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做了一个电子不能拖曳以太的试验 ,原名叫“光速可变演示仪”,根据试验结果,试验名称作了一些修改。请网友评论,看这个试验有什么问题。 |
本人做了一个电子不能拖曳以太的试验 ,原名叫“光速可变演示仪”,根据试验结果,试验名称作了一些修改。请网友评论,看这个试验有什么问题。 |
我准备做这样的实验
将斐索流水实验中的水改为 一、旋转磁场 二、旋转透明介质 三、旋转磁场与旋转透明介质 四、旋转电场 五、旋转电场与旋转透明介质 六、旋转电场、旋转磁场与旋转透明介质 以上是用光做实验 以下是用光纤做实验 让斐索流水实验其中一束光通过光纤 光纤多匝 另外,光纤处在磁场、电场(磁场电场共存) 或者旋转磁场、旋转电场(旋转磁场电场其存) 以下是 用带电粒子或非带电粒子代替光做实验 带电粒子通过 一、旋转磁场 二、旋转透明介质 三、旋转磁场与旋转透明介质 四、旋转电场 五、旋转电场与旋转透明介质 六、旋转电场、旋转磁场与旋转透明介质 以上方案多次讲过,(在BBS、预印系统、等等)。但资金困难,只好以后再做了。 ※※※※※※ 刘武青 |
叶先生,
斐索实验中的流动的水也不是拖曳了“以太”,按恒星的光行差现象和迈-莫实验结果,只有地球附近的有限空间的“以太”(我用通用称呼光波的“载体”)被地球拖曳了,——艾里做过实验,在地球上静止的水和空气(单公转的速度就有30公里/秒)都没有拖曳(按说水的拖曳系数为0.438,空气的拖曳系数约为0)。 斐索实验中的流动的水也不是拖曳了“以太”是什么呢?我的观点(这是我的原创)是顺水流通过的光与逆水流通过的光所掠过的水分子的密度不同,因而折射率不同、所以光速(c/μ)不同。 曾云海 |
叶老兄辛苦了,祝贺实验成功! . 一年前我们在秦皇岛分手时你才向我吐露这一重大的实验计划,由于分手匆忙没有细谈,当时你的“光速可变演示仪”装置设计原理也许认为电场是由电子“发射”出来的,而我则有了完整的“引力场以太”模型,我们才会对这一装置得出不同的预期结论,所以我一直在等待你的这一消息。现在结果出来了,仍然是一大成功,不仅可以证明我的引力场以太理论,更重要的是可以直接否定麦克斯韦电磁理论的“相对性原理”,希望好好整理这篇实验论文尽快在重要期刊上发表。 . 最近本论坛上的波粒之争太无聊,一方面我没时间与他们“粒子发射派”争下去,另一方面是他们的问题实在太幼稚,我不奉陪了,就让他们自己去玩吧! ※※※※※※ 相对论误导科学走斜路,是非曲折待历史见证;引力场以太旧貌焕新颜,定海神柱将扭转乾坤。.................... 想当初时空迷思闯科海,荣辱以乐可生命当歌;看如今闲庭信步攀高峰,重构宇宙再平展时空。 |
这类实验我也是很想抽空做一下,不过倒没有想到用电子束产生以太风来加、减速激光,
所以建议能换个尽量强大的螺线管,电流最好在50-60A(因为现在的实验电源一般最大瞬间电流是60A),
如果最后还是不行的话,就只有最后一招了,找个光纤陀螺,一般直径是8-10cm,
我认为电子会带动以太,但是带动的数量与电子的速度和强度相关,这与小球带动空气是一个意思,
不过我很怀疑菲佐的流水实验是由于流水带动以太的结果,
另外,我想把叶先生的实验放入“以太wowo”,不知可否?
|
叶波老师:
迈克尔逊-莫雷实验证明了地球可以拖曳以太。光行差又证明了地球不能拖曳以太,双星现象、多普勒现象也证明了光源不能拖曳以太。这些观点都没有错。 如果以不变的形而上学的观点看,上述实验结果是自相矛盾的,但是在辩证法看来,并无难处。 地球、光源只能拖曳它们附近的以太。光源不能拖曳地球的以太,地球不能拖曳银河系的以太、双星也不能拖曳银河系的以太。但是它们都能够拖曳受它们的重力场控制范围的以太。所以,光速是可变的,从对这一个以太为c到对另一个以太为c。 您把地球上的静止空气看作大范围的以太,把以各种速度开的封闭汽车看作具体星球的以太,把声速看作光速。声速在车内对车是340,到了车外,对车就变340+v或340-v了,对地球的空气则保持340. 这种小学生也能够理解的道理我讲了不止一遍了,从来也没有人驳我,也没有人同意,帖子好像白贴。 |
叶老先生实验的指导思想存在误区,因为叶老先生错误估计了以太的拖曳能力。地球能够拖曳以太,是因为地球的巨大质量,质量那样小的电子所拖曳的以太,不足以影响光的传播,就象轮船能够拖曳水一样,轮船在大海中航行,轮船能够拖曳部分水跟船体一起运动,但离船有一定距离的水,船行过之后还仍然在那个地方。 |
对11楼说
周宪,你又错了!——迈-莫实验结果是证明了所有方向的光的速度对地球都是c、或说明以太是相对地球静止的;恒星的光行差现象才证明了那远处来的光只有进入地球有限的距离才是速度对地球不变的、相对地球静止的以太只有地球附近一层(即拖曳)。——这拖曳层界面是随地球一起运动的(累计值),外太空的光、在拖曳界面的观察者看来就有光行差角,此包含了光行差角的光线方向、对拖动层界面就是真实的入射方向,此入射方向遵从折射定律,如果相对折射率为1,则入射角是多少、折射角也是多少,但这折射线是随拖曳层一起运动的——我们在地面上看到的光行差并非因地球固体表面的运动才产生的光行差,而是在拖曳层界面相对外太空的运动就产生了光行差、转化成了拖动层内的折射线——光行差现象更证明了拖曳。 曾云海 |
【周宪,你又错了!——迈-莫实验结果是证明了所有方向的光的速度对地球都是c、或说明以太是相对地球静止的;】
怎么现在还有这种认识?迈-莫实验是为检测30km/s而设计的,对于465根本没招,因此说【证明了所有方向的光的速度对地球都是c】是没有根据的。相对论就是拿这个不精密的实验来证明其理论的。不仅我,还有许多人都想提高MM精度,以期获得地表以太漂移证据。 |
14楼,
你搞清楚,这是爱因斯坦光速对所有惯性系不变的实验证据,迈-莫实验结果有微量以太风谁不知道?你说465米/秒没招呀?以后延续的实验连下限33米/秒都测出来了,莫说外行话!丁一宁先生早好些年说过,只要有微量以台风、光速不变就不能成立。 曾云海 |
另外,我想把叶先生的实验放入“以太wowo”,不知可否?
%%%%%%%%%%%%%%%%%%%%%%%%%%%%%%%%%%%%%%%%%%%%%%%% 回10楼 yanghx友,谢谢你把我的实验放入“以太wowo”。 |
希望好好整理这篇实验论文尽快在重要期刊上发表。
%%%%%%%%%%%%%%%%%%%%%%%%%%%%%%%%%%%%%%%%%%%%%%% 回9楼 岳泉友,我连高压仪也没有,实在提不上手.谢谢你的关心. |
叶兄精神可嘉,结果已在预料之中。但用非此即彼的论断,似乎有些欠缺,因为还有一种可能性,就是传统的(能够传播光的)以太根本不存在。
对于武青兄将要做的实验,我认为,旋转磁场会对光的传播产生影响。即使固定磁场,也会使光线的运动发生变化。按照传统理论,旋转电场必然产生磁场,也会使光线的运动发生变化。 |
在电动力学方面,最为重要的难题之一,就是电磁作用现象的物理解释。大家都知道,电磁作用符合右手定则,这只是从自然现象中总结出来的规律,但是,它的物理实质是什么呢?至今还没有人能够说清楚,特别是用传统的以太理论根本无法解释。这也可以说是近代物理学遗留下来的一道难题,如果这一问题解决了,那么,光的传播问题以及是否存在以太的问题便可迎刃而解。 |
对【16楼】说: 多谢了,
另外想建议叶先生在此基础上稍加变动,做个激光空间干涉对电子束落点分布影响的实验,
不过还不清楚红色激光与X光产生的空间干涉对电子在能量动力影响上是否有很大的不同, |
祝叶老取得成功,此实验设计思想非常好。 |
多谢理解, 不过也许这个“波粒作用”实验还存在一些预料不到的困难, 比如激光的功率是否足够强?(对电子的作用才足够强) 电子的速度是否足够慢?(作用的时间才足够长) 光程是否足够长?(也是增加作用时间) 激光与电子束的空间配合是否恰当? 但是目前能把激光与电子束如此配合的装置还真是很少见,也许是个机会? 也可以查查资料,也许已经有类似实验了?但民间自己能做又有不同,但愿能有所获吧, 电子与阻挡物(特别是金属)边缘碰撞后,是要有X光产生的, 电子越快,X光强度越高,波粒之间的配合是很默契、自然的, |
向叶先生致敬!
可能叶先生实验中的电子束确实无明显易观测拖曳空间(或以太)作用。20楼yanghx先生的改进不错,但无你的实验中可能有的正反向光程差的优势。 其实电子加不加速恐怕都对实验影响不大,因为被发射的电子速度都很高,加速的速度改变比例不大,如果有拖曳空间(或以太)作用,不加速都应与无电子时有区别。 你的实验与爱佛斯--斯提威耳实验类似,只不过爱佛斯--斯提威耳实验中是由发射的氢原子发出的光被正反向传播而具频率改变。能否将光斑观测屏改为频率观测仪?但电子比氢原子的质量小得太多了,所以恐怕难有拖曳表现。 空气原子质量不比氢原子质量小,但用斐索实验的水改为空气时,空气速度太低也观测不到频率变化(或条纹移动)。所以电子束也很难明显观测到拖曳空间(或以太)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