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会在东莞遭遇到那么热的天气。 我不知道怎么去形容它--可怕的大太阳。 脑子里自然而然地想起了"七月流火"。 尽管我知道太阳和七月的流火风马牛不相及,我在东莞的七月,也和七月流火的七月毫不相关。 课本告诉我,七月流火的火是颗星星,就是心宿。每年夏历五月的黄昏,心宿正当南方天空的正中和最高点,到了七月就偏西向下,才有了"流"的说法。 我在东莞的那段时间是公历的六七月份,应该是夏历的五月份吧,火并没有流。 我也知道,我用"七月流火"来形容公历七月的天气很热,这是一个错误,是对传统经典的一个误识误解。可我依然这样去做,也可算是为了媚俗媚众。 用现代理念去解读古代经典,已经成了一种时尚,如于丹、易中天之流。他们为了什么去做,我不知道,我却是为了令我的文字能够攫住别人的眼球。 知道错误还要去做,在现代人的眼中也许不是一种耻辱,而是一种勇敢。信口雌黄,篡改经典,本身就是一种耻辱,可偏偏要在大庭广众之下为自己的无知去辩护,让我又曲解了一个词--"知耻而后勇"。 错了再错,怪谁?只能怪中华文化太博大精深了,岂是我等草民所能够妄论一二的? 东莞的公历七月,太阳老大。"老大"是广东方言,即强烈的意思。 刚到东莞,住处还没有安顿下,老板只好把我们安排在宾馆住下。 宾馆是一个香港人开的,叫港湾。名字的含义很温馨,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现在的企业很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就连取个名字也得特意找些周易大师们去圆说圆说。如果在东莞你看到哪个企业在自己厂区内放了一个奇怪的东西,你不要奇怪,也许那正是某个风水先生或周易大师有意安排的。 吃过饭,老板嘱咐我们在房间里休息休息,没事就不要到外面去。我问为什么,他只说了句:"外面很热。"就离开了。 来之前,我对东莞这座城市在网上进行了一番了解,知道这是广东省一座新兴的城市,它位于广州和深圳之间,是穗港的必经之路。这座城市由若干个镇组成,我在的位置就是一个叫石排镇的地方,离广州40里,离深圳70里。本地人口三四万人,外来人口十来万人,外资企业五百多家。 我到底没有听老板的话,老板走后,我就和老家伙出了宾馆,来到街上。 我真的不知道天底下还会有这么大的太阳,白亮亮的,很耀眼,很灼人。下得宾馆的台阶,马路上的热浪一下子扑到你的满脸,像刚揭锅的蒸笼,还像刚钻进去的桑那屋,那一口气硬是凭着还过得去的身体拔了上来,窒息啊! 我想躲到路边的一棵椰树下,可除了树根下,根本就找不到树荫。好歹我不能站在太阳下就像北京转炉里的烤鸭任凭阳光的熏烤,就凑到一处仅可立人的树荫下。还没站稳,只听哗啦一声,一片巨大的椰叶摔在马路上。我望着一两米长,比手掌还要厚的椰叶,不禁有些后怕:谁说树叶掉了砸不破脑袋?到东莞这里试试!我把椰叶拖向垃圾箱,垃圾箱根本就装不下它,只好放在旁边。难怪人们都说,这广东虽是个淘金窟,却处处有危机,真不假。 走在马路上,我习惯地看了看路两侧哪边是荫侧,才发现这里很奇怪,路两旁竟然都没有荫凉!完全不像东北的夏日,尽管阳光也有这么大,可众生还可以寻一处浓浓的荫处乘凉,消消暑气。这里每个楼房的窗户都很小,楼檐很长,可阳光还是直射到室内。 我终于明白了,一过了河南,看到两侧村庄的无论楼房还是平屋,那窗子都是很小的,不像我们北方那宽大门窗,亮堂堂的,尽量地将阳光拥在怀里。窗子小是为了遮挡阳光,窗子大是为了多纳阳光。这就是南北建筑的实用差别。 记得一次去普陀,晚上住在村里一农家。那是由农家改造而成的小型旅店,我们住在二楼一个只有十平米大小的房间里,里面只有一个床头柜和两张床。而窗子只有一尺宽,二尺多长,一个成年人钻不过去的空间。这样的窗子还不如东北的厕所窗子大,现在知道了,窗子小就是为了遮挡着强烈的阳光。 走在东莞的马路上,头尽量要扬起,不然马路上的热流会烘烤你的脸,虽然阳光已经感到很毒,可马路上反射回来的热浪更凶。这里的阳光直直地挂在头顶,几乎没有一点的倾斜,所以就创造不出荫凉,即使是十几层的高楼,脚下都是大大的阳光。 东北那里只要把阳光遮住就会有风出现,阴凉处很凉爽,惬意,早晨和傍晚更是爽得你舍不得离开舒适的卧榻。东莞的早晨傍晚的气温与白天没有多大的差别,只不过白天比早晚更炙烤一些,而早晚却又比白天多了些闷热,多了桑拿室里的那种感觉。 东莞最吸引人的地方,应该是那些超市的门口了。只要是闷热的天儿,那里都是堵得满满的,不管买不买东西,在那里都要停上一停,把衣服的领子打开,抖一抖,灌一衣服筒子凉气,然后极不情愿地踏进太阳底下。我有一朋友在他的儿子家住,家中没有空调,他受不了那高温,只好每天都去附近的超市门口蹭凉。 最难熬的要数东莞的夜晚了,太阳下山了,可烘烤了一整天的热量这时又缓慢地释放着,没了风,更闷更热了。人们都换了裤头,光着膀子在街旁巷尾,路灯光下,喝着茶,搓着麻将,聊着天。久久地,直到半夜。回到住处,打开风扇,对着赤裸的身子猛吹。汗虽依旧不停地出,可讨厌的蚊子却在赤裸的身子上站不住脚了,那些夜晚就是如此躲过蚊子的袭击的。 东莞的天热,东莞的汤也很热。在东莞吃饭,每顿是不能少了汤的,即使你不要,饭店有时也会给你搭上一碗。好像所有的东西在东莞都可以煮汤,一片菜叶,一种中药,只要能食用,就有可能入汤。那种汤是用一种砂锅放在灶上去熬,要用很长时间。人们吃到的很多都是事先熬好的,客人来了,滚烫地就端上来了。那汤的味道,实在不敢恭维,老家伙说,怎么品都像东北的涮锅水。 东莞的茶饮,不像北京的大碗茶,热了,买一碗,端到嘴边,试试温度,然后"咕嘟咕嘟"一口气喝进去,痛快!也不像东北茶馆里沏的热热的红茶,把着壶,一杯一杯地斟着,"嗞溜嗞溜"地直温暖到胃里,舒服!东莞那里的茶从某种意义上说已不是茶,倒像了中药汁,什么解热去暑的,开胃消化的,舒肝活血的,甚至还有补肾壮阳的,并且标明"一杯见效"。 真正在东莞吃着舒适的是一种称作冰镇八宝粥的。后来,每天晚上,我和老家伙舍了老板安排的大鱼大肉,专门找了一家南京人开的粥铺,每晚喝上三两碗冰粥,那就成了我和老家伙在东莞那段时间里吃到的最美得美食了。 二十天后,我回到了东北,那天的气温是零上十八度到二十八度,我裹着毛巾被躺在床上,脑子里满是东莞骇人的大太阳。
※※※※※※ 【遥想当年】个人文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