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社区女性社区汽车社区军事社区文学社区社会社区娱乐社区游戏社区个人空间
上一主题:朋友们,中国物理学会主席赵凯华... 下一主题:怎么没有人反对广相?
[楼主]  [31楼]  作者:yanghx  发表时间: 2008/02/11 01:38 

迈氏当年的光臂长是11米,预计干涉环应该移动0.4个条纹,
而当时的分辨率已经达到了可以分辨0.01个条纹的移动,
(相当于相位检测灵敏度是2.7*10^-2 rad,条纹间隔的1/100)
由于在欧洲的纬度下,地球自转线速度v大约是公转的1/100,
所以如果当时的分辨率能再高一个数量级(即0.001个条纹),
就可以测量到地球自转引起的0.004个条纹的移动,
所以要测量到地球的自转效应并不是很难,只要再提高一个数量级就可以了?

所以后来的进一步实验测量出的就不再是“零结果”了,
一次是“公转值”的1/80---0.025个条纹移动,
一次是“公转值”的1/140---0.05个条纹移动,
所以虽然现在对波长(条纹间隔)的划分精度提高到了10^-3 rad---条纹间隔的1/6000,
也只是比当年最初的“迈实验”精度提高了60倍,但也就足够了?
当然光纤的优势还在于可以把臂长提高很多,这有助提高信号的可靠度(信嘈比),
(不过光纤过长,嘈声反而会增加,所以应该选择个合适的臂长)
另外光纤的一个好处是抗振动能力要比反射镜来回反射好的多,这对光学实验是致关重要的,
再就是光纤的臂长可以做得很短,只要重复圈数足够就行了,这样体积就可以做得相对很小,

可能关键还在于最后怎样面对:能测出“自转以太风”却测量不出“公转以太风”这个看似辣手的事实?




 [32楼]  作者:刘岳泉  发表时间: 2008/02/11 03:15 

对【31楼】说:

    迈氏干涉仪臂长是1.2m,可是不知怎么“经过来回八次反射,使一臂的光路长度从原来的1.2米增加到11米”,11m的光臂用550纳米光测30km/s的漂移速度刚好有0.4个条纹移动量。1887年7月,他们用这种装置测得“地球相对于以太的速度也许小于地球轨道运动速度的六分之一,肯定小于四分之一”,“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太漂移实验的‘零结果’”。“运用现代的激光技术,测量到‘以太漂移’的速度上限约为1千米/秒”。

    以上相关数据是我曾经在网上搜索“二十世纪之前的物理学探索”中找到的(可惜现在找不到了),用这同一仪器如果在0.4个条纹基础上提高5个数量级精度(相当于1.44×10-3度的相位差),就可测到100m/s的漂速度,再改进仪器达到1m/s的精度应该不成问题,可是为什么一直找不到相关资料了?

※※※※※※
相对论一派胡言 物理界混淆是非 时空物绝对独立 “倒相者”返璞归真
[楼主]  [33楼]  作者:yanghx  发表时间: 2008/02/11 14:30 

大概有原因的吧,首先大家做M-M实验的初衷都是要检验30公里/秒的相对运动,
似乎除了M-G实验是为了测量地球自转的sagnac以外,
就没有为了寻找465m/s的相对运动而专门设计的M-M实验?为什么呢?
1、在没有光纤的情况下,再制作臂长更长的M-M装置已经不容易了;
2、既然已经否定了30km/s,再做M-M实验也没有意义了;
3、既然M-G实验可以测量出465m/s,那么用M-M测量出465m/s是理所当然的事了,没必要再耗资加以验证了;
4、既然以太已经被盖棺定论了,即使用M-M测量出465也只不过是地球自转的sagnac,与以太无关了;
总之,可能都认为再耗资做更精确的M-M实验已经没有必要了?
现在国内外的专业科研单位做任何实验都要打报告申请资金的,实验目的就成了最关键的问题,
只有当真空不空的以太思潮被普遍重视、M-M装置又小到有可能成为航天“绝对速度计”时,
一系列其他形式的“绝对速度计”又一再受挫的情况下,
这个古老的M-M实验才会被认为是一个比较有价值的实验?

不过王汝永他们从1980年开始就向国内外的相关机构建议在太空做M-M实验了,
奇怪的是各方面领导的回复都说有意义、有必要,可是却一直没有引起足够重视,也就更谈不上实施了,
现在各种“绝对速度计”方案都受挫,于是这个古老的M-M可能会格外的受到关注?
毕竟它的原理简单,技术也算成熟了,实验的风险可能还相对小很多呢,

我想先不管美国的情况如何(暂时还难以证实他们要实施M-M计划),
国内可能先要做地面测量地球自转465的前期论证工作?即先分析出能在地面测出465的可能性有多大,
或者也可以首先做那个地面“光纤校钟”的实验,如能成功,就更有把握些,
(据说已经开始这方面的工作了) 
至于大气层以外的情况应该可以通过“卫星双向时间比对”的经验得出较肯定的答案了,
不过一般来说,上天的实验必须有地面实验作为基础才好,否则可能难以被通过,




 [34楼]  作者:黄新卫  发表时间: 2008/02/11 19:06 

杨红新先生,站在太阳位置看,地球上的迈——莫干涉仪的光源发射的光,速度是不是c?
而迈——莫干涉仪相对太阳旋转,有没有sagnac效应?肯定应该有,但是却观测不到干涉条纹。
这说明了什么?
地球拖动了以太!

※※※※※※
《从真实同时推导出有别于伽利略和洛伦兹的新变换》http://bbs2.xilu.com/cgi-bin/bbs/view?forum=newphysics&message=10472
 [35楼]  作者:刘岳泉  发表时间: 2008/02/11 23:15 

对【34楼】说:

     正因为“地球拖动了以太”,所以站在太阳位置看,地球上的迈-莫干涉仪的光源发射的光,速度就不是c﹔同时,尽管迈-莫干涉仪相对太阳旋转,如果在只受地球引力场控制(即所谓的“作用球”范围内)的前提下,所表现的Sagnac效应就与相对太阳旋转状态无关,至于有不有Sagnac效应就要看它是否相对于地球运动。



※※※※※※
相对论一派胡言 物理界混淆是非 时空物绝对独立 “倒相者”返璞归真
[楼主]  [36楼]  作者:yanghx  发表时间: 2008/02/12 00:41 

我现在只能假设在大范围的“开普勒以太”是保持同步的,
之所以要用“开普勒以太”(公转以太)这个概念,
就是说在以太阳为中心,半径为R的地方附近区域的以太和行星速度都等于“开普勒速度”,
在这个环形带状区域内的以太和行星是保持“公转同步”的,
但是从更大的范围看,不同的R处都对应着不同的“开普勒速度”,
所以虽然水星与地球之间并非“公转同步”的关系,
但是地球附近的以太可以基本认为是与地球按“开普勒速度”同步公转的,
所以如果在水星看地球发出的光,当然就有相对光速的问题了?
可以暂且称其为径向的“开普勒不同步”吧?
总之,关键是要看光发出后,观光者相对光源的初始位置是否有相对运动,
如果有,再看以太是否与观光者同步运动,就可做出判断了?

比如在地球表面的M-M实验,发出一个闪光后,观光者相对光源原始位置显然是移动了,
其中包括了公转位移和自转位移,
再看以太与哪个位移同速,与哪个位移不同速,不就可以做出判断了吗?

太阳上就不好说了,太阳没有公转的问题,“开普勒速度”在这里没法被定义呀?等于零?
太阳的自转是27天,反正与地球的公转周期相差甚远,
既然水星都与地球之间存在“开普勒不同步”,那就暂且认为太阳与“公转以太”不同步吧,
那么当然在太阳上看地球发出的光速就不再是c了?


 [37楼]  作者:刘岳泉  发表时间: 2008/02/12 01:17 

对【36楼】说:
    你的“开普勒以太”最好是建一个数学模型,笛卡尔的旋涡模型是周期与距离成正比,你可以在他的基础上给出一个以太密度分布函数证明周期与距离的1.5次方成正比,没有数学模型的文字语言说得最多也没用,当然我把主要精力都用在建立数学模型上也并不见得一定有用,只是我觉得应该一直这样干下去。

※※※※※※
相对论一派胡言 物理界混淆是非 时空物绝对独立 “倒相者”返璞归真
[楼主]  [38楼]  作者:yanghx  发表时间: 2008/02/12 14:18 

“开普勒线速度”公式v=2π sqr(K/r)我以前给出过很多次呀?你可能没注意,
不过你说的对,围绕数学模型的讨论有时更简洁一些,还有个“开普勒角速度”的问题,先归纳如下:

开普勒定律如下(转贴) :
(1)、行星沿椭圆轨道绕太阳运行,
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这条定律即椭圆路径定律。

(2)、对任一个行星来说,
它的矢径在相等的时间内扫过相等的面积。
这条定律即椭圆路径定律。
即:|r×v|/2=C常数
(行星运动的速度v与行星到太阳的距离r成反比,
这就是所谓的“距离定律”)

(3)、行星绕太阳运动的椭圆轨道之半长轴a的立方
与周期T的平方成正比,即:
a^3 / T^2 = K,
其中K称为开普勒常数。这条定律又称为和谐定律。

===================================
由T^2 = a^3/K,
如果把行星的公转近似看成是以半长轴a为半径的圆周运动,
即假设这个近似的公转圆周半径为:r=a,
则有:T^2 = r^3/K,
由于:T=2π/ω,ω=v/r
代入得:ω^2= 4ππK/r^3
于是得到“开普勒以太”的周期、角速度、线速度公式:
T = sqr(rrr/K)
ω= 2π sqr(K/rrr)
v=2π sqr(K/r)
其中K称为开普勒常数,r是行星公转近似圆周的半径,

可以看出,不同的r处,T、ω、v都不同,这可以认为是开普勒以太“径向不同步”现象,
但在r附近的区域内(一个空心圆管区域内吧),有着近似相同的T、ω、v,暂且称为“切向同步”?
总之,如果不考虑恒星与行星的生成过程差异,就很难理解这种太阳系内“大势所驱”的以太运动规律?
不过这也只是个目前的猜测而已,还要根据实验的结果来不断修正、完善,



精彩推荐>>

  简捷回复 [点此进入编辑器回帖页]  文明上网 理性发言
 推荐到西陆名言:
签  名:
作  者:
密  码:
游客来访 
注册用户 提 交
西陆网(www.xilu.com )版权所有 点击拥有西陆免费论坛  联系西陆小精灵

0.190987110137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