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社区女性社区汽车社区军事社区文学社区社会社区娱乐社区游戏社区个人空间
上一主题:今夜更深露重——写给白露两首 下一主题:简直凤头烂尾,气煞我也!
《诗词分韵》第二部--入声之消亡
[楼主] 作者:s石三公子  发表时间:2011/09/10 01:50
点击:407次

《诗词分韵》第二部--入声之消亡

    入声可能是比较难弄明白的事情,尤其对于北方人来说。入声从何时有,到何时无,似乎是一个争论不休的话题。但是,入声于诗歌,甚至对于语言来说,确实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一般来说,研究声从先秦开始就可以了(大约在前206年),而上古音韵由于资料匮乏,研究起来难度比较大。我们从先秦说起。入声是一个短促的塞音(-k,-p,-i)先秦以前,入声分为长入短入,在后世的语音发展中,长入由于声音拉长,导致塞音丢失(-k,-p,-t,-i),演变为去声。到西汉时期(约前206-220),语音和先秦比没有太多的变化,这一时期的研究资料主要是"汉赋"。汉代和先秦都有33个声母,但那时却不是使用汉语拼音为汉字注音。汉语拼音的出现和使用,容我们以后再说。汉代的韵部虽然和先秦一样也是29个,但是其对应的字却有了明显的变化(其实韵部对应的字一直在变化)。阴阳入声对应字也有了明显的变化,已经基本接近隋陆氏法言的《切韵》了。在中国古音系统中,汉代的语音系统可以认为是上古和中古音系的过渡。

    汉代的声调也和先秦一样分为平上去入五个调,但已经有少量的入声转变为去声。魏晋南北朝(220-581)时期的语音就比较接近中古了,这一时期可供研究的资料不少,所以成果颇丰。这时候辞赋还是占据相当的份额,诗的发展却已经开始并展现出迅猛的势头。我们知道的"四谢"(灵运,惠连,庄,朓)以及南方的"范颜沈江"(日华,延之,约,淹)等人的辞赋多为参照。其中以谢灵运和沈约最为人熟知,后者更是"沈四声"的创始人。这个时期依然是声母33个,韵部却有42个,隋初陆氏《切韵》实际上反映的就是南北朝后期的音韵。这一时期还有一个很显著的情况,那就是去声大量出现,奠定了中古音"平上去入"四声的基础并延续到清末。所以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刻。到了民国时期才开始彻底消除入声,"平上去入"四声名存实亡。

    需要引起我们注意的是,汉代就开始有入声向其他声部转化的现象了,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一现象则更加明显。隋唐(581-836)时声母依然为33个,但韵部却多达50个,这与唐朝的兴盛已经民族大融合不无关系。由于隋时间比较短,中古这一时期基本指的是唐至宋这一时期。

    从南北朝时就开始有了词作品,但是就《词综》一书言,词与诗并无先后,早在《诗经》时期就有长短句的词,这是题外话,以后再说。但为什么要提起这一问题呢?因为在词当中,很多入声被派入其他声部使用,而在当时的语音当中,肯定还有相当一部分入声存在。至于到底是词影响了入声派入其他声部,还是由于语音当中入声已经大量减少而促使词中产生这种变革?我认为,应该是两者相互作用的。我们可以推断,此时的入声在很大的并且很重要的地理位置上已经大幅度减少,从而促使词人采取"入派三声"的做法,而词的兴盛又很大程度地影响到人们的日常会话。

    晚唐-五代时期的"反切"与《唐韵》不符,《唐韵》的前身是《切韵》,这起码能说明晚唐-五代的音韵是不同于中唐以前时期的。这一时期有声母36个,韵部40个。这是自先秦以来第一次声母数目增加,以前变化的只是韵部。入声方面,屋沃烛三个韵部合并到其他韵部。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一时期的"阴阳清浊"因缺乏资料,研究甚少。

    宋(960-1279)是一个很重要的时期,其诗词都有着相当辉煌的成就。宋时期的"反切"完全不同于《切韵》,声母韵母比五代大幅度减少,入声开始模糊。其原因,尚无定论。宋有声母21个,声调依然是"平上去入"四声,但是,在宋词中出现了-t,-p,-k,这几个入声混押的情形,而在诗里面却很少。诗里面,入声虽然不随便使用,但在绝句的首句有时会使用与二句邻韵的字来押韵(试诗帖以外),这一方面说明词对押韵的要求没有诗严格,一方面也说明当时的语音有了很大的变化。可以这么说,北方方言入声的消失起于宋代。

    元代(1279-1368)有声母25个,韵部19个。值得一提的是,这个时期出现了南方人极其讨厌的"舌上音"和"儿化音"。这一时期虽然声母比宋代有所增加,但韵部却大幅度减少,这说明元代的语言较之宋代变化很大,并且有很多的韵部合并。元代最大的特点是入声完全消失。《中原音韵》,《中州音韵》都直接提到入声作其他三声,周德清提到:"入声派平上去三声者,以广其押韵,为作词而设尔。然呼吸言语之间,还有入声之别。"根据各方学者考证,在元代遗留下来的语音资料里确实找不到入声的痕迹了。周氏之言,显然是对他用北方方言写戏剧而不符合音韵规范的辩解之辞。

    到了清代,虽然北方方言入声已经完全消失,却还是要分"平上去入"四声,这是因为旧四声毕竟延续了许多年,并在人们所见的古代文献中充分体现,而当时北方方言尚未取得"官话"地位,虽然"阴阳上去"取代"平上去入"四声已经形成事实,但尚不被当时所承认,我们见到的清朝时期的文献(比如康熙

 

本帖地址:http://club.xilu.com/deichun/msgview-10363-313305.html[复制地址]
上一主题:今夜更深露重——写给白露两首 下一主题:简直凤头烂尾,气煞我也!
 [2楼]  作者:单纯女人  发表时间: 2011/09/10 21:49 

这这,似乎北京那个搞语言的丁启阵教授是专门研究语音的,估计公子的知音也只有他配了
我们跟着读读长见识吧!
 [3楼]  作者:鹰男  发表时间: 2011/09/10 22:10 

详细资料呀
看来诗词在韵律方面也是经过几多变化的:)
问好公子,中秋快乐!

精彩推荐>>

  简捷回复 [点此进入编辑器回帖页]  文明上网 理性发言
 推荐到西陆名言:
签  名:
作  者:
密  码:
游客来访 
注册用户 提 交
西陆网(www.xilu.com )版权所有 点击拥有西陆免费论坛  联系西陆小精灵

0.11218309402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