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中华文明万年史争中国自强取新卫旧不同视角 这个明天,也许很难等待到。在盐亭的今天,无论官方还是民间,无论老人还是青年,无论是学人还是苦力,很难见到按何拔儒思路出生的人。由四川省文史研究馆的研究员何拔儒老先生,挑起的这种中华文明五千年文明史与中华文明万年文明史之争,如果说他生前已经知道高层专家主流在以北京猿人等作依据,但这并非是用DNA科学论证中华五千文明史;那么类此,他也在依据所见所闻的类似1950年发现的资阳人、1933年叠溪大地震及堰塞湖联系1896年日本三鹿发生的大海啸,以及黄龙寺、九寨沟、毛尔盖等大地震后山崩地裂地貌与盐亭大围坪地貌,在推理中华上古早期盘古文明起源于四川盆塞海洋文明和山寨城邦文明。但何拔儒并不大力声张,而是等待新的材料。事情等到2008年发生汶川大地震,"堰塞湖"从人们闻所未闻,到成为全国、全世界家喻户晓的名词,也许能够理解他的"盆塞海"及盘古"汗"族失落与刘邦王朝才复得"汉"族之谜。 但今天盐亭人考察嫘祖传说的大多数,都还是按照或基本跟着传统中国主流学者的思路在发散。而这类主流学者的大多数的主要观点, 具体针对到何拔儒的远古中国盆塞海文明万年史,可分为人类起源的地质和基因等问题的争论;所使用的多元论起源说,实质也许是主张世界是分裂的,即使类似今天联合国这种多元一体,也是战争对抗的结果,其功能也是松散的。当然多元论起源说也持有考古证据,而且理由也认为很有说服力。以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葛肖虹先生为例,他的观点也许就属于反人类文明起源从非洲和远古中国盆塞海迁徙的。盐亭力挺嫘祖诞生在盐亭的石云龙老先生,也很赞成葛肖虹教授的观点。石云龙认为,黄帝、嫘祖等中华民族的起源,一直仅是围绕青藏高原的昆仑山脉发散开来的,与全球人类起源的多元一体无关。 (1)中华文明万年史争中国自强取新卫旧不同视角,人类文明起源到底类似葛肖虹、石云龙等一方是全球多元分裂对抗崛起的?还是类似何拔儒、杨怀中等一方的属全球多元一体和平崛起的?我们不妨来认真讨论一番。葛肖虹教授在2014年《中国地质》第三期撰文《我国古人类迁徙的探讨》中说:新生代以来由于青藏高原的隆升和我国构造--地貌格架的形成,直接影响了我国和全球气候环境的变迁以及古人类迁徙的路径,因此需要地质学家、古气候和古人类学家共同探索,对我国及亚洲新生代以来古地貌、古气候变迁的历史和我国古人类的发源与迁徙得出科学的结论。葛肖虹收集的结论缺乏全球人类基因线粒体坐标的研究,也缺乏青藏高原隆起的时间坐标的研究,但可作参考。下面是他说的事实: 1)1923年在燕京大学任教的英国地质学家巴尔博(1890-1977)在河北宣化进行地质考察时发现桑干河畔东城、化稍营、泥河湾一带第四纪的湖相地层中有犀牛等淡水哺乳类动物的化石,于是把这套含化石的地层命名为"泥河湾层"。1924-1926年巴尔博和法国科学家德日进、步日耶并和桑志华对"泥河湾层"进行的考古,认为"泥河湾动物群"相当于欧洲的"维拉弗朗动物群";具有打击痕迹的石块是古人类打制的旧石器。从此含有"泥河湾动物群"的泥河湾层成为我国北方及亚洲和国际早更新世的标准地层剖面。 2)1929年裴文中在周口店中更新统距今约40万年的郝家台组发现了直立的"北京猿人"。1976年贾兰坡、卫奇首次在泥河湾层中发现了古人类化石。闵隆瑞等(2005-2010)在涿鹿盆地小长梁下更新统泥河湾组中发现了古人类化石(腿骨)。于是是否存在距今约150多万年的"泥河湾人",就成了现今地学与古人类学界关注的焦点。 3)1996年阴家润、崔之久等在昆仑山口早更新世地层羌塘群中发现的208万年古人类遗迹,又提出了一个我国境内古人类迁徙的问题。总之,说古猿人最早诞生在非洲,如埃塞俄比亚90年代发现的距今440万年的"始祖南猿"和距今250万年的"埃塞俄比亚南猿",是从阿拉伯沿两条路径进入我国,一支通过喀喇昆仑山口沿塔里木盆地南缘经河西走廊进入我国北方,衍生为蓝田猿人、河套和北京猿人;另一支沿喜马拉雅山南麓进入我国云南,衍生为元谋猿人。他们都绕过青藏高原,自西向东迁徙,然而早更新世时期青藏高原顶面并不高耸,不需要绕行。现今高原顶面的羌塘盆地在当时几近和柴达木、共和盆地成为同海拔高度的泛盆地,阴家润、崔之久等发现的古人类遗迹,被称谓 "西域羌塘人"。那么这是证明青藏高原和喜马拉雅山脉的地质板块的隆起,出现距今208万年的 "西域羌塘人"之后吗?这是一个中国自强取新卫旧的重大地质学发现吗? 4)在距今208万年之后,高原地质板块的快速隆升,部分"西域羌塘人"适应高寒缺氧环境成为了高原人,即西藏人的祖先(西藏人和汉人的基因相同说明同源),而大部分"西域羌塘人"适应不了骤变的环境,逐渐开始沿古长江、古黄河源头向高原下方迁徙。其中一部分沿着古长江(金沙江)迁徙到云南,后来衍生为距今170万年的"元谋猿人"(胡承志,1973;刘东生,1983);另一部分沿古黄河故道的南支在陕西蓝田繁衍为早--中更新世115-53万年的"蓝田猿人"(吴汝康>,1965);再一部分则沿着古黄河故道的北支繁衍为中更新世约50多万年的"河套人"(贾兰坡,1951)。那么北京周口店中更新统郝家台组距今约40万年直立的 "北京人"和尚未确证而距今约150多万年的 "泥河湾人"显然和古黄河故道北支的古人类相关。那么葛肖虹这是否是说,可证明西藏人和汉人的基因里,没有和距今208万年之前的全球其他任何民族基因的交流?这是否又是在基因方面的一个中国自强取新卫旧的重大生物学发现? 5)北京--怀来--延庆第四纪地貌地质揭示北京西山坡脚和比高近千米以上的怀来--延庆盆地都出露着上更新统马兰组的湖相地层,说明怀来--延庆--涿鹿盆地在晚更新世以前和华北冲积平原还在同一个水准面上。从古构造地貌上看,涿鹿--延庆盆地和西部大同--蔚县--阳原盆地在早更新世时应该是一个统一的泛盆地----泥河湾盆地,它与西部古大青山南的临河--包头--呼和浩特湖盆很可能相连成为串湖,当时的古黄河故道北支并没有向南流,它应该通过上述北西西--南东东向延伸的连通串湖盆地向东的溢流河即古白河、古永定河向南东注入渤海,现今蛇曲弯弯的古河道说明了它们当时是泛海平原的河流。葛肖虹这是否是说,青藏高原和喜马拉雅山脉的地质板块的隆起在距今208万年之前,涿鹿--延庆盆地和西部大同--蔚县--阳原盆地,与西部临河--包头--呼和浩特湖盆,都类似是一个统一的泛盆地----泥河湾盆地的比现今低矮的"平原",当时的古黄河故道北支并没有向南流;是距今208万年之后青藏高原和喜马拉雅山脉的地质板块的隆起,这一带才成为高原的?那么何时再发生涿鹿--延庆盆地地质板块与--包头--呼和浩特湖盆地地质板块之间低高的错位变化呢?古黄河史是否要重写? (2)当然葛肖虹教授并不孤立,中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吴新智院士就认为,杂交在早期是比较少的;到了晚期,因为人的活动能力强了,交往越来越频繁,到后面的几千年就相当频繁了,外来的基因多了以后,就把原来那样的基因组成冲淡了。但吴院士少做过硬的这种DNA交叉的时间标度,只说中国现代人的眼眶有的是长方形的,有的就是圆的,或者是在两者之间的。比如说跟欧洲、东南亚的还有混杂、杂交,就是基因的交流。基因的交流有一些形态上的证据,比如说眼眶,中国大部分人类化石的眼眶都是长方形的,而考古学家在广东地区发现的马坝头骨的眼眶明显是圆的。眼眶的形状,是基因决定的,那么,这个基因是从哪里来的? 在中国找不到根源。而在欧洲,这种圆形眼眶的比例就比较高。就完全可以假设,这个圆眼眶基因的主人是从欧洲"移民"过来,并和当地人成功"融合"了。另外发现广西柳江头骨的枕部鼓起来了,四川、云南各有一个头骨也有这样的构造,这些都是比较晚期的。中国再早的头骨都没有这个构造。而在欧洲,三万五到十万年前具有这种构造的头骨比例相当高,十个头骨当中有九个都有这个。所以说这个基因完全有可能是从欧洲过来的。除此之外,中国古人类还有个别的头骨的鼻梁是比较翘的,这个在中国也找不到根源,可能就是从欧洲或者是非洲过来的,因为那里翘鼻梁比例较高。 1)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许汉奎研究员也是这种思路,他说"南京猿人"2号头骨额骨上的正中矢状隆起低而宽,也与欧洲和非洲直立人及早期智人相近,也证明了中国古人类在进化过程中附带杂交现象。其中心意思是人类来源于一个共同的祖先不成立, 2)支持反对把类人猿的进化立足于非洲,是21世纪在中国、缅甸和其他亚洲国家发现的化石,颠覆了非洲是类人猿灵长目动物进化起点的观念,且还揭示了类人猿祖先最早是什么时候迁徙到非洲,并在那里它们继续进化成为猿和人类的。因有海路和陆路而有区别,来回往返迁徙的时间和路线,对早期亚洲类人猿究竟是如何从亚洲迁徙到非洲的,发生在什么时候,会存在分歧。因为当时分割非洲与欧亚大陆的古地中海,要比现代版本宽大得多。它表明迁徙到非洲的发生年代相对较近,是在非洲化石记录中发现首个类人猿化石所显示年代的不久前,这也为青藏高原的喜马拉雅山之类的雪山是人类起源的开端,打开了另一条证据链。因为古四川盆塞海文明建立远古联合国的版图和地貌,与古地震、堰塞湖、盆塞海及海啸联系,复杂的变迁是四川盆地几经盆塞海、几经干涸,这与四周河流、江水入川也是有必然的联系。由此人类早期起源地的青藏高原,围绕古四川盆塞海形成的山寨城邦海洋文明,是先于农耕文明,成为远古联合国的中心活动地区。此期所谓的迁徙实为围绕青藏高原与盆塞海的起落,周期流转,与后来盆塞海彻底干涸后迁徙有区别。中华文明不在于人种来自哪里,而在于文明爆发的时间。作为亚洲从非洲大陆迁徙出来走得最远的一批人群,必定也是世界上最优秀的人群之一。他们定会选择条件最好的地方辟土开疆,从而在一万年前中华大地东、南、西、北、中五方,分布起原始的部落。 3)民间学者中类似支持葛肖虹、石云龙等一方最著名的是云南丽江人宣科,他发表文章宣称:纳西先民直接来源于古"丽江智人",在经受第四纪冰川的严寒等灾变的考验中,也没有离开过丽江地区,即纳西先民没有经过非洲等遗传DNA的杂交,也是汉人的来源之一。由于宣科没有提出类似上海复旦大学现代人类学研究中心的金力院士,从DNA角度就中国人的遗传分子进行的实验研究证据的发现,纳西先民是中华古文明中的"超人"吗?但金力等的理论是,由于第四纪冰川的存在,包括中国大陆在内的"智人"难以存活,而非洲靠近赤道的地方因温暖才能生存,使得中国人的DNA都带有非洲的遗传痕迹。
(3)但支持类似何拔儒、杨怀中等一方的,也有国内、国际的学者,例如中外学者合作藏族人高原适应性研究,2014年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华南理工大学和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等单位在《自然》杂志上发表的最新研果表明,早已灭绝的人类群体---丹尼索瓦人的基因渗入,可能使藏族人更快地适应了高海拔地区的缺氧环境,揭示了通过基因交流帮助人类快速适应极端生存环境的特殊机制,直接挑战葛肖虹和吴新智等人的中国古人无早期外来人基因交流的猜想。 因为中外科研人员对40个藏族人和40个汉族人的EPAS1 区域进行了高覆盖度的重测序研究,发现藏族人具有极不寻常的EPAS1 基因单体型结构。通过与来自全世界的多个现代人人群及古人类基因组数据比较,研究人员发现这个受到定向选择的单体型仅以高频率形式存在于现代藏族人和古丹尼索瓦人中。随着藏族人在青藏高原的定居,这个特殊的基因在藏族人中扩散并保持下来。这项研究不仅揭示了藏人祖先与丹尼索瓦古人可能发生过基因交流,而且还表明这种基因交流可能在人类祖先适应局部自然环境中发挥着重要作用。1)我们赞成,人类进化到类人猿与人类文明起源于非洲是有区别的。因为世界亚、欧、非、美等各洲都有类人猿,以及中国有类人猿,只与生命起源来源于共同的动物祖先有关,而与后来人类文明起源的孵抱地的单一没有关系。各大洲的直立人约100多万年前为什么能到达非洲?约20万年前为什么大部分又能回到祖籍地?"蜀"人最早从何而来?为什么最早吃熟食的是蜀人?不但金力院士所在的复旦大学到华大基因研究院的探索一致,而且2007年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考察队邓涛等专家,在喜马拉雅山西部海拔4200多米的扎达盆地中,发现的一具远古完整的披毛犀头骨和下颌骨,也许能提供类似何拔儒、杨怀中等一方的中国自强取新卫旧的中国式解读。因为被看作支持何拔儒的邓涛等人的新发现,证实以往的一些推测是南辕北辙:西藏披毛犀的出现,表明冰期动物起源于西藏,而不是北极。这是根据西藏披毛犀的更原始形态和更久远的时间,表明它不仅不是北极圈中发现的冰期动物的"后裔",相反是它们的"祖先"。 西藏披毛犀具有披毛犀的一系列典型特征,然而,西藏披毛犀具有一些不同于其他进步的披毛犀的特征,表明它在系统发育上处于披毛犀家族谱系的最基干位置,也就是说是最为原始的一种。根据动物群对比和古地磁测定,邓涛等人将西藏披毛犀的生活年代,锁定在上新世中期约370万年前,是目前已知的、最早的披毛犀。根据这些新发现,邓涛等人重新"绘制"了冰期动物的迁徙路线图。邓涛将370万年前的高海拔青藏高原比喻为冰期动物群的"训练基地"。它们在寒冷的青藏高原受到了耐寒的训练,此后随着冰期在280万年前开始显现,西藏披毛犀带着对寒冷的适应能力,走出西藏,成功地扩展到包括北极圈在内的欧亚大陆北部的干冷草原地带。最后演化为最成功的冰期动物之一。人类社会的起源不是从一盘散沙开始的,而是有早先优胜动物社会群体的传承性。 2)类似这种逻辑,既能回答各地的人类起源化石发现问题,又能回答现代人种在非洲汇合杂交的起源。而最早吃熟食的蜀人,正因为具有类似西藏披毛犀一类动物的顶尖优势,在迁徙到附近四川盆地后,由于食物丰富,又学会最早吃熟食,他们的群体组织强度大增,智力开化强度也大增。后随着冰期在280万年前开始显现,蜀人带着对寒冷的适应能力,走出四川盆地,成功地扩展到包括非洲赤道圈在内的欧、亚、非、澳大陆的干冷草原地带。而他们的使者在欧、亚、非、澳大陆的探险和回到祖籍地之间的交流,带回的信息极大地在外来的原始人群中传播,为欧、亚、非、澳等各大洲中其他的原始人群,提供了非洲赤道圈附近是直立人避惧严寒的好去处,从而他们中的一些优势群体大都也迁徙到了非洲。而在约20万年前,又为他们从非洲走出,提供了陆路和海路的信息。而内蕴海啸地貌学是用干涸了的盆塞海自身可确定的特定参数定量的,并且没有必要把海洋海啸地貌原有的海水、力源,看作是位于某种远古特定条件形成的内陆盆塞海,干涸后还要照旧有的必需因素。由此人类最早的顶尖优势文明不难想象起源于8 000多年前的四川盆塞海洋文明和山寨城邦文明。 即人类DNA进化顶层设计3D、4D打印,有一个完整的全球历史演化序列,这就是人类和人类文明的起源有两个孵抱期:一是非洲到中东的地区,一是四川盆塞海及周边东南西北中的地区。人类的大迁徙,就在这两个方向有过多次的来回。再一个证据是四川远古盆塞海及其后来干涸了的四川盆地大围坪盆塞海海啸遗迹地貌,也类似档案记录。那么就能说明在西方海洋文明产生之前,嫘祖、夸父、盘古、女娲、伏羲、蚕丛等先王,就已经在四川盆塞内陆海及四周城邦之间演习操练过多时了。由此不难想象世界文明起源于8 000多年前的四川盆塞海洋文明和山寨城邦文明,也不难想象中国后来的北方丝绸之路、南方丝绸之路以及海上丝绸之路的渊源问题。 (4)何拔儒那时当然不懂得金力院士和华大基因研究院等的基因实验探索,也没有邓涛等的原始西藏披毛犀头骨和下颌骨的发现。关于人类是否有从中东或非洲、欧洲来的大迁徙,何拔儒在研读老子的《道德经》和周易时,从"法自然"的联想,如自然全息"鸟"有孵抱期和迁徙期,由此也想到了人类早期社会有两种集群社会现象:由合到分,由分到合的大范围走世界大同和平崛起的多元一体的形态,和走国家、民族以各自的利益纷争的世界分裂的多元形态。他认为这类似"鸟"有迁徙,是由自然气候的"自手术"造就的。如果说,春夏秋冬这把"手术刀",仅是温柔分割了候鸟的孵抱期和迁徙期;那么大冰期这把"手术刀"可就厉害了,它已分割到我们人类起源及文明的孵抱期和迁徙期。今天人类文明多地起源说,类似被冰川地质学家韩同林等,用气候"自手术"的第四次大冰期的"手术刀"分割,解答了非洲及中东孵抱期和迁徙期起源说。 1)远古中国盆塞海文明及全球海洋文明,具有时代特征、区域特征,以及古代全球一体化发展的特征,现在虽然可参考韩同林等人的研究:第四纪大冰川期,中国已成地球大冰球的一部分;如果设想在约100多万年前,全球各大洲虽都有直立人,但为避惧严寒,他们中的一些优势群体都大迁徙到了非洲,约20万年前又从非洲走出。然而韩同林和徐道一等地质学家,却没有想到超强大地震、大火山、陨石、海啸、台风、龙卷风、暴雨、泥石流等造成的山崩地裂天翻地覆,也是不以人存、不以人亡的同一种地质自手术现象,而且无所谓好与坏。 地质"自手术"现象,不但解答了人类文明起源于非洲及中东孵抱期和迁徙期起源,还解答了继之后,在另一处的东方孵抱期和迁徙期地,是从海洋文明过渡到农耕文明的中华民族的起源。具体地说,勤劳勇敢的中华民族,是从灾难兴邦的盘古文明,过渡到实干兴邦的炎黄文明的。光说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是含糊的,因有两种了理解,一是从上到下才五千年,二是上下各有五千年。 从科学上说是后者,因为那个海洋文明是属于山海山寨城邦式的盆塞海、堰塞湖型的海洋文明。在上个五千年经历了迁徙聚集交汇,在西南远古盆塞海经历了海洋文明的操练,也经历了超强大地震、大火山、陨石、海啸、台风、龙卷风、暴雨、泥石流等造成的山崩地裂天翻地覆的地质"自手术"现象的磨练。 2)中华民族由此形成了以"多数"原则的大社会族群"汗族":即汗牛充栋的多与实干出汗之意的盘古文明。但这个文明失落了,直到秦始皇打下重新统一中国的基础,汉初才第一次开始复兴中华古史的历程。 但有网友"采花大道"说:"汉族称谓始于汉朝,关盘古何事?盘古乃古神话人物,居然也能考证得有鼻子有眼"。那么刘邦的汉朝与汉族,和盘古与神话之间到底有什么样的关系或联系呢?众所周知,其原因是汉朝刘邦与项羽争天下,初年被项羽赶到原古西南四川盆塞海之地立足,刘邦-盘古-汗族-汉族才联系起来。原因是上下各五千年之期间,古的地质"自手术"现象使远古四川盆塞海干涸了。中华民族大多数的少数民族,其实那时是"多数"原则的"实权派",掌管着海洋山寨城邦的"会议厅"和"金库",但地质"自手术"的干涸现象,把他们与"汗族"的多数分割了。 现在很多人以为"汉族"起源于汉朝,一个理由是"盘古"这个传说中的人文始祖,是汉朝才出现的,不可信。其实科学是政治,是灵魂。神话传说在上古,本身就是突出政治。一是神话夸张的想象力,具有吸引聚集人心的效果;二是神话的神奇,才具有传播久远的功效。如果没有神话的科学运用,人类传说能够传承是不可能的。但政治是"中心"原则,盘古文明的失落也是政治。汉朝捡回盘古,是刘邦政治短暂的需要和开放。但终因盆塞海干涸,中华民族的重心移到了中原和东部地区,突出炎黄文明是巩固"中心"的政治纪律或新闻纪律。 再说远古海洋已是全球联通的,海洋文明的发展也是具有开放、传播以至全球交流的特点。远古世界海洋文明的发展,与人类生存密切相关,而具有明显的时代特色。一是原始社会、石器时代海洋文明的始萌期,是最初的人类在江河湖海岸地带捕捉鱼、虾、贝、蟹;以鱼骨为箭弩猎取禽兽为食;进而饲养与种植稻粟等。考古学家在太平洋两岸发现砖石质网坠、岩浆岩质石臼等;在我国四川盆地及其周边等处的古盆塞海岸阶地上,均发现有古船棺木、绳纹瓦器皿的残片及早期以渔、猎、耕、稼活动为特点的古文化遗迹。即远古国家的起源也许首先从远古联合国起源开始的,也与远古早期的非洲海边活动相关。远古人类约20万年前从非洲走出,一部分对寒冷有适应能力的约280万年前从青藏高原来到四川盆地的原始人的后裔们,开始追寻他们吃熟食的蜀人的祖籍地,并在四川盆地开拓起远古中国盆塞海文明。 3)公元9世纪出生在巴格达的阿拉伯史学家和旅行家马苏第,写的世界名著《黄金草原》,似乎把非洲大迁徙开始时的中国人的祖先首领,都要一一记录在案。但他们用的阿拉伯人的名字。而我国冰川学家韩同林1989年提出,距今约2至3百万年前开始的第四纪冰期,全球四分之三的陆地被冰雪覆盖,中国全境也不例外。由于只有非洲大陆赤道附近有绿洲,这就是中国和其他地区有先进的原始人群落,都在20万年前向那里迁徙,从而第一次杂交、融合产生了全球的现代人种。约20万年前至约8000年前,是大迁徙期,现代人种原始人群落分陆路和海路两大类,从非洲走出,陆路向东、向东的,可抵达太平洋沿海。他们这种发展四川远古盆塞海经济市场的历程,从约1万年前到公元前4000年,经过约30多个世纪已成为世界远古文明的中心,并借助海洋,其势力、文明传播至世界各地。公元前3000年代后,四川远古盆塞海开始干涸,中原农耕经济兴起。 公元前2000年代后,中原农耕经济高度发展与争夺,部落的纷争促进了夏商周等诸朝代的经济又一轮繁荣。 早在1927年,蒙文通先生在《古地甄微》一书中就提出,中国上古民族可分"江汉、海岱、河洛"的三系学说。这实在与人类大迁徙有关。例如陆路向东第一次在伊朗分支,一路往印度方向,一路往戈壁滩方向。到戈壁滩的又有第二次分支,一路往河洛方向 ,成为河洛系;一路往内蒙、河北,东北,山东方向,成为海岱系的先声。海路向东的快一些,第一次在印度分支,一路往缅甸和我国云南、广西方向。到云南、广西又有第二次分支,一路往四川、贵州方向,成为河洛系的先声。一路往广东、湖南、福建、江浙方向,成为江汉系的先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