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29楼】说: 不对电子的能量或速度进行进一步的确认,只凭加速器的标称值为依椐是难以服众的。 |
对【29楼】说: 不对电子的能量或速度进行进一步的确认,只凭加速器的标称值为依椐是难以服众的。 |
对【31楼】说:
是难以服你吧,你能代表物理界吗? ※※※※※※ 空间本无物理性质,具有以太的空间才有了局部静止系、惯性,运动才可以自身测量。 |
所有的数据都应该实测,不能用什么关系式去计算,计算出来的东西还能叫验证吗?计算式可以随便写出几万种来,你怎么判断那种正确? |
对【32楼】说: 大家都在讨论,恐怕你也不能代表物理学界吧! |
对【34楼】说:
我可以代表物理界(仅速度问题),因为这不是我个人的认识,而是物理专家的意见,我只不过认同而已。你不服气可以去问任何一个加速器专家,看看看是不是这样,但你的见识就没有一个专家会认同,不信你可以去试试。 ※※※※※※ 空间本无物理性质,具有以太的空间才有了局部静止系、惯性,运动才可以自身测量。 |
对【36楼】说:
目前在学界讨论不多,但接触到的学者,比如此次上海科委进行的讨论会,邀请各地专家,包括美国过来的专家,没有人怀疑速度,会议公报也是正面评价季灏实验的。 ※※※※※※ 空间本无物理性质,具有以太的空间才有了局部静止系、惯性,运动才可以自身测量。 |
我们看到的是打印的另外一个版本
在其第2页和第3页分别有如下的话: (第2页末)“让电子平行于y轴方向射入电场,此时电子作直线运动 dθ/dt=0,......” (第3页开头公式12前)“让电子垂直入射均匀磁场,电子受垂直于运动方向的洛仑兹力作用,做等速圆周运动,此时 dθ/dt=0,......” 请问,做等速圆周运动的时候,何来 dθ/dt=0 ??? 而此文余下部分的公式多基于这一错误的假设,可见并不是严谨的科学态度。 |
友好人士2011先生:你好!你说做等速圆周运动的时候,何来 dθ/dt=0 ??? 对你说得对,你是第二个 发现的科学家,第一个 发现的美国科学家,8月13日24时。但他还肯定了电子作直线运动 dθ/dt=0是对的,结果也是对的。就这个结果你难道没有发现这是重大的发现吗。 dθ/dt是一个常数,但认真计算结果是一样的。谢谢你能参加讨论,希望不要学那些,怎么说他们好。
|
作直线运动时dθ/dt=0是对的;
做等速圆周运动的时候,何来 dθ/dt=0 ???应该是等于一个非0常数。 实践检验是对的,但是实践检验还必须包括逻辑检验,只有正确的逻辑检验,才能够将人类过去的实践结果结合当前的实践结果一起来检验真理。 在相对论中,人们往往因为推理结论与实验结果相符而忽略了推理的逻辑性,这在相对论中表现尤为厉害。事实上,相对论经常不顾逻辑、违反最起码的常识来凑出已知的实验结果,并乐此不彼地用这种拙劣的方法来“证明”它的歪理。 同样,在我们平时的推理中,也常常伴有一些各种原因造成的低级错误。由于这些低级错误并不影响结论的正确,便往往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为使对相对论的研究、批判或维护有理、有序地进行,避免因为枝节问题而被不同观点者攻其一点不及其余,我认为无论对相对论持有何种看法,都应该重视推理的逻辑性。 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因为仅仅因为相对论或反相观点有某些逻辑上的错误便轻率地将对方全盘否定,这不是严谨的科学态度。实事求是应该是我们的唯一选择。 |
友好人士2011先生:你好!你是这个网身份最高的人代表院士说话的,希望讲真理。 |
友好人士2011先生:你好!你是这个网身份最高的人代表院士说话的,希望讲真理。 |
终于有朋友在图书馆看到了季先生在《前沿科学》正式发表的论文《加速器输出粒子的能量和轨道异常现象的实验分析——兼答陈绍光教授》了。 陈老師说过:为了尊重作者、审稿人和编辑的独立判断,在论文投稿后和发表之前,外人是不应该对稿件发表评论的。多数作者也不会公开其尚未正式发表的论文,只会在好友之间内部交流讨论。现在季先生论文正式发表了,禁忌就解除了。 季先生将论文产生的始末说得很清楚,可见他是很认真的,决没有嘲讽的意思。是我先前误解了季先生,我在8月7日发的帖《陈绍光老師授权我发表声明,要求季灝先生停止以恶作剧方式中伤他人》,当时我以为季先生对标量与矢量应该区分清楚,是故意用标量运算代替矢量运算来奚落嘲讽陈老師,我按我的错误判断向陈老師汇报,导致陈老師有些不高兴,让我就草拟上述语气不善的帖子了。我现在向季先道谦! 以前觉得无需说的数学运算现在要详细说了: 因为动量是矢量,动量的变化率---力F也是矢量,力矢量F的运算为: F=d(mv)/dt =mdv/dt + vdm/dt= mdv/dt + vm0d(1-(v/c)2)-1/2/dt = mdv/dt + vm0(1-(v/c)2)-3/2(v/c2) dv/dt = mdv/dt + m v(1-(v/c)2)-1(v/c2) dv/dt 加速器中的电子由于是微观粒子而具有波动性,从而在电场中电子不可能是理想的直线运动,在磁场中不可能是理想的圆周运动。按方守贤院士和我国女科学家梁岫如的更直观易懂的解释是:加速器中的电子束有能散度(束中电子的能量不可能完全一致)以及垂直和水平方向的发散度(在与电子束前进方向i相正交的水平方向j和垂直方向k有小的速度分量)。 因此,电子在电场中的实际运动是围绕一中心直线的波动,在磁场中是围绕一中心圆周线的波动。无论电场中还是磁场中,dv/dt 与 v的方向总是不相同的,只是电场中dv/dt 与 v的方向较接近,磁场中dv/dt 与 v的方向相差很远。对电子的波动部分而言,dv/dt 与 v的方向相差90度。 季先生将矢量力F中的两项mdv/dt和m v(1-(v/c)2)-1(v/c2) dv/dt 直接按标量相加是错误的,只有当dv/dt 与 v的方向相同,例如都沿i方向,才有: F=(m d v /dt + m v (1-(v/c)2)-1(v/c2) dv/dt)i =(m d v /dt (1-(v/c)2)-1 i 和 F=(m d v /dt (1-(v/c)2)-1 实际上,电子的运动速度v方向与加速度dv/dt方向永远不相同。所以,季先生的数学推导和结论完全错了。 |
电子的运动速度v方向与加速度dv/dt方向永远不相同
=================================================== 错。电子作匀速圆周运动时切向速度是v,切向加速度是0。两者方向是一致的。在宏观上,电子的dm/dt=0,电子没有任何质量的增加,符合质速关系。 季灏老师的计算符合主流科学的理论。 当然必须指出,季灏实验的目的就是为了质疑主流理论。实验发生了与主流科学的计算结果不相符合的结果。 要证明季灏老师的计算不符合主流科学的理论,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拿出另外一种算法和运算结果。 另外,v的矢量表示法可以是vi+0j+0k,你无论怎样对它求导,在j、k前面总是0,绝不可能求导求出一个与它垂直的矢量。 |
对【44楼】说: 电子的波动,正弦波的微分是余弦波,电子的速度方向与加速度方向就不同。你不承认德布依波和量子力学适用电子,总得承认加速器中的电子束具有能散度和发散度吧。按方存贤院士的分析计算有能散度和发散度的电子束在磁场中总是会沿平衡位置的圆周振荡的,振荡波的振幅是垂直圆周的。难道方院士也算不上主流科学家吗? |
你不承认德布依波和量子力学适用电子 ======================================= 我承认德布依波物质波和量子力学适用电子。革末和戴维逊的实验证明了λ=2πr,也就是说,电子的波长等于它在原子里绕核作圆周运动的圆的周长。这恰恰证明了电子飞出原子后所作的是直线运动。 我感觉你总喜欢东扯西拉,不正面回答我对你观点的批评。 这么简单的匀速圆周运动,v不变,它对t的导数,也就是加速度dv/dt就是0。你随便问哪一个院士,他能够否定这一点吗? 谁都知道电磁波是横波,但是不能因此否定光的匀速直线运动和光速=30万公里/秒。 普通物理学上明明白白写着: at=dv/dt an=v2/ρ (大学物理教程 第一册 33页。吴锡珑主编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1年8月第一版) 你们偏偏要说an=dv/dt。 从宏观看,dm/dt=0, 从微观看,由于能量不是连续的,是一分一分吸收、释放的,“电子束在磁场中总是会沿平衡位置的圆周振荡的”,但是+dm/dt与-dm/dt是相互抵消的,不影响季灏计算的结果。微观地看,电子在洛伦兹力的作用下,会受到一个向心的力,使速度向小于90度的角度偏转,吸收能量,加快速度。但是在这个极其微小的割线方向刚刚走了一半,这个割线速度就会重新变成离心力,用以克服洛伦兹力而释放质量,降低速度。 无论宏观、微观,按照主流科学的算法,只能得到季灏论文中理论值的结果。季灏的算法完全符合主流科学和相对论。如果认为季灏的算法抛弃了dm/dt的部分,那么你们将把质速关系置于何地?你们说季灏算错了,为什么不把正确的算法和正确的一步一步的算式公布出来? |
对【46楼】说: 你承认电子会沿平衡轨道振荡,就有讨论的基础。但你把轨道振荡误解为质量振荡。从量子力学的波动性和电子束的发散性得出的振荡,是运动轨迹的振荡,即电子有垂直于前进方向的速度分量Ⅴn。对主要为直线的平衡轨道,Ⅴn垂直于直线,对主要为圆周的平衡轨道,Ⅴn垂直于圆周。磁场中速度分量Ⅴn产生的洛伦兹力是沿切线方向,引起切向加速度使切线方向的速度发生变化。主要沿射向切线方向的同步加速辐射就是由切向的振荡加速度引起的,通常称为真空阻尼辐射,磁场中又叫磁阻尼辐射。沈建其说的匀速圆周运动相长干涉辐射是错误的,他用的许温格的同步辐射公式也是错误的。存在有真空阻尼或磁阻尼,切向速度就不可能是匀速的,既没有匀速直线运动,也没有匀速圆周运动。后者反映为方院士说的电子束都存在有的能散度上。电子辐射出能量正是质量变化dm/dt,电子辐射掉的能量不可能自动收回,电子质量的变化dm/dt也就不可能正、负相抵消。 |
电子辐射出能量正是质量变化dm/dt,电子辐射掉的能量不可能自动收回,电子质量的变化dm/dt也就不可能正、负相抵消。 ================================================================================================== 季灏要算的是能量:E(MeV) 20 16 12 9 6 4 这些能量对应着一定的质量、速度和偏转半径。那么你要他算什么质量的半径? 电子质量因为洛伦兹力(向心力)与自身惯性生成的离心力相互做功而而微幅变化,是势能与动能的变换,是关于电子宏观上圆周运动的分析,不是辐射。 如果根据经典电磁学,是可以假设有辐射的,但是现在已经发展到量子力学,电子的辐射是间断的,没有一定数量的能量积累,是不会发生电子向低能跃迁而辐射电磁波的。在电子圆周运动时就属于这种情况。 在实际情况中,有势能、动能的变换,也有辐射(-dm/dt)和电场电压(+dm/dt)的作用,电子总有在:能量E(MeV) 20 16 12 9 6 4 的那一刻,季灏可不可以算电子在这些能量时的偏转半径? 一会儿说季灏算错了,现在又不知道你要他算电子在什么能量时的偏转半径。 你一直在变换讨论的问题,用这种方法回避我在前面贴子里对你一系列错误的批评。希望你对我前面贴子里指出你的错误进行辩解之后再提新的问题。 你们一定要说季灏算错了,就把正确的算法和正确算法算出来的半径公布出来。 这个问题已经讨论了好几个月,我没有兴趣再与你们对话了。 这个讨论就像相对论的许多问题。每一次被我驳倒了,隔一阵又会重复提出相同的问题,好像以前没有被我驳倒过。 |
对【14楼】说: 就他测量的4.5Mev的电子速度是0.987c,根据相对论能量是2.66Mev,请问能说证明相对论对吗。是中国人应该怎么样?
SHEN RE: 季灏先生,贝托齐文章的本质,在我这里已经有定论(他两个实验只是在定性上证明了实验更靠近相对论,偏离牛顿力学。其中电子速度测量,误差在10-30%;量热实验误差在10%).
贝托齐测量到的所谓“电子速度是0.987c”,其实只有9是有效数字,87是无效数字。用它来计算能量,毫无意义可言。而对于接近光速的粒子来说,高位有效数字会对能量有极大影响(甚至几倍影响)。这就是季灏所说的“贝托齐测量的4.5Mev的电子速度是0.987c,根据相对论能量是2.66Mev”的原因。
请季灏先生不要再去扰乱那些没有阅读过贝托齐原文的人(无论是持相者,还是反相者)。那些可怜的人。老实说,在今年10月之前,我没有看过贝托齐文章,季灏告诉我“贝托齐测量的4.5Mev的电子速度是0.987c,根据相对论能量是2.66Mev,请问能说证明相对论对吗”,我也感到极大的惊讶。看了贝托齐文章之后才明白,贝托齐测量的电子速度,误差竟然高达10%-50%(主要来自于仪器触发和响应时间太大,这个时间大约是高速电子飞行时间的五分之一上下)。
放过贝托齐吧!放过那些没有阅读过贝托齐原文的可怜人(无论是持相者,还是反相者)吧!不要去忽悠他们了。 |
jqs:
你这个话要去对张元仲讲。 季灏实验是一个独立的实验。他对贝托齐的意见是没有把不能证明质速关系的实验数据公布出来,有误导他人的倾向,而不在于实验的精确程度。事实上,量热法实验在0.99c以上已经与精确度没有太大的关系,反正都接近于一个温度。 |
对【48楼】说: 我们将陈老師与季先生商榷的论文的全文贴了出来,你们嫌太长不看,又说“为什么不把正确的算法和正确的一步一步的算式公布出来?” 本来讨论专业的磁偏转问题决不需要说科普知识的,但你们连起码科普知识也没学。我不得不介绍八旬的复旦老院士方守贤与高能所梁岫如编写的科普文章:《神通广大的射线装置:带电粒子加速器 - Google图书结果>》中的一些内容,你们竟说:“你一直在变换讨论的问题”。 你们要挑战全世界加速器专家,可你们连加速器入门的科普文章都没看,你说该如何讨论? 我们贴出的科学讨论的论文,已经说得足够充分清楚。你们不懂是因为你们还有进入讨论之门。你竟说说驳倒了我们,真是笑话! 我们从未料想到你们会连矢量加法运算也不懂,更未想到你们竟然认为磁场中电子束的速度是完全的理想圆周运动。即使你们一点也不懂加速器入门知识(例如能量、流强、能散度和发射度等),但只要有中学生知识也能做出正确判断。在一个实验脉冲中有不少于10^10个电子,究竟用什么手段能使这么多电子的速度的大小和方向完全一致。你们真有办法做到,诺贝尔奖早就发给你们了。几位发明加速器的诺贝尔获得主,他们也只是使能散度和发射度减小而提高了能量和流强。你们若是真能发明出只有匀速圆周运动速度、没有横向速度的加速器,就是天下无敌了。 |
1.关于电子匀速圆周运动的算法,szshanshan在她的贴子里提到过,也就是所谓相对论的算法。据她声称,符合季灏实验的结果。这种算法将法向加速度的公式代入切向加速度的公式,于是在匀速圆周运动中出现了什么dm/dt,这是违反质速关系的,也是违反最基本的导数法则的。对于我的这些批评,陈绍光团队并没有任何回答,只是用不存在绝对的匀速圆周运动来搪塞。 3.我对陈绍光团队的批评主要在于物理、数学的基本理论。我认为,不管懂不懂加速器,这些基本理论都是运算的根据。劳伦斯也是基于这些基本理论而发明加速器的。决不能认为懂加速器就可以违反这些基本理论。 4.电子没有匀速圆周运动之类的话,最好去对劳伦斯和诺贝尔奖金委员会讲。 |
:qapin先生:您好!您很懂加速器,您也认为相对论是对的。那么我请教您根据陈绍光教授的公式能量是3.5Gev的电子进入0.408T的磁场中它的运动半径是多少? |
对【52楼】说: 1,方守贤院士和梁岫如研究员的科普书中写得很清禁,並且有图示:电子在磁场中的平衡轨道是匀速圆周运动,电子的实际轨道是以平衡轨道为基线的自由振荡,加上磁感应强度不可能处处相同地绝对均匀,则电子轨道还会畸变,使得实际轨道是沿径向作相振荡的畸变的封闭轨道。从电子的实际轨道计算就有法向速度和法向加速度,dm/dt就不为零。难道要按理想数学平衡轨道计算? 2,方守贤院士和梁岫如研究员的科普书10年前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16元一本,我不相信上海会買不到。我更不相信你们要挑战世界加速器专家会连16元钱也舍下得。你们难道会连国内的高能加速器专家的著作也不看一下吗? 你们瞧不起陈老師可以不看他的与季先生商榷的原文,就加以评论说陈老師不够资格与季先生讨论。但方院士的书总有资格供季先生参考吧? 即使也不够资格至少为了知彼知已也会翻翻国内高能加速器专家的著作吧,要不,你们挑战世界加速度专家时不怕找不到挑战的对象吗? |
方守贤院士和梁岫如研究员的科普书我没有看过,根据你的简述,我的分析大体上与他有相似之处。见我的46楼。
但是如果他们的观点与你一样,我就不会同意: “ 季先生从公式(1)得到公式(3)用了牛顿力学的质量不变的假定dm/dt=0,才有: d(mv)/dt= m a = m v2/R. 公式(1)左边: d(mv)/dt = m (dv/dt) + v (dm /dt)= m a + v (dm /dt) 公式(2)展开成级数: m = m0(1+(1/2)(v/c)2 + (3/8)(v/c)4+ (15/48)(v/c)6+…) 可得: m(dv/dt)= m0 a(1+(1/2)(v/c)2+(3/8)(v/c)4+(15/48)(v/c)6+…) v(dm/dt)= m0 a((v/c)2+(12/8)(v/c)4+(90/48)(v/c)6+…) 从展开式的绝对值大小可见,在季先生的实验条件下(v/c)≈1,(3)式左边被他忽略的项v(dm/dt)比保留的项m(dv/dt)还更大。而且实验的电子能量愈高,速度变化(dv/dt)导致的动量变化所占的份额愈小,质量变化(dm/dt)导致的动量变化所占的份额愈大。显然,季先生不但丢掉了与洛伦兹力evB相平衡的主要力v(dm/dt),而且留剩下的次要力m(dv/dt)也不完全,他只取了牛顿离心力mv2/R 这一项,还有正比于(v/c)4,(v/c)6,(v/c)8 等等的相应项也被他忽略了。 ” 你上面并没有提及匀速不匀速,而是把只改变方向,不改变速度大小,没有质量变化的向心加速度当做改变速度大小,从而会发生质速关系的质量变化的加速度,结果就有了v(dm/dt)= m0 a((v/c)2+(12/8)(v/c)4+(90/48)(v/c)6+…) 这样一个固定的式子,显然根本不是什么“以平衡轨道为基线的自由振荡”。按你的计算,绕原子核运动的电子的质量会越来越大。 任何理论预测,是不可能精确预测“自由振荡”的。就像我们预测汽车的速度,是不可能预测到汽车在路上因为路不平而发生的振荡的。但是我们依然可以根据某汽车的常规速度来预测它的到达时间。 只要你承认平衡轨道,承认振荡,+dm/dt和-dm/dt就是可以大致上抵消的。就可以用匀速圆周运动来比较近似地模拟电子的实际运动。 多少年来,季灏老师所使用的算法在较低能量也能够满足一定精度的需要,只是在高能段出了毛病。这说明这个算法在一定范围里还是有效的。 |
szshanshan先生:您好!方院士的书有,而且在大会电话里讨论过加速器的问题。我也经常参考方院士的书,按照你们的观点。电子的实际轨道是以平衡轨道为基线的自由振荡,那么我请教您根据陈绍光教授的公式能量是3.5Gev的电子进入0.408T的磁场中它的 实际轨道是以平衡轨道为基线的自由振荡的半径是多少? |
能量是3.5Gev的电子进入0.408T的磁场中它的 实际轨道是以平衡轨道为基线的自由振荡的半径是多少? |
对49楼:本来不想和你讨论原因已经说过,1,是谁忽悠那些没有阅读过贝托齐原文的可怜人(无论是持相者,还是反相者)吧?用周先生的话,这个话要去对张元仲讲,因为张元仲讲贝托齐测量了电子速度是0.860c:0.910c,0.960c的电子证明了相对论的动能关系。
2,你很相信相对论你又认为电子有很大的同步辐射,所以20Mev电子的半径会变成18cm,那么根据你的理论请你计算能量是3.5Gev的电子进入0.408T的磁场它的轨道半径是多少? |
对【22楼】说: 通过8.4M用了2.84s时间单位不对,是28.4ns?能够测定超过纳秒级时间精度的实验,贝托齐又是在什么时候完成的? SHEN RE: 1960年代可以做到纳秒量级。不过贝托齐实验中设备信号的触发延迟和响应时间也是几个纳秒量级,故而贝托齐测量速度的误差其实高达10%-50%,测量出来的所谓0.987c中的87数字是毫无疑义的。 |
对【58楼】说: 我完全知道你所说的张元仲书籍原文。对照张元仲先生的书和贝托齐原文,就可以看到张元仲先生根本就没有核实贝托齐的数据,因此,在这里,张元仲也属于那类“没有读过贝托齐原文的可怜人(无论是持相者,还是反相者)”。季先生拿一个可怜人去忽悠另一个可怜人,实在无道。 对于贝托齐论文的态度,有三类人:1)没有看过或没有核实贝托齐原文的可怜人;2)看过且认识到贝托齐测量数据有重大误差(10%-50%误差),因此认识到贝托齐论文只有定性意义,在定量上(三位有效数字)上没有必要去相信它;3)看过且认识到贝托齐测量数据有重大误差(10%-50%误差),但是仍旧拿着贝托齐定量上(三位有效数字)数据去说事,去忽悠其他可怜人。我是第二类。季先生是第三类。季先生这种讨论法,不但扰乱其他人的思路,对于自己,也是白白消耗精力。 如果你一定要想纠错,可以对张元仲讲;也可以对广大网友讲。但你现在却是一种故意把问题搅浑的方式去跟周先生和网友讲(而不是在以纠错的方式去讲)。你这方式和态度,十分不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