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什么开始知道有冯友兰这么一个人,已然完全不记得了。只是在《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中再次看到某些关联的二十世纪伟大的人物的的时候,才又会想起来他。在书中讲述金岳霖的故事的时候顺带讲述了林徽因、梁思成和徐志摩之间的故事,当然逃不掉的还有关于冯友兰的。现在再看这样一本众多牛人推荐的《中国哲学简史》,内心便多了些尊重和理解。
学习和了解中国哲学史,无法跨越的人物之一的便是冯友兰。他到底在中国哲学史上有怎么样的成就,我不想一一夸赞,但读中国哲学的你永远无法超脱冯友兰,这一点就是最伟大成就的表现之一。记得考研的时候听讲座,人大徐之明老师就讲过这样一个观点:“现在的哲学、马克思主义要搞创新太难了;民国的时候牛人太多,所有的学科他们都有所涉猎;如何超脱他们又不抄袭,是我们这些研究中国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人每天都在想的事情。”,这就是现在一流大学研究者的问题症结,发表一个观点并不难,难的是有自己的创新、理解和超脱又不抄袭的好作品。一个学者最重要的成就是他的自我耕耘、有丰富营养的作品,而这个作品和思想一定会被时代记住并加以鞭策、验证和修改。冯友兰的作品的好坏、优劣、实用性在退去时代光环后还能发光发热,这就是他存在的价值和尊严——像真理一样存在着。
这本书的内容非常棒,在许多概念上下足了功夫。很讨厌那种一上来就给你来新概念的书,最后整本书都是他的例证和说明,读完之后你只能陷入作者的那一套疯狂的逻辑。当你跟不上、或者进入不了作者设定的方式与逻辑的时候,你就已经被作者丢弃了(大部分外国书有这样的潜质)。这本书在开篇的时候便分析了哲学、科学和封建、宗教在中国的发展起因、走向和未来,读起来感觉能让人睡着,但睡着之后你还能去理解一些事情,这就是纷繁复杂的叙述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技巧的最好验证——搞清楚概念,才能谈论一些更加深入的话题,这是《中国哲学简史》给我的良好印象之一。
书中介绍冯友兰的时候讲述了非常重要的一个对联,是这样说的:“三史释今古,六书纪贞元”,非常概要的总结了冯友兰的哲学思维与成就。如果你要认为这就是冯友兰的全部哲学干货,这结论下的还有点早,他老先生的著作、思维与观点在《三松堂自序》才是得到大放异彩的表现,诸君若真想研究中国哲学史的,还是移步好好看一看这本吧。
在查阅资料的时候,有一首冯友兰自拟的自勉对联,题记内容为“阐旧邦以辅新命,极高明而道中庸”,这其中有很多哲学与用典,查查资料才能知道“旧邦”与“新命”是《诗经》中的:“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这是耕耘古史有所追求的典故,而“道中庸”又说明一些更多的想法和追求,颇具大师风范。
其实哲学我到真没有认真、细致的好好研究,大多读得懂哲学的人应该都是有着丰富生活经历的人吧。你不可能期望一个涉世未深的人给你谈论什么高深的尼采、黑格尔和公羊派的哲学观点,但也绝不能藐视他们确实读过这些人的观点、思维和想法。我理解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与胡适先生的《中国哲学史大纲》有很大的不同,很多人说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是抄袭的,而且只抄袭了半部。其实就知识接受者来说,抄袭不抄袭的已经无关重要;但对于哲学研究者来说这就是牛氓不要脸。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有非常多的思考和认知,这些观点、思考与认知对当时的年轻人、求知者非常的重要,这是当时的价值;今天读起来依然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说明其价值的伟大。这个作用是什么呢?应该是你处理自身现实问题而不得法的时候的一种重新思考,这种思考有助于你加深认识。
哲学是思考的消化剂,思考的结果又是哲学的外在表现形式,相互融通,彼此融合。《中国哲学简史》则起到了连接你与思考的桥梁。如果你读不清这本书,或者是读完这本书觉得没有冯友兰什么功绩与思考,会是怎样的一种状况呢?我想,那就是读到了你自己,读到了“哲学没有冯友兰”的一种自己的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