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叶:你的这种“以太”很可能是电子的组成物,相对于电子的速度小于光速时,容易被电子吸收。设想原子核周围充满了这种“以太”,电子运动时,吸附这种“以太”,造成了一种漩涡。 但是,电子还能吐出“以太”,否则电子会变得愈来愈肥。电子吐出的“以太”,直线运动,我认为就是光。 这种光柱在“以太”中会磨损,由此造成了赛格尼克效应。 问题是:电子究竟能否吸附或吐出这种以太? 按照波动说,电子不能吸附或吐出以太——这就如同铃铛不能吸附或吐出空气分子,故才能激发声波,如果能够吸附或吐出,就是气枪,不是铃铛。 此外,我不建议你用“量子”这个概念,在你的概念中,有以太子就够了,你应该研究以太子的质量、空间尺度、弹性、密度。“量子”是量子力学概念,对应的是几率波,与以太波动没有任何关系。乱套别人的概念容易引起混乱! |
就是对于某个绕核运转的电子来说,只有电子轨道平面上的点才会发光,不在电子轨道平面上的点是不会发光的。电子轨道平面发出的光就是所谓的面偏振光。
不同的绕核运转的电子其轨道平面一般也是不相同的,无数个绕核运转的电子轨道平面总的来说是各向同性的,它们共同发出的光就是自然光。因此自光没有偏振性。那么,自然光是怎样变成偏振光的呢?根据有关资料抄录如下: 在透明媒质界面上的折射和反射 让自然光以偏化角入射在二种不同透明媒质的界面时,可得完全偏振的反射光与部分偏振的透射光。 通过双折射晶体 有很多自然界的晶体,如方解石(又名冰洲石),石英(又名水晶)等等,当自然光入射后,分解为二束偏振光,故名双折射晶体。以方解石为例。自然光在主截面内分解为寻常光(简称o光),与非常光(简称e光)。o光遵守折射定律,垂直通过晶体,其偏振垂直主截面。e光不遵守折射定律,偏离o光而出射,其偏振平行主截面。这两偏振光进入空气中后,为方便计,仍称o光与e光。o光与e光相距很近,如光束较粗,无法分开。为了只要一种偏振光,需采用尼科耳棱镜、格兰-汤普森棱镜、阿伦氏棱镜或双像棱镜。 通过双色性(又名二向色性)晶体 某些双折射晶体对二种互相垂直的偏振光具有不同的吸收。例如电气石吸收o光比吸收e光大得多。 偏振片 W.B.赫勒帕思在1852年发现碘化硫酸金鸡纳(奎宁)针状结晶有双色性吸收。厚约 0.1毫米的晶体已能完全吸收o光。但晶粒微小,当时无法用以产生偏振光。直至1934年才有人将碘化硫金鸡纳浮悬在胶体中,当胶体拉成薄膜时这些微小晶体随着拉伸方向排列整齐,起了一大片双色性晶体的作用。等薄膜干后,把它夹在二块平面玻璃片之间,制成大面积获得偏振光的器件。也有用聚乙烯醇薄膜浸透了碘制成。这类薄膜片,称偏振片。现在由于塑料工业的发展,已有很多种变种偏振片。质量好的,可通过入射光中一个偏振光的80%,而通过另一个偏振光小于1%。两个偏振片相互垂直,通过全部入射光的0.01%,还不能全黑。 线栅起偏器 在1960年有人在每毫米约2160条的透明光栅上镀涂金属铝膜,形成透明及反射的线栅。类似偏振片的作用,当自然光通过线栅后,和铝线条平行的偏振被吸收而获得偏振垂直铝线条的平面偏振光。 梁先生在试验中使用的是偏振片。 偏振片的本质是一种缝隙很小的光栅。而以太量子涡旋是一团旋转着的流体,在离心力的作用下,以太量子涡旋会径向伸长轴向缩短成为圆盘形。圆盘形的盘面如果和光栅平行,以太量子涡旋会通过光栅,如果和光栅垂直,就不能通过光栅,如果和光栅倾斜,只有一部分能通过光栅。于是,自然光透过偏振片就成为了偏振光。 ZKY-GD-4光电效应实验仪是逸出功很小的金属阴极K和逸出功很大的金属阳极A安装在抽成真空的玻璃泡中,这就有些象一个电子二极管。不过电子二极管的阴极是用涂有氧化物的金属,它加热后会发射电子。光电效应实验仪是用光照射阴极发射电子。它们的本质是一样的,都具有伏安特性和截止电压。对电子二极管来说,阴极温度越高,发射的电子越多,反向截止电压也越大。对ZKY-GD-4光电效应实验仪来说也是这样的,光电子越多,反向截止电压也越大。这就证明了自然光产生的光电子比偏振光产生的光电子要多。实际上正是这样的,偏振光主要在一个平面内产生光电子,而自然光在许多平面内产生光电子。同样的道理,二个偏振片光轴间的夹角越大光电子也越少。二个偏振片光轴间的夹角越大截止电 因此,不是偏振光一个光电子比自然光一个光电子的能量小,而是所有偏振光产生的光电子比所有自然光产生的光电子的能量小。 总之,光的波粒物理模型能用波动说合理地解释黑体辐射、光矢量、偏振和光电效应等问题。 |
网上复制过来的
波粒二象性纯属文字游戏,仔细捉摸有点可笑,波粒二象性就是说需要它是波的时候他就是波,需要它是粒子的时候他就是粒子。可以说这是一个滑头理论,是一个两面派理论。 “光”不是人们说的那个样子。那些科学家为了两个不正确的观点争执了一百年。有的科学家说“光”是粒子,有的科学家说“光”是电磁波。你难道没有怀疑过吗? 其实“光”是2种球状物质组成的;一种是“正物质”,另一种是“反物质”,所以质量为零;一个在正向转动,一个在反向转动;“光”的传播方向跟转动面垂直;“光”的颜色只跟转动速度有关;能接收“光”的能量的物质并不多,“光”的能量损耗需要周边物质接收能量。“光”的强度跟“光”密度有关。 |
叶波这样解释光,又怎么解释电子? ※※※※※※ 孔德之容,唯道是从。 |
老叶:新华科技论坛有个“宇宙神”,是《量子天文学》作者肖钦羡,竭力主张以太,为水变油辩护,你应该和他沟通,巩固阵营。
还有本论坛的以太派,奇怪,为什么不联手起来?打出一个品牌? |
崇安:
谢谢你的关注! 网民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除了迫不得已,一般不怎么在乎人家的想法。 没有人反对就谢天谢地了。 其实,我和你的想法有很多相同的。你的粒群波和我的密度波本质上是一样的。你的次光源和我的以太量子涡旋也有很多相同的地方。殊途同归,很多时候都是这样的, |
西陆强荐:耐克 阿迪达斯季末清仓
叶波、刘岳泉、刘久明、梁彬彬、周宪、温州叶建敏、黄新卫、王飞…,你们应该联手起来,认真讨论光以太学术,实现内部的统一,打造出一个品牌。不要行如散沙,终不成器。 无论波动派、粒子派,只要解决光本性,都可以让不敢过问光本性的相对论、量子力学退场。 劝梁彬彬组织这方面的工作,不要在一些小事上纠缠。 如果以太波品牌优于粒子群流规则间隔波(粒群波),我愿意放弃并加盟。 因为我一直认为:相对论、量子力学是物理学过渡时期数学纽带,兔子的尾巴不会太长。 最后我要提醒诸位以太论者,我提出的“亚光子”,恰恰与普郎克常数在同一数量级(单个亚光子动能四倍与单位秒乘积就是普郎克常数),我希望以太派首先阐释普郎克常数,因为这个常数被近代许许多多物理实验支持。 复制过来,借此顶一下!等有空了,好好研究叶波的理论。 |
光不是以太密度波,而是以太介子密波,完全可以不依赖时空,反过来可以推出时空,类似弦网理论 ※※※※※※ 孔德之容,唯道是从。 |
我也不怎么会贴图,正想请教彬彬呢!我是先将有插图和公式的word文档先用PS制成jpg图片,在新华网科技论坛用图片发表后,用鼠标右键点击该图,在随后出现的对话框点属性,又在随后出现的对话框中复制地址到西陆挑战论坛中图片发布栏中的地址,点插入再发布就行。
这样实在太麻烦,特请彬彬教我们一种简单方法。 |
事实上,频率漂移爆发应当是由频率不同的电磁波速度各不相同引起的。其原理是这样的:太阳耀斑爆发时各种频率的电磁波也同时爆发。电磁波爆发传到地球时,频率较高的电磁波速度较快,先到达地球上的太阳射电频谱仪,频率较低的电磁波速度较慢,后到达太阳射电频谱仪,也就是频率高的电磁波先在太阳射电频谱仪上显示出来,频率低的电磁波后在太阳射电频谱仪上显示出来,这才是频率漂移产生的根本原因。
根据已有资料,在分米波频段高频端及以上的电磁波的速度近似为光速。电磁波速度的减少主要是在分米波频段下端和米波以下的频段上。 从电磁波速度为光速的最小频率开始,随着电磁波频率的减小它的速度也随之变慢。怎样计算频率慢漂移中每下降1MHz波速减慢多少呢?可以这样计算:首先,光线从太阳传到地球大约要500秒的时间。其次,根据频率漂移小于1 MHz/秒,那么频率每低1 MHz的电磁波传到地球就要多花1秒,即501秒。此时电磁的速度变为:(300000km/秒×500)÷501=299400 km /秒=(300000-600)km /秒。也就是说,频率每降低1 MHz它们的速度的减小比600km/秒还应该大一些。 太阳射电频谱仪的观测资料表明,大约在3MHz~300MHz的米波频段上频率(纵坐标)随时间(横坐标)漂移的图象近似于一条向下倾斜的直带,它们间的关系近似于一次函数。所以,在此频段上电磁波速度下降的总值应大于:600×(300-3)=175800(km/秒)。 电磁波的最低速度是多少呢?电磁波可以看成是交变的磁场,稳恒的磁场可以看成是频率趋于0的电磁波,稳恒的磁场的传播速度就是电磁波传播速度的最低值。太阳耀斑爆发的同时一般会引起太阳上的大磁暴。光线从太阳传到地球只要8分钟,但太阳上巨大的磁暴到达地球形成地球磁暴要一到两天。根据相关资料,大约在800到2400分钟之间,这就充分说明光的速度要比磁场的传播速度快100~300倍,所以磁场的传播速度不是光速。人们普遍认为地球磁暴是耀斑爆发后产生的高能带电粒子流干扰地球的磁场,从而产生磁暴。这个观点也是不对的,地球产生磁暴的根本原因是耀斑爆发时产生的太阳磁暴传到了地球。在一定条件下,太阳磁暴也可以加速或减速空间中的高能带电粒子流,它们主要是由太阳磁暴伴生的,高能带电粒子流的速度也就是太阳磁暴的速度。完全不考虑太阳磁暴传到地球对地球磁暴的重大干扰是没有道理的。明眼人可以看出来,无论是对频率慢漂移的解释还是对太阳耀斑爆发一两天后地球才会产生磁暴的解释,都在千方百计地维护电磁波和磁场真空中传播速度为光速这一教条,其用心良苦可见一斑。 根据不完全统计资料对磁场和电磁波的传播速度粗略综合如下:频率趋于0的电磁波的传播速度为1000~3000 km/秒。电磁波的速度在1Hz~3MHz频段上暂时没有收集到测试资料。假设在300MHz处波速为299400 km /秒,在3MHz处的波速为299400 km /秒-175800km/秒=123600km/秒,然后频率每上升约1 MHz速度大约升高600km/秒,直到 300MHz处的299400 km /秒为止。这个速度已经接近光速。在微波及以上频段,以太对光的传播已经象固体光纤一样,尽管频率还在升高,但速度基本保持不变,约为300000km/秒。当然,这里是根据频率漂移等于1 MHz/秒计算的,如果频率漂移小于1 MHz/秒很多,以上数值就会有很大的不同。 由于爆发源的视向速度的不同,根据多普勒效应,每次测出的频率漂移速度一般也会不同,所以不能从这里得到频率漂移速度精确的结果。以上统计结果也可用示意图粗略表示如下。(为了使曲线平滑,B、C、D三点的位置有所变动。) |
特请彬彬教我们一种简单方法。
========================= 以前贴图,西陆是我见过的最简单的网站。 现在麻烦,我都不想贴图了。 贴图要进入高级回复对话框,里面有插入图片一选项。必须是网上的图片(有些网站比较自私,有时上传后只会看见一个框)。如果是自己的论文,必须用截图软件截下图。然后复制到系统自带的画图程序上,每张图片必须小于500k,所以保存类型24位图是不行的(很容易超),选下面的JEPG格式。我一般保存到桌面上。 然后进入个人空间,进入顶端图片管理区域,点more进入后点图片上传。上传后,把上传的图片打开,一直点到有网址为止。然后,就是进入恢复对话框,输入网址。 ※※※※※※ 天地之道,以阴阳二气造化万物。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