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社区女性社区汽车社区军事社区文学社区社会社区娱乐社区游戏社区个人空间
上一主题:蝉声依旧 下一主题:我那个城市的冬天兼怀人(组诗)
叠韵一剪梅·次韵水云裳
[楼主] 作者:瘗花秀士  发表时间:2008/07/05 20:18
点击:887次

洗尽铅华又入秋。独倚危栏,望尽归舟。金风无计散烟波。心事无凭,恨满妆楼。

槛外长江与泪流。一样缠绵,谁喜谁愁。三生石上月徘徊,便做悬岩,不肯回头。

 

一路风尘走到秋。掮了行囊,下了扁舟。人家过尽月无光。几阵鸡啼,几片烟楼。

树上寒蛩草间流。如泣如咽,引恨牵愁。何时红日破天青。打起晨光,又是从头。

 

叶上清霜枕上秋。人似征鸿,情似孤舟。新醅不暖旧时光,散了华筵,闲了红楼。

万里归心似水流。落日含烟,衰草凝愁。夜来独语小园空,月到檐头,梦到村头。

 

2007年12月17日

本帖地址:http://club.xilu.com/deichun/msgview-10363-227870.html[复制地址]
上一主题:蝉声依旧 下一主题:我那个城市的冬天兼怀人(组诗)
 [2楼]  作者:我心若云  发表时间: 2008/07/05 20:26 

多情忧郁一面 :)

才子才思旖旎,再有这般情怀,全了 :)

※※※※※※
<img border=0 src="http://photo.xilu.com/pic.aspx?id=200512124204468">
[楼主]  [3楼]  作者:瘗花秀士  发表时间: 2008/07/05 20:31 

对【2楼】说:
换马甲了?鲜花
 [4楼]  作者:单纯女人  发表时间: 2008/07/05 20:42 

对【3楼】说:

不知?

不会吧?

六年前一来西陆,单纯女人就=我心若云,呵呵,干脆一起汇报了吧,反正都是公开的

还有:昨夜微云、天际一抹,有时也用“一代天骄”发帖,多数是不抒自我的。



※※※※※※
我手写我心,我歌咏我情<br> 我梦抒我爱,我情言我志<br> <a href="http://vipbbs.xilu.com/cgi-bin/bbs/bbs?forum=deichun"><img src=http://photo.xilu.com/pic.aspx?id=200512123607265 border=0>
[楼主]  [5楼]  作者:瘗花秀士  发表时间: 2008/07/05 21:27 

知道,不知就不问了:)
 [6楼]  作者:天际一抹  发表时间: 2008/07/05 22:31 

对【5楼】说:

呵呵

两想:真想晚生十年,真想你可以早生十年,不为别的,只为可以多些默契和共鸣读瘗花人文字,呵呵

 



※※※※※※
凝望着流云,想起了你……
 [8楼]  作者:单纯女人  发表时间: 2008/07/05 23:14 

对【7楼】说:

我认识的黔东才子中

你是最年轻的,但似乎是最忧郁理性的 :)



※※※※※※
我手写我心,我歌咏我情<br> 我梦抒我爱,我情言我志<br> <a href="http://vipbbs.xilu.com/cgi-bin/bbs/bbs?forum=deichun"><img src=http://photo.xilu.com/pic.aspx?id=200512123607265 border=0>
 [9楼]  作者:s石三公子  发表时间: 2008/07/06 04:04 

好词好词!要欣赏好词,也要对一些东西有所了解,才能有的放矢.
    <一剪梅>,双调词牌,平韵,六十字体,也有五十八,五十九字体,较为少见.因周邦彦有句"一剪梅花万样娇"而得名.周氏深通音律,擅制词牌.在李清照的<词论>里,唯一对周词未加挑剔.但是后来李有"<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词,颇得后人记忆,词牌又名<玉簟秋>,但词牌中未注"叠韵".李词中"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看似叠韵,实则修辞,宽对形式,为同字对.秀士三首,与李词用韵相同,应为"步李清照<一剪梅>词韵".步韵即次韵,步某人后尘之意思,即词中韵脚部位用字与某人某词完全相同.跌韵如<如梦令>,李词有"知否,知否""争渡,争渡"等名句,便为叠韵.
    秀士词中有一字,可能不常写诗词的人不很了解,即"扁"字.下了扁舟,扁为多音字,在此读"pian(音篇)".我们日常经常有人读做"bian (音贬)"是不对的.在本词中,如按后者读音,则是出律.此字只有在用做"小舟"解时读平声,这在<集韵>中有所注明.但是在诸如"扁担,扁豆"等词中,则属上声十六铣.类似这样的字,不为"通"字,必须拿到句子中,按其本意确定读音.而有很多字本不是多音字,在古人作品里却常用作"通"字,这里有时是方言造成,有时则是古人对用字不负责任,比较随意造成.

    词为诗余,有长短句,所以仍是以五言七言等单数字的句子为主,其他如二言,四言,六言句为辅.比如六言诗,自然也有律,但六言诗为了保证"脚分明",很多时候会出现连平连仄句子,实则也就不能算是律句了,假如如此,也就难算格律诗了.在实际当中,我觉得,六言诗要被看做格律诗,就必须使用律句,因为它是格律诗的一个基本特征.那么,就会出现"联间失粘,首句如果入韵,首联则不可避免失对"假如出现上述情况,则是格律诗允许的.由此,看一首诗是否是格律诗,关键在于律句的使用,这一点应该没有疑问.而失粘对,拗句,不拘等则是作者的灵活余地.所以,格律诗歌看似死板,其实还是有很多灵活之处的.经常有朋友来问我,古人的某句某句是不是出律了?是不是犯了所谓八病,孤平之类,其实那是作者的"不拘"手法,主要还是看律句的使用情况而定.比如在"鹅鹅鹅鹅鹅鹅鹅"这首诗中,前两句根本不可能是律句,但后两句则是标准的律句模式,那么,它无疑还是一首格律诗.其实,六言诗更象是词.一般来说,词中避孤平等都重点在于五七言句,辅句则不甚要求.

    有人说,写诗讲究格律就象戴着手铐脚镣跳舞.此话虽有一定的理由(不称其为道理),却难免偏颇,或者是对格律诗歌了解深度不够.任何一种体裁都有它的特性,不然真的要"千篇一律"了.关键问题在于,是按照格律去写,还是真正驾御格律,使之为创作服务,这是个本质的区别.律,为法,为度,跟写记叙问需要四大要素一样,都是体裁本身的特点.汉语本身博大精深,在有了一定的积累之后,按照格律灵活运用汉字,使之符合格律,是一种艺术行为,也是作者渊博的学识的体现所在,不应遭贬.我觉得有几点主要方面可以说明:一是汉字本身词汇广泛,汉语复杂博大,完全可以适应格律的要求.比如一句话可以这样说,也可以那样说,怎么使之符合格律,你就怎么说好了,只要有一定的文字功底,绝对能出好句好词.这其实也是格律产生的基础.设想一下,假如没有汉语的博大精深,也难以产生如此复杂的格律.二是格律诗歌本身有很多的灵活之处,前面我已经说明.三是格律如果运用自如,它是可以帮助作者抒发情感的,而不是一种束缚.新诗,尤其是自由体新诗,是诗歌的一大进步,不能否认.它是诗歌领域的前沿阵地,肩负着改革和发展的重任.但是,新体和旧体诗歌是不能相互替代的.在狭义上讲,它们是不同的两种体裁.
    不管怎么说,通过任何一位作者的作品,我们在欣赏时,都能了解到一些相关的知识,这便是作品本身的魅力所在.

    理解有限,还请秀士指正.

[楼主]  [10楼]  作者:瘗花秀士  发表时间: 2008/07/06 11:09 

对【9楼】说:
谢谢朋友讲解了这一番填词要诀,对于初入门者有很大帮助,对解读诗词也有很大辅助作用。不过叠韵不是指同一作品中的两个叠句,而是指一组(三首或以上)词作使用同一韵部。另,古人诗词出现的“出律”现象,有几种情况,一是在盛唐之前,近体诗的格律不够成熟和完善,如崔灏《黄鹤楼》,前两句是古风,后两句是七绝;二是古汉语的发音、四声与今之普通话有很大不同,今人作诗,若不钻研诗律,多半会以出律视之。所以,今人作诗填词,有取古音有用今韵的,用今韵者,一般需注明。
 [11楼]  作者:单纯女人  发表时间: 2008/07/06 12:04 

对【9楼】说:

公子如此认真,感动!

太感动,辛苦了 喜欢



※※※※※※
我手写我心,我歌咏我情<br> 我梦抒我爱,我情言我志<br> <a href="http://vipbbs.xilu.com/cgi-bin/bbs/bbs?forum=deichun"><img src=http://photo.xilu.com/pic.aspx?id=200512123607265 border=0>
 [12楼]  作者:s石三公子  发表时间: 2008/07/06 21:54 

对【10楼】说:

或许是我记错了!

我依稀记得,所谓叠韵确实只指在一首词中的要求,如<潇湘神>,<调笑令>,<如梦令>,<章台柳>,<钗头凤>等.而如<采桑子>,<一剪梅>等可以叠韵,也可以不用.此于<格律诗词写作>一书中详有说明.

另外,崔颢的<登黄鹤楼>是一首律诗,不是说前两句和后两句的问题,而是上半部分(前两联)用的全是古体写法,后半部分(后两联)则又回到格律上来.《沧浪诗话》谓:"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那么,为什么这首诗会有如此成就呢?试看:首联的五、六字同出"黄鹤";第三句几乎全用仄声;第四句又用"空悠悠"这样的三平调煞尾;亦不顾什么对仗,用的全是古体诗的句法。这是因为七律在当时尚未定型吗?不是的,规范的七律早就有了,崔颢自己也曾写过。是诗人有意在写拗律吗?也未必。他跟后来杜甫的律诗有意自创别调的情况也不同。看来还是知之而不顾,如《红楼梦》中林黛玉教人做诗时所说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在这里,崔颢是依据诗以立意为要和"不以词害意"的原则去进行实践的,所以才写出这样七律中罕见的高唱入云的诗句。沈德潜评此诗,以为"意得象先,神行语外,纵笔写去,遂擅千古之奇"(《唐诗别裁》卷十三),也就是这个意思。  此诗前半首用散调变格,后半首就整饬归正,实写楼中所见所感,写从楼上眺望汉阳城、鹦鹉洲的芳草绿树并由此而引起的乡愁,这是先放后收。倘只放不收,一味不拘常规,不回到格律上来,那么,它就不是一首七律,而成为七古了。此诗前后似成两截,其实文势是从头一直贯注到底的,中间只不过是换了一口气罢了。这种似断实续的连接,从律诗的起、承、转、合来看,也最有章法。元杨载《诗法家数》论律诗第二联要紧承首联时说:"此联要接破题(首联),要如骊龙之珠,抱而不脱。"此诗前四句正是如此,叙仙人乘鹤传说,颔联与破题相接相抱,浑然一体。杨载又论颈联之"转"说:"与前联之意相避,要变化,如疾雷破山,观者惊愕。"疾雷之喻,意在说明章法上至五、六句应有突变,出人意外。此诗转折处,格调上由变归正,境界上与前联截然异趣,恰好符合律法的这个要求。叙昔人黄鹤,杳然已去,给人以渺不可知的感觉;忽一变而为晴川草树,历历在目,萋萋满洲的眼前景象,这一对比,不但能烘染出登楼远眺者的愁绪,也使文势因此而有起伏波澜。使诗意重归于开头那种渺茫不可见的境界,这样能回应前面,如豹尾之能绕额的"合",也是很符合律诗法度的。
  正由于此诗艺术上出神入化,取得极大成功,它被人们推崇为题黄鹤楼的绝唱,就是可以理解的了。
  后来李白登楼时,也诗兴大发,当他在楼中发现崔颢一诗,连称"绝妙、绝妙!"相传李白写下了四句"打油诗"来抒发自己的感怀:"一拳捶碎黄鹤楼,一脚踢翻鹦鹉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还有很多人坚决反对用今声今韵,而又有一部分人则坚决抵制旧四声,其实大可不必.我想,他们是把格律看得比诗歌这种艺术形式更重要了,或者说把"高深莫测"的格律神化了的结果吧.其实说起来,无论用哪种创作,都是可以写出好作品的,关键不取决于此.

我此举意图探讨,请秀士莫怪.有道是"抬杠长学问",呵呵,我就属于此流,借此长长见识.其实是以此三首问范例而已.石三有所不明,故特此请教.

 [13楼]  作者:单纯女人  发表时间: 2008/07/06 22:11 

对【12楼】说:

公子总是这样儒雅谦逊

秀士怎么会见怪呢,你们都是真正的才子,你们探讨,我们也长见识  :)



※※※※※※
我手写我心,我歌咏我情<br> 我梦抒我爱,我情言我志<br> <a href="http://vipbbs.xilu.com/cgi-bin/bbs/bbs?forum=deichun"><img src=http://photo.xilu.com/pic.aspx?id=200512123607265 border=0>

精彩推荐>>

  简捷回复 [点此进入编辑器回帖页]  文明上网 理性发言
 推荐到西陆名言:
签  名:
作  者:
密  码:
游客来访 
注册用户 提 交
西陆网(www.xilu.com )版权所有 点击拥有西陆免费论坛  联系西陆小精灵

0.18499803543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