移动,是在抖动,中心位置没变化.而因此引起的两路光拍频的差频变化,与抖动量存在何种定量的关系,还有待给出来.
 [20楼]  作者:ccxdl  发表时间: 2011/11/09 01:04 

关于用拍频光波发生干涉的相位差做空间距离测量,给出一个数量概念如下.

任何光波都有一个时间角频率和一个空间角频率,拍频光波的也有这两项。其中,能够反应空间位置变化的是空间角频率,而拍频光波时间角频率ω与空间角频率k分别是两个单色波的时间角频率与空间角频率之差的一半,而空间角频率等于光速C除以波长λ,欲是可以得到拍频光波的波长为:

λ=λ1×λ2÷(λ1-λ2)=λ1×λ2/Δλ=C/Δf

例如波长为0.6328μm的氦氖激光器,在激光管上加约0.03特斯拉(300高斯)的轴向磁场,激光器将发出一束频率相差大约1.5兆赫兹的双频率激光出来,该双频率激光的拍频光波的波长为198666.7米!这意味着空间距离要相差198666.7米,拍频光波的空间位相才会变化2π,而时间角频率所产生的空间位相变化与空间距离的改变是两码事。

由于拍频光波的拨长非常非常之长,根本不能通过空间位置上的干涉条纹移动来测量小尺度距离。
 [21楼]  作者:ccxdl  发表时间: 2011/11/09 01:21 

时间角频率对任何空间位置而言是同步变化的!也即每个位置的瞬态时刻相同!

不存在相差1mm或其它距离,固有时刻的绝对性就被改变的事。

空间角频率是同一瞬态时刻在不同空间距离位置上的相位呈现状况。

陈老师的测量方式,显然在这里出了概念错误,对空间角频率的理解发生了错误。
[楼主]  [22楼]  作者:qapin  发表时间: 2011/11/09 06:10 

对【18楼】说:

我贴出了图,可显示不出。我可没有本事画图。你难道穷得连下载论文的一元钱都没有吗?去图书馆看的话分文不花,复印一页也就五毛钱。现在是否涨价了,最多也就一元两元吧!图一看就明白,也无需复印。

 

 [23楼]  作者:ccxdl  发表时间: 2011/11/09 13:34 

对【22楼】说:

你贴不出来,可以发到我的信箱里呀。

珠海市图书馆离我这里很远,来回要一天时间!而且那不是什么资料都有的图书馆,查询冷避资料可能跑好几次。

提供原文是你们的责任,你怎么不自己下载文章,把经过你们确认无误的东西发给我?

 

[楼主]  [24楼]  作者:qapin  发表时间: 2011/11/09 15:38 

对【23楼】说:
在WXP电脑中图己显示出来了!
[楼主]  [25楼]  作者:qapin  发表时间: 2011/11/09 15:43 

对【24楼】说:
 [26楼]  作者:ccxdl  发表时间: 2011/11/09 15:58 

没有图,我发的图先要放到相册里。要求文件小于500k,大了不行,你发到我信箱,ccxdl@126.com

 [27楼]  作者:szshanshan  发表时间: 2011/11/10 09:58 

对【26楼】说:

     声明:我们从来没有也决不会向程稳平的信箱发送任何邮件.我们信不过程稳平的人品,担心他会篡改我们的资料作为他的打假证据。

     程稳平也太不要脸了,一元的论文下载费都不願出,还要别人发他信箱。下面有个免费下载论文的的网站总再也找不到籍口吧!

世纪图书馆WWW.REDLIB.CN

首页> >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199705>

双向平均光速各向同性的实验检验陈绍光 刘宝诚
江西省科学院能源所
>           >
下载提示:如您是付费会员,请点击付费下载;如您是非注册会员,请点击免费下载。
下载时请直接用浏览器下载,本站不支持迅雷等加速工具下载。
本站为公益网站,服务宗旨:让知识服务于社会,提高国民知识水平,提高企业科技水平。

文章摘要: 用抗共模干扰的激光拍频法使激光器频率不稳定引起的拍频误差减小到v/v〈2×10^-20。用外差移频技术实现周期的细分,再辅以微机存贮技术使频率差分辨率达到1×10^-4Hz。实验检验双向平均光速各向同性达到c/c〈1×10^-18的精度,这一实验结果比国外最高的检验精度c/c2.5×10^-15高出了2500倍。 (5)
文章关键词:
双向平均光速 抗共模干扰 激光拍频 各向同性

 [28楼]  作者:ccxdl  发表时间: 2011/11/10 11:55 

对【27楼】说:

珊珊:

严重警告你,你一再辱骂,只怕真要惹点事出来才知道谁是不要脸者!

你个山寨同学,知不知道把别人的资料修改了有屁用?难道你还能修改发表在学报上的文字?

就你这种愚蠢的脑子,还研究什么玩艺呀?

我是没功夫花在大假上,只整技术问题.你使劲叫,把方棍子等职业打假者惊动了,那才真要给你们找点倒霉了.

 

 [29楼]  作者:ccxdl  发表时间: 2011/11/10 12:25 

你把PDF文件下载输出成图片文件,因只能先输出成TIFF文件,需要用Photoshop 7.0转成GIF文件,把它上传到自己像册里,然后才可以发到贴里.

 [30楼]  作者:szshanshan  发表时间: 2011/11/10 12:30 

对【28楼】说:
打假是你说的,你说你比方舟子更懂专业。你可以去联合方舟子来打假,真金是不怕火炼的。本楼主贴出了三大相对性原理出错,五大理论不自洽,己料到会触怒科学的既得利益者,正等着覆天盖地的批判,还怕惊动了棍子们吗?

精彩推荐>>

  简捷回复 [点此进入编辑器回帖页]  文明上网 理性发言
 推荐到西陆名言:
签  名:
作  者:
密  码:
游客来访 
注册用户 提 交
西陆网(www.xilu.com )版权所有 点击拥有西陆免费论坛  联系西陆小精灵

0.25260496139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