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社区女性社区汽车社区军事社区文学社区社会社区娱乐社区游戏社区个人空间
上一主题:李秉泉为牛顿力学翻案给李子丰同... 下一主题:至朱顶余朋友
自牛顿以来的400年物理,确实已经走到了尾声
[楼主] 作者:jqsphy  发表时间:2015/09/13 22:02
点击:169次

 对一个立志读生物的学生(认为自己数理基础也不算很好),我的答复:

 

杨振宁曾多次说过,21世纪是生物工程的世纪,而不是物理学的世纪。这一点我相信。自牛顿以来的400年物理,确实已经走到了尾声。目前所发现的物理规律,已经包含从宇宙创世那一刻时间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1秒(小数点后42个零)到目前宇宙年龄1000000000000000000秒(118个零)。当然,确实还存在不少令人感到疑惑的物理学问题(注意,这些是疑惑,而不是发现。人类总觉得宇宙不应该是这样的,而实际却是这样的,导致疑惑)。这些问题,当前的实验手段无法触及(比如,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所造的加速器的半径需要像银河系半径一样大,而目前实际所造的最大加速器,则是位于日内外的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加速器半径与一个小镇规模一样大)。所以,这些问题,需要留到下一个新纪元去了,也许是一千年或者五千年之后。

 

因此,由于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现在的很多物理学期刊,都喜欢追求所谓时髦的新玩意、新概念。尽管这些时髦的新玩意、 新概念相当一部分属于玩弄概念游戏或者哗众取宠、或者曾经在物理学史上被淘汰下来的概念现在被人包装成时髦概念,例如party-time symmetry, optical precursor, 拓扑绝缘体中的等效规范场(其实也只是模拟了规范场的一丝边缘性质),等等,我认为就都属于“伪时髦”(过去100年来物理学鼎盛时期,这些概念压根就没有它们的地位。现在呢,垃圾里挑饭粒,成为了香饽饽)。这也反映了现在物理学的贫瘠。于是,善于包装者,就可以让这些“伪时髦”去“哗众取宠”。

 

但生物,则完全不一样。现在的生物学时代,因为得益于物理学诸技术,这就好比17-19世纪的物理学黄金时代,三流人物也轻易就能作出很多发现。且生物学,还有一个好处,就是适合数理基础不足者和女人去研究。不过,话说回来,生物大类学科,也是(学术)骗子横行的领域(我一直在思考,这与他们数理不足有无关系??) 这与纯粹物理学不同。可以说,在纯粹的物理学中,一个人是不是骗子,一眼就可以被看出(上面已经说了,目前物理学已经走到了尽头,该发现的规律都已经被发现了)。只要一个人编造得稍微离谱一点,立即就被戳穿,但在生物学类领域,即使编造得如何离谱,也是不能被一下子看出来的。
本帖地址:http://club.xilu.com/hongbin/msgview-950451-420627.html[复制地址]
上一主题:李秉泉为牛顿力学翻案给李子丰同... 下一主题:至朱顶余朋友
 [2楼]  作者:濮青松913  发表时间: 2015/09/14 06:23 

我为什么主题发不贴文?只能发跟贴.
----------------------------------------
《科学的重建》导读
来源:新浪雷元星的博客 (2013-02-18 01:34:44)
形而下学与形而上学
physics & metaphysics
雷元星 文 ;
自然是客观存在者的代名词,是一切存在物的空间格式,这种格式所构成的形态就是自然之形。人们所知道的最大自然莫过于天地,最大的天就是宇宙星空,日月星尘都占据一方属于它们自己的空间,表现或证明着它们自己的存在与体貌。其中有一颗名叫地球(Earth)的天体比较特殊,因为我们就生活在它的表面,并把它的表面形态称之为大千世界,这也就是我们常常提到的"自然界"或"大自然"。
中国先哲孔子(名丘,字仲尼。前551~前479)在《周易系辞》里写道:"乾坤,其《易》之缊(y&n麻丝混成的絮状物)邪?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乾坤毁,则无以见《易》。《易》不可见,则乾坤或几乎息矣。是故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措之谓之事,天下之民谓之业。"
孔子这里所说的乾坤即天地,《易》是泛指古代的化学知识(见拙著《文明的起点》),天与地是有形的、可见的大器,化学知识是无形的、不可见的大道,形之上下便成了道与器、知识与自然的界面。凡是研究有形物体的学问便是形而下学,凡是研究知识本身的学问即可称之为形而上学。
学界皆知道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前384~前322)留下了《工具论》(Organon)、《物理学》(physics)、《第一哲学》(Metaphysics)等重要文献。其中的《工具论》是专门讨论思维规律的著作,思维规律是无形的或形之上的学问,而《物理学》则是讨论有形物质世界的学问。
约公元前60年左右,古罗马的安德罗尼柯(Andronicus Rhodius)在整理亚里士多德遗存文献时,把有关第一哲学(包括有天文学Cosmology、本体论Ontology、认识论Epistemology等)的内容另编成册,排印在了《物理学》(physics)之后,且随便给该册取了一个书名叫Metaphysics。前缀meta就是"在什么之后"的意思,如果直译该词就是《物理学之后》或《续物理学》《物理学附录》等。
1881年,日本学者井上哲次郎(号巽轩,1855~1944)首版了《哲学字汇》一书,里面收录了Metaphysics的篇名,把它汉译为《形而上学》,并在按语里注明其义来源于《周易系辞》里的"形而上者谓之道"。因那时我国有许多年轻人在日本留学,通过东洋文化来间接了解西方的学术体系,形而上学一词便同哲学(philosophy)、科学(Science)、宗教(Religion)、文学(Culture)、社会主义(Socialism)等词汇一起,陆续介绍到了中国。先秦文献《周易》一书中的"形而上"便同古罗马时期的"Mataphysics"死死地对应了起来,成了大中华文化食粮中一颗特难消化的"硬粒儿"。
1902年,我国现代学术之父梁启超(号任公,1873~1929)在他创办的《新民丛报》发表《格致学沿革考略》一文:"学问之种类极繁,要可分为二端:其一曰形而上学,即政治学、生计学、群学等是也。其二曰形而下学,即质学、化学、天文学、地质学、全体学、动物学、植物学等是也。吾因近人通行名义,举凡属于形而下学者皆谓之格致。"
这段话中的生计学相当于现在的经济学,群学就是现在的社会学,质学为物理学,全体学所指不详,不知是否为人体学的印误。就梁启超的二分法思路来看,与今天的文理分科区别不大。文科相当于他的形而上学,而理科则相当于形而下学。
1903年,我国大翻译家严复(1854~1921)在译《穆勒名学》(System of logic)一书时,曾把metaphysics音译为"美台斐辑",有些地方也义译成"玄学"或"理学",这些译法都未被学者们所采纳。
新文化运动时期,一批年轻学子又从俄国引入metaphysics一词,因该词已在德国黑格尔那里穿了件僵死、固化、片面、孤立、不变的黑色外衣,再经过前苏联"红色文化"的熏煮,盘到我国的"形而上学"一词又有了意识形态上的贬味儿。一本已经查点不清的文化烂账被涂鸦得乱上加乱,以致现在很难用一两句话去界定"形而上学"的本来义域。
其实,形而上学从来没跟辩证法闹过什么对立,它只不过是一门学问的称谓,其范围远远超出当下文科的领域。逻辑学、哲学、数学以及理科中的纯推导部分都属于形而上学。凡是从具象、具体、个别事物中抽象出来的东西,都已经转换成了形而上的知识,是一种概念、观念或理论性的元素,这是形而上学研究的范围。反之,凡是以具体事物为研究对象的学科皆是形而下学,是关于"器"的学问。哪怕你研究的对象是地球、太阳、银河甚至宇宙,只要这种事物是有形态的空间占有者,那么这类学问也是形下之学。只不过这类形器更大一些,是为大器之学。
形是人类认识自然万物的入口,科学研究中的所谓观测与实验,就是从认识研究对象的形态开始,即观其形、测其态。实验仅是在人为改变其理化条件之后,观测其形态的变化,也是一种观察观测行为,不以观测为目的任何实验都是没有意义的。
人们在整理自己的观察结果时,总是首先在大脑中建立一种空间结构,把自然万物的千姿百态组合在这种空间结构之中。失去观察能力的盲者也不例外,他们通过触觉与听觉来为外界事物勾画形貌,在大脑中建立起大小、多少、高低、方圆、软硬、稀稠、美丑等复杂形态,进而作出自己的主观判断,古印度《大般涅槃经》中记有盲人摸象的故事,正是这种形貌判断的生动表达。
你也许会说,空气和水为无形之物,地球大气层外的太空更是无形可言,难道研究海洋与气象的专家也是在搞形而上学?非也。液态水与大气层均是空间的占有者,其形易变,非无形也;其色为蓝,非无色也。即使是地球大气层之上的太空等离子气层也是有形之物,其中充满了太阳风等离子气体。这种极其稀薄的气体照样占据着整个太空,太空之形即其形也。宇宙空间里除了形体相对稳定的星体及尘粒,就是形态极易变化的气体与云雾,绝对真空是不存在的。因此,一切占据空间的物态都是形下之物,研究该物的学问也是形下之学。
在现代科学体系之内,天文学、地质学、矿物学、地理学、建筑学、海洋学、气象学、水文学、生物学、医学、实验化学、应用物理学都是形而下学;而哲学、数学、文学、心理学以及绝大多数社会科学都是形而上学。有些交叉科学也是形上之学,比如理论物理、理论化学等多是用数学的语言来谈论形下之物,许多"实验"不可观察,即所谓的思想实验;讨论的模型也没有空间构架,即所谓的数学模型。这些学科以演绎概念为主,其判断标准往往要借助一些与形下之物无关的所谓"名气"、"知名度"和"影响力",研究的最后结果仅是一些另类观点、假说与学派的诞生。
古代有一种专门研究形本身的学问,这种被现代人叫做《几何学》的形学也是形而上学。因为它是以自然之形为模本,从个别形下之物抽象出一些永恒的结构关系,将其上升为普适的公设和定理,以推定其他形下之物的空间关系。
我国古代的《形学》知识来源于先民的格物实践活动,故孔子有言曰:"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礼记大学》)。这种格物活动就是对世间万物进行分门别类,犹如把不同的认识对象放入不同大小与形态的筛格里一样。在这个筛选过程中,体貌形态的分类是最初级或最根本的,而划分不同类物件的依据正好是"形"。反过来看,对"形"本身的深入探究也是为了去更准确有效地分类或格物。因此,古代的《格物学》与《形学》是相互交叠或相互促进的。
我国最早的《格物学》著作要推及《周易》一书,它用64种卦形分别表示出人们所能接触到的64类化学元素;其次是《尔雅》,该书的作者不详,后7篇记录了590多种动植物的名称、形态、特征,其内容与卡尔林奈(Carl von linné,1707~1778)的《自然系统》(Systema Naturae)相似,对自然界的各种存在物做了简明扼要的归类描述。
我国古代的格物学与后来西方的实验科学有根本的区别,前者是以观察记录为主,有的还被动地停留在对自然与器物的观赏品玩阶段。而西方科学则要通过主动的实验测量,来深究器物之理,用以改进技术,不断提高人们驾御自然的能力。虽然格物学与科学同为形下之学,但科学中包含有更多形而上的成份,可算得是上乘(等)的形而下学。
唐宋之后,我国的前辈们把形而上的知识简称为"道学",因为《易经系辞》有"形而上者谓之道"的说法。比如北宋的"二程"(程灏、程颐)和南宋的朱熹,朝廷与社会都尊称他们为"道学先生"。而形而下的知识却不叫"器学",仍称之为"格物致知之学",或简称为"格物学",理由是"物"便是"器"。格物就是格器,就是对器物进行划类、分科地甄别与研究。
《明史天文志》记载了朱元璋(1328~1398)在洪武十年(公元1378年)与历算家们的一段对话:"朕自起兵以来,仰观乾象,天左旋,七政右旋,历家之论,确然不易......岂所谓格物致知之学乎?"由此可见,"格物之学"的提法在明朝初年还在沿用,而天文历法就是《格物学》中的一科。
格物学与科学的另一区别在于前者与古代的《形学》知识相脱离,不依赖于形而上学的理论指导,未能充分运用归纳、演绎、分析、综合等理性思维工具,故一直难以获得突破性的学术成就。而西方科学一开始就在形而上学的指导下开展研究,尤其与欧几里德(Euclid,前325~前265)的《形学》(现译为《几何原本》-Elements)结合得十分紧密,故能在学术上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比如哥白尼(Nicolaus Copernicus,1473~1543)的《天体运行论》(On the Revolutions of the Heavenly Spheres)和牛顿(Isaac Newton,1642~1727)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Philsophiae Nataralis Principia Mathematica)两书,就直接以欧几里德几何学为主要论述工具,哥白尼整整用了140幅几何插图来辅助说明他的偏日心理论,而牛顿用了261幅插图,除了其中的6幅为示意图外,其他全部是欧几里德几何图。
如果我们不否认以上两部巨著是现代科学奠基之作的话,那么欧几里德《几何原本》更是现代自然科学的重要基石。也就是说,专门研究自然之形的《形学》是《科学》这类《器学》的必要工具,即形而上学是为形而下学服务的学问。
古印度先哲乔达摩悉达多(前565~前486)创立的大乘佛教中曾有一句名言:"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引自唐玄奘译《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当下,许多佛徒皆认为此句是在讲世大皆空,无形无物。其实,这里的"色"即物之色,亦为形之色,无物则色失载体,无形则色无界迹,也就无法辨认,其本义是色空不可分离,唐朝人所说的"色界"就是今人所说的"物质世界"。
中国先哲曾把空气和水称之为"无形",如列子(约前450~前375)在《天瑞篇》中说:"有形者生于无形"。老子(约前571~前471)在《道德经》里把空气之类的不可直接尺度之物简称为"无",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Democritus,前460~前370)曾把空气等不可视之物称为"虚空",而阿那克西曼德(Anaximander,前610~前546)将其称之为"无定"(apeiron),即其形态无法固定。
古人的这些论述是极其严谨的,它集中体现了形、物、空、色四者不可分离的思想。凡物必占据空间,空间必有尺度,尺度皆可度量,可度量之物必有形状和颜色,有形有色之物必通过空间来表现其形态和色彩。因此,无固定形态不等于是无形之物,只是其形易变,人类的感官一时难以捕捉罢了。
比如我们刚刚看到一朵浪花是有形的,很快这浪花消失了,我们却不能说构成浪花的水是无形之物,而只能说这团水是变形之物。云朵与浪花相似,其形隐藏在大气之中,千变万化,虽不易尺度,却不是不可尺度。天空的大气与太空的等离子气体也是如此,它们都是空间的占有者,尺度空间,就是在尺度它们,尺度这些占有者的形状。
风之所以成为流体力学研究的对象,原因就是它是一种流动的体。体在空间意义上具有长宽高的量度,这种可被量度的体就是一种形。容积往往是流体的专用度量单位,容器的长宽高构成的积(乘积)便是容积,容器内部之形便是流体之形。
因此,我们可以说宇宙间的一切物质皆是有形之物。凡可直接量度之物为固态之物,凡虽借助容器量度之物为液态、气态或等离子态之物,其物态可变,而物形不失,古人所说的无形之物实为后者,即依赖其他容器而度量自己之物。
其实,固态物体的形状也是可变的,而且随时在与流态物质相互转化,无形(流体)之物也随时可变为有形(固体)之物,云蒸雨落、飘雪坚冰就是常见例证。自然界的春去秋来和生命体的生老病死,都在演示着空物形色(即空间、物态、形状、色彩)的永恒变化,其中形态的变化是最为直观的。
既然大自然的形态千差万别、无穷变化,那么我们怎样去划分它们的特征,区别它们的同异呢?自然的基本形态如何确立呢?中华先哲们早就注意到了这类问题,并给我们留下了至今无法更改的答案,这些答案便集中体现在了《周易》一书中。
传说伏羲(史学家班固在《汉书》中把伏羲称为华夏第一始祖)把物质的最小单元称之为太极。注意,这里的太极并不是一些学者们说的什么"太极子",因为"子"字已经具有了某种固态粒子的属性,带上了牛顿质点力学的思想痕迹。而太极只指物之形,不定物之态,它可以是任何物态的物质。笔者将在第八章把太极理解为氢元素,氢既可成为固态的氢冰,也可是液态的氢水,气态的氢气H2,或单个氢原子核H11,它是能被人们直接观测到的极小空间占有者,它充塞于整个太空,故称之为太极(即太空之极小点)。
孔子曾在《周易系辞传》中说:"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这里的"两仪"是指两种仪位,即天地所处的位置。"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引文中的乾就是天,坤就是地。"乾,阳物也;坤,阴物也。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以体天地之撰,以道神明之德。"把孔子的这些论述综合起来理解,就是太极生阴阳,阴为地,有固体之形;阳为天,有流体之象,阴阳之物皆由太极所生。
"四象"是指太阴、少阴、太阳、少阳四种基本物态。就天与地来讲,阴为地,即地壳所包裹的地球;而阳为天,即地壳之上所覆盖的水与大气。地壳本身为固态,属于太阴之象,而地壳内部所包裹的岩浆物质为粘稠的液态,或者说是浆态物质,具有少阴之象。地壳之上的物质主要是大气,大气具有太阳之象,大气层下面的液态海水层则是少阳之象。"两仪生四象"的意思是指天地可分为四个物态层:气态大气层、液态水层、固态地块层和熔融岩浆层。
"八卦"是乾、巽、兑、坎、艮、坤、离、震的古文字符号,分别代表大气层、风、海水层、洋流、山脉、地壳、地幔、地核八种自然存在。其中由太阳(四象之一)划分出乾与巽,乾即是大气层所构成的天空,大气层的运动便形成巽(风)。兑就是指地球的海洋,海水的运动就形成坎(洋流)。坤即地壳,地壳的褶皱就是艮(山)。离为地幔,地幔环流运动的轴心便是震(地核)。这八种卦文皆有实指,都从"四象"划分而出,是最简明的地球结构与运动模型,反映了天地的基本形态与主要运动方式。
在微小的细菌看来,地球就是它们的宇宙。而在宇宙看来,地球只是它体内一个微不足道的细胞。既然地球具有阴阳八卦式的结构形态,那么细胞与宇宙的基本形态是否不同呢?答案是明确的,即细胞与宇宙的基本结构形态与地球是完全一致的,只是称呼不同罢了。
细胞是生命之砖,其坤不叫地壳,而叫细胞膜;其地幔叫细胞质,地核叫细胞核。太阳表面岩水圈层叫光球,岩水洋底部的圈层分别叫日壳、日幔与日核,而它外部的大气层则叫色球层与日冕,日冕圈层就是太阳的乾,由日冕吹出来的太阳风就是日巽,太阳就是一个放大了的"八卦"天地。
银心是太阳的太阳,其基本结构与太阳完全一致,也是一种"八卦"构型。我们的宇宙也有一个核(震),这个宇宙核就是银心的太阳,是更大一级的天体,虽然现在还没发现它的方位,但它必定是可观察宇宙的主宰,是所有星系公转的中心。既然这个中心是占据宇宙空间的实体,那么它占据空间的方式必与地球、太阳、银心相同,具有完全一致 的"八卦"结构。迄今为止,还没有发现宇宙与自然界的任何系统能脱离"八卦"式构形,故我们可以肯定"八卦"是自然界的基本构形。
如果哪位科学家不愿接受这种"八卦"模型,甚至嫌它太原始、太东方、太封建、太古朴、太落后,那么就请他搞个更现代、更科学、更西方、更数学的新模型出来。让这种新结构不要重复"八卦"模型中的核(震)、壳(坤)、天(乾)的圈层结构;不要让这些圈层有巽、坎、艮式的位移运动。我看这种新结构模型永远搞不出来,即使有可能把它画出来,也没法拿它去占据空间,不能占据空间的结构模型必不来自于自然界,只能是来自于那些空想家扭曲的大脑,哪怕这样的思维产物获得了最完美的数学包装,也将注定被历史所唾弃。
也许有一句话我们觉得不太好听,现代科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就是"八卦",自然科学就是关于"八卦"的学问。"八卦"本身是有形的,因而自然科学主要是形下之学或形而下学,尽管一些法则、方程、定律、理论是无形的,但这种形上之学也是从形下之卦中抽象与总结出来的。如果脱离了天地"八卦"这个最主要的认识客体,再好的几何模型与数学工具也无用武之地,再好的微分方程与力学原理也没有实际意义。
数与量本身是无形的,数量之间的关系是形而上学研究的范围,故数学属形而上学之支派,是研究有形自然的工具,是为形下之科学服务的学问。数与量源于有形的自然界,是从有形世界中抽象出来的符号和概念,若你的数学研究成果与形而下学无关,是数论之类的"纯数学"发现,那么它已是一种远离科学的精神产品,是一种纯粹思辩的形上之论。若强用这种脱离实际(形下事物)的数学来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那必然会乱出乖张,弄巧成拙,百姓与科技界将把这样的数学家称之为"数妖"。
在我国,数学家一直不被重视,因历史上常有数妖出没,祸国殃民,故历代皆有对其切齿者。而西方则不然,识数者常地位显赫,出入于王庭高殿,故代有巨匠莅世。正因为西方之数学发育充分,使其形下之学有坚实支撑,故科学能在近代昌明繁盛。我国惑于数妖,苦于民命(如1958年深耕密植算法),数行歧路,物出偏理,故科学难成一体,以致后来有求于西洋也。
然而西洋数学发展之路也十分崎岖。上世纪初,以相对论爱好者群为代表的数妖们开始喧嚣,吹吹打打半个多世纪,彻底偏离了传统形上之学的健康轨道,动摇了人们对时空直觉的一贯信念,冷却了好学者追求科学真知的热情。还有一些西方数妖大搞什么数理经济学,当这批数妖用所谓新的经济数学模型沽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之时,全世界的经济衰退也随之来临。
中外历史反复证明,膜拜工具(含数学工具)等同于膜拜偶像(偶像也是工具),它是科学由探索异化为迷信的标识,而膜拜数学工具的科学迷信与顶礼偶像的迷信没有什么大的差别。
既然科学是一种形下之学,形下世界的无限性决定了人类认识范围与深度的局限性。即科学永不可能彻底揭示自然界的全部规律,必有人类认识不到的东西存在。尽管人类的视野在不断扩大,且研究手段也在不断地改进,但这只能说明科学知识在不断地增长,不等于形而下学体系能完美无缺。因此,我们必须有不知为不知的科学品格,有知之不多、有待研究的谦逊心态。只有这样,科学巨匠才不会成为后来人的绊脚石,科学技术的发展道路才能在一代代人的脚下无限地延伸。
据《列子汤问》载:"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曰:‘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以上"二童辩日"的故事表明,孔子真正具有今人所说的"科学品格",这也是一种"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学术智慧。不能学当今的某些科普师爷,轻率地跳出来给古代的孩童当科学裁判,用什么"大气的透镜效应"来给人家"启蒙"。其实,所谓的"现代科学"并没有完全解决太阳视圆面的大小问题,因为它涉及到人的视觉判断,属心理学与神经学的研究课题,再优越的科学理论与实验手段也无法对人的感觉差异作出解释或证明。
诚然,以孔子思想为主体的东方儒学本身并没在自然科学领域留下什么重大成果,但对不同学术见解的包容态度是西方文明所不具有的。在罗马教廷看来,一切自然真理都已在《圣经》之中,是真理还是谬误,通过宗教裁判所判决即可。而中国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人们完全可以自由地表达对宇宙、自然、人生的不同认识与态度,从来就没有什么"主流学派"或"科学共同体"能垄断真理,人人都具有天赋的探索权与表述权。当把东西方的圣人们进行全面对比之后,不难发现孔子的"无知"要比西方的"真理"更为可取。
将科学定位于形而下学之后,实事求是与勇于探索便成了"科学精神"的核心。"实事"就是有形世界中的客观存在,"求是"就是从看得见、摸得着的有形世界中寻找规律。要获得有关大自然的知识,就不能老是坐在书斋里"消化"前人的认识成果,而要亲自走进形态万千的大自然,去感受大千世界的千变万化,去探索有形世界的无穷奥秘。
因此,本人崇尚探索而鄙视"真理"。即尊敬那些探求真知的人,而瞧不起那些"宣传真理"的人。因为后者总以为真理已经掌握在了他们手上,要靠他们来教导天下。本书极力歌颂的正是这些先期的探索者,而决不提及任何"课堂科学家"(讲台上的忽悠师)的名号。
这里所说的探索者、探险者、探问者、探求者并不都是大自然奥秘与真相的揭示者,其中有许多人找到的是谬误与假象,不少人还牺牲了一切世俗所得甚至宝贵的生命。但在自然知识的探索道路上不应以成败论英雄,其探索精神已经为他们的人生谱写出了悠扬的旋律,正是他们的热血在激涌着人类文明永恒地脉动。
既然科学是形下之学,其研究客体便决定了科学方法就只能是观测与实验的方法,任何创作灵感与主观善意皆与科学无关。形之上的意识与情感无法被观测,符号与概念也没法做实验。只有探触有形的实体才能感知到大自然跳动的脉律,只有贴耳于形下之物的外壁,才能倾听到物质世界内部的心音。
逻辑推理、归纳综合皆是做科学研究的重要思维工具,但思维中的材料必须首先取自于观测实验,且检验标准也必须与观测实验结果相符。形而上的学问则不然,其标准主要是美与善,如某一段音乐阅耳动听,或某一个数学方程具有形式上的美等,但这些全是人类的主观感受,依赖于精神层面的评价体系,与形而下的科学方法无关。
科学研究是技术革新的基础,尽管技术追求的是巧妙与效率,但其产品设计的依据或理念则源自于对有形物质世界的准确理解,源自于历代科学家探索自然的科学成果。只有那些对观测实验结果不感兴趣的人才误把地球与太阳当成宇宙间的"永动体",并去设计什么"永动机"之类。
科学品格、科学精神与科学方法均是由科学研究的对象--形下之物来决定的。故形之上下乃科学与意识形态的分野,也是科技与文化的根本区别所在。前者是关于物质世界的学问,后者是关于精神世界的学问。如果说科学与人文有什么不同的话,那就在于它们的研究对象分别居于形上与形下。
 [3楼]  作者:李子丰  发表时间: 2015/09/14 10:51 

对照所发主题,jqsphy早就应该到尾声了。
 [4楼]  作者:李子丰  发表时间: 2015/09/14 10:52 

对照所发主题,jqsphy早就应该到尾声了。
 [5楼]  作者:李子丰  发表时间: 2015/09/14 10:52 

对照所发主题,jqsphy早就应该到尾声了。
 [6楼]  作者:wehj54321  发表时间: 2015/09/14 12:07 

自然与自然的定律,隐藏在黑暗之中;上帝说让牛顿来!于是,一切变为光明。
相对论、量子物理让黑暗重新降临,而上帝迟迟未说“让牛顿重来”,所以一切还在黑暗之中!
 [7楼]  作者:silin007  发表时间: 2015/09/15 05:05 

3.0 后语 返朴归真 自然科学的统一宣言

自然和自然律在黑夜中隐藏,上帝说:让牛顿降生吧!于是一切都豁然开朗;
可是好景不长,魔鬼喊了声:嘿!让爱因斯坦降生吧!结果又恢复往常情况;
黑夜更短,科学讲:好了!返朴归真吧!自然的科学统一的曙光出现在东方。

前两句是英国现代的思想家、哲学家、数学家罗素在其《人类的知识》一书中,对人类知识总体发展的基本特征或现实况状,所做的非常恰当的形象化概括,而第三句是本文作者依据事物的“凡事不过三”的客观规定,所补充一句更非常恰当的形象化总结,至于由在学术界广为流传的前两句科学真言,与第三句科学宣言构成的科学史诗,就是对人类从简单到繁杂再由繁杂到简单的探索万争万物之统一原理的终极规律的科学历程的概括与总结。

因为若不是牛顿在对伽利略、惠更斯、开普勒等科学先驱们的伟大贡献进行伟大综合时,对物体惯性、引力恒量、光波本质等的误解,其已经触及到的自然界的真相早就随着化学元素都具有行星结构的发现而大白于天下了。由此物理学也就不会沿着亚里士多德的机体论的以太的歧途,在牛顿的机械论的光粒子的误导下,从爱因斯坦的机构论的时空弯曲的科学反革命中,踏上了机械的构造机体的结构(如反物质等)的实属反科学的科幻创作之路。

而牛顿早已触及到的自然真相就是由朴素唯物的构成宇宙的绝对不可分的(第一原子)质子、与机械唯物的(现实质点)原子之间仅存着以光速超距的引力作用、及辩证唯物的世界统一于物(体都具有的因相互作用而相对转动的一惯性)质构成的完备性的经典力学的世界图景。而这一图景的完备性仅仅在于万有引力的实质就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的物(体的最基本的性)质(表现出来的物体间相互作用)关系。

至于客观实在的这一绝对不变的唯一性的一种物质关系,则仅仅因实在物体的结构或原子的排列组合不同而表现出从简单的物体移动、到并不繁杂的电磁光热声等波动、再到比较繁杂的生命运动、最后到非常繁杂的心理活动等客观存在的千变万变的统一性的一切自然现象。这就是不仅早就隐藏在牛顿的原著中,而且早就能从哲学推理与数学推导及科学推论的统一推断出来,最重要的早就是众所熟知但因放弃了牛顿纲领才熟视无睹的自然真相。

所以只要我们先返回到朴素的哲学命题的前提下,再将命题其归结到真实的数学证明的基础上,然后在返朴归真的科学检验的过程中不难看到:由于物理学早在牛顿的“幸福啊!科学的童年”时代就与哲学和数学构成的科学大家庭分庭抗理了,所以才会产生爱因斯坦的(烦恼啊!科学的少年)时代的物理家庭大解体的恶梦,从而导致后爱因斯坦的(迷盲啊!科学的青年)时代的物理家族变成了梦幻王国的残酷事实,进而我们就可以在哲学与数学的统一中使物理学从恶梦中惊醒,来迎接后牛顿的(完美啊!科学的成年)时代的曙光。

================================================================
自然物理观——看自然力学的对称结构与物理统一的客观事实
作者:思林(提交人:silin007 2005年1月30日)

※※※※※※
即别轻信人说的,也别坚信己学的,更别迷信书写的;只信亲眼能见的,而且亲手能算的,关键亲身能验的;科学事实
 [8楼]  作者:丁明良  发表时间: 2015/09/15 15:37 

不支持宇宙诞生和宇宙年龄的说法。
 [9楼]  作者:否定相对论  发表时间: 2015/09/15 16:50 

宇宙无穷大,宇宙无始终。我小时候的教科书就是这样的观点,不知当今的教科书是怎样的观点?
 [10楼]  作者:丁明良  发表时间: 2015/09/15 20:29 

对【9楼】说:
而且,文章中还有其它的毛病。
 [11楼]  作者:丁明良  发表时间: 2015/09/16 06:17 

“自盘古开天辟地以来”,我们经常能听到或看到这一段,但是哪里有开天辟地了。
 [12楼]  作者:否定相对论  发表时间: 2015/09/16 10:18 

中央电视台引进的一些科教片特别是关于宇宙演化的片子纯粹是胡说八道,这些垃圾片子不知是什么人引进的,也不知是否经过严格审查。
 [13楼]  作者:丁明良  发表时间: 2015/09/21 20:01 

对【12楼】说:
把霍金请来做报告也有点不可思议
 [14楼]  作者:silin007  发表时间: 2015/09/21 21:13 

就霍金热谈科学热的何去何从
[楼主] 作者:silin007 发表时间:2002/10/11 15:31

我个人认为尽管霍金此行也是到中国倾销鸦片的!但其来的的目不仅与其祖先的恰好相反!而且与其带来的产品也与祖先的恰好相反!更重要的其是市场与其祖先的市场更相反!不信你就看一下在“霍金热”中让传媒们担忧的一些现象(即:在霍金的短暂的仅仅1小时的报告中,即有人呼呼大睡,也有人中途退场,更有人交头接耳,卖弄读过的霍金“秘史”。在他们眼中,“霍金热”是一种娱乐,更是一种“附庸风雅”的谈资。霍金一走,他们的内心马上又会被别的明星、别的“猛料”所淹没……),是否可以得到印证?

尽管如此但由此能引发在新世纪里的第一场科学热潮,对连教育界都(被西方的科学鸦片)麻醉在一切向钱的国度里都不失为是一件天大好事。但要真的将这件天大好事办好、别在新闻炒作中不了了之的说话,就应该象曹大镛先生所提的建议一样:“请科学家们不要再管霍金的三猫手”并“希望(他们能)和大家一起转向研究物质的性”与认识到“在物理研究中,运用的数学越复杂,就离正确的描述自然律越远”;在完成一些专家学者早就科学预料到的“继二十世纪初的物理学革命之后的二十世纪末的科学上的重大突破”(也就是被研制出来科学氢弹制验成功)的基础上,证实也一些专家学者早就科学预料到的“世界文明中心将在二零零零年东移”(到东方文明古国)已经成为了现实(因为美国也确实是象一些专家学者早就科学预料到的“在二零零零年结束其世界文明中心地位”,道不是因为911事件使其变成了恐怖主义中活动中心,而是其的物质文明在造福人类时所产生灾难正在使人类文明走向深渊),从而迎来还是一些专家学者早就科学预料到的“继二十世纪的大西洋时代之后,二十一世纪是太平洋时代” ,也就是曹大镛先生所提到的“揭开中国人的超越于霸权主义之上的人类时代” !

因为正是霍金等等的物理大师们,根本都不知道自已在相对论等科学鸦片的麻醉下,不仅对实物一惯性质的本性(即:在直线匀加速的相互作用中做曲线非匀速的行星运动)熟视无睹;也对物理基础中的数学错误(即:实物之间万有引力的关系常数并非宇宙中普适的常数,与在电子与质子的向心力与库仑力之间的等式不成立,及物体一维线性的运动速度与物体之间三维非线性的光波速度不具可加性与可比性等)熟视无睹;更对时空与宇宙及世界甚至于参照系等就是物体或物体系的事实熟视无睹;才给了中华民族一次实现伟大复兴的契机。所以不仅是即将开始的科学热潮,也是即将爆发的知识浪潮,更即将到来的中华文明之伟大复兴向新高潮将何去何从还用细说吗?因此,同胞们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况且这无疑是在科学在始原性基础上的最后一次知识革命,干吧!否则……

※※※※※※
[silin007]是在思想丛林中维护正义(真理)打击邪恶(谬误)之最基本的观念方法理论等的终极总结者[思林终结者]
 [15楼]  作者:凡无知  发表时间: 2015/09/23 17:11 

沈教授,这样的表达似乎不准确

准确的说:21世纪,是应用生物学的世纪,至于你所谓物理学已经走到尾声,有点胡说八道。牛顿力学确实很完备,同时,这也是新物理学的开端。

我们不是在探讨物体的受力分析的物理学,而应该是探讨物体为什么会运动,运动的本质是什么?也不是探讨是否存在引力,而应该是探讨引力的本质是什么?

物质的本质?空间的本质?等等的,这是新物理学大厦的开端,我们掌握了先机,却并不自知!

什么相对论、量子力学、量子场论都只是物理学的一个小插曲,折腾下就棺椁定论了




 [16楼]  作者:silin007  发表时间: 2015/09/24 08:14 
 [17楼]  作者:刘启新  发表时间: 2015/10/08 08:11 

中微子的质量
我要评论 2015年10月06日 22:09:40 来源: 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2015-10/06/c_1116745518.htm
  新华网斯德哥尔摩10月6日电(记者付一鸣 和苗)中微子是宇宙中继光子之后数量最多的粒子,人类生活的地球不断被中微子“轰炸”。瑞典皇家科学院6日宣布的201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奖成就,将神秘的中微子带到了人们面前。
  诺贝尔物理学奖评选委员会在声明中说,宇宙射线与地球大气层之间的反应会产生大量中微子,太阳内部的核反应也会产生中微子,每秒钟有数万亿个中微子从我们身体穿过,没有任何东西可以阻挡它们。目前,全球的相关实验主要集中于捕捉中微子并检测其属性,探究中微子的神秘世界有望改变人类对宇宙历史、宇宙结构及其未来命运的认识。
  中微子是非常小的基本粒子,共有电子中微子、μ中微子和τ中微子三种,其中前两种可以被观测到。中微子能自由穿过地球,不与任何物质发生作用,因而难以捕捉和探测,被称为宇宙中的“隐身人”。
  日本科学家梶田隆章在15年前介绍说,某种中微子从宇宙到达位于日本本州岛中部地下的神冈中微子探测器途中,其特征会出现两种转变。而加拿大科学家麦克唐纳同时证明了不同种类的太阳中微子在抵达地球途中会相互转变种类。这两项实验成果揭示了一个共同理论,即中微子可以改变其种类特征,无论这种粒子多么微小都具有质量。
  2004年,日本研究人员还利用质子加速器向相距250公里的神冈中微子探测器发射中微子。根据理论值,研究人员最终应捕获到150个中微子,而实际捕获的中微子只有108个。研究者认为,未能捕获到的中微子在穿过大气和地球时发生了振荡现象,即从原有种类转变成检测不到的τ中微子。
  根据量子物理法则,粒子之间的相互转化只有在其具有质量的情况下才可能发生,这说明中微子具有质量。近些年来,诸如此类的若干研究都证明了梶田隆章和麦克唐纳的论断。
  诺贝尔物理学奖评选委员会还指出,此前粒子物理学的标准模型已很成功,但这一初始标准模型的前提却需要中微子是无质量的。今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们没有驻足于已有结论,而是通过新研究为量子力学带来历史性发现,他们的研究证明中微子具有质量,也说明标准模型无法成为关于宇宙基本组成的完整理论。
  对于量子力学方面而言,此次获奖成果将物理学研究指向了超越标准模型的高度;对天文物理学来说,中微子对星际间能量传输十分重要;在宇宙学领域,中微子可能在大规模结构的形成中发生了作用。中微子研究依然面临着辽阔的未知疆域。
 [18楼]  作者:王普霖  发表时间: 2015/10/08 11:55 

是物质就有质量。“标准模型”是胡乱拼凑的模型。
 [19楼]  作者:liuliuliu123  发表时间: 2015/10/10 16:46 

西陆挑战相对论论坛也确实走到尾声了。
 [20楼]  作者:王晓斌cn  发表时间: 2015/10/11 09:03 

A参考系当中有一恒稳磁场,假设某一区域内磁场方向相同,现在有一B参照系在垂直于磁场方向以速度U1相对于A参照系运动,在A参照系看来,B参照系上的空间各处都将具有电场;在B参照系上,进行磁场的检测,进行电场的检测,具有电场和磁场;现在有一C参照系相对于B参照系以-U1的速度运动,那么从B参照系的角度出发,C参照系上的空间各处都将由于运动而具有电磁场,再加上B参照系原有的电磁场,就构成了C参照系的电磁场;现在从另外的角度观察问题,C参照系按照加利略叠加原理应该就是A参照系,在此参照系中,应该只有原来的恒稳磁场,跟前一过程得出的C参照系的电磁场并不一致。
 [21楼]  作者:王普霖  发表时间: 2015/10/12 14:21 

磁场的有无和参照系无关。一根导线内有流速为v的电子定向运动,不管是在导线外和导线静止的位置,还是和电子定向运动速度v相同的位置,都会检验出同样大小的磁场。磁场不是电荷运动所产生的,而是极化了的运动电荷所产生的。
 [22楼]  作者:王晓斌cn  发表时间: 2015/10/13 17:32 

建议王老兄参阅一下《狭义相对论实验基础》(张元仲)P101-P103,或者去参阅一下该书此处的引用文献,
再来说上面这一段话。
 [23楼]  作者:王普霖  发表时间: 2015/10/13 17:58 

我不用参考那些文献,我只问你,一个静止参考系产生的静态磁场,磁感应强度是B,一个运动导线参考系切割这个磁场B,导线参考系不同的速度会影响导线对磁场B的感受吗?不会!导线所感生的电动势就是E=LVB,这里B是恒量,并不是速度V的函数。
 [24楼]  作者:王普霖  发表时间: 2015/10/13 19:26 

一个学说,必须要能自我圆满。一个未经证实的猜想、或含有很多公设的东西,就难免存在不能自圆其说的地方。如果说你引用的东西推导起来出现了冲突,那它就是不值得引用的东西。光速不变是相对论的公设之一,因其不符合事实,因此也就矛盾重重。我们知道,光在水中、玻璃中的速度就都和真空中速度不同,不同的水(溶解有不同溶质的水)、不同的玻璃(含有铅或其它元素的玻璃)中的光速也有区别。是什么原因呢?其实就是它们中间含有光的传导媒介密度的不同。那么真空是含有物质的,这些物质也有密度不同的区别,因此光在不同地点的真空中也将有不同的速度。主流物理和相对论都否定真空中存在场物质,但却承认场的存在,这都是有据可引的。没有物质,拿什么承载场?因此他们得出的一切结论都是错误的。根基不存,干将焉立?
 [25楼]  作者:丁明良  发表时间: 2015/10/13 21:24 

对【22楼】说:
相对论还真的没有实验基础
 [26楼]  作者:王普霖  发表时间: 2015/10/13 23:07 

他们只承认有场,却不承认有场物质,这就是把能量和物质割裂开来的做法。我只承认能量和物质不可分,没有脱离物质的能量,也没有没有能量的物质。不管是动能还是势能公式,不管是动量还是角动量公式,其中都少不了质量m,质量m是物质固有的,最起码要有“基本惯性质量”(关于基本惯性质量可参见《功夫不负……》),因此不可能存在没有介质的波动。麦克斯韦的理论中也只有场,没有场物质质量。能量必须依附于物质,黄版主这点和我有共同的观点。光子有质量。暂且不提我提到的那种光子意义,只说大众心目中的光子,它具有30万公里/秒的传播速度。按照现代物理的什么什么模型,说光子无质量,可我倒要问问,既然光子无质量,为什么它被电子的电场力驱赶出来,加速度不是无穷大呢,速度不是无穷大呢?为什么是有限值呢?恐怕没人能够解答。这样的理论,其实我连看都不看,引用这样的经典,只能束缚手脚,不能放开思维。不管是相对论,还是那些模型,都经不住我的发问。我要想给人出难题,恐怕就很少有人能够有完美解答了。远的不说,就说我几年前提到的问题:库伦定律和胡克定律矛盾的问题就没有一个人能回答出来、给出个数学模型。分子间、原子间力是和距离平方反比的静电库伦力,但是在弹性限度内,应力却是和距离成正比的。这个力是如何达到平衡的?我期待高手给出分子尺度上的数学模型。问题是我通过独立思考提出来的,谁能解决这个问题功劳就是谁的。
 [27楼]  作者:王晓斌cn  发表时间: 2015/10/14 08:01 

对23楼说,你不愿意去参考科学文献,那就是你个人的事了,毕竟谁也不能强迫你干你不想干的事。
至于你其它的说法,我不认为我需要再作回答,我在20楼已经说得够明白的了,我在20楼中只是根据传统的说法,给出了两种不同途径导致的不同的看似矛盾的结果,你不必给我上传统的电磁课,我用的就是传统的电磁理论,你应该关注的是为什么会导致不同的结果。
说句题外话,光子为什么就得是个粒子,也许它就是以波的形式传递的能量或相互作用,就象我们能够利用海洋的潮汐发电,这种能量有所谓的携带粒子吗,它就是通过波的形式传递的能量或相互作用而已,如果光不是粒子,就无所谓质量。
 [28楼]  作者:王普霖  发表时间: 2015/10/14 08:17 

我如果要引用文献的话,那就是要对文献进行批判了。

 

光子以波的形式传递不是不可以,但一定要有介质,没有介质是不能传递波的。而传统电磁学只承认波不承认介质,这就是矛盾。还是老话,不依附于物质,纯能量的波是不存在的。海洋中的潮汐发电也必须有海水冲击叶轮传导机械能,离开海水这个工质也是不能的。海水是有质量的,它才能带来动能和势能。

 [29楼]  作者:王普霖  发表时间: 2015/10/14 15:30 

我【26楼】提出的问题是几年前就提给大家了的,库伦定律和胡克定律矛盾的问题:分子间、原子间力是和距离平方反比的静电库伦力,但是在弹性限度内,应力却是和距离成正比的。这个力是如何达到平衡的?我期待高手给出分子尺度上的数学模型已经好几年了!我自己对这个问题有自己的答案暂且不说,我就是想听一听大家的见解。我们这里能人很多,精英荟萃,教授、博导有的是,侠士、义士也很多。是没有对这个问题动心的人还是根本无从下手我不得而知,但都表现出了缄默,很是令人纳闷。我不是挑战大家的智力,而是真想解决这个问题。
 [30楼]  作者:王普霖  发表时间: 2015/10/14 17:32 

我提出了一个基于“光子速度不是光速,光子本质动量守恒”理念的猜想。这个猜想就包容了波粒二象性,用它能够计算光子的质量、频率、速度、能量的关系。用我这个算法计算出的能量、频率的关系兼容传统的计算,和速度的关系与实际相差无几。我的这个猜想看起来非常荒唐,但现在我还没发现任何一个人提出另一种算法,能把这些都包容在内的。

精彩推荐>>

  简捷回复 [点此进入编辑器回帖页]  文明上网 理性发言
 推荐到西陆名言:
签  名:
作  者:
密  码:
游客来访 
注册用户 提 交
西陆网(www.xilu.com )版权所有 点击拥有西陆免费论坛  联系西陆小精灵

0.26486206054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