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社区女性社区汽车社区军事社区文学社区社会社区娱乐社区游戏社区个人空间
上一主题:应给青蒿素研究成就者更多利益 下一主题:《前沿科学》:挑战光速不变假设...
检验光速是否可变的实验方案
[楼主] 作者:hudemi  发表时间:2005/05/01 12:39
点击:13701次

检验光速是否可变的实验方案

710075  西安市高新一路18号  黄德民

 

摘要:本文提出了三种检验光速是否可变的实验方案。分析和计算表明,这些方案都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和重要的实施价值,有利于对光速是否可变做出进一步检验。

主题词:光速不变  光速可变  实验检验  实验方案  相对论

 

一、问题提出

“光速不变”作为相对论的一条基本假设,得到了不少实验的验证和支持[1]。但“光速不变”究竟是本质还是现象,争议从未平息过,实验检验也从未停止过。笔者在此提出三种新的实验方案,以期对光速是否可变做出进一步检验。其中后二种与“光介子假说[2]”有一定联系。

二、非对称运动回路光干涉实验方案

非对称运动回路光干涉实验方案原理如图-1所示。

     

光源S发出的一束光经半透明镜A分为两束,一束沿ABCDAE传播,一束沿ADCBAE传播,两者在E点处汇合形成干涉条纹。其中,AD段和BC段分别用光纤连接,光线从光纤内通过。而AB段和CD段长度固定(为L米),光线直接从空中传播。

实验开始时,该装置各部分都静止在实验室中,E点处有稳定的干涉条纹。然后,保持AB段不动,让CD段以速度V运动,在此期间观察干涉条纹的移动量。

若光速可变,当CD段运动时,沿ABCDAE传播的光在CD段的速度将变为C-V,而沿ADCBAE传播的光在DC段的速度为C+V,其它各段对两束光的影响相等。这样,两束光到达E处时总的时间差为:

T=L/C-V-L/C+V)≈2LV/C2

对应的干涉条纹移动量为:

=TC/λ2LV/Cλ           (式中λ为光的波长)

实验时,若取V=10/秒,L=3米,C3×108/秒,光的波长λ=5×10-6米,则△≈0.04

这一移动量目前的干涉仪已完全能够检测。

具体实施时,上述方案可作适当变化,以便获得较大的条纹移动量。例如让整个光沿回路转上10圈后再引出,即可达到0.4的条纹移动量;也可以让上下边(即AB段和CD段)反向运动(一个向东,一个向西),条纹移动量将翻倍。

若该实验出现预期的干涉条纹移动,将直接挑战“光速不变假设”。

三、光线漂移时间差法实验方案

光线漂移时间差法实验方案与“光介子假说”有一定联系。

光介子假说认为地球周围存在着随地球一起(绕太阳公转)运动的光介子层,正是由于它们对光速的影响,才造成了迈克尔逊-莫雷实验等众多实验的“零结果”。同时,光介子假说还认为地球的自转难于拖动地面以上的光介子层随之转动,地面上应有因地球自转引起的光介子风。测量这种光介子风对光速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新设计的“光线漂移时间差法实验方案”如图-2(a)所示。

A点处的激光器发出一短脉冲,经两平行的平面镜M1M2多次反射后到达距离为LB处,B处的接收器接收并记录脉冲到达的时刻。设初始发射方向偏离法线的角度为θ,则光线从A到B所用的时间为:

T=L/Csinθ        (式中C为光速值)

若有光介子风,光线的传播方向将发生漂移,如图-2b)所示(图中V代表光介子风的速度)。当光介子风与AB方向相同时,光线从A到B所用的时间为:

T+=L/Csinθ+V

当光介子风与AB方向相反时,光线从A到B所用的时间为:

T-=L/Csinθ-V

具体实施时,不必准确测定θ值,只需分别测定实验装置沿不同方向(东西、西东、南北、北南)放置时光线传播的时间值即可。考虑到地球由西向东自转,地面可能存在由东向西的光介子风。这样,沿不同方向测得的光线传播时间值可能不同。

若取θ=10-5弧度,L=0.3米,C3×108/秒,V=300/秒(随纬度不同而不同,最大值在赤道处,约为465/秒),则:

T=10-4秒,△T+0.91×10-4秒,△T-1.11×10-4

比较上述各时间值的差,数量级为10-5秒,已完全可以测量并分辨(要求激光发散角很小,可能是个难点)。若沿各个方向测得的时间值不等,证明地面上确实存在光介子风,且对光速产生了影响。

四、非对称密封回路光干涉实验方案

“光介子假说”认为物体内部空间的光介子层有可能被物体运动所拖动,而外部空间的光介子层难被拖动。地球自转时,地面以上的光介子层基本不动,但地球上物体内部空间的光介子层则有可能因物体随地球自转而部分随动。针对此特点,新设计的“非对称密封回路光干涉实验方案”如图-3所示。

光源S发出的一束光经半透明镜A分为两束,一束沿ABCDAE传播,一束沿ADCBAE传播,两者在E点处汇合形成干涉条纹。图中阴影部分为密封装置壳体(光线穿过壳体的地方可用透明材料制作),中间部分为空腔。整个回路在垂直面内。

实验开始时,整个装置沿“东西”方向静止于地面上。由于地球自转,地面上应感受到速度为V的“光介子风”,密封装置内的光介子层可能会部分随动。设密封装置对其内部光介子层的拖动系数为f0f1),并令k=1-f0k1)。则沿ABCDAE传播的光在AB段的速度为C-KV,在CD段的速度为C+V,而沿ADCBAE传播的光在DC段的速度为C-V,在BA段的速度为C+KV。其它各段对两束光的影响相互抵消。这样,两束光的时间差为:

T=[L/C-V+L/C+KV]-[L/C+V+L/C-KV]

21-KLV/C2=2fLV/C2

对应的干涉条纹为:

=TC/λ2fLV/Cλ           (式中λ为光的波长)

进一步,让整个实验装置转过180度(例如从原来的“东西”放置变为“西东”放置),干涉条纹的移动量将变为为上式的2倍,即:

△≈4fLV/Cλ

若取L=3米,V=300/秒(随纬度不同而不同,最大值在赤道处,约为465/秒),C3×108/秒,光的波长λ=6×10-6米,则:

△≈2f

由上式可见,即使拖动系数很小,比如f=0.1,干涉条纹移动量也可达△≈0.2,足以被观测

如果实验出现预期的效应,既是对“光速不变原理”的挑战,也是对“光介子假说”的有力支持。

运用同样原理,也可以设计成“升降式回路光干涉实验方案”。与“非对称密封回路光干涉实验方案”不同的是,该实验开始时整个光回路完全封闭在密封装置(或地下实验室)内,随后,将光回路慢慢向上升起,使其上半部分支路升到装置外面(壳体预先留下缝隙)。由于装置内外的光介子风不同,在该支路突破密封装置壳体的那一瞬间,就会产生干涉条纹移动。鉴于该实验与非对称密封回路光干涉实验原理相同,不再展开叙述。

五、结束语

上述几种实验方案均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建议有条件者加以实施。一旦实验成功,将是对光速不变假设的严重挑战。

 

参考文献:

[1]  张元仲著 . 狭义相对论实验基础 . 北京:科学出版社,1979

[2]  黄德民著 . 论物理现象的本质——物质作用论挑战相对论 . 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本帖地址:http://club.xilu.com/hongbin/msgview-950451-65749.html[复制地址]
上一主题:应给青蒿素研究成就者更多利益 下一主题:《前沿科学》:挑战光速不变假设...
[楼主]  [2楼]  作者:hudemi  发表时间: 2005/05/01 12:44 

谢谢久明兄,欢迎大家发表意见!
黄德民
 [3楼]  作者:yanghx  发表时间: 2005/05/01 13:12 

初步印象

我觉得三个实验都没有多少理论上的问题,
只是可能不要太多寄希望于地表数百米/秒的以太风?
但可以考虑在飞机上实验,

从光纤陀螺和“光纤四边形”的实验看,
光纤介质对以太的戈引作用不是很大,
否则就很难观测到sagnac时差(相差)了?
不过较高速的飞机机舱对以太的作用如何还不知道,
估计也不会太大,所以很多以太实验估计可以在飞机或航天器内实现,

我认为最直接的“直光纤段sagnac实验”应该是最终的检验,
可能会在航天飞机上首先得到结果,
(美国航天飞机的机舱长度一般是17米左右)
较长距离的激光实验最好采用光纤, 这样可以避免一般激光实验中最麻烦的振动问题, 但我们也可以做很多相互印证的实验,
特别是小型实用的用来测量物体相对以太速度的装置,
这对于今后研究以太在地球附近和太阳系内的运动状态很有用?
否定相对论其实并不是最终目的,
只是为了尽快澄清一些思想误区,
为今后的以太论(或光介子说、暗物质说)扫请思想障碍?
至少现在大家开始比较注重验证相对论的具体实验了, 王睿勇的“光纤四边形实验”无疑使大家增强了信心, (我认为这是质疑相对论的一个很关键实验, 可惜学术和舆论界并未给予应有的重视和报道?) 各种实验的设计不少,只是有待实施, 这应该算是一个不小的进展了?

 [4楼]  作者:刘久明  发表时间: 2005/05/01 13:13 

对试验一的疑问。

对于后两个实验设计没看出问题,但对第一个实验设计有些怀疑。

由于在第一个实验中使用了光纤,我认为光在光纤中的光路长度与光纤的形态有关,并不完全是光纤的长度。这样一来就导致了相同长度的光纤由于形态不同,可能导致光通过所需的时间不同,在实验中,两段光纤的形态都会发生改变,如何保证光通过的时间相同?

[楼主]  [5楼]  作者:hudemi  发表时间: 2005/05/01 15:01 

回复:谢谢肯定!

 

我觉得三个实验都没有多少理论上的问题,(((谢谢肯定!我自己也比较自信地认为不会有理论上的问题。)))

只是可能不要太多寄希望于地表数百米/秒的以太风?(((不是我要寄太多的希望,而是实在没有办法,只能往往这方面去试一试。久广和您常说的,国际通信光缆内的光信号会出现时间差,我认为从某种程度上证明了这种因地球自转引起的“以太风”是存在的。)))

但可以考虑在飞机上实验,(((飞机上不可能实验,因为振动太厉害!在我与中科院光机所人员讨论时,他们告诉我,实验时连马路上的汽车跑动甚至实验室内的人员走动都会对干涉条纹产生明显影响。这也是影响我个人下决心做实验重要的原因。)))

 

从光纤陀螺和“光纤四边形”的实验看,

光纤介质对以太的戈引作用不是很大,

否则就很难观测到sagnac时差(相差)了?

不过较高速的飞机机舱对以太的作用如何还不知道,

估计也不会太大,所以很多以太实验估计可以在飞机或航天器内实现,

 

我认为最直接的“直光纤段sagnac实验”应该是最终的检验,

可能会在航天飞机上首先得到结果,(((估计仍存在振动问题。另外,太空的“光介子层”是否稀薄,对实验结果也可能有影响。)))

(美国航天飞机的机舱长度一般是17米左右)

 

较长距离的激光实验最好采用光纤,

这样可以避免一般激光实验中最麻烦的振动问题,

 

 

但我们也可以做很多相互印证的实验,

特别是小型实用的用来测量物体相对以太速度的装置,

这对于今后研究以太在地球附近和太阳系内的运动状态很有用?

否定相对论其实并不是最终目的,

只是为了尽快澄清一些思想误区,

为今后的以太论(或光介子说、暗物质说)扫请思想障碍?

至少现在大家开始比较注重验证相对论的具体实验了,

王睿勇的“光纤四边形实验”无疑使大家增强了信心,(((对!无疑使我增强了信心!当我将我的实验方案发给欧阳飞看时,他告诉了我王睿勇的实验,我一看,非常相近。只不过,我实验方案中的运动段没有用光纤,可以避免李绍明式的质疑。另外,他用的是测相位差法,我用的是干涉法。)))

(我认为这是质疑相对论的一个很关键实验,

可惜学术和舆论界并未给予应有的重视和报道?) (((关键是,他在论文中只字未提相对论甚至光速可变这样的字眼。一种可能是,他担心提反对光速不变,文章登不了。另一种可能是,他目前的信心还不足,还没有形成对历史上各种光速实验进行解释的系统想法,怕到时难于应对反对者的质疑。)))

各种实验的设计不少,只是有待实施,

这应该算是一个不小的进展了?

黄德民

[楼主]  [6楼]  作者:hudemi  发表时间: 2005/05/01 15:02 

回复:应该不成问题!

 

谢谢久明兄提醒,我的回复在(((        )))中。

===================

对于后两个实验设计没看出问题,但对第一个实验设计有些怀疑。

 

由于在第一个实验中使用了光纤,我认为光在光纤中的光路长度与光纤的形态有关,并不完全是光纤的长度。这样一来就导致了相同长度的光纤由于形态不同,可能导致光通过所需的时间不同,在实验中,两段光纤的形态都会发生改变,如何保证光通过的时间相同?

(((理论上,你的疑问是对的,即使在固定形态的光纤中,一正一反两束光通过光纤时所走的路径点也可能不完全重合。但这种影响究竟有多大,实验似乎还没有观察到过。比如,光纤陀螺已大量使用,但还未听说过会出现这种情况。)))

(((我独立提出的实验方案一与王汝勇的实验非常接近,只不过他的方案中ABCD四边均为光纤,而我的实验方案中,只BC、DA段为光纤,AB、CD段则为空间传播。这样可以减少光纤是否会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的争议。另外,我用的是干涉法,他用的是直接测相位差法。应该说,王汝勇实验的成功,能够消除你的上述疑问。)))

黄德民

 [7楼]  作者:silin007  发表时间: 2005/05/01 17:05 

实验结果=光速不变!
相 对 三 论

附录 狭义相对论的伪证

由于狭义相对论的一个大前提(狭议相对性原理)非常正确,所以人们忽略了其混为一谈的三个小前提(相对光源与介质及参考系的广义光速不变原理)都不正确的事实,因此在检验相对性原理的实验不断被证实的同时,对检验光速不变的实验做了一系列的伪证:


例如超新星爆发始终被视为是证明光速不变原理的直接证据,但因为光速(c)与光源的运动速度(u)无合成(c+u=c)不变的数学关系,所以不满足经典速度合成规律,因比这一证据非但不是证明光速不变原理正确的直接证据,反而是证明其不正确的直接证据,


又如以太漂移实验始终都是证明光速不变的重要证据,但因为光速(c)与以太漂移实验中都没运动(u=0)的光源、介质、参考系的速度合成(c+u=c)当然不变,所以实验零结果与相对性原理并不矛盾,因此这一证据非但不重要,反而与光速不变原理亳无关系; 



※※※※※※
请别轻信我所说的,也别坚信您所学的,更别迷信书所写的;只信亲眼能见,与亲手能算,及亲自能验相统一的事实。
 [8楼]  作者:老鹤  发表时间: 2005/05/01 21:24 

物理光学中“光的多普勒效应”不就是明摆着的事实吗?

 

 [9楼]  作者:yanghx  发表时间: 2005/05/01 21:36 

全光纤装置就不很怕振动了?

“久广和您常说的,国际通信光缆内的光信号会出现时间差,
我认为从某种程度上证明了这种因地球自转引起的“以太风”是存在的。”

这你可说反了,
我们说的是光纤陀螺可以测量地球的自转角速度,
可没有说“国际通信光缆内的光信号会出现时间差”,
正相反,我们怀疑“绕地轴光纤段”内可能没有sagnac时差,
(可以查看我的相关帖子)

开始我也怀疑静止的激光陀螺可以测量地球自转角速度,
通过久广(刘志波)的耐心讲解才反应过来,
于是进一步估计可以利用地球自转的线速度,免得去飞机上实验了,

可是进一步的分析发现光纤陀螺小圆上的任意点切线方向与地球大圆
上任意点的切线方向都不同(只有两圆相切点相同,只此一点),
这意味着静止的光纤陀螺当然可以测量到地球的自转,
因为光纤陀螺在随地球自转时,
光纤上任意点与地表以太是有相对运动的,
所以只有检验绕地轴光纤段内是否存在sagnac效应,
才能断定地表以太与地表之间是否存在相对运动,
于是我查找了不少这方面的资料,包括台湾的实验报告和图解,
现在的估计是他们早就发现绕地轴光纤段内没有sganac效应了,
为了解释这种难以解释的现象,在“原子钟搬运时差公式”中加入了一项:
2ωAe/cc
(也是久广注意到的,多谢提醒)
这与sagnac公式形式完全一样,只是系数为2,而不是4,
谁能说出这一项是怎么来的吗?原子钟绕地轴搬运与sagnac效应有何相干呢?
原子钟的内部结构我也介绍了一些,主要是一条从铯原子炉中射出的原子束流,
然后就是共振腔和共振检测器等,这与sagnac效应根本不相干吧?
所以现在估计这一项的由来可能就是为了解释绕地轴光纤段内没有sagnac效应的,
因为这个现象是他们根本无法解释的(只有用以太论才能解释),
才想出了这个很巧妙却又很牵强的解释方法,
(具体的解释步骤自己去推想了,并不难)

为什么说他们可能早就发现这个问题了呢?
因为光纤网络中最常用的PDH和SDH(信号同步传输)都需要有很高精度的同步,
所以要检验绕地轴光纤内是否存在sagnac效应时差是很关键的问题,
这关系到东西向的光纤网络干线中的时钟是否会受到sagnac时差的影响,
这种影响如果存在,很可能使得网络的同步问题难以解决,
而且如果东西向的光线中存在sagnac时差,应该会在SDH中予以考虑和修正,
可是有关SDH的资料和论文中都没有提到过这个问题,

本来这个实验是个很能说明问题的实验,可是看到这种情况,
也就暂时没有太多兴趣了,只好以后再说了,

总之光纤陀螺可以测量地球自转还不能说明地表以太与地表之间就一定存在相对运动,
而绕地轴光纤段内很可能是不存在sagnac效应的,
至于怎么解释,就只有暂时靠自己的直觉了,

值得注意的是:
原子钟的频率变化其实与原子束速度的变化关系很大,
所以学者们现在都在减小原子束速度方面下功夫,
以减小多普勒效应的影响,这显然是一个技术性很强的问题,
与物理理论上的时间变快或变慢简直没什么关系?
所以整个“原子钟搬运时差公式”都值得怀疑,
更不要说其中的sagnac项2ωAe/cc了?

我做的1米光程光点偏移实验遇到了旋转振动的问题,
看来还要做个大铁皮盆才行,好让1米的激光箱在里面洗澡呀,
也别小看我这个实验,其实还真能说明点问题呢,打点基础,

另外,你的“准四边形实验”用了激光束,所以振动的问题就很大了,
而王用的都是光纤,振动的问题就不大了(光纤陀螺就不是很怕振动),
至于干涉法都是一样的,都可以用光电法检测干涉环的微小移动(与光纤陀螺一样),

至于太空的“光介子层”是否稀薄,就不一定了,
不过这与测量相对光速影响不大,因为只是要对比两个方向的光速,
一些因素如果有影响也是对称、相等的,这样很多影响都可以互相抵消的,
不过就我国现有的技术水平和资金情况,可能还难以做这个实验,
但美国现在要想做这个实验估计是肯定可以的,
因为连台湾的类似测量装置都能达到10皮秒的短期精度,何况美国了?
(如果需要这方面的资料,我可以邮件提供)
如果利用航天飞机15米长度的空间长度布置光纤,
双向对比就可以得到30皮秒的时间差,这足以得到能说明问题的结果了,
关键是愿不愿意或值不值得的问题了?

 

 [10楼]  作者:jiuguang  发表时间: 2005/05/02 00:47 

实验2光线漂移时间差法实验方案将遇到反射次数不确定的问题

考虑到激光束有一个半径和面积,激光束截面的不同点,通过A,B两点时可以需要不同的反射次数。实际测到的最短时间,对应的是最少反射次数。分别测定实验装置沿不同方向(东西、西东、南北、北南)放置时,达到最少反射次数的可能是加工束截面的不同点,而最少反射次数则可能不变。结果可能是未必能测到时间差,请黄先生再分析一下。

 

 [11楼]  作者:silin007  发表时间: 2005/05/02 09:42 

换个说法“光的多普勒频移”实验早就能够证明光速的变与不变

换个说法“光的多普勒频移”实验早就能够证明光速的变与不变

即:光源动,介质与观察者不动的多普勒频移证明的是光速不变

而观察者动,光源与介质不动的多普勒频移证明的则是光速可变

至于光源与观察者不动时因光无多普勒频移而证明光不需要介质



※※※※※※
请别轻信我所说的,也别坚信您所学的,更别迷信书所写的;只信亲眼能见,与亲手能算,及亲自能验相统一的事实。
 [12楼]  作者:jiuguang  发表时间: 2005/05/02 20:43 

多普勒效应适用于相对运动,不适用于相对静止及一起运动
检验光速是否可变的实验方案
[楼主]  [13楼]  作者:hudemi  发表时间: 2005/05/02 22:26 

久广,你提的问题我都详细考虑过,但仍要谢谢你的提醒。尤其是,你对SAGNAC实验比较熟悉,还望你多提宝贵意见。

 

关于你提到的实验2的问题,以我文章中的数据为例。光线从A到B的时间为10的-4次方秒,对应的光程为30000米,AB距离为30厘米。在这一时间内,光介子风引起的光线漂移量约为3厘米(对应于光介子风为300米/秒)。若M1、M2两镜面相距5米,光线反射一个来回约为10米,则光线从A到B在两反射镜间约需反射3000次,AB线上每个反射间隔约为0.1毫米。因此,激光光束的截面直经最好应小于0.1毫米,这样,接收器才不至于多次接收到该光束的不同点(光敏器件宽度也应有要求,既不能宽于两个间隔0.2毫米,但又不能低于1个间隔0.2毫米)。

这样一来,对激光光束的发散角的要求就非常高,即要求到达30000米的位置处,光束截面要为0.1毫米,这非常难做到。但如果能达到上面所说的光线漂移量约为3厘米的十分之一即3毫米以下,实验也是可以做的,因为这时即使出现上面所说的多次接收,对实验结果的影响也不是太大(误差低于10%)。

总之,该实验的难点是对激光的发散角要求非常高。这就是我文章中所说的“要求激光发散角很小,可能是个难点”的本来含义。

黄德民

[楼主]  [14楼]  作者:hudemi  发表时间: 2005/05/02 22:28 

由于实验所要求的速度不是太高,估计振动问题不是大问题。

我的实验方案不全部用光纤,主要是为了避免因用光纤带来的不必要的争议(如李绍明所提的问题)。由于实验所要求的速度不是太高(方案中暂取为10米/秒),估计振动问题不是大问题。

至于太空中“光介子层”稀薄是否带来影响的问题,因为我是持“光为粒子”观点的人,若太空中光介子层太稀薄,则这时主要要考虑光源(包括反射镜等次光源)速度对光速的影响,问题就变得复杂了。

黄德民

[楼主]  [15楼]  作者:hudemi  发表时间: 2005/05/02 22:31 

相对论认为光的多普勒频移与光速不变不矛盾。我们必须直接寻找光速可变的实验证据。
检验光速是否可变的实验方案
 [16楼]  作者:逆子  发表时间: 2005/05/02 22:32 

微波也可以替代光

光是电磁波这是一个共识,测定微波的波速是否具有绝对性,同样是解决光的传播问题。

从相对性原理所导出的绝对光速论认为:之所以光速的绝对的就是因为光的波长会发生改变。对于一个相对于光源相对运动的观测者而方,如果只发生频率的变化没有波长的变化的话,就可能出现亚光速、超光速。所以说绝对光速论的主要实验依据是波长会随运动的速率的改变而改变。

波长倒底是变不变呢?

地面上静止一光源,地面上静止一观测者测光的波长,当观测者向着它运动时频率升高,波长变短,反则频率降低,频长变长。这样总是会保持者两者的乘积不变。

这里主要的问题是波长运动者是如何来测定波长的。光源与观测者相对静止时测定波长的方法是没有问题的。相对运动时该如何测定波长呢?

如何用“尺子”来测定波长?

对光的频率来讲是不好用“尺子”来测量的。而在微波段是可行的比如说微波发生的微波能量是以光速沿同轴线传播的。一般其传播终端的接收者相对于微波源也是静止的。

如果我们改变一下,让接收者顺着同轴线运动,接收改为活动的触点,确切地讲应为音叉状的半波振子天线。也就是说当天线的长度正好等于半个波长时,才会发生谐振,接收端才会有最大的电流产生。这个原理完全类似于用尺子来测定波长。

说白了,这个实验也根本无需来作,仅需要思考结果。



※※※※※※
逆子
[楼主]  [17楼]  作者:hudemi  发表时间: 2005/05/02 22:35 

有请丁一宁先生将此文转贴至北京相对论联谊会网站。

因为我不会贴图。

黄德民拜托

 [18楼]  作者:jiuguang  发表时间: 2005/05/03 09:15 

发散角是关键

发散角的问题看来你也注意到了(我没有很仔细地看帖子)。不过反射镜可能也是个问题,即使平度达到微米,可能还是不能保证要求吧?

最好通过E-Mail发给我一份,liu_zbo@163.com

 

 

[楼主]  [19楼]  作者:hudemi  发表时间: 2005/05/03 17:37 

回复:确实,该实验能否实现,关键还看能否找到发散角很小的激光。

 

刘先生,您好!

影响方案二实施的主要原因有四个方面,一是要求激光的发散度很小;二是要求激光很细但功率较高(传播到30000米外还能有效检测);三是要求平面镜的平整度高,四是要求两平面镜平行度高。

在上述问题中,第一个问题可能最难办,实验要求发散度小于10的-8次方,从网上查,目前的激光器可能只能达到10的-6次方到-7次方。其次难办的是第三个问题,若平面镜平整度不够,因漫反射会使光斑变大,激光的传播方向受影响,同时,使光强减弱。第二个问题估计问题不大。第四个问题有影响,但因比较的是时间差,对实验结果影响也不会很大。

该实验能否实现,关键还看能否找到发散角很小的激光。

事实上,我曾提出过多种实验方案,都仔细推敲过其难易程度和实现的可能性。此次贴出的三种方案是经过筛选留下的。但这些思维过程并没有形成文字,无法通过E-Mail发给您。

黄德民

[楼主]  [20楼]  作者:hudemi  发表时间: 2005/05/03 17:59 
 [21楼]  作者:jiuguang  发表时间: 2005/05/04 01:25 

黄先生好!

因为看帖子比较累,我只是粗略的看了一下,没有细看。

我是希望将您的方案通过邮件发给我,我可以慢慢细看。可能是我写的太简略了,容易引起误解,抱歉。

刘志波

 

 

 [22楼]  作者:yanghx  发表时间: 2005/05/04 10:00 

李绍明提出了什么问题?
是我与“明学”探讨的问题吗?
 [23楼]  作者:吴沂光  发表时间: 2005/05/04 21:37 

我对黄德民先生的实验(一)有所怀疑。在此我很想听听沈博士的见解
检验光速是否可变的实验方案
[楼主]  [24楼]  作者:hudemi  发表时间: 2005/05/04 22:58 

自我评述

尽管我致力于揭露相对论的问题和矛盾,也倾心于寻找新的理论取代相对论,并出版了《论物理现象的本质——物质作用论挑战相对论》一书。但我始终认为挑战相对论的根本出路在于实验。前一段时间,我上网少,主要精力用在设计检验光速是否可变的实验方案上。我设计了多种方案,充分考虑了各种方案实现的难易程度和可能性,此次贴出的实验方案是我筛选出来的认为现阶段最有可能实现的三种方案。

这三个方案是层层递进的关系。方案一基本上不依赖于任何特定的假设,可直接用来检验光速是否可变;方案二依赖于地球自转时地面光速各向不同性这一特定的假设;方案三不仅赖于地球自转时地面光速各向不同性这一假设,而且还取决于对光速有影响的物质能被密封装置拖动这一假设。上述三种实验只要其中任何一种出现预期结果,都将对相对论构成严重挑战,但如果两种甚至三种都出现预期结果,则说服力更强,可以说将直接粉碎光速不变假设。

从可行性上讲,方案一和方案三,目前的技术水平完全能够实现。方案二则需要寻找小于10-8次方发散度的高准直激光,现阶段能不能找到,还不清楚,至少应已比较接近,或者随着技术的发展,很快能实现。

从成功的把握性上讲,我认为方案一成功的可能性达95%以上;方案二成功的可能性应高于50%(地球自转时,地面光速各向不同性比各向同性的可能性要大);方案三成功的可能性高于25%(地球自转时,地面光速各向不同性比各向同性的可能性要大;密封装置内光介子层被部分拖动的可能性比完全不被拖动的可能性大)。但对于光速是否可变这一重大物理问题,哪怕实验只有1%成功的可能,也值得一试。

希望各位网友帮助进一步从实验原理和可行性方面进行审查,尤其欢迎有条件的网友帮助联系实验或合作实验。

 

黄德民

 

[楼主]  [25楼]  作者:hudemi  发表时间: 2005/05/04 23:01 

我也希望听到沈建其等相对论赞同者的意见,为什么不见他们的发言。
检验光速是否可变的实验方案
[楼主]  [26楼]  作者:hudemi  发表时间: 2005/05/04 23:07 

回复:已发出,请提宝贵意见。
检验光速是否可变的实验方案
[楼主]  [27楼]  作者:hudemi  发表时间: 2005/05/04 23:10 

回复:对,就是“明学”提出的问题。
检验光速是否可变的实验方案
 [28楼]  作者:silin007  发表时间: 2005/05/05 10:40 

为早日倒相;请恕我直言:

战胜相对论的根本出路并不在于新实验,
而在于重新审查证明了相对论的老实验,
例如证明光速相对光源不变的双星实验,
又如证明光速相对介质不变的以太实验,
再如证明光速相对观者不变的频移实验,
因为新实验结果不会否定老实验的结果,
所以先找找爱氏对这三个实验的误解吧。



※※※※※※
请别轻信我所说的,也别坚信您所学的,更别迷信书所写的;只信亲眼能见,与亲手能算,及亲自能验相统一的事实。
 [29楼]  作者:silin007  发表时间: 2005/05/05 10:41 

因为他们开始怀疑相对论了!甚到于有的开始倒相了!
检验光速是否可变的实验方案
[楼主]  [30楼]  作者:hudemi  发表时间: 2005/05/05 12:02 

这些工作我都做过了!
在我的《论物理现象的本质——物质作用论挑战相对论》一书中对历史上的光速实验都重新作了分析、讨论和解释。

精彩推荐>>

  简捷回复 [点此进入编辑器回帖页]  文明上网 理性发言
 推荐到西陆名言:
签  名:
作  者:
密  码:
游客来访 
注册用户 提 交
西陆网(www.xilu.com )版权所有 点击拥有西陆免费论坛  联系西陆小精灵

0.21113991737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