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丁一宁) 继续前文《相对论错误起源》>,我们通过对光电效应的分析,得出光电效应能够确定光以太存在,并且能够确定以太为一种粒子。如果还有人认为这种证明不够充分,请自己寻找已知的波进行确认,检验这一推导的充分可信性。 这里我们再列举两例类似实证:其一例为多米诺骨牌的牌波,其牌波能击活牌对面的机关,形成类似于波电效应的必要条件。那么牌波能说明牌波本身具有粒子性吗?不能,牌波本身也只能够证明牌媒介的存在,并且能够说明牌片本身具有粒子性,而并非牌波具有粒子性。 其二例为绳波,绳波也具有与多米诺骨牌相同的击活绳波对面机关的特性,也具有产生波电效应的必要条件,绳波能够说明传播绳波的绳子存在,但其要说明绳子具有粒子性有点麻烦,因为绳子每个点都是相连接的,肉眼直觉判断它为一个整体,然则其内部是柔软的,它的分子结构是粒子的,其绳波传递表现的也是一种粒子行为,这也是让绳波形成的必要条件,因为绳波只有每个点都存在连接才能够形成波,才能够传递波的动量与能量。所以,我们依然还是说绳波的绳子具有粒子性。而这能够说明绳波本身具有粒子性吗?显然不是。因为牌波与绳波离开了牌和绳子都无法存在,说明波不具有粒子性,而只能够证明传播波的媒介具有粒子性。 在确定了以太的存在性与存在方式后,我们才能够比较明确地用自己的方式,用另外的实验方式再次找到在太的踪迹。 现在我们明确了以太的确存在,以太是一种微粒,因此以太不可能通过静态的麦.莫实验找到它。麦.莫实验就象做了一个风筝,因为风筝飞不起来,所以得出结论空气不存在。如果偶尔发现风筝动了一下,有很少的移动和漂移,更多的人也会怀疑这种漂移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归其原因还在于麦莫实验都处于盲人摸象的状态,在不知道以太属性的情况下,或者通过错误的以太理论指导下去盲目地寻找,最后以失败告终是理所当然的。 我们通过光电效应得出以太是一种质量很微小的粒子,所以它应该具有普通物质具有的一般特性。以太与普通物质具有的相同属性应该是其质量,既然以太是一种微粒,它能够激发光电效应,它就具有一定的质量,虽然也不排除以太粒子之间,以太与电子之间具有一定的力的结构,但这种力架构应该很微小,我们从光电效应确定以太的粒子性说明以太质量在光电效应中的主要作用,因此以太的质量应该非常的明确。 以太具有质量,虽然是非常微小的质量,而且是空气不能够拖曳的,那么它相对地球来说应该就是静止的,因为地球具有非常强大的万有引力,我们没有任何理由说明以太不跟随地球一并运行。由此可得静态的麦莫实验会找到以太风吗?能够找到以太风才奇怪呢!以这种实验来否认以太的存在是不是本世纪物理学最大的冤案! 正因为以太相对地球基本静止,所以我们在寻找以太的时候,必须在有非常明显运动的物体上,不然就不可能找到以太风。 我们再寻找失常了的麦莫实验就能够得出答案,最明显的是美国的U-2飞机上做的微波麦莫实验。其二是米勒在威尔逊山上所测到的0.33的结果。其一是因为U-2飞机具有很快的速度,它有非常明显的以太移动的特征,所以它不能够再得出零的结论了,它就等于1,某些人说它还不是相对地球静止的吗?我们就是要这个相对地球静止,可以说这些看到真实结果还得出从前结论的人是木头脑瓜。 其二在威尔逊山上的实验得到的0.33的结果,历史上一直认定是米勒弄错了,是错误的实验结果,认为他的实验不可信。其实仔细分析就会发现其中的道理。其实米勒在同一地点做了多次实验,都能够得出同一结论,就已经说明人家的实验应该不错,而应该是真实地发现了。道理也很简单,地球上哪地方的风最大?无疑是山与山之间的山口,虽然空气对以太没有拖曳,但不排除以太自身不会象风一样在山口形成一定的以太风。 求证一下本人的结论很简单,把现在已经进化了的激光迈克耳逊干涉仪放到速度相对快速的火车上(或者飞机、汽车上)去做就行了,把火车运动的四个方向都做到,相信能够找到我们希望的以太漂移。 本人90年代初下过类似的结论,在U-2飞机发现以太漂移之前就提出了测试以太的方案,就是在宇宙太空中,去测试以太风的存在,这种测试也应该建立在具有相对速度的飞行器上,如果在宇宙中基本无移动的物体上做这样的实验,同样也不会得到理想的结果。 到现在为止,我们发现了以太没有?应该说发现了,而且已经非常的充分。以太的的确确地存在宇宙太空中,的的确确存在于我们生活的地球大气层中,由此,我们就得出了我们另外一个让某些人莫明其妙的结果,光不是电磁波。(请继续观看本人的续文《光不是电磁波》,本文本文原载中国挑战相对论网:www.xdlbj.com> 版权所有,引用请注明出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