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社区女性社区汽车社区军事社区文学社区社会社区娱乐社区游戏社区个人空间
上一主题:俯视的资格 下一主题:我在夏日离去
走进中南门(三、四章)
[楼主] 作者:隐石-  发表时间:2004/06/12 14:32
点击:403次

之三:淡泊的中南门

    一个人的归宿是在他自己的村庄
    他自己的炉火,他妻子的烹调
    落日时,端坐在自家门前
    看看他的孙子,他邻居的孙子
    在尘土中一起游戏
          ——艾略特



  一对年过花甲的夫妇向我力诉中南门这房子令他们不能忍受的地方:潮湿。为了改变这种潮湿,他们将室内的方正石板挖起,抹成石灰泥地。他们指给我看。我看清了室内的灰白色的、粗糙的、普通的地面。“雨天时,柱子和板壁要湿到人的腰,根本住不成。”他们的话语中充满怨艾。
  我感到非常震惊。
  他们夫妇俩瘦削的脸上清晰的皱纹更加重了怨艾的语气,以至于在很多天里我都一直在思索使他们如此怨艾的原因。他们语气里的那种感情使我震惊。
  这种感情不是对中南门的留恋、认同和理解,而是拒绝、排斥和埋怨。这样的谈吐在古朴幽深的中南门我是第一次遇到。
  但我的成长经历告诉我,他们的话中包含着明显的夸饰成分。我家的老屋是和中南门一样以石板作为面砖,且地势低平。在农村,所有的木房都是选方正结实的石头作为基石,几年过去,基石与巨大的木柱连成一体,有的成为天气的晴雨表:要下雨时柱子及基石回潮,雨下来或者是晴朗时木柱与基石收潮(农村也有叫收汗的)。这一种自然现象是毁不了房子的,非但没有毁掉房子,反而方便了庄稼人的日常生活,让他们直接直观地读到了天气预报。在那古朴的石板上,我的祖父祖母活到高寿,石板也给我留下许多难忘的记忆。我的记忆中,祖父祖母好像从没有对石板产生过怨言,倒是对因风化而破损的石板有过惋惜,全家都潜意识里认识石块地面比石灰水泥地好得多。
  所以在后来的谈话中,我特意问了他们夫妇的历史,知道不是在中南门长大的。他们是在“土改”后单位安排到这幢四合院住的。我身处的这幢四合院的所有权在那时已不再是原来的主人拥有。原主人三进的四合院捐出的两进被辟为单位集体的宿舍和仓库,他们夫妇俩住在原四合院的正屋,是用木材重新装隔出来成为房间的。
  他们夫妇俩脸上的那种承认这套四合院原来归属他人的那种表情让我不能忘记,那种表情表明了他们不会像土生土长的中南门人那样对中南门充满无限爱意。中南门在他们的眼中是一具破败的躯壳,充满了不如意。
  如此我就理解了这种怨艾产生的历史背景。
  我想到了一个词:“粗糙”。他们对生活的粗糙处理。其实生活永远是细致的,但由于他们是从一个粗糙的年代走过来的,那个粗糙的年代给他们造成了难以磨灭的影响。我曾多次听到和看到在那个年代生活的样子,我的父辈们生活的样子。他们夫妇俩呈现出的心灵的粗糙显示了一种不安。
  由于这种粗糙,他们忽略了每天在打开石门时面对阳光的那一份芬芳心情,忽略了高大封火墙上细腻的阳光和阳光中微粒的爱情,忽略了人生的情致就在眼前生活的角落里。
  中南门是细致的。
  我在这种细致中发现了生活的境界和生命的寓意。
  那天听了花甲夫妇的倾诉后,我来到万宗昌老人的住处,手里拿着几份刊有用他的讲述写成的文章《历史的中南门》的报纸。我想再听老人讲讲中南门的故事。
  我与单位的一个实习记者来到老人的门口,宕延了很久没有进去。因为我们看到老人躺在竹懒椅上休息。老人睡得多香啊,我们在门口,都听到了他那均匀的鼾声。我们不忍去惊扰老人香甜的梦,但我们也不离去,我承认,那一刻我们被震憾了:老人沧桑、慈祥的面容,白色的衬衫,桌上暗红的茶杯,堂屋里昏黄的光线,整个构成一幅色彩凝重的油画。凝视这幅画,让人听到生命恢宏的合唱;那是一组和谐的生命的赞歌,这赞歌到最后化成一缕淡远的烟子,飘袅在尊严的上空,诠释了生命的意义。
  中南门还有许多这样的油画。
  这些油画是与凝重的中南门连在一起的,不可分割。它凝聚有中南门人文历史的全部重量。它让我从一种粗糙中解脱出来,轻快地穿行于中南门,内心感到无比的满足,因为我看到了历史的尊严和人生的境界。



之四:绝版的中南门



城市已从大地上消失,而石像依旧存在着。
                                            ——苏格拉底


  土生土长的铜仁人或者是后来通过某种方式定居铜仁的人们,说起中南门,总有一种牵连的感情。这是一种类似或者等同于对故乡的感情。随着城市的发展,大片的土地上耸立起大片高楼的丛林,一块土地不再是归属于哪一个人而是一大群人,这种情况也等于取消了居住者对脚下土地的所有权,集体的居住形式淡化了家的地理属性。而大部分人是从独立的、有个体特征的农家来的,传统的对于家的概念深植心中,并成为循环的血液的一部分。我们每个人的心里深藏着浓重的故土之情。中南门,在城市的发展中静止下来的唯一实体,正补偿了现代人生命干渴的寻根意识,人们可以通过对中南门的接近获得心灵的满足,获得对传统以及历史岁月的、童年的记忆——这是人们不可或缺的,通过中南门,游移的精神找到了贩依的圣经。即便是在外来人眼中,它成了故乡第二的代名词,它在心中激起的慰籍是什么都不可能代替的。
  它是绝版的。
  我不止一次地听到中年人或者老年人或者青年人谈及中南门,感受到他们对中南门难舍的亲切之情。过去岁月中一个城市里的破坏历史的举动早已让人不住的扼腕叹息,而今的中南门便成为他们生活中至关重要的事件:这本身体现了一个时代的进步,一个城市文明的提高,人们终于意识到了一种物质的东西体现了生命的终极寄托。只要这种物质不灭,它就对生命一直暗藏寄予。并且这种物质成为人们游踪的所在,在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展示着升值无限的魅力。全国越来越热的文化旅游代言了它熠熠闪光的内质。青砖、黛石、灰瓦的中南门,由于对历史时间的超越,从而成为了一个城市的不朽灵魂与标记。
  它是绝版的。
  居住在万家巷的一个石阡籍的蒋姓老人说起中南门时的情景让我难以忘记。他在为这个民居的宝贵雕刻毁于“文革”叹息的同时,为今日政府的英明决策感到欣慰。他说他有一年路过德江县政府,那是一幢过去的木楼房,由于年年上桐柚,变得很古老又充满文化气味,是很讨人喜爱并叫人欣赏的。过去铜仁推掉了很多好的老建筑,想来确是可惜。历史的东西我们要有,要保存。根据调查,中南门是铜仁乃至全省仅存的一片最为完整的历史文化街区。可以说,它是铜仁历史的一个缩影、一块鉴镜。假如我们身处的这个城市没有它,我们的气质里便失去了一种与历史厚度、文化底蕴联系紧密的东西。失去了这一点,我们的面目就呈现出一种轻浮的苍白。它在我们的内心是不可或缺的。
  它是绝版的。
  走在中南门的古巷,像倏然闯进一个梦,仿佛时光倒流百年。眼前这长巷曲径、黛石灰瓦,古朴中透着似曾相识的亲切,那亲切又翳着一层久违的新鲜。那石板长巷正好松驰紧张的神经,那古道正好梳理浮躁的心态,古屋沧桑着城里人刚刚失去的一切,一切都能在这里找到忆念的线索;高大的封火墙上嵌着座落的主人姓氏,笔墨苍劲,饱含岁月的辗痕;浮雕精美的石库门,让人无法抑制住对那些英雄笔迹以及所代表的姓氏的敬意。在世界分崩离析的时侯,这些沉默的形象显示了人征服空间和时间的双重信念。走在这石块巷道和明清古居的丛林,我突然想起了古希腊最富于勇气的哲学家苏格拉底的箴言:城市已从大地上消失,而石像依旧存在着。这句话让中南门铺开放大,让铜仁人不得不去思索自己的命运。它让人们从一种积极的价值观出发,以勇敢进取的态度面对人生。
  绝版的中南门,引人去奋斗一个绝版的人生。

 

(完)

本帖地址:http://club.xilu.com/deichun/msgview-10363-62740.html[复制地址]
上一主题:俯视的资格 下一主题:我在夏日离去
 [2楼]  作者:单纯女人  发表时间: 2004/06/12 14:49 

读这几篇中南门的文字

 

才想起隐石的记者风度。 :)

刚读过了第三部分,第四我晚上读,一会就忙了。晚上才有空。 :)

好的文字关键是引发的感慨令人共鸣,隐石这几篇就这样。

 



※※※※※※
我手写我心,我歌咏我情
我梦抒我爱,我情言我志 一代天骄>、

回复:隐版的文字

激荡着隐版对家乡深深的眷恋和对生活的热爱。

是的,热爱着家乡的人民,以勇敢进取的态度面对人生!



※※※※※※
 [4楼]  作者:鹰男  发表时间: 2004/06/12 19:37 

隐石对家乡的热爱

和一腔情感看见一斑。

绝版的中南门,引人去奋斗一个绝版的人生。

不错的总结  :)

 

 



※※※※※※
 [5楼]  作者:吕一鸣  发表时间: 2004/06/12 20:18 

回复:归属感是有历史和文化做基础的,外来人的同化
是个艰难的过程,也许是永难实现的

※※※※※※
往来烟波,平生自号西湖长。清风小浆,荡出芦花港。得意高歌,夜静声偏朗。无人赏,自家拍掌,唱得千山响。

精彩推荐>>

  简捷回复 [点此进入编辑器回帖页]  文明上网 理性发言
 推荐到西陆名言:
签  名:
作  者:
密  码:
游客来访 
注册用户 提 交

0.210100889205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