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 劝 酒 凡在酒席上吼起来劝酒的,其目的若非想让自己喝好,便是要把别人喝坏,且喝坏别人优于喝好自己,说得生猛些,起根发苗就没安什么好心。 这样说,也许很叫热衷此道者委屈甚至愤怒,但事实如此,没有办法。 委屈或者愤怒的理由也许有三条吧。 第一,既是宴宾待客,目的总是想叫客人吃好喝好(有时还要玩好——但这是牙齿外头的话,不说也罢),中国是礼仪之邦,“席不正不入座”,“主不请则客不饮”,不劝,酒如何喝得下去?酒都不能“开壶”,又何谈吃好喝好?劝酒以客人的酒足饭饱为目的,可谓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哪会有“钩钩肠子”? 第二,吃在中国是一种文化,营养是要讲的,色香味也是要讲的,而气氛和情调尤其要讲。饭庄酒楼何以要在餐厅之外专设包厢,小姐陪侍之外还要卡拉OK伴吃?要的就是这个气氛,这个“味儿”。人们围拢凑成饭局,多半不是为吃而来,实在是要尽兴而去。俗话说,“无酒不成席”,“不搅不热闹”,劝酒正是热闹气氛的最原始武器,它于己无害,于人有利,何罪之有? 第三,劝酒都要“先干为敬”,说不得还要以二当一,待遇如此不平等,为什么还要硬着头皮死劝?为了表达一种诚意。虽然“热酒伤肝,冷酒伤胃”,但无酒却伤心。“感情深,一口闷,感情浅,舔一舔”,劝之愈凶,则诚意愈切,喝得越猛,则真心可鉴。如果说劝酒是舍己为人,倒还贴骨贴肉,反过来讲就实在不沾边。 这些道理猛一听是很能站得住脚的,但却经不起推敲。 首先,如果不是摆“鸿门宴”,宴宾待客的确是想叫人吃好喝好,但到底好不好,恐怕与劝酒没有太大的关系,因为劝而不好,不劝反好的例子并不鲜见,更何况劝酒是有讲究的,并不能一概而论。 假如劝酒的目的果真是叫人吃好喝好,那么应是逢席必劝,逢人必劝的,但事实上并不如此,至少我就发现有“两劝两不劝”,即,“敌众我寡”不劝或不蛮劝,“敌寡我众”则必劝;酒量大的不劝或不蛮劝,酒量小的则必劝。 为什么“敌众我寡”不劝或不蛮劝?因为被劝者势强,劝酒者势弱,喝好自己是可能的,但喝坏别人却很难指望,所以不劝或不蛮劝,即使劝,也先用离间计,等敌方内讧一番再说。为什么“敌寡我众”则必劝?因为喝好自己因然希望缈茫,但喝坏别人是靠得住的,所以必劝。为什么酒量大的不劝?因为喝坏别人把握不大,搞得不对还会引火烧身,所以不劝或不蛮劝,即使劝,也须先扯些“野纤”,伺机而动,后发制人。为什么酒量小的则必劝?因为喝坏别人十拿九稳,是否喝好自己,俯仰全在于我,所以必劝。所谓劝酒,是见了狼就露出羊相,见了羊就露出狼相,实在与“喝好喝坏”扯不到一处去。 其次,酒是“发物”,的确有热闹场面和活跃气氛的作用,但热闹与否,也是有讲究的。热闹是以喝翻某人为表相的,如果“翻蔸”的是别人,这是热闹的,这热闹的境况甚至可作几十年的谈资:某年某日,某某被“当场击毙”,某年某日,某某“被搞懵懂了,张胡子认不得李胡子了”。但如果“懵懂”的是自己人,就不热闹了,甚至还会招来训斥:八辈子没喝过酒,客人没喝好,自己倒先溜桌子底了。为什么戏台搭在别人门上就热闹,搭救在自家门上就不热闹?因为热闹的标准是劝酒者的标准,是以喝好自己尤其是喝坏别人为前提的。 最后,所谓“劝酒是为了表示诚意”,恐怕就更靠不住了。不错,酒席上的确有因劝酒而“二比一”甚至“四比一”的,但这与“诚意”实在毫不相干。出现这种情况,大体是眼见得再有几杯下去,对方就可能“当场击毙”,这实际上是落井下石,虽然这“石头”的份量不轻(自己多喝几杯),但到底有喝坏别人的希望。有时候为了喝坏别人,自己是否能喝好甚至会不会喝坏是无暇顾及的,所谓“箭在弦上,不得不发”,“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是杀身成仁的格式。当然,偶尔也会出现另一种情况,即无论你喝多喝少,甚至“拿起来算数”,我都一饮而尽。但这通常都会有特殊的缘由,或者自觉不配与对方平起平坐,或者有求于人,不敢造次,或者以毒攻毒,先把自家门前的柴草烧尽,等大火扑来则可隔岸观火。但这仍然与“诚意”相去甚远,如果硬要说诚意的话,也是对自己的诚意。 不觉间竟把劝酒比作了放火,可见其可怕的程度,但最可怕的还不在于此,无非“喝好自己,喝坏别人”而已,怕就怕把公家的“五粮”不当“粮”看,飞斛流觞,觥筹交错,一醉方休。因为这个时候“懵懂”的已不是人,而是酒:到底喝到何年何月为止呀!这已不是可怕,简直就是恐怖了。 ※※※※※※ 恰如灯下故人,万里归来对影,口不能言,心下快活自省。 七里茶坊www.kuyu000.xilubbs.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