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社区女性社区汽车社区军事社区文学社区社会社区娱乐社区游戏社区个人空间
上一主题:中国自强取新卫旧不同视角 下一主题:科学远古顶层设计解读
涸海地质学之争
[楼主] 作者:yetiaoxin  发表时间:2014/08/03 21:06
点击:96次

 

4远古盆塞涸海冰川与海啸地貌地质学家之争

何拔儒探讨盘古文明大爆炸类似的"远古联合国及盆塞海山寨城邦文明地理形成"的话题,虽在民间流传,但知道他使用的"硬证据"主要多在地质学方面的人并不多。这不能苛求何拔儒,我们来看2013年9月国外《科学公共图书馆-综合》报导,英国赫尔大学水文学者Tom Coulthard等,利用撒哈拉沙漠地区的详细地形数据,了解水流如何从山地向北方流动形成湖泊和内陆三角洲,并在一些情况下到达地中海而创建的计算机模型的最新研究,才发现大约在距今13万年至10万年前的间冰期,与现在相比非洲季风能够到达更北部1000公里之外的地方,季风所带来的暴雨可以滋润撒哈拉沙漠南部的山脉。该地区在最大季节性暴雨时节,每一条主要的河流都能够带走大概相当于尼罗河四分之一的水量。这些河流可以在沙漠中创造植被繁茂的"绿色走廊"和大片水域。这样一来,季风暴雨滋润了穿过撒哈拉沙漠的河流,撒哈拉沙漠曾经处于向北流动的三大水系的纵横交错之中,这为人类向欧洲和亚洲的第一次迁徙创造了可能,即早期现代人类就可以经此迁移到北部地区和其他大陆。何拔儒没有计算机模型,但与此相似的被遗忘的是大约在距今两万年至五千年前的中国西南古盆塞海时期,开创的人类远古联合国和盘古-嫘祖文明,何拔儒还是破解了。

(1)如果说远古人类的文明有中东-非洲杂交期和东方远古联合国盆塞海山寨城邦文明期之间的交流与大迁徙,这就要考量远古早期人类在非洲等海边的活动,如何克服缘于广阔的海洋长期是人类迁徙与交通的障碍的?全球化人种之复式结构与多元文化的结合,是远古联合国盆塞海山寨城邦文明期区域的特点漫长的历史,形成了世界远古中华文明的分化明显的区域海洋文明和农耕文明的特征。20000-8000年前的第四纪大冰川末期气候变暖,使得全世界的冰川绝大多数都出现融化现象,其面积和厚度都在缩小,这不仅改变了当时青藏高原地区的地貌,而且加上8级以上的一些不同时期的大地震,极有可能诱发长江和黄河上游西北、西南高山及丘陵地区的洪水和滑坡,形成远古堰塞湖到远古盆塞海的间断变化的景观。仅仅从大冰川末期的迅速融化来说,一方面,冰川的融化会在青藏高原和接近地区形成一些高山湖,这些高山湖如果泛滥,就有可能形成巨大山洪,大量洪水将会冲毁途经的一切。

另一方面,冰川后退也会造成当地地质情况不稳定,诱发山体滑坡甚至地震。这些地质灾害都将直接威胁到当时当地的上古人类居民的生命安全,以至影响到国家的起源。但是目前的地质学家和历史学家还远远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即远古国家的起源也许首先从远古联合国起源开始的---远古大自然的危险严重程度,抗灾自救的联合、维和需要,远远大于部落之间及个体之间的竞争、争夺以至战争。远古联合国不是联邦、邦联,也不是联盟,而类似今天的联合国,且是强化了的类似维和、维稳机构。至于从远古堰塞湖到远古盆塞海的机制,类似霍伊斯勒介绍的模型:中亚吉尔吉斯斯坦天山地区的伊塞克冰川,是目前世界上最长的高原冰川,有80公里长;这个巨大冰川也存在融化问题,这里会定期出现一个高山湖,且这个湖几乎每年都会造成洪水泛滥。

1)这是否可联系存在类似大禹治水和女娲补天的传说吗?类似榉溪河龙潭"龙脚印",盐亭境内的现在的举溪河及梓江河,其河床石底还留有不少冰川冰臼遗迹之处,这不是张文敬说的距今约1万年后的现代冰川冰臼遗迹,而是韩同林说的这之前的冰川冰臼遗迹。韩先生的《发现冰臼》一书中,已提及榉溪河境内的冰川冰臼遗迹情况。这还是"高岸为谷,深谷为陵"才保护了这些遗迹的,而河床能保护干涸的盆塞海沉积物遗迹,只因在河中才无人去破坏。例如解放后的修小水库、围河造地、养鱼等社会造势,这类沉积物遗迹很多已在遭到破坏。

2001年,笔者之一曾带四川科普协会主席董仁威先生组织的科考队,到盐亭县榉溪河龙潭村河段的河床察看冰臼遗迹;因为上世纪50年代,笔者亲自看过那里有约一里路长、半里路宽的石板河滩大面积,全是像砂锅大小不等的壶穴状凹坑,但此间看到的,已在围河滩造地、造养鱼池下,面目全非。何拔儒比钟毓龙大22岁,就生长在盐亭。他从自然大地震、山崩地裂、堰塞湖、溃坝等联系黄河与长江,推测两大河的水有可能同时形成大堰塞湖,淹没四川盆地。所以,也许不存在海水浅,不能引发海啸的水源问题。至于大面积的沉积物,何拔儒先生考察到盐亭特殊的丹霞地貌"洋港子土"。按地质教科书解释,丹霞地貌是造山运动之前海洋地貌留下的沉积物,那么上古四川堰塞湖变盆塞海,只需考察丹霞地貌以上的沉积物了。在盐亭,从北面柏梓地区到南面玉龙地区,沿梓江河流域,有既连续,又间断的高山鹅卵石延伸带,说明在丹霞地貌造山运动之后,还有过特大地震,使盆塞海之前的地貌变成了高山。其次说明在盆塞海之前的地貌,有过大河,是黄河还是嘉陵江最早的古河床?只能存而待论。

2)1970年大学毕业,笔者之一被分配在綦江铁矿地区参加大打矿山之仗,綦江铁矿在土台乡。从綦江铁矿矿部到土台乡政府要上一座大山,土台乡政府就在大山顶上的"小平原"上。盐亭玉龙镇是笔者之一的家乡,曾工作在重庆綦江铁矿区,有近五年间多数是沿嘉陵江、涪江和梓江流域从重庆经遂宁坐长途客车探亲回家。从綦江小渔沱土台山到盐亭玉龙镇西仔山相距千里,以两地的山顶"平原"作标杆,从长途客车外似乎可以望见沿嘉陵江、涪江和梓江流域两岸,有连成一线的大围坪台地时隐时现。因为在榉溪河畔玉龙镇政府旁的西仔山,山顶上也类似有一个"小平原"。据原玉龙区粮站站长石云龙老先生介绍,西仔山后面的红石垻,他找到过大量的古桑化石。还有家在西仔山的网友介绍,西仔山烧砖和修公路,发现有大量的干涸沉积层。对澳大利亚海啸地貌学,那近五年间也就在脑海中时隐时现,到此时笔者才算"读懂"了少年时在家乡听大人传说何拔儒先生关于盆塞海的推证。

2011年中秋节前后,中央电视台大讲钱塘江潮汐。有一位访谈学者在回答中央电视台主持人中说,钱塘江潮汐现象规模之大和奇特,在全世界并不多见,只有几处可比。这奇怪吗?潮汐在全世界到处都有,为什么只有钱塘江潮汐现象有此规模和奇特,访谈学者说是由一些特定的条件形成的。同理,盆塞海波及整个四川,为什么只在从榉溪河畔到梓江、涪江流域的数百里留下鲜明的大围坪盆塞海海啸遗迹地貌,也许也是由一些特定的条件形成的。如中国地质科学院有学者说的"远离海沟和俯冲带,根本不具有发生海啸的地质条件"。即如果四川在洪荒的历史时期存在盆塞海,那么从榉溪河畔到梓江、涪江流域的数百里,有没有形成类似海沟和俯冲带的地质条件呢?实际 如果还原盆塞海,就像钱塘江潮汐从长江口上溯到越来越窄的钱塘江面一样,沿嘉陵江、涪江和梓江流域到榉溪河畔,几千年中多次发生的海啸,形成类似近海沟和俯冲带的一种巨大的海浪,当其接近榉溪河畔丘陵山地的浅水区时,波速变小,振幅陡涨,骤然形成"水墙",瞬时入侵沿岸山地;那一次次冲刷掉山腰表面的岩石和泥土,才刻蚀出现在还可考的台地大围坪海啸地貌。

  • (2)也许对何拔儒的质疑,就集中在地质学的涸海冰川冰臼地貌与海啸地貌之争上。"512"大地震后,2010年在《第四纪研究》杂志第4期上,李海龙和张岳桥、李建华等科学家发表了一篇重要论文:《青藏高原东缘南北向河流系统及其伴生古堰塞湖研究》。李海龙等人提出青藏高原东缘南北向河流系统的概念,定位该系统包括岷江、青衣江、大渡河、鲜水河、雅砻江等总体呈现南北走向的河段。这些南北向河流系统的形成演化,具有构造和气候双重意义。因为.晚更新世以来,南北向河流系统发生多次堵江事件,形成数套堰塞湖沉积。从远古堰塞湖到远古盆塞海是如何形成的?有环境地理学家认为,远古长江和黄河上游四川、云贵、青藏、陕甘等地区高山冰川,在20000-8000年前的第四纪大冰川末期的迅速融化,不仅会改变当地的地质情况,也会引发从远古堰塞湖到远古盆塞海及其溃坝等灾难性后果。

1)与李海龙先生想法能够对应的是,中科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张文敬先生,对第四纪大冰期末期以后四川的冰川研究。张文敬先生说,中国是一个山地冰川特别发育的国度,也是世界上中低纬度山岳冰川数量分布最多的国家。据中国冰川之父施雅风院士领导的中国冰川编目组的精准统计,截止新千年伊始,中国还拥有现代冰川46377条,总面积为59425平方千米;它们分别发育分布在中国西部的新疆,西藏,青海,甘肃,云南和四川等六个省区。把李海龙先生说的约1万年前,全部溃坝的古堰塞湖涉及的岷江、青衣江、大渡河、白龙江等长江上游水系,与张文敬先生说的中低纬度山岳冰川山系的划分对照,在四川境内五处现代冰川作用区分别是:雀儿山冰川区,沙鲁里山冰川区,大雪山冰川区,邛崃山冰川区和雪宝顶(属岷山山系)。

张文敬说,最早西方冰川学家,在研究北极、南极和阿拉斯加等地末端伸入海洋的冰川时,发现这些冰川活动层以下的冰川温度,都接近于零度:这对于冰川而言,就是比较高的温度了。因此他将其命名为海洋性冰川,也就是冰温比较高的冰川;这包括四川冰川在内的横断山和藏东南冰川,冰川末端下伸得比较低,冰川温度都接近于零度。张文敬先生说,四川的这些冰川,是川西高原的固体水库,是四川许多江河湖泊水流之源。现在根据张文敬的介绍设想,这些山系冰川,都参与了距今2-3万年至5000年左右西南地区8级以上的大地震,它们也许涵盖了李海龙先生说的,大约1万年左右全部溃坝的古堰塞湖景观。这难道不是更能增加造成远古四川盆塞海,以及盐亭等嘉陵江的中下游的大围坪地貌形成的可信度吗?但张文敬、李海龙与何拔儒先生想的是两码事,专业科学家要吃饭,要养家糊口,何拔儒先生的"远古联合国及四川盆塞海地理形成"的探索,是冲着要搞清远古人类和中华民族的历史事实来的;他追求的仅是个人的学术愿望,没有人买单,成败自相知。

2)再说韩同林2004年出版的《发现冰臼》一书中说,在距今约2-3百万年的第四纪早期,全球气候曾发生过一次人类尚未认识到的惊人的降温事件:全球大约有3/4的陆地被冰雪覆盖,而且那时冰臼的发育遍及地球3/4的陆地,可谓"冰臼时代"。与韩同林的冰臼时代观点类似的创新,有刘东生院士的黄土研究被誉为认识自然历史、气候变迁的第三本书。我国的历史学家群体或地质学家群体,有一种说法,黄河流域这片中华民族的伟大发祥地之一的地方黄土多,是因为人类在这一带开发时间跨度得过早、过久的缘故,体现了黄土与中国古代农业文明发展的密切关系。1955年刘东生先生由于参加多学科专家组成的考察队,对晋、陕、甘等地区进行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的考察,才慢慢认识到,日常概念里的黄土与地质学上的黄土有相连又有区别,中国黄土高原的这种黄土,是几百万年的"沙尘暴"的结果,它的形成是十几万年来的事。

还有陈国达院士的地洼学说,在这之前关于地壳演化及运动的大地构造学,地质学家群体仅停留在"非槽即台、非台即槽"的"地槽----地台学说"局限上。陈国达在1959年开始认识到,继地槽----地台阶段之后,还有造山型的强烈地壳运动,它不是地槽历史的重演。其标志是它里面没有海槽而具有特殊的以陆相为主的盆地,叫做"地洼",故又叫它为"地洼型造山运动"。然而最核心的是从地质学探讨盘古文明大爆炸有类似远古联合国盆塞海山寨城邦文明地理,这在我国用海啸地貌学最容易引起的争论。因为问题是,现在这个盆塞海早已经不存在。

(3)海啸的定义是指一种巨大的海浪,主要是由海底地震、火山喷发、海岸崩塌、滑坡等海底地形大规模突变所引发的具有超长波长和周期的一种重力长波。这是与潮汐靠星球引力营造地貌力完全不同的地方。那么从远古堰塞湖到远古盆塞海是如何形成的呢?有环境地理学家也从现在的地貌内蕴来引导,如内蕴几何学的科学智慧的火花,启示了海啸地貌学。如在内蕴几何学建立之前,平面一直被作为三维欧几里德空间中的图形来研究。但高斯和黎曼等数学家受平面几何能通过专注于平面本身得以研究,建立具有点、线、面的一些定理和用参数来表示的表达式的引导,为曲线、曲面一类更为宽泛的空间发展了一种内蕴几何学;这一几何学是内蕴于平面的,并且与周围的空间没有关系。例如把三维欧几里德空间发展到n维空间并当作一个流形来讨论,可用流形自身可确定的量来定义。类此,海啸地貌学中的地貌,不就类似记录、档案吗?反之这些记录、档案内蕴于地貌,盆塞海不存在了,但仍可以用它的"流形"自身可确定的量来定义。

1)其实海啸的老定义在我国的旧教程中是有遗漏的,如说主要是由海底地震、火山喷发、海岸崩塌、滑坡等海底地形大规模突变所引发的,其遗漏的是,还有神秘的古陨石引发古代海啸之说。这与老定义着眼于潮汐靠星球引力营造地貌力完全不同。那么从远古堰塞湖到远古盆塞海是如何形成的呢?有环境地理学家也从现在的地貌内蕴来引导,如目前在国外计量历史学,已有数十年的实践,但在我国出现的速度却异常缓慢。海啸地貌学,在我国没有,不等于在澳大利亚没有。因为海啸地貌学是由澳大利亚伍伦贡大学地理系的布赖特教授等科学家建立。他们经计算发现海啸袭击海岸的大滑坡,可导致对邻近岛屿产生高出海面达约375米的巨浪。于是他们在澳大利亚南部海岸寻找海啸的遗迹,发现有力的证据来自岩石台地:

这些台地通常盖有年龄达约10万年以上的沙堆层,然而高度不到40米的山岩都已经变得光秃,处于未经风化的原始状态,有一处地方显示曾有许多布满棱角且重量约20吨的岩块从岩石表面被冲刷掉。这种清晰刻蚀的形状,只有在岩石被至少每秒10米的急流冲刷才会产生,并让岩石改变面貌。以新南威尔士洲为例,那里许多海岬的北面是悬崖,没有零散岩石块,而南面则缓慢倾斜入海。在过去,有人把沙丘的消失归因于暴风雨或者河水的冲刷,但布赖特等科学家不同意这种看法,认为即使是带有7米高巨浪的大风暴,也无法强制把岩石台地磨光。那里作为海啸地貌学的研究平台,不会是伍伦贡大学等科学家的臆造。

2)我国对海啸地貌学容易引起争论,也许是因为我国虽是一个地震灾害大国,但却不是一个海啸灾害大国,无澳大利亚类似活的海啸地貌学研究平台。然而在远古我国西南的盆塞海,既是一个地震灾害多,海啸灾害也多的地方。但后来这个盆塞海干涸了,中华文明转移了中原地区。事情也许就完结了,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却困扰着数代中国人。2011年8月笔者之一在"科学网"的"个人学术展示"专栏发表了一篇短文《嫘祖与内蕴海啸地貌学》,其中说:

"海啸问题,我们是把海啸学当作一种地貌来讨论的。这只是原有的海啸地貌学。关于嫘祖,地质学家从不关心;嫘祖存不存在,是不是盐亭人,地质学家也不关心。这无所谓。但嫘祖存在和出生在盐亭,却引起求学国内外的学子们的关心。他们把地貌的很多特定参数和能构成海啸的所有可能的地方的特定参数结合,用来讨论四川远古盆塞海及其后来干涸了的四川盆地大围坪盆塞海海啸遗迹地貌,创建了内蕴海啸地貌学。同原有的海啸地貌学内蕴地貌求证方法一样,地貌类似记录、档案,内蕴海啸地貌学是用干涸了的盆塞海自身可确定的特定参数量定义的,并且没有必要把海洋海啸地貌原有的海水、力源看作是位于某种远古特定条件形成内陆盆塞海,干涸后还要照旧有的必需因素"。

文章发出后,常健民先生提了一个建议:"四川在洪荒的历史时期是否存在盆塞海,只是一个学术认识问题。即使是存在被学者们忽视或者未能够被研究的地貌现象,作为新的见解提出来是可以的,不必马上就上升到XX地貌学那样的高度和范畴。那样容易让其他人认为这是一门新学科,其实充其量只能够算是一项新见解、新认知。所以建议采用去掉最后那个学字的说法,比较利于讨论和交流"。 由于笔者之一曾亲自带常健民先生到盐亭盘古故里天垣盘垭村袖头山、五面山以及嫘祖故里的云毓山、烟鼎山、嫘村山等地实地考察过,对从榉溪河畔到梓江、涪江流域的数百座密集寨子山的古生态景观与寨子山下半坡的大围坪台地,在山头与山头之间即使有河流、山沟相隔,水平线延伸数十数百公里如此一致所有实际了解,不至于像成都理工大学刘兴诗教授参加1993年绵阳市科学小说研讨会期间,有人提出盐亭存在近万年前海啸遗迹地貌的问题请教他,得到的回答是:我是教地质的,不用看也是错的。所以常健民先生的建议比较温和。

3)比常健民先生更为激烈反对的是中国地震灾害防御中心的研究员李德文博士,他先说:"A、从来就没有过海啸地貌学,更不会有什么内蕴海啸地貌学。B、四川盆地如果有过海啸留下的证据,那也只能是沉积证据而不大可能是地貌证据。C、讨论问题最重要的是证据以及证据和结论之间的逻辑关系。作为新观点的支撑,对论据的科学表达是很重要的。不能指望每个人都去亲自查看吧?D、海啸是专指由津波-tsunami引发的自然过程,是一种与潮汐完全不同的地貌营造力。也就是说,海啸证据这种说法本身就包含了它的成因意义,用潮汐理论来解释海啸证据是自相矛盾的"。但后来李德文先生却改口了,他说,海啸的成因有多种,常见的是地震断层引起的,另外还有海底滑坡, 海底火山塌陷和外星撞击洋面等类型。李德文是在得知澳大利亚伍伦贡大学地理系布赖特教授等科学家的资料提示下改口的,这丰富了他爱的地貌学教程和最新的地貌学百科全书的定义。他说:布赖特教授是研究海啸的, 并在剑桥和伦敦地质学会出版过这方面的经典文献,但他主要的工作,是致力于外星撞击地球引起的海啸。

这里涉及形成远古堰塞湖到远古盆塞海的间断变化的景观,是类似外星陨石撞击地球引起的海啸和地震断层引起的海啸以及海底滑坡、塌陷等因素的概率组合都有。李德文说,"不能指望每个人都去亲自查看",这话不错,但不等于像刘兴诗教授回答的"我是教地质的,不用看也是错的",是对的。也不等于像中国地质科学院李海龙开车专门到盐亭考察海啸遗迹地貌,但不到已指明的如榉溪河畔延伸数十数百公里大围坪景观去亲自查看,而只是在盐亭县城里游转一下,和只到盐亭县城的公路沿线看过,就说对当地的地貌特点已进行了总体性的考察,还有照片;盐亭处于内陆,远离海沟和俯冲带,根本不具有发生海啸的地质条件,所谓的海啸遗迹竟是子虚乌有之事,也是对的吗?而李德文感到困惑:国内民间学者关于此研究如果在构造地震成因与地外成因之间游离, 将无助于问题的深化和解决;他要求国内民间学者提供有关布赖特建立海啸地貌学的支持性文献。其实李德文可以自己亲自到澳洲去一趟,不是更可信。至于李德文说:"地貌学研究无外乎两个主要的方面: 历史地貌学和过程地貌学。海啸地貌学无疑是面向过程的,应属于过程地貌学。在讨论学之前,应该优先解决史的问题。在史料悬而未决的情况下讨论建立史学, 很容易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的问题,他可以亲自与布赖特教授讨论,不至于在国内难找齐国际上无论是最新的地貌学教程还是最新的地貌学百科全书等可信之东西。李德文似乎不爱找国内民间学者,在国家出版社出版的有关对四川盆地地貌演化历史的著述。

本帖地址:http://club.xilu.com/hongbin/msgview-950451-357433.html[复制地址]
上一主题:中国自强取新卫旧不同视角 下一主题:科学远古顶层设计解读

精彩推荐>>

  简捷回复 [点此进入编辑器回帖页]  文明上网 理性发言
 推荐到西陆名言:
签  名:
作  者:
密  码:
游客来访 
注册用户 提 交
西陆网(www.xilu.com )版权所有 点击拥有西陆免费论坛  联系西陆小精灵

0.76332902908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