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在《红楼梦》里,代表封建主流意识形态的人物之中,因其各自的地位、身份、所处的具体环境不同,“媚俗”的方式和表表现也是不同的。在大观园里,通常有的评论家认为袭人是宝钗的影子,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袭人和宝钗的相似性。因此,我们把她划分到“金玉良缘”的阵营之中。
宝钗在大观园里,是作为上层媚俗的代表出现的。那么袭人在大观园里,就是下层媚俗的代表人物。因此,在媚俗的表现方式和程度上,她又有自己的特点。与宝钗出身于四大家族不同,袭人出身于小市民家庭。她在贾府中的地位,是个丫鬟。不过她与其他的丫鬟还是有区别的,属于比较有地位的那一类“大丫鬟”。而她在贾府中为了提高自己的地位,就把目标定位在了成为宝玉的偏房的目标上,这同时也是她的一个主要人生理想。她为了达到目的,也和宝钗一样,使用了种种方法和手段,当然最主要的就是媚俗。可以说她在心计和智谋上,并不下于宝钗,而且她因为出身小市民家庭,往往明显的体现出“俗”的特征来。袭人的确和宝钗有相似之处,她在大观园里给人的形象,也如宝钗一样。她为了达到目的,就得要讨好贾府能决定宝玉婚姻大事的贾母、王夫人和凤姐。
因为她和宝钗、黛玉身份地位的不同,她知道自己只能成为“偏房”。所以掌握决定权的贾母和王夫人点头,基本上就算定了。因此袭人对她们不仅是讨好,而且还要让她们看到她对宝玉的“积极”影响。因为宝玉与封建社会主流的思想意识格格不入,不肯媚俗的去“登科取士”。所以她为了让贾母、王夫人看到她对宝玉的影响,就和宝钗一唱一合的在宝玉面前大肆鼓吹“经济仕途”。而且因为她在贾府中的地位低微“人微言轻”,所以她采用的方法更多是欺骗。
在矛盾斗争异常复杂激烈的大观园里,可以说从上到贾母、王夫人,下到普通的丫鬟、小厮,没有不被她骗的。不但媚俗的人她要骗,不媚俗的人也要骗。比起宝钗的冷漠来说,她还是比较有感情的。她对宝玉是真情实意的,对别人也不是没有真诚的时候的。作为一个下层市民出身的人来说,她多少还有比较正常的感情。可以说,她在欺骗别人而达到目的时,,有时也会受到良心的谴责。不像宝钗认为只要能得到现实利益的做法,都是合理和应该的。
二、
袭人原来是侍奉贾母的,书中写道:“原来这袭人亦是贾母之婢,本名蕊珠,贾母因溺爱宝玉,恐宝玉之婢不中使,素日蕊珠心地纯良,遂与宝玉。”由此可见,之所以贾母将她赐给宝玉,只因为“心地纯良”。书中又道:“如今跟了宝玉,心中又是只有宝玉了”。
袭人本性可能真是心地纯良,对宝玉的关心也不见得就是假的。但是她对别人,尤其是与她成为宝玉的“姨太太”有厉害关系的人,可以说就不那么心地纯良了。她首先取得了贾母的信任得以接近宝玉,可以说“近水楼台先得月”。这为她达成目的创造了一个有利的条件。然后是王夫人,因为在得到贾母的支持后,王夫人的态度就是最重要的。所以她在看到了王夫人对宝玉的“不思上进”而困扰后,就百般的在宝玉面前劝说他媚俗。但宝玉就是不听,由此她趁她母亲要接她回去的机会,开始耍了一个小计谋。
她先在宝玉面前说:“如今十七岁,各样的嫁妆都齐了,明年就出嫁。”又叹息到:“只以我来这几年,姐妹们都不得在一处,如今我要回去了,她们又都去了。”果然宝玉“不觉吃了一惊。”看到宝玉就范,她又故意说了不少什么非要离去的话,宝玉越是说留下的话,她就故意说不留下的理由,可见她欲擒故纵。直到“只见宝玉泪流满面”,她才“知情有不忍,气已馁堕”。直到宝玉为她的“先用骗词,以探其情,以压其气,然后好下箴规”的诡计所慑服,才说道:“我另说出两三种事来,你果然依了我,就是你真心留我了。”说来说去,宝玉还是中了她预先设下的计谋。“宝玉忙笑道:‘你说,那几件,我都依你。好姐姐,好亲姐姐别说两三件,就两三百件,我也依’。”
在袭人说的三件事中,最主要的是第二件,“你真喜读书也罢,假喜也罢,只是在老爷跟前或在别人跟前,你别只管批驳诽谤,只作出个喜读书的样子来,也教老爷少生些气,在人前也好说嘴。”她和宝钗一样都劝宝玉媚俗,但是又和宝钗不同。首先宝钗对宝玉的理解并不太深刻,她总是希望宝玉有一天能从边缘的拒绝媚俗,向主流妥协。但是袭人比宝钗更了解宝玉,她已经知道要宝玉放弃媚俗是不可能的,所以只能向宝玉提出一个折衷的策略,蒙蔽贾政和其他人,在表面上“作出个喜欢的样来。”
她在劝宝玉媚俗的同时,也展示了自己的欺骗伎俩。首先,宝玉答应他三件事,她愚弄了宝玉。其次,宝玉答应假装读书考科举的话,蒙骗了贾政和王夫人等,尤其是王夫人。这为她成为宝玉的“姨奶奶”做出了重要的一步。
果然,后来宝玉挨打,王夫人叫袭人问话,袭人道:“论理,我们二爷也须得老爷教训两顿,若老爷再不管,将来不只做出什么事来呢!”这明显是向王夫人表态,她是知道王夫人的心意的。果然王夫人也觉得找到了和她同样想法的人,“我的儿,亏了你也明白,这话和我的心一样。”袭人此时已经取得了王夫人的信任,成为了她的“心腹”。王夫人对袭人也另眼相看了“近来我因听见众人背前背后都夸你,我只说你不过是在宝玉身上留心,或是诸人跟前和气,这些小意思好,……谁知你方才和我说的话全是大道理,正和我的想头一样。”
王夫人所说的“大道理”,就是当时封建社会的主流话语,凡是认同这种大道理的人,都不可避免的要媚俗。宝钗、湘云、袭人等不仅相信这种道理,而且还以语言和行动鼓吹实践,所以她们在大观园里可以说是如鱼得水。在大观园的几次内部矛盾之中,她们都没有怎么受到波及。不但如此,似乎还显得游刃有余。王夫人到底找到一个处处为宝玉着想,又懂得“大道理”的袭人,为了宝玉,她彻底被袭人愚弄。其实她利用袭人,袭人也从她那得到承诺。“你如今既说了这样的话,我索性就把他交给你了。”有了王夫人的允诺,袭人的目的实现基本得到了保证。王夫人其实还是为宝玉着想“宝玉果然有造化,能够得他长长远远的服侍一辈子,也就罢了。”但是她根本就不知道袭人只是让宝玉“作出喜读书的样子来。”袭人的目的是向上爬,无论宝玉以后是否考科举做官,她的“姨奶奶”的地位都不会变。而宝钗想的更长远,因为她要做“宝夫人”只是第一步,她还想“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她们都是从自己的实际地位和处境出发来考虑问题的。
三、
媚俗的人从来都是表里不一的。表面上袭人宽厚大度,待人和蔼,处处表现出“柔”的性格来。宝玉的奶妈李嬷嬷骂她,虽然她有理,却也忍让。宝玉把她的汗巾送给了蒋玉涵,她也没怎么责怪。甚至和她一样的丫头晴雯多次讽刺和嘲笑她,她也大都度的忍耐下来。宝玉一时生气踢得她吐血,她也不怪宝玉,反而替他隐瞒,处处总是委曲求全。但是这都是为了媚俗,讨大众的好而故意装出来的。一有机会,她就暗中对别人设计报复。一但取得王夫人的信任,就借机排除异己,先后把晴雯、芳官等撵出了大观园,逐出贾府。明明是她自己“作怪”,却让晴雯担了“虚名儿”。袭人本性也许是善良的,但是她在媚俗的环境中,逐渐的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改变了自我。为了达到目的变得虚伪狡猾,到后来竟有些阴险了。
书中写道:“忽又想到自己的终身,本不是宝玉的正配,原是偏房。宝玉的为人还拿得住,只怕娶了一个利害的,自己便是尤二姐,香菱后身。素来看着贾母王夫人光景,及凤姐儿,往往露出话来,自然是黛玉无疑了。”想到这里,她感到拿不稳,赶忙去谈黛玉的口气。听到黛玉说:“这也难说,但凡家庭之事,不是东风压了西风,就是西风压了东风。”感到事情不妙,就想到宝钗。她们两个在各个方面都相似,一排即合。何况黛玉还嘲笑过袭人“好嫂子”道破了她的用心,表面厚道大度的她,更要“睚眦必报”。她明明知道宝玉和黛玉是天生的一对,却为了一己私利,和宝钗串通一气,拆散了他们。可以说宝玉和黛玉之间的爱情悲剧之所以会出现,也有她的“功劳”。完全可称得上“大奸似忠,大诈似信”。
媚俗的人是最善于把自己伪装起来的,他们的共同特点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虚伪、自私,没有自我和人格,为了谄媚大众而不惜失去个性。在媚俗的异化中,自我渐渐的被消磨殆尽。左右逢源,最后彻底成为主流意识形态的卫道士及其牺牲品。袭人可谓费尽心机,但是最后仍然没有成为“姨奶奶”,到头来不免一场空。媚俗的人虽然善于伪装,但是一但被人揭穿,就露出了真面目。当宝玉说:“咱们私自说话,怎么也知道了!又没有外人走风,这可奇怪了。”“怎么人人的不是太太都知道,单不挑出你和麝月、秋纹来?”
袭人的诡计被宝玉揭穿,立刻显出本来面目:“真真的这话越发说上我的气来了,那晴雯是个什么东西,就费这样的心思,比出这正经人来。”晴雯在时,嘲讽袭人,她也温和的忍受,晴雯走后,她被宝玉说中告密的真相,揭穿了本性,也不加遮掩了。这才是“出了名的至善至贤的人”的真实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