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系行星轨道分布,在相邻两颗行星之间的轨道周期存在一种半倍数比例关系的趋势,其形成机制是在它们共同围绕太阳系质心运行过程中相互之间的引力摄动而产生的一种共振现象,由于行星的轨道周期太长而作用过程太缓慢,所以轨道共振周期并没有原子世界那么精确,只有木星和土星的内层卫星共振比较典型,不过行星的轨道共振也并不逊色。 首先是关于水星轨道问题,我们以水星轨道周期的量子数为2作起点,地球轨道周期就是8,那么其它所有行星的量子轨道位置分别计算结果是(括号内是实际以天文单位表达的平均轨道位置)﹕ 水星2,0.397(0.387);金星5,0.731(0.723);地球8,1.00(1.00);火星15,1.521(1.524);小行星带36-37,2.776-2.826(约2.8);木星95,5.205(5.203);土星235,9.52(9.54);天王星672,19.18(19.19);海王星1320,30.08(30.07);冥王星1985,39.48(39.49)。相邻行星之间的量子数大多数比值接近于1.5或2倍。 行星轨道周期呈量子化分布,假如它们的质量都是相等的,那么它们的轨道能级就与这种量子数的平方成反比,如果它们要在这些量子轨道之间跃迁(例如地球跳到金星轨道),就必然要辐射出与量子数平方反比之差的能量,这就是典型的氢原子光特征谱线形成的基本原理,在行星相互之间还有很多可能的“空穴”能级,主要是因为这此空穴轨道很难产生共振效果,所以实际上这些轨道空穴是被“禁用”的。 在原子世界的电子轨道由于“变化的电场产生磁场”,而且电子的自旋方向又产生磁距作用,所以它们的行星轨道能级更加丰富多彩,但是它们同样普遍存在无法产生共振效果而被禁用的轨道空穴,氢原子中的有效轨道量子数分布规律就有许多无跃迁辐射的禁用轨道空穴,在统计物理学中所服从的统计规律也与这不无直接关系。 反量子力学的朋友可以在我这得到启示,大家共同努力吧,把二十世纪理论物理学的家底全部抄空推倒重来! ※※※※※※相对论一派胡言 物理界混淆是非 时空物绝对独立 “倒相者”返璞归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