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社区女性社区汽车社区军事社区文学社区社会社区娱乐社区游戏社区个人空间
上一主题:再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下一主题:是否应该换条思路、换个角度呢?
揭开地理学板块漂移和海底扩张伪科学的面具
[楼主] 作者:濮青松913  发表时间:2008/01/21 17:03
点击:787次

地理板块不因地壳裂缝而漂移;地壳裂缝中的岩浆补丁是地壳在膨胀的事实依据。
(原)标题:揭开地理学板块漂移和海底扩张伪科学的面具 参与讨论 推荐 收藏 
 作者:adssong 于 2008-01-13 22:51:47.0 发表  来自:新华网/新华社区/科技论坛 
              揭开地理学板块漂移和海底扩张伪科学的面具:
    地理学的主导理论是大陆板块漂移和海底扩张,已经使用了一百几十年,人们对地球内部的认识越来越模糊,主要的原因是大陆板块漂移和海底扩张的理论都是以前科学家的假说,末有得到确认,不是地球的真理和规律。顾名思义,按我国的汉字解释,假说是伪,伪就是假,而世界各国的教育部门把它当作理论传播,经过了几十年的代代传播,使人们误认为是真理,与地理学相关学科的科学家都围绕着这个理论思考,就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不解之谜,使科学家进入了死胡同不可自拨,把自已的科研成果完全化解得不到收获。
    其实道理很简单,明知大陆板块漂移和海底扩张是假说,就不应该作为理论教育学生,只能作为参考资料,让学生去自由思考,发挥年青一代的创作精神。就像我国的灯谜游戏一样,谜底只有一个让全世界的人去猜,前边的人已经说过的答案得不到破解就肯定不是谜底,就算发动全世界的人去作答,写百万份论文都是没有收获的,地球不会因你人多的说法而改变规律的,所以就要发动更多的构思方法去猜,按概率计算任何的构思都有机会猜中,唯有以前别人说过的答案猜中的概率是等于零。现在人人都用同一个答案去猜,就肯定是白费心机浪费时间。
    科学研究要经过多种方式不断改进,发现错误就要变化,不能永远都错在同一环节上,才能有所成就,而地理学几十年来不思进取,把错误都出在同一理论上,这就不是科学,是无知是愚蠢,我们的祖先早已用寓言成语"南辕北辙"来教导我们,做事要认清方向,否则你的技术越好,设备越先进也会把你带到离你目的地越远,永远达不到目的,只要谨遵我们祖先的教诲,认清方向就会有机会达到自已的目标,我国现在总是跟着别人后边走,不另想办法能够超越外国吗?追寻地球的构造原理和运转规律才是地理学的最终目的。
 
   第1条回复:作者:反伪求真 于 2008-01-14 10:28:28.0 发表  
支持楼主(adssong)的(标题:揭开地理学板块漂移和海底扩张伪科学的面具),但还没见到你是怎样揭开伪科学的实质性面具.
   第2条回复:作者:爱与不爱之间 于 2008-01-14 12:52:06.0 发表 
反对无效,需要合理的解释才能反对成功.  秦根伟
   第3条回复: 作者:妖怪鸣叫 于 2008-01-14 13:00:58.0 发表 
支持楼主的质疑.
大陆的板块构造假说是有科学调查资料证明的,但是"大陆漂移说"则缺乏基本的事实材料支持.
 ------------------------
    第4条回复: 参与讨论 推荐 收藏 
作者:反伪求真 于 2008-01-21 11:09:56.0 发表  来自:新华网/新华社区/科技论坛     
              (揭开地理学板块漂移和海底扩张伪科学的面具)上篇
                                濮青松给出了伪科学的定义
                        我们应该支持去搞故失性的原创伪科学
             地球在越来越大,地心在越来越空,地幔与地核需要给养。
地理板块不因地壳裂缝而漂移;地壳裂缝中的岩浆补丁是地壳在膨胀的事实依据。

    科学性的假说是从事科学研究者接近客观真理的有效科研方式,尽管这种科学假说对未知事实的解释是否真正把握了客观真理还尚有疑问,从长远发展的眼光来看,对科学假说的不断纠正、修补和革新,就可以能够更加正确地反映客观事实真相。所以我支持作者(adssong)先生真能"揭开地理学板块漂移和海底扩张伪科学的面具",但我并不支持就因魏格纳认为的板块漂移和海底扩张还只是"假说",而不用实质性有效的理论依据就加以轻易地否定。可惜的是至今日一个星期了还没有见到你(adssong)真去揭开伪科学的实质性面具,这等于你给我提供了一个思索自然探索地球本原的好机会,那末就由我来帮助你去(揭开地理学板块漂移和海底扩张伪科学的面具)吧。
    我是一个反伪求真的民间科学研究兴趣爱好者,反伪求真就是:反对一切伪劣虚假的误导与欺骗,反对在教科书上洋人的伪科学谬论!求证我们中国人自古以来的科学真理!求证我们中国人创新的真科学定律!求证我们中国人革新的真科学定理! 我濮青松给出伪科学的定义是:伪科学只存在于科学之中,科学权威们误把伪劣、虚假、错误的科学结论定性成为科学定律、科学定理、科学真理的才是真正伪科学,伪科学应该在教科书中的科学定律、科学定理、科学真理中寻找。科学研究中的错误结论只要还没有被科学权威定性成为科学,因还没有能够成功地假冒成为科学就不能算伪科学。科学研究难免出错,伪科学也是科学,伪科学是错误的科学,被权威误当成科学的伪科学一定要推翻,伪科学只能用创新的新型科学取代。从事科学研究不能怕出伪科学,我们应该支持去搞故失性的原创伪科学,让扩大科学爱好者们不要怕在科学上出错,大胆地去探索科学真理。反对伪科学只能在科学探索中不断反伪求真地进行,参加科学探索者才有资格去反伪科学,科学在不断地反伪求真中才能进步。
    地理板块在漂移吗?海底在扩张吗?其实任何的星球也是一个从小到大的成长过程,每个星球圴在长时期不断地聚集大量太空等离子气体、游离气体、太空尘埃、冰粒以及其它小型物块(流星)等,使每一个星球在越来越增大。我们可以做个实验,来到种植西瓜的农田,用还在生长中的10只中小型的西瓜,剪直径为2公分圆形的薄纸片,在每一只西瓜皮上贴7张,不,因西瓜皮是球面不是平面减少一张,每只西瓜就贴6张吧,先随处贴上一张,在这一张周围平均各相距约3公分,再分别贴上5张也是直径为2公分的圆形薄纸。把西瓜皮看作地球的壳,把贴在西瓜上的圆形薄纸当作平原大陆和高原山脉,把西瓜上没有贴上薄纸的西瓜表皮看作地壳上的海洋水面。过20多天后西瓜长大了许多,查看这10只西瓜上20天前贴的圆形薄纸,原约3公分的纸与纸间距,极大多数因西瓜的增大而不同程度的明显扩大了间距,看来这贴上圆形薄纸的瓜皮板块果然漂移了,扩大了的纸与纸间距说明没有贴上薄纸的西瓜表皮面积有所增多,这表示瓜皮海底是扩张了。但在查看其中一只西瓜时发现贴于中间的那张圆形薄纸没有了,不是脱落而象是西瓜皮的此处被什么虫或田鼠咬穿了孔,使这周围的瓜皮包括中间的那张圆形薄纸圴陷入下凹的洞内腐烂了,在凹洞周围的5张圆形贴纸也不同程度地在洞孔的边沿凹陷进去了一些,这5张圆形贴纸只是变黑还没有烂掉,这5张纸的间距也有了位移但不是增大而是间距缩短了,反正这5张圆形贴纸下面的瓜皮板块也漂移了。并且在全部的10只西瓜中,大多数的圆形贴纸因西瓜皮的膨胀而裂开,露出了碎纸片下瓜皮所表示的海面。
    现在的问题是:这圆形贴纸裂缝处可见的西瓜皮是否真的是海水面?先不说大陆地块和高原山脉下的地壳裂缝,如把没贴上纸片的西瓜皮也贴上薄纸,那里的海洋水面下同样一定会有地壳的裂缝,是海底地壳上的海水灌下去呢?还是海底地壳之下的地幔岩浆洋液体向上冒升起来呢?这要看是海水的重压力大,还是岩浆海洋的离心力大?这要看海底在0度以上的水温是否能马上迅速地冷却相遇的1000多度岩浆液流?只要潜入海底,就可看到海底并不平整有着许多的海底山岭暗礁石山。这就找到了答案,看来海底并没有因裂缝而使海底地壳向两旁漂移,海底更没有因海底板块的漂移而扩张。如果把海底地壳的裂缝因马上有地幔岩浆液流喷出成为海底火山,把海底裂缝宽度喷灌满地幔岩浆冷却生成新的地壳补丁,这地壳裂缝补丁面积多少也可以算作是海底扩张的面积,但这不是地壳板块漂移生成的。不过,地壳裂缝中的岩浆补丁是地壳在膨胀的事实依据。再看在平原陆地山脉高原的地壳裂缝,更加马上会被地幔中的岩浆液流喷出造就生成了新的火山,这说明了根本不可能因海水的流入而使地壳裂口越来越宽大变成新的海洋,可见地理板块不因地壳裂缝而漂移。贴纸与贴纸下面的西瓜皮板块因西瓜的长大而间距增大,地球也在增大,这说明地球上参考标点板块与另一个参考标点板块的间距增大,同样不能证明地理板块在漂移。
    因有大量太空等离子气体、游离气体、太空尘埃、冰粒以及小型物块、流星等长时期不断地坠落到地球,地球在越来越大。随着地壳裂缝的不断增多,时常会有大量的地内岩浆洋水向地壳之上喷射造山,这地壳裂缝中的岩浆补丁表明地壳也在越来越增大,而这地心一定在越来越空。因为地理书上说,地核的温度高达3000~5000°C,在这里任何物质都变成了岩浆,像一个沸腾炼钢炉里的钢水,加上地球在自转。可用一个脸盆装进水做实验,只要让水旋转起来,你就会发现中间部分的水凹下去了,同理证明地球中心部份一定是空的。但地心也不能太空了,地心如果太空了的话,地壳外部的地球静电引力与地球内部的离心力就会失去平衡,所以地幔与地核也需要给养物质的补充。虽然地壳的增大与西瓜一样是从内向外扩涨,地球增大的物质来源于地外太空,西瓜的增大也是依靠体外的农田中肥料,是通过藤输入养料物的,地球没有藤那么是通过什么途经把太空坠落于地球的物质吸收到地心中去作为给养的呢?
    真要"揭开地理学板块漂移和海底扩张伪科学的面具",就会引伸出更多的疑问,如:地壳为什么时而会有裂缝口?山脉是如何生成的?高原是怎么形成的?海洋是怎样变来的?这山脉、高原、海洋是否能够与地球同寿?它们的寿命有多少长?看来我需要重新学习雷元星老师的《地球大揭秘》,我力争在这几天里揭开迷雾,至少也要让读者与我一起看清地球的一部分本来面目。(未完待续,全文分上篇、中篇、下篇),中篇是:雷元星洋流造山定律的科学依据;地球上所有的大陆和岛屿相连在同一块地壳之上是不会漂移的。

濮青松2008年1月21日 于新华网/新华社区/科技论坛,帮助网友:adssong(揭开地理学板块漂移和海底扩张伪科学的面具)上篇
*********************************************************
隆重再次推出反伪求真惊世新型科普文著
 http://club.xilu.com/puqingsong/msgview-87597-62.html*********************************************************

本帖地址:http://club.xilu.com/hongbin/msgview-950451-102815.html[复制地址]
上一主题:再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下一主题:是否应该换条思路、换个角度呢?
[楼主]  [2楼]  作者:濮青松913  发表时间: 2008/01/27 13:43 

地球上所有的大陆和岛屿相连在同一块地壳之上是不会漂移的;
        雷元星洋流造山定律的科学依据;
     (揭开地理学板块漂移和海底扩张伪科学的面具)中篇;
        洋流是因太阳风在推动地球高峰之舤而运动;
      地转轴在倾斜,南北极与赤道在位移,并非全球都在变暖。

(原)标题:揭开地理学板块漂移和海底扩张伪科学的面具 作者:adssong 于 2008-01-13 22:51:47.0 发表 
第7条回复:作者:反伪求真 于 2008-01-27 11:00:46.0 发表  来自:新华网/新华社区/科技论坛
接上篇(第4条回复:作者:反伪求真 于 2008-01-21 11:09:56.0 发表):地球在越来越大,地心在越来越空,地幔与地核需要给养。地理板块不因地壳裂缝而漂移;地壳裂缝中的岩浆补丁是地壳在膨胀的事实依据。
真要“揭开地理学板块漂移和海底扩张伪科学的面具”,就会引伸出更多的疑问,如:地壳为什么时而会有裂缝口?山脉是如何生成的?高原是怎么形成的?海洋是怎样变来的?这山脉、高原、海洋是否能够与地球同寿?它们的寿命有多少长?为了搞清楚这一系列问题,这几天我重新学习了雷元星老师《地球大揭秘》及他发表在论坛上的相关论说。
2004年9月9日星期四,雷元星先生贴在“超超网”上的文中说:在高中《地理》上册(人教版2004年印)第63页上,编者讲解了造山运动的原理,其主要观点是各板块在相互挤压,从而挤出了一条条山脉。1972年前后,板块学说还没在中国兴起,本人对一张洋流地形图看入了神,发现被洋流冲抵的地方都有较高的山脉,洋流出发(风力起流处)的地方总有较宽阔的平原。为弄清其中的相互联系,本人找了10年证据,于1982年打印了一本油印册子_____《地球的沉思》,提出了“洋流造山”的假说。1994年,该假说在《科幻世界》发表。
雷元星老师首先论证了:“地球无故不会转,它内部没有动力!现地球之所以24小时自转一周,是因为它在以每小时10万多公里的速度绕日公转,且途中遇到太阳风的侧面推力,使高空产生等离子西风环流,高空西风又推动地面西风和向东涌的洋流,进而推动地球自西向东旋转。”雷先生还说到“山根A插在岩浆之中,其转速与地壳同步,大于岩浆向东环流的速度,相当磨盘上的‘括浆器’,不断把上地幔岩浆向东括,促使岩浆更快地自西向东环流”。可见地球内部岩浆也一定象海洋中的洋流那样在运动,我认为地幔岩浆的自西向东运动也是一种洋流运动,圴是因太阳风推动地球,才使得地壳上下两大洋流产生同向的运动。
在雷元星教授的《地球大揭秘》中还有许多相关的论说,现精选如下内容:“地壳隔离着岩浆火层与海洋水层,使上下的水火两圈能和谐共存,西风洋流是地壳向东旋转的动力,其转速受东风洋流的控制;洋流是造山的动力,现地球上任何山脉都是洋流推涌地壳蠕叠而成的,失去洋流推力的山体必然坍塌为沙漠。地极在漂移,洋流在改向,山海在换位,地壳在轮回”。我想这(岩浆火层与海洋水层)分别指的是(地壳内的岩浆洋流与地壳外的海洋洋流),这(上下的水火两圈)同样指的是(上为海洋洋流水圈与下为岩浆洋流火圈)”。
雷元星的洋流造山定律:“1、凡是处于洋流首冲的地方总有高壮的山脉,而且海岸山脉的走向及岩层叠理总是与其洋流冲向相互垂直。2、凡是远离洋流首冲的腹地总有坦阔的平原。以上两个‘凡是’基本表明了这样一条造山定律:山体的体积V与洋流的冲力F和受冲时间T的积成正比。即:(V=F•T),其中,山体体积V是山脉的底面积S与平均山高H的乘积。洋流冲力F是洋流质量M与速度V的乘积,它是一个矢量,其大小与作用于山体的方向有关。受冲时间T是指某洋流冲击某山体所持续的时间,因造山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持续的时间越恒久,堆积的山体就越高壮。先看看南北美洲大陆的山脉是否符合‘两个凡是’的事实和这里的造山定律,…… ”。我濮青松认为地壳内的岩浆洋流与地壳外的海洋洋流圴有洋流造山的成效,甚至地壳内的岩浆洋流比地壳外的海洋洋流更有功效,因为地球在没有地壳上的液态洋流时,地壳下部的液态洋流一定首先存在;而当地壳之上的液态洋流消失时,地壳下部的液态洋流依然存在着。当然地内的液态洋流同样是因为太阳风在推动地球高峰之舤而运动。
关于洋流造山雷教授列举了不少的事实依据和理论依据:不仅仅是“南北美洲大陆的情形完全符合‘两个凡是’和‘洋流造山定律’,现再看澳洲大陆的情形如何。澳洲大陆的地势同南、北美洲大陆完全一样,东部、西部各有高山,中部为平原……”。“澳洲中部的纳勒博平原、大自流盆地和卡奔塔利亚湾周边的平原因远离洋流冲面而存在,成为东、西两边的山地抵抗洋流冲力的陆基。其中大自流盆地与卡奔塔利亚湾之间的巴克利高原山地,成为南太平洋东风洋流同南印度洋西风洋流相向推力的共力点。澳洲大陆的地势也符合‘两个凡是’和‘洋流造山定律’”。“当地核向大洋一面挺出时,洋底地壳进入固体潮峰期,因洋底地壳薄,水比重小,大洋中部地壳的曲率大于两则,从而被微微拉薄,拉长,而出现南北向裂纹。”,“地核在向月亮一方挺出时,受地球向东自转的影响,较薄的海底地壳最易被经向拉裂”,“因洋流推力大于潮力,当洋流需要把某段海底地壳牵向海岸山顶时,被潮浪挤压折叠的海岭地壳自然首先被拖开,岩浆便从开裂部位溢出。像现夏威夷海底火山那样,形成新的地壳,以填补被拖开的部位”,“当地核移开,进入落潮期,已拱起的地壳在下落过程中往两边挪挤,造成海底扩张效应。但海底地壳绝对无力插入大陆地壳底部,如同一张长报纸不可能被插进3米外的一本书底一样,现海底扩张示意图忽略了海底地壳厚度与长度的真实比例。”,“固体潮汐的起落,最终使大洋中部地壳成为如手风琴风箱一样的折叠状态,并使中部地壳增厚、增高、增重,形成海下山岭的山体。”。
“所有山脉的底部,如同船底有船舱一样,山底就有‘山舱’或叫山根。正是由于有山根(舱)的浮力,山脉才得以挺立”。“全球的山脉都有各自的山根,地表山越高的地方,其地底的根越深,而平原与海洋地壳底部却没有根。因此,在地壳的负面,即地底,有着同地表相同的地形,地表大陆的哑铃构造便全部呈现在地底。在地底的哑铃构造中,除了有负山脉、负平原外,还有负盆地、负峡谷、负高原、负海岸线、负大陆架等,海洋地壳的负面也有负海盆、负海沟、负岛屿等。若将地壳横向切开,它不象西瓜皮那样平整,地表的山脉与地底的山根犹如地球皮层上长的‘艮’(读:更)痕,而且地皮上下都是疙瘩,这就是地球皮层的真实形态”。“整个地壳运动的主要动力是奔腾不息的洋流,其次是潮汐,洋流每时每刻都在按自己的意志塑造地壳。只是因地壳是固态圈层,故运动变化的方式形态不象漩涡与台风那样流转与显著,若用一万年的慢镜头录像来观察地壳的运动,你会发现它同磨下的面浆运动没有什么两样,都处在不断蠕动的状态。固体地壳的蠕动是通过每年数以百万次的地震来进行的,地壳蠕动必然引起地壳震动。地层的连续断裂,错动就是地壳蠕动的具体过程。地壳沉浮(含造山运动与山体坍塌)是地壳蠕动的基本途径,洋流的水平推力与山体垂直重(浮)力的失衡是地壳蠕动的内在原因,洋流是推动和造成地壳蠕动的直接动力。”总之,雷元星合理的解释了洋流造山理论的科学依据。
大陆漂移说,是现在地理学教科书上的一个重要的学说,据说是魏格纳1912年提出的,阿尔弗雷德·魏格纳本人不是一个地理学家,他是德国的气象工作者,有一次他在看地图时发现非洲凹进一块,南美洲凸出了一块,他就设想,这两个大陆板块过去是连在一起的,后来才漂移开来。魏格纳因此就有了大胆的假设和推断:在距今3亿年前,地球上所有的大陆和岛屿都连结在一块,构成一个庞大的原始大陆,叫做泛大陆。泛大陆被一个更加辽阔的原始大洋所包围,后来从大约距今两亿年时,泛大陆先后在多处出现裂缝,每一裂缝的两侧,向相反的方向移动。裂缝扩大,海水侵入,就产生了新的海洋。相反,原始大洋则逐渐缩小。然而,这地理学“板块漂移和海底扩张”的理论没有得到大自然的验证,根本不是地壳运动的真实规律。正如网友adssong所说:“而世界各国的教育部门把它当作理论传播,经过了几十年的代代传播,使人们误认为是真理,与地理学相关学科的科学家都围绕着这个理论思考,就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不解之谜,使科学家进入了死胡同不可自拨”。
雷元星先生不仅科学性地论说了“造成地壳运动的直接动力来自‘洋流’。”,他还论证了“北半球地壳承受着比南半球更大的东向推力……,所以地转轴向东南倾斜,同时赤道倾向东南。地壳的赤道向东南倾斜,必然导致地理北极向西北漂移,地极发生漂移,星、辰、日、月的起落位置就会有明显的移动。”很显然这种极地漂移是指地壳的整体性,这不同于魏格纳的地壳局部板块的所谓漂移。雷先生推算出“古南北极离现南北极各约3000公里,5万年之间,每年平均移动了约60米”。随着地转轴在不断倾斜,南北两极与赤道在位移,地理气候温差也在不断变化,有一些地方在变得越来越暖热,同时也有一些地方在变得越来越寒冷,并非全球都在变暖。
在我濮青松想象中的“板块漂移”应象水中的木板,因为木板底下和周围是流动的液态才可能漂移。地幔的温度要高达1000至3000度一定是液态的,地壳就浮在这液态的地幔之上,这地幔岩浆洋流与地壳上的海洋洋流应该是同向不停息地流动着。地壳时常会被上下洋流的涌动产生裂缝、裂口、洞孔,在地球自转离心力的作用下致使地幔内的岩浆喷出造就了不少的高山,而不是魏格纳所想象的“裂缝扩大,海水侵入,就产生了新的海洋”。
魏格纳曾经推断:在距今3亿年前,地球上所有的大陆和岛屿都连结在一块。难道说现在的地球上所有的大陆和岛屿都不再连结在一块吗?我回答:地球上所有的大陆和岛屿都还是因海底地壳的相连而连结在一块,地球上所有的大陆和岛屿相连在同一块地壳之上是不会漂移的。只因为无论是平原、盆地、高原、山脉、河底、湖底与海洋底之下,都有着连为一体的固态岩层“地壳”,就象一块块的木板被冻结在大河的冰面上不可能漂移一样,地理板块扎根于地壳的固态岩层是不会漂移的。除非当木板周围的冰层大面积熔化时,木板才会漂移,同样只有当一大块的固态岩层地壳熔化突然下沉或者突然性坍塌一大块时,才可能使部分裂开的地理板块漂移。
“由于洋流不断把山脉推高,山体加重,山根也不断向下延伸,山根所吸收的热量增大,而山表的散热面衡定不变,故山根只有不断地被熔化,才能维持洋流水平推力与山体垂直重(浮)力的平衡”。我想雷先生的这段话也是比较合理正确的,这“山根只有不断地被熔化”也可以作为供应地幔与地核所需要的物质给养,但我有一点儿不同设想,我将在(下编)中作理论。(未完待续,全文分上篇、中篇、下篇)下篇是:高原山脉的坍塌使露天的岩浆会迅速冷却凝结生成新的海底;行星的外径在加2减1中增值;山海在换位,地壳在循环中轮回;

濮青松2008年1月27日 于新华网/新华社区/科技论坛,帮助网友:adssong(揭开地理学板块漂移和海底扩张伪科学的面具)中篇
*********************************************************
隆重再次推出反伪求真惊世新型科普文著
http://club.xilu.com/puqingsong/msgview-87597-62.html
*********************************************************
[楼主]  [3楼]  作者:濮青松913  发表时间: 2008/01/29 22:40 

高原山脉的坍塌使露天的岩浆会迅速冷却凝结生成新的海底
物质在密封强压下增温,物质在闷热高温中质变
地壳在增厚、海底在变浅、山脉在增高
当青藏高原连底部一起坍塌后
(揭开地理学板块漂移和海底扩张伪科学的面具)下篇
行星的外径在加2减1中增值;山海在换位,地壳在循环中轮回;

上篇(作者:反伪求真 于 2008-01-21 11:09:56.0 发表):地球在越来越大,地心在越来越空,地幔与地核需要给养。地理板块不因地壳裂缝而漂移;地壳裂缝中的岩浆补丁是地壳在膨胀的事实依据。
中篇(作者:反伪求真 于 2008-01-27 11:00:46.0 发表  地球上所有的大陆和岛屿相连在同一块地壳之上是不会漂移的;雷元星洋流造山定律的科学依据;地转轴在倾斜,南北极与赤道在位移,并非全球都在变暖。

作者:反伪求真 于 2008-01-29 17:44:27.0 发表 来自:新华网/新华社区/科技论坛
现在我写帮助网友:adssong(揭开地理学板块漂移和海底扩张伪科学的面具)的下篇,希望读者先阅读我在续接的上篇与中篇,并希望大家多提宝贵意见。在中篇的最后我认为雷元星先生的这段话也是比较合理正确的:“由于洋流不断把山脉推高,山体加重,山根也不断向下延伸,山根所吸收的热量增大,而山表的散热面衡定不变,故山根只有不断地被熔化,才能维持洋流水平推力与山体垂直重(浮)力的平衡”。我想这不仅仅是因为“山根只有不断地被熔化”可以作为供应地幔与地核所需要的物质给养,还因为在地幔岩浆液态温度1000至3000度中,一定是越接近地壳的地幔液态温度越低一些,越靠近地核心的地幔流层温度就越高。这“洋流不断把山脉推高,山体加重,山根也不断向下延伸”,也就越容易使山根被地幔的岩浆热液所熔化。
但我濮青松还是有一点儿不同的设想,也许这不断向下延伸的山根并不一定会被熔化,至少不会被全部熔化掉;那也是自西向东的地幔岩浆洋流,或许把不断向下延伸的山根,总是在不断地向着东侧反凸的凹处推着蠕叠;就算不断向下延伸的山根能够被全部熔化,也不能满足时常发生地幔岩浆从地壳裂口所喷射出来造山的那部分,我总觉得被熔化的山根是不能满足地幔与地核所需要的物质给养。
于是我又查阅了雷老师的《地球大揭秘》,书中的以下几点应该对我的设想会有所帮助:地壳“它的底部与岩浆洋面贴合,在高热岩浆的烘烤下,处于半熔半固的状态,人类永远无法把这一软层钻窜”。“把20公里厚的地壳与2900公里厚的地幔相比,前者只是后者的1/145,地壳仅是‘岩水’表面漂浮的一层杂质”。“地壳既然是漂浮在地幔岩浆洋之上的一层‘冰块’,那它就仍然服从阿基米德浮力定律”。“既然山体由地壳壳块堆构而成,那么堆在山顶的壳块就会在重力作用下向两边滑落,当原来的山顶滑下以后,重力减小,山根的浮力往上顶,又会顶出新的山顶”。“山脉不会像海上冰山那样熔解消失,它有自我循环的功能,其循环的过程同时也是‘地壳轮回’的过程。”雷元星的“地壳轮回理论否认所谓‘联合古陆’的存在,强调海底地壳与大陆地壳是同一种壳层,它们都可被岩浆熔解,并在冷凝后再生”。“由于地球半径在不断收缩,原过大的沉积壳层发生断裂坍塌”。“青藏高原发现大量海底生物化石,说明高原地壳是原北冰洋海底地壳蠕叠而来的”。
在《地球大揭秘》中,雷元星先生还告知了地球物质的来源:“……随着太阳风粒子流不断到来,2光年左右的高空渐渐堆积起厚重的等离子云层,各种元素的原子核在寒冷的高空冷却还原为原子、分子,聚为雪花、雪球、冰雹、大冰球、彗星、行星、往下掉落。原来,45亿年前的太阳风粒子流就是现地球物质的来源,太阳既是地球的起点,又是地球的终点。”
我认为:远古时地球比现在要小,那时地球上物质结构密度松散;物体重力在压缩物质的密度,星球越小物质越松散,星球越大物质结构越密;在长期的重力压缩之下,星球上的物质结构密度就会越来越紧密,同时星球的不断增大也使引力在不断增大。例如:1公斤的棉花与10000公斤的棉花,它们的体积在平地散放就与重量一样是1:10000的同样倍数,如果把10000公斤的棉花改变(平地散放)为叠放,就是放入底面积较小的光滑很高的立式圆筒内,再去测算一下这10000公斤重的棉花的体积,就不再与原有体积与重量一样是1:10000的倍数了,而是1:7300被明显地压缩了。
其实,不论是棉花、木屑、砂粒等任何物质,在受到特别重压的最下面,一定要比最表面部分的物质间距结构紧密。最底下物质的温度也一定比最表面部分的物质温度要高。在不断加压中,底部中心的物质密度就会越来越紧密,底部中心物质的温度也会越来越高。在持续高压、越紧密、越增温中,底部中心的物质不仅因强压会发生压缩性量变,底部中心的物质也会因高温发生质变。任何物质在密封性强压下圴会增温,任何物质在闷热高温中圴会质变,高温会使固体物质熔化成为液态,在高温条件下还会发生化学变化生成新的物质。地球等行星内部的液态就是这样生成的,随着行星的不断增大,所承受的物质压力就越大,地内液态的温度就越高,地表层地壳就越薄。
每个星球在长时期不断地聚集大量太空等离子气体、游离气体、太空尘埃、冰粒以及其它小型物块(流星)等等的物质,这其中包含了宇宙中的一切物质元素。每个行星的表层体温主要与它相距最近恒星的间距有关,当然是与恒星越远平均温度越低,与恒星越近平均温度就越高。同时也与这个行星自己的自转速度有关,自转越漫昼夜的温差越大,自转得越快昼夜的温差越小。另外还与这个星球的壳层厚度有关,因为壳层内的液态热流会通过其地表散热,壳层太厚表面的散热量要小一些,地表壳层薄的表层散热量要大一些。
有测算表明现地球的外径在减小,使一些科学家误以为地球在不断地缩小。其实行星的质量只会增不会减,随着行星聚集太空物质的不断增多,行星中心所承受的压力也在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高地难以承受重压终于坍塌地震了,坍塌和地震是调节星球上物质密度的过程,使星球松散的物质越来越紧密起来。因行星聚集太空物质不会停止,所以应该是行星的外径在加2减1中增值,这里的2和1不是定值,只表示2大于1而已。
地壳分为:上层地表土层(泥沙土)平均厚度约3公里,平均温度约4度;中层硅铝层(花岗岩石)平均厚度约7公里,平均温度约70度;下层硅镁层(玄武岩石)平均厚度约10公里,平均温度约500度,再下面是一层软膜“在高热岩浆的烘烤下,处于半熔半固的状态”。在这下面才是地幔的岩浆洋,液态温度1000度以上。夹在液态地幔岩浆洋与固态地壳岩石中间的是处于半熔半固状态的软膜,这软膜是否能永远保持原封不变化呢?因火山暴发的存在,说明这层软膜不能保持原封不变。那么这软膜是被地幔的岩浆洋熔化而减薄呢?还是吸收地幔物质在加厚中向着硅镁玄武岩层变化呢?软膜如果被岩浆洋熔化而减薄,必然会使硅镁玄武岩层也被岩浆洋慢慢所熔化,还会慢慢使整个地壳全被岩浆洋所熔化,会使地球过早地成为发热发光的恒星。可见,软膜在吸收地幔物质加厚中向着硅镁玄武岩层变化,才是最有可能的。
那么软膜是如何吸收地幔物质的?地幔岩浆洋是液态,高温岩浆水象油漆那样在紧贴着软膜流动着刷贴着,可见这种象刷油漆似的加贴是很微量的;地壳越平整处加厚越慢,平均每年增厚约1至5毫米;地壳越高低不平处加厚越快,平均每年增厚约6至30毫米。软膜在吸收地幔漆加厚中向着硅镁玄武岩层变化,使地壳在不断地增厚,使海底在变浅、使山脉在增高;海底在增厚中会变平原,平原在增高中会变高原和山脉。
那高原和山脉再增高后会怎样呢?雷先生说的不错“山体由地壳壳块堆构而成,那么堆在山顶的壳块就会在重力作用下向两边滑落,当原来的山顶滑下以后,重力减小,山根的浮力往上顶,又会顶出新的山顶”;“由于洋流不断把山脉推高,山体加重,山根也不断向下延伸,山根所吸收的热量增大,而山表的散热面衡定不变,故山根只有不断地被熔化,才能维持洋流水平推力与山体垂直重(浮)力的平衡”。可用大量的木板片做实验,在河水中不断地把板片往最底下的木板底部反叠,木板造的山就会慢慢抬起,太高后就向周围滑落;再不断地把板片往最底下的木板底部反叠,木板山还会慢慢抬起,又太高后就再次会向周围滑落;继续不断地把板片往最底下的木板底部反叠,木山就继续会慢慢抬起,太高后又向周围滑落;再放……,太高又会滑落……。就算下部的山根能够总是被熔化,多次的山顶滑落是在扩大山底部的面积,总体来说还是增加了山体的物质重量,但地壳总有一个受压的最大限度,总会有一天使“维持洋流水平推力与山体垂直重(浮)力的平衡”受到破坏。
青藏高原喜玛拉雅山,那世界最高的珠穆朗玛峰高达8848米,一定还在不断地增高,过数百或数千年后会再次滑落,滑落之后又会继续增高,当后一次增高到比前一次最高时还要高约三分之一时(如9000+3000=约12000米高),数万年后又一定会再一次滑落,并又经过数十万年继续超高,……再滑落,……再增高与超高,……。
过千百万年,经过很多次的山体滑落、山体增高、再滑落、再增高、继续滑落、继续增高……之后,青藏高原早已不再是240万平方公里了,面积已约1亿多平方公里,海拔也不再在3500米,而是翻倍。青藏高原终于不堪重负突然连根彻底坍塌了,仅山体上身的坍塌一般成为沙漠,而巨大范围的连根坍塌是难以想象的。据说地壳就象鸡蛋的壳,只要不破就能承受巨大的压力。是的,用双手围着蛋壳面向内压一般确实不能够把鸡蛋压碎,因为这种拱形壳层能承受巨大的压力。但鸡蛋壳一旦有了一点儿破损就很容易压碎了,地球的壳层难道从来没有过破损吗?地壳不破裂的话那来的火山喷发?整个青藏高原的连底部一起坍塌,不再是裂缝问题,而是约1亿多万平方公里的巨大洞孔。是不是地壳内的地幔和地核液体会从这巨大的洞孔内喷射而出呢?还是象鸡蛋壳那样一旦破损,其它地块的地壳也没了牢固,圴会向地内岩浆大洋下沉呢?
让我们再来看看地壳上下两大洋流的速度,地幔的岩浆洋流与海洋中的洋流,因为都是依靠太阳风在推动地球高峰之舤而运动,可见两大洋流的速度是相等或者是近似值的,可观测的海洋洋流的流速约为每小时3~4公里,越向下层流速就越慢,至海深200米以下几乎已无洋流现象。所以,近地壳层地幔的岩浆洋流的流速也不会大于每小时4公里,中地幔岩浆洋的流速减小到每小时2公里,里地幔岩浆洋的流速还要减小约每小时为1公里;地幔岩浆洋水中的重金属元素铁和镍,在流速减漫中向地核漫漫沉入,地核所需要的给养来自于地幔。地核的外层液态流速仅约每小时半公里,地核中层还要漫,地核内层几乎不流动了,所以地核最内部分是硬的,地核空心部位的外壳层应该是越来越会变成固态的,这个地核的固态壳层物质密度最大,吸引力也一定巨大。地核中层的物质密度是很巨大,地核外层的物质密度是巨大,地幔里层的物质密度降为很大,地幔中层的物质密度降级为较大,反正地球物质的密度越内密度越大,越外层的物质密度相比之下要小一些。
所以,岩浆洋的流速越快,物质密度越小的部分越容易在离心力的作用下冲出来;反之岩浆洋的流速越慢,物质密度越大的部分越不容易冲出。可见地壳完全不同于鸡蛋壳。
经过千百万年之后,当青藏高原连底部一起坍塌后:
一、周围数千公里多可看到满天的炭尘和红光,并听到一阵陈的巨响,接着这周围数千公里大多发生强烈地震。
二、周围约二百公里的人与动物等一切浮物,大多被特别强大巨风吸引过去,半数掉入那高温的巨洞之中。
三、周围数万公里圴能看到烟雾,并掊同发生中小型的地震。
四、那约1亿平方公里的坍塌高原,迅速沉入岩浆中,返起来的也已经是冲击破碎的小块,象锅内的汤圆那样翻滚着,逐渐被熔化变小着成为地幔所需要的物质给养。
五、在二十多公里深的那里,露天了的岩浆象锅内烧开的粥在跳跃,因洞孔的开口很大,岩浆最多也只能上窜几百米高,没有了象在火山口有硬性的固态石相夹作支撑,使窜起数百米高的岩浆因没支撑又马上回落。
六、周围数百公里数千公里向底处跑来的一切流水,前几个月总不能在巨洞穴的底部积水,只因暴露的地幔岩浆洋温度太高,再多的水也只能迅速变成了水蒸气,致使全球下了连续半年的阴雨,还助长了病毒的蔓延和泛滥。
七、几个月之后这1亿平方公里的大洞穴底部,终于慢慢地开始在冷却中完全凝固,成为还无积水的盆地之底,因为无水还不能叫海洋。在那次之后的几百年,不知道真相的科学家又会说,那一定是被某个星球撞击产生的大坑。
八、在高原坍塌的前十几天,洞穴周围约500公里的地块在强烈地震中开裂,向着洞穴低处下滑,少数下冲速度过快的冲撞开没能凝结厚实的底部,也被熔化成为地幔岩浆的给养;多数下滑的板块没有冲开底部也就没有下沉。这如同我在上篇中说到的5张在腐烂西瓜皮上的贴纸,因西瓜的腐烂使贴纸陷入下凹的烂洞内。因那几天坍塌的大洞穴底部还没有凝固,裂开了的板块周围都是液态的岩浆,是可以漂移下滑的,这就是海底古城市的真实由来。除了这种情况之外的地理板块是不可能漂移的。
九、又在这过后的数周中,又有在这变得更大的洞孔周围约200公里的地块,在地震时开裂,少数下滑漂移,多数因新地底壳的逐步凝固没能漂移,只是板块向深处10度至45度的明显倾斜,就这样已经使原来约1亿平方公里的洞孔扩大了口子,前后合计坍塌、下滑和倾斜的面积多达19000多万平方千米。半年后这坍塌成的青藏盆地才开始积累水。
十、数年数十年后的青藏盆地聚集成水的海洋,成了名副其实的青藏海洋,它的面积可能比现在的太平洋还要大一些。这新生成的海洋底是地球上最薄的地壳。
“青藏高原发现大量海底生物化石,说明高原地壳是原北冰洋海底地壳蠕叠而来的”也说明了海底地壳在增厚、增高成为平原、增太高后成高原山脉,高原山脉的坍塌使露天的岩浆会迅速冷却凝结生成新的海底,地壳又变薄、再增厚、增高、坍塌、又在变薄增厚中循环不息地轮回。地壳在增厚,海底在变浅,海平面在上升是因为海底在变浅。所以山海在换位,地壳在循环中轮回;其实,宇宙中的一切圴在轮回之中。(本文完,全文分上篇、中篇、下篇)

濮青松2008年1月29日 于新华网/新华社区/科技论坛,帮助网友:adssong(揭开地理学板块漂移和海底扩张伪科学的面具)下篇
*********************************************************
隆重再次推出反伪求真惊世新型科普文著
http://club.xilu.com/puqingsong/msgview-87597-62.html
*********************************************************

精彩推荐>>

  简捷回复 [点此进入编辑器回帖页]  文明上网 理性发言
 推荐到西陆名言:
签  名:
作  者:
密  码:
游客来访 
注册用户 提 交
西陆网(www.xilu.com )版权所有 点击拥有西陆免费论坛  联系西陆小精灵

0.22889304161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