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机拖靶---光速测量实验”再探讨:
假设预想的直线sagnac时差存在,那么:
假设:
代入得:
这就是飞机拖靶检验光速是否可变所需要的时间测量精度了,
现在国内的产品情况是:
光纤传输误差的粗略分析:
如果考虑在太空中,飞行速度v=10000米/秒是基本要求,拖靶可以增加L=500公里,
|
“飞机拖靶---光速测量实验”再探讨:
假设预想的直线sagnac时差存在,那么:
假设:
代入得:
这就是飞机拖靶检验光速是否可变所需要的时间测量精度了,
现在国内的产品情况是:
光纤传输误差的粗略分析:
如果考虑在太空中,飞行速度v=10000米/秒是基本要求,拖靶可以增加L=500公里,
|
为什么对飞机那么感兴趣?用超音速飞机做实验,效果肯定是不行的。首先振动问题就会使你的各种假设变为不可能。其实在卫星上做这样的实验成功的可能性或许还大一些。
我想即使你能够做成这样的实验,仍然不能说明问题。实际上我给你提供的那个 ITU-R 文件早就规定,地球表面有直线Sagnac效应了,飞机上也一样。你的实验又能证明什么呢? |
不用做,实验结果是肯定的。
GPS卫星就是3倍音速的,已经发现sagnac时差存在。 当然,相对论者会说这不是直线运动,但是可以推断,两GPS卫星相距很近,sagnac时差仍然存在。 这不就相当于两飞机紧贴地面飞行吗? |
我先尽量简单明了的解释一下吧,简单地说,这类实验不仅可以证明“光速可变”,
再稍微详细一点解释如下: |
既然民间一时还难以用“速度计”来直接质疑相对论和研究以太,
就只有期待有条件的专业学者或许在有意无意之间去有所发现了, (我们也只有尽量去提醒、促成这种事?) 可有些关键性实验的审批是要经过理论权威审批的, 所以才显得有必要去做这些理论权威的工作?让他们高抬贵手、网开一面? |
我的意思是,飞机飞行高度不超过几十公里,因此是地球表面附近。
而 ITU-R 文件明确无误的说明在此情况下有Sagnac效应,不仅对于移动时钟,而且对于电磁信号也是如此。 如果你的实验的预计结果与ITU-R 文件的规定一致,则只是对主流理论的支持。你的另外一种解释是得不到承认的。 只有根据你的理论得到的结果与主流理论不同,而实验证明你预测的结果正确,那才是你的成功。 注意相对论并不只是书上看到的那些,类似文件给出的也是公认的相对论效应。虽然专家们未必都知道,但文件肯定是公认的。 |
这就是一个问题了,连你们这样质疑相对论的人都怀疑这个实验的必要性,
可想而知那些权威更是暂时不会考虑了? 看来只有对以太感兴趣的学者才会对这类实验比较重视, 可这就相对难一些了,就不只是对相对论抱有怀疑,还要对以太论有所了解、抱有兴趣才行, 因为这类实验的最主要意义就是去发现相对以太的“速度计”? 至于理论界对此实验的评价高低,倒显得次要了? |
地球半径:6378 公里, GPS卫星高度:20200公里, 所以GPS轨道半径大约是:26600公里, GPS卫星的线速度v大约是: v=周长2πr / 周期T = 2πr*26600 000 米 / 12*3600 秒 ≈ 3800米/秒, 太空站的线速度就更高些,记得大约是8000米/秒, |
怎么不再对我的速度仪方案提意见?志新不耐烦地否定我的方案,我只好集中精力进行数据模拟计算,想用数据说服他,可是计算过程太复杂了。 ※※※※※※ 相对论误导科学走邪路,是非曲折待历史见证;引力场以太旧貌焕新颜,定海神柱将扭转乾坤。.................... 想当初时空迷思闯科海,荣辱以乐可生命当歌;看如今闲庭信步攀高峰,重构宇宙再平展时空。 |
你还是对“横向sagnac”抱有希望,我是比较倾向于“光源光行差”了, 另外就是迈氏干涉仪,这个毕竟是二姐效应,难度大点?
|
对【11楼】说: 什么“横向sagnac”呀,是横向偏转,与Sagnac效应无直接联系,怎么连介质的波动规则都不明白?光行差与光源的运动状态毫无关系! “大铁盆实验”的思路必须重新构思,我的前后两个方案都是对该实验的补充,前一个方案被否决后才有后来的球面方案。主要数据是计算出来了,遗憾的是为了确定激光光柱通过球面聚集点使总光程受限,光点漂移的间距通常只能放大一倍左右,而且不允许增加镜面反射次数而放大(第二面镜将把第一面镜的漂移量全部抵消)。这样以来,按照数码管像素分辨率5~10微米的水平,用50×50×100厘米的装置只能测量地表以太风的大小和方向(三维矢量测量),而对于每秒几米以下的低速运动就无能为力了。 ※※※※※※ 相对论误导科学走邪路,是非曲折待历史见证;引力场以太旧貌焕新颜,定海神柱将扭转乾坤。.................... 想当初时空迷思闯科海,荣辱以乐可生命当歌;看如今闲庭信步攀高峰,重构宇宙再平展时空。 |
这个我正在盘算,自制MM干涉仪的时候就可以顺便做一下看了,
底座可以按MM干涉仪的要求来做,只做一路的来回反射光路就是高精度的“大铁盆”了, 不过事先还要有个0.01微米的位移装置才好,才能确认测量精度? 接收就用二象限光电管了,效果可以加倍, 恒温措施当然是要重点考虑了,确实体会到这个问题有多重要了, |
对【14楼】说: 0.01微米的位移装置?也许随着专业化“以太速度计”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能够做到。这首先要求选用的数码感光元件能设计出0.01微米见方的矩阵像数分辩率,同时在我的装置中把激光器和数码管的固定位置精确到微米水平,使光柱聚焦点漂移量放大十信以上(我的原方案按通常设计只能放大一倍左右)。这样,几十厘米长的“以太速度计”就可以轻松测量出它自己每秒一米以下的速度值,几百元的小玩意相信会有广泛的应用途径和巨大的市场潜力。 ※※※※※※ 相对论误导科学走邪路,是非曲折待历史见证;引力场以太旧貌焕新颜,定海神柱将扭转乾坤。.................... 想当初时空迷思闯科海,荣辱以乐可生命当歌;看如今闲庭信步攀高峰,重构宇宙再平展时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