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力学被推翻了,物理学危在旦夕 量子力学是伪科学 量子力学认为“光子和电子发生碰撞,电子必定受到了影响”,结果无法测准电子的位置,“光子和电子发生 碰撞,电子必定受到了影响”,只有“光子不和电子发生碰撞,电子才不会受到影响”。 光子和电子发生碰撞是电子受到影响的原因。 那么可以推出: 如果“光子不和电子发生碰撞,电子没有受到影响”,结果是可以测准电子的位置。 无法测准电子的位置的原因是“电子受到了影响”,如果“电子没有受到影响”,结果 将是可以测准电子的位置。 但如果“电子没有受到影响”,又怎样能够测量?更别说测准! 量子力学把无法测准电子的位置的原因归咎于“光子和电子发生碰撞,电子必定受到了 影响”显然是愚蠢的。 测不准原理不成立 对历史上两个得出测不准原理的理想实验进行再分析,发现这 两个理想实验并不能得出测不准原理。 关键词:测不准原理,再分析,理想实验。 理想实验 Ⅰ 海森伯Υ射线显微镜实验 显微镜的分辨本领的表示式为 λ/2sinω (在空气中) ⑴ 其中λ为所用的光的波长,2ω为透镜的直径在物点所张的角,因此任何位 置测量都包含有物平面的X方向上一个不确定量 ⊿X=λ/2sinω ⑵ 若一个波长为 λ而动量为h/λ 的光子沿 X轴射到一个电子 处,电子在X方向的动量分量为Px。,则在碰撞前之总动量为 π=h/λ+ Px。 ⑶ 对于用显微镜能观察到的电子,光量子必须被散射到角度2ω 之内,即PA与PB(极端向前散射与极端向后散射,见图1)之间的 某个方向,其波长由于康普顿效应相应地在λ′与λ″之间,因此, 被散射的光量子的动量X分量处于 - hsinω/λ′与+hsinω/λ″ 之间。 如果用Px′和Px″相应表示在这两种极端的散射情况下电子动 量的X分量,那么动量守恒就要求 Px′-hsinω/λ′=π=Px″+hsinω/λ″ ⑷ 或 Px′-Px″=⊿Px =2hsinω/λ ⑸ 其中用λ代替了λ′和λ″,因为我们只对数量级感兴趣,由 于无法 —— 这是整个事情的关键 —— 精密判明光量子究竟被散 射到角2ω内的哪个方向,碰撞后电子动量的X分量的不确定性不 能更小了,这个⊿Px和⊿X一起,使得不能对碰撞后(换句话说测 量之后)的粒子轨道作任何准确的确定或预言,显然 ⊿X·⊿Px ≈ h ⑹ 再分析 上述理想实验中,对于用显微镜能观察到的电子,光量子必须 被散射到角度2ω之内。 位置测量的不确定量 ⊿X =λ/2sinω ⑵ 中的⊿X为物平面上很接近而刚能为显微镜观察得到的两点间的距 离。⊿X也就是显微镜的分辨极限。 显微镜不能观察到尺寸比分辨极限⊿X小的物体。因此,对于 用显微镜能观察到的电子,电子的尺寸必须比显微镜的分辨极限⊿X 大。 但是,如果电子的尺寸比显微镜的分辨极限⊿X大,电子就不 会在⊿X内。⊿X也就不能被认为是能为显微镜观察得到的电子的位 置测量的不确定量。⊿X只能被认为是不能为显微镜观察得到的电 子的位置测量的不确定量。 ⊿X联系的是尺寸比显微镜的分辨极限⊿X小,不能为显微镜观 察得到的电子。 ⊿Px联系的是尺寸比显微镜的分辨极限⊿X大,能为显微镜观 察得到的电子。 因此,⊿X和⊿Px联系的不是同一电子。 虽然量子力学不涉及物体的尺寸大小,但是在海森伯Υ射线显 微镜实验中,由于显微镜的使用必然涉及到物体的尺寸,而且真实 物体都是有尺寸大小的,因此显微镜观察到的都是有尺寸的物体, 所观察到的物体的尺寸都比显微镜的分辨极限⊿X大,因而也就不 存在所谓的位置测量的不确定量⊿X。 由此得到,我们观察到的都是有确定位置的电子,⊿X = 0。 ⊿X = 0来源于显微镜的观察结果只有两种:观察得到或观察 不到。不存在既观察得到又观察不到这第三种结果。观察得到就是 ⊿X = 0,观察不到就是⊿X 〉0 。 因为对于用显微镜能观察到的电子,电子的尺寸必须比显微镜 的分辨极限⊿X大。也就是我们观察到的都是有确定位置的电子, ⊿X = 0。 所以粒子位置测量不确定度必须为零,即⊿X = 0,才能测量粒子的 动量。在海森伯Υ射线显微镜实验中,既知⊿X = 0,那我们只须测 量粒子的动量,而粒子的动量是可以精确测量的,即⊿Px = 0。 得:⊿X·⊿Px = 0。 理想实验 Ⅱ 粒子单缝干涉实验 设想一个“粒子”,原来在Y方向运动,穿过一个宽度为⊿X的 狭缝,因此其位置在X方向的不确定量为⊿X(图2)。它在狭缝后 面发生了“干涉”。从波动光学得知,干涉图样的第一极小值所在的 角度α由 SINα=λ/2⊿X 给出,其中λ为所用的波长,因为 SINα=⊿P/P 及 λ=h/P 于是就得出测不准原理: ⊿X·⊿P≈ h。 再分析 根据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如果“粒子”在X方向上没有受到外 力作用,它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而且在理想实Ⅱ 中“粒子”原来在Y方向运动,因此我们可从它在出发点的位置知 道它在狭缝的位置。 它在狭缝的位置是可以根据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及它在出发点的 位置确定的。 其位置在X方向的不确定量⊿X应当为零,即⊿X = 0。 根据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如果“粒子”在X方向上没有受到外 力作用,它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在理想实验Ⅱ中 “粒子”原来在Y方向运动,因此动量在X方向的不确定量⊿P应 当为零,即⊿P = 0。 因此得出:⊿X·⊿Px = 0。 只要承认微观物体有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牛顿第一 运动定律就适用于微观世界。 但微观世界不可能没有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和静止状态,因此牛 顿第一运动定律适用于微观世界。 上述理想实验Ⅱ认为狭缝的宽度⊿X就是“粒子”的位置测量 的不确定量。但是,狭缝的宽度⊿X与位置测量的不确定量之间并 没有必然的逻辑关系。 我们没有理由认为该实验中“粒子”一定具有位置测量的不确 定量,而且没有理由认为狭缝的宽度⊿X就是“粒子”的位置测量 的不确定量。因而从该实验得出的测不准原理( ⊿X·⊿P≈h )是 不合理的。 结论 从上面的再分析可知,测不准原理的理想实验论证不成立。 参考文献 雅默,量子力学的哲学,秦克诚译,商务印书馆,1989,P77—P79 单个粒子不具有波动性 通过对实验的定性分析,指出单个粒子具有波动性的认识是与 实验结果及能量 — 动量守恒定律相矛盾的,并对单个粒子的类波 行为作出了解释。 关键词:定性分析,波动性,能量 — 动量守恒定律。 显微镜实验 显微镜不能观察到尺寸比其分辩极限小的粒子,如果认为单个 粒子具有波动性,则如果它的徳布罗意波长比显微镜的分辩极限大, 显微镜就能观察到它,但这样的推论是不符合实验事实的:显微镜 只能观察到尺寸比其分辩极限大的粒子,与粒子的徳布罗意波长没 有关系。 双缝干涉实验 Ⅰ 如果单个粒子具有波动性,那么一个粒子在通过双缝后就会产生 干涉图像,但实验结果是一个粒子在通过双缝后只会产生一个斑点。 只有在大量粒子通过双缝后才会产生干涉图像。 Ⅱ 在双缝干涉实验中,单个粒子被认为同时通过双缝并且和自身 发生干涉,因而认为单个粒子具有波动性,而且认为波动方向就是 粒子的运动方向,同一时刻粒子只有一个运动方向,也就是只有一 个波动方向。 设想某一时刻一个粒子向着一条缝隙运动,如果认为粒子只是 通过这条缝隙,则不能认为单个粒子具有波动性;如果认为粒子同 时通过两条缝隙,因而认为单个粒子具有波动性,但同一时刻粒子 就会有两个运动方向,也就是有两个波动方向。这显然是和同一时 刻粒子只能有一个运动方向,也就是只能有一个波动方向相矛盾的。 Ⅲ 在双缝干涉实验中,关闭其中的一条缝隙,并且向着这条缝隙 发射一个粒子,根据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如果粒子没有受到外力作 用,它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粒子不能通过这条缝 隙到达屏幕。如果粒子不能到达屏幕,那么单个粒子不具有波动性。 如果认为单个粒子具有波动性,它将会有一定的几率到达屏幕,这 等于认为粒子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能够拐个弯通过打开的缝 隙到达屏幕,这显然是违反能量 — 动量守恒定律的。 对单个粒子的类波行为的解释 在双缝干涉实验中,如果只打开一条缝隙,某些地方是粒子可 以到达的,但是两条缝隙都打开时,这些地方变成粒子不可以到达 的。这些强度为零的地方带给粒子图像最大的困惑。 但是,如果我们考虑到粒子可能经过两次或者多次的反射,则 可以消除这些强度为零的地方给粒子图像带来的困惑。 设想当关闭其中的一条缝隙时,那些向着这条缝隙运动的粒子 是不能通过这条缝隙到达屏幕的,但是它们可以从这条缝隙经反射 后回到粒子源,再经粒子源反射后,通过打开的缝隙到达屏幕,而 这些地方刚好是两条缝隙都打开时粒子不可以到达的。因为路径不 同,因而强度为零。粒子的类波行为可以在粒子范畴内得到解释。 实验的检验 上述解释可以通过实验的检验,把向着关闭的缝隙运动的粒子 全部吸收,则屏幕将会产生类似于衍射的条纹,但衍射现象对于粒 子图像还是适合的。 对戴维逊—革末实验的解释 戴维逊—革末实验是证明单个粒子具有波动性的实验,它经常 被认为证明了单个粒子的动量P和它的徳布罗意波长λ具有下列关 系:P=h/λ。 然而,因为上面的分析,我们认识到单个粒子不具有波动性, 只有大量粒子才具有波动性。为了解释戴维逊—革末实验,单个粒 子的动量P和它的徳布罗意波长λ必须具有下列关系:nP=nh/λ, 其中“n”代表大量粒子。nP=nh/λ和P=h/λ在数学上是一致的。 因此这条公式能够定量地解释戴维逊—革末实验。 如果认为P=h/λ的观点是正确,也就是认为单个粒子具有波动 性,但是这样是不符合实验结果及违反能量 — 动量守恒定律的。 结 论 单个粒子不具有波动性,单个粒子的类波行为归因为它的出发点及 运动路径。 量子力学的成功是偶然的,因为一个粒子到达屏幕的几率和大 量粒子中有一个粒子到达屏幕的百分率有时侯在物理上和数学上是 一致的。 作者: 龚炳新 康普顿效应实际上已默认“电子实际上是有确定轨道的”, “碰撞前电子静止于一点O,动量为零;碰撞后电子沿直线OC以速度v运动”说明 电子实际上是有确定轨道的。 如果“碰撞前电子不能静止于点O,动量不能为零;碰撞后电子不能沿直线OC以 速度v运动”是不可能得到康普顿效应的。 但量子力学认为粒子是没有确定轨道的。 康普顿效应是量子力学自相矛盾的又一例子。 参阅《量子力学教程》 周世勋 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P8 在曾谨言的书中A-B效应的实验,用的是电磁装置,电荷产生电场力 因此可以电场力来解释这个实验,尽管复杂,但可行(电子受电场力的作用, 造成条纹移动),但量子力学却认为是相位因子造成条纹移动,用电场力来 解释这个实验显然比量子力学的方法直观。 用的是电磁装置,但却对电场力视而不见,这不是物理学者的行为! 电子会受电场的作用,产生条纹移动,不容置疑; 磁力线是闭合曲线,在电子两条轨道所包围的曲面里,除了从纸面而出的磁通量 外,还有从纸面而进的磁通量,从纸面而进的磁通量必然抵消部分从纸面而出的 磁通量Φ,因此通过电子两条轨道所包围的曲面的磁通量不可能等于从纸面而出 的磁通量Φ,只能小于从纸面而出的磁通量Φ,Aharonov-Bohm效应是完全错误的。 量子力学只知道从纸面而出的磁通量,并不知道磁力线是闭合曲线,还有从纸面 而进的磁通量。真笑话,真荒谬。 Aharonov-Bohm效应反映量子力学何等的牵强附会!错漏百出! 参阅《量子力学》卷2 曾谨言 著 科学出版社 P61-62 量子力学认为一个电子的轨道跃迁使到原子发射一个光子, 但在进行实验时,实际观察的是大量原子。 参阅《原子物理学》褚圣麟 编 高教版 P34 对于单独一个原子,我们并不能观察到它发射什么波长的光子, 因为实验结果是一个粒子在通过双缝后只会产生一个斑点, 只有在大量粒子通过双缝后才会产生干涉图像, 因此无从知道它发射什么波长的光子。 一个电子的轨道跃迁使到原子发射一个光子, 一个光子在通过双缝后 只会产生一个斑点,无从知道它是什么波长的光子。 但量子力学认为一个光子是有波长频率的, hv=E2-E1中的频率v不能由实验得到,量子力学的说法得不到实验的检验, 既认为一个光子是有波长频率的,频率v却不能由实验得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