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社区女性社区汽车社区军事社区文学社区社会社区娱乐社区游戏社区个人空间
上一主题:基因的测定与争议 下一主题:评朱学渊的上古史大统一
女真的语言与广泛
[楼主] 作者:yetiaoxin  发表时间:2014/08/14 23:13
点击:183次

 

 

二、女真的语言与广泛

  • 当然朱学渊在《秦始皇是说蒙古话的女真人》中并没有露骨宣传。他说,很早就有人说"秦"是戎狄;谴责秦始皇的专制,却很少谈论秦部落的种属。西周时,"秦"是一个西戎部落;其他西戎部落作乱时,它总是站在周王室一边。公元前771年,周幽王无道,怨臣申侯引犬戎伐周,杀幽王骊山下;周平王是靠秦襄公的护送,去洛阳避祸,从此东周才起了头,也才将秦部落封为诸侯国。秦是一个游牧的部落,《史记秦本纪》有秦部落善长畜牧养马,曾受到夏、周两代王室重视的说法。古代族名"义渠"读如"讹斥",与现代族名"赫哲"一样,都是通古斯族名"兀者"的谐音;秦与义渠密切,想必也是通古斯民族的同类。秦部落的故地在甘肃东部张家川回族自治县,那里汉代北连安定郡的"乌氏县"和"月支道"。"月支"就是"月氏";汉代出走的"大月氏"又是"乌兹别克"民族的祖先,因此"月支"、"月氏"、"乌氏"等就是"乌兹",或即"兀者"。不过,元代才启用"兀者"之名,秦汉时还数"月氏"有名。秦部落混迹于"义渠"、"乌氏"、"月支"之间,无疑也是月氏民族的血亲部落。几百年后"五胡乱华",匈奴、鲜卑、羯、氐、羌五族即是"五胡"。其中,"氐"实即"氏",氐族就是月氏民族的后裔。那时陇西氐族出了"临渭氐苻健"和"略阳氐吕光"等人物,苻健的侄子苻坚,还曾建立"大秦"政权,可见月氏后裔是认同秦部落的。

秦部落与通古斯民族同俗,在可供研究的人名中,又以"恶来[革]"和"宅皋狼"最为怪异。若知匈牙利有"敖拉氏"的话,"恶来"是戎狄人名就无疑了,它应该是蒙古语"山"字"乌洛"的转音。而"宅皋狼"必是"它皋狼"的误抄,古字"它"应同"陀"音,"它皋狼"就是满蒙二语中的"锡" 字"托活罗",或其衍生族名"吐火罗"的谐音。北方民族常以族名做人名,"它皋狼"就是以"吐火罗"为名的。既然"吐火罗"是部落名,自然也就转化为后来的姓氏。土耳其是突厥民族的国家,而突厥民族和突厥语言又兼容了北方诸族的血缘和语言成分。秦部落人名与戎狄族名对应的现象,实在太多。信史时代的人名如:"胡亥"是"回纥","樗里疾"是"女直","到满"是"头曼","蒙骜"和"蒙武"是"蒙古"的谐音"蒙兀"等。中原古代人名如:"句践"即"女真"(读"朱里真"),"夫差"即"兀者","墨翟"即"勿吉"(读"莫吉"),"百里奚"即"篾里乞"等。这些对应,说明中原民族与戎狄同源。

而要追究秦部落的确切血缘,求证"赢姓"是通古斯─女真系民族的姓氏,21世纪著名古文字学家陈梦家认为,"赢"字是与"燕"字是同音的,东北"燕国"是与"赢姓"有血缘关联。,若注意到的"燕"、"颜"、"淹"、"眼"、"岩"等字的方言音,不少是与"俺"字同音的,如四川歇后语"矮子过河,安(淹)了心",正是用的这个特徵。把"赢"读作"安",却能解决许多疑难的问题。如果秦始皇叫"赢政",说是"姓赢名政",那么他的儿子叫"胡亥",不就该是"姓胡名亥"。嬴政和胡亥都是戎狄的人名,内中没有姓氏。"嬴政"与清代雍正帝的名字"胤□"同音,把它们读做an─zhen,就是女真人名"按春"或蒙古人名"按陈"的"一音之转"。因此循着陈梦家先生的猜测,人名赢政的源头"燕国"就是"安国";历史上的"赢"、"阴"、"允"、"颜"诸姓,就都是"安姓"。"按春"和"按陈"的字根是"按出",它与"爱新"一样,都是女真语里的"金"字。"按出"后缀一个─n音,便是"按春",而"赢政"、"胤□"又不过是"按春"的同音僻字。金代统治部落"按出虎部"的名字,也是从"按出"来的。其实,"安姓"就是"按出"部落,或"金姓"氏族。而"燕国"就是"按出国",或即"金姓国"。"赢姓"部落名"秦","按出虎部"号"金",爱新觉罗氏建国"清";以"秦"和"清"都是"金"的谐音,都是自命"金族"的通古斯民族立国的国名。顺便颇易理解的语音规律,是不少首音为y的字,只须将这个y除去,即可大概明其古代音。如,将"有"(you)字读作o或u,上古传说中的"有巢氏"是"兀者氏","有扈氏"是"回纥氏","有莘氏"是"乌孙氏",就都不言自明了。而把"燕"读作"安",把"月"字读作"乌",也可以说是沿用了这个规律。其次,"赢姓"虽是通古斯氏族,秦部落的语言却很像是蒙古语。

六朝古都南京,战国时代是楚国的属地,称"金陵邑"。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改"金陵"为"秣陵",与"丹阳"、"江乘"同属"会稽郡"。两汉沿用秦制,三国东吴孙权改其名为"建业",晋恢复旧名"秣陵 ",后长期称"江宁"。直到为朱明王朝,始谓"南京"。东魏时,在河南沉丘地方也设置过一个"秣陵县",辖颖水流域的今项城、沉丘、郸城等县。颖水发源于"中岳"嵩山,于安徽入淮,是中原的"名流"。东魏(公元534-550年)是从北魏王朝分裂出来的割据政权,鲜卑族皇帝事事效仿鲜卑旧俗;在颖水旁设置的县名"秣陵",无疑是个鲜卑字。鲜卑语是蒙古语的祖先,蒙古语的"江河"有两字:gol和moren,汉语的"河"字是由gol变来,"秣陵"则必是moren的译音。蒙古人把黄河叫"喀喇木伦",把西辽河叫"西拉木伦",分别是"黑河"和"黄水"的意思,这"木伦"就是"秣陵"。据说,是秦始皇亲自决定将"金陵"改名为"秣陵"的,这至少表明他是会说蒙古话的。蒙古语dalai是"大海",通译"达赖"。蒙古语名词后缀─n音即成形容词,dalain就是"大海的",音如"达浪"或"大良"。

《秘史》说"成吉思合罕意为腾汲思合罕、达赖合罕二词,皆有大海合罕之意";而"达赖喇嘛"头衔也是蒙古民族赠予的。1578年黄教创始人宗喀巴的四世传人索南嘉措,去蒙古族地区传教,在青海湖边与土默特部俺答汗相会,俺答汗赠送他一个称号:"圣识一切瓦齐尔达喇达赖喇嘛"。这个"达赖喇嘛"就是"大海喇嘛"。秦国官职"大良造"里的"造",可能是突厥语中的"啜"字,是"酋长"或"官人"的意思,而"大良造"就是"大海般的官"。北方民族的语言互相渗透,蒙古语中有大量的通古斯语和突厥语的成分,突厥语中也有蒙古语和通古斯语的成分;正因为这样,它们才被归纳為一个"阿尔泰语系"。在今天看来,"大良造"是一个蒙古字和一个突厥字的复合,上古时它们也可能属于同一个部落语言,只是被后来的蒙古语和突厥语分别继承。然而,"大良"一字再次传递了一个信息:秦部落语言的确像是蒙古语。《秦始皇本纪》说:"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更民曰‘黔首'。"因此,"黔首"是秦部落语言中的"百姓"的意思。突厥语的"人"或"人民"一字"克西",可能是"黔首"的源音。

《货殖列传》提到一个叫"乌氏倮"的富人说:"乌氏倮畜牧,及众,斥卖,求奇绘物,闲献遗戎王。戎王什倍其偿,与之畜,畜至用谷量马牛。秦始皇帝令倮比封君,以时与列臣朝请"。乌氏倮显然是乌氏部落中的戎狄之人,他善于贿赂酋长,得以便利,畜牧致富,而得到秦始皇的重视;一介牧夫竟与列臣朝请,一起议论国事。于是看来,秦王室可能是用戎汉双语进行沟通的;而秦始皇自己则可能是用蒙古语与乌氏倮交谈的。朱学渊说,从陶制"兵马俑"的面型,长型脸(如溥仪、康生、文强之相)属通古斯-女真系血缘,圆形脸(如歌手腾格尔之貌)属鲜卑-蒙古系血缘。秦是赢姓部落,只是说它的统治家族有通古斯民族的血缘,而它的民众则必然是多源的。"民族"可分成"血族"和"语族"两个概念。人类之初,血族就是语族。到了人类大规模迁徙和融合的时代,血缘和语言都变得非常混杂,所谓"汉族"、"蒙族"、"满族"、"突厥族"都是"语族"而已,它们的血缘则是"理还乱"。从秦部落的语言可能有较浓重的蒙古语特征。而说蒙古话的秦始皇,则可能是一个长脸的月氏─女真人。

朱学渊绕了一个大弯子,实际是把上古史大统一于一个有争议的话题。因为女真人远古与朝鲜族人,也许都分布于中国北方到朝鲜半岛,语言方面的交流事所难免,极易把上古史大统一扯到朝鲜半岛。朱学渊的母亲是朝鲜族人,这种血统遗传使他的文化基因语言天赋,容易把乱七八糟语音混淆在一起,而同今天西方学者把世界上所有语言追溯到遥远过去说的源语,强调源语是指或是在第一匹马被驯服,第一只狗不畏缩地被带到营火旁以前很久,就再也听不到了的最古老的那些原始母语的研究方法,没有一点联系。而与今天朝鲜半岛有些学者,喜欢争我国中原历史上流传的一些著名非物质文化遗传的习惯相似,这不能说是巧合。

再看朱学渊的近作《夜郎国在哪里?》,他说:"关于中国人类、语言,按现代人类学和语言学的表象来辨证一个古人的血缘和语言,华夏民族的祖先是中国北方民族的同类,北方汉语或雅言是在戎狄语言底蕴上,在藏缅语形态的南方语言的影响下,在黄河流域形成的一种相对年轻的语言"。这里北方汉语是在南方语言的影响下,在黄河流域形成的一种相对年轻的语言,似乎触及了一点来源于和盘古-嫘祖远古联合国的盆塞海洋文明和山寨城邦文明有联系。但朱学渊说他重点是为发现上古中原曾为戎狄世界的文字证据,这样是否会把盘古-嫘祖远古联合国的盆塞海洋文明和山寨城邦文明,也反说成上古中原才是源头呢?

  • 这种大胆的搞法是有的,如他写的《法国总统萨科齐是少暤氏》、《华夏西域蓝夷考》等,他搞的是能予读者以刺激性的启发。所以朱学渊对源于盘古-嫘祖远古联合国的盆塞海洋文明和山寨城邦文明,也许是持怀疑的。他公开讲:"关于西南少数民族的祖先是北方民族的结论,已经在十几年前为现任复旦大学副校长的金力教授和人类基因学家宿兵教授证明,当时我并不同意。" 他说司马迁在《史记西南夷列传》里,有"西南夷......皆氐类......皆魋结"的记载,他现在要以双手举"氐类即女真"的结论附议。这里朱学渊再谈女真即氐类,他把上古史大统一于女真,这个有争议的话题到底与朝鲜半岛有没有"火药味"?

例如韩国有人搞笑考证,全世界目前已知的所有生物都起源于韩国,人种也是。朝鲜半岛人争议的是,朝鲜族是我国邻邦朝鲜的主体民族,但由于近代有不少朝鲜族迁居到我国东北地区,因此朝鲜族也是我国东北地区的民族之一。正确认识朝鲜民族的源流,对促进我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和中朝友谊都有积极作用。历史上,在朝鲜境内居住着一部分女真人,中朝边界始终处于不断变动的过程中。早在辽朝统治时,女真人就活跃在朝鲜大同江以北的地区。有人认为朝鲜民族是朝鲜半岛南方的新罗和高句丽以及汉人的融合体,同时还有众多的朝鲜半岛民族,例如百济等。满语与朝鲜语属于同一语系,跟汉语不同。公元十四世纪,李氏朝鲜建立,这个民族复被称为朝鲜族。此后一个时期居住在朝鲜半岛东北部的女真人,部分北迁成为女真族枣满族的一部分,部分南徙加入于朝鲜民族之中。

当金朝灭亡后,出于躲避战乱的缘故,更是有大量的女真人迁往朝鲜。此后,女真人由于灾荒等原因不时地出入于东北和朝鲜之间。在1627年和1646年两场对朝战争,李氏朝鲜完全臣服于清朝。居于东北和朝鲜的女真人不断汇聚到清朝旗帜下,混乱的称呼导致清朝统治者决定统一名称。此后。女真人这个词汇逐渐弃置不用,满族成为女真人新的称呼。还有人说,蒙古人不是女真人的一个支系,因蒙古人是游牧民族,靠着游牧而生活在漠北大草原上,生居无定所,哪里有好的牧场好的水源,便在那里暂时居住下来,搭帐篷;等到那里的草全都被羊吃光之后再换一个新的牧场,因此他们的生活范围相当广泛。女真人是渔猎民族,靠打猎和捕鱼生活在东北亚的原始森林里,住的是小木屋,住所比较固定。满族就是女真的直系后裔,当初满族建立后金王朝,称霸东北,后来入关后为了消除汉族对当年大金国的仇视,就改称为"清"(满语中"清"和"金"音同)。

即朝鲜族和满族在血缘上没什么关系,即使有也极其遥远,朝鲜族其实不属于中华民族,他们和今天朝鲜半岛的南北韩同种同源;东北至少是吉林、辽宁大部,在历史上长期属于高句丽王朝的领土,长城以内是汉族长期的固有领土,而长城之外当中原王朝强盛时,势力范围就大些;衰弱时,就会缩小甚至消失。今天中国境内的朝鲜族基本都是当年满洲(后金、大清)人征战朝鲜占领土地、俘虏奴隶而来的。满族按血统来说起源于金人,伴随着蒙古人和汉人的融合,后来产生的新民族。金人是古代少数民族肃慎的后裔,存在已经千年。

朝鲜半岛人这里争说朝鲜族和满族在血缘上没关系,实际是说鲜族不属于中华民族,那么朝鲜半岛能作为上古史大统一地,脱离"盘古-嫘祖远古联合国的盆塞海洋文明和山寨城邦文明"吗?朱学渊引进女真即氐类,是能解答这个问题,还是把这个问题弄得更复杂呢?因为有人说,女真人本来就不是一个民族,是辽东地区各部落的总称,类似于古代印度人。金国把女真人变为一个民族,在金国灭亡后,女真人恢复到第一个含义。而大约在明朝初期通古斯人的一个部落迁移到辽东,作为女真人的一员在明末把女真又统一为民族。所以后一个女真族与前一个不同。16世纪后期,努尔哈赤崛起,以女真人为主体融合了部分汉人、蒙古人和朝鲜人,形成了一个新的共同体--满族。

由此可见,女真(又名女贞和女直),亦作女真族,是生活在中国古代东北地区的古老民族,可能源自3000多年前的肃慎,汉至晋时期称挹娄,南北朝时期称勿吉(莫吉),公元6至7世纪隋至唐时期称黑水靺鞨,公元9世纪辽至金时期起始更名女真。辽朝女真有生女真、熟女真之分。到明朝后期仍然自称为女真,清朝时改为"满州族",女真一词就此停止使用,后来满洲人又融纳了蒙古、汉、朝鲜等民族,逐渐形成了今天的满族。虽至今也有人自称为女真族的后代,认为与满族是不同的民系,但已不被法律认可,为独立的少数民族。

  • "女真"一名最早见于唐初。女真的争议性在于女真人的族源异常复杂,它开始被称呼为"女真"时只是一个庞杂的民族集合体的概称,类似于突厥系,分支众多。其生存方式类似西方的斯拉夫民族,都是发源于森林的民族,虽然包含有游牧的部落,但整体上并不完全以游牧为主。女真人基本形成民族形态的时期大约是在北宋时。满洲(通古斯)人根据中国百科全书记载,是蒙古人种的北极亚人种,与爱斯基摩有亲缘关系。叶赫那拉根正(慈禧弟弟的孙子)郝晓辉说:"最早满族是从通古斯来的,也就是现在的西伯利亚。"通古斯人在西伯利亚可能是受到了俄国哥萨克人的排挤,因而迁徙到中国明朝的东北,被当时的中国明朝府政收留。"满洲"的形成远远晚于女真,在构成上"满洲"还包括汉族、朝鲜族、蒙古族等多个民族的成分。有人说,满洲人自称是女真的后代,可能是满洲人的祖上被女真统治过,打出与早期女真人同源的幌子,以便反叛明朝,就像当年匈奴人刘渊一样,为了占领中国的政治目的,欺世盗名也打出了"汉"的旗号。类似的事情是抗日战争时期,满洲人曾自称是日本人的后代,也是为了政治上的目的建立满洲国。在溥仪为祭祀日本天照大神而特发的"国本奠定诏书"中,满人认祖宗是清河源氏,以天照大神为国教,视日本先祖为满洲先祖,修建国神庙。而日本也有人说,日本人基因最相似的是西藏人,日本人与西藏人同时拥有D系基因,这个基因整个世界只有日本人,西藏人,还有印度安达曼岛的黑人拥有,即起源西藏。1979年日本学者鸟越宪三郎还提出,日本人发源于云南假说。

这种所谓的基因分析还称,矮黑人D基因下有一最特别的分支D2基因,他们从东南亚沿海北上中国,并一路扩张至朝鲜、日本,就是日本现在唯一的少数民族---阿伊努人,长相类似白人明显不同于周边黄种人。阿伊努人是日本最早的原住居民,创造了一万年前以绳文式陶器而出名的日本最早新石器时代---绳文时代,直到公元前三世纪前后才被外来黄种民族弥生人征服取代,其后他们中一部分北逃到本州岛北部、北海道和库页岛等地,而另一部分则和外来的弥生人混血融合,成为今天近37%的日本人的祖先。古代日本人身材矮小被称为小日本也和其矮黑人血统有很大关系。而汉族跟同属汉藏语系的苗族、瑶族、藏族、羌族、土家族、彝族和哈尼族都含有较多的O3和O2成分。大约6000年前,先夏集团(主体是O3-M134)和先羌集团(主体是O3-M133)在陕甘一带分家后,先羌集团向青藏高原迁徙,沿途分裂为藏族、羌族、彝族等,并与当地的带D、K等基因的部落融合。后来的炎黄集团的主体是O3-M134和O3-M122,后来又融入荆蛮集团(主体是O3-M7,也是苗族、瑶族等的祖先)及其他部落,由此形
成的汉族人口超过一半以上是O3基因型。

朱学渊在《夜郎国在哪里?》中的语言则分析,夜郎、靡莫、邛都、滇等南部西南夷,是今世凉山彝族、大理白族、迪庆藏族、丽江纳西等族的祖先。《汉书》将"魋结"假作"椎髻"。"魋结/椎髻"当即"女直";魋结诸夷又以"夜郎最大",国名"夜郎"适为女真族名"挹娄"之昂化音,这又支持了"魋结是女直"的结论。今世昆明西南之"哀牢山"应是"挹娄山",聚居当地的彝族、哈尼族应为"夜郎"之裔。朱学渊又说:"白马最大,皆氐类也"的北部西南夷,至少是川北茂汶羌族,川甘边境白马藏族,四川大小金川嘉戎藏族的祖先;四川氐姓汉人当然也是氐类之裔。魏晋年间五胡乱华,"临渭氐"符坚建立"后秦"政权或能显明"氐胡"是秦之同类。而东北萨满神歌之"白马/ yalu"适为"挹娄",又进一步表明氐类大族确为女真部落。唐德刚教授的美洲地名"阿留申"之根 Aleut 是"挹娄",也启发他悟出"鸭绿/耶律"也是"挹娄"。所以他察觉到:云南和四川的"哀牢山/二郎山"也是"挹娄山",那里正是汉代"夜郎为大/白马为大"的地方。朱学渊悟"鸭绿"为"挹娄",是他半个朝鲜族情结。

朱学渊所在的西方热衷于搞物理学大统一,朱学渊转而热衷于搞上古史大统一,也许也类似粒子物理学的比约肯"标度无关性"。中国古老科学中医藏象论,是说通过把自然界与人类现实联系的复杂性现象,约化为一种隐藏的简单性的规律解释而得到使文明的进步。即试图从复杂纷繁、恢宏壮阔的自然、社会、生命等现象中,凝析出与之相适应生命系统的生存设计原理,揭示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中精彩绝伦的生命系统存在与演进的秘诀。朱学渊的北方各少数民族是女真人,西南各少数民族是女真人,这到底是不是?与朝鲜半岛人、日本半岛人中,说朝鲜族不是女真人,或是女真人,或全世界人种起源于韩国;以及日本人基因相似于西藏人、云南人,或不相似于西藏人、云南人,有没有"返祖"入侵或分裂的政治意图?我们不准备讨论。况且有人说,朱学渊是一个热烈的爱国者,他离开华夏大地30多年,始终保持着一颗眷恋祖国的游子心。

但朱学渊把"女真"这个族源异常复杂的庞杂的民族集合体凸显出来,戴在北方各少数民族,并延伸到西南各少数民族头上,是一把"双刃剑":既能从"女真"言说人类文明更早起源,与盘古-嫘祖远古联合国的盆塞海洋文明和山寨城邦文明有联系,也会让"女真"更早版图陷入孤立无源类似的"王玉哲悖论"。

王玉哲教授2000年出版的《中华远古史》一书,王玉哲先生对中华古王朝时期的国家模式,不是按斯塔夫里阿诺斯的侵略与遏止史观,即所谓的国家其实就是强势集团,依据某一地域对内对外实行的生存保障或侵略。从这一定义出发,不管掌权者的时期的长与短,邪与正,强与弱,在没有新替代者较量取胜之前,都可以近似代表此时的顶尖优势,所以王玉哲把自己陷入困惑于夏王朝实际占领控制的版图很小,连王玉哲也难相信夏朝在中华民族国别史上是一个王朝。这是王玉哲沿袭司马迁言远古的先进不雅驯的舍取法,如他书中虽选取了大量现代考古记录,却对成都平原上世纪80年代初,三星堆发掘的大批远古青铜器震惊世界不闻不记;洋洋55万言的巨著,连出的古地图,成都的远古文明也成了空白。

其次,王玉哲在南开大学当历史教授,就居住在天津,而天津著名的甲骨学者王襄先生就搜集有解放前四川盐亭县出土的古界碑残片,并曾著文公布此事。1995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何九盈等人的《中国汉字文化大观》一书,披露王襄搜集的盐亭县距今约5000年前的一块完整的界碑,上面刻有50多行类似文字的符号,与半坡彩陶刻划符号相类似,并公布了其中的25个字符。这一切王玉哲教授都视而不见。王玉哲只倾向于1959年中国著名考古学家徐旭生先生率队在豫西进行"夏墟"调查时,发现的河南洛阳偃师的二里头遗址,定为的夏王朝的都城及其疆域之所在。这种看法,用的是秦以后的国家专制更为集中,更为统一的疆域概念,使中华远古史王朝的疆域并不成其是中华当时实际的疆域,因为西南没有了,东南没有了,西北没有了,东北没有了,而只剩下中原偏东部分。而秦以前的国家观念,应看作仍然传承有中华远古海洋文明和城邦文明期的多民族联合国的影子,即王朝的传承是以顶尖优势的阶段性较量为标志的,局部地区的二级政权有的也如此。以此理解中华民族的远古版图,才更为完整、真实。

但不管怎么说,朱学渊从物理学大统一转战上古史大统一,借用自己的学识、经历、家教和能力,总算走出来一条道路。通过争辩、补充,总会找到大家能共识的框架。这正我非常看重朱学渊先生的学术成就的地方,包括其中朱学渊洞察出的许多至关重要的线索。朱学渊说,亚洲北方诸族对世界人类、语言和历史的伟大影响是无法低估的;对此他作了深入的研究。例如地处中欧而语言特异的匈牙利民族的祖源"匈奴"的裔族,朱学渊发现古女真语词汇与匈牙利语词汇有着惊人的关联。匈牙利的族名、国名Magyar(马扎尔),应即是女真-满族之祖名"靺鞨"或"勿吉"。西迁欧洲的Magyar人,不仅保存了相当数量的祖源语辞和语法,而且还几近完美地保留了一个以靺鞨诸姓为主体的北方诸族姓氏系统。他说,女真满族的祖先靺鞨人,对于现代匈牙利人来说,应是他们更为重要的远东祖源。虽然他这一观点引起各国学术界和匈牙利学者的高度重视,但也有欧洲学者认为,匈牙利人应为匈人后人,非匈奴;朱学渊的观点应被推翻。

  • 朱学渊在研究历史语言课题中作出的若干具有开创性的建树,例如张骞在《史记大宛列传》中所记载的"月氏"、"乌孙"、"大宛"、"大夏"等大量西域族国名的起源,古今中外令人费解,但朱学渊基于对北方诸族族名和地名分布态势的解析研究,却能逐一指出这些族国名,就是东北亚民族部落名"兀者"、"爱新"、"达斡尔"等。他认为始于远早于春秋的时代,一些"北狄"部落便陆续进入了陕甘宁青地区,并在那里演变成"西戎"民族。由于特定机遇,它的"周"、"秦"部落,成为了中原民族的主人;亦由于种种动因,许多部落集团被推入了中亚沙漠中的绿洲,成为了那里的统治者。这又为中亚人种形成机制提供了重要的依据。但朱学渊的观点虽新,却又类似"郭静云悖论",即他们都是把由南向北或由北向南转移的时间,推迟到夏商以后。其实北方西戎诸族早在盘古-嫘祖文明时期,就有来到青藏高原的。朱学渊和郭静云作为学术界一种不同的声音,推动了对盘古-嫘祖盆塞海洋和山寨城邦文明在夏商期二次转移的认识。
本帖地址:http://club.xilu.com/hongbin/msgview-950451-365504.html[复制地址]
上一主题:基因的测定与争议 下一主题:评朱学渊的上古史大统一

精彩推荐>>

  简捷回复 [点此进入编辑器回帖页]  文明上网 理性发言
 推荐到西陆名言:
签  名:
作  者:
密  码:
游客来访 
注册用户 提 交
西陆网(www.xilu.com )版权所有 点击拥有西陆免费论坛  联系西陆小精灵

0.09799599647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