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社区女性社区汽车社区军事社区文学社区社会社区娱乐社区游戏社区个人空间
上一主题:征求意见 下一主题:光的困惑(十九)
[楼主]  [31楼]  作者:youngler  发表时间: 2014/08/22 14:48 

  有时候喜欢享受挑战的快乐,有时候也喜欢先进器件提供的方便。下面是能够抵消光斑噪声的 Sagnac 光路设计,只是因为喜欢享受挑战的快乐。喜欢简单高效的人,会选择其他方法,不会去操作这个有点复杂的光路。当然对于享受挑战的人,这个光路设计也是值得玩味的。  这个原理图中,实际是两个 Sagnac 光路合在一起。其中一个是工作光路,另一个是提供参考光束,用以在光电流环节抵消光斑噪声电流。两光电管的差分电流是信号电流。两干涉光束与光电管之间有遮光板没有画出来。上边的一半光束进入各自的光电管,下边的另一半光束放弃。这个设计光束功率利用率低,需要更高功率的激光器做光源来补偿。当然这是小问题。信号效率下降的问题,在这个原理图上表现不出来。
 
[楼主]  [32楼]  作者:youngler  发表时间: 2014/09/01 14:27 

  发现干涉光路还有一种光斑噪声,表现为区域亮斑亮度变化或者小光斑快速水平移动,非常清楚,直接可见。
  使用普通半导体激光器,区域亮斑亮度变化这种现象有时有有时无,我也没有在意。后来为了降低光斑噪声,使用光纤耦合半导体激光器,却发现小光斑快速水平跳动,让我感到茫然。经过分析,我最后认定是由平板分光镜重影干涉产生。普通的分光片,我问过卖家,另一面是否有增透膜,回答是有增透膜。拿它当镜子,看看是否有重影,也没有发现重影。那么分光片又是如何产生重影干涉的呢?
  增透膜,包括分光片的增透膜,通常是按绿光来设计的。碰到红光时,增透效果会降低,反射效果会增强。红光斜射通过增透膜,反射效果更加明显。由于半导体激光器波长变化,导致分光片重影干涉斑纹水平移动。
  找到了现象原因,那么解决问题的办法也就有了。专业的处理办法是采用立方体分光镜,能够消除平板分光镜的重影,也就消除了重影干涉光斑漂移。如果不想使用立方体分光镜,那么减少光束在分光片上的斜射角度也是一个办法。
 [33楼]  作者:王飞cn  发表时间: 2014/09/02 22:00 

[32楼]

平板分光镜有不同频率之分,采购的时候要注意就行。
昨天突然发现一种一阶干涉测量绝对速度法,今天上午去买了一些实验材料,现在实验还在调整中,不知道结果如何。总之,只要现代光学相关理论没有错误,实验就会有结果。
该实验精度非常高,预计可以测量1厘米 /秒的直线运动速度。

※※※※※※
空间本无物理性质,具有以太的空间才有了局部静止系、惯性,运动才可以自身测量。
 [34楼]  作者:王飞cn  发表时间: 2014/09/02 22:00 

[32楼]

平板分光镜有不同频率之分,采购的时候要注意就行。
昨天突然发现一种一阶干涉测量绝对速度法,今天上午去买了一些实验材料,现在实验还在调整中,不知道结果如何。总之,只要现代光学相关理论没有错误,实验就会有结果。
该实验精度非常高,预计可以测量1厘米 /秒的直线运动速度。

※※※※※※
空间本无物理性质,具有以太的空间才有了局部静止系、惯性,运动才可以自身测量。
[楼主]  [35楼]  作者:youngler  发表时间: 2014/09/08 17:13 

   减少斜射角度能够降低重影影响程度,但由于增透膜工作波长蓝移,红光重影无法满意消除。反射膜、分光膜有宽带的,增透膜都是窄带的。所以分光片也是窄带的,干涉光路根据需要选择相应工作波长的分光片。红外分光片不是民用产品,价格稍贵。

  Sagnac 光路有环路光程差自动精确归零的特性,所以一直来认为,做 Sagnac 光路比做 Miclelson 光路容易得多。实际操作起来,本课题做好 Sagnac 光路,几乎与做好 Michelson 光路一样的困难。光学实验,精密度要求高了,都会碰到许多困难需要想办法解决。

  历史上,相对于 Michelson 实验,Sagnac 实验出现较晚。通常后来的实验,技术要求更高,需要新的实验方法、新的技术支持或者经济代价。做个 Sagnac 光路演示一下干涉现象,确实是很容易的。但是要转动光路演示干涉条纹移动,是不容易的。百度上没有查到原始 Sagnac 实验的资料。估计需要 2 m 见方的光路,能够直观感应平台的转动。

  现代科技好事多磨。100 年前,人们也用分光镜,我估计没有重影干扰问题。要不,那些光学是没有办法做的。我估计,过去的分光镜是厚玻璃做的,重影与主像分离。现在,分光片都很薄,重影无法分离。要消除重影,要么使用特定波长的分光片,要么使用立方体分光镜。

  下面是为磁场影响光速实验设计的一种 Sagnac 光路形式。 

  这是长条形 Sagnac 光路。各镜要求垂直平台,磨制垂直度,由于没有掌握方法,做了很多磨洋工的活。后来发现新的调整方法可以降低这一垂直度要求。这个方法是,A 反射镜与 B 分光镜之间选择几片厚玻璃,靠紧后做成固定的平行镜片组,当然镜片要高于支架玻璃片。C 、D 反射镜靠在一个直角三棱镜的两直角边,细心调整其垂直度可以获得足够水平干涉条斑,然后 C、D 反射镜也做成固定的镜片组。这样,镜片组意外移动以后,光路容易调整恢复。 

[楼主]  [36楼]  作者:youngler  发表时间: 2014/09/09 13:32 

  下面是利用新调整方法调出的稳定水平干涉条纹。中间是水平暗纹,上下是亮纹。用光电管测量上下亮纹的亮度差变化,就可以反映干涉条纹移动。
 
 
 [37楼]  作者:lgw0109  发表时间: 2014/09/09 15:46 

香港新世纪文化出版社出版的《光热本质新论》否定了自然界中存在电场、磁场和引力场。
[楼主]  [38楼]  作者:youngler  发表时间: 2014/09/28 06:29 

  购买红外线分光片耽误了一段时间。现在采用光纤耦合红外线激光器和红外线分光片继续试验 Sagnac 光路。很遗憾,仍然发现有很大的光斑噪声存在。当然,分光片重影干涉因素需要考虑,光源本身因素也需要考虑。从光源开始检查,发现没有干涉的光路也存在严重的光斑噪声。这个噪声与光路长度相关,光路越长,光斑噪声越大,有可能是光源本身的原因,也有可能是空气影响。通过移除发热器件,将光路封闭,观测光斑噪声,发现光斑噪声大大减少。原来,空气光路本身也是一个产生光斑噪声的因素。精密光路需要在一个封闭的小空间里操作,看来不是假的。
[楼主]  [39楼]  作者:youngler  发表时间: 2014/10/03 14:49 

  采用合适波段的分光片,光斑噪声可以降低到眼睛观察看不见的程度。眼睛看不出来不等于光斑噪声降低到了理想的水平。光电管检测依然可以发现,试验性的 Sagnac 光路有很大的差分光电流波动。启动过程,差分光电流有一个不稳定时期。这个容易理解,因为普通的光纤耦合激光器没有温控电路,随着激光管温度升高,激光波长有一个变长的过程,然后逐渐稳定。波长变化,分光片重影也在走动,反映在差分光电流上,就是无规则的变动。很有意思,差分光电流很多时候时候会在一个数值附近稳定,甚至非常稳定,但是无法长久稳定,然后会突然在一个数值附近稳定跳变到另一个数值。差分光电流通常有两个稳定的点,在这两个点上稳定的时间较长。有时候也会发现差分光电流单向逐渐变化的过程。没有分光片的光路是稳定的,加入分光片做成干涉光路就不稳定了。所以,可以肯定问题还是出在分光片。理论上干涉光斑线如果水平的话,光斑噪声可以不反映出差分光电流变化,问题是保证光斑线足够水平,这有点难。
 [40楼]  作者:马国梁  发表时间: 2014/10/03 19:36 

羊先生辛苦了,还望继续努力改进。
[楼主]  [41楼]  作者:youngler  发表时间: 2014/10/11 13:34 

  前几天采购的立方体分光镜收到了。目测检查了一下,确实是红外线波段的。反光显示蓝色,透明显示淡黄色,应该是红外线镜片。买了两个,90 元钱一个,加上快递费用,100 元 1 个。估计是压货处理品,能用就行。这东西,正规厂家卖出很贵的,红外线的 500 多元 1 个。
 [42楼]  作者:王飞cn  发表时间: 2014/10/11 15:52 

红外线要用石英材料,价格不会几十元的,你好像没有红外激光?

※※※※※※
空间本无物理性质,具有以太的空间才有了局部静止系、惯性,运动才可以自身测量。
[楼主]  [43楼]  作者:youngler  发表时间: 2014/10/11 17:46 

  我的光纤耦合激光器,它的波长是 780 nm ,差不多是可见光与红外线的边界波长。通常以 760 nm 为界,超过 760 nm ,就算红外线,因此 780 nm 算红外线。技术标准通常是这样,可见光镜片标明的波长范围是 400-700 nm 。红外线镜片第一个波长范围是 600-1100 ,650 nm 红光可以选择可见光镜片,780 nm 必须红外线镜片。780 nm ,有一个优点,光斑依然还是可见的,而且比较柔和,这对于光路操作比较有利。普通光学玻璃透过红外线的性能开始变差,石英玻璃透光性显得更好。不过,对于 780 nm 、808 nm 、850 nm 波长,10 mm 透过率依然有 0.98 ,有时考虑制作工艺成本,依然采用普通光学玻璃。
[楼主]  [44楼]  作者:youngler  发表时间: 2014/10/12 13:13 

  今天上午的试验证实了事先的分析判断,确实是分光片重影干涉制造了一种光斑噪声。将分光片更换成立方体分光镜以后,差分光电流稳定性有了很大的提高。现在光纤耦合激光器输出功率 30 mW ,光斑功率大约 15 mW ,差分光电流波动 < 0.5 μA 。这个波动电流与信号数量接近。如果加上磁场,会有一个初步的结果。要获得更加有说服力的结果,需要进一步减少波动,提高稳定性。
[楼主]  [45楼]  作者:youngler  发表时间: 2014/10/13 07:20 

  过去人们也用平板分光镜,由于使用宽带光源,虽然重影存在却没有重影带来的不利影响。现在都是用激光器做光源,相干长度超过玻璃厚度,有重影干涉现象。要消除这种重影干涉,要使用现代专业的立方体分光镜。
  专业的东西使用起来确实方便。这次购买的立方体分光镜,带底座的,下面有 4 个调整螺丝,可以调整分光面的垂直度。调整其中一边的两个螺丝,可以很快让反射光束的水平度达到要求。转动靠近分光镜的反射镜,也很容易调出水平干涉条纹。
 [46楼]  作者:否定相对论  发表时间: 2014/10/14 08:54 

磁场无法影响光速,影响光速的只有介质的密度。楼主恐怕跟其他人一样,连光在不同介质中的的速度也没搞明白吧?
[楼主]  [47楼]  作者:youngler  发表时间: 2014/10/14 13:51 

   分光片需要宽带光源。激光二极管有多模和单模之分,200 mW 以上几乎是多模,就是宽带光源,相干长度约 0.1 mm ,用分光片分光,重影图像稳定。50 mw 以下几乎是单模,就是窄带光源。单模激光二极管在小于额定电流下,也可以多模方式工作。不过,我们买到的都是带电路的激光器组件,基本上都是设计在单模方式下工作,带宽小于 0.02 nm ,相干长度大于 20 mm ,与分光片不匹配。由于没有光学经验,我购买光纤耦合激光器的时候,也没有说明宽带。幸好,有立方体分光镜这个补救方式。 

   昨天晚上的试验光路采用了如下的布局:

  激光器的准直镜没有靠紧立方体分光镜,这是一个缺点。选择这样的布局,主要是光纤需要转弯空间。准直镜没有靠紧立方体分光镜,留下一段空气光路。这个光路起始段容易受空气流动影响产生光斑噪声。于是将这一段光路做了空间保护,发现也可以保证光路稳定性。可能是室外风大,室内温度有变化。差分光电流一直稳定的缓慢上升。 

[楼主]  [48楼]  作者:youngler  发表时间: 2014/10/16 11:08 

  检测分光是把侧向干涉光束分成上下两束光,进入两个光电管。没有找到为这种用途设计的专门的分束镜,买了两个照相机用的二棱镜代替。便宜处理的东西质量不好,那些棱加工不精细,使用效果不理想。中间主要部分光束投射在圆弧棱上存在散光,不能进入光电管。还有一个问题,折射角度很小,分光束交叉,需要较长的光路,不利于总体光路布局。于是,将检测分光做如下的改进:

  然后,光路总体布局改成,

 [49楼]  作者:王飞cn  发表时间: 2014/10/16 22:18 

费了不少力,可惜原理上不清楚,我认为成功的把握不大,基本属于练习。下一步还是做旋光实验吧,这个还是比较靠谱的。

※※※※※※
空间本无物理性质,具有以太的空间才有了局部静止系、惯性,运动才可以自身测量。
[楼主]  [50楼]  作者:youngler  发表时间: 2014/10/17 09:42 

  上面改进的分光原理图画得不详细。实际是使用两个很细的柱面透镜,有聚焦和散光过程,使进入光电管的光斑更加适合光电管感光区。

  改进后的试验 Sagnac 光路,昨天晚上进行了测试。可能是光路效率提高,进入光电管的光更多了,差分电流波动有所增加。

  有人说,光速只与介质有关。不过,很多人支持电场、磁场、引力场也是光波的介质。虽然过去有过很多人试图证实磁场也一种光波介质的实验都没有成功,可能是缺少场与光速关系的理论研究有关。本试验方法,与过去的此类试验很多方法相比,是一种新的方法。这种方法由杨红新先生最先提出,我理解了这种方法以后,逐步付诸试验。希望通过艰苦的试验来解决大家理论上不清楚的问题。

 [51楼]  作者:王飞cn  发表时间: 2014/10/17 20:09 

我好像以前说过的,在宏观下物质无磁场现象,但在微观(原子级)下处处是强磁场,即便是流水实验,或者是穿透玻璃实验,都可以视为光在磁场中运动的案例,然而,王汝涌教授已经做过这样的实验,即,在Sagnac环的一个部分增加个玻璃体,但实验均为有任何效应,可见认为宏观上磁场可行的想法仅仅是一厢情愿,毫无根据的。

※※※※※※
空间本无物理性质,具有以太的空间才有了局部静止系、惯性,运动才可以自身测量。
[楼主]  [52楼]  作者:youngler  发表时间: 2014/10/24 00:26 

  上面改进的分光原理图画得不详细。实际是使用两个很细的柱面透镜,有聚焦和散光过程,使进入光电管的光斑更加适合光电管感光区。

  如果愿意购买 4 个光电管集中在一起的那种称为“四象限探测器”的光电管,根本不需要这种光学分光方式。

 

  很遗憾,尽管这种四象限探测器联同电路集成应用很广,比如太阳能跟踪,机床,但是批量生产的价格却也并不便宜。

  改进后的试验 Sagnac 光路,进行了测试。可能是光路效率提高,进入光电管的光更多了,差分电流波动有所增加。昨天晚上,为了进一步减少空气流动对光束的影响,让回路光束在两根小管子中来回传播。发现没有干涉的时候,差分光电流非常稳定,有干涉的时候,差分光电流依然不稳定。这说明,差分光电流波动已经不是光束方向漂移的问题了。这里还有新的干扰因素。那么这新的干扰因素又是什么呢?
  其实,这也不是什么新的问题。理论上早就知道,激光器波长变化影响肯定存在的。只是,其他干扰因素还没有解决,没有走到解决这个问题这一步。为了减少激光器被流动空气干扰,激光器不再放在系统外面。到此为止,容易做的事情全部都做了,但是光电流依然不能稳定在一个数值上。

  也有新的发现,这次发现有三个光电流均布稳态,中间稳态稳定的时间较多较长。猜测这种现象是激光器波长跳变。这个问题解决起来有点麻烦。
  对于不利的干扰因素,要么阻止它,要么想办法通过相互抵消的办法减少它,或者综合这两个办法,以获得更好的效果。比如流动空气干扰,我们采用隔离手段,分光镜重影,通过调整反射面方向让它离开主光束方向,这就是立方体分光镜方法。对于温度造成的漂移,通常采用抵消办法。
  Sagnac 光路侧向干涉光斑中心线是暗线。如果中心线是亮线,肯定是干涉点与分光点不重合。利用这一点也可以调出亮斑。我们喜欢亮斑,但是亮斑有一个问题,波长变化时,亮斑会移动。

  波长变化或跳动,干涉光斑也会移动或跳动,这是差分光电流不稳定和跳变的原因。如果能够调出如上图斑纹,中间是暗线,两边是亮线,那么两根亮线相向运动,变化对称,可以获得比较稳定的差分光电流。
  说是容易,但是就是不知怎么回事,始终调不出横纹光斑。最后没有办法,改用竖纹。然后,检测光路和光电管部件,全部拆掉重新做。忙了一整天,才重新做出系统。能想到的道理都按部就班恭敬伺候了,希望不再有魔鬼,也希望不是假的稳定。有时候,没有干涉会出现稳定假象;进入光电管的光量少,也会出现稳定假象。接上电源,测试显示,这一次也是,差分光电管电流非常稳定,希望不是假的。说是非常稳定,其实这个不稳定量还相当于信号量,0.5 μA ,但是曾经都是乱跳的数字,现在其本上都是最后一位数字在变化,看起来确实非常稳定了。但愿不是假象,而是真的做出了稳定的干涉光路。
  稳定试验结果,看来不是假的,因为这是在明确看到干涉光斑之下做的光电检测操作。另外,可以判断进入光电管的光数量也不少,这从调节检测分光镜片影响差分光电流非常灵敏这一点看得出来。诚然,中间是暗线,两边是亮线,这个光数量远没有中间亮线光数量多。进入光电管的光能量大约降低到了原来的 1/3 ,所以这个稳定表现也有假的因素在里面。扣除背景电流减少的假稳定因素,昨天的光电系统稳定性仅仅提高了 3 倍。当然,这 3 倍稳定性提高,也值得高兴,表明理论指导对于试验有很大的帮助,指出的不稳定原因和处理办法都是正确的和有效的。
  当然,这只是系列工作的一个开头,后面要做的工作依然很多。

[楼主]  [53楼]  作者:youngler  发表时间: 2014/11/04 16:40 

  上次的试验稳定不是假象,只是好时光不长。光路做了一些改进,却是好多天无法重复稳定的试验。即使去掉改进的部分,也不能恢复稳定结果。总不能说碰到了魔鬼,粗糙的制作显示了它的娇气。由于试验光路,有时候需要调整,没有采用胶合固定,零件是通过橡皮筋、夹子这类东西组成组件,位置关系本来就有可能不稳定。疑点集中在光电部件。柱面小透镜,与玻璃定位面的摩擦力小,与橡皮筋接触的摩擦力大,如果橡皮筋蠕变,肯定会影响柱面透镜的位置。光电管是安装在环氧树脂电路板上的。电路板与玻璃靠块之间,材料的热膨胀性能差别很大。天气转凉,材料个性显露出来,塑料与玻璃之间难免因为温度变化产生滑动。根据上面道理进行的每一步改进往往会获得暂时稳定效果,但是不能获得长久的稳定。
  上个星期,一直在改进光电部件,总感觉光路和光电系统是一个不听话的东西。有时候也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留下的笨办法只有这样了,想到哪里有不精致的地方,就努力改好一点。电线么,尽量找柔软的,也尝试过将电线卷成螺线管那样的,以获得最柔性的连接。靠块和电路板去掉多余的地方,减少尺寸以便减少蠕动影响。增加压力可以减少滑动,但是担心增加变形即受力蠕变。一个夹点可以减少滑动,试验表明,悬空零件只有一个夹点,方向不稳定。所以电路板与玻璃块之间后来改用两个夹子。但是两面玻璃之间的两个柱面小透镜,中间一点夹紧好像更好。昨天开始,试验系统重新恢复良好的稳定性。
[楼主]  [54楼]  作者:youngler  发表时间: 2014/11/14 08:47 

   发现信号线接触不良。更换信号线的时候,其中一根柱面透镜再次掉落在瓷砖地面上,这一次终于摔坏了它。说不清是好事还是坏事。从好的方面看,这迫使我改进分光设计。使用那种悬空零件,总不是长久方法。如果有平板光学玻璃,可以采用下面的方法分光。

   如果没有平板光学玻璃,用普通玻璃代替,则效果不理想。普通玻璃会吸收部分光线,而且吸收性能随波长变化。即使采用了对称设计,由于实际上不对称的存在,导致分光不稳定。也尝试过单反射镜分光,效果也不好。反射镜的反射率也不是恒定的,波长变化反射镜反射率也会改变。
  后来根据现成的二棱镜,采用如下的分光方案。

  改制镜片的时候发现,便宜的二棱镜不是光学玻璃做的,而是普通玻璃做的。根据玻璃材质的淡蓝颜色可以做出如此的判断。估计是试车品,一些职工收藏了,拿到淘宝上卖的。也说不准,这个年代,假冒产品挺抠成本的。故意拿普通玻璃充当光学玻璃也说不准。也只有这样了,只有注意两分光刃厚度一致了。花了一些磨洋工的时间。发现磨出来的东西也可以用。效果有一些进步,差分光电流跳变现象好像没有了。不过,对平台转动反应很敏感。可能是准直镜垫块与平台接触面有一点凸面圆弧。具体什么原因,查了以后才能落实。

 [55楼]  作者:否定相对论  发表时间: 2014/11/14 10:30 

我劝楼主不要浪费时间了!光是介质波,光速不是由磁场强度决定的,而是由强大的宇宙力场和介质的密度决定的,磁场强度再大也大不过宇宙力场,磁场强度再大也改变不了介质的密度。
[楼主]  [56楼]  作者:youngler  发表时间: 2014/11/15 16:29 

  有些朋友,简单地反对一个理论,也简单化地看待某些实验努力,让人无话可说。
  花了一些磨洋工时间,准直镜垫块做了改进。但是似乎效果不理想,也考虑到问题可能已经不在此处。垫块是一个简单的问题,改进了以后好不好用心中有数的。所以整理了一下分光刃,因为分光刃靠摩擦夹紧可能松动。然后观测效果,差分光电流变得很稳定,对平台不平的敏感度也降低了很多。经过几个小时观察,差分光电流波动大约 1 μA 。
  到此为止,光路的稳定性,已经完全达到了原先希望的要求。我们不能要求电表指示数字完全不跳动,因为电表本身也有噪声。0.04 μA 范围的跳动,大部分属于微电流表本身的跳动。这也表明,试验性的光路也是可以做稳定的。这里所谓试验性的光路,就是没有采用胶合技术的光路,光学零件通过捆绑或者夹子组成组件放在平台板上组成光路。当然,这样的试验性光路有缺点,只能放在平台上,对转动平台的水平度也会有一些要求,也不能搬动。好像对于振动没有说的那么敏感。我家是街边二楼,街上小汽车路过,好像没有影响。
[楼主]  [57楼]  作者:youngler  发表时间: 2014/11/30 20:23 

  虽然试验恢复了稳定,但是还是被稳定不能持久所干扰。这说明我所做的组件,还存在做得不好的地方。说起来,是简单的事情,把分光镜片夹牢能够固定把光电管线路板夹紧固定就是了。但做起来,就没有那个如意。
  光电部件,前几天也改用捆绑形式,意外地发现查分光电流非常稳定。但是稳定也没有获得持久。橡皮筋的问题,意料之中。橡皮这种材料受力情况下容易内伤,材料表面材料内部会产生内伤,主要表现为裂纹。既然偶然碰巧有稳定的情况出现,说明这种形式也是可行的,通过做好是能够稳定持久的。橡胶材料本身的缺陷,我们没有办法。我能够做的是改进形式,减少橡胶拉力变化的影响。也没有什么办法,想到哪里还可以改进,就花磨洋工的功夫吧它做得好一些。今天,差分光电流显示非常稳定,平台细微倾斜和转动的影响也很小,希望能够持久。
[楼主]  [58楼]  作者:youngler  发表时间: 2014/12/07 08:37 

  系统稳定性还是不能持久。根据下午稳定情况好一些,晚上情况变差,怀疑天气突然变冷有关系。冷空气导致室内温度各处差别变大,不利于激光器温度恒定。加强温度隔离,稳定性恢复得很好。但是感觉环境温度影响依然还有残余。需要进一步隔离环境温度影响。
 [59楼]  作者:马国梁  发表时间: 2014/12/07 11:41 

我也从理论上认为:光的本质是移动的电磁场,其速度是由空间场决定的,不大可能受磁场影响。所以实验方向不大乐观。
[楼主]  [60楼]  作者:youngler  发表时间: 2014/12/23 19:13 

  确定是温度的问题,所以工作的方向是明确的。但是寻找简便而高效的隔离环境温度影响的办法,却并不如意。激光器需要散热,还需要一个稳定的周围温度。尝试过很多办法,发现局部隔离的效果总不是很好。于是,只有整个系统与外面进行温度隔离。室外温度和室内温度越来越低,室内温度空间不均匀分布加大,对于系统隔热保护的要求越来越高。现在隔热层的厚度超过 10 mm ,其中底板有双层隔热层。不通风的条件下,系统可以显示稳定,在通风的情况下,依然有波动。看来,如果系统想在通风条件也可以稳定工作,上面隔热层也需要双层。所谓双层隔热层,就是两层隔热层之间有一层储热层,玻璃也可以作为储热层材料。
  转动系统,发现有很大的波动。转动导致内部空气流动增加,导致散热条件变化,这是一种不利影响。还有一种影响与方位有关,不是原因是什么。如果是水平度影响是可以解决的。如果是地球磁场影响激光器本身造成的,这个事情麻烦就大了。

精彩推荐>>

  简捷回复 [点此进入编辑器回帖页]  文明上网 理性发言
 推荐到西陆名言:
签  名:
作  者:
密  码:
游客来访 
注册用户 提 交
西陆网(www.xilu.com )版权所有 点击拥有西陆免费论坛  联系西陆小精灵

0.28502297401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