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在喜爱王小波作品的粉丝里,我属于最早的一个批次。1989下派农村,无聊间拨拉众出版社捐给乡政府的一堆卖废纸可惜又留而无用的杂书,一本薄薄的山东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唐人秘传故事》从指间滑过,拿起又放下,书名很平俗,作者姓名"王小波"更俗,最后却是神使鬼差地翻开浏览起第一页来。从此,知道了王小波,在书店里一直追寻署该人名姓的作品。再后来,便是1997年骤然看到数家报纸报道王小波去世消息,潸然泪下。不久,"时代三部曲"问世,王小波以"文坛外高手"成为读书界热点,各色纪念文集和所谓"门下走狗"的摹仿文集都买来存着看了。
如今事主儿去世十年,互联网上的各类文章云片糕一般密实得不行,反观自己,只在几年前写过一篇关于小波哥哥的短文《一个有趣的人死了》,既无正襟危谈的劲头,又乏李敖哥哥《胡适先生走进了地狱》那样的薅人眼珠子的生猛,自己先就不好意思发表出来。
十年,在他的所有作品之外,有关他的文章逮着就看,看那么多名人准名人的谠论,除了自己的疑似浅薄之外,有一个越来越落实的发现:仿佛各人都是钻到小波肚子里的蛔蛔虫啊,要不怎么分析得忒确凿忒透彻而且自信自己才是死人的最贴身知己?就算一米八四身高的人体内豢养蛔虫的空间再大,也难容得下那么多头见解各异的活件吧?
学界牛人奉行一句"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这里,我只能捧出自己的一个小胆的猜测,求证则不能,也不必,就算小波尚在人世,跟一个活体作家当面对质他/她的写作问题,也难求得个双赢的答卷。
二
文学作品就怕归纳意义,归纳意味着放大,一放大就偏离真实的内核,这是许多自诩为小波解人者各式错误的同类项。众人用来给王小波定性定位的什么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参差多态乃是幸福之本原"的主张云云,不过是他的文字操作所附着的话题罢了,现在是被各路手持放大镜的学者们给N倍放大变形到王小波手中高兴的红色大旗,不靠谱到让我鄙视。
王小波真正倾心的,是文字操作。他对自己最用心力的中长篇小说的创作情形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比如不少篇章往往会重写一二十遍,可以见出他在文字层面"炫技"的热情倾向。诚然,他在作品中再三表达对有趣的衷爱,可以想见他的文学实践是约等于一种把幽默趣味的分子原子糅进不同内容不同体裁之中的际近无休止的文字操作,在穷尽文字表达之能事的领域里既操且作,快乐由此而永在。至于表现什么,如果说中长篇小说写的还是以自己的人生经历打底的各朝代的变形故事,他的随笔,特别是在国内十几家报刊的专栏文章,所谈话题大抵有着平常专栏写手的随意性,也少不了编辑电话定制什么,作家就按单交货的模式,这是一个聪明又肯干的中年男人的快乐方式。在这些随笔里面,他要表达的思想其实是退到了第二位(当然也并不会擅发违心之论),首先要在率尔操觚的流程中满足的是他憋积了N年之久才得充分发表的写作快感。打个不斯文的比方,就好比中年才得遇佳偶,良宵绝不虚度,结果把身体给做到了极限,于是,在公元1997年4月10日的那个夜里,王小波死去。
王小波是在挑战汉语操作的有趣的极限。有趣本没有极限,只有被发现和被达到。一代代文学巨匠或曰大师的价值其实正是以其个人所达到的某一类极限标识给人们看,像俄人布勃卡,自己每突破一回,就给后来者蹿高了一公分的难度,而难度也便决定了新的突破的可观赏价值。王小波的价值就在这里,当然得说是--"或许"。
这样的文字操作,已经足够一个聪明人耽尽一生之力。王小波生命的终止,给中文写作标尺留下一个新的刻度,让写文字的人有了超越的目标,让读书人有了斟别其他作家作品性感三围的达标尺码。
三
关于王小波的出名,得归功于他死得正是时候:作品已经够多,在海外还获过奖,又是在国际电影节为中国取得最佳编剧奖的第一人,这是使他成名的量和质上的保证;而1997年正逢王小波同龄一代的写手能出名的都已经全出,国内互联网将兴未兴,这正是文坛涌出名人的一个极大的空档。此时不死,更待何时?要再晚两年,王小波的文字除了冷静和理性,以及把这两者包在有趣、反讽的行文之中的操作层面的本事,还有什么能比沈宏非、连岳那一帮后生强势之处?我不是把王小波文字水平降低到约等于这两人,而是说从接受美学的角度看,沈胖子、连岳的文字更有一般受众易于搜到、欣赏并记住的文化符号的成分。
王小波死了自己,不经意间带红了别人,而且是原本就比他名头大得多、但此前在中国内知者甚少的洋文豪,他算得上是中国出版业的指路金手指哦,但凡他随笔中所心仪过的外国作家,无一例外地走红:先是杜拉斯和罗素,继之以卡尔维诺,终之以尤瑟纳尔,捎带着译过《情人》的王道乾先生也一日之间闻名读书界,黄集伟在1997在《南方周末》的论书专栏中推荐这本书时,专门强调了"名著配名译,可谓绝配",此前谁知道道乾先生是哪根葱?唯一例外的是萧伯纳的作品出得太少,想来大概是剧本中译难得红火,再就是萧氏著作的版权人不好说话,中国出版人难下决心做赔本生意。当然,还有遗孀李银河女士在小波死后一头浮出海面,进入公共视野,得以将颠覆大众性习套路的观念在讲座和网络上进行启蒙,有斯夫,有斯妇,一样的特立独行。
四
王小波说:"智慧本身就是好的。有一天我们都会死去,追求智慧的道路还会有人在走着。死掉以后的事我看不到,但在我活着的时候,想到这件事,心里就很高兴。"如果年轻几年,我会欣喜地设想自己正奔走在小波踩出的线路上,抬头依稀看得见一米八四的身影。现在长了几岁,知道只要自己在喜好文字的状态中能以满足与不满并存着,足矣。每天做些切实的工作,呼吸着自由的空气,活着总比死了好,起码活着就可以阻止别人用泥巴乱捏自己的裸体像贴到国际互联网上去,毕竟,形象再高大的人让俗众窥见大光腚都会害羞的啊不是?
2007-4-18 (《济南时报》约稿)
@ 补注:此稿4月20日见报。报社把标题改为《挑战汉语写作的极限》;以上红地儿部分的文字删去了,蓝地儿部分的文字为报社增加。文章引用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