估计这个"压磁效应"还不太够,就此也有实验论文可查, 但是其实验强度似乎还不足以产生强大的电磁或磁场效应, 因为这还没有考虑到巨大质量的运动或震动---带动以太---产生显著磁效应, 只是从数次地震的检测结果看,这种显著磁效应的影响范围十分有限, 比如云南普洱1979年3月15日的6.8级地震, 当时地震观测人员正好在距离震中仅6.4公里的山洞里安装地磁观测仪, 可是从早上9点开始安装,磁针一直无法稳定,直到晚上20时52分25秒普洱6.8级地震发生, 《1979年普洱6.8级地震前地磁异常现象》中写到: “陶瓷偏角磁变仪的安装一般仅需要2个小时的时间。1979年3月15日早上9时左右, 宁洱县(原名普洱县)地震局的技术人员开始在山洞观测室里安装陶瓷偏角磁变仪,架设仪 器基座、调光点。与往常不同的是,磁变仪的磁针反光点每次刚对准就又偏离了,总是无规 则的左右摆动。当时观测采用10cm宽的感光记录纸(记录纸中心±5cm)记录,磁变仪磁针 反射光点摆幅大于5cm,不能正常记录。现场安装的陶瓷偏角磁变仪光源灯到记录器为一次 反射,标度值1'/mm左右。反射光点摆幅大于5cm,说明磁场D分量变化幅度超过50', 仪器安装工作一直持续到晚上20时52分25秒普洱6.8级地震发生,此时仪器仍因为不 能正常记录而没有安装好。地震发生后观测室山洞遭到破坏,电源中断”, 另一段: “目前,国外对震前ULF频段的电磁异常信号研究很多, 在这些研究结果中震前电磁信号的异常幅度很小,异常最大活动强度仅为O.1nT。 然而,也有一些为数不多的异常幅度很大的震例被观测到,如范国华等(1990)采用模拟记 录的MFM-3和GM-1磁饱和磁力仪,在云南横跨红河断裂进行的地磁D, H,. Z三分量的连 续观测中,记录到了量级达上百nT的地磁异常变化(最大幅度的异常变化出现在D分量, 达300nT),而一个半月之后的1988年11月6日发生了澜沧一耿马7.6级和7.2级地震。此外, 台湾鲤鱼潭地磁台也在1999年9月21日台湾集集7.3级地震震前一个多月,记录到了地磁 总场F达上百nT的地磁异常变化(Homg-Yuan Yen等,2004),该台站距离震中55.3km,距 离引发地震的车笼埔断层北端仅8km.鲤鱼潭地磁台采用的观测仪器是G-856质子旋进磁力 仪,采样间隔为10分钟,灵敏度为0.1nT。尽管目前还不了解产生如此大幅度地磁异常的物 理机制,但这些震例说明了震前出现地磁场强异常变化的可能性。” 从普洱地震看(难得的偶然),距离震中6.4公里的观测点有很明显的地磁异常,但是: “距离震中30km以外2个观测点放置的相同类型的仪器工作正常, 说明这种异常变化的影响范围非常有限。” 所以要利用地磁异常预报地震,要求观测点的分布密度足够高,理想的分布间距是20公里, 这次日本距离震源至少150公里,估计也难以提前测量到明显的地磁异常, 只有以后考虑沿断裂带附近密集布置地磁观测装置?特别是重要城市周边的观测点要密集分布? 这样才有可能提前测量到距离震中10公里以内的显著地磁异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