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吴堡古城又叫吴堡石城,是吴堡县政府搬迁到宋川遗弃的旧县城遗址。它建在高山之巅,东临黄河,战略位置极为重要。在相当长的的历史时期,吴堡古城一直是这个地区的政治文化中心,在中国革命的历史上也有浓墨重彩的一笔。 饱受战火蹂躏的古城沉淀着很多的民俗传奇故事。相传此山原名金鸡山,五代十国北汉时期,官府多次在全县境内勘察建城地址,将城址初定在海眼寺塬(现西风寺农场址),并立旗杆为奠基礼。后听说金鸡山风水好,又是军事要塞,易守难攻,加上有有传说狐仙在夜间将旗杆噙到金鸡山顶,所以最后确定在此山建城。 在漫长的岁月里,古城几经颓毁修葺,迨至清代乾隆年间,又大兴土木修建城墙。据说快完工时,县官领着夫人沿墙巡视一圈后问夫人:“你觉得这城墙修得好吗?”夫人嘲讽地说:“这城墙修得是很好,但有一个不足之处。你还应该在城墙四周修上四个大铁环,离任时可以抬走!”县官觉得夫人话里有话,琢磨半夜才领悟出夫人的话嘲讽自己不识时务,不符合“官修衙门客修店”的俗流。所以最后修建南门外城的时候,偷工减料只用石头垒砌外墙,内部全用黄土填塞,现在看见多处塌方的城墙就是当时豆腐渣工程的“杰作”。真是“夫人一席话,毁了南城墙”。 吴堡古城受地域限制规模比邻近县城要小一些,但其格局却迥然不同于一般县衙。如城西有宏伟的文庙,城东有规制堂皇的城隍庙(大门有三洞,门前左右两头石狮各蹲于距地面5尺高的石台上,曾是吴堡地下党秘密活动的地点之一),另有文昌阁、闺星阁、先农坛、圣母、关帝、真武、河神、龙王等庙。文献记载,当时文人雅士登高远望城中,青堂瓦舍鳞次栉比,青枝绿叶笑望黄河蓝天,作坊店铺比肩擦踵,人来熙往络绎不绝,真是黄土高原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县衙署建在古城的最高点的中轴线上,正中三孔窑是县太爷居室,其中一孔是缮食处,窑前的东西各有房子,称东华厅和西华厅,向南是二堂、大堂,格局似皇城。出大堂门东西各有石窑四孔,为县府科室办公处,其中西排各边窑为仓库,此院落向南出东有衙神庙(供奉刘邦、萧何、曹参的神位),是县衙施政的偶像(楚汉相争,刘邦建立汉朝,和其臣僚善于治国安邦,历史上功勋卓著),西边是监狱,军队驻扎南街的营房,清代称驻军统领为副爷,兵卒约有10至20余人。 古城屡受战火破坏。1936年,蒋介石从山西阎锡山处调集5个旅的军队围剿陕北根据地,在吴堡古城驻扎着一个团部和炮兵连。毛泽东主席派红军东征,阎军仓惶撤离古城东渡黄河逃窜,临逃前点燃了放在大堂内的一缸火药,爆炸燃起大火致使衙门殿堂坍塌。红军游击队和四乡群众进城后,部分激愤群众放火焚烧财主的家院,捣毁衙门建筑,拆除了大部分城墙(县城西北角处仍可看到此后重垒起的部分)和城墙垛口。后来国民党政府还乡团返回古城,曾对部分城墙建筑进行维修,但是再也没有恢复旧制模样。 1938年日本侵略者占领山西后,曾经几次对吴堡古城进行炮击,并派飞机狂轰滥炸,南城墙、东城墙(临黄河一面)多处被炸坏,城内建筑物和民宅多处被炸起火倒塌。1946年蒋胡匪军进犯陕北时,飞机经常来古城投弹轰炸,城中残余建筑物又多次在炮火中毁坏体坍塌,满目疮痍,惨不忍睹。 抗战期间,驻守宋川(吴堡县搬迁后的县政府驻地)黄河一线的八路军部队从旧城庙宇建筑物中拆除木料修筑构筑防御工事和掩体。1940年新政府建立后,为解决财政困难,将城隍庙、衙神庙中的千年古柏砍伐出售(一棵巨柏锯成整条木板,制成8副棺木,由商贩运销至米脂城),有一口古钟(可容纳4个人在钟内玩牌)也被人盗走。 新中国建立后,城中有些住户重新建窑,用石大多从城墙上拆除,如文庙的三门洞、东门的巨石条均被拆掉。另有城墙北段,因挖掘地基土,城墙悬空而倒塌。1951年吴堡县委、粮食局修建大门和仓库,所用砖瓦皆从旧城墙中来。因为当时吴堡没有烧砖的技工,政府以米换砖,百姓纷纷从古城的庙宇建筑物上拆砖,砍去石灰糊缝的泥浆,担挑背驮装载上用木船,横渡黄河运到宋家川。现在可以看见,种子公司仓库墙砖和县委四合院的砖瓦都是从城中庙宇、殿堂上拆除过来的,以至于“观音阁、真武庙、城隍庙”等建筑严重毁坏,面目全非。 古城被国务院列为文物保护单位,人们才重新审视自己身边已经颓败荒芜的古城,才知道过去随意拆迁砖瓦木料对文化遗产具有很大的破坏性。但是,一切都已成为过去,历史再也不能回到原点。吴堡古城虽受到多次破坏,但仍然是“西北地区迄今保存最好的城池”,由此可见原先的吴堡古镇是多么严整堂皇,我们今天所见的也只是它沧桑的背影,不过仍旧可以窥见它的从前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骄人的容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