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时间花了三个月学会LaTeX文字编排技术(相当于跨入软件程序设计门坎),后来尹志新给我提供了关于孤立波方面在PR上公开发表过的几十篇论文资料,发现如我的论文要上PR的确要集中一年精力看相关资科(即学会别人如何才能发表的“套路”),难度太大了,干脆暂且什么也不干,所以又避开物理问题玩了几个月,学会从玩的过程中寻找新的论文创作灵感。现在的基本思路是回避争议较大的古老的“以太”字眼,只谈场介质波动论。 今天重新来查阅物质结构理论方面的相关资料,看到一句“粒子物理的标准模型理论预言电子的磁矩是1.001159652193个玻尔磁子,实验给出的数值是1.001159652188,两者在误差是完全一致的,精确度达13位有效数值”深有感触,故又来想起发帖。 所谓“粒子物理的标准模型”指的就是量子电动力学,其基本出发点就是电磁场能量的真空涨落,而所谓真空涨落的“零点能量”是无限发散的。要使这种无限具有有限的可观测效应,就必须来一个“无穷大-无穷大”重正化处理。例如,重新定义电子质量(称为重正化质量)me=m0+δm,此处δm是各级修正中的发散量,然后把me解释为实验观测的电子质量,而m0则规定为不可观测的值,所以才会有“无穷大-无穷大=1+2”的“理论预测值”。 然而,1+2仍然是不等于4的,这就得再来些修正补充,使“1”变为“2”。例如,由于玻尔理论中跃迁频率与电荷的4次方成正比,这就可以再假设“有效电荷值”也是可变的,于是就可以得到“无穷大-无穷大=4”的精确理论“预测”结果(详见 量子电动力学>)。 以上提到的量子电动力学预测电子反常磁矩因子是1.001159652193(即玻尔磁子数),我不知道具体是怎么计算来的,但我知道可能精细结构常数值有关,其中的一个等价相关数据是1.0011614095,这在我的论文中有明确的物理解释,根本用不着拟合为准确的反常磁矩因子。 其实,量子电动力学只不过是一种公式拼凑拟合的数字游戏,与客观实在的物理过程风马牛不相及。能量的真空涨落发散,与当年黑体辐射“紫外灾难”性质完全一致(详见我一年前的帖子《黑体辐射公式的推导过程证明普朗克常数只适应于静止以太中的观测者》)。能量的量子化原理,是因为系统内有限空间范围内由谐振子产生的光波波长取决于其共振振幅,而振幅与空间分布呈倒数量子关系(例10cm长的激光腔只能产生10、5、3.33和2.5....cm波长的激光);能量的真空涨落发散,是因为没有考虑能量吸收与辐的统计平衡原理,原子跃迁辐射必须从环境中不断吸收能量产生共振辐射,而环境能提供的能量总是限而不是无中生有的。 在我的理论体系中,环境的“真空能量”全部由以太物质运动从无序向有序的转化过程,这与空气中产生的风能性质完全是类似。由于以太的分布处于整个宇宙的动态平衡之中,所以局部以太的有序运动必须由电磁振动或引力势位变化提供,只要这些提供者的外部条件受限,能量的转化过程总是有限的;与此同时,光速和精细结构常数等等所有一系列的物理现象,都由整个宇宙平衡的以太性质所决定,这些性质无论是万万亿年以前或以后都永远不会有丝毫改变。 ※※※※※※ 相对论误导科学走邪路,是非曲折待历史见证;引力场以太旧貌焕新颜,定海神柱将扭转乾坤。.................... 想当初时空迷思闯科海,荣辱以乐可生命当歌;看如今闲庭信步攀高峰,重构宇宙再平展时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