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的“超距作用与近距作用”之争
近距作用理论是由17世纪的法国科学家笛卡儿 提出的,他认为宇宙中充满着一种稀薄的不可 见的流质“以太”,他把引力设想为在“以太” 物质中传播着的波动,光是“以太”粒子的波动。 由于他是从接触作用来说明引力的本质,所以 又叫“近距作用”。 “超距作用”者认为存在“空无一物的空间”, “超距作用”不需要中间媒质的传递,而且 传递不需要任何时间,是一种能超越一无所有 空间的作用力。代表人物有英国的科茨、德国 的爱皮努斯、库仑、安培、韦伯、诺依曼, 它们一直用这个观点概括电荷之间的作用力, 通过实验寻找电力的数学形式,但对产生电力的 原因却象牛顿对引力的态度一样,一概不加考虑。 法国哲学家伏尔泰(1694-1778)曾对法国与英国的学术对立有过描写:“你在巴黎看见由充满着稀薄的物质的涡旋构成的宇宙,而这些东西在 伦敦却荡然无存,我们什么也看不到。在你周围 只有引起海潮的月亮的引力。” 到了18世纪末,局面发生变化,超距作用开始 在科技界盛行起来。直到19世纪中期,英国的 法拉第继承了笛卡儿的传统,否定了“超距作用”,引入了场和媒质传递作用的观念。他认为:“物质到处存在,没有不被物质占有的中空地带,物质之间的电力和磁力不能凭空传递,而是需要由媒质传递的近距作用力。” 他通过研究电解质对静电的影响和物体的抗磁性,发现电力和磁力与媒质有关,不同媒质中进行同样的实验,作用力并不相同。通过想象和类比,法拉第认为带电体、磁体、电流周围空间存在着某种物质,它无所不在,是象“以太”那样 的连续介质,起到传递电、磁力的媒介作用, 并把它们称为电场、磁场。 所以有些网友把“以太”与“场”对立起来看 的说法是错误的,它们之间有着内在联系,是相容、相通的,而且早在1835年就提出了。 参见:《大学物理导论》 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年7月 ------------------------------------- 另付杂议:只是别总让这些概念互相掐才好? 我开始只是想说明“真空”未必空,按中国的习惯称之为“太虚”,如果考虑东、西方的继承性,也可称为“已太虚”,不过叫“场”的人太多,而且还有人认为“以太”和“场”的关系如同“伪科学”与“科学”的关系不能相容。 还有“光子”、“暗物质”、“空间”、“隐参量”,我想只要说的是一回事,叫它JQK也行,言传意会吧,只是别总让这些概念互相掐才好,看样子需要翻译和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