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应该坚守的宇宙观框架 山东章丘 马国梁 客观存在的宇宙只有一个,可是反映到人们头脑中的主观宇宙则有无数个。在百家争鸣的学说中,我们认为只有马克思主义宇宙观才是真正科学的宇宙观。在乱世纷争的今天,我们中国的学者更应该坚定地站在辩证唯物主义立场上,保持足够的自信和勇气,不被形形色色的各种歪理邪说所迷惑。不信谣,不传谣,不去误导我们的下一代。坚决守住自己的底线不动摇,坚决捍卫我们的宇宙观框架,旗帜鲜明地亮出我们的观点。我们始终认为: 一 宇宙空间是无限大的。虽然我们已经用科学手段观测到上百亿光年远的空间,但还未发现宇宙的边缘,且发现还有更远的物质。宇宙是没有边缘的。不论在我们的上下、左右和前后,在所有方向上,空间都已经延伸到它所能到达的一切区域,无论如何我们都走不出它的范围。 二 宇宙空间内的物质是无限多的,且总体分布均匀。因为无限大的空间必须具有无限多的物质才能算是“拥有物质”;而如果只具有有限的物质,那么对于无限大的空间来说即等同于“没有物质”(这个道理大家须仔细想想才能明白)。至于均匀分布,是因为无论多么大的有限空间也盛不下无限多的物质,所以必须要动用所有的空间才行。 三 一切有限的宇宙模型都是不成立的。因为任何有限大的宇宙模型都不可能包含无限多的物质,所以无限多的物质必须对应一个无限大的宇宙模型或者是无限多个有限的宇宙模型。且这两种宇宙模型都必须是经过无限长的演化时间后所形成的稳定状态。按照这个原理—— 1“大爆炸宇宙”肯定不成立。因为它无法回答“质量巨大、能量巨大、体积超小的宇宙蛋究竟从何而来?引发爆炸的原因又是什么?”等问题;并且大爆炸只是一个暂态过程。如果它没完没了地膨胀下去,那么最终结果就是彻底解散,所有的物质趋于均匀分布。所以这是个既无来由又不能持久的模型。 2“脉动宇宙”模型也不成立。因为该模型所对应的物质仍然是有限的;并且在无数次反复的脉动中,分散到四面八方的物质不可能做到周期相同、步调一致,永久性地荡来荡去。其最终结果必然是稳定在有限的空间范围内,外边另有无限多个与此平行的宇宙。
3 “平行宇宙”模型则与现实不符。虽然每个宇宙都能稳定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但它们却不可能绝对静止,而是彼此有着相对的运动。在每个宇宙的内部,都在不停地进行着对流运动。就像在球状星团的内部一样:中心部分密度大,速度快。从中心向外看各星系的运动,不论哪个方向都是有来有往——但实际观测却不是这样:所有的星系都在远离我们而去,竟没有向这来的。并且我们这里的星系密度也不是特别大,速度特别快。 四 宇宙时间是无限长的。即宇宙演化是无始无终的,不论向前还是向后,都可以无限延伸。宇宙的年龄无限大,宇宙的寿命无限长。“有”和“无”本来只是有限的物体在局部的时空范围内所具有的两种状态,可对于无限大的宇宙来说,它却只有一种状态:这就是“有!”即宇宙的存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是从来就有的。它现在的样子是经过无限长的时间后演化成的,所以这也是它在今后有限长和无限长时间后的样子。它的一切演化都是动态平衡的。不论在哪个方向上物质的流入和流出都是相等的;各类物质的相对比例都是一成不变的,永远不可能达到某种单一的状态。绝对不可反演的事物是不存在的,各种物质的循环运动和演化都是永不停息的。这是因为物质的总量是永远守恒的,它们不会消失;物质运动的总量及其潜能也是永远守恒的,它们也不会消失。 即便是恒星死亡后的黑洞,虽然势能降到最低,它也不是物质的最终状态。在宇宙空间中一定还存在某种使它分解的机制,使它转化成别种物质。重新进入下一轮循环。也许离散的质子势能是最高的。 五 宇宙内的物质种类是复杂多样的。总的来说可分为两大类: 1 空间基态场,也就是过去所说的“以太”。它以我们不易察觉到的形式均布于所有的空间。它是所有实粒子产生的土壤和湮灭后的归宿,是所有实粒子系统在里面悬浮、运动的海洋,是所有引力场、电磁场形成的基础,也是物体能做惯性运动和产生惯性力的外因条件。一无所有的绝对真空是不存在的,也是不可思议的。因为在那样的空间里,各物体之间没了任何联系,再也无法相互作用。那样的孤立星球不管自转得多快,都不会变成扁球。 2 各级粒子系。虽然我们还不明白实粒子是怎样从空间基态中产生的,也不明白各种粒子间相互转化的机制,但我们相信:一定存在着这些转化过程。根据目前的研究结果,我们已知从小到大粒子的结构层次是: 夸克→核子→原子→分子→各级物体→行星系→恒星→恒星系 从粒子系统的体积和外形来看,它有两种状态:一是离散态,如各种气体,电子云,水蒸汽凝结的云,星云,恒星系,星系群,生物群;而凝聚态如各种固体、液体,行星,恒星,生物体。 其中的各级物体是十分庞大和复杂的,我们人体居于中间一级。由其它物体构成我们周围的环境,形成了五彩缤纷的世界。 生物体的内部结构和运行尤其复杂。就这个方面来说,我们人的大脑无疑位于最高端。 虽然在微观领域发现了反粒子,但在宏观领域我们还没有发现反物质的存在,很可能根本就不存在。 六 物质的运动形式也是复杂多样的。粒子系的运动可分为两部分:系统质心的运动和各粒子相对质心的运动。按说质点的机械运动应该是最简单的,可是如果经过层层叠加,那么它最终也就变得不再简单了。还有质点运动状态的变化,如果它只受一个恒力的作用,情况还简单些;但如果它受多个力同时作用,且随时间、地点和运动状态而变化,那么情况也会变得很复杂。研究证明:系统的级别越低,其内部的运动就越剧烈。例如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快得我们无法描述;而我们观看天上的恒星则年复一年,基本上没什么改变;系统的级别越高,它们的体积就越大,相距就越遥远,相对运动的速度就越慢。即便是光速面对浩瀚的宇宙距离也会显得微不足道。所以恒星系的分布图像是越高级就越趋于静止。 粒子系内的质点有多种运动形式。主要有整体的平动、转动、对流、波动、无规则运动、选择性运动。其中最后一种我们并不少见。例如我们对不同粒子的筛选,利用电磁对正负离子进行区分,在社会上人们的分工协作,每个人的自由出行等等。 粒子和粒子系的机械运动是化学变化、生命运动、大脑思维和社会运动的基础。大脑思维离不开血液循化的支持,社会活动则离不开交通运输的畅通。 人的大脑思维是最复杂的运动,我们很难搞清它的运行机制。它的活动包括感知、记忆、信息处理、执行等过程。其实质应该是一个“有机化学计算机”。 粒子和各个级别的粒子系统同时运动,于是就构成了宇宙中生机勃勃的繁荣景像。 七 物质间具有统一的相互作用。因为只有同质的事物才能相互作用,所以各种各样的物质能否统一,就看它们之间是否可以相互作用。例如我们人是物质的,那么与我们相互接触的其他人也是物质的;我们吃得、喝的、穿的、用的一切,我们住的房子,甚至整个地球也都是物质的;不光我们能看见的日月星辰是物质的,还有那些遥远的我们看不见的星系也是物质的。粒子是物质,能够产生力的各种场也一定都是物质。 按照来源和作用距离,力可分为:长程的万有引力,中程的电磁力,短程的核子强力,另外还有反抗运动状态改变的惯性力。如从力的作用方向来看,可分为引力和斥力两种。万有引力和强力都是引力,惯性力是斥力,而电磁力则可能为引力,也可能为斥力。关于力的产生和作用机制我们现在还没有搞清楚,但却发现了它的一些规律。 力是决定物质分布和产生粒子及粒子系的根本原因。当远程引力和近程斥力共存时,就能形成粒子及粒子系统。例如恒星系、行星系都是万有引力和惯性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固态行星则是靠万有引力和电磁斥力的作用;气球是惯性力和电磁引力的作用;一般物体和分子靠的是电磁引力和斥力的相互平衡;原子是靠电磁引力和惯性力,原子核是靠强力和电磁斥力。而恒星死亡后的黑洞则是靠万有引力和质点相互挤压的斥力。当核反应停止后,恒星肯定不能无限收缩。因为引力收缩是要向外释放能量的。只要能量被包裹着放不出来,黑洞体积便无法减小。 力还是决定和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研究发现:系统的级别越低,它的运动状态改变得就越急剧。例如原子内部的电子运动、分子的热运动还有生物体内的化学变化,都可以说是瞬息万变;而地球上各种物体的运动状态变化就改变得比较慢了。到了天上的恒星和恒星系的运动状态就变化得更小了。 力是可以传递的,力的传递过程也是信息的传递过程。一切信息的传递都离不开物质的相互作用。例如我们看见东西是由于光波对眼睛视网膜的作用,我们听见声音是声波对耳膜的作用,我们的嗅觉和味觉都是物质分子对相关神经细胞的作用。信息在连续传递的过程中,其强度有可能衰减,但也可能被放大。例如微风可能吹落山崖上的巨石;一个烟头可能引发一场森林大火;按动一下核按钮,有可能引发一场可怕的核战争。由于信息的多样性,我们人可以通过信息实现间接的相互作用。把一种理想传到世界的各个角落,把精神通过人的劳动转化成物质的东西。 力还能够被储存,形成静止的势能。引力子的分散、斥力子的聚集,重物的升高、弹簧的压缩都是对势能的积累。物质的化学能、原子核能的实质都是势能。由于信息能够被传递放大,所以被人类储存的各种信息,也具有一定的势能。例如:文字、图片、录音、录像、手势、数据等。一纸军令,就可能改变战场的局势。一个想法,可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笔者主张在各种形式的能中,再增加高等动物的意念能这一种。因为它是促使动物进行各种活动的原动力。例如因为食欲就有了觅食活动,因为要规避危险就有了逃跑的行为。特别是对我们人类来说更是无所不及,牵扯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力做功是各种能量实现转移和转化的方式。由于力的平衡是相对的,而不平衡是绝对的,所以力的做功是不可避免的,能量的转移和转化也将是永远没有完结的。 八 物质具有自行组织的能力。在一定的条件下,物质可以形成有序的状态且慢慢长大,例如冰雹的形成、生物的生长等。特别是生物的自组织能力更是非常强大。它们不光能够生长壮大,还能够自我复制、无限繁衍,自我修复。当然这一切都必须在外界能量的供应下才能进行。例如植物生长是靠太阳的照射,而动物生长则是靠含有化学能的食物摄取。生命即生物的生活能力,它是生物能的表现形式。生命是有机体的结构复杂到一定程度后的产物,是体内自发的一种强大的驱动力量。生命活动具有明显的目的:它总是朝着维护自身生存、力图发展壮大的方向进行。生命活动的内容包括能量摄取、生长发育、交配繁殖、趋利避害、疗养再生等。意识是大脑对各种信息和思维结果的储存。有意识参与的生命活动当然具有更高的效率。因为它参考了过去的经验,经过了大脑的推算或权衡。在动物界,人的意识无疑具有最高的等级。生命在宇宙中应该是普遍存在的,因为它的形成机制是永恒的。也可能生命的“种子”就像蒲公英一样到处游移。在恒星周围的行星上,只要具备合适的条件和足够长的时间,它就应该能够落地生根,繁衍开来。 九 人的本质就是一部高级机器。实际上,人的有意识的活动都是在意念能的促使下进行的,是一种力图将势能消除的自我服务。当来自身体内外的刺激或诱惑信息传到大脑后,经过处理便会产生某种欲望及其满足的方法,这便形成了意念势能。由于信息可以放大,于是随着指令的发出,便动员起身体的各种潜能,甚至借用外界的能量去付诸行动。如果成功,便会获得相应的快感和满足感,当然如果失败就会产生相当的痛苦和反思。这虽然是一个以小博大的过程,但它并不违背能量守恒定律。就像三极管的信号放大一样。由此我们不难理解:国家元首的一个念头,为什么能够变成千百万人参与的行动,形成排山倒海的巨大力量。因为一个自主的国家也可以是一部机器。 十 宇宙内的一切都是有规律的。不论是哪一级物质系统,也不论是在哪一个阶段,所有的运行都是按照一定规律进行的。大自然自有不可动摇的意志。可惜我们大脑的能力是极其有限的,只能认识和掌握那些最简单的规律;对那些复杂的或者演算步骤过多的规律,我们则无法掌握,变相于没有规律。我们只能把实际结果看成是偶然的、随机的。例如“树叶落到地面究竟朝上还是朝下?明天我想吃什么?人类将向何处去?”等问题,不是不可计算,而是计算过于繁难。虽从大量的现象中可能表现出某些统计规律、宏观规律,但这些规律都不可能给出准确的结果。 人是万物之灵,是宇宙中的精华和宠儿。虽然我们对宇宙已经有了相当多的认识,但是我们的感官和大脑还是有缺陷的,还有无数的问题我们搞不明白。我们只能以我为中心,在有限的时空范围内,由近及远地逐步探索这个世界。距离越远,我们看得就越模糊。在微观领域我们不知道粒子的奥秘,在宏观领域我们不知道比恒星系更高级的物质系统是怎样的,在高速领域我们不知道物体的时空性质和受力情况究竟有无变化。就连光的单程速度是否恒定都没有公认的结论,更别谈力作用的本质了。 十一 意义都是相对而言的。“意义”即事物的用途或价值,它必须相对另一个事物才能有。它反映了事物间的关系。一个孤立的物质系统是没有意义可讲的;两个物质系统如果毫无关联当然也是没有意义的,他们甚至彼此不知对方的存在。一百多亿光年的距离虽然很远,但是那里的恒星系可被我们观测,因此它也就有了意义。 意义是否存在是一回事,但它能否被发现和描述则是另一回事。宇宙间也只有人的大脑才能发现和描述这些意义。我们人是从宇宙中分离出来的一部分,两者当然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所以我们不光知道宇宙存在的意义,并且还知道人类对于宇宙的意义。 关于“宇宙为什么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有三个理由:1 因为宇宙从来就没消失过,所以它至今仍然存在。2 宇宙和我们人类是母子关系,既然我们存在,那么她当然更存在。3 “宇宙中一切都不存在”是不可能的。因为还有“不存在”这个情况;如果没有“不存在”,那么就只有“存在”了。这就像物质和空间一样,两者不可能同时没有。没有物质,肯定留下了空间;而如果没有空间,那么肯定是被物质占尽了。 关于“人类存在对于宇宙的意义”有三条:1 他显示了宇宙物质高超的构造能力,所造之物是那么精巧和有序;2 增加了物质存在形式的多样性;3 增加了物质运动形式的多样性。 而“宇宙存在对于人类的意义”也是三条:1 是宇宙给了你身体和生命,并给了你维持生命的条件;2 是宇宙给了你各种能力、活动空间和作用对象;3 是她伴你到永远。就像一位慈祥的母亲把你揽入怀中,让你认识她、了解她,与她不断互动。如果你尊重她就奖励你,如果你违背她就惩罚你。 十二 人生的意义除了争取幸福还有责任义务。生命是宝贵的,因为每个人的生命都只有一次,且极其偶然。人既然有生命,当然也就有生命的本能需求:求生和繁衍。特别是因为有了意识的参与,更是提高了活动的效率。人的有意识的行为大多数都是朝着这个方向的;只有极少数反常的情况,例如自杀和杀人等。同时意识还让我们产生了两种情绪的体验:一种是快乐和满足,另一种是痛苦和反思。这是一种奖惩机制,这两种情绪都将对今后的行为产生影响。以期取得更多的快乐,减轻甚至消除痛苦。 追求更多的幸福,避免和减少痛苦,当然是合理的。可问题是:它们和欲望紧紧联系在一起。没有欲望的人生肯定平淡如水,无滋无味。所以只有在实现欲望的过程中和成功后的一段时间,才能产生幸福的感觉;一旦屡屡受挫、甚至没了希望,就会给人带来很大的痛苦。况且我们的欲望是多方面的,并且随时、随地、随情况变化,所以我们不可能时时处处都能得到满足。难怪有人感叹: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 幸福的体验是短暂的。无论多么喜欢的事物,多么好的娱乐项目,时间久了都会变得索然无味。我们的要求是苛刻的,各种需求往往是相互矛盾的。例如我们的生产力水平。如果过于落后,劳动肯定太劳累,当然不会幸福的;而如果过于发达,让大家都无事可做,恐怕也不会幸福。所以只有适度的生产劳动才能让大家幸福。某些传统的工艺和技术应当保留。还有人的寿命问题。早夭短寿当然没有幸福可讲;可是“长生不老”就能让人活得幸福吗?随着阅历的增加,所有的新鲜感、激情都渐渐丧失,仅仅是机械的活着,还有什么幸福可言?并且因为大家都长生不老,没有新人的加入,看来看去都是老面孔,不觉得审美疲劳吗?生和死具有相对的意义。没有出生,当然就没有死亡;而如果没有死亡,那么就无需再生。只有生死平衡,才是延绵不绝。 人的一生大多都是不幸福的,我们也不应该是单单为此而来。而应该把它看成是“父母给你的一次到人世间旅行的机会”,尽管这次旅行可能没有多少愉快。还有另一方面:人是社会型的动物,你和周围的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你要履行你的责任,完成应尽的义务。因为你在成长过程中已经欠下了亲人的人情,成年后你要在下一代中储存自己的人情,还有与朋友的人情交往等等。故从这个角度看:你的生命并不单是你个人的,它还是亲人、朋友乃至国家民族的。他们都希望你健康地活着;如果你遭遇非正常死亡,那将给大家带来很大的痛苦和遗憾。 在现实中,有很多人是稀里糊涂死去的,之前还没有对死亡产生预感就过去了。当然死了就不知道还有什么遗憾了。人只知道自己还活着,而不可能知道自己已经死了。所以只要活着不留遗憾就行了,管不了死后究竟会怎样。虽说生存是暂时的,只有死亡才是永恒的,但是仔细想来却未必这样。说不定什么时候你又在某人身上觉醒了,意识到自己正活在人间,只是没有对前世的记忆罢了。也肯定具有和你基因非常相近的人活在世上,尽管神经系统和你一样,但却和你具有完全不同的人生感受。这种生死轮回不是封建迷信,而是符合科学的事实。 十三 人类社会也是一个庞大的粒子系统。组成这个系统的粒子就是一个个的人和各级组织、团体。但结社的原因却不是机械的引力和斥力,而是思想意识上的“引力和斥力”。虽说人的本性是自私的、利己的,这是维持生命的最低条件,但是人的理智则让人意识到:有些事情单靠个人是办不到的,例如繁衍后代。所以必须通过组织起来,才能得到更多、更大的利益。一切能够满足人的欲望的事物都是利益。对利益的追求是促使人们四处奔波的不竭动力。共同的追求可将人们团结起来。另一方面,因为利益不光可以从自然界中获取,它还可以从同类那里夺取。正是这种对利益的争夺,于是便分裂出相互对立的个人和集团。只要打败了对方,那么就可夺得他们的利益。这就是个人冲突、集团战争发生的根源。战争的形式可以是文雅的信息战,也可能是野蛮残酷的战场厮杀。战争的结果对其中一方可能是得大于失,但对总体来说却是“负和博弈”。这对人类的总体利益来说并不是长久的获取之计。正确的办法是团结合作,从大自然中争取更多的利益,实现互利共赢,人和人和谐共存。在人们的各种各样的利益中,对能量的追求占有相当大的部分。从广义的角度看,金钱、物资、权力、人情、个人素质等都是能量。能量不光是对生命的保障,它还是满足其它欲望的条件。在占有能量方面,人的胃口可以说是无限大的,但实际上不可能达到。这就必须靠理智进行制约。人类社会的道德和法律都是理性思维的产物。人类社会的生命力从根本上还是来源于太阳的光能和地球上储存的矿物能。社会内部的运行和发展其实质就是能量的传输、转化和分配的过程。一切社会财富都是对能量的积累,它的使用价值就是通过加工所转化成的意念势能。它们被人类消费后即变成低能态的垃圾。 人生在世总要有所作为,且应该秉持积极主动、乐观向上的态度尽力而为。一切消极颓废、悲观认命的态度都是错误的。既然宇宙给了我们各种能力和施展的空间,那么就应该把潜能充分发挥出来。要做到对得起父母所给予你的这趟唯一的人生之旅。投身建设一个美好的社会,想法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努力创造幸福的生活——当然这一切的实现都要靠我们的聪明才智和辛勤劳动。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面对现实的世界,我们只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宇宙观,才能掌握更多的真理,才能有效地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真正做到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在正确的道路上朝着我们的理想境界不断前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