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社区女性社区汽车社区军事社区文学社区社会社区娱乐社区游戏社区个人空间
上一主题:说说相对性原理:(二)(下) 下一主题:看我发明的无动力水车,这回真的...
 [61楼]  作者:鹏翱九宵  发表时间: 2011/08/10 18:22 

全世界没有加速器专家,他跟谁挑战???
 [62楼]  作者:余本鲲  发表时间: 2011/08/10 18:35 

季先生:你好!本来在写一个较详细的留言,包括与你的实验有关的电磁簇射问题,还有所谓“理论”方面的也就是2006年那次会议上为了驳斥有人用“牛顿力学与相对论混用”向你发难时我在黑板上做出的推导。现在看来没必要了,因为你想得到只是象我这样的“外行”的掌声和喝彩,而不是实事求是的推敲和锤炼。我想没有哪个头脑清醒的人会不顾事实的去干“维护相对论”的蠢事,希望你对“全世界加速器专家”的挑战成功!
 [63楼]  作者:余本鲲  发表时间: 2011/08/11 01:02 

请问季先生,你的量热数据是按图中哪种测量方式得到的?(I)还是(II)?

这可能是个很外行的问题,但是会影响到人们对你的实验的看法。

 

 [64楼]  作者:上海崇明季灏  发表时间: 2011/08/11 06:33 

余本鲲:你好!量热数据是按图中(I),如果根据图中方式得到的(II)。我想得到是内行的批评,但你可能不是内行,因为你问我怎么又搞出电流感应器,内行不会提这个问题。你希望我对“全世界加速器专家”的挑战成功!你是想看我的笑话。我说得对不对。但是你看不到的。我希望你在黑板上做出的推导帖出来让大家学习。但我提醒你你先在直角坐标系中计算,或在只有电场的情形计算。我给陈教授的信中就是要他在直角坐标系中计算。
 [65楼]  作者:屋里学大师  发表时间: 2011/08/11 11:21 

老实说,虽然余先生是真诚的,但我认为挑战相对论可以,挑战“全世界加速器专家”不现实。因为理论可以是

摸脑袋的事,而专家则是靠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经验累积结果,大牌发明创造者都是成天守着机器设备渡日子的。

※※※※※※
牛 东
 [66楼]  作者:余本鲲  发表时间: 2011/08/11 14:51 

季先生,你好!
你知道,我对你通过实验挑战相对论的执着精神一直是非常钦佩的。但让我无法理解的是,你为什么总是把人际关系跟科学研究混在一起?为什么讨论问题总带有强烈的情感色彩?为什么你可以质疑相对论却不允许别人质疑你的实验?甚至对建设性意见也一概排斥?该说的话我在前面的帖子里都说了,你听不进去也就算了,不过我建议你听一听其他人的评论。
你用量热法测束流能量的实验,在技术上存疑颇多。第一,这种方法本身是一种误差大、置信度低的并不很成熟的技术,应用这种技术做实验必须严格给出误差和置信度,但是在你先前的实验报告中均未见交代。第二,具体到你的装置,以前多次对你的吸收体材料和尺寸做过讨论,这里不重复了,仅提出几个问题供你反思——为什么贝托奇用铝不用铅?为什么小型直线加速器标定能量时用水、用铝而不用重核素铅?你只顾及辐射长度而不管临界能量,能得到真实的能量值吗?电流感应器在这里只能起到负作用!第三,我们知道,从你的加速器出射的是混合束流,你刚才说“量热数据是按图中(I)”得来的,那么按这种方式测出的混合束流总能量能代表进入你磁场的电子束流的能量吗?显然,只有按图(II)方式测能量才是可信的,可惜你偏偏采用了图(I)方式!这个事我早就想问你,这次才知道果不出所料。你说“量热数据是按图中(I),如果根据图中方式得到的(II)。”这句话好像没说完,请把它说完整。
总之,在你的量热操作中有这么多(实际上还不止这些)的存疑得不到有效的排除,你的实验结论怎么能让人接受?连我这外行都通不过,更别说那些来去匆匆的内行了!至于“理论”吗,我看就不必再提了,我实在怕你不高兴、伤感情。
 [67楼]  作者:上海崇明季灏  发表时间: 2011/08/11 17:04 

余本鲲先生:你好!至于“理论”吗,我看就不必再提了,我实在怕你不高兴、伤感情。 你已经说了那么多。还怕伤感情吗,我希望你提出来。数学问题没有什么争论的。
 [68楼]  作者:上海崇明季灏  发表时间: 2011/08/11 17:10 

余本鲲先生:你好!关系实验你不相信是你的事,现在你最有说服力的是你提出设计实验的方案自己做实验做出来的结果和我不同。否则我没有必要和你再讨论下去。
 [69楼]  作者:上海崇明季灏  发表时间: 2011/08/11 17:44 

余本鲲先生:你好!你说了那么多请教你为什么用根据图中方式得到的(II,而不是图(I)方式?
 [70楼]  作者:上海崇明季灏  发表时间: 2011/08/12 07:37 

余本鲲先生:你好!既然你不说,我来说。1,为什么按图中1的方式,因为我们是研究相对论对不对必须把全部能量吸收不仅仅是吸收电子,也要把有它产生的其他射线吸收下来。如果用按图中2的方式只能吸收到电子,还有可能损失一些电子。2,下面我们是想用图中2的方式测量。这是我们多次讨论决定的,因为我们希望知道为什么是1.1度。3,把人际关系跟科学研究混在一起的是你,我和某教授虽然争论十分激烈,但我们还是老朋友。7月30日争论以后我们二人还在一起用中饭。讨论问题总带有强烈的情感色彩这是你的做法,陈教授对我用的语言这样,但我给他信提醒他怎么计算。你如果很尖锐的批评我,我十分欢迎。只要你愿意做朋友还是朋友。我这样说不是害怕你对我批评。因为我面对的不是一个人。
 [71楼]  作者:余本鲲  发表时间: 2011/08/12 16:32 

季灏先生:你好!既然你一定要我说,我只好再来说。1,为什么必须按图中2的方式?因为你是通过观察电子束流在均匀磁场中的运动来检验相对论质速关系和磁场洛仑兹力的综合效应,对不对?所以这就“必须按图中2的方式,只吸收到电子”。如果像你做过的,“把全部能量吸收不仅仅是吸收电子,也要把有它产生的其他射线吸收下来”,显然是错的,要知道磁场是不会弯折X射线的。2,你说“下面我们是想用图中2的方式测量。这是我们多次讨论决定的”,这样决定就对了!希望早日实施之。3,所谓“人际关系”、“情感色彩”等等都是在你给我的留言中反映出来的,至于其他人怎么样我不管,也没有兴趣。朋友当然还是要做,而且希望我们会成为诤友——那种胸怀坦荡、有一说一、直言不讳的真朋友。给你喝彩的未必是朋友,如果因为“外行”而欢呼雀跃那倒也无所谓,如果是个“内行”,看出问题却不给你指出来,那才是要看你笑话的。我早就说过,对于那些纷纷扬扬的纸上谈兵式的挑战相对论,还有五花八门的“新理论”等等,我基本上不敢恭维;我看重的是实验,而你恰恰是在这条艰辛的道路上潜行,所以我很钦佩你。我一直以极大的兴趣期待你有实实在在的新发现,特别是能够在这次会议上报告新的实验数据,但遗憾的是没有看到。
 [72楼]  作者:周宪  发表时间: 2011/08/12 18:51 
 [73楼]  作者:王飞cn  发表时间: 2011/08/13 00:04 

对[71楼] 说:
因为账号长期被封,所以很久没来,现在解封了,也没有这个习惯过来,这次因为季灏实验再度热议,我才过来看看。
您是个很有水平的讨论者,但有时给人以吹毛求疵的感觉,也许是我们没有考虑到吧,但我们的感觉是真的,这也就是季灏老师为何经常生气的原因,您却完全不能体会到,所幸两位的度量宽广,否则早就分道扬镳了。
实验能做到季灏这个份上,已经是非常不容易了,反相所呼唤的不就是实验吗?对实验者提出不同的意见本是件很正常的事,但总是以怀疑的态度,要求这样、那样做,不做就说不科学,做了没多大意义,而且应接不暇,疲于奔命,结果给人的印象是实验还不充分,没有说服力,试问一个如此成功的实验者在这些善意的“围攻”下,不抓狂已经很难。因此,希望您能体谅季灏老师的苦衷与过激。
对于您的这个图2建议,我也觉得没有意义,具体原因我就不说了,不是说您没有一点道理,而是大方向上没有意义,就算有一点差异,有什么价值,就像有人提出18厘米精度不高,最少小数点后要有几位,您觉得有意义吗?


※※※※※※
空间本无物理性质,具有以太的空间才有了局部静止系、惯性,运动才可以自身测量。
 [74楼]  作者:鹏翱九宵  发表时间: 2011/08/13 07:03 


关键问题是:季先生没有把电子的流程图给出来?也没有说所加的能量到底是电场还是磁场,还是高压?电子的出口到底是速度选择器(限速器)还是限束器?所以大家没法分析错误到底出在那里?不管怎么说季先生填补了用实验挑战相对论的空白(仅有理论是不够的)。
 [75楼]  作者:鹏翱九宵  发表时间: 2011/08/13 07:03 


关键问题是:季先生没有把电子的流程图给出来?也没有说所加的能量到底是电场还是磁场,还是高压?电子的出口到底是速度选择器(限速器)还是限束器?所以大家没法分析错误到底出在那里?不管怎么说季先生填补了用实验挑战相对论的空白(仅有理论是不够的)。
 [76楼]  作者:余本鲲  发表时间: 2011/08/13 23:29 

王飞先生,久违了!您持续关注和支持季灏先生的工作,有独到见解,我一直印象深刻。如果我没记错的话,你是最早担忧季灏先生实验中加速器能量指标可靠性的少数网友之一,但是,今天我非常惊讶的看到,对季先生在70楼说的他们经“多次讨论决定”要做的图2测量,您居然“觉得没有意义”,而且还是“大方向上没有意义”。惊讶之余我想了一下,觉得您把这个测量方式与“有人提出最少小数点后要有几位”类比,应该是对加速器束流了解不够(若为误猜,还望见谅)。实际上,从电子加速器引出的束流并非单纯的电子束,还有伴生的X射线等等(后者产生的机制多种多样,这里不细说了),如果按图1测量,得到的则是这个混合束流的总能量。我们知道,季先生做的事情是通过观察电子束流在磁场中的运动来检验相对论质(能)量-速度关系和磁场洛仑兹力的综合效应,因此必须专门对电子束流说话,测量它的两个量——磁场径迹半径和能量。因为在磁场中X射线继续按原方向前行,而电子束流则发生偏转,于是电子得以从混合束流中分离出来,所以按图2方式测能量,得到的才是真实的电子能量。打个比方说,现在要考察张三的体重-身高关系,结果身高测得没错,但是体重却把张三和他的儿子一起称了,这种测量还有意义吗?
值得注意的是,季灏先生用图1方式对混合束流量热却测出几乎一样的温度,他在“季灏实验尚需深入”帖子的11楼说“我们用5个不同的能量温度几乎是一样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这恐怕要涉及他的量能器的结构问题了。前人做过的大量实验表明,对数MeV量级上的X射线和电子而言,前者的穿透能力远高于后者,所以他的1.4cm厚的铅坨不能全部吸收X射线,这势必导致能量测量的不可忽视的误差。不过既然“5个不同的能量温度几乎是一样的”,那么我们不妨就此做个猜想——因为季先生量热器可以把电子有效地沉积下来,所以加速器5个不同的标称能量下,其实它们各自所含电子的能量“几乎是一样的”,这样一来这五种束流在磁场中有“几乎是一样的”弯转半径也就不足为奇了。这个猜测是否正确?我们可以在季先生下一步做图2方式实验后可见分晓。
总之,以上讨论乃至此前的多次讨论,都是我们在季先生实验中看到的原则性问题,绝非在“小数点几位”上“吹毛求疵”。
您说的不错,作为一位自费搞科研的民科,“实验能做到季灏这个份上,已经是非常不容易了”,我和季先生是老朋友,请你放心,我能体谅他的苦衷,也不会在意他的过激。几年了,我花费时间评论季先生实验,挑毛病、找漏洞、提建议,无非是想尽朋友的义务,希望他的实验能够做的更好,到任何时候都能经得起严格推敲。说起来也很矛盾,我完全可以不到网上来絮叨这些,弄得不仅季先生不高兴,还有您王先生这样的网友也不高兴。但既然是研究科学,那也只能是求真务实了。
 [77楼]  作者:王飞cn  发表时间: 2011/08/14 01:15 

余本鲲老师 您好!
我对加速器是个外行,我相信您对电子束流的意见,也不怀疑图2会少一些辐射的干扰,数据会更加准确,这对于测量电子的真实能量是有积极意义的,但这是另一层研究的意义,也就是讨论新质增公式的工作,为何能量偏离牛顿10倍的问题,对于否定相对论,现在的量热法已经足够。为什么呢?简单的来说图1得到的能量显然要大于图2,但图1已经远小于相对论的理论值,图2实验会如何呢?
您在学术水平很高,知道的东西很多,考虑问题也很细心,而且为人儒雅,是难得的朋友,季灏老师在电话里对您的评价也极高,所以我是真心希望二位能永远做好朋友,能够设身处地的为对方着想,看到您能如此,我也非常高兴。其实您对季灏的建议并不会令我生气,毕竟我不会有当事人的切肤之痛,我是旁观者,我很清楚看到您的用心良苦,也知道季灏老师的心,不过当事人就不一定会看的很清楚,所以我才会很着急。我也希望季老师理解到余老师的善意,共同把这个实验完善、推广。


※※※※※※
空间本无物理性质,具有以太的空间才有了局部静止系、惯性,运动才可以自身测量。
 [78楼]  作者:周宪  发表时间: 2011/08/14 06:03 

余老师:
即使测量混合束流,如果输出的能量差了几倍,也不应该检测出只有相近的能量。
季灏老师曾经告诉我,加速器可以测出误差在百分之一的速度。可是实验中的电子速度均大于0.99。它们之间的差别瓦里安公司似乎是用什么铝分析法、磁分析法之类来比较的。我觉得可能是速度检测有问题。

 [79楼]  作者:上海崇明季灏  发表时间: 2011/08/14 06:43 

余本鲲先生:你好!你说为什么必须按图中2的方式?因为你是通过观察电子束流在均匀磁场中的运动来检验相对论质速关系和磁场洛仑兹力的综合效应,对不对?所以这就“必须按图中2的方式,这不对,这是因为我们在量热法实验中用的方法。我必须把从加速器出来的理论上的电子数一个不少地接受下来,以及由它产生的其他射线都吸收下来,否则我们测量到的能量不是全部。所以我们必须用方法1的思想。做方法2的实验不是去验证明相对论对不对,而是想知道为什么是1.1度,新的研究是有的会议上讲了,讲一个简单的根据相对论电子在电场只受的力不是不变的而是跟速度的大小有关系,速度大力小,请批评。
 [80楼]  作者:上海崇明季灏  发表时间: 2011/08/14 06:58 

余本鲲先生:你好!你说五种束流在磁场中有“几乎是一样的”弯转半径也就不足为奇了,我记得不同的6个数据是你计算的。能量“几乎是一样的”,是我实验的结果。标称能量是根据相对论设计的加速器上明白告诉我的。对我是没有问题的,但对相对论是有问题的。
 [81楼]  作者:屋里学大师  发表时间: 2011/08/14 14:59 

按图中2的方式可以测加速器上标称能量的同时,再测铅台电子能量热转化过程中有多少被伽马射线带走。

还有一个疑问,强电子束流产生的磁场对电子束的反作用过程是否导致强大的回旋辐射?这都还是个未知数。

※※※※※※
牛 东
 [82楼]  作者:余本鲲  发表时间: 2011/08/15 12:18 

对【79楼】说:
季先生:你好!昨天忙事情没上网,迟复为歉!
你这楼的留言好像在说你的实验研究是在两个方向上进行的:一是加速器里面的问题,亦即在微波电场加速电子的过程中是否有违相对论;二是电子束流在磁场中的运动是否与相对论不符,这应该算是加速器外面的问题。
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针对第一项实验当然应按图1方式量热,如你所说,"必须把从加速器出来的理论上的电子数一个不少地接受下来,以及由它产生的其他射线都吸收下来"。但是要做到这一点,1.4cm厚的小铅坨恐怕就无能为力了,这不又回到我们前年的讨论上去了吗?其实,关于吸收体长度问题,即使不考虑用哪个经验公式计算,你只要顺便参考一下加速器端口铅铁限束器的10cm长度也可以得到启发。而且"想知道为什么是1.1度",首先也应该从这个吸收体长度乃至直径问题入手。另外,前面我提到过,量热器的设计不仅要考虑吸收体的几何尺寸(这与其辐射长度相关),而且很重要的还要考虑所选材料的临界能量。既然你的实验加速器能量有多个档位已超出铅的临界能量7.4MeV,这样一来轫致辐射效应已趋明显,随之而来的次生γ辐射势必更难以为1.4cm的小铅坨全部吸收,所以吸收体材料选用临界能量较大的铝(40MeV)比较好,而且铝的导热性远比铅优越,这对准确测温也有利。但是由于铝的辐射长度太大(8.9cm),这要求量热器的尺寸更大,看来是个棘手问题。以前跟你说过,我一直对贝托奇的铝吸收持怀疑态度,理由就在这里。这次看到你有留言说,你也改用铝吸收了,不知具体的形状尺寸如何?
至于你的第二块研究,那就必须单独地测量"纯"电子束流的能量了。做这个测量,按图2的方式实施是最可信也是最简洁的,道理很清楚,不再赘言。你也不必担心电子数有什么变化,在磁铁下游计数就是啦!
 [83楼]  作者:余本鲲  发表时间: 2011/08/15 12:41 

对【80楼】说:
季先生,你好!
那六个磁场偏转半径是按你开出的已知条件——所谓加速器的"标称"能量计算的。我们质疑的正是这个"标称"能量——它们并不是进入你磁铁的电子束流的真实能量!而且一再强调,进入你磁铁的电子束流的真实能量是需要用切实有效的量热学方法加以实际测量才能"落实"的。如果你能给出这个"落实"的电子能量数据,也就是开出新的已知条件,那么我们不妨用它们再来算一下,看看磁场径迹半径是否"几乎是一样的"。
 [84楼]  作者:余本鲲  发表时间: 2011/08/15 12:44 

周先生、牛东先生,因为忙事情,容有空时再回复,见谅!
 [85楼]  作者:上海崇明季灏  发表时间: 2011/08/15 13:17 

余本鲲先生:你好!,"必须把从加速器出来的理论上的电子数一个不少地接受下来,以及由它产生的其他射线都吸收下来"。但是要做到这一点,1.4cm厚的小铅坨恐怕就无能为力了,是,我们没有,都吸收下来,只是想,理论上要就百分之95,我们能百分之98。其实我的实验有人说过即使百分之50,难道不能说明问题吗。那六个磁场偏转半径是按你开出的已知条件——所谓加速器的"标称"能量计算的。我们质疑的正是这个"标称"能量,对你说得对极了,标称"能量是相对论专家根据相对论理论设计的,不是我给的。
 [86楼]  作者:王飞cn  发表时间: 2011/08/15 17:14 

对【82楼】说:

【你也不必担心电子数有什么变化,在磁铁下游计数就是啦!】
-------------
季灏老师说电子出来的是几个纳秒的脉冲,因而没有测量其电流大小,这也就是季灏老师为何要选用图1的原因吧?因为加速器在起始端应该有个电流显示。如果下游可计数,就太好了,这样可以更精确的进行电子实际能量质增的研究了。

※※※※※※
空间本无物理性质,具有以太的空间才有了局部静止系、惯性,运动才可以自身测量。
 [87楼]  作者:hst218  发表时间: 2011/09/03 10:24 

对【80楼】说:

季灏先生,请把您的邮箱发给本人,hst218@163.com

谢谢!

                                             韩书亭

 [88楼]  作者:季灏  发表时间: 2011/09/03 13:47 

韩书亭先生:你好!如果没有发表过的你认为很有意义的不必发给我。可以放到这里。
 [89楼]  作者:jqsphy  发表时间: 2011/10/24 09:39 

K = fC / fP = v m0(d γ/dt) / m0γ(dv/dt) = (v2/c2) / [1-(v2/c2)] = β2 γ2 (9),

主楼上(9)只对直线运动成立,对曲线运动是不成立的。不知道这是陈先生,还是季先生的公式?
 [90楼]  作者:周宪  发表时间: 2011/10/24 10:11 

楼上jqsphy的观点很正确。

精彩推荐>>

  简捷回复 [点此进入编辑器回帖页]  文明上网 理性发言
 推荐到西陆名言:
签  名:
作  者:
密  码:
游客来访 
注册用户 提 交
西陆网(www.xilu.com )版权所有 点击拥有西陆免费论坛  联系西陆小精灵

0.32500815391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