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社区女性社区汽车社区军事社区文学社区社会社区娱乐社区游戏社区个人空间
上一主题:黄新卫先生在联谊会网站的文章中... 下一主题:关于推荐季灏参选2010年诺贝尔物...
 [91楼]  作者:西陆陈诚  发表时间: 2009/09/26 10:04 

 【说发现了黑洞是对的】-----他们的‘黑洞’跟袁先生的‘黑洞’是两个概念,所以,我曾经认为袁先生的‘黑洞’应更名为‘空洞’,以免在不知不觉中出现概念混乱情况,甚至可能出现有意无意的偷换概念情况…
[楼主]  [92楼]  作者:yuanyg4200  发表时间: 2009/09/28 21:22 

之所以没有把黑洞改成其它的名字,是因为我想告诉人们:科学家们所说的黑洞天体是不存在的。宇宙中没有质量有几亿个太阳、体积又非常小的黑洞天体。有的是质量有几亿个太阳、体积又非常大的星系和恒星系。它们的中心都有一个无物质的黑洞。黑洞不是天体,是天体的中心部分。物质沿洞壁进出。



吸积盘是黑洞视界外的物质盘。吸积盘把物质撕碎,变成高速粒子。有些吸积盘每秒钟能转上百圈,产生的粒子几乎可以达到光速。有些吸积盘上波浪滚滚,涟漪不断,以致于使科学家们误认为是黑洞拖曳或扭曲了时空的结构。有人观察到了马卡良766星系吸积盘上高速运动的亮斑,证明吸积盘上依然具有小型旋涡。吸积盘上不仅有紧靠视界的高速喷流,有大大小小的旋涡,而且还有速度大小不一的物质喷发,还会诞生许多生命短暂的大质量恒星。
旋涡总会有个边界,边界附近的天体的速度一定很低。边界附近的天体与黑洞的关系就不是那么紧密了。
每一个次一级天体具有次一级的黑洞,黑洞与天体的关系依然如此。
五、宇宙中有黑洞吗?
黑洞有大有小。重力形成了水池里的黑洞。地球行星系的旋涡力形成了地球系的黑洞。太阳系的旋涡力形成了太阳系的黑洞。星系的旋涡力形成了星系的黑洞。有人说,中央有凸出部分的大型星系中含有巨大黑洞,没有凸出部分的碟形星系中没有黑洞或者黑洞太小。这是不对的。凸出部分大是因为旋涡力大,年龄大,物质才聚集得多。和黑洞大小没有直接关系。有些星系尽管没有凸出部分,其中心仍然有黑洞。球状星团的凸出部分很大,但其中心的黑洞可能早已看不见了。
[楼主]  [93楼]  作者:yuanyg4200  发表时间: 2009/10/01 09:34 

星系中心有黑洞,但不易观察到。一是科学家们所定义的引力特别大、体积特别小、温度特别高,连光也无法逃离的黑洞事实上并不存在。存在的是一种没有物质、没有运动、没有引力、温度为零的旋涡洞,即没有质量的克尔黑洞;二是黑洞在星系的核心部位,被周围的物质所包围,只有从视界上判断黑洞的有无和大小。
天文学家们还没有发现真正的黑洞。但是,科学家们却声称宇宙中到处有黑洞,银河系中心就有一个黑洞,日本科学家说银河系有24个黑洞,还有人说银河系有1000多个黑洞。黑洞真是无处不在,有一个正在向地球飞来。有的科学家甚至预言50年后造出黑洞炸弹。黑洞把人们搞糊涂了。难道说发现Χ光辐射就是发现了黑洞了吗?太阳也产生Χ射线,太阳也是黑洞吗?发现时速1000多万公里的物质就是发现了黑洞了吗?不一定。宇宙中是存在黑洞,存在看不见的黑洞,但不是科学家们所定义的黑洞,也不是无处不在。
1、宇宙中心有一个巨大无比的黑洞
黑洞是黑的,黑得看不见一点光线。难怪在今天的宇航时代,科学家们借助最先进的天文望远镜,寻遍了130亿光年的宇宙,也没有找出一个真正的黑洞来。
但宇宙中心有一个巨大无比的黑洞。这个黑洞视界上的喷发物质将落向全宇宙,而吸积盘则是宇宙的旋转物质盘。我们的太阳系就在这个旋转物质盘上。
2004年底,天文学家们发现了一个宇宙中最大的黑洞。这个黑洞吞噬的物质总量相当于3亿个太阳。一亿多年来,黑洞不停地喷发。强大的喷发力把相当于10000亿个太阳质量的气体以超音速弹射到一百万光年以外,在两翼形成两个直径为65万光年的巨大的空穴。这个黑洞出现在星团中,还不是宇宙中心的黑洞。宇宙黑洞比这大得多。
 [94楼]  作者:西陆陈诚  发表时间: 2009/10/02 09:46 

  广相黑洞≈袁氏黑洞≈胡扯
 广相黑洞:“密度极大、引力极强、温度(或能量)极高的‘实天体’”
 袁氏黑洞:“没有物质、没有引力、温度(或能量)为零的‘旋涡洞’”
  袁先生的‘黑洞’与广相的‘黑洞’是两个极端(一个空无一物,一个密度大得惊人),但本质类似:胡扯!!
  典型例子“宇宙中心有一个巨大无比的黑洞”,“宇宙中心”在哪里??如果袁先生不能指出“宇宙中心”在哪里,那么,“宇宙中心有一个巨大无比的黑洞”一说,不等于广相‘黑洞’的胡扯吗?
  算了,袁先生的旋涡理论具有进步意义的方面,所以,我不想打击袁先生的积极性,袁先生要是认为‘广相黑洞≈袁氏黑洞≈胡扯’结论过分的话,那就当我没说好了…
[楼主]  [95楼]  作者:yuanyg4200  发表时间: 2009/10/03 21:21 

回西陆陈诚:
黑洞视界外的吸积盘上的物质被撕碎,变成高速粒子沿着黑洞壁喷发出去。我们看见的恒星系和星系两极大喷发就是这样来的。天文学家们不知道两极大喷发的原因。也弄不清日冕高温异常的原因。其实道理就是我所说的黑洞在中心,物质从赤道处向中心旋聚,从两极喷出去。这样可以解释许多天文现象。当然我没有能力找到宇宙中心,人类也难找到。但这丝毫不会影响人们对宇宙中心和宇宙的来龙去脉进行探索。至少,我可以解释太阳系、银河系的起源和演变,解释地球系的起源和发展。还难算胡扯。最多算袁扯。
 [96楼]  作者:西陆陈诚  发表时间: 2009/10/04 11:19 

  用旋涡理论解释“太阳系、银河系的起源和演变,地球系的起源和发展”等,很可取。不过,且不说旋涡理论是否可以解释旋涡中心空无一物、温度为零等,至少,旋涡理论不可以解释‘宇宙中心’、‘宇宙起源’一类问题,袁先生的文章要是把这方面的问题认真考虑进去,磨砺时日,应该是很不错的作品…
[楼主]  [97楼]  作者:yuanyg4200  发表时间: 2009/10/05 10:56 

谢谢鼓励

2、星系存在黑洞
星系存在黑洞并不是说星系里一定有黑洞。星系里可以有黑洞,也可以没有黑洞,有没有黑洞完全取决于力的大小。只有星系中心的喷力大于旋力的时候,才会形成黑洞。
天文学家们发现,高速宇宙风会刮走吸积盘大量物质,从而将数量可观的碳、氧和铁撒向星系际空间。其实,不是高速宇宙风刮走吸积盘大量物质,而是吸积盘大量物质在视界上转化为高速宇宙风。有关文献报道说,M87星系中,在距离视界500光年的地方,物体就变成气状或尘状物流,被强大的引力吸进一个漏斗状的入口里。这个漏斗状的入口可能是一个力量比较小的达不到视界标准的准视界,可以看见物体进入,但观察不到粒子喷发。
需要指出:视界之外的物质吸积盘时大时小、时断时续、时有时无。无论是固体星球还是气体星云都会逐渐向吸积盘靠拢,变成气态,达到最高速度后全部裂变成粒子,沿着视界向两极喷发。这些粒子不是从“视界之外的‘空’的空间来的”,而是由原子裂变来的。没有物质吸积盘,就没有视界,就看不见黑洞。有了物质吸积盘,也不一定就有视界。没有视界,就看不见黑洞;有了视界,就可以找到黑洞。
银河系中央是存在一个黑洞。但是,在一般情况下发现不了它。因为它被强烈辐射的光实实地遮挡着。在外围还有一些较小的黑洞有规律地分布着,要发现它们更不容易。
2002年10月,天文学家宣布观测到一颗质量是太阳7倍的恒星围着银河系的中心以每秒5000公里的速度运行,15年转一圈。但银河系中心没有观察到什么物体,也没有辐射强烈的Χ射线。科学家们感到迷惑,认为银河系中心一定有一个具有2600万个太阳质量的黑洞,并取名为人马座A*。其实,那是一个挨饿的黑洞,没有物质靠近视界。
[楼主]  [98楼]  作者:yuanyg4200  发表时间: 2009/10/08 16:20 

现在,在距人马座A*3光年的地方,又发现IRS13E星团有6颗明亮的恒星正一同穿越空间。科学家们认为这些恒星被中央的一个大质量天体拽在一起。这个大质量天体就是一个黑洞,其质量是人马座A*的一半,以每秒280公里的速度围绕人马座A*运动。
1998年,美国太空总署的科学家发现:银河系里的一个黑洞──“Old Faithful” Black Hole从临近的伴星中吸引气体。气体加入吸积盘,绕黑洞旋转。而被压缩的吸积盘便向外喷出射流──Χ射线。如果这个消息属实的话,这个叫做“老实”的黑洞确实老老实实地反映了黑洞的实质。只是,从临近的伴星中吸引气体加入吸积盘与吸积盘向外喷出射流没有直接关系。视界向外喷出射流是吸积盘靠近视界的结果,是旋涡力作用的结果。吸积盘从临近的伴星中吸引气体是伴星靠近吸积盘的结果,也是旋涡力作用的结果。从临近的伴星中吸引气体加入吸积盘增加了吸积盘的质量,但不会挤压吸积盘使其向外喷出射流。即使没有气体加入吸积盘,视界照样会向外喷出射流。有时有气体加入吸积盘,视界也不一定会向外喷出射流。
2005年3月25日的《自然》上载文说,国际天体物理学家们在超高能伽玛射线波段巡天时发现了两个“黑暗加速器”只发射高能粒子,却没有明显的光学和Χ射线对应体。若果真如此,这两个“黑暗加速器”就应该是两个黑洞。
 [99楼]  作者:西陆陈诚  发表时间: 2009/10/09 08:59 

    袁先生,你的黑洞跟广相等黑洞是两码子事情,这当然只是我等少数人明白,你楼上的这帖子不加注释地宣称“星系存在黑洞”,这将会使不明真相的人们以为‘广相黑洞’可能存在,客观效果上你就约等于是在‘维相’…
[楼主]  [100楼]  作者:yuanyg4200  发表时间: 2009/10/10 20:31 

5、粒子里也有黑洞
原子里有黑洞。原子的两极可以喷发光子、电子、质子和中子就是因为有黑洞。光子、电子、质子和中子也有黑洞。但它们没有可以喷发的粒子了。无法取证了。
六、黑洞为什么看不见?
黑洞与中子星、脉冲星一样都是星系中心的一种现象。中子星、脉冲星之所以能看见是因为它们向两极喷发粒子。黑洞之所以看不见是因为它藏在星系里。知道1654年5月8 日德国马德堡市的半球实验吗?奥托.格里克把两个直径30厘米的空心铜半球紧贴在一起,把其中的空气抽去,形成真空,用马向两边拉。很难拉开。最后用16匹马拼命拉开,但却响声如炮。黑洞是一个旋转形成的真正的真空世界。没有什么力量可以把它拉开。这也就是自然界根本不存在磁单极的原因。预言存在磁单极的理论显然不是正确的理论。当然,如果能横切星系极轴就会看到真正的黑洞,两个旋向相同、喷向相反的黑洞。


第三章 中子星、脉冲星和超新星
星系有大有小,有远有近,发出的光有弱有强。在地球上如何判断星系的大小和远近呢?天文学家们用日心视差方法、光度平方反比定律、红移等来确定星系的距离。但不管用什么方法都离不开光的强度和传递速度。按照相对论,光的传递速度是不变的。只要能准确确定光的强度,就能算出星系的准确距离。科学家们已经发现了电磁波谱,按理,接收到电磁波,就能够计算出准确的距离。但是,科学家们尚未认识到他们所接收到的电磁波有星系核心的,也有外围的。在星系附近,会接收到所有的电磁波;离的远一些,无线电波就可能接收不到了;离的再远一些,紫外线就可能接收不到了,接收到的只有Χ、γ射线;离的更远一些,连Χ射线都可能接收不到了,接收到的只有γ射线。离的特别远了,连γ射线都可能接收不到了,是什么都没有了吗?不是,是没有接收到。也许,到了月球上,又能接收到了。接收到的电磁波越全、频率越小,距离越近;接收到的电磁波越不全、频率越大,距离越远。如果在地球上接收到的某个星球的电磁波比较全,可以认为这个星球是恒星,而且距离较近;如果接收到的电磁波中Χ射线较多,可以认为这个恒星正在喷发;如果接收到的电磁波中缺了一些低频波而Χ射线特别多,可以认为这个恒星距离较远,或者正在喷发成新星、超新星;如果接收到的全是Χ、γ射线,可以认为这是个距离特别远的大星系或者是星系中心的黑洞;如果接收到的全是γ射线,可以认为这就是个极其遥远的黑洞,星系特别大、旋涡力也特别大。接收到的都是Χ、γ射线,只能说这个星系大而且远,不能说该星系就是只由某些粒子组成的。在宇宙中,不会出现只由粒子组成的星系,应该含有大量的氢和氦。星系的密度也不会大于太阳。最近几年,天文学家们已经发现观察者正对着相对论性喷流就可以探测到特别强大的γ射线暴,而远离喷流则只能探测到较弱的γ射线暴,或探测不到γ射线暴。
[楼主]  [101楼]  作者:yuanyg4200  发表时间: 2009/10/12 22:33 

各种星星都是星系里的一个个旋涡。旋涡两极喷发出的射线进入天文望远镜,于是,我们发现了各种星星。如果旋涡的旋涡力较小,两极喷发的射线能量不太大,我们就发现不了它们。但它们依然存在。中子星、脉冲星、超新星就是距离遥远、两极喷发特强的能够被发现的旋涡。
一、中子星究竟是什么?
1932年,英国核物理学家查德威克发现了中子。同年,前苏联科学家郎道就推测可能存在一种由中子构成的星体,后来就叫中子星。1934年,美国天体物理学家巴德和兹威基发表一篇短文明确指出超新星爆发可以形成中子星。1939年,奥本海默发现一旦中子星的质量超过太阳就不可能稳定存在。中子星完全由中子构成,密度大得惊人。一立方厘米的中子星物质约有一亿吨。自然界中存在这种天体吗?科学家们众说纷纭。
20世纪30年代,美国天文学家强德拉塞卡提出了著名的“强德拉塞卡极限”,即:一个质量为1.44~3个太阳的恒星会有限坍缩。结果,原子中的电子几乎全部进入原子核,与质子反应放出中微子而形成中子。因而这个星体坍缩得非常小,几乎都由中子组成,变成比白矮星更小、密度更大的中子星。星体坍缩时,自转速度加快,导致磁场集中,强度增加上百亿倍。所以,中子星具有强大的磁场和高速的自转。
旋涡论认为:
1、中子星并不是巨大恒星坍缩成的
中子星并不是由巨大恒星坍缩成的,也不是真正的由中子组成的星星,而是一个较大的普通的旋涡星系。星系的旋涡力使旋涡中心的物质核聚变,生成大量质子和电子,从两极向外喷发。星系的辐射一般都有声波、无线电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和Χ、γ射线。这是因为星系的圈层状结构。越近星系中心,核聚变能力越强,辐射的光线也越强。由于距离遥远,星系发出的其它光线被宇宙中的物质吸收或者衰变,只有质子和电子的辐射光线到达了地球,被测量到。中子星的质量并不全集中在发光区域。发光的质量只占星系质量的千分之几,其余全是在地球上看不到的所谓的暗物质。平均下来,其质量密度并不大。天文学家们通过观测中子星热斑已经发现了更大的中子星,相信不久就会验证我的观点。如果能在中子星附近看银河系,也会发现银河系是一个中子星。中子星也是从两极周期喷射质子流,然后质子流沿磁力线向赤道推进,即所谓的质子陷在强磁场回路中。
[楼主]  [102楼]  作者:yuanyg4200  发表时间: 2009/10/16 08:29 

中国科学家打造人造黑洞 有望用于太阳能发电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0月15日 10:34 新浪科技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10月15日消息,据英国《新科学家》杂志15日报道,两名中国科学家首次制造出可以吸收周围光线的人造电磁“黑洞”。这个黑洞目前在微波频率下工作,或许不久后它就能够吸收可见光,一种把太阳能转化为电能的全新方法可能因此产生。

  由于这个人造黑洞并非像太空中的黑洞那样,依靠自身巨大质量产生的强大引力来吸收光线(或电磁波),因此非常安全,不用担心它会把地球吞噬。

  新理论提供设计方案

  今年年初,美国印第安纳州西拉斐特市普渡大学(Purdue University)的伊维根·纳瑞马诺维(Evgenii Narimanov)和亚历山大·基尔迪谢维(Alexander Kildishev),在发表的一篇论文中提出制造可以用来捕捉光线的桌面黑洞的理论设计方案。他们的想法是模拟宇宙黑洞的性质,制造人造黑洞。宇宙黑洞的强引力能弯曲周围的时空,导致附近的任何物质或放射物沿着被扭曲的时空,呈螺旋式旋转着进入黑洞深处。

  纳瑞马诺维和基尔迪谢维经过推理认为,按照类似方法应该能制造出一个可以使光线向它中心弯曲的装置。他们认为一个由同心圆外壳围绕中心核的圆柱形结构可以达到上述效果。使光线向内弯曲的关键因素是装置外壳的介电常数,介电常数对电磁波的电成分产生影响,增大装置从外到内整个表面的光滑度。这跟黑洞附近时空的弯曲部分非常类似。在同心圆外壳与中心核交界的地方,介电常数环必须与中心核相匹配,这样光线才能被吸收,而不是被反射出去。

  中国科学家付诸实践

  现在,中国南京东南大学的科学家崔铁军(Tie Jun Cui)和陈强(Qiang Cheng)开始把纳瑞马诺维和基尔迪谢维的理论付诸实践,制造一个在微波频率下工作的“黑洞”。他们利用以前制造隐身斗篷的“超材料”制成60个同轴环。每个同轴环都由结构复杂的电路板构成,而且从一个同心环到另一个同心圆,电路板特征的变化越来越大。外层的40个同心环组成装置外壳,内部的20个同心环构成吸收器。

  崔铁军说:“入射电磁波遇到该装置时,电磁波将被该装置捕获,然后被引导着进入黑洞的中心核,被中心核吸收。电磁波不会再从黑洞中出来。”光线在该装置的中心核里被转化成热能。崔铁军和陈强把这项设计变成现实,给纳瑞马诺维留下深刻印象。他说:“他们这么快就制造成人造黑洞,让我感到非常吃惊。”采用相同方式制造一个可以吸收可见光的装置并非易事,因为可见光的波长比微波辐射的波长更短。这就需要相应地把同心圆结构制造的更小一些。

  崔铁军相信他们能攻克难关。他说:“我们希望我们的这种光学黑洞能在2009年底被采用。”以后可以用这种装置收集阳光散射太厉害,利用反射镜无法把它们集中到太阳能电池上的那些地方的太阳能。光学黑洞会把所有阳光都吸收进去,把它们直接传输到位于中心的太阳能电池里。纳瑞马诺维说:“如果这种人造黑洞试验成功,以后我们就不再需要用反射镜收集太阳光了。”(孝文)
[楼主]  [103楼]  作者:yuanyg4200  发表时间: 2009/10/16 08:30 

中国科学家打造人造黑洞 有望用于太阳能发电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0月15日 10:34 新浪科技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10月15日消息,据英国《新科学家》杂志15日报道,两名中国科学家首次制造出可以吸收周围光线的人造电磁“黑洞”。这个黑洞目前在微波频率下工作,或许不久后它就能够吸收可见光,一种把太阳能转化为电能的全新方法可能因此产生。

  由于这个人造黑洞并非像太空中的黑洞那样,依靠自身巨大质量产生的强大引力来吸收光线(或电磁波),因此非常安全,不用担心它会把地球吞噬。

  新理论提供设计方案

  今年年初,美国印第安纳州西拉斐特市普渡大学(Purdue University)的伊维根·纳瑞马诺维(Evgenii Narimanov)和亚历山大·基尔迪谢维(Alexander Kildishev),在发表的一篇论文中提出制造可以用来捕捉光线的桌面黑洞的理论设计方案。他们的想法是模拟宇宙黑洞的性质,制造人造黑洞。宇宙黑洞的强引力能弯曲周围的时空,导致附近的任何物质或放射物沿着被扭曲的时空,呈螺旋式旋转着进入黑洞深处。

  纳瑞马诺维和基尔迪谢维经过推理认为,按照类似方法应该能制造出一个可以使光线向它中心弯曲的装置。他们认为一个由同心圆外壳围绕中心核的圆柱形结构可以达到上述效果。使光线向内弯曲的关键因素是装置外壳的介电常数,介电常数对电磁波的电成分产生影响,增大装置从外到内整个表面的光滑度。这跟黑洞附近时空的弯曲部分非常类似。在同心圆外壳与中心核交界的地方,介电常数环必须与中心核相匹配,这样光线才能被吸收,而不是被反射出去。

  中国科学家付诸实践

  现在,中国南京东南大学的科学家崔铁军(Tie Jun Cui)和陈强(Qiang Cheng)开始把纳瑞马诺维和基尔迪谢维的理论付诸实践,制造一个在微波频率下工作的“黑洞”。他们利用以前制造隐身斗篷的“超材料”制成60个同轴环。每个同轴环都由结构复杂的电路板构成,而且从一个同心环到另一个同心圆,电路板特征的变化越来越大。外层的40个同心环组成装置外壳,内部的20个同心环构成吸收器。

  崔铁军说:“入射电磁波遇到该装置时,电磁波将被该装置捕获,然后被引导着进入黑洞的中心核,被中心核吸收。电磁波不会再从黑洞中出来。”光线在该装置的中心核里被转化成热能。崔铁军和陈强把这项设计变成现实,给纳瑞马诺维留下深刻印象。他说:“他们这么快就制造成人造黑洞,让我感到非常吃惊。”采用相同方式制造一个可以吸收可见光的装置并非易事,因为可见光的波长比微波辐射的波长更短。这就需要相应地把同心圆结构制造的更小一些。

  崔铁军相信他们能攻克难关。他说:“我们希望我们的这种光学黑洞能在2009年底被采用。”以后可以用这种装置收集阳光散射太厉害,利用反射镜无法把它们集中到太阳能电池上的那些地方的太阳能。光学黑洞会把所有阳光都吸收进去,把它们直接传输到位于中心的太阳能电池里。纳瑞马诺维说:“如果这种人造黑洞试验成功,以后我们就不再需要用反射镜收集太阳光了。”(孝文)

[楼主]  [104楼]  作者:yuanyg4200  发表时间: 2009/10/17 10:58 

2、中子星表面爆裂并喷出质子只是定期喷发
由于中子星旋涡力巨大,所以一般都是磁星,具有非常强大的磁场。如果没有强大的磁场,它发出的光线就无法到达地球。
3、中子星一定是非常遥远的大星系
中子星一定是非常遥远的大星系,而那些只观察到无线电波的星系则要小得多,近得多。这是准确确定星系距离的有效方法。
二、脉冲星究竟是什么?
脉冲星是一种神秘的天体,是年轻的中子星。它具有很强的偶极磁场。一边从两个磁极冠区源源不断的喷发高能粒子(这些高能粒子只能沿着磁力线向外运动并辐射,形成两个圆锥形的辐射区),一边高速自转,一边象地球一样摆动,波束非常规则地扫过天宇,扫过地球。由于脉冲星的自转轴在高速进动,所以,在地球上接收到的高速粒子的信号时断时续,好象脉冲。故名脉冲星。
1967年,英国射电天文学家休伊什与其研究生贝尔发现了一种非常规则的、周期只有一秒的、能量巨大的信号,被误认为外星智慧生物发射的信号。后来,科学家们认为这种信号是一种密度非常大的天体自转产生的。这就是脉冲星。目前,已经发现了多颗脉冲星,但脉冲星的基本情况还没有搞清楚。脉冲星的脉动周期都非常短。最长的不足1小时,一般只有几秒,最短的为百分之几秒。蟹状星云中央有一个由高能粒子组成的环状结构,高能粒子以近光速向外喷射,喷流非常强烈。长轴方向垂直于环状结构。其强射电源──蟹状星云脉冲星的脉冲为每秒33次。在主脉冲中,还有许多独立的次级脉冲,周期仅有2纳秒。脉冲星B1509-58比蟹状星云脉冲星的磁场更强。它具有7000万亿伏的电压,可以高效加速粒子,使粒子具有的能量能与宇宙射线中发现的最大能量相媲美。SS433也是一颗脉冲星。其变化周期为164天,50年里增加了4个星等。它有正常的波长,还有红移和蓝移。说明它的一部分物质相对不动;一部分物质远离地球;一部分物质射向地球。红移物质的速度高达每秒5万公里,蓝移物质的速度高达每秒3万公里。显然,这是一种向两极喷射粒子流的现象,极轴的摆动周期为164天。星等的增加说明了核聚变的增强,用不了多久,SS433就会成为一颗成熟的恒星。
 [105楼]  作者:麻雀啊麻雀  发表时间: 2009/10/17 15:58 

那图片都是站在那个位置拍下的?
[楼主]  [106楼]  作者:yuanyg4200  发表时间: 2009/10/22 22:03 

1、脉冲星究竟是什么?
科学家们认为,脉冲星是死亡恒星坍缩成的中子星,其脉冲是中子星绕轴自转产生的。更有人认为,脉冲星可能是由奇异物质组成的奇异星。
旋涡论认为:脉冲星不是死亡恒星核心坍缩并磁化了的中子星,而是和中子星一样是一个较大的旋涡星系。脉冲星是尚未旋成球形的年轻星系。由于星系的旋涡力较大,能使扁平而旋转的星体旋涡中心的物质核聚变,生成大量高能量电磁波,从两极沿磁力线向外有序地喷射高速粒子流。由于距离遥远,电磁波被宇宙中的物质吸收或者衰变,只有很少的高速粒子到达了地球。在地球上观察到的只是其中频率特大的一小部分。脉冲并不是中子星自转的结果,而是其喷射的高速粒子流的自转摆动频率。精细分析就会发现,次级脉冲中还有许多独立的更次级的脉冲,周期更短。也就是说,实际上,中子星的自转频率并不是所观测到的所谓的脉冲频率。
2、脉冲星的旋速为什么会再次增加?
有的脉冲星初期旋速约每秒30次,并向太空喷射锥形能量波。几百万年后,旋速逐渐变慢。但是,科学家们说,如果吸入了伴星的物质,脉冲星的旋速就会再次增加,甚至达到每秒数百次。
旋涡论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不是脉冲星吸入了伴星的物质,而是脉冲星的再次喷发使旋涡中心暴露了出来,看起来加快了。
3、造父变星为什么定期地膨胀和收缩?
造父变星应该是另外一种脉冲星。从表面上看,它们定期地膨胀和收缩。周期从1到50天。特殊的可以达到83.1天。
旋涡论认为,造父变星的星体并没有发生膨胀和收缩,而只是定期地喷发。这种喷发的规律性令人难以置信,但地球上火山的喷发不是也有一定的周期吗?正对着造父变星,观察着这惊人的喷发,真好象气球的膨胀和收缩。谁说不是呢?
[楼主]  [107楼]  作者:yuanyg4200  发表时间: 2009/10/26 21:59 

三、超新星究竟是什么?
1934年,美国天体物理学家巴德和兹威基发表一篇短文明确提出了超新星的概念。科学家们认为超新星并不是新生之星,而是爆炸了的死亡之星。
旋涡论认为超新星不是新生之星,也不是死亡之星,而是喷发的恒星。当恒星极径过大,制约了两极的喷发后,憋住的恒星就会发生猛烈爆发,将一部分或者全部表层物质喷向太空,形成光芒四射的超新星。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超新星都是一种大质量恒星的两极喷发。两极喷发有时是直线形,有时是双圆锥形,有时是双球形。从两极方向看起来,不是一个点,就是一个球。美国加州的科学家们有幸看到了超新星的侧面,所以,他们说:超新星爆发时被拉长,具有不对称的形状。有的科学家声称发现了处于死亡边缘的超新星。其实,他们看到的只是一种喷发现象。原来的天体依然存在,只是喷出的物质是能量巨大的粒子和Χ、γ射线,所以,在地球上看到了超新星。
超新星与伽玛射线爆发有直接的关系。超新星的爆发使原本包住核心的物质被抛进太空。几年后,物质变稀薄了,星系的核心自然就暴露了出来。于是,γ射线传递出来了。不仅如此,γ射线还会穿过并加热超新星爆发形成的富含铁的壳状云层,发出强烈的辐射。这就是先是超新星爆发然后才是γ射线爆发的原因。超新星爆发和γ射线爆发都是同一星系所为,只是时间有先后而已。需要特别指出,γ射线爆发并不是超新星爆发的结果,而是超新星爆发导致的星系核心的大暴露,星系核心本来就喷发γ射线。如果星系核心无法形成γ射线,那么,即使超新星爆发,也不会形成γ射线爆发。γ射线爆发也不是什么中子星坍缩成黑洞时的回光返照,而是星系核心喷力作用的结果。星系不管多大,不管爆发过多少次,都永远是一个星系。星系核心就是制造重元素的工厂。旋涡力特大时,就会产生γ射线。一旦能量积聚起来,就会发生爆发。
[楼主]  [108楼]  作者:yuanyg4200  发表时间: 2009/10/31 21:21 

四、伽玛射线源于哪里?
γ射线是宇宙中最强大的射线。其频率高达1018~10211/秒。一个星系几秒钟就释放了1050尔格的能量。1969年,科学家们发现了一条强大的γ射线流,但用尽一切手段也没有找到与射线源相关的星体。于是,这个星体被称为“不存在之星”。2004年,这个星体被发现了。它是星系爆炸后形成的一颗新星,还拖着两条数百万公里长的发射着Χ射线的奇妙尾巴。2001年,在一次γ射线爆发的余辉中,科学家们发现镁、硅、硫、氩、钙等元素以1/10 光速从爆发处向四周逃逸。这些化学成分正好反映了超新星的特性。说明γ射线爆发和超新星有关。
用伽玛暴的火球模型无法解释如此大规模的能量释放。是什么星体具有如此大的力量和能量能以近光的速度向外膨胀?
这种最强大的射线不仅来自于银河系,也来自于其它星系。根据旋涡论,γ射线是星系核心核聚变的产物。正是星系核心巨大的旋涡力产生了最强大的γ射线。但是由于一些星系距离地球非常遥远或者喷发方向未朝向地球,所以,发出的声波、无线电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和Χ射线都因为力量较小、初速度较小或者发散而无法到达地球,消失在莽莽太空中。只有力量较大、初速度较大、朝向地球的γ射线能够到达地球。由于发散的缘故,到达地球的γ射线密度太小,所以不易检测出来。只有当超新星爆发时,集束的朝向地球的γ射线才能顺利到达地球,人们才能有幸一睹γ射线的尊容。
五、高速双向喷流来自何方?
[楼主]  [109楼]  作者:yuanyg4200  发表时间: 2009/11/04 21:00 

五、高速双向喷流来自何方?
天文学家们已经观察到许多猛烈的高速双向喷流。但科学家们一直没有弄清高速双向喷流的起因和来源。这种高速双向喷流具有极大的能量和速度,往往占有数万光年的空间。笔直的高速双向喷流还具有强大磁场和强烈的辐射,形成与之相互垂直的辐射圆环、气泡、羽毛状物或者反射的激波。
天文学家们正在努力寻找高速双向喷流的发源地,正在研究高速双向喷流的物理模型和喷发机理。我可以负责地告诉他们,其实,这些高速双向喷流是由具有各种速度的气体流组成的。它的发源地在星系中心。它产生的原因是星系的旋涡力把吸积盘上的物质加速到接近光速,分解成高速粒子,从两极喷发出去。其奥妙就是物质沿着螺旋线一边旋转,一边升高。当物质的旋转半径达到极小时,螺距就已经很大了。当然,物质的速度也达到极大了。高速双向喷流是沿着喷力线螺旋前进的。也就是说,是强大的磁场力推动着粒子前进,当然可以测到强大的磁场。
高速双向喷流一般远离星系中心,有的达几百万公里。以致于很难把它和星系联系起来。其实,之所以远离星系中心是因为离开星系中心的喷流温度极高,光束极致密并且不发散,科学家们观察不到。观察不到,不能说没有。只要把两个喷流相互连起来,就能在中间部位找到星系的中心。凡高速双向喷流都是从星系的旋涡中心里喷出来的,没有旋涡,就不会有喷流。看不到星系应该是星系的螺旋带远离旋涡中心。要扩大观测范围。
在宇宙中,喷流无处不在。行星上有(不是火山爆发,而是两极大喷发),恒星上有,星系中也有。只是速度快慢不同,时间长短不同,规模大小不同。行星上的喷流最小,喷发时间最短;星系中的喷流最大,喷发时间最长(没有考虑宇宙大喷发);恒星上的喷流居中。太阳的幼年期也有喷流,细细长长。长度与太阳系的半径一样。
[楼主]  [110楼]  作者:yuanyg4200  发表时间: 2009/11/04 21:13 

第二篇 旋涡与地球系
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大家都非常关心地球的过去和未来。地球来自哪里?它怎样形成?它的未来怎么样?为什么会沧海桑田?为什么会出现生命?为什么地球有磁场?地球有重力吗?月亮怎样形成?为什么只能看到月亮的这一面?等等。这些问题长期困扰着人们,也时常萦绕在我的脑海里。现在就应用旋涡论的观点进行分析,以寻找合理的答案。
第一章 地球上的旋涡
一、旋涡产生的原因
地球上时时刻刻都会产生一些旋涡。这些旋涡是如何产生的呢?全世界的科学家们都在探索这个问题的答案。他们是解决了一些细节,也接近了最终答案,但是却迟迟没有回答清楚上述问题。用旋涡论来回答,其实只有两个原因。一是物质向某一个方向定向运动引起周围物质的螺旋运动。如热轻物质的上升会引起风的螺旋运动,产生旋风、气旋、台风和龙卷风;液体流进洞中或物体沉入水底会引起周围液体的螺旋运动,产生液体旋涡;河水流动也会在岸边产生旋涡,包括空气中的旋涡;鱼前进形成的波浪也是旋涡,只是这种旋涡要从运动方向上才能看清楚,箭头形的波浪其实是螺旋波的纵切面。二是物质向不同方向运动形成力矩产生螺旋运动。如大尺度的天气变化产生气旋或龙卷风。
时至今日,高中地理的课本里依然在说,“大气运动和行星风系是海洋水体运动的主要动力。由此形成的海流叫风海流。”我认为:海洋和大气来自地球,附着在地球之上,海洋、大气和地球一块向东旋转。有没有海洋和大气,地球都照样旋转。海洋环流和风都是地球行星系的旋涡旋转造成的。风生环流的观点是错误的。海洋和大气影响地球自转的观点也是错误的,质量如此之小的海洋和大气怎么可能影响质量如此之大的地球的旋转呢?至于地球的转速上半年慢0.03秒,下半年快0.03秒的一年周期则纯粹是由于地球公转,近日点速度快一点,远日点速度慢一点。
[楼主]  [111楼]  作者:yuanyg4200  发表时间: 2009/11/06 08:32 

二、为什么旋涡的旋转方向南右北左?
水流和气流速度总是中心的大,两侧的小。从而形成向两侧旋进的旋涡。按照看地图的规则,在北半球,越向北,东向流速度越小,所以旋涡向左旋。在南半球,越向南,东向流速度越小,所以旋涡向右旋。大气气旋和海流旋涡都是这样。横扫北美的龙卷风和袭扰中国的台风都是这种左旋的大气旋涡,而中国北部的沙尘暴也是由这种左旋的高空大气旋涡造成的。有人把这些旋涡归因于科里奥利效应。说什么如果没有科里奥利力就不会有台风了。这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其实,科里奥利力就是旋涡里的一种力,是地球上的一种力,是旋涡作用于地球时的一种力,但不是地球自转的力,当然也不是地球的力。这是我和当代科学家们的观点不同的地方。本书的观点是:物质没有力,但带上了形成它们时的旋涡力。是旋涡力形成了物质或物体,并使之运动。地球是地球系的旋涡力形成的,地球上的旋涡当然也是地球系的旋涡力制造的。所以,要牢牢记住,在地球上,不管看起来海洋和大气流向何方,实际上都在向东流。土星上的大气也在向东流,越靠近赤道越明显。土星赤道上的风暴向东移动的速度达到每秒450米。所以,站在地球的南极,透过地球向北看,地球上的旋涡都是向右旋的。
赤道无旋涡主要是因为没有明显的滞留区,即没有较大的速度差。在赤道两侧,一般形成大尺度旋涡。有人在赤道搞什么旋涡方向的实验纯粹是自欺欺人。小尺度的旋涡根本不受地球旋涡力的影响,也不受地球自转的影响,起作用的只是容器的结构和水流的方向。略施小计,旋涡的旋转方向就会反转。在其它的区域,一般形成中尺度旋涡。在两极,海洋和大气会形成极区旋涡。南北极的臭氧洞其实就是大气旋涡的中心黑洞。极光也和极区旋涡有关。
[楼主]  [112楼]  作者:yuanyg4200  发表时间: 2009/11/06 14:41 

二、为什么旋涡的旋转方向南右北左?
水流和气流速度总是中心的大,两侧的小。从而形成向两侧旋进的旋涡。按照看地图的规则,在北半球,越向北,东向流速度越小,所以旋涡向左旋。在南半球,越向南,东向流速度越小,所以旋涡向右旋。大气气旋和海流旋涡都是这样。横扫北美的龙卷风和袭扰中国的台风都是这种左旋的大气旋涡,而中国北部的沙尘暴也是由这种左旋的高空大气旋涡造成的。有人把这些旋涡归因于科里奥利效应。说什么如果没有科里奥利力就不会有台风了。这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其实,科里奥利力就是旋涡里的一种力,是地球上的一种力,是旋涡作用于地球时的一种力,但不是地球自转的力,当然也不是地球的力。这是我和当代科学家们的观点不同的地方。本书的观点是:物质没有力,但带上了形成它们时的旋涡力。是旋涡力形成了物质或物体,并使之运动。地球是地球系的旋涡力形成的,地球上的旋涡当然也是地球系的旋涡力制造的。所以,要牢牢记住,在地球上,不管看起来海洋和大气流向何方,实际上都在向东流。土星上的大气也在向东流,越靠近赤道越明显。土星赤道上的风暴向东移动的速度达到每秒450米。所以,站在地球的南极,透过地球向北看,地球上的旋涡都是向右旋的。
赤道无旋涡主要是因为没有明显的滞留区,即没有较大的速度差。在赤道两侧,一般形成大尺度旋涡。有人在赤道搞什么旋涡方向的实验纯粹是自欺欺人。小尺度的旋涡根本不受地球旋涡力的影响,也不受地球自转的影响,起作用的只是容器的结构和水流的方向。略施小计,旋涡的旋转方向就会反转。在其它的区域,一般形成中尺度旋涡。在两极,海洋和大气会形成极区旋涡。南北极的臭氧洞其实就是大气旋涡的中心黑洞。极光也和极区旋涡有关。
 [113楼]  作者:liupinghaiyan  发表时间: 2009/11/24 22:34 

一种理论的出现,首先要能解释已知现象,其次能预测未知现象。

精彩推荐>>

  简捷回复 [点此进入编辑器回帖页]  文明上网 理性发言
 推荐到西陆名言:
签  名:
作  者:
密  码:
游客来访 
注册用户 提 交
西陆网(www.xilu.com )版权所有 点击拥有西陆免费论坛  联系西陆小精灵

0.27167296409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