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古是距我们不远不近的历史时期,也是文化比较发达的阶段。无论在时间上还是历史地位上,它堪称一道分水岭,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尤其对于诗歌来说。
中古音与上古音有着很大不同,与今音的不同则更明显。我们今天看到的中古读音都是后人拟定的,存在一定的主观盲目性。古音的读法既然与今音不同,且我们所知道的古音也未必准确,很多古音在今天读起来也不再叶韵,我们在读古诗词时会有时用今音有时用古音,这种混乱只有具备比较高深的古诗词知识的人才能分得清,其他人简直就是乱读一气。
我有一个历年带高三毕业班的朋友,语文老师,并酷爱朗读。应该说这个人的国文水平不低了,但在朗读柳永词《雨霖铃》中"执手相看泪眼"一句时,"看"字被读作去而非平。这种看似细微的错误却打乱了诗歌固有的节奏,节奏则是诗歌的命脉(节奏就是音乐)。
一首诗可以没有韵没有思想,却不可以没有节奏!像这样的字我们习惯古读,而另一些字我们却习惯今读,像"嫁与弄潮儿"的"儿"字,这个字在中古音中读音类"倪",在"衣"韵,与今大不同。中古音似乎也没有"卷舌音",比如光荣的"荣"字在中古读音类"荧",在"英"韵,而在中华新韵中,荣、英正是同韵。在"京国会缨簪"中,"簪"在"因"韵而读音类"筋"。"欲教更入何人耳"的"耳"字,读音类"尼"在"衣"韵,因唐音无耳韵。声母"r"有发"n",有发"l"。"对影成三人"之"人",读音类"您",与"亲"同韵。"中峰依红日"之"日",读音类"历"与"密"成韵。"住为一川肉",读音类"陆","蒙恩早厕儒"类"鲁"。"湍险皆不若"读音类"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