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 哲学之争
哲学是一切自然科学的概括和总结,是科学的灯塔,没有哲学的物理学是盲目的,即使得到一些近期的结果,从长远看,是要绕大弯的,一切物理学的大变动中,哲学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物理学深层问题之争必然关系到哲学之争,并从哲学上找到出路,当然也推动哲学向前发展。 第一节 哲学——科学的灯塔 斯诺:我考虑了一夜,觉得这场争论涉及的问题太广泛,意义也非常重大,它不仅涉及到科学的具体问题,而且涉及到哲学上的基本问题。 夏普:是的,这场争论本来就不仅仅是物理学的争论,如果仅仅是一个具体物理学问题的争论,就不会涉及面这么大,讨论时间这么长了。 欧得:哲学是空谈,不要和搞哲学的人讨论,只有那些在物理学上搞不下去的人,才去拿哲学去混饭吃,哲学本来就很难说清,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有时甚至可以说是胡说八道,但物理学就不一样了,得出的结果是确确实实的,我们还是只讨论物理问题,务实一点。 夏普:从昨天讨论的问题看,双方的争论必然涉及到哲学问题,不从哲学上讨论恐怕是不行的。 斯诺:哲学上虽然各有各的看法,但我们还是要求得一个共同的认识,没有哲学的物理学就像瞎子一样,或者说就像断了线的风筝,没有目的性,在涉及到物理学基本问题时,必须讨论哲学。另外在科学的探索阶段,也必须有哲学指导。就像如果人们只是在海边拾几个贝壳,则只须低头努力就是,如果在茫茫的大海上发现新大陆,就需要有哲学的指南针和灯塔。哲学的建立必须以具体的科学成果为基础,哲学一经建立并被广泛接受后,又会促进具体科学的进一步发展,使具体科学从多种可能的路线中选择一条最佳路线,随着科学的发展,旧哲学观点被科学推翻后,一种新的哲学就会在新的科学上建立,如此循环往复。科学史告诉我们,每一个具体科学都是和当时的哲学紧密联系的,科学给哲学提供具体事实和证明,哲学给科学以思想方法和信仰,哲学影响各门具体科学,而具体科学与我们每个人都有联系,所以说,认为哲学胡说八道,我是不敢苟同的。我想起古希腊哲学家泰勒,他专心观测星座,不小心掉进一个坑里,人们嘲笑他连脚下的东西都看不清,还看星星。正是他根据金字塔的投影测量了金字塔的高度,预言了一次日食,确定了北极星对航海的意义。著名哲学家黑格尔说,只有那些永远躺在坑里、从不仰望秋夜星空的人,才不会掉到坑里去。你说对不对,我的老同学? 欧得:刚才我说的欠妥。哲学也是一门科学,不过,我始终认为,哲学就是哲学,科学就是科学,两者是截然不同的东西。牛顿没有学什么哲学,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古代哲学与 科学的关系 斯诺:不是这样, 在古代,人们的知识仅限于直接猜测,哲学与科学,没有进一步划分界限,哲学就是科学,科学就是哲学。古代亚里士多德把哲学分为理论哲学、实践哲学和创造哲学三部分,数学、物理学被归为理论哲学,直到近代,牛顿把自己的力学著作称为《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随着人类认识的进一步发展,自然科学又进一步向专业化、综合化方向发展,这样,哲学就越来越远离具体的事物及其规律,使人产生一种错觉,哲学成为“纯哲学”,成为纯思辩的产物,其实,哲学对自然科学的指导作用并未改变。科学如果没有哲学的指导思想,或处于封闭的形而上学之中,当科学发生问题时就无所适从。科学的发展受当时哲学思潮的作用,古代在朴素的唯物主义辩证法思想的支配下,自然科学取得了很大的发展,提出日心说、原子论等学说;中世纪的欧洲在经院哲学统治下,自然科学长期停滞不前;我国著名科学家祖冲之、张衡、沈括等之所以做出很大的成就,与他们在哲学上的光辉思想分不开;西方哲学家莱布尼茨也同时是二进制的发明者;爱因斯坦之所以能做出非常杰出的成就,也与他具有深刻的哲学思想有关,爱因斯坦曾说过:“与其说我是物理学家,倒不如说我是哲学家”;牛顿在年轻的时候,能尊重客观事实,认为物体的属性只能通过实验才能证明,不能依靠虚构而自以为是,在这一唯物论的指导下,他在力学、数学、光学等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绩,成为最优秀的一代大师,而在晚年,他误入唯心主义道路,为证明上帝的存在,致力于解释《约翰启示录》,写了130万字的草稿,白白浪费了后半生;康德认为天体是客观存在的、永久不变的,否定牛顿的所谓“上帝第一推动”,在这一哲学思想指导下,提出星云说。这都与哲学有关。 大的物理学基本问题与哲学从来就是密不可分的。爱因斯坦的思想对西方哲学家波普尔的证伪主义的形成起了决定作用,波普尔曾说:“没有爱因斯坦,永远不可能有我的观点。”每一个大科学家都有深刻的哲学素养,科学家麦克恩·波恩曾说过:“每一个现代科学家,特别是每一个理论物理学家,都深刻地意识到自己的工作同哲学思维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要是对哲学文献没有充分的知识,他的工作就会无效。”因此,任何一个自然科学工作者,不管他是否意识到,他都处在一定哲学观点支配之下的,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思想起源于哲学家马赫的思想,而以玻尔为代表的哥本哈根学派的观点,为逻辑经验主义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所以,讨论爱氏与哥派的争论,不可能不涉及哲学。 当然,哲学只是解决出发点和方法论的问题,对具体物理困难,必须依靠在新哲学基础下的物理学来解决。 虽然一个理论物理学家可以不谈哲学,称自己对哲学不感兴趣,但他实际上已不自觉接受了某种哲学思想,并受其支配。 目前,很多物理学家都受操作主义的影响,而这一哲学思想直接来自量子科学的创始人之一──玻尔和以他为首的哥本哈根学派。 一般人与哲学 欧得:你说的有一点道理,不过哲学与一般人无关,比如我就不学哲学,一样在物理学上教了这么多年课。 斯诺:物理学本身就受哲学影响。比如说物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客观实在,这是唯物主义的观点。不仅物理学,其它学科也一样。其实,即使是一般人也都受不同的世界观的支配,我见过一位七十多岁的老太太爬武当山,祈求神灵为他生病的小孙降福。毫无疑问,在她心中,“神灵”决定她小孙子的病情,这也是一种世界观,她认为世界是由无所不能的“神灵”创造、决定的,她需要的是内心对超自然的神灵的膜拜。 世界观的问题是哲学的最基本的问题,它回答世界是由什么构成的? 欧得:我只对与物理相联系的哲学问题感兴趣,我们只谈爱因斯坦与哥本哈根学派之间争论有关的哲学问题,不要浪费时间。 夏普:就爱因斯坦与哥本哈根学派的争论来看,对于这些深层次的问题,我们必须从哲学上分析产生的原因。 我们现在先来看爱因斯坦和以玻尔为首的哥本哈根学派的哲学观点。 第二节 爱因斯坦与玻尔的哲学观 爱因斯坦的哲学观 夏普:爱因斯坦的哲学观总结为: 第一、宇宙是客观的,可以认识的,“在我们之外存在一个客观的世界,”(见《爱因斯坦文集》自述)这个世界是和谐统一的,是可以认识的。 第二、科学的简单性原则,由于世界的统一和谐,它应该是简单的。 第三、就是关于真理观,爱氏认为:⑴理论得到经验的证实。⑵是逻辑的原则,也就是逻辑上不悖。他说:“我们从事于分析那些流行已久的概念,从而指明它们的正确性和普遍性所依据的条件,指明它们是怎样从经验所给予的东西中产生出来的,这绝不是什么穷极无聊的游戏,这样,它们的过大权威性就会被戳穿。” 玻尔的哲学观 玻尔的哲学观主要是实证主义,其核心的互补原理,非常强调微观客体和测量仪器间的“原则上不可控制的相互作用”,使我们不可能明确区分微观世界粒子的独立行为与测量间的相互作用。 据此,他进一步认为既然微观客体取决于观测工具,那么,客体独立的实在性就没有确定的意义,“任何实验结果都不可能被解释为提供了客体独立性质的有关知识。”科学的目的就不在于揭露现象的实在要素,而在于尽可能地在我们的经验和种种方面之间寻出一般关系,“在于用一般方法来整理普遍的人类经验。”(见玻尔《原子物理学与人类知识》商务印书馆出版)。 另一个观点是是否存在微观世界的客观因果关系。玻尔认为,在物理学中,既然因果原理主要是由能量、动量来体现,而粒子的动量与坐标不能同时测出,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从而微观现象只能服从统计性规律,因果规律不再适用,玻尔的哲学观体现在互补原则、不确定关系等等。玻尔后期的观点有所改变,承认量子力学描述的客观性及其不依赖于认识主体而存在的独立性及因果论的适应性。 斯诺:看来问题还是归结到哲学上,可以看出,两者的分歧是哲学上的根本问题。如果承认在我们认识之外,存在一个客观世界,我们的认识就是关于客观世界的描述;如果像玻尔那样认为没有独立存在的客观实在,认识就是另一回事了,这个关系到科学认识的目的问题。 夏普:关于科学是什么的问题,毫无疑问,不同人对科学的认识可能有所不同,它们都涉及到世界观、方法论、科学的一般结构及科学的发展规律等等。爱氏与哥派的争论也涉及到对科学的看法的问题,我认为,把各种观点列出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找出分歧,并在这一讨论中统一认识,“两刃相博,利钝乃知。”这是一种科学的态度,科学不能迷信一家之言,不能盲从。 斯诺:欧的先生现在虽然口头上承认哲学的作用,但心底里还是只相信物理学上具体的公式、数字,轻视哲学的作用,甚至还认为哲学是无足轻重的,我们现在谈到的科学的目的问题,就是一个哲学问题。当然不同的观点,就代表不同的哲学思想,我们首先来讨论一下科学的目的,在不同人看来是怎样的。 欧得先生在我们这里久负盛名,还是先请欧得先生谈谈科学或者说物理学的目的是干什么的? 第三节 科学的研究对象────关于世界观问题 一、科学是干什么的 欧得:关于科学是什么这个问题,我同意哥派的看法。科学的目的在于知识的积累,在于延伸人们的经验范围,科学的目标并不是揭示现象的真实本质,描述自然界,只在于尽量把经验的各方面关系找出来,科学是经验的总和,知识的总和,科学的任务就是只限于收集和整理经验材料,不存在我们经验之外自然界的本质和规律,在感觉世界的后面假定存在是多余的,科学的目的就是获得现象之间的联系。正如哲学家马赫认为:在自然界中,除了我们的感觉外,不存在其他实在。物理的东西与心理的东西之间的区别纯粹是实用和有条件的,世界的唯一要素,就是我们的感觉。 夏普:对不起,我不同意上述观点,科学的目的在于找出客观物体的规律,我们观察研究的对象首先是客观实在。科学是对客观世界的物质及其规律的系统的逐渐真实反映过程。 科学是一个系统的知识体系,所谓体系,也就是知识之间有内在的逻辑联系。不是零散的经验而是更系统具有统一规律的知识体系。动物具有条件反射的功能,是从外界刺激得出的经验性的反映,比如,不让火烧着,下雨要进洞避雨等,这都称不上科学,科学不仅是知识简单总和而且要求知识间有一定联系,也就是逻辑的一致性,对同一客观事物的解释必须一致。 欧得:科学是描述客观存在及其规律的,但客观存在及其规律并不是事实,关于物质的客观实在只是一种错觉。 实证主义的观点 斯诺:这是哲学上典型的实证主义的观点。作为一种独立的哲学思潮,实证主义产生于19世纪后半叶,他的渊源一直可以追溯到休谟和贝克莱那里,甚至还可以追寻到柏拉图的哲学。实证主义可分为旧实证主义和新实证主义两个阶段,旧实证主义的创始人为法国的孔德,孔德的认识系统有三种状态组成:⑴神学的或虚构的状态;⑵形而上学的或抽象的状态;⑶科学的或实证的状态。孔德排斥第一、二种状态,只承认第三种状态。新实证主义的创始人是物理学家马赫,新实证主义引出两大现代实证主义思潮:⑴逻辑实证主义,即逻辑经验主义;⑵自然科学的实证主义,即哥本哈根学派。新实证主义宣称:关于真实,数学和逻辑什么也没有说。在本质上,数学和逻辑是无内容的,它们归根到底仅是变换命题的方法。后来发展到约定主义,约定主义者彭加勒认为,提出有关的问题是没有意义的,对物理对象的描述只存在一个方便与否的问题,不存在他们中的一个是真的,另一个不是真的这类问题。 不观察客观 事物也存在 欧得:是的,我就是这种观点,没有观察到你怎么就能证明它的客观实在? 夏普:首先,客观实在是我们一切认识的基础。如果没有客观实在的对象,我们的一切认识包括实证主义就没有任何意义,再进一步讲,如果没有客观存在的人类,就没有人类的认识,观察就没有存在的前提,在没有人类以前,星球就已存在很久了,并且可以推测,即使人类消失以后,星球也依然存在。 其次,从证明的方法论归纳法上讲,古今所有的事实都无一例外地是客观的实在,无论我们是什么时间认识它的。 再次,我们的认识不仅是范围上的扩展,也包括对同一事物不断的深入,这就意味着对同一客观对象,在我们还没有进一步认识之前──比如没有认识到原子之前──它已经存在了。 当然,对未认识到的东西,断定它存在多少有点武断,多少有点信仰在里面,但是如果你是一个垂钓者,又坐在鱼池边,在每一次钓到鱼之前,你不假定池子里面有鱼吗?否则,就没有垂钓者,即使是让鱼自己上钩的姜太公,相信他也假定鱼存在吧!同样如果没有客观的实在,任何科学工作都是毫无意义的。最多只是消极地注视着已有的成绩,而不会再有新的发现了。推测是因果关系的延伸,根据已知的东西推测未知的东西,因果率决定我们由已知的果必然发现未知的因,这也决定未知的客观实在性。 欧得:你多次提到“客观实在”,到底指什么? 斯诺:是啊,这在哲学上是个基本问题。 夏普:客观实在是从存在而来,先请斯诺先生谈谈历史上对存在的理解。 欧得:请谈得简单点,不要谈一些烦琐的考证,只讲结果,否则我听着真是受罪。 历史上对存 在的理解 斯诺:好好。历史上对存在的理解有下面几种: 第一,把存在理解为实体。这是17、18世纪的英国和法国唯物论者以及荷兰的斯宾诺莎对存在的理解。在他们看来,实体也就是整个物质自然界,实体不依赖于人们的思想而存在,也不依赖于别的东西而产生,宇宙万物不过是物质的不同形式、样态和属性,精神、心灵以物质、肉体为基础。不过,他们一般都把实体看成只是给予的被动的认识对象。 第二,作为精神实体意义的存在。17世纪德国的唯理论者莱布尼茨主张,实体的本质应该是能动,只有这样才能说明事物发展的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统一,实体不是唯物论者说的那样具有广延性、是僵死的物质原子,而是个有内在活力的精神:“单子”──把存在理解成精神性的实体。 第三,存在就是感觉、观念。贝克莱认为,外界事物的存在与否,只能通过感觉、观念而知道,而物和感觉是不可分离的同一个东西,因此,物就是感觉的集合。同时,感觉、观念又不能离开它们的心灵而存在,所以存在就是被感知。 这显然是一个主观唯心论的存在观的命题,由于这种极端唯我论存在观的荒谬性和包含的自相矛盾,贝克莱最后不得不乞求于上帝。 第四,存在就是现象。康德哲学的认识对象,从本体论上说叫物自体,从认识论上说叫现象,两者是从不同的关系来看同一些东西的,而不是如传统所理解的那样是两个不同的对象。物自体是理性所不能达到的认识的彼岸。从认识论意义上理解的对象是刺激我们感官并在主体内产生现象的客观源泉。在康德那里,作为认识对象的存在,是具有先验规定性的现象。这样的存在,既与机械唯物论那种与主体无关的对象不同,又与主观唯心论主张的观念性存在划清了界线。 黑格尔对存在的范畴的两种界说。在黑格尔那里,作为一切存在的本质、根本意义上的存在就是绝对观念。但他不同于别的唯心主义者那样只是把存在归结为感觉或观念就完了,而是对存在范畴的特性作了明确的界说。他论述了许多层次的存在,区分了直接的存在,从本质产生的存在(实在),从概念发生的存在(客观性)等。就直接的存在而言,是指对一切规定性的扬弃,这一切规定性都属于存在,是存在所概括的全部内容,它是绝对观念最初最单纯最直接的表现,这样的纯存在是不可感觉、不可直观、不可表象的,是一种纯思维。 19世纪以后,西方哲学出现了科学主义和非理性主义两股思潮,同时出现了与传统的理性哲学不同的存在理论。在一些哲学家看来,存在、心灵之类概念是没有意义的形而上学的东西,应该排除在哲学讨论之外。特别是对存在问题讨论得最集中的存在主义者,他们认为两千年来人们都在谈论存在,却没有人真正理解存在,把主体的主观意识看作一切存在的出发点,是真正的存在,认为唯一真实的存在就是个人的主观意识,即非理性的主观体验。 另外,西方科学哲学家波普尔把世界分为1、2、3。第1世界,是“物理世界或物理状态的世界”,包括石头和星体、植物和动物,也包括辐射等物理现象;世界2,即精神世界或精神状态的世界,也就是精神心理的状态或过程的世界,主观经验的世界,包括心理素质,意识状态等;世界3,是思想内容的世界,专门指心灵的产品,如故事传说、数学构造、声乐和交响乐、绘画和雕塑等。 关于对客观世界的反映,还有一种唯心主义理论认为,认识是直接的直觉,神的启示,当然是反科学的方法。 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对于存在谈得不多,但也有两种基本的理解,一是指相对于思维而言的存在;二是指“有”,即存在着,既包括物质的东西也包括精神的东西。 关于物质的客观存在,我国古代提出,自然万物的本源是气,气是不断运动着的精微物质,是一切物质的本源,它始终处在不断运动变化之中,我国古代各个时期对这一问题都有研究和阐述,其中《易纬·乾凿度》中提出“太易——太初——太始——太素”的构成模型,其中太易指未见之气,太初指气之始,太始指形态的开始,太素指物质本质的基元,但没有进一步指出太素的具体构成。 夏普:斯诺先生侃侃而谈,在哲学上真是学识渊博。我的观点偏重于自然实在论,但与一般的实在又有所不同,它的内涵有所扩大。我这里的客观实在包括宇宙万物——人类已经认识、描述的,和将能认识、描述的。但不是上帝之类的东西———永远不能描述。客观实在就是没有任何东西发生在它之前,与虚构对立。进一步说,就是能用物体的作用结构描述的物质存在。在与认识的关系上,就是不论人的认识与否,在没有人类以前它就有了,包括实体,比如石头、生物等。并包括人类认识主体思维的生理过程。 二、物质与人脑的意识活动 欧的:这样说,你是站在爱因斯坦一边了? 人脑思维的生理活动 夏普:我承认在人类之外存在一个客观实在。这一点与爱因斯坦一致。 但也有些不同。我认为客观实在不仅包括我们之外的客观实在,也包括人类自身,包括人脑思维的生理过程。在讨论这一点之前,必须强调的是这里的意识,不是神鬼之类的臆想的产物,而特指人脑意识这一生理活动形式。 首先从人脑意识活动的产生来看,分三个阶段:⑴由非生命的物质所具有的反应到生命物质的反应;⑵由低级生物的反应形式到高级动物的感觉和心理;⑶由一般动物的感觉到人的意识的产生。因此意识一直就是物质的形式。在低级阶段是简单的物质作用形式,发展到高级阶段的物质作用形式,物质作用的本质未发生变化,只是结构更复杂了,不会由物质作用形式发展成非物质作用形式。 其次,从人脑作用机制看,人脑的思维是由人脑的神经细胞组成不同的功能区,受到外界刺激作出的反应,这种物质作用与低级生物的反应、甚至非生命物质作用,虽然复杂程度不同,但本质上都是一致的,都是物质的作用。 人脑意识活动是人的机能,而人是物质的,做为物质的反映,物质机能的产物必然是物质的一种存在形式。脑电图已经表明人脑的思维活动发射一种脑电波,必然携带能量,这不仅包括产生的热量,而且产生一种物质波。打个比喻,就象物理上的火花放电现象,不仅产生光和热,而且产生人眼看不见的电磁波,当然,后来人们才知道电磁波的存在。我们认为人脑意识生理活动是一种客观的物质存在。 这一观点有如下例证据: 其一,气功大师的意念至动作用的客观性。关于这一点有许多可能是夸张的传言,但这几年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的“绝活”表演,令人心服地看到气功师用意念产生作用,将离一定距离的人推倒,这一点在中国练过气功的人都有一种意念产生的“气的推动”的作用。我本身也曾练过一段气功的基本功,也确实感到手上有一种气的推动,在平心静气时用意念作用两手之间,就有一种“气的推动”,好象在揉一个气球,你们不妨一试。 第二,从能量守恒的角度来看,人脑是由神经细胞组成的,分成视觉、听觉、信息等不同区域,分两个信号系统,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意识就是第一信号系统与第二信号系统的活动,人脑的意识就是脑神经对外界信息的加工的结果。在这过程中,脑神经细胞的活动消耗能量,产生了意识,可见意识不是凭空产生的,是能量消耗的结果,人们已经能用仪器观测到脑电波。而能量是守恒的,世界的物质不能创生也不会消灭,所以一切存在都是物质的表现形式,只是我们是否认识到,实验已经证明脑力劳动是重体力劳动,如果单从人脑的活动产生的热量来看,还不是很大,但的确消耗了能量,因此,可以推断人脑的意识活动也是能量的存在形式,是客观存在的。 第三,物质的基本特性就是运动,而人脑的意识活动是不断运动的,是人脑活动的产物,没有静止的意识,人脑的意识活动的这一特性,也决定了它的物质性。人脑的意识活动是人脑的复杂的思维过程,虽然这一复杂过程的机制,我们还不清楚,但随着科学的发展我们将逐渐弄清楚。 我们认识是不断发展和深入的,我们为认识到的未必就不存在,就象对空气的认识一样,刚开始人们认识到在空气里面可以放东西,是“空”的,后来认识到空气含有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等,现在我们进一步知道它充满电磁波和宇宙射线,所以,在原来看是“空”的空气,其实并不空,因此, 我们未认识到的人脑的意识活动的表现形式,就不能断定它是不存在的,人脑意识活动被证明有某种内在的机制,尽管还不十分清楚这一具体的作用机制,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它是一个有结构和功能的存在。 从上面几点可以看出,人脑的意识生理活动的本质是物质的。随着对人脑的认识,发现脑的意识生理活动是一个物质的过程,并且存在这样一些现象,那就是意识生理活动可直接产生物理上力的客观效果。因此,我认为人脑的生理意识活动不是别的,而是物质的一个活动过程,物质与生理意识是一体的,都可以统一到客观存在上去。这一点随着生命科学的发展,将给出进一步的答案。 人类不仅是“界外”的观察者,同样也是被观察的对象,也是客观存在的对象,从这个角度看,人并不比其它的客观对象更优越,人的高级思维过程也具有物质性。这一点,类似中国古代贤人提出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也就是人与自然合而为一的,并不是判官与小鬼的关系,人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其它动物也有自己的“思维方式”,比如,如果存在其它星体更高级的生物,它们看人类,就象人看猴子一样。从这个角度看人的反映并不比其它的反映更独特---独特到能用人的认识与否而改变事物的客观存在性。所以从客观事物的反映上来说,人的认识并没有更特殊的地方,无论怎样认识,都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人是否能制造一个与 自己一样的机器人? 斯诺:人脑的意识生理活动是物质的,就涉及这样一个问题,意识是否可以制造,人是否能制造一个与自己一样的机器人? 夏普:关于这一点,目前有两种看法,第一种认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制造的机器人越来越先进,人们最终能造出与人类一样的机器人,特别是电脑技术的发展,在某些方面电脑已经能够代替人类的大脑,且速度和准确性远远超过人脑,这更增加了这种看法的可信性。 第二个观点就是意识含有某种非算法的性质,也就是意识不能完全有机器的计算模拟。“ 我们意识思维应该有非算法的性质”“意识的沉思至少在数学方面……为了确定一个算法有效与否,人们要有外在的洞察”(见《皇帝新脑》第475页)。另外,灵感、洞察等是非算法的,意识是一种不能替代的东西。 我认为人脑的意识生理活动的本质是物质的,但我们并不能制造出一个与人一样的机器人。 人类对人脑的意识生理活动的认识也是一个无限发展过程,就像人类对高能粒子的认识一样,人们不能穷尽这一认识。人脑的意识生理活动的过程也是由细胞的活动过程决定的,而细胞的活动是由更小的粒子决定的,所以,尽管人脑的意识生理活动有物质性,但人们不能穷尽这一物质现象的尽头,因而,也就不可能制造出与人一样的机器人。 人类对人脑的意识生理活动的认识与对其它物质的认识是一样的。比如,人在对微观世界的认识,人们开始认为物质是由原子构成的,然后,认识到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进一步深入认为,原子核是由中子和质子构成的……到现在人们认识到基本粒子越来越多,而且这一认识过程在无限深入……人们无法穷尽这一过程,所以,人们根本无法制造出一个我们还没有完全认识的东西。当然人们可以在一定时期,通过一定手段,复制一个与原物质一样的东西,但这不是制造。 进一步说明这一点,还必须说明制造和复制的区别,复制是在原有的基础上的重复,比如,人类的生物工程技术可以产生新的品种,但这只是在原生物的基础上的选择、组合,并不是新制造一个品种。制造就是在全新的基础上发生质的变化。人类也是一样,人可以通过生命科学使人类更健康,可以复制一个与自己一模一样的人类的人,但必须在原有的细胞基础上培育而成。 当年密勒博士摸拟原是地球上的大气成份,在太阳紫外线辐射和放电条件下,用甲烷、氨、氮、水蒸气,通过火花放电合成氨基酸。这一事实只能表明人类的演化,并不能证明人类可以在实验室由其它物质制造出人类,氨基酸并不是人,人是经过若干亿年的演化而来的,对这一演化过程的认识也是不能穷尽,也是不能重演的。 人脑的意识生理活动是一个不断发展进化的过程,是由低级的反映到高级的抽象的综合过程。考古学界认为,大约距今1400—800万年前,人的祖先从猿类中分化出来,进入半人半猿的阶段,大约距今300—200万年前进化成直立行走的动物,打制最原始的石器,又经过几个阶段进化到现在的人类,所以,人类人脑的意识生理活动并不是一成不变,而是不断变化,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不断发展。 可见,人脑的意识生理活动,是一个不可重复的进化过程的结果,并且是一个永远不断进化的过程,这表明人脑的意识生理活动的物质性和不可创造性。所以人们即使有一天认识到人脑是由什么单位构成的,也不能制造出来,因为过去的历史是不能制造的。 生命过程是不可创造的,因为条件、环境是不断发生变化的,即使制造出生命的原始蛋白质,但是,人类演化的过程是不可重复的,所以,演化到现在的人是不能重新制造{复}的,不能“创造”的,只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复制”,#也就是说,不能由非生命创造出生命。人是不能创造的,人类制造出人脑,制造出与人完全一样的机器人,是一个永远无法到达的幻梦。这就像古董一样,人们可以复制一个文物,但正如历史不能重复一样,人们不能创造文物,否则就不是真正的文物了。 因此,我认为作为生命现象的人脑意识生理活动是物质的,但人们不能制造出具有意识的、与人一样的机器人。 关于人脑的意识活动,我否认两种顷向:一种顷向,把它推向灵魂一方,认为它是由一个完整的与人类客观物质世界对应的“灵魂世界”,进而推出“鬼、神”世界的存在,人们的行为由“鬼、神”和灵魂决定,存在死后的十八层地狱等等。另一种顷向,就是把人脑的意识活动扩大化,认为自然界的一切事物花草树木、桌子石头……都有意识,把意识与物质的功能混为一谈。 #斯诺:人脑的意识生理活动到底物质结构是什么? 夏普:人脑的意识生理活动是物质的反映,具体物质结构是进一步的问题。我作一点推测,我们认为意识{生理活动}是一种“波”,这种波的产生和传播,在方式上与电磁波类似,但结构肯定与电磁波不同,这种波可能以超光速传播,这一点与以往的观点不同。 这一推测一个普遍的证据就是人脑的活动有一种脑电波。当然上面说的只是一个推测,应该严格的、明智地与具体的事实区别开来。(or see jinruimin.xilubbs.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