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并不缺乏原始创新精神--《三旋理论初探》序李后强 2015年07月17日 来源:《企业家日报》、人民网-四川频道> 手机看新闻>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21世纪的今天,我有幸读到王德奎先生由四川科技出版社出版的《三旋理论初探》专著,不禁拍案称奇,眼前发亮,书中满布的新思想、新观点与新概念,使我坚信中国人并不缺乏原始创新精神。 早在15年前我就认识了王德奎先生。那是在福州的一个学术研讨会上,他精彩的发言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我也由此听到"三旋"这个词。不过当时只知道他叫"叶眺新",原来那是他的笔名。此后,我比较留意他散发在国内一些杂志上的文章,不少学术刊物也经常把他的论文寄我评审。我总是比其他学者提前读到他的新作,他也不时来我家讲解他的最新进展,这使我对他有更多更深的了解。他把我视为知己,有啥说啥,从无遮掩。 王德奎先生是一位可靠的朋友,耿正的学者。他为人厚道、真诚,没有什么不良嗜好,不抽烟、不打牌、不酗酒、不跳舞,不会说假话、谎话,可信度极高。他有时也发牢骚,说这世道尽亏不会说谎的人,他未能"长大"症结就在此。其实,这正是他的可爱之处。真正的学者是不能掺假的。我每次见到他,就联想到久远的三星堆文化和山区的老黄牛,古老、厚重、深沉、博大、纯朴、真实。 王德奎先生是一位难得的业余科学家。他是武汉钢铁学院毕业生,原在四川省盐亭县科协工作,后调到绵阳日报当记者、编辑。不论环境如何变迁,他总有一颗不变的心,那就是"三旋"情结。没有时间,他就挤占节假日,从无空闲之时。没有资料,他就自费订阅报刊,并四处求购。没有经费,他就省吃俭用,节约每一个"铜板"。没人讨论,他就登门拜师,写信请教。没有设备,他就自力更生,动手制造。总之,没有任何困难可以阻挡他对科学的执著追求。他的痴迷精神深深感动了所在单位的领导和同事,妻儿也表现出极大的宽容和理解,他有一个很好的"生态环境"。 我常常感叹,在市场经济汹涌澎湃的今天,还有王德奎先生这样不为名不为利静心从事基础性研究的人,真是中国的希望,学界的大幸。对照王德奎先生,我们也深感汗颜和惭愧。我们有很好的实验室,有丰富的中外资料,有大型计算机,有同行和助手,可是原创性的成果为什么没有大量涌现?创新思维和拼搏精神哪里去了?科研体制是否应当改革?值得深思。 王德奎先生所著《三旋理论初探》,是他三十多年来艰苦奋斗的结果,在书中珍藏着他的智慧、心血、汗水、精神、足迹和梦想,书中随处可见闪光的思想火花和点睛之笔。通读此书,其原创性、系统性、综合性、实践性、直观性的特点深印脑际。原创性,是指其立意新颖,无人在先。"三旋"是王德奎先生在20世纪60年代独立提出的新概念,至今尚无人超越他的研究,他的某些预言也被国外学者所证实。系统性,是指其体系完备,观点自洽。线旋、面旋、体旋、转座子......一系列术语构成了一个概念群,并有数学背景作支撑。综合性,是指其面广量大,无所不包。从基因、密码、基本粒子,高温超导到宇宙学、系统论、人体科学、非线性科学,皆有涉猎,并且言之有理。实践性,是指其根源实践,亲身体验。书中的思想、概念和观点,都是王德奎先生在实际生活和社会实践中所感悟和抽炼出来的,然后又回到科学研究之中去。直观性,是指其例证常见,论述清晰。书中所列大部分论题都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既熟视又亲切,把高深理论通俗化,把复杂问题简单化,这是一种真本领,也正是此书的特色。就思维创新而言,此书并不比某些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工作逊色。 显然,《三旋理论初探》也是一本探索性很强的著作。三旋理论本身的基础还需夯实加固,其构架还需健全完善,其论述还要精化提升,其应用还要纵横拓展。但此书毕竟为我们打开了一个新窗口,挖出了一堆新宝藏,提供了一些新课题,是值得认真阅读和品味的。我相信它是一本交给新世纪的人们研究的书,是一本可以带来灵感的书。我也相信它是王德奎先生科研的一个小结,但绝不是探索的终结,它仅仅是一个里程碑,绝不是一个终点站。王德奎先生还要高歌猛进,大胆地往前走。 体旋、面旋、线旋,我们生活在一个旋转的世界。月亮、卫星、地球,我们相聚在一个美丽的家园。过去、现在、将来,我们奋战在一个前进的时代。 让我们高举科学的旗帜,沐浴着新世纪的阳光,去读书,去拼搏,去圆梦。 (李后强系中国系统科学研究会副理事长、四川大学物理系教授,现任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此文是2001年1月5日写于三苏故里,今天重新发表是为创新驱动战略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鼓与呼!) |