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社区女性社区汽车社区军事社区文学社区社会社区娱乐社区游戏社区个人空间
上一主题:热力学第2定理的逻辑矛盾 下一主题:答杨升山来电(三)
一个能彻底否定热寂说的新观点
[楼主] 作者:yeboyebo  发表时间:2004/12/12 09:24
点击:1961次

一个能彻底否定热寂说的新观点

一、热寂说的提出

1865年由德国物理学家克劳修斯(Clausius,R.E.1822~1888)提出了“熵增加原理”。“熵”是决定于系统的热力学状态的物理量,一个系统经过一个绝热过程由一个态变化到另一个态的时候,它的熵永不减少,这就是熵增加原理。这种演化是物理学的最基本的定律,它体现着能量从集中到耗散,从有序到无序。

热力学发展的初期,克劳修斯和开尔文(LordKelvin)等人,把热力学第二定律滥用于整个宇宙,得出荒谬的“宇宙热寂论”,认为整个宇宙都发生着熵增加,最后整个宇宙将会达到热平衡,熵值达到最大,温度差消失,压力变为均匀,所有的能量都成为不可再进行传递和转化的束缚能,整个宇宙都陷入停止变化、停止发展的状态。克劳修斯预计宇宙将在1867年发生热寂。

19世纪,能够认识到热寂论谬误的科学家寥寥无几。只有波耳兹曼(L.E.Boltzman)和麦克斯韦(J.C.Maxwell)两人。

二、与热寂说相抗衡的一些事实

1、生命过程

早在1866年,玻耳兹曼就注意到生物的生长过程与熵增加相拮抗的事实。他说:“生物为了生存而作的一般斗争,既不是为了物质,也不是为了能量,而是为了熵而斗争。植物铺开了它的面积大得不可计量的叶片,以一种尚未探明的方式,迫使太阳去完成我们在实验室中不知道如何完成的化学合成。”

1944年,著名的物理学家薛定锷(E.Schrodinger)提出了“生物赖负熵为生”的名言。他说:“要摆脱死亡,就是说要活着,唯一的办法就是从环境中不断地吸取负熵。

2、“麦克斯韦妖”

麦克斯韦也模模糊糊、隐隐约约地意识到,自然界存在着与熵增加相拮抗的能量控制机制。但他当时无法清晰地说明这种机制。他只能假定一种“类人妖”,能够按照某种秩序和规则把作随机热运动的微粒分配到一定的相格里。这就是1871年出现的有名的“麦克斯韦妖”

3、伯纳德花纹

1900年,法国的伯纳德(Bernard,Henri)首次发现了蜂巢状的自组织花纹。当两种气体的混合体由于加热而离开平衡态后,组织便会以一种简单浓度梯度的形式出现。如盛有氢气和硫化氢气体混合物的容器,使两端产生并保持一个很小的温度差,就会发现两种气体将逐渐分离,较轻的氢气多流向较热的一边,较重的硫化氢气则多聚集于较冷的一边,形成了各自的浓度梯度。这个现象表明,在不可逆的非平衡态过程中,可以产生出有序性。

4、化学振荡

布雷(Bray,William)、图灵(Turing,Alan)、别洛索夫(Be-lousov,B.P.1893~1970)等人先后发现了化学振荡。虽然化学振荡谈不上具有一个可以变异、可以演化的遗传系统,但它有不少特点:诸如化学的新陈代谢,自我组织的结构,有节奏的活动,在某些极限以内的动态稳定,在这些极限以外的不可逆的解体,一个自然的寿命等等。

5、耗散结构

本世纪40年代,普里高津(I.Prigoging)提出的耗散结构理论。耗散结构是指在远离平衡的条件下,借助于外界的能量流、质量流和信息流而维持的一种空间或时间的有序结构,它随着外界的输入而不断地变化,并能进行自组织,导致体系本身的熵减少。

6、黑洞

宇宙中散逸的辐射怎样才可以重新集中起来呢?许多人认为,在黑洞中集结起来的能量不一定是束缚能,而是可能转化和重新活动起来并释放出去的自由能。从外部供给黑洞的可以是高熵的质能,而黑洞的吸积和质能转化却可以把它们变成低熵的质能。从某种意义上来看,黑洞本身是可能产生负熵的,它并不需要从外部获得负熵流。阿西莫夫(I.Asimov)说:“在黑洞里,热力学第二定律被颠倒过来了,因而尽管宇宙的大多数区域是在衰亡,但黑洞里却在逐渐复兴。”

黑洞能导致宇宙的局部收缩,但还不足以与整个宇宙的膨胀相抗衡。宇宙膨胀是由宇宙大爆炸开始的,宇宙大爆炸通常被看作是宇宙熵增的本原。因此,要最终解决热寂论的问题,还必须找到宇宙收缩的机制。只有找到导致宇宙收缩的原因,宇宙热寂论的最后阵地才能被攻破了。但是人们无法找到导致宇宙收缩的原因,而且宇宙里是否真的有黑洞还有争议,实际上发现的黑洞似乎又太少了。

7、宇宙坍缩

如果宇宙不是开放的,膨胀最终会停止下来,并且使所有的物质不可抗拒地回聚在一起,成为一个最终的奇点。果真如此,宇宙就是以大爆炸开始,而以大坍缩终结。在膨胀过程中,高度有序的大爆炸奇点,指向某种无序性最大的中间态;然后当宇宙开始向大坍缩——它看上去和大爆炸是同样高度有序的——收缩时便反转过来,即出现时间逆转的现象。这个看法受到了彭罗塞(Penrose,R.)的反驳。彭罗塞认为,即使在大坍缩的过程中,熵也是不断增加的,时间箭头依然不变。因为,“大爆炸”和“大坍缩”这两个宇宙奇点的结构是不等价的,即不对称的。当然,彭罗塞的这些看法,还只是一种有价值的猜想。

三、宇宙热寂论是至今没有解决的一大疑难问题

由于麦克斯韦妖只是一种猜想,当然不可能解决宇宙热寂论的问题。玻尔兹曼所说的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与熵增加相拮抗,则要求从阳光输入更多的负熵,也就是说,是以太阳的更大的熵增加为代价的。伯纳德花纹、化学振荡、耗散结构等,都依赖于从环境输入负熵而产生有序,因此,这种有序化是以环境中更大的熵增为代价的。如果把它们与其环境整个看成一个系统,那么这个系统是仍然要产生熵增加的。同时,它们也远远不足以与宇宙中极其巨大的熵增加过程相抗衡。至于黑洞和宇宙坍缩也没有统一的认识。尽管人们指责热寂说忽略了热力学第二定律的附加条件,把热力学第二定律滥用于整个宇宙。但是并没有任何人能从正面说明宇宙不会热寂的道理。于是,宇宙热寂论成了19世纪的自然科学留给20世纪的一大疑难问题。

恩格斯早就说过:“只有指出了辐射到宇宙间的热怎样变得可以重新利用,才能最终解决这个问题。”同时,恩格斯还明确地预言:“放射到太空中去的热一定有可能通过某种途径(指明这一途径,将是以后自然科学的课题)转变为另一种形式,在这种运动形式中,它能够重新集合和活动起来。”

四、宇宙中散逸的热是怎样重新集中起来的

散逸到宇宙中的热是怎样重新集中起来的呢?事实证明,仅从原子和分子这个层次上,是无法解决这一问题的,我们必须把眼光扩大到暗物质和恒星这两个层次上才行。

1、  暗物质

从所掌握的资料来看,物质结构有一个重要的特点,那就是物质以不同的层次分布,这种分布是不连续的。目前,从微观上通常认为可分为分子、原子、原子核和电子所构成的微观层次,物质的层次是互相联系和无限可分的。任何一个物质层次无不都是上有更高的层次,下有更深的层次。层中有层,层层相联。任何一个物质层次只是无穷层次系列中的一个“关节点”,从而形成层次的等级性。某个层次总是由下一个或下几个层次所组成。比电子更小的层次目前还无法直接观察到,但人们并不怀疑它们的存在性。只好称为暗物质。因此,在我们的宇宙中各向同性地分布着许多这种暗物质,它们是以很高的速度作直线运动。

暗物质的存在终于在天文学上得到证实。人们根据光度定出的质量总比根据力学定出的质量要小得多。因此,一定存在着大量有力学效果而不发光的暗物质。例如,根据星系周围的物质转动曲线,发现宇宙大尺度范围内存在暗物质。计算表明,银河系的总质量至少比光学区的质量大10倍,即银河系的质量中至少有90%是属于暗物质。

2、恒星演化

恒星发出的能量来源于核反应。德国的魏茨泽克和美国的贝特认为,可能存在以下两种核反应使氢转变为氦。

1)、质子——质子反应。

这个反应分三个步骤:第一步是两个质子碰撞,放出一个正电子和一个中微子形成氘;第二步是由氘和质子碰撞形成氦的同位素氦3;最后一步是由2个氦3碰撞形成氦核,最后一步是由2个氦3碰撞放出两个质子形成氦核,最终完成由氢核聚变为氦核的反应。这三个核反应都是放热反应。这一连串的反应过程,共有6个质子参与,最后形成1个氦核、2个质子、2个中微子、2个正电子和2个光子。同时释放24.158电子伏的能量。

2)、碳——氮——氧循环

首先由碳核和一个质子碰撞,质子打入碳核使之变为氮的同位素 N(7,13),它是放射性的,很快放出正电子和中微子形成碳的同位素C(6,13),它和质子反应生成氮核。新的氮核和质子相碰撞形成氧同位素O(8,15), O(8,15)也是放射性的,它放出一个正电子和一个中微子后衰变成氮的同位素N(7,15);最后,N(7,15)和一个质子碰撞形成碳核和氦核。 这一系列的反应也都是放热反应,因此,只要有足够多的质子,就可以成为稳定的能源。碳——氮——氧循环的结果是4个质子合成一个氦核,同时产生2个正电子、 2个中微子和3个光子,释放出25.03兆电子伏特的能量。参与反应的碳元素在核反应前后没有发生任何变化,而氮、氧同位素只是在中间过程中产生又消失。

人们认为,当恒星里的氢耗尽后核反应会一个接着一个,氦聚变为碳、碳聚变为氧和镁、氧聚变为氖和硫、……..最后全部变成铁。然后恒星会崩溃而形成超新星爆发。

然而,除了氢聚变为氦,后面的核反应是不符合观察的事实的。

根据光谱分析,从天体的尺度看,氢与氦是最丰富的元素,两者之和占总质量的99%,其余的元素仅约占1%。对宇宙学特别有意义的是,在许多不同种类的天体上,例如在河外星系、银河系、太阳、木星和土星上,氢元素含量与氦元素含量之比竟是大体相同的,即二者质量之比约为3比1,不仅如此,赫罗图上早期的红巨星的晚期的白矮星全都是这样。

在这里我们提出以下四个问题:

1)、既然恒星里的氢耗尽后核反应会一个接着一个,氦聚变为碳、碳聚变为氧和镁、氧聚变为氖和硫、……..最后全部变成铁,为什么在众多的恒星里氢元素含量与氦元素含量之比都为3比1,在晚期的恒星中,为什么至今没有发现一颗恒星只含有少量的氢或含有大量的碳、氧、镁、氖、硫、和铁?

2)、众多的恒星里氢元素含量与氦元素含量之比为什么都为约3比1?

3)、恒星里的氢为什么不象氢弹一下子炸光?而是慢慢地聚合成氦?

4)、恒星里的氢长久不衰,它是如何产生的和源源不断补充的? 

3、分析与综合

根据上述的证据综合分析如下:

 1)、大的天体中不断有氢生成。因为在河外星系、银河系、太阳、木星和土星上,氢元素含量和氦元素含量总是约3比1。恒星里的氢长久不衰,没有源源不断的补充是不可思议的。所有恒星上主要的核反应都是氢聚合成氦,所谓的氦聚变为碳、碳聚变为氧和镁、氧聚变为氖和硫、……..最后全部变成铁的核反应统统都不存在。因为至今还没有发现一颗恒星含有大量的碳、氧、镁、氖、硫、和铁的。氢在不断地生成着,氢永远也耗之不尽,用之不竭,因而恒星的整体永远不会熄灭。也就是说宇宙永远也不会热寂。

2)、我们认为,银河系、太阳、木星和土星俘获的空间暗物质聚合成氦后,热核反应开始变成可逆的,即氦可以裂变为氢,这是一个吸热反应。二者达到动态平衡后氢和氦的质量之比约为3比1。因为不断地有氢生成,也就是反应物的浓度在增加,总的来看,反应会沿着正向进行,新生成的氢中只有约25%聚合成氦。这就是占太阳质量约75%的氢为什么不一下子反应完,而是缓慢地进行的机理。不管太阳燃烧了多少亿年,其中氢和氦的丰度基本上保持不变。其它的星系、恒星或质量达到一定大小的星体,如土星和木星也是这样。

我们只要把氢或氦在隔绝其它元素的情况下,放入类似于星体的高温高压环境中,等到反应完成后,测出氢和氦的比例,这一过程就可证实。一旦人们普遍地实现了把氢转变为氦的热核反应,就无异于得到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因此,这一猜想是可以用试验证明的。

4、宇宙中散逸的热是怎样重新集中起来的

天体中不断有氢生成并不是无中生有。它是由暗物质生成的。暗物质在恒星中受到足够的阻碍速度变慢到一定的程度以后会相互凝聚成最简单的原子氢,原子氢的化学性质极其活泼,相互聚合成氦而放出巨大的核能。(我认为并不需要质子——质子反应和碳——氮——氧循环那么复杂)。因此,暗物质在质量足够大的星体中会转变为“明物质”——氢。这也从另一角度说明,暗物质至少是比电子更小和更深层次的粒子。暗物质并不遥远,它就在我们身边。

请注意,暗物质相互凝聚成最简单的原子氢和原子氢相互聚合成氦的过程是从无序到有序的过程,也是一个放热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是暗物质和原子氢所含有的自由能变成热能,从而这一热能是负的(把消耗的热能看成的,产生的热能就是负的,消耗了一个负的热能,就是产生了热能),也就是说在这一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负熵S=-Q/T。这些负熵与宇宙中极其巨大的熵增加过程相抗衡便足足有余了。

同时,这一过程是自发进行的,它不会对环境产生任何影响,不会使环境产生更大的熵增。唯一有影响的是暗物质减少了。有人会问,当暗物质减少到0,这一过程不是终结了吗?

当然不会发生这种情形,因为我们只说了一半,还有熵增过程没有说。熵增的过程是由有序变无序的过程,恒星中产生出来的热,最终会使氢等明物质重新还原成暗物质而完成一个循环。

不难理解宇宙中散逸的热变成暗物质的自由能,这些自由能又在恒星中重新集中起来变成热,这一过程的不断重复,就是热的无限循环的动态平衡。

五、宇宙为什么不会热寂

认为整个宇宙都发生着熵增加,最后整个宇宙将会达到热平衡,熵值达到最大,温度差消失的观点显然是错误的。因为整个宇宙都发生着熵增加是不符合事实的,恒星中的暗物质变成明物质的过程就是熵减的,从而宇宙将永远不会达到热平衡,熵值不会达到最大,温度差永远不会消失,宇宙当然就不会热寂了。

其实,热寂说是热的静态平衡,而宇宙实际上是热的动态平衡。热能主要产生于恒星,在那里暗物质变成明物质,氢聚变为氦,产生负熵,自由能变成热能;这些热能在宇宙间产生正熵,明物质又逐渐变成暗物质,热能变为自由能。

只要你抬头仰望满天永不熄灭的繁星,你相信热寂说吗?

 

本帖地址:http://club.xilu.com/hongbin/msgview-950451-59849.html[复制地址]
上一主题:热力学第2定理的逻辑矛盾 下一主题:答杨升山来电(三)
 [2楼]  作者:宇观系统论  发表时间: 2004/12/12 11:39 

宇宙是绝热的等熵的系统

道理说起来很简单,宇宙的热不可能散失到宇宙之外去的。

熵增加原理只适合于局部系统。

整体系统的物理过程都是绝热的等熵的过程。

正和说一块块熵增加的区域相加不可能得出熵减少的说法实在是坐井观天。



※※※※※※
黄氏时空由光频多普勒红移定义可变时间单位秒t = t' squart[(C - V)/(C + V)].时间秒的变化导致了可变光速C = C'squart[(C-V)/(C+V)].光速的变化导致了可变距离单位米l = l' squart[(C + V)/(C - V)].黄氏自旋衰变相互作用模型:引力=动量变化率,电磁力=角动量变化率
 [3楼]  作者:正和  发表时间: 2004/12/13 12:55 

一个温度不匀的绝热系统温度平均化过程中熵不变吗?
一个能彻底否定热寂说的新观点
 [4楼]  作者:正和  发表时间: 2004/12/13 14:07 

我低头回想了各种类型的反相者,只好抬头望天了。
 

一个能彻底否定热寂说的新观点

 

一、热寂说的提出

1865年由德国物理学家克劳修斯(Clausius,R.E.1822~1888)提出了“熵增加原理”。“熵”是决定于系统的热力学状态的物理量,一个系统经过一个绝热过程由一个态变化到另一个态的时候,它的熵永不减少,这就是熵增加原理。这种演化是物理学的最基本的定律,它体现着能量从集中到耗散,从有序到无序。


热力学发展的初期,克劳修斯和开尔文(LordKelvin)等人,把热力学第二定律滥用于整个宇宙,得出荒谬的“宇宙热寂论”,认为整个宇宙都发生着熵增加,最后整个宇宙将会达到热平衡,熵值达到最大,温度差消失,压力变为均匀,所有的能量都成为不可再进行传递和转化的束缚能,整个宇宙都陷入停止变化、停止发展的状态。克劳修斯预计宇宙将在1867年发生热寂。


   19世纪,能够认识到热寂论谬误的科学家寥寥无几。只有波耳兹曼(L.E.Boltzman)和麦克斯韦(J.C.Maxwell)两人。

//没有,也不可能有实验证明第二定律被滥用了。在人类的有生之年恐怕不可能实证它,因此它没多大理论意义,它只是第二定律的广告宣传而已。恩格斯等哲学家喜欢上纲上线。

二、与热寂说相抗衡的一些事实

 

1、生命过程


早在1866年,玻耳兹曼就注意到生物的生长过程与熵增加相拮抗的事实。他说:“生物为了生存而作的一般斗争,既不是为了物质,也不是为了能量,而是为了熵而斗争。植物铺开了它的面积大得不可计量的叶片,以一种尚未探明的方式,迫使太阳去完成我们在实验室中不知道如何完成的化学合成。”

1944年,著名的物理学家薛定锷(E.Schrodinger)提出了“生物赖负熵为生”的名言。他说:“要摆脱死亡,就是说要活着,唯一的办法就是从环境中不断地吸取负熵。

 

//负熵就是环境的熵增。生命过程在逻辑上不能够成对热寂说的反驳。除非将热寂说歪曲为宇宙的每一个局部都单调趋向热力学平衡。热寂说完全可以容纳一个总体衰退而局部波澜壮阔的真实世界。

2、“麦克斯韦妖”


麦克斯韦也模模糊糊、隐隐约约地意识到,自然界存在着与熵增加相拮抗的能量控制机制。但他当时无法清晰地说明这种机制。他只能假定一种“类人妖”,能够按照某种秩序和规则把作随机热运动的微粒分配到一定的相格里。这就是1871年出现的有名的“麦克斯韦妖”

 

//麦克斯韦妖早被第二定律降服了。这段故事你还不知道?麦妖需要获取分子速度的信息,就需要物理的测量过程,这个过程的熵增远大于将分子按速度大小分离开的熵减。


3、伯纳德花纹


1900年,法国的伯纳德(Bernard,Henri)首次发现了蜂巢状的自组织花纹。当两种气体的混合体由于加热而离开平衡态后,组织便会以一种简单浓度梯度的形式出现。如盛有氢气和硫化氢气体混合物的容器,使两端产生并保持一个很小的温度差,就会发现两种气体将逐渐分离,较轻的氢气多流向较热的一边,较重的硫化氢气则多聚集于较冷的一边,形成了各自的浓度梯度。这个现象表明,在不可逆的非平衡态过程中,可以产生出有序性。

 

//两端保持温度差?难道你就没看出这个温度差提供的热流?这个热流的效果是使环境熵增加,系统才得以维持一个相对有序状态。热力学第二定律什么时候说过开放系统熵一定增加?

4、化学振荡


布雷(Bray,William)、图灵(Turing,Alan)、别洛索夫(Be-lousov,B.P.1893~1970)等人先后发现了化学振荡。虽然化学振荡谈不上具有一个可以变异、可以演化的遗传系统,但它有不少特点:诸如化学的新陈代谢,自我组织的结构,有节奏的活动,在某些极限以内的动态稳定,在这些极限以外的不可逆的解体,一个自然的寿命等等。

 

//化学能驱动的熵增过程而已,过程中自由能(“负熵”的有效表示)减少。你学过物理化学吗?

5、耗散结构


本世纪40年代,普里高津(I.Prigoging)提出的耗散结构理论。耗散结构是指在远离平衡的条件下,借助于外界的能量流、质量流和信息流而维持的一种空间或时间的有序结构,它随着外界的输入而不断地变化,并能进行自组织,导致体系本身的熵减少。


//为什么叫耗散结构?就是耗散负熵,使环境熵增加的远离平稀态的结构,与第二定律不矛盾。

 

6、黑洞

宇宙中散逸的辐射怎样才可以重新集中起来呢?许多人认为,在黑洞中集结起来的能量不一定是束缚能,而是可能转化和重新活动起来并释放出去的自由能。从外部供给黑洞的可以是高熵的质能,而黑洞的吸积和质能转化却可以把它们变成低熵的质能。从某种意义上来看,黑洞本身是可能产生负熵的,它并不需要从外部获得负熵流。阿西莫夫(I.Asimov)说:“在黑洞里,热力学第二定律被颠倒过来了,因而尽管宇宙的大多数区域是在衰亡,但黑洞里却在逐渐复兴。”

//简直是胡说。黑洞是把低熵的有结构的物质、高能量的光子,转变为极大的黑洞熵和低能量的光子——霍金辐射(总能量相同时有更大的熵,就象生物圈把可见光耗散成红外线)。

黑洞能导致宇宙的局部收缩,但还不足以与整个宇宙的膨胀相抗衡。宇宙膨胀是由宇宙大爆炸开始的,宇宙大爆炸通常被看作是宇宙熵增的本原。因此,要最终解决热寂论的问题,还必须找到宇宙收缩的机制。只有找到导致宇宙收缩的原因,宇宙热寂论的最后阵地才能被攻破了。但是人们无法找到导致宇宙收缩的原因,而且宇宙里是否真的有黑洞还有争议,实际上发现的黑洞似乎又太少了。

 

//现在认为,宇宙一直膨胀时熵增;即使宇宙将来会收缩,仍是熵增。

7、宇宙坍缩

如果宇宙不是开放的,膨胀最终会停止下来,并且使所有的物质不可抗拒地回聚在一起,成为一个最终的奇点。果真如此,宇宙就是以大爆炸开始,而以大坍缩终结。在膨胀过程中,高度有序的大爆炸奇点,指向某种无序性最大的中间态;然后当宇宙开始向大坍缩——它看上去和大爆炸是同样高度有序的——收缩时便反转过来,即出现时间逆转的现象。这个看法受到了彭罗塞(Penrose,R.)的反驳。彭罗塞认为,即使在大坍缩的过程中,熵也是不断增加的,时间箭头依然不变。因为,“大爆炸”和“大坍缩”这两个宇宙奇点的结构是不等价的,即不对称的。当然,彭罗塞的这些看法,还只是一种有价值的猜想。


//相反的看法就更是猜想了。

三、宇宙热寂论是至今没有解决的一大疑难问题

由于麦克斯韦妖只是一种猜想[空想],当然不可能解决宇宙热寂论的问题。玻尔兹曼所说的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与熵增加相拮抗,则要求从阳光输入更多的负熵,也就是说,是以太阳的更大的熵增加为代价的。伯纳德花纹、化学振荡、耗散结构等,都依赖于从环境输入负熵而产生有序,因此,这种有序化是以环境中更大的熵增为代价的。如果把它们与其环境整个看成一个系统,那么这个系统是仍然要产生熵增加的。[既然如此,前面你还谈什么反证据,害我浪费时间]同时,它们也远远不足以与宇宙中极其巨大的熵增加过程相抗衡。至于黑洞和宇宙坍缩也没有统一的认识。尽管人们指责热寂说忽略了热力学第二定律的附加条件,把热力学第二定律滥用于整个宇宙。但是并没有任何人能从正面说明宇宙不会热寂的道理。于是,宇宙热寂论成了19世纪的自然科学留给20世纪的一大疑难问题。[阁下不是自打标题论点的嘴巴吗?]


恩格斯早就说过:“只有指出了辐射到宇宙间的热怎样变得可以重新利用,才能最终解决这个问题。”同时,恩格斯还明确地预言:“放射到太空中去的热一定有可能通过某种途径(指明这一途径,将是以后自然科学的课题)转变为另一种形式,在这种运动形式中,它能够重新集合和活动起来。”

 

//思格斯为了自己“宇宙永生”的错误信念,而坚信热可以重新集结,不惜将之推诿到将来。这就是哲学害人的地方,妄图代替具体科学。

四、宇宙中散逸的热是怎样重新集中起来的

散逸到宇宙中的热是怎样重新集中起来的呢?事实证明,仅从原子和分子这个层次上,是无法解决这一问题的,我们必须把眼光扩大到暗物质和恒星这两个层次上才行。

//同样是毫无根据的瞎猜,同样在为一个“宇宙永生”的信仰服务,为什么不反过来,从具体科学成果中导出信仰?而是先树立信仰,再来强求具体科学呢?第二定律是最真金不怕火炼的定律。

1、  暗物质


从所掌握的资料来看,物质结构有一个重要的特点,那就是物质以不同的层次分布,这种分布是不连续的。目前,从微观上通常认为可分为分子、原子、原子核和电子所构成的微观层次,物质的层次是互相联系和无限可分的。任何一个物质层次无不都是上有更高的层次,下有更深的层次。层中有层,层层相联。任何一个物质层次只是无穷层次系列中的一个“关节点”,从而形成层次的等级性。某个层次总是由下一个或下几个层次所组成。比电子更小的层次目前还无法直接观察到,但人们并不怀疑它们的存在性。只好称为暗物质。因此,在我们的宇宙中各向同性地分布着许多这种暗物质,它们是以很高的速度作直线运动。


暗物质的存在终于在天文学上得到证实。人们根据光度定出的质量总比根据力学定出的质量要小得多。因此,一定存在着大量有力学效果而不发光的暗物质。例如,根据星系周围的物质转动曲线,发现宇宙大尺度范围内存在暗物质。计算表明,银河系的总质量至少比光学区的质量大10倍,即银河系的质量中至少有90%是属于暗物质。

 

//可不要为了反第二定律,把一切还未探明的东西都拉入反第二定律阵营。


2、恒星演化


恒星发出的能量来源于核反应。德国的魏茨泽克和美国的贝特认为,可能存在以下两种核反应使氢转变为氦。


1)、质子——质子反应。


这个反应分三个步骤:第一步是两个质子碰撞,放出一个正电子和一个中微子形成氘;第二步是由氘和质子碰撞形成氦的同位素氦3;最后一步是由2个氦3碰撞形成氦核,最后一步是由2个氦3碰撞放出两个质子形成氦核,最终完成由氢核聚变为氦核的反应。这三个核反应都是放热反应。这一连串的反应过程,共有6个质子参与,最后形成1个氦核、2个质子、2个中微子、2个正电子和2个光子。同时释放24.158电子伏的能量。


2)、碳——氮——氧循环


首先由碳核和一个质子碰撞,质子打入碳核使之变为氮的同位素 N(7,13),它是放射性的,很快放出正电子和中微子形成碳的同位素C(6,13),它和质子反应生成氮核。新的氮核和质子相碰撞形成氧同位素O(8,15), O(8,15)也是放射性的,它放出一个正电子和一个中微子后衰变成氮的同位素N(7,15);最后,N(7,15)和一个质子碰撞形成碳核和氦核。 这一系列的反应也都是放热反应,因此,只要有足够多的质子,就可以成为稳定的能源。碳——氮——氧循环的结果是4个质子合成一个氦核,同时产生2个正电子、 2个中微子和3个光子,释放出25.03兆电子伏特的能量。参与反应的碳元素在核反应前后没有发生任何变化,而氮、氧同位素只是在中间过程中产生又消失。


人们认为,当恒星里的氢耗尽后核反应会一个接着一个,氦聚变为碳、碳聚变为氧和镁、氧聚变为氖和硫、……..最后全部变成铁。然后恒星会崩溃而形成超新星爆发。


然而,除了氢聚变为氦,后面的核反应是不符合观察的事实的。

 

//不符合观察事实,也与第二定律没关系。至少不是观察到违反第二定律,而只是可能违反具体的物质理论。何况,请问怎样地不符合观测事实?


根据光谱分析,从天体的尺度看,氢与氦是最丰富的元素,两者之和占总质量的99%,其余的元素仅约占1%。对宇宙学特别有意义的是,在许多不同种类的天体上,例如在河外星系、银河系、太阳、木星和土星上,氢元素含量与氦元素含量之比竟是大体相同的,即二者质量之比约为3比1,不仅如此,赫罗图上早期的红巨星的晚期的白矮星全都是这样。


在这里我们提出以下四个问题:


1)、既然恒星里的氢耗尽后核反应会一个接着一个,氦聚变为碳、碳聚变为氧和镁、氧聚变为氖和硫、……..最后全部变成铁,为什么在众多的恒星里氢元素含量与氦元素含量之比都为3比1,在晚期的恒星中,为什么至今没有发现一颗恒星只含有少量的氢或含有大量的碳、氧、镁、氖、硫、和铁?

 

//标准模型已经较好地回答了元素丰度的问题。能够耗尽燃料形成“铁球”的只能是白矮星,我们的太阳就是这样一种归宿。但这种质量的恒星稳定寿命约100亿年,宇宙才150亿年,所以宇宙中才形成一代白矮星。而寿命短的超新星一生中只能消耗很少一部分氢,就爆发了,将含有大部分氢、氦的外壳交还茫茫宇空,而含有大部分重元素的内核变成中子星或黑洞,不知又要等多少亿年这些星尘才能重新聚集为子代恒星。

宇宙年龄太短,所以只经过不多代数的超星循环,除了增加了一些中子星和黑洞外,主序星的氢、氦丰度变化并不大,仍然与《最初三分钟》形成的氢氦丰度相近。


2)、众多的恒星里氢元素含量与氦元素含量之比为什么都为约3比1?

 

//目前只有标准模型才能解释,具体计算我或不会。但与第二定律决无矛盾。

3)、恒星里的氢为什么不象氢弹一下子炸光?而是慢慢地聚合成氦?

 

//你体内的养料为什么不一下子耗光呢?任何反应都有速率问题嘛。

4)、恒星里的氢长久不衰,它是如何产生的和源源不断补充的? 


//不需要补充,起始量太大而消耗又很缓慢而已。

3、分析与综合


根据上述的证据综合分析如下:


 1)、大的天体中不断有氢生成。因为在河外星系、银河系、太阳、木星和土星上,氢元素含量和氦元素含量总是约3比1。恒星里的氢长久不衰,没有源源不断的补充是不可思议的。所有恒星上主要的核反应都是氢聚合成氦,所谓的氦聚变为碳、碳聚变为氧和镁、氧聚变为氖和硫、……..最后全部变成铁的核反应统统都不存在。因为至今还没有发现一颗恒星含有大量的碳、氧、镁、氖、硫、和铁的。氢在不断地生成着,氢永远也耗之不尽,用之不竭,因而恒星的整体永远不会熄灭。也就是说宇宙永远也不会热寂。


2)、我们认为,银河系、太阳、木星和土星俘获的空间暗物质聚合成氦后,热核反应开始变成可逆的,即氦可以裂变为氢,这是一个吸热反应。二者达到动态平衡后氢和氦的质量之比约为3比1。因为不断地有氢生成,也就是反应物的浓度在增加,总的来看,反应会沿着正向进行,新生成的氢中只有约25%聚合成氦。这就是占太阳质量约75%的氢为什么不一下子反应完,而是缓慢地进行的机理。不管太阳燃烧了多少亿年,其中氢和氦的丰度基本上保持不变。其它的星系、恒星或质量达到一定大小的星体,如土星和木星也是这样。


我们只要把氢或氦在隔绝其它元素的情况下,放入类似于星体的高温高压环境中,等到反应完成后,测出氢和氦的比例,这一过程就可证实。一旦人们普遍地实现了把氢转变为氦的热核反应,就无异于得到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因此,这一猜想是可以用试验证明的。


4、宇宙中散逸的热是怎样重新集中起来的


天体中不断有氢生成并不是无中生有。它是由暗物质生成的。暗物质在恒星中受到足够的阻碍速度变慢到一定的程度以后会相互凝聚成最简单的原子氢,原子氢的化学性质极其活泼,相互聚合成氦而放出巨大的核能。(我认为并不需要质子——质子反应和碳——氮——氧循环那么复杂)。因此,暗物质在质量足够大的星体中会转变为“明物质”——氢。这也从另一角度说明,暗物质至少是比电子更小和更深层次的粒子。暗物质并不遥远,它就在我们身边。

//胡猜乱想啊,不掌握粒子物理学前沿理论,以科普概念来做外行推导。我是是科普外行,但也能看出你的外行。在恒星温度下恒星中有原子氢?呵呵~不想多说了。原子氢化学性质活泼,与核反应有什么关系?

请注意,暗物质相互凝聚成最简单的原子氢和原子氢相互聚合成氦的过程是从无序到有序的过程,也是一个放热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是暗物质和原子氢所含有的自由能变成热能,从而这一热能是负的(把消耗的热能看成的,产生的热能就是负的,消耗了一个负的热能,就是产生了热能),也就是说在这一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负熵S=-Q/T。这些负熵与宇宙中极其巨大的熵增加过程相抗衡便足足有余了。

 

//暗物质就算能凝聚成原子氢,为什么是从无序到有序?自由能变成热能是熵减??你是见我提到“自由能”这个概念就现学现用吧?

同时,这一过程是自发进行的,它不会对环境产生任何影响,不会使环境产生更大的熵增。唯一有影响的是暗物质减少了。有人会问,当暗物质减少到0,这一过程不是终结了吗?

 

//自发进行的前提条件就是熵增!差距到了这个程度,就没法沟通了,教育也要循序渐进啊!我在想该对你用中学几年级的教材。

当然不会发生这种情形,因为我们只说了一半,还有熵增过程没有说。熵增的过程是由有序变无序的过程,恒星中产生出来的热,最终会使氢等明物质重新还原成暗物质而完成一个循环。


不难理解宇宙中散逸的热变成暗物质的自由能,这些自由能又在恒星中重新集中起来变成热,这一过程的不断重复,就是热的无限循环的动态平衡。


五、宇宙为什么不会热寂


认为整个宇宙都发生着熵增加,最后整个宇宙将会达到热平衡,熵值达到最大,温度差消失的观点显然是错误的。因为整个宇宙都发生着熵增加是不符合事实的,恒星中的暗物质变成明物质的过程就是熵减的,从而宇宙将永远不会达到热平衡,熵值不会达到最大,温度差永远不会消失,宇宙当然就不会热寂了。


其实,热寂说是热的静态平衡,而宇宙实际上是热的动态平衡。热能主要产生于恒星,在那里暗物质变成明物质,氢聚变为氦,产生负熵,自由能变成热能;这些热能在宇宙间产生正熵,明物质又逐渐变成暗物质,热能变为自由能。


只要你抬头仰望满天永不熄灭的繁星,你相信热寂说吗?

 

//我低头回想了各种类型的反相者,只好抬头望天了。

 [5楼]  作者:guofengjun  发表时间: 2004/12/13 16:34 

维相易反相难。相对论毕竟是现代科学的基础理论,要想真正推翻它,也许一个人一生都实现不了。
因为绝大多数反相者的个人观点本身也是错误的,很难被学术界和公众所接受。
 [6楼]  作者:正和  发表时间: 2004/12/13 17:18 

但每个反相者又都认为自己正确。使我想起了一个智力题:

每个烟囱工人都看不到自己鼻子,有人告诉这群工人:你们至少有一人鼻子有炭黑。

每个工人都愣了一下,然后不约而同地去擦鼻子,为什么?

可见反相者不如烟囱工人聪明啊!

[楼主]  [7楼]  作者:yeboyebo  发表时间: 2004/12/13 20:18 

我碰到一个这样顽固不化的热寂说信徒,唯有举足顿地:倒了八辈子大霉

一个能彻底否定热寂说的新观点

 

一、热寂说的提出

 

1865年由德国物理学家克劳修斯(Clausius,R.E.1822~1888)提出了“熵增加原理”。“熵”是决定于系统的热力学状态的物理量,一个系统经过一个绝热过程由一个态变化到另一个态的时候,它的熵永不减少,这就是熵增加原理。这种演化是物理学的最基本的定律,它体现着能量从集中到耗散,从有序到无序。

 

热力学发展的初期,克劳修斯和开尔文(LordKelvin)等人,把热力学第二定律滥用于整个宇宙,得出荒谬的“宇宙热寂论”,认为整个宇宙都发生着熵增加,最后整个宇宙将会达到热平衡,熵值达到最大,温度差消失,压力变为均匀,所有的能量都成为不可再进行传递和转化的束缚能,整个宇宙都陷入停止变化、停止发展的状态。克劳修斯预计宇宙将在1867年发生热寂。


   在19世纪,能够认识到热寂论谬误的科学家寥寥无几。只有波耳兹曼(L.E.Boltzman)和麦克斯韦(J.C.Maxwell)两人。

//没有,也不可能有实验证明第二定律被滥用了【当然是滥用。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克劳修斯表述为:不可能把热量从低温物体传到高温物体,而不引起其他变化。或一个系统经过一个绝热过程由一个态变化到另一个态的时候,它的熵永不减少。在宇宙中有很多的引起其他变化的情况,也有许多系统不是一个绝热过程的情况。在这些地方热力学第二定律是不适用的,既然不是在宇宙中所有的地方都适用,把热力学第二定律用于整个宇宙就是一种滥用。在人类的有生之年恐怕不可能实证它,因此它没多大理论意义,它只是第二定律的广告宣传而已。恩格斯等哲学家喜欢上纲上线。

二、与热寂说相抗衡的一些事实

 

1、生命过程

 

早在1866年,玻耳兹曼就注意到生物的生长过程与熵增加相拮抗的事实。他说:“生物为了生存而作的一般斗争,既不是为了物质,也不是为了能量,而是为了熵而斗争。植物铺开了它的面积大得不可计量的叶片,以一种尚未探明的方式,迫使太阳去完成我们在实验室中不知道如何完成的化学合成。”

 

1944年,著名的物理学家薛定锷(E.Schrodinger)提出了“生物赖负熵为生”的名言。他说:“要摆脱死亡,就是说要活着,唯一的办法就是从环境中不断地吸取负熵。

 

 

 

//负熵就是环境的熵增【绝对化和形而上学】。生命过程在逻辑上不能够成对热寂说的反驳。除非将热寂说歪曲为宇宙的每一个局部都单调趋向热力学平衡。热寂说完全可以容纳一个总体衰退而局部波澜壮阔的真实世界。

 

2、“麦克斯韦妖”

 

麦克斯韦也模模糊糊、隐隐约约地意识到,自然界存在着与熵增加相拮抗的能量控制机制。但他当时无法清晰地说明这种机制。他只能假定一种“类人妖”,能够按照某种秩序和规则把作随机热运动的微粒分配到一定的相格里。这就是1871年出现的有名的“麦克斯韦妖”

 

//麦克斯韦妖早被第二定律降服了。这段故事你还不知道?麦妖需要获取分子速度的信息,就需要物理的测量过程,这个过程的熵增远大于将分子按速度大小分离开的熵减。

 

3、伯纳德花纹

 

1900年,法国的伯纳德(Bernard,Henri)首次发现了蜂巢状的自组织花纹。当两种气体的混合体由于加热而离开平衡态后,组织便会以一种简单浓度梯度的形式出现。如盛有氢气和硫化氢气体混合物的容器,使两端产生并保持一个很小的温度差,就会发现两种气体将逐渐分离,较轻的氢气多流向较热的一边,较重的硫化氢气则多聚集于较冷的一边,形成了各自的浓度梯度。这个现象表明,在不可逆的非平衡态过程中,可以产生出有序性。

 

//两端保持温度差?难道你就没看出这个温度差提供的热流?这个热流的效果是使环境熵增加,系统才得以维持一个相对有序状态。热力学第二定律什么时候说过开放系统熵一定增加?

 

4、化学振荡

 

布雷(Bray,William)、图灵(Turing,Alan)、别洛索夫(Be-lousov,B.P.1893~1970)等人先后发现了化学振荡。虽然化学振荡谈不上具有一个可以变异、可以演化的遗传系统,但它有不少特点:诸如化学的新陈代谢,自我组织的结构,有节奏的活动,在某些极限以内的动态稳定,在这些极限以外的不可逆的解体,一个自然的寿命等等。

 

//化学能驱动的熵增过程而已,过程中自由能(“负熵”的有效表示)减少。你学过物理化学吗?

 

5、耗散结构

 

本世纪40年代,普里高津(I.Prigoging)提出的耗散结构理论。耗散结构是指在远离平衡的条件下,借助于外界的能量流、质量流和信息流而维持的一种空间或时间的有序结构,它随着外界的输入而不断地变化,并能进行自组织,导致体系本身的熵减少。


//为什么叫耗散结构?就是耗散负熵,使环境熵增加的远离平稀态的结构,与第二定律不矛盾。

 

 

6、黑洞

 

宇宙中散逸的辐射怎样才可以重新集中起来呢?许多人认为,在黑洞中集结起来的能量不一定是束缚能,而是可能转化和重新活动起来并释放出去的自由能。从外部供给黑洞的可以是高熵的质能,而黑洞的吸积和质能转化却可以把它们变成低熵的质能。从某种意义上来看,黑洞本身是可能产生负熵的,它并不需要从外部获得负熵流。阿西莫夫(I.Asimov)说:“在黑洞里,热力学第二定律被颠倒过来了,因而尽管宇宙的大多数区域是在衰亡,但黑洞里却在逐渐复兴。”

 

//简直是胡说。黑洞是把低熵的有结构的物质、高能量的光子,转变为极大的黑洞熵和低能量的光子——霍金辐射(总能量相同时有更大的熵,就象生物圈把可见光耗散成红外线)。

 

黑洞能导致宇宙的局部收缩,但还不足以与整个宇宙的膨胀相抗衡。宇宙膨胀是由宇宙大爆炸开始的,宇宙大爆炸通常被看作是宇宙熵增的本原。因此,要最终解决热寂论的问题,还必须找到宇宙收缩的机制。只有找到导致宇宙收缩的原因,宇宙热寂论的最后阵地才能被攻破了。但是人们无法找到导致宇宙收缩的原因,而且宇宙里是否真的有黑洞还有争议,实际上发现的黑洞似乎又太少了。

 

//现在认为,宇宙一直膨胀时熵增;即使宇宙将来会收缩,仍是熵增。

 

7、宇宙坍缩

 

如果宇宙不是开放的,膨胀最终会停止下来,并且使所有的物质不可抗拒地回聚在一起,成为一个最终的奇点。果真如此,宇宙就是以大爆炸开始,而以大坍缩终结。在膨胀过程中,高度有序的大爆炸奇点,指向某种无序性最大的中间态;然后当宇宙开始向大坍缩——它看上去和大爆炸是同样高度有序的——收缩时便反转过来,即出现时间逆转的现象。这个看法受到了彭罗塞(Penrose,R.)的反驳。彭罗塞认为,即使在大坍缩的过程中,熵也是不断增加的,时间箭头依然不变。因为,“大爆炸”和“大坍缩”这两个宇宙奇点的结构是不等价的,即不对称的。当然,彭罗塞的这些看法,还只是一种有价值的猜想。


//相反的看法就更是猜想了。

三、宇宙热寂论是至今没有解决的一大疑难问题

 

由于麦克斯韦妖只是一种猜想[空想],当然不可能解决宇宙热寂论的问题。玻尔兹曼所说的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与熵增加相拮抗,则要求从阳光输入更多的负熵,也就是说,是以太阳的更大的熵增加为代价的。伯纳德花纹、化学振荡、耗散结构等,都依赖于从环境输入负熵而产生有序,因此,这种有序化是以环境中更大的熵增为代价的。如果把它们与其环境整个看成一个系统,那么这个系统是仍然要产生熵增加的。[既然如此,前面你还谈什么反证据,【真正的反证据在后头】害我浪费时间]同时,它们也远远不足以与宇宙中极其巨大的熵增加过程相抗衡。至于黑洞和宇宙坍缩也没有统一的认识。尽管人们指责热寂说忽略了热力学第二定律的附加条件,把热力学第二定律滥用于整个宇宙。但是并没有任何人能从正面说明宇宙不会热寂的道理。于是,宇宙热寂论成了19世纪的自然科学留给20世纪的一大疑难问题。[阁下不是自打标题论点的嘴巴吗?【看完再说】]

 

恩格斯早就说过:“只有指出了辐射到宇宙间的热怎样变得可以重新利用,才能最终解决这个问题。”同时,恩格斯还明确地预言:“放射到太空中去的热一定有可能通过某种途径(指明这一途径,将是以后自然科学的课题)转变为另一种形式,在这种运动形式中,它能够重新集合和活动起来。”

 

//思格斯为了自己“宇宙永生”的错误信念,而坚信热可以重新集结,不惜将之推诿到将来克劳修斯预计宇宙将在1867年发生热寂,已被证明是错的,你能说出热寂的具体日期,不推诿到将来吗】。这就是哲学害人的地方,妄图代替具体科学。

 

四、宇宙中散逸的热是怎样重新集中起来的

 

散逸到宇宙中的热是怎样重新集中起来的呢?事实证明,仅从原子和分子这个层次上,是无法解决这一问题的,我们必须把眼光扩大到暗物质和恒星这两个层次上才行。

 

//同样是毫无根据的瞎猜,同样在为一个“宇宙永生”的信仰服务,为什么不反过来,从具体科学成果中导出信仰?而是先树立信仰,再来强求具体科学呢?第二定律是最真金不怕火炼的定律。

 

1、  暗物质

 

从所掌握的资料来看,物质结构有一个重要的特点,那就是物质以不同的层次分布,这种分布是不连续的。目前,从微观上通常认为可分为分子、原子、原子核和电子所构成的微观层次,物质的层次是互相联系和无限可分的。任何一个物质层次无不都是上有更高的层次,下有更深的层次。层中有层,层层相联。任何一个物质层次只是无穷层次系列中的一个“关节点”,从而形成层次的等级性。某个层次总是由下一个或下几个层次所组成。比电子更小的层次目前还无法直接观察到,但人们并不怀疑它们的存在性。只好称为暗物质。因此,在我们的宇宙中各向同性地分布着许多这种暗物质,它们是以很高的速度作直线运动。

 

暗物质的存在终于在天文学上得到证实。人们根据光度定出的质量总比根据力学定出的质量要小得多。因此,一定存在着大量有力学效果而不发光的暗物质。例如,根据星系周围的物质转动曲线,发现宇宙大尺度范围内存在暗物质。计算表明,银河系的总质量至少比光学区的质量大10倍,即银河系的质量中至少有90%是属于暗物质。

 

 

 

//可不要为了反第二定律,把一切还未探明的东西都拉入反第二定律阵营。

 

2、恒星演化

 

恒星发出的能量来源于核反应。德国的魏茨泽克和美国的贝特认为,可能存在以下两种核反应使氢转变为氦。

 

1)、质子——质子反应。

 

这个反应分三个步骤:第一步是两个质子碰撞,放出一个正电子和一个中微子形成氘;第二步是由氘和质子碰撞形成氦的同位素氦3;最后一步是由2个氦3碰撞形成氦核,最后一步是由2个氦3碰撞放出两个质子形成氦核,最终完成由氢核聚变为氦核的反应。这三个核反应都是放热反应。这一连串的反应过程,共有6个质子参与,最后形成1个氦核、2个质子、2个中微子、2个正电子和2个光子。同时释放24.158电子伏的能量。

 

2)、碳——氮——氧循环

 

首先由碳核和一个质子碰撞,质子打入碳核使之变为氮的同位素 N(7,13),它是放射性的,很快放出正电子和中微子形成碳的同位素C(6,13),它和质子反应生成氮核。新的氮核和质子相碰撞形成氧同位素O(8,15), O(8,15)也是放射性的,它放出一个正电子和一个中微子后衰变成氮的同位素N(7,15);最后,N(7,15)和一个质子碰撞形成碳核和氦核。 这一系列的反应也都是放热反应,因此,只要有足够多的质子,就可以成为稳定的能源。碳——氮——氧循环的结果是4个质子合成一个氦核,同时产生2个正电子、 2个中微子和3个光子,释放出25.03兆电子伏特的能量。参与反应的碳元素在核反应前后没有发生任何变化,而氮、氧同位素只是在中间过程中产生又消失。

 

人们认为,当恒星里的氢耗尽后核反应会一个接着一个,氦聚变为碳、碳聚变为氧和镁、氧聚变为氖和硫、……..最后全部变成铁。然后恒星会崩溃而形成超新星爆发。

 

然而,除了氢聚变为氦,后面的核反应是不符合观察的事实的。

 

 

 

//不符合观察事实,也与第二定律没关系。至少不是观察到违反第二定律,而只是可能违反具体的物质理论。何况,请问怎样地不符合观测事实?【下面就是】

 

根据光谱分析,从天体的尺度看,氢与氦是最丰富的元素,两者之和占总质量的99%,其余的元素仅约占1%。对宇宙学特别有意义的是,在许多不同种类的天体上,例如在河外星系、银河系、太阳、木星和土星上,氢元素含量与氦元素含量之比竟是大体相同的,即二者质量之比约为3比1,不仅如此,赫罗图上早期的红巨星的晚期的白矮星全都是这样。

 

在这里我们提出以下四个问题:

 

1)、既然恒星里的氢耗尽后核反应会一个接着一个,氦聚变为碳、碳聚变为氧和镁、氧聚变为氖和硫、……..最后全部变成铁,为什么在众多的恒星里氢元素含量与氦元素含量之比都为3比1,在晚期的恒星中,为什么至今没有发现一颗恒星只含有少量的氢或含有大量的碳、氧、镁、氖、硫、和铁?

 

 

 

//标准模型已经较好地回答了元素丰度的问题。能够耗尽燃料形成“铁球”的只能是白矮星,我们的太阳就是这样一种归宿。但这种质量的恒星稳定寿命约100亿年,宇宙才150亿年,所以宇宙中才形成一代白矮星。而寿命短的超新星一生中只能消耗很少一部分氢,就爆发了,将含有大部分氢、氦的外壳交还茫茫宇空,而含有大部分重元素的内核变成中子星或黑洞,不知又要等多少亿年这些星尘才能重新聚集为子代恒星。【形而上学地看问题,按现有的恒星演化理论氢在不断减少,氦在不断增加,但无论是早期的红巨星,还是晚期的白矮星氢和氦的比例竟是一样的,这样明显的不符合还要狡辩。】

 

宇宙年龄太短,所以只经过不多代数的超星循环,除了增加了一些中子星和黑洞外,主序星的氢、氦丰度变化并不大,仍然与《最初三分钟》形成的氢氦丰度相近。

 

2)、众多的恒星里氢元素含量与氦元素含量之比为什么都为约3比1?

 

//目前只有标准模型才能解释,具体计算我或不会。但与第二定律决无矛盾。

 

3)、恒星里的氢为什么不象氢弹一下子炸光?而是慢慢地聚合成氦?

 

//你体内的养料为什么不一下子耗光呢?任何反应都有速率问题嘛。

 

4)、恒星里的氢长久不衰,它是如何产生的和源源不断补充的? 


//不需要补充,起始量太大而消耗又很缓慢而已。

3、分析与综合

 

根据上述的证据综合分析如下:

 

 1)、大的天体中不断有氢生成。因为在河外星系、银河系、太阳、木星和土星上,氢元素含量和氦元素含量总是约3比1。恒星里的氢长久不衰,没有源源不断的补充是不可思议的。所有恒星上主要的核反应都是氢聚合成氦,所谓的氦聚变为碳、碳聚变为氧和镁、氧聚变为氖和硫、……..最后全部变成铁的核反应统统都不存在。因为至今还没有发现一颗恒星含有大量的碳、氧、镁、氖、硫、和铁的。氢在不断地生成着,氢永远也耗之不尽,用之不竭,因而恒星的整体永远不会熄灭。也就是说宇宙永远也不会热寂。

 

2)、我们认为,银河系、太阳、木星和土星俘获的空间暗物质聚合成氦后,热核反应开始变成可逆的,即氦可以裂变为氢,这是一个吸热反应。二者达到动态平衡后氢和氦的质量之比约为3比1。因为不断地有氢生成,也就是反应物的浓度在增加,总的来看,反应会沿着正向进行,新生成的氢中只有约25%聚合成氦。这就是占太阳质量约75%的氢为什么不一下子反应完,而是缓慢地进行的机理。不管太阳燃烧了多少亿年,其中氢和氦的丰度基本上保持不变。其它的星系、恒星或质量达到一定大小的星体,如土星和木星也是这样。

 

我们只要把氢或氦在隔绝其它元素的情况下,放入类似于星体的高温高压环境中,等到反应完成后,测出氢和氦的比例,这一过程就可证实。一旦人们普遍地实现了把氢转变为氦的热核反应,就无异于得到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因此,这一猜想是可以用试验证明的。

 

4、宇宙中散逸的热是怎样重新集中起来的

 

天体中不断有氢生成并不是无中生有。它是由暗物质生成的。暗物质在恒星中受到足够的阻碍速度变慢到一定的程度以后会相互凝聚成最简单的原子氢,原子氢的化学性质极其活泼,相互聚合成氦而放出巨大的核能。(我认为并不需要质子——质子反应和碳——氮——氧循环那么复杂)。因此,暗物质在质量足够大的星体中会转变为“明物质”——氢。这也从另一角度说明,暗物质至少是比电子更小和更深层次的粒子。暗物质并不遥远,它就在我们身边。

 

//胡猜乱想啊,【牛顿说没有大胆的猜测,就没有伟大的发现。】不掌握粒子物理学前沿理论,以科普概念来做外行推导。我是是科普外行,但也能看出你的外行。在恒星温度下恒星中有原子氢?【氢原子不是一个个生成的,一次还能生成两个?呵呵】呵呵~不想多说了。原子氢化学性质活泼,与核反应有什么关系【降低核反应所需的温度和压力。】

 

请注意,暗物质相互凝聚成最简单的原子氢和原子氢相互聚合成氦的过程是从无序到有序的过程,也是一个放热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是暗物质和原子氢所含有的自由能变成热能,从而这一热能是负的(把消耗的热能看成的,产生的热能就是负的,消耗了一个负的热能,就是产生了热能),也就是说在这一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负熵S=-Q/T。这些负熵与宇宙中极其巨大的熵增加过程相抗衡便足足有余了。

 

//暗物质就算能凝聚成原子氢,为什么是从无序到有序【增加了氢原子的结构,严格地说应该是有序度增加】?自由能变成热能是熵减【把消耗的热能看成是正的,产生的热能就是负的,熵S=-Q/T当然是负的】??你是见我提到“自由能”【我不知道暗物质运动叫什么能,就用了一个自由能,反正不是束缚能这个概念就现学现用吧?

 

同时,这一过程是自发进行的,它不会对环境产生任何影响,不会使环境产生更大的熵增。唯一有影响的是暗物质减少了。有人会问,当暗物质减少到0,这一过程不是终结了吗?

 

//自发进行的前提条件就是熵增【形而上学,不要忘记,我们谈的仅是热力熵,暗物质具有的是自由能,不是热能,你怎么不分青红皂白,总是熵增、熵增?你这种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形而上学的观点何时休?】!差距到了这个程度,就没法沟通了,教育也要循序渐进啊!我在想该对你用中学几年级的教材。

 

当然不会发生这种情形,因为我们只说了一半,还有熵增过程没有说。熵增的过程是由有序变无序的过程,恒星中产生出来的热,最终会使氢等明物质重新还原成暗物质而完成一个循环。

 

不难理解宇宙中散逸的热变成暗物质的自由能,这些自由能又在恒星中重新集中起来变成热,这一过程的不断重复,就是热的无限循环的动态平衡。

 

五、宇宙为什么不会热寂

 

认为整个宇宙都发生着熵增加,最后整个宇宙将会达到热平衡,熵值达到最大,温度差消失的观点显然是错误的。因为整个宇宙都发生着熵增加是不符合事实的,恒星中的暗物质变成明物质的过程就是熵减的,从而宇宙将永远不会达到热平衡,熵值不会达到最大,温度差永远不会消失,宇宙当然就不会热寂了。

 

其实,热寂说是热的静态平衡,而宇宙实际上是热的动态平衡。热能主要产生于恒星,在那里暗物质变成明物质,氢聚变为氦,产生负熵,自由能变成热能;这些热能在宇宙间产生正熵,明物质又逐渐变成暗物质,热能变为自由能。

 

只要你抬头仰望满天永不熄灭的繁星,你相信热寂说吗?

 

 

 

//我低头回想了各种类型的反相者,只好抬头望天了。【我碰到一个这样顽固不化的热寂说信徒,唯有举足顿地:倒了八辈子大霉

 

 

 

[楼主]  [8楼]  作者:yeboyebo  发表时间: 2004/12/13 21:21 

有利的情形和主动的恢复往往产生于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
峰君友,不要泄气,毛主席说:有利的情形和主动的恢复往往产生于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俗话说,百人百心,百人百姓。我认为反相的关键是要做出相对论无法解释的光速可变试验。我正在努力,设备已差不多齐备了。现在就看运气了。
 [9楼]  作者:ccxdl  发表时间: 2004/12/13 22:19 

回复:正和想耍小聪明,先把时间基准的建立要求和如何进行传递的具体技术研究清楚,再懂花脑子吧。
 

每个烟囱工人都看不到自己鼻子,有人告诉这群工人:你们至少有一人鼻子有炭黑。每个工人都愣了一下,然后不约而同地去擦鼻子,为什么?

我来告诉正和:这是正常的心理反应,一点也不奇怪。奇怪的是:

当人们告诉某些人他们的鼻子有炭黑,他们居然也不楞、也不擦一下鼻子,就马上认定自己鼻子有炭黑实在是太漂亮了!

这就是盲目捍相者的基本特征。为什么会这样?原因就是他们已经被爱氏病毒感染,原本正常的神经反应系统出了麻痹故障。

 

 

 [10楼]  作者:lovemoon1  发表时间: 2004/12/14 09:01 

正和教授的知识确实很丰富,象一部教科书大全,我需要一个数据,手中无资料,给查一下。
正和教授,问一下测光速所使用的激光的频率是多少(准确些),谢谢!
 [11楼]  作者:lovemoon1  发表时间: 2004/12/14 13:46 

是否是波长为632.8nm的红光?
一个能彻底否定热寂说的新观点
 [12楼]  作者:guofengjun  发表时间: 2004/12/14 16:05 

正和言之有理!我本人深有同感。我在坚持自己的观点有道理的同时,也能看到其他反相者的观点有错误。
一个能彻底否定热寂说的新观点
 [13楼]  作者:guofengjun  发表时间: 2004/12/14 16:10 

遗憾的是,做为本网的维相代表,正和、jqsphy在对待某些敏感问题时,经常耍滑头,使用外交辞令。
一个能彻底否定热寂说的新观点
 [14楼]  作者:liuyong111111  发表时间: 2011/01/18 01:23 

物理学发现建立新的世界观——揭示热寂说的错误世界观

源自科技创新导报2010年25期10页《新型热机改变内部热容发现新的热动力原理》,“新”文作者是在没有任何假设条件下揭
 [15楼]  作者:liuyong111111  发表时间: 2011/01/18 01:50 

物理学发现建立新的世界观——揭示热寂说的错误世界观

源自科技创新导报2010年25期10页《新型热机改变内部热容发现新的热动力原理》,“新”文作者是在没有任何假设条件下揭示新的热动力原理并且证明卡诺定理和热2律错误,作者反思卡诺热机的研究不是为了指导人们在实践中如何提高热机对热能的利用效率,而主要是从热功转化的普遍形式上揭示客观世界,我们的世界观要和客观世界相符合。卡诺指出热机的最大工作效率不能大于η蕴含热2律的热寂世界观。以前人们感觉热寂世界观违背事实,但是都没有能够像 “新”文这样从热功转化的普遍形式从根本上证明热寂世界观错误。
卡诺定理和热2律仅仅是分析气体膨胀压缩过程得出来的结论。卡诺热机的循环过程中其内部热容只有2种变化情形:其恒温膨胀或压缩过程其实就是让卡诺热机的热容变为无穷大的一种情形,而绝热膨胀或压缩过程就是让它的热容变为最小的一种情形。仅仅从这2种情形来分析,那么任意两条绝热线不可能相交。就在它的内部加入固体物质后,产生了随意改变它的热容的新情形,使得绝热过程从始态到终态的P—V线可以被任意改变,结果是2条绝热线能够相交,具体方式有二种: 方式(1)把固体物质放入热机之中然后从热机之中取出,这个方式还没有证伪热2律。由此引出方式(2)直接利用热机中的固体物质的热涨冷缩循环来对外做功,只有这个方式能够证明热2律不成立。
任何形式的热机,不论你怎样改变热容或者使用什么工作介质,热2律认为都不可以把单一热源的热量转化为有用功。那么,设计热机分别利用气体或者固体的特性进行循环工作:理想气体(以及许多自发物理现象)没有自然复原或自发序化等特性,在循环工作的4个过程中其自发膨胀的方向必然产生熵趋向增加的结果。但是,少数固体物质的热涨冷缩、热磁、热电却具有自然复原或自发序化性质,把固体物质放入在热机内部,在进行循环工作的4个过程中,同时利用固体物质的热胀冷缩等物理性质对外做功,这时,热机的循环工作不仅能够把热量完全转化为功输出,同时产生消除熵的效应。二者相比较结论相反。

“新”文的讨论突破仅仅对气体分析的限制进而利用了固体的热涨冷缩对外做功——联系到固体的自然复原或自发序化等特性作用于热机的循环过程。新型热机内固体物质旁边的空腔可以想象是一个对外做功的齿轮装置。实际上固体的热胀冷缩可以释放很大力量,固体的升温热涨可以推动齿轮传动,固体的降温收缩复原还可以拉动齿轮传动——总是把热量转化为对外做功。
理想气体缺少固体物质那样的热涨冷缩——没有自然复原或自发序化的性质。当容器中的气体在没有外压(或大气压)时不论受冷与受热都会膨胀。气体降温之后不会冷缩复原(像固体热涨冷缩那样自然复原)。固体物质降温就要收缩。容器中的气体受外压时因为温度变化影响出现膨胀压缩平衡波动的收缩现象不是冷缩性质。气体的膨胀过程能够对外做功,如果要气体收缩复原必须靠外界克服气体的压力对气体做功来压缩气体才能复原,气体绝热膨胀然后压缩复原的循环在理想条件下的特征是具有可逆性。(根据查理定律P=nKT,针对一定密度(体积)的气体,当温度越高气体压力越大,这时,气体膨胀就可以对外界做更大的功。同样针对一定密度(体积)的气体,当温度越低气体压力越小,这时,外界只要对气体做更小的功就可以让气体压缩复原。高温膨胀、低温压缩就是形成卡诺热机效率η的思路。)
气体的绝热膨胀过程和固体的热涨过程都能够把部分热量转化为对外做功,二者在收缩复原上有明显区别,固体物质冷缩过程是自然的复原还能够把热量转化为对外做功而不需要接受外功在此露出端倪——固体的热涨然后冷缩复原可以使部分热量转化为对外做功。比较单一热源的气体绝热膨胀然后收缩必须靠外功作用来完成(绝热压缩过程)才能够复原——气体的绝热膨胀然后压缩复原不可能有热量转化为对外做功。固体和气体的这个区别反映了固体物质遵守一个不同于气体的新的热动力原理。这就是“新”文的物理基础和根据。
热机内气体的绝热膨胀压缩复原和固体的热涨冷缩复原的热功转化差别:气体的绝热膨胀然后压缩复原时热量不可能转化为功,然而固体的热涨然后冷缩复原可以使部分热量转化为对外做功。这个区别是否存在决定“新”文真伪。
创新对于原来慨念有发展很正常,热力学准静态过程是指系统十分接近于静态平衡的变化。这样利用气体的膨胀对外做功时可以输出最大的有用功,反之外界压缩气体复原时只需要做最小的功。用准静态过程可以解释可逆过程。现在有了新型热机,其绝热循环准静态过程中要同时利用热机内部固体物质的热胀冷缩等物理性质对外做功。 “新”文之中为了区别和提示新型热机在准静态条件下,利用内部固体物质的热胀冷缩等物理性质对外做功,用准静态过程和可逆过程2个说法来区分:“新”文之中准静态过程要利用固体的热胀冷缩对外做功,而可逆过程不利用固体的热胀冷缩对外做功。
因为卡诺热机的绝热循环过程是可逆的升温和降温,因此,固体物质必须放入卡诺热机之中,在理想条件下固体就随热机的循环过程也出现可逆的升温和降温,实现热涨冷缩循环。这样循环工作中,如果再利用热机内部固体物质的热涨冷缩循环来对外做功,就不同于可逆过程了,因为固体可以使部分热量转化为对外做功,同时,还有改变卡诺热机的内部热容的效果——产生绝热膨胀过程和绝热压缩过程这2条绝热线相交,并且在改变它的内部热容的贡献中不留下任何痕迹。所以:热力学第二定律结论不成立。分析得到的结论是:新型热机进行循环工作的4个过程中,同时利用热机内部固体物质的热胀冷缩等物理性质对外做功,这时,新型热机的循环工作不仅能够把热量转化为功输出,同时产生消除熵的效应。这个结论没有丝毫问题。本文这样设计只是为了分析揭示新的热动力原理。实际上也不会真的利用固体的热涨冷缩来不停地对外作功。
现代有几种新型热机和装置,如日本研制的“热磁发电机”、中国制造的“无偏二极管”都应用了这个新的热动力原理。(提示;它们现在不能实用。)读者据此探索新型热机,有一个人可以成为诞生在中国的诺贝尔奖得主,这点不是主要的,主要在于揭示出理想热机更深刻的意义——人类发现自己在能源方面能够得到解放。
 [16楼]  作者:541218  发表时间: 2011/01/21 17:45 

统统属于浮泛之论!

不精辟!不具体!

恩格斯的英明预言(散失到太空中去的热一定可以重新集结和活跃起来)已经被我于1998年秋发现(意外迸发灵感)其重新集结的物理机制:引力在云集太空中的热!这就是太空中的热重新集结的物理途径!
也就是说引力场(含 惯性力场)也是热流的一种驱动力 !!!引力乃热寂的克星!

我这绝非哲学层次的浮泛之论!而是精辟的数理计算的结果!我的计算过程业经 沈建其博士 与杨新铁教授的反复审查多次赞赏!但却遭到 赵凯华的严词拒绝!

我的 电子信箱:h.l.zdy@163.com

奢望 有兴趣者来邮索取 一篇简要的证明思路——数学计算的思路!

这个思路得到了沈建其 、杨新铁 的反复审阅并得到多次的赞赏!
这个思路很朴素,只运用了简单的数学方法。
就是证明了 在重力场中 绝热封闭的理想气体内部必将存在着永恒的温度梯度!
 [17楼]  作者:xhzjzs  发表时间: 2011/01/21 18:08 

正和教授是那个大学的教授啊?还有什么网名啊?现在跑哪里去了?
谁能告诉我。

※※※※※※
天地之道,以阴阳二气造化万物。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18楼]  作者:541218  发表时间: 2011/01/21 20:27 

 [19楼]  作者:541218  发表时间: 2011/01/21 20:39 

 [20楼]  作者:541218  发表时间: 2011/01/22 10:03 

叶公好龙…………

精彩推荐>>

  简捷回复 [点此进入编辑器回帖页]  文明上网 理性发言
 推荐到西陆名言:
签  名:
作  者:
密  码:
游客来访 
注册用户 提 交
西陆网(www.xilu.com )版权所有 点击拥有西陆免费论坛  联系西陆小精灵

0.19583201408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