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自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4月出版的《观领袖 品党史》一书。本书汇集了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一批青年学者运用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的文献来解读党史上的一些重大决策的文章。) 早在1980年,邓小平就提出要改革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废除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在1987年党的十三大上,邓小平退出中央委员会,留任中央军为主席,实现“半退”。此后,实现完全退休一直是邓小平的一个夙愿。在1989年五六月间酝酿平息政治动乱和动乱平息之后,邓小平在同中央负责同志的谈话中多次提出要真正建立起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 1989年5月31日,邓小平同李鹏、姚依林谈话,在谈到平息动乱后怎么办时提出“要更换领导层”,“真正建立一个新的第三代领导”。(《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98页)1989年6月16日,邓小平在同中央负责同志谈话时开宗明义地指出:“我们中国共产党现在要建立起第三代的领导集体。”(《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09页)]并且明确表示:“新的领导班子一经建立了威信,我坚决退出,不干扰你们的事”[《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01页。],“绝不要正式再搞个什么头衔”,“不希望在新的政治局、新的常委会产生以后再宣布我起一个什么样的作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10、311页。]这表明,邓小平退休的愿望已经比较坚定了。1989年8月17日,他在同杨尚昆、王震的谈话中更是明确表示了要在1989年年内退休的想法。9月4日,他正式同中央负责同志谈话,商量自己退休的时间和方式,提出希望在11月初十三届五中全会召开时正式退休。他说,到那时“政治局面就比较平静了,这是个时机”[《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16页。]。同日,他致信中共中央政治局,请求辞去中央军委主席。11月初,十三届五中全会同意了邓小平的请求,并高度评价他对党和国家作出的卓著功勋。至此,邓小平实现了完全退休的夙愿。 作为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核心,邓小平在酝酿退休期间,对党和国家的一些重大问题作了很多思考和交代,其中最重要的是两条:一是要继续贯彻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路线;二是要选出一个好的中央领导集体。前一条是政治路线问题,后一条是组织路线问题。在邓小平看来,只有这两个问题解决好了,他才算是圆满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 1、要坚定不移地执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带领全党和全国人民开辟了一条新路,这就是十三大概括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1989年5月16日,邓小平在会见苏共中央总书记戈尔巴乔夫,总结自己在改革开放后所做的事情时,将对国内工作的参与概括为“确定了党的基本路线,确定了以四个现代化建设为中心,确定了改革开放政策,确定了四项基本原则”[《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95页。]。可见,他对自己所做的工作最看重的就是确立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路线。在酝酿“交班”时,他首先强调的也是这条路线不能变。他指出:“我们原来制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照样干下去,坚定不移地干下去。”[《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07页。]。既不能因为发生了政治动乱,而否定我们制定的在21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发展目标和“三部曲”的发展战略;也不能因为政治动乱和领导人的变换,而否定我们的基本路线,否定改革开放政策,否定四项基本原则。针对一部分同志因为十三大报告是赵紫阳所作而主张加以否定的做法,邓小平强调:“十三大政治报告是经过党的代表大会通过的,一个字都不能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96页。] 新时期最鲜明的特征是改革开放。在政治动乱发生后,国际上普遍关注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会不会因此而改变,国内也确实有人主张“收”。邓小平对此明确指出,改革开放这个基本观点没有错,要一直讲到底。对“十年改革开放的成绩要充分估计够”,“没有改革开放,怎么会有今天?”[《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06页。]不仅如此,邓小平还提出要进一步深化和扩大改革开放。他指出:“现在的问题不是改革开放政策对不对,搞不搞,而是如何搞,开哪方面,关哪方面。”[《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08页。]“要把进一步开放的旗帜打出去”,“要做几件事情,标明我们改革开放的政策不变,而且要进一步地改革开放”。[《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13页。]在邓小平看来,之所以必须坚持而且要进一步扩大改革开放,是因为不如此,我们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就会落空。他说:“改革开放放弃不得”[《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18页。],“如果放弃改革开放,就等于放弃我们的根本发展战略。”[《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47页。]这些重要论述,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澄清了错误认识,统一了大家的思想,保证了改革开放的继续进行。 党的基本路线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邓小平在改革开放之初提出来的,是改革开放顺利进行的政治保证。然而一段时期内我们对四项基本原则贯彻得不够,导致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泛滥,造成思想上的混乱,最终酿成了1989年春夏之交的政治风波。在政治风波期间,邓小平一直在深入反思这个问题:四项基本原则有没有错?他的思考结论是:“我们没有错。四个坚持本身没有错,如果说有错误的话,就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还不够一贯,没有把它作为基本思想来教育人民,教育学生,教育全体干部和共产党员。”[《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05页。]早在1989年3月,邓小平就曾多次提出,十年来我们的最大失误是在教育方面。[ 参见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1268、1270页。] 在动乱平息之后6月9日的讲话中,他再次强调要改变“一手比较硬,一手比较软”的状况,加强对包括青年学生在内的全体人民的教育。邓小平这里讲的教育主要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包括四项基本原则的教育、爱国主义教育、艰苦奋斗教育、国情教育、理想教育等等。在他看来,不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我们就不能形成共同的理想和信念,就不能保持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就不能形成良好的社会秩序和社会风气,就不能保证改革开放沿着正确的方向健康前进。 2、建立一个有希望的中央领导集体。 政治路线解决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邓小平在酝酿退休期间考虑的另一个重大问题就是要建立一个有希望的领导集体。1989年5月31日,邓小平在同李鹏、姚依林谈话谈到平息动乱后怎么办时提出,要改换领导层,建立一个有希望的领导班子。这里所说的领导班子主要是指中央领导机构。在邓小平看来,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在于要有一个好的中央政治局、政治局常委会、书记处,这样国家大局才能稳如泰山。那么,什么样的中央领导集体才是人民满意的有希望的领导集体呢?在改换领导层之际,邓小平提出了三条主要标准。 第一,首要标准是坚持改革开放。在动乱平息之后,什么样的人进入新的领导机构,众所瞩目。邓小平认为,新的领导班子要取信于民,除了旗帜鲜明反腐败外,最关键的是要真正坚持改革开放,这样人民才会放心。“如果我们摆一个阵容,使人民感到是一个僵化的班子,保守的班子,或者人民认为是个平平庸庸体现不出中国前途的班子,将来闹事的情形就还会很多很多,那就真正要永无宁日。”[《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96页。]因此,他提出要从改革开放的角度选人,“要选人民公认是坚持改革开放路线并有政绩的人,大胆地将他们放进新的领导机构里,要使人民感到我们真心诚意要搞改革开放”[《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00页。]。 第二,关键问题是要团结。一个团结的中央领导集体才是稳定的,也才是最有战斗力的。只要中央领导集体是团结的,“即使是平平稳稳发展几十年,中国也会发生根本的变化”[《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01页。]。邓小平所说的团结主要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党内不能形成小派、小圈子。“小圈子那个东西害死人呐!很多失误就从这里出来,错误就从这里犯起。”[《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01页。]二是要相互包容、容忍。在他看来,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缺点和弱点,他提出“要相互容忍,相互谦让,相互帮助,相互补充,包括相互克服错误和缺点”[《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18页。]。只要领导集体是团结的,就能拧成一股绳,劲往一处使。这样即使“人们可能对班子里的每个人都可能会有这样那样的意见,但对整个集体表示满意就行了”[《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98、299页。]。 第三,根本要求是眼界和胸襟非常开阔。在邓小平看来,进入中央领导集体的成员责任重大,因此每个人在责任心、领导水平、工作作风等方面都要自觉地变化。要管大事,“考虑任何问题都要着眼于长远,着眼于大局”;“要放眼世界,放眼未来,也放眼当前,放眼一切方面”。[《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98、300页。]一句话,就是要有长远眼光、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 此外,领导班子建设方面还要注意培养和使用年轻人,使领导班子的年龄结构更加合理,使党的事业后继有人,这也是邓小平一直注意思考并着重解决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